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工業化發展下現代教育新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我國教育對新工業化建設的意義
走新工業化道路是中國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國家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現代工業文明有效培育的必然選擇。加快教育發展,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是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根本動力。由此可見,教育事業在促進新工業化建設方面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
(一)教育促進科技創新,有利于推動工業結構調整
教育是促進科技創新的內生力,充分展現科技創新的力量,是教育面對未來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習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事業,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改造社會,使人們在持續的天工開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識和技能,讓科技為人類造福。”因此,我們必須為推進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水平,這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根本舉措。2012年11月,在十八大報告中對當前四個現代化建設同步發展作了深度闡述,其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要求更加突出。教育能夠促進科技創新,使信息技術得到飛速發展并廣泛滲透到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前,人類社會已經成為一個信息化社會,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工業結構調整是必然趨勢。首先,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創新成果,尤其是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業,提升傳統工業的科技含量,淘汰一部分落后產能,就能夠在提高產業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生態破壞和資源消耗,從而更能堅定我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信心。其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將其滲透到工業生產過程、工業產品、市場需求與生產供給、決策、社會管理中,為工業結構的調整提供準確的信息化服務,從而提升產業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提高依靠科技知識取得的收入在整個收入中所占的份額,最終提升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
(二)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有利于增強國際競爭力
指出,中國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將來人才就會像井噴一樣涌現出來。這說明,我國作為現今世界上少有的人力資源大國,只有通過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更多、更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強國的優勢。2010年8月,在國家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深刻指出,教育要“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因此,我們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國情為基礎,分層次地培養優秀人才,從而對新工業化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前的國際競爭主要依靠經濟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經濟的發展需要靠工業生產力的提升,工業產業的升級需要靠科技帶動,科技的進步需要靠人才的培養,人才的培養需要靠教育的支撐,所以教育就成為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源頭,人才培養就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目前,我國正處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關鍵時期,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要立足于國家整體發展大局,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以提高國家工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首先,人才的培養要以工業化發展需求為依托。我國的教育不僅要進行素質教育,而且要進行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為工業發展提供驅動力。其次,培養能力與素質兼備的工業產業管理型人才。通過組織管理,發掘人才的積極性和創新性,提高產業內部人才的領導力、決策力、實踐力,并將其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從而以人才占領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三)教育傳承文化觀念,有利于培育現代工業文明
教育在人類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成為傳承文化觀念的一種方式,它能夠使人類創造出來的優秀文化知識得以傳承與創新,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文化借助于教育得以延續和發展。習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我們要積極發展教育事業,通過普及教育,啟迪心智,傳承知識,陶冶情操,使人們在持續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認識各種文明的價值,讓教育為文明傳承和創造服務。”因此,我們不僅要凸顯教育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健康身心素質、卓越工作能力的新一代青年的重要地位,而且要發揮教育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動工業化發展進程,必須重視培育現代工業文明。現代工業文明主要體現在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創造先進的生產技術、執行嚴格科學的管理等方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教育為切入點,從根本上樹立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觀念,運用先進的科學文明成果創新生產技術,培育高素質管理人才,提高企業內部科學管理水平。通過培育現代工業文明,開創現代工業發展新局面。首先,要重視激發人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注重人的品格素質和業務能力的協調發展。同時,在工業生產、經營、流通及管理過程中,通過制定人性化的規章制度,提高員工對現代工業文明的認識水平。其次,切實認清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利用信息化成果提高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科技水平,徹底擺脫農耕文化中的隨意性及技術的滯后性,為加快工業化進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再次,推進工業產業管理人才的組織建設,培育具有現代工業文明素養的管理層,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我國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二、新工業化發展背景下我國建立現代化教育新模式的對策
新工業化發展內在地要求我們必須努力構建現代化教育新模式,最終形成新工業化和教育事業同步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建立完好的全民化教育模式,為新工業化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建立完好的全民化教育模式,意味著要使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從而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在滿足個人生存發展需要的同時,為新工業化的建設作好服務準備。目前,我國在發展全民化教育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與目標還相差甚遠。如:教育資源覆蓋范圍有限,使得城鄉教育不平等問題依然存在;教育政策的資金投入力度不足,導致農村留守兒童輟學率升高;等等。因而,促進教育平等化,建立全民化教育模式顯得尤為緊迫。一再強調,要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讓每個孩子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建立完好的全民化教育模式,首先必須完善和健全我國教育制度與扶持政策,通過實施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增加貧困生進入重點學校的機會,健全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服務體系,支援義務教育,降低輟學率。其次是政府需加大資金投入,培養大批綜合素質過硬的教師,建設大批高質量的農村校舍,將更多更好的優質資源借助教育信息技術擴大其覆蓋范圍,從而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
(二)建立完整的全面化教育模式,為新工業化發揮人才競爭優勢
人才競爭已然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顯著特征。新工業化的建設必須以培養人才為基點,人才不僅僅是指科技人才,還包括實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因此,進行各級教育、培養各類人才,需要我們建立完整的全面化教育模式,為我們的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目前,我們要建立完整的全面化教育模式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我國教育體制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不一致,導致人才發展過于片面化,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受阻;教師隊伍的質量參差不齊,教育方式的墨守成規,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得不到有效發揮,影響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忽視職業教育在推動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作用,使得教育在推進新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驅動力減弱,影響新工業化發展進程;等等。新工業化的穩步前進要以人才競爭為突出優勢,人才的培養要以建立完整的全面化教育模式為依托。首先,進一步調整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實現人才的能力與素質的統一發展,從而達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其次,通過組織業務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使教師堅持“三個牢固樹立”的根本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式,始終扮演好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的角色,為新工業化的發展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再次,將職業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在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同時創新培養模式,鼓勵學校與企業搭建合作平臺,培養更多適應新工業化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最大限度地展現職業教育的活力。
(三)建立完備的信息化教育模式,為新工業化開發人工智能機制
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必須著眼于新工業化,準確、深刻地把握我國的教育現代化發展戰略。目前,世界信息化的最新潮流與走向影響著我國教育發展趨勢。《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和支撐。”因此,通過建立信息化教育模式,大力開發人工智能,能更好地推進新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但是,我國在建立信息化教育模式方面做得還很不夠,還存在很多問題與缺陷。如:教師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進行授課的能力有限,使得培養學生成為掌握高科技人才的路徑受阻;建立數字化網絡平臺進行教育資源共享的手段還不夠成熟,導致教育資源的大量浪費;等等。信息化教育是幫助新工業化開發人工智能的活水源頭,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遍使用,勢必會在培育出大批掌握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高科技人才的同時,推動信息技術運用到工業生產經營領域,從而為新工業化開發人工智能機制創造條件。因此,為了建立完備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學校應首先注意提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從而提高教育質量,為培育具有信息化涵養的科技人才鋪路;同時,政府應出資鼓勵學校開發資源共享軟件,充分展現數字資源的優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供全民終身學習使用。
(四)建立完善的開放化教育模式,為新工業化增強國際交流合作
如今,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依靠國際市場的推動力,這就意味著我國的新工業化發展必須要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開放化教育模式的建立,會促進各國之間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會為新工業化增強國際交流合作提供契機。然而,我國在建立開放化教育模式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如:受我國留學生回國政策不健全的影響,出國人數與回國人數成反比,導致大量人才流失;對外宣傳的力度不夠,制約了我國院校與來華留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對外交流的渠道不暢;中外合作辦學的結構不合理,影響了辦學質量的提升;等等。習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我們必須大力推動教育事業發展,通過與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傳承現代工業文明,為新工業化的發展助力。首先,要健全國家關于學生出國留學的相關政策,加大公費留學生的人數比例,改善人才使用的制度環境,搭建對外交流的橋梁。其次,注重加強我國院校對外宣傳工作。各大院校通過利用綜合文化交流平臺,拓寬與來華留學生之間的交流渠道,從而更好地引進外來人才。再次,通過優化中外合作辦學及治理結構,改善辦學質量與數量的失衡狀態,充分利用國際資源進行自主研發和創新,促進新工業化發展與國際接軌。
作者:喻濱 劉芳 單位: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