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文素質論文

      人文素質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文素質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文素質論文

      人文素質論文范文第1篇

      一般來說,人的文化因素與其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關。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文化因素也就越高。高職教師的文化因素不僅應該具備專業知識,還應當具備廣泛的人文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即應當具有基礎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創造性知識。所謂基礎性知識是指包括一般性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學科的專業知識及其相關領域的知識。條件性知識是反映教師在教學中能夠保證工作獲得成功的教育理論知識,即教育科學知識和心理科學知識以及學習方法、技能形成規律等方面的知識。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不僅僅從書本或其它渠道上獲得的,更主要的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對教學的反思而獲得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實際工作情境中形成的各種經驗的整合。創造性知識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記憶、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的知識,是教師如何運用基礎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創造性地去處理和解決好教學這個特定情境中的具體問題的知識。高職教師應當具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尤其是應該具有創造性的知識,這是教師知識的最高層次,是高職教師文化產生的不竭之源。

      2.良好的專業技能因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高職人才的需要越來越高,這對我們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能教理論,更要掌握技術;不僅是“教育家”,更應該是“技術專家”;不僅需要一般化的技能,而且還要有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因此,“雙師型”教師已經越來越受到高職生的歡迎。所以,我們高職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術外,還要學會具有現代信息技術和實踐技能,不僅要有專業操作能力、專業實踐能力,更應該成為具有專業技能的教師,形成“知識型”、“技能型”、“創造型”的三型統一的綜合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高職生。這是現代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顯明的趨勢。

      3.健康的心理因素

      教師的教育實踐證明:教師心理健康與教師的職業發展和對學生心理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良好的心理狀態不僅有助于促進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會使人精神飽滿、情緒穩定,對工作、生活和學習充滿了熱情,還會有助于克服職業倦怠和個人疾病的康復。高職教師面對繁重工作壓力和復雜的人際關系,面對困難時若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就容易產生激動、不穩定的情緒,或者產生焦慮不安、抑郁等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調節和控制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長期以往就容易導致心理障礙,甚至產生心理疾病。因此,高職教師具有健康的心理因素是現代高職教師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

      4.誠信的道德因素

      一個人的道德是通過后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所形成的,也是一個人文化和精神的內在品質。一個人的道德表現在能夠自覺履行道德義務、能按照社會規范標準來約束、支配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良好道德與習慣給他人帶來快樂或幸福。教師的道德是教師職業的第一要素,是教師品格的展現,更是教師自身影響力的巨大能源。誠信是教師道德的基石,也是做人的原則。一個人可以沒有文化知識,但不能沒有道德和誠信。誠實可信的人才會受到人的尊重。尤其作為一個高等教育者,高職教師首先應該樹立誠實守信的道德才會真正作一個為人師表者,才會得到學生們的熱愛,才能勝任教師的職業。

      5.健全的審美因素

      審美因素是人們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隨著自身的知識、思想、心理、道德的教育與積累、升華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對美的感受、鑒賞、創造能力和對美的追求。它包括了審美態度、審美情趣、審美經驗、審美愛好、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人格等。它是教師心理情感的需要,更是自我修養空間的發展和生命價值的提升。高職教師的審美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對事業的熱愛與專業發展的價值提升的體現,更是高職教師自我發展的一種高級階段。

      6.崇高的精神因素

      人文素質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美術課程人文精神培養

      自新課程標準頒發以來,我校在美術與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發展,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和對美術與人文的探索結合同事的經念,對我校美術與人文教育總結如下,以供同行賜教。

      美術與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養為核心內涵的藝術教育活動。從大的方面來說,是通過美術教育強調目前科技與經濟高速發展影響下低落的人文價值和反思。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人在社會中的認識與體會,尊重個性的發展,培養良好的品質和素養。從小的方面來說;是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對美術的鑒賞能力及動手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與美術,我校在課程目標的制定上突出了三個層面:

      A探索與創作:上好每節藝術課,挖掘教材中人文內涵,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課老師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為音、美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人文情懷、文化底蘊相當豐富的藝術門類。它更多的關注人的精神境界,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注人類靈魂的呼聲。應當說音、美藝術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的極好教材。老師們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美的熏陶,不光說教,不靠灌輸,把教學內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亮點挖掘出來,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感悟美、發現美,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求知態度。關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四個方面去教學。第一、讓學生了解美術與社會的關系。美術是一種藝術,它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即美術必須建立在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的,但美術作為一種藝術是對生活的加工和提煉。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第二、發揮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運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創作。美術是表現和激發學生創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術活動最能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如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生活、自然環境、自然景觀等,并用點、線、面、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繪畫要素,進行對比、和諧、節奏、韻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積、組合等構成因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感相聯系,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或將自己對生活和美的理解寫進美的成長記錄里。第三、聯系社會:找出美術與社會的結合點,運用恰當的方式和技法表現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看法。了解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發展,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生產、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學會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思維技能,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比較、討論、體驗、思考、鑒別、判斷等方法以及各種形象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等,增加直觀形象感受,提高其審美能力。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擺脫物質利益的束縛,并具有文明感和歷史感,是我們應不斷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結合學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相同的題材。在方法的選擇上充分遵從學生的個性,發揮其長處。取得最好效果。學科間整合或統整,是現代教育理念,亦是美術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未來社會需要具有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人才。通過建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的、以美術為主體并聯合其它學科部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新情景中探究、發現與美術有關的問題。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時,主動地融會不同學科內容,使各種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聯系,使他們真正獲得探究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求得和諧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發展。由于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質,因此美術學習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美術自身的領域中。需要在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架起橋梁,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美或跨越美術學科的課程進行綜合與探索性的學習,能使學生在良好的時間內比較全面地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發展規律與趨勢。美術與其它學科相結合的活動內容可表現為:

      (1)美術與文學:創作童話故事的插圖、連環畫等。

      (2)美術與戲曲:舞蹈:設計、制作并表演皮影戲、影子戲等。

      (3)美術與音樂:用造型藝術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包括描繪樂感,設計制作樂器,并用這些樂器演奏等。

      (4)美術與地理:繪制地圖、設計、制作游樂園模型等。

      (5)美術與物理:設計與制作會發光、會轉動的環境藝術模型等。

      (6)美術與自然:創作居住地區昆蟲、植物、風景的圖鑒,創作反映居住地區風貌的美術作品等。

      (7)美術與歷史:調查當地文化遺產以及傳統藝術,用報告、畫、雕塑或建筑模型表達調查結果等。

      B審美與辯證:在美術課堂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使每個學生能通過美術教學了解藝術的價值,重視藝術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養。首先、我讓學生主動學習書上的基本知識,了解藝術的起源與

      發展,了解我國及國外美術的各種風格及流派,知曉藝術發展的方向。其次、讓學生參加各種活動,諸如觀看畫展,拜訪名家并觀其作畫,相互交流。提高鑒賞能力。通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正如英國的懷海特所說“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喚起智慧和美感”。美術課程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并聯系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經驗相聯系。如利用游戲、表演等方法,讓學生來參與、交流、體驗、表現生活,使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內涵,使學生從自我中心走向與他人共處。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體驗,能夠積極主動學習,由生活激發興趣,帶著飽滿的熱情去體驗、表現、創作。再次、分析社會與藝術的關系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對一些社會活動或建設做出比較積極的建議。

      C文化與內蘊:我校美術課堂力求使每一個學生了解每種藝術的發展脈絡及其風格流派。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提高鑒賞能力,尊重科學與人格,擴展藝術視野。第一、我國地大物博,有極為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讓學生了解并珍視它們。第二、比較地方文化古跡、景觀的特色,加強對歷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視、探討多元文化。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通過美術與文化的聯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學會尊重多元文化。我們所接觸到的很多美術作品都有象征意義,這是由文化所規定的。人類社會的神話、史詩、傳說、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規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蘋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著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藝術中,由于蘋果是夏娃從智慧樹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著人類的墜落,而嬰兒耶穌手拿蘋果,其實是象征著贖救人類。這些象征關系的規定性是來源于希臘神話,如果我們不理解這些規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讀作品,甚至還可能對作品做出錯誤的解讀。所以美術教學可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整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教育影響,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通過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對比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通過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間美術、藝術等文化,了解它們與其他地區或其它民族美術文化的異同;通過參觀、座談、調查、訪問藝術家工作室等參與活動,了解中外藝術家的藝術思想、生活及作品誕生的過程,或結合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相關國家的地理、歷史、風俗人情、社會風貌、增進對不同國家、民族,不同風格畫派的了解與尊重。

      人文素質論文范文第3篇

      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人文教育途徑包括以下兩個主要方面。第一是從人文學科的專門課程教育入手。包括文學教育、歷史教育、哲學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內容。在這些課程中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精神修養等人文素質。第二是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加以滲透。教師及學生對專業課程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這些課程課時量很大,同時專業課程與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直接關聯,因此,在專業課的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必是最佳選擇。軟件技術專業作為理工科類的專業,由于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因,其人文學科專門課程開設必然相對有限。因此更應該重視在專業課堂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科學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著精神文明,自然科學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自然科學知識的教學不僅僅在于傳授科學知識本身,還在于讓學生了解這種結晶當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可以說,離開人文素質教育的“科學教育”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教育,而離開科學教育的人文素質教育造就的同樣也只能算是一種并不豐滿的人文素質。科學與人文素質的緊密聯系可以看出,在軟件技術專業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二、專業課堂中人文內容的挖掘

      以軟件專業核心課程《動態網頁設計》為例,這是專業技術性非常強的一門課程,學生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掌握技術,可能以此為基礎在相關崗位就業(如網站設計員)。但是如果學生僅僅是掌握了技術,而缺乏人文素質(如溝通、創新等),其業務成長必然會受限制。因此,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可以且必須充分滲透人文素質的教育。首先,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在向學生介紹課程背景時,可以談到技術背后那些IT工程師是如何默默無聞、辛勤付出,從而使學生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優秀的品質。其次,該課程是以項目化的形式進行講解,整個課程就是一個軟件項目,在項目的實施中講授知識和技術。因此,其教學過程是按照軟件項目開發過程進行。軟件開發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主要包括軟件需求分析、軟件系統架構設計、軟件詳細設計、軟件編碼、軟件測試、軟件部署與維護,在每個階段的講授中都可以滲透人文素質的教育。

      1.軟件需求分析

      在項目的這個階段,可以通過模擬需求分析工程師和用戶雙方,需求分析工程師在交流中明確用戶的需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能力。需求分析工程師站在用戶角度,深入分析用戶的功能需求,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會換位思考。

      2.軟件系統架構階段和系統詳細設計

      軟件系統的架構應該是軟件架構師完成;系統詳細設計是由系統設計師完成,根據軟件架構師的《軟件架構設計說明書》編制《軟件詳細設計說明書》。作為高職院校的大專生,這兩部分在將來的工作中不會涉及太多。因此,這兩部分只作簡單講解。在講解中,使學生明白架構以及詳細設計的重要性和復雜性,糟糕的架構則使軟件開發后續過程幾乎寸步難行;好的軟件詳細設計使得軟件開發過程變得更容易。從而讓學生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培養他們踏實做事、老實做人的優秀品質。二是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進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處理好和他人合作的關系。

      3.軟件編碼

      這是高職學生重點需要學習的部分,通過編碼初步完成軟件項目。此過程中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團隊,小組成員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共同完成項目,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而人文素質的教育在這階段也是得到充分滲透,在代碼編寫中,培養學生邏輯、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耐心、細心等優秀品質。在小組團隊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處理好和他人合作的關系。

      4.軟件測試

      在這個部分的教學中,通過兩兩小組團隊交換測試,發現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踏實細心的優秀品格。同時,在測試中發現問題和錯誤,經歷挫敗,而后感受成功的喜悅,磨礪學生的心性,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及頑強的意志。

      人文素質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構建;技工學校;學生;人文素質

      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對深化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具有積極意義。借助對它的學習,學生實現從中學到技校的人文修養的跨越,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祖國燦爛文化自覺學習、自覺鑒賞、自覺體驗、自覺奉行的有修養的人。成為有社會責任感、有文化良知的角色。既可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參與競爭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礎,也可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和延續民族精神文化的橋梁,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那么,怎樣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的人格內涵由扁平走向豐滿,讓學生的精神世界由孱弱走向強大呢?

      一、通過語文課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深遠的影響。21世紀所需的大多數普遍價值觀就積淀于數千年人類文明的文化傳統之中,它包括我們祖先提倡的,并被完好保存于思想寶庫中的道德觀念以及真理、人性、美和自由等思想。比如關心他人,就是孔子所說的“仁”,墨子所說的“兼愛”和佛教的“慈悲”。面對各種外來文化、多元文化的沖擊,語文教育必須引導學生熟悉并診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培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親切感、自豪感、認同感。語文教材所選的作品本身都負載著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元素,作品的輝煌之處常常是作家人格的偉大體現,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理解愛的意義、人性的弱點、人際關系以及人生態度等。作為教師有責任挖掘人類文明的豐富底蘊,并賦予其嶄新的意義和生命力,引導學生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下面摘兩點予以闡述:

      大丈夫人格。孟子日:“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教材所選作家大部分都是命運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他們生活境遇坎坷,但在理想與現實、社會與人生之間發生深刻矛盾的時候,并未消沉、毀滅,而是在這種悲劇式人生境遇中使自己的人格變得崇高,保持著揮斥方道的書生意氣和高貴的靈魂,表現出剛柔相濟、卓然獨立的大丈夫人格。這種為信仰和理想、操守和尊嚴,不惜犧牲生命、舍身成仁的大丈夫人格成就了傳統文人人生的崇高與偉大,增加了語文教材的厚重感和深刻性。

      儒道合一的境界。儒家提倡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追求的就是對人文品質的塑造和磨煉,注重對現實的適應和改造,即“入世”。而道家更注重對現實的超越,即“出世”。很多文人經常處在失意與得意之間。但在得意時并不狂熱,在失意時也不過于悲觀。通過語文課可以很具體地領悟儒家圣人的品格、道家的思想。小而言之,通過這些傳統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守住道德底線;大而言之,可以積極回應在道德、倫理、價值觀方面受到的挑戰,使身處大變革時代的大學生從這些文人身上吸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通過語文課喚醒學生的悲劇意識

      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產生快樂的時代,廣大青少年的生活越來越甜膩,卻失去了最根本的人文關懷。他們逃避了社會責任,原因在哪里?輕柔的快樂掩蓋了悲劇。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可以使人變得深刻。但如果青少年眼中缺少了這種悲劇,對挫折、痛苦、失敗的承受能力就會大大減弱,就會逃避社會責任。所以在語文課講授中,既要激發學生直面現實的勇氣,又要增加其社會責任感。如在介紹司馬遷時,講他的遭際是一種大境界,這是一種不求私利造福人類的社會道德責任感!又如,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亂后的中唐,一生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但這并未使他失去直面現實的勇氣,而是表現出高品大德。在看到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時,他飽含同情的淚水,以極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民眾鳴不平。我是飽含著熱淚來給學生介紹他的這些詩篇的,誰能不為這些作品,這些優秀的中華兒女感動?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沒有博大的胸懷,沒有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信念能做到嗎?陸游一生多次遭遇沉浮,去官還鄉20多年至死,但他的絕筆詩卻是“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一個耄耄老人至死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的后世子孫,卻是祖國的統一。這個遺言不是送給他自己的子女而是送給所有華夏子孫的!

      教材中所選作家的人生大多是悲劇性的,但在嚴酷的社會現實面前,意志并未消沉,精神并未淪喪,始終保持人格的尊嚴,對生命的眷戀和對社會的關注,這種憂患意識、悲劇意識都通過其作品表現了出來。人物形象方面,祥林嫂,一個善良、勤勞、樸實的村婦,對生活無任何非分要求卻仍不為黑暗的社會所容。終將她折磨而死,她的死激起了人們的同情;寶黛之間的愛情悲劇、竇娥的冤屈、劉邦的大風歌、項羽的失敗、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等,都給人們帶來一種心靈的震撼。

      三、通過語文課的陶冶審美情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般來說,沒有審美教育就不會有任何教育。”審美教育的任務就是通過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的欣賞,培養審美能力,使人熱愛真善美,厭棄假惡丑,陶冶情操,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長,從而成為“具有深刻的感受力的豐富的全面的人”(馬克斯語)。審美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尤其重要,原因有三:

      一是學生在進入技校之前,一路無心看“風景”,閉門只讀圣賢書,缺乏感受美的能力和空間,所以進入技校以后,面對多元化的價值觀念的沖擊和繁多的信息渠道的浸染,有些學生缺乏辨別美丑、真假、善惡的能力,很容易陷入誤區。

      二是現在的學生(不只是學生,社會也是)更容易認同陰柔之美,只見杏花春雨江南,卻難覓駿馬秋風塞北。只喜那十七八女郎持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卻很少見關西大漢持銅板鐵琶歌“大江東去”,觸目可及的都是淺酌低唱、無病、杯水風波,再沒有黃鐘大呂、拔劍起舞、蕩氣回腸。連最能表現人物心理的感嘆詞“啊”也變成了溫柔而嬌媚的“哇噻”。這樣的文化氛圍、審美取向使大學生們愜意地在鶯歌燕舞中釋放自己的浪漫青春,而這也必然會導致大學生精神上的“軟骨病”。

      三是在當今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學生的審美活動完全變成了對感官快樂的追求,純粹變成了對美的消費,失卻了對美的韻味的鑒賞。

      人文素質論文范文第5篇

      (一)強調專業技能培養,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

      婦產科護理教學分為理論及實踐教學兩部分。護理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即使在最能體現人文素質教育的臨床技能實訓過程中,教師也多以示教為主,使得學生在按照教師的示教按部就班地操作過程中,體會不到臨床實際操作的過程,也想象不到與患者溝通交流的情景。

      (二)缺乏必要的規范性和系統性

      在課程設置方面,由于人文素質教育不斷受到重視,因此,護理專業多數學校都開設了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如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護理倫理、護理心理、護理美學等課程。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很多學校開設的課程都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主觀性,并未在人才培養目標中規定所培養的人才應達到的基本人文素質要求和專業水平,而主要是根據自身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解及目前的師資條件來開設課程。個別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所選的教材不能與婦產科護理專業人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因而教學效果不佳。在教學內容方面,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較少與臨床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僅僅學習到了一些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而對人文知識是如何滲透并應用于婦產科護理過程中的,如何較好地掌握人文精神等,還停留于感性認識的表淺層次。且講授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何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婦產科護理實踐中,講得缺乏針對性,結果使人文教育脫離了專業本身。在教學方法上,教師的授課方式多以課堂講授為主,枯燥單一,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在考核方式上,多以理論考核為主,片面追求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而忽視了學生平時對于知識的運用及能力的培養,實踐考核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上述問題若不得到有效解決,即使開設了一定數量的人文社科課程,人文素質教育也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

      (三)教師知識有限

      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實施者,是人文素質教育成功的關鍵。目前高校多數專業教師缺乏將人文知識與專業知識相互融合及滲透的能力。如講授婦產科護理的教師雖具備較豐富的專業知識,但自身欠缺人文社科知識;而人文社科教師又不懂護理專業知識。教師的教育思想、人文素養與現代整體護理模式不相適應,從而直接導致學生對護理專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認識、理解不足,削弱了護理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效果。

      (四)人文教育與護理專業教學脫節

      多數院校在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增加了人文社科類課程及學時,并將它們列為了通識必修課,授課時間多集中于專業課學習之前,授課教師多為非護理專業教師。而自專業課開設后,婦產科護理教師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能力不足,沒有對各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做特定的培養計劃及實踐指導,導致人文課程與專業課程教學脫節嚴重,不能達到專業課程中理想的人文素質教學目標。

      (五)學校投入不足

      多數護理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研究時間長,需要投入大量教學科研經費,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來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及教學團隊,若沒有學校的大力支持,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婦產科護理專業人文素質教育改革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育人為本,重視德育

      護理作為一項崇高的職業,南丁格爾曾說:“護士是沒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護理人員的道德修養滲透在整個護理程序中,影響著護理質量和醫療效果,影響著醫院的整體外在形象。所以,護理人員在護理操作過程中,要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提高職業道德水平,樹學教育科學2015年第5期立愛崗敬業的思想。婦產科護理關乎著無數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病患及家屬對此期望很高,對婦產科護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學生對護理職業的熱愛。授課中,從受精卵的著床發育到胎兒在母體內不斷成熟以及娩出,一系列的圖片資料、錄像以及課后的心得體會,都能激發起學生對于生命的新感悟、對于偉大母愛的贊嘆,能夠使學生對婦產科有一個新的認識。婦產科是生命誕生的圣殿,而護士肩負著神圣的使命,雙手托起的是新的希望。我們要時刻告誡學生珍愛生命,把奉獻精神牢記于心,并通過臨床實踐開展各種情境教學,讓學生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不同的教學過程中體會護患角色,真正能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形成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高尚品德。

      (二)強調實踐,學會溝通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区香蕉_国产a|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 亚洲男人天堂2017|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国产亚洲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免费日韩无码系列|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麻豆av|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孕妇黑人|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三区|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ⅴ|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 精品亚洲456在线播放|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