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孔子自律思想啟示道德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關注學生道德需要孔子的自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論基礎上的。在《論語》中,涉及人性觀點的只有一條,即“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梢钥闯?,孔子肯定了人的自然天性。他認為,人內在地擁有“善端”,并趨善避惡,這說明人具有完善自身德性的自覺性,具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人對道德的依賴性和傾向性,是提升個體道德修養的必需品,是開展道德教育的前提。現代道德教育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忽視個體內在的道德需要,它更多地是采取強制灌輸的方式使學生遵守各種道德準則。馬克思曾說:“一個行動綱領,如果不同人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即使他在理論上是基本正確的,那也毫無實際用處?!比绻赖陆逃环蠈W生的心理需求,就會導致道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這必然會削弱教育對象對道德教育內容的情感認同。所以,道德教育關注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注重道德知識與個體利益、需要的結合,以滿足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需要。
二、“克己復禮,為仁由己”:
道德教育應發揮主動性孔子自律思想內容的核心是“克己”,即個體要對自己的言行加以約束,并能節制自己的欲望。如,“訥于言而敏于行”,要求人們說話謹慎,做事勤敏;而“克己”的參照標準是“禮”,它既是維護社會統治秩序的重要工具,又是個體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更是一個人塑造高尚人格的依據。真正將“禮”作為衡量自身行為的標準?!盀槿视杉骸闭侵黧w性的鮮明體現。一方面,主體性表現為個體積極主動地將道德要求轉變為自身內在的道德標準,顏回“三月不違仁”,是因為他自覺地將“仁”確立為內心準則;另一方面,主體性還體現在個體的創造性,即個體不僅是現存道德規范的接受者,而且是先進道德的創造者。然而,教育者往往采用講授和灌輸的教學方式把受教育者當成被動接受道德的“容器”,忽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這不利于道德知識的內化,也不利于道德規范的創新。所以,為了實現德育的目的,教育者應引導教育對象主動分析道德現象,積極參與道德教育活動,培養他們自主判斷、選擇以及創新道德規范的能力,充分發揮教育對象在道德教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三、“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發揮道德實踐的作用孔子在其道德教育過程中提出了一套相對完備的自律方法:強調實踐。他提出“君子學以致其道”和“行以達其道”,強調通過實踐強化對道德知識的認同,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孔子主張“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實踐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是一種精神,但它不是一般的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存在于實踐性”,“道德最終目的不在于其意識了什么,知了什么,而在于其行了什么”。道德認知并不必然導致正確的道德行為,教育對象只有經過反復的道德實踐,才能養成穩定的道德行為習慣。然而,當前德育往往只注重傳授抽象的道德知識,輕視個體的道德實踐體驗,這不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穩定持久的道德品質。道德實踐可以豐富教育對象的道德生活經驗,培養其道德判斷能力,是促使道德要求內化為教育對象的內心準則再外化為行為習慣的關鍵。
四、“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完善學生個體的德性孔子自律的目標可以概括為“內圣外王”,即一個人要內具圣人的才德,對外要施行王道?!皟仁ァ睆娬{的是“修己”,即完善個人德性,成為品德高尚的“仁人”,養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人格;“外王”則以“修己”為起點,正所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最終達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目的。所以,孔子自律的最終目標是使個體真正行“內圣外王之道”。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承知識,而是完善個體德性。因此,在德育中要突出人格培養這一目的。然而,現代道德教育卻嘗試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將道德概念、原理牢記于心,最后以考試的方式檢驗受教育者掌握道德知識的多少,其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讓教育對象掌握道德知識。而德育的真正目的是要完善個體德性,這為德育活動的開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作者:韓冬雪邢玉婷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山東省淄博市臨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