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德育與思政教育比較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覺積極參與的互動中,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有學者認為,在學校既存在德育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中小學校中一般主要是指德育。很少在中小學階段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而在高等學校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既有德育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當我們開展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等,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情感,意志,行為時我們稱這種教育為德育。當我們開展三觀教育并培養學生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和信仰時我們稱這種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學者認為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階級屬性,而德育又怎能脫離這個階級屬性呢?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的這一人的本質,就很明顯地表明,道德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規范,必然會受社會背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制約。
目標與價值取向比較研究
當前,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沒有特別規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但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內容,可以看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大學生德育目標基本一致。根據《中國普通高校德育大綱》的規定,德育內容涉及到十個方面,包括德育理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形勢教育、人生觀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學風教育、勞動教育、審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這與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的規定相差無幾。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規定,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并加強對大學生的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教育等。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大學生德育的內容更為廣泛,除了包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外,還涉及到諸如學風教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等方面。
同時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在價值類型上是一致的。但是,價值的側重點和內涵有所差異。德育是滿足個體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個體獲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德育的直接目的是塑造人,塑造學生的品格,改造他們的主觀世界,其個體性價值很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階級社會的產物,是政治穩定的必要條件,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其任務在于通過統一思想,提高整體認識,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主動性,所以,其社會性價值更明顯,即要保證正確的價值方向。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都蘊藏著社會性功能和個體性功能,在功能類型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功能的側重點和功能的內涵上是有差異的。德育的功能在于個體品德發展、個體享用性功能等,其功能側重于個體品德發展、智育發展等個體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為社會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社會性功能,具體地表現為保證我國三個文明建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個體功能是在社會功能的發揮中而實現的。
教育過程及方式比較研究
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個體的內化和外化才能完成,即經過知、情、意、行四個階段,其教育載體大體都依靠教學載體、網絡載體、活動載體、管理載體等。但是以這些載體所提供的方式和渠道卻不同。德育主要依靠日常生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黨的政策宣傳、社會輿論、自我教育而完成。兩者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德育從促進在校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角度出發,以塑造、教育、培養為主。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從政治高度出發,以糾正、矯正和轉變各種錯誤思想特別是錯誤的政治思想為主,主要通過倫理的、宗教的、政治的、經濟的手段,通過實踐鍛煉、說服教育、榜樣示范等方式而進行。
本文認為,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相似規律可循,都與受教育者的心理接受規律、教育環境、教育主體等各個要素相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鍛煉、說服教育以及榜樣示范等方法同樣可以應用于德育中。綜上所述,通過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本文認為,大德育包括小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在德育中。雖然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在目標、價值取向以及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同樣有很多相同之處。對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進行比較研究,可以避免教育方式方法上互相替代,相互越位的現象,但同時又能夠相對吸取好的經驗和教訓,增強各自的效用。
作者:鮑敬敬尚成園單位:河北科技大學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