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企業兩化融合申報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原產地產品指在形成全過程中符合綠色環保、低碳節能、資源節約要求并具有原產地特征和特性的良好生態型產品,包括原產地標記產品、原產地名稱保護產品、生物物種起源產品,具有歷史傳承的名、優、特產品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產品等。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融合了生態與原產地產品兩個方面的重要屬性,聚焦生態環保、質量安全、衛生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取得國際社會保護的先決條件。當前,生態發展方式已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和提升社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二、充分發揮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的重要作用
開展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工作,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一是提升產品品位。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是優質產品的象征,發達國家市場對生態標志產品的市場份額一直保持增長需求,生態原產地產品能夠贏得更大市場。二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生態原產地產品的生態性和質量優勢,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和“含金量”,受到全球消費者的青睞。三是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生態原產地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受到《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國際法律體系保護。四是提高通關速度,提升產品附加值。貼有生態標志的產品出口通關便利化,在歐洲市場暢行無阻,售價高出普通產品20~30%。五是提升標準化水平,破解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制度直接與國際生態標簽制度對接,幫助產品在破解國際貿易壁壘和反傾銷中贏得主動。按照綠色環保、低碳節能、資源節約,并具有原產地特征和特性的良好生態型產品要求,目前,我市能夠納入符合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特征的有:芒果、塊菌、煙葉、陽光紅酒、苴卻硯、大田石榴、國勝茶葉、庫區魚類、米易早春蔬菜、桑葚、油底肉、枇杷、咖啡、黃草櫻桃、紅格臍橙、草莓、務本油桃等多個特色產品,開展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礎和發展空間。各縣(區)、市級有關部門務必高度重視,認真梳理本地和主管行業優勢產品,建立產品培育目錄和信息庫,有序開展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工作,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我市培育自主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為我市特色產品擴大出口和占領國際國內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工作目標
今年起,我市將陽光紅酒、塊菌、芒果、大田石榴、國勝茶葉、枇杷、苴卻硯等7個產品作為首批開展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工作的產品,力爭全市獲得國家質檢總局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認定資質1~2類。
四、申報條件和流程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關于印發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相關規定及委托評定機構名單的通知》,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申請主體包括政府、行業協會、社會組織或者生產者。申請主體需向市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交相應申報材料,領導小組辦公室在5個工作日內反饋是否受理的意見。
(一)申報材料
1.《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申請書》;
2.地方政府或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確定產品范圍證明文件,符合綠色環保、低碳節能、資源節約要求的證明文件;
3.產品技術指標、相關標準;
4.生產或形成時所采用的原材料、生產工藝、流程、主要質量元素。
(二)申報流程
申報材料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組織專家進行初審,并將初審結果報國家質檢總局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管理辦公室,對達到《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評定通則》、相關標準及技術規范要求的生態原產地產品,由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證書》,證書有效期3年,授權申請主體使用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標志,證書有效期到期后可根據相關條件申請延期審核。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市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和決策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檢驗檢疫局,負責全市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推進實施。
1.初步完成對片、片、公路沿線、街道、城鄉結合部新農村建設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點的初步選點工作。2.制定出臺《2021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新農村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確定掛點領導和幫扶單位名單。3.組織召開新農村建設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會議。舉辦新農村建設培訓班。4.確定具體建設項目,督促鎮辦組織招投標、對建設項目進行招投標,并聘請第三方監理機構對所有工程進行監督管理,由中標單位設計出工程施工圖紙,做好資金預算材料等前期工作,通過審核后開始施工。
二、農業產業
(一)設施蔬菜大棚建設
將鎮土橋村建成的200畝設施蔬菜大棚,由村集體有償租賃給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技院、蔬菜種植大戶、菜農種植,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技院先進的種植職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動我區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田園綜合體蔬果樂園投入種植生產。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
根據省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要求,做好鎮辦工作,督促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出臺2021年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方案。
(三)扶貧產業
1.落實2021年項目庫申報工作,提前做好謀劃,為2021年項目實施打下基礎。2.做好2021年家庭種養殖補助摸排工作。
(四)田園綜合體項目
結合城鄉融合試點區工作,督導第三方開展田園綜合體項目二期工程,探索項目與健全農民持續增收體制機制融合,與老百姓共享建設成果,持續增加當地居民收入。
(五)綜合性屠宰場
在上桂村委會大池鄭家村建設綜合性屠宰場,用地150余畝,是豬牛羊屠宰、家禽批發加工的綜合性屠宰場。組織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對項目做好設計方案,進行選址論證,報省政府批準征收,盡快起動征收供地。
三、農產品安全整治
1.開展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利劍”行動,做好安全生產檢查,督促要求相關企業及專業戶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春節期間,做好食品安全宣傳,穩步推進綠色防控和農藥減量工作。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試點工作。2.簡化牲畜生產相關程序,幫助本地養殖場加快復產增養。做好非洲豬瘟、牛結節性皮膚病、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三月中旬組織開展全區重大動物疫病集中防治工作。3.謀劃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前期準備工作。
四、糧食生產安全
1.落實和管理好區級儲備油任務,地方儲備將取消動態儲備,由地方政府掌握油權。2.代管好上級儲備的糧食數量和質量。3.做好特殊時期的應急保障工作。4.協同發改做好申請轄區行業計劃爭取資金工作。5.做好轄區內糧食安全生產工作。
五、落實惠民政策
1.做好區早稻種植、生豬、農機購置等補貼資金發放。2.申報2021年農民培訓工作任務指標,今年計劃培訓高素質農民100人。
六、深化改革
1.完成村干部任期及離任經濟責任專項審計工作。2.完成產權制度、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相關報表系統填報工作。3.研究部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及管理工作,對鎮(辦)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及管理培訓。
七、林業生態措施有力
1.全面完成人工造林100畝,低效林改造1000畝,主要山場安排在鎮、、、村。2.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節活動,春節后,組織區領導班子和區直干部參加義務植樹節活動,計劃安排在鎮村植樹25畝。3.積極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實現“三個確保”,具體要做好野外火源管理和隱患排查,森林防火宣傳,加強護林員管理督導。
八、全面推進林長制
1.優化完善村級林長、基層監管員、專職護林員“一長兩員"森林資源源頭網絡化管理體系,提升林長制信息化水平,完善林長制標準化建設,更新林長制公示牌。2.開展一次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活動,加強部門協作,將聯合公安、市場監督開展一次野生動物保護監督檢查一次。3.抓緊完成2018至2020年森林督查發現問題整改銷號工作。4.做好政府建設項目林地審批申報材料的審查及轉報工作。
二是形成2015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目標計劃和工作目標,逐月逐季跟蹤主要經濟指標情況,尤其關注的“亮燈”指標落實責任、跟蹤促進,GDP指標一季度本級實現9.4%。
三是謀劃專題研究,完成調研《__區產業布局及重點產業情況》、《關于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情況的做法與問題建議》。
一是做好固定資產投資促進。1-6月區本級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1.6億元、增長1.4%,完成全年計劃51.9%;全區域(包括__、__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7.9億元,增長2.9%,完成全年計劃51.6%。
二是推進重大項目建設。1-6月全區96個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統計投資85.7億元,占年度計劃的36%。實現戚家山化工碼頭、算山碼頭增建原油罐、臺塑聚乙烯醋酸乙烯酯等7個項目建成投產;東方海底電纜、__生產項目、__環境提升工程等8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實現開工。40個前期項目推進有序,其中中宅礦石碼頭二期、__東方二期、雪佛龍油添加劑等8個項目有明顯進展。
三是優化政府投資項目管理。上半年政府投資項目已有13個項目順利開工,16個項目基本建成,累計完成投資15.2億元,完成全年計劃投資的40.1%。
四是深化企業投資審批服務。上半年,共核準、備案企業投資項目97個,總投資70.7億元;技改項目46個,總投資21.6億元。__四大環保項目、模具園區三個重點項目、海越丙烯球罐擴建項目、華夏一品梯級與門鎖項目等重大項目均順利獲批。
一是2015年產業政策體系研究形成初稿;2014年度第一批兌現工作已完成,爭取7月底前全部兌現完成。預計全年新增產值超十億元企業可超過2家、新增產值超億元企業超過10家、“小升規”企業可超過35家。
二是推薦海天、凱耀、安信、海邁克等6家企業項目通過國家級、市級試點示范審核。完成《__區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裝備制造業)工作方案》,申報材料已由市經信委審查后上報工信部。大碶基地獲批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三是積極推進總投資達9.2億元的43個兩化融合重點項目。上半年全區軟件收入同比增長30%,電子產品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10%。
四是爭取上級資金補助,上半年,__職高實訓基地擴建工程獲中央專項資金補助600萬元;寧波上中下自動變速器有限公司7DCT項目獲中央2015年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預算內投資1億元。
一是加強生態建設。上半年共新摸排節能、節水項目103個,預計可年節能20萬噸標煤。安排清潔生產審核企業21家,組織寶新公司等4家企業創建節水型企業,淘汰13臺鋁殼無磁軛中頻電爐,完成柴橋1家落后磚窯關停,推進8家鑄造企業申報行業準入。完成騰龍精線6MW光伏項目的并網發電。
二是推進宜民生宜居建設。1-6月共投入資金33.7億元,其中政府投資21.2億元,分別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的44.2%和52.8%。推進光纖到戶、無線城區、數字地理等項目建設,寬帶和移動信號網絡已覆蓋全區,互聯網城域出口帶寬達到160G,有線電視網數字化改造全面完成。
三是推進農村政策性住房保險任務。完成全區7.03萬戶農戶的政策性住房保險和財產附加險工作,總保費140.6萬元,做到應保農戶的全覆蓋。上半年共為70戶農民提供了房屋財產險理賠,合計理賠額度18萬元。
四是統籌重點領域改革。起草《__區2015年經濟體制改革要點(草案)》;已形成《2015年__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要點(草案)》。
五是強化價格調控和檢查。完成各類涉案物品價格鑒定165多件,鑒定總值365萬元。受理價格咨詢、舉報投訴44件,立案查處價格違法案件2 起。
一是推進軌道及鐵路建設。1號線二期建設全線實現軌通。
二是做好管線政策處理。抓好10條重點管線工程的協調和政策處理工作,總長140.8公里,新建鐵塔27基;其中220KV新鄔輸電線路工程于5月份提前竣工。
1、突出參謀職能。計劃9月底全面完成“十三五”各專項規劃工作,制定“十三五”規劃綱要。結合“十三五”規劃研究,著手開展1-2個重點課題研究。
2、突出項目管理。對部分重點、難點項目一查到底,促進有效投資,加強__技術改造、海越二期等項目前期推進工作;做好臺塑EVA、吉利春曉整車二期、吉利7DCT等在建20億以上產業項目的協調服務工作。
3、突出服務優化。繼續統籌推進2014年產業政策兌現工作,出臺2015年產業政策及相關細則。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教科研工作;探析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教科研工作作為高職院校培養創新人才的載體與平臺,對高職院校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不僅是“教學改革和教育創新的驅動力,也是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綜合實力的基礎”,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創特色專業、出精品課程,建示范性實訓基地、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更好地促進高職教育快速、健康、持續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教科研工作是高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積極開展教科研工作,可使教師不斷跟蹤專業發展方向,及時掌握專業最新發展動向和國內外發展趨勢,從而使教學與實際的聯系更加密切。
因此,如何確定教科研工作的方向和重點,組織和進行教科研工作,使教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務教學,引導教學,是一個值得高職院校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教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教科研工作的改革和創新相對滯后,大大限制了高職教育的科技創新與發展,因此,分析當前高職院校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十分必要。
1.工作重點不明確,職業特色不突出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科研工作重點有所偏頗,這主要表現在:重成果,輕研究;重學術,輕轉化;重個人研究成果的發表,輕團體協作形成產學研的有機結合。這些偏向造成了片面地追求功利和個人目的,既與高職院校特色不協調,又不利于研究成果的轉化,降低了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
2.科研基礎薄弱,管理意識滯后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科研工作還很薄弱。一是教科研管理體制不夠健全,不少院校教科研的日常管理工作多由教務處兼管,沒有專門的科研管理機構;二是規章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缺乏一套科學、規范、系統、有序的科研管理辦法,教科研工作的管理較為隨意;三是大部分教科研管理人員是新手,“缺乏教科研管理工作的知識和經驗,相當一部分管理人員對高職教科研管理‘管什么’、‘怎么管’、‘如何才能管得好’沒有充分的認識”,導致教科研工作在某些方面與教學脫節。
3.科研隊伍薄弱,經費投入不足
由于教學任務重,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使得教師對教科研工作有心無力,缺乏主動性與廣泛參與性,從而導致教科研隊伍缺乏足夠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科研工作難以進一步向縱深方向發展。
同時,由于連年擴招,高職院校的大量資金都需投入到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上,學校用于教科研工作的人力、財力、物力不可能有較多的增加,從而導致可用于教科研的支持經費較少,這也嚴重制約了教科研工作的發展。
4.科研成果轉化少,科研效益不高
目前,高職院校較多地是注重對教科研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而對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并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這種情況造成了高職教師只關心課題的申報、實施和結題,對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這種情況一方面造成了當地企事業單位急需的研究成果被堆放在學校里面,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成果不能被及時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轉化成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造成高職高專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極大的浪費。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大量企業的發展急需創新科技力量的加入,然而現實問題是,高職院校的大量研究成果無法轉化,束之高閣,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謝繩武曾經說過,“上海交大的教師申請專利每年都在1000項以上,可這其中只有不到l0%的專利轉為現實的生產力”,這嚴重制約了我國生產力的提高。
二、開展教科研工作的主要對策——以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雖為民辦高職院校,但一直以來對教科研工作都十分重視,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成績。
1.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教科研工作現狀分析
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和《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的文件精神,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于2004-2005學年正式啟動校內的教研教改申報和研究工作。經過2004-2005、2005-2006、2006-2007三個學年的研究和發展,共有80個課題獲得立項,其中77項課題經過研究,最終順利結題。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出臺,為落實文件精神,2007-2008學年的教研教改項目的申報圍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共申報了27個項目,其中2個重大項目,同時還申報了2008年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綜合改革推進計劃,并獲得了人才培養模式和保障體系重點研究項目的立項。
2008-200年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繼續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共有25個項目。
2009-2010年繼續推行教學改革,將教研教改項目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屬于新一輪重點建設專業打包項目,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專業的建設,資助經費包含在重點建設專業配套資金中。另一部份屬于非打包建設的普通教研教改項目,共有48個項目。繼續深化研究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研究等問題。同時加強了對嶺南學院自身特色的打造,例如國學教育、陽光工程等等。并且增加了一項自籌資金研究的類別。
2010-2011學年教研教改立項項目53項,其中重點項目5項,一般項目20項,納入重點專業建設的項目16項,省級課題《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與實踐》下設委托及子項目12項。學院的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有鑒于此,學院在2010年首次啟動了科研立項的工作,共有14個項目。雖然只是一種嘗試,但是也是巨大的一步。
2.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教科研工作的主要對策
①統籌經費管理。對于民辦院校而言,經費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但由于我校領導對教科研工作高度重視,把其作為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抓手,并把教科研經費預算納入全校經費預算之內,每年投入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教科研工作的開展,這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資金保障。此外,學校還鼓勵廣大教職工積極申報橫向課題,以爭取外來資助經費,同時也保證配套經費的專項使用。
②建立激勵機制。通過制定激勵為主的教科研管理辦法,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參與教科研工作的積極性,進一步保障了教科研工作的良好開展和順利完成,為此,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把教科研工作納入績效考核當中,將其與教師的自身利益掛鉤,以調動廣大教師參與教科研工作的熱情,同時,每學年還對教科研工作開展較好的二級學院予以相應獎勵。
③管理制度規范。制度是工作的規范和保證,沒有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體制就不完善。因此,為了進一步規范教科研管理工作,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先后制定了《教學研究項目管理辦法》、《科研、教研項目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對教科研的各個環節做出了明確的規范,為教科研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經過這幾年的教研教改研究工作,很多教師和行政人員在完成日常的教學和行政工作的同時,參與到教研教改的研究工作中去,并把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提高了教學質量之余,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論水平,成果是顯著的。但是也能從中看到,教研教改工作還是和其他學校存在一定的差距的。例如研究的內容重復的比較多,在申報書內容的填寫上還很不規范,教師的理論水平不夠等等。另外,教師由于日常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相對投入的精力比較少,最后導致結題時研究的質量不高,因此很多課題在外申報省級、市級課題的時候,能夠獲得立項的寥寥無幾。
三、進一步加強教科研工作的思考
1.加強培訓
教師是高職院校教科研工作的主體,要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專題培訓和學術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從高校聘請一些建樹豐富的科研專家舉辦相關知識講座,講授課題申報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使教師了解和掌握課題申報和課題研究的程序和步驟,包括申報材料的準備和撰寫、課題論證和研究方法、開題結題的方法和技巧。從企業聘請專家舉辦專題講座,講解新技術的發展現狀,分析企業通過技術革新和運用新工藝進行產品開發的典型案例,探索與企業開展合作辦學、科技攻關和成果推廣應用的平臺,找到產學研有效結合的突破口。
2.提高研究質量,加快成果轉化
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是高職院校科研工作服務社會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完善過程管理的同時,還應特別強調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環節的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科研服務社會的實效性。
3.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科研管理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我的思想認識,善于總結和思考,要精于管理業務,熟悉各種規章制度,吃透各類學術規范、政策要求、標準等,要積極關注行業領域內的前沿信息,不斷加強對項目過程的協調管理能力,樹立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呂一枚,徐敏.以研致用提升高職教育科研水平工作[J].職業技術教育,2010(5):73-74.
[2]梁海燕.深化民辦高職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職能研究[J].網絡科技時代,2008(22):78-80.
[3]劉江.高職科研工作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0):57-58.
關鍵詞:電子政務 一站式服務 工作流技術 行政許可系統
一、導言
⒈電子政務國內外發展現狀
電子政務是指應用信息和通信技術來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加強政府職能,從而使公眾更好地獲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和信息,增加政府的透明度,是現代政府管理觀念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產物[1,2]。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從1999年開始,連續兩年都把通過信息化改進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組織、重組公共管理、最終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作為其工作重點。面對全球范圍內國際競爭和知識經濟的挑戰,世界各國政府都將電子政務作為其優先發展戰略。
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信息化基礎比較好,再加上其政治體制的特點,美、歐等國的電子政務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美國和加拿大是世界上電子政務發展最快的國家。歐洲特別是歐盟成員國在電子政務發展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亞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電子政務的發展步伐也較快。其中新加坡的電子政務備受世人關注,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發展電子政務,現已成為世界上電子政務最發達的國家之一[3]。
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表現為初期的緩慢發展和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兩個階段(參見圖1)。
初期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黨政機關所開展的辦公自動化(OA)工程;二
是1993年底啟動的“三金工程”,即金橋工程、金關工程和金卡工程[4]。
1999年1月,40多個部委(局、辦)的信息主管部門共同倡議發起了“政府上網工程”,電子政務的發展進入快車道。2001年12月,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正式成立,領導小組的第一次會議就決定把推進電子政務建設作為當年國家信息化的三項重點工作之一[5];自2002年以來,我國政府大力推動政府信息化進程,在全國掀起了電子政務工程建設和政府上網的。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廣域范圍的信息交換和信息處理有了新的變革。辦公自動化、無紙辦公等逐漸進入日常辦公,政府部門的信息化也被國內外政府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電子政務的出現更對傳統的辦公方式和政務處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帶來政府管理決策機制的巨大轉變。
基于電子政務“從滿足公眾需求出發,建立更好的服務體系,使得政府更能貼近社會、貼近群眾”的思路,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構建好“一站式”行政許可系統進行網上申報審批,可以實現政務公開、縮減報批時間、簡化審批手續、提高工作效率并規范各項審批程序。
⒉從國內電子政務存在的主要問題看“一站式”行政許可系統的重要性
隨著電子政務工作進一步發展,多數政府部門都急需了解和利用其它政府部門所掌握的數據資源,同時需要與其它政府部門進行聯合審批。然而目前國內的審批系統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①重復化建設。我國電子政務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系統的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和統一管理,每項電子審批系統需要重復開發一套業務系統,不僅建設周期長,而且建設成本高。
②各個業務系統之間處于“信息孤島”狀態,政府部門之間無法互聯互通。審批數據交換不暢,不利于聯合審批、協同工作。
③絕大多數地級市網站只有一些基本的信息和新聞,多是宣傳和招商信息,處于信息呈現階段,幾乎沒有網上行政職能[4]。
④行政審批項目設置多如牛毛、程序煩瑣、效率低下,審批條件不公開、程序不透明、審批文件語言不詳,搞得申請人往返奔波;市民和企業查詢比較麻煩,需要登錄不同的業務單位網站,需要注冊不同的登錄號。
⑤規范性不夠。經過多年的電子政務建設實踐和經驗的積累,現有的電子政務系統具有受眾面廣、參與部門單位多、技術路線復雜,不同系統、條線、地域間的信息化程度差異大等特點。
⑥缺乏互動性和監督內容,并且信息分散在各業務部門,給統一的政務監管帶來了不便。
總體而言,目前各地行政許可服務大廳提供的“一站式”服務大多是物理實體型的“一廳式”服務(即將各個行政機關集中辦公),群眾并未真正享受到“一站式”服務的便利。上述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各政府部門電子政務建設工作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政府部門的數據整合、資源共享、協同工作才是目前電子政務建設的重中之重,建設和推廣統一規范的電子政務網站勢在必行。
二、“一站式”行政許可系統總體設計
“一站式”行政許可系統是電子政務的基本應用之一,面向企業和個人提供網上行政審批功能,旨在提高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簡化報批審批手續、提高服務質量,并增加政府辦公的透明度,促進政務公開和政府業務流程再造。
⒈“一站式”行政許可系統的業務處理流程
為了適應當前電子政務形勢以及行政許可服務中心的建設要求,筆者提出了構建基于網絡運行的“一站式”行政許可系統服務框架,旨在實現政務資源和數據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整合,以統一的面貌服務于公眾,實現集中式協調、分布式管理的電子政務模型。
該系統為公眾提供“網上在線申報”和“服務窗口申報”兩種申報/受理渠道,申報人既可以在外網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在線填寫”或“EXCEL表格下載”直接提交審批申請,經由數據交換系統將外網提交的申請導入內網進行審批;也可以到行政許可服務大廳現場提交審批申請,由業務人員直接錄入到內網業務處理子系統進行處理。其主要業務環節包括受理、審批、辦結、歸檔、監督檢查等(參見圖2)。
⒉“一站式”行政許可系統的設計方案
⑴系統的功能結構
行政許可系統所搭建的平臺作為政府“一站式”信息門戶(GIP,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rtal),是為本地區、本部門的政府人員、服務人員、媒體者、企業和公民提供的一個統一的互聯網訪問入口和集中管理控制平臺。
“一站式”行政許可系統主要包括:外網公共服務子系統、內網審批業務子系統和系統管理子系統。在其服務的系統框架中,可以集中各種政府部門的資源,如工商、稅務、財政、城建等,提供“一站式”服務,實行“一門受理、抄告相關、內部運作、限時辦結”的運行方式。整個“一站式”服務以統一出口和統一入口的形式對外應用,使各電子政務系統以一個整體的形象為公眾提供服務(參見圖3)。
各子系統的主要功能如下:
①外網公共服務子系統。外網公共服務子系統是運行在互聯網上為公眾提供行政審批服務的窗口,其主要用戶是進行審批申報的公眾用戶。此子系統的用例分析如圖4所示。
――用戶注冊:提供企業和公眾登記認證所需詳細信息。
――網上申報:用戶在注冊并登錄成功以后,可以根據申報項目,選擇“在線填寫”和“下載文檔模板填寫”兩種方式填寫相關項目的審批表單。填寫時系統會進行數據邏輯判斷,檢查用戶填寫的內容有沒有明顯的錯誤,如有錯誤則不能保存或者提交。系統自動將審批材料分類歸檔,并根據既定流程,將申報材料送達審批部門,由審批部門進行審批。
――辦件查詢:服務于企業和公眾,主要功能是提供報批用戶查詢項目審批狀態及申報項目的信息。
――個人信息管理:企業或公眾用戶及時更新或修改其相關信息。
――在線幫助:系統提供友好的在線幫助,也是一個自學的方式。用戶可以快速、方便地獲得操作指南以及與當前操作相關的信息內容等。
②內網審批業務子系統。內網審批業務子系統服務于進行審批辦理的政府公務人員,運行于政府專網上,為政府公務人員提供處理行政審批業務的工作平臺,實現審批業務的信息共享、任務調度、協作交互、管理監控等業務功能。此子系統的用例分析如圖5所示。
――受理:除網上在線申報外,申報企業、個人可在政府服務窗口申報。窗口服務提供用戶注冊認證,現場申辦受理等服務。
――審批:審批部門人員接受報批材料,遵照審批流程和審批原則進行業務審批。
――監督檢查:政府部門的領導可以查看所負責的部門的網上審批情況,察看統計信息,檢查辦理程序是否符合規定等等。
――收費管理:對于需要向辦事企業(或個人)收取辦事費用的事項,可設置費用金額、管理所收費用的明細賬目并對其進行分類和統計。
――統計分析:政府公務人員可以查詢待繳費用清單、已繳費用的明細清單、待開發票(收據)清單和已開發票(收據)清單。
――在線幫助:系統提供友好的在線幫助,也是一個自學的方式。用戶可以快速、方便地獲得操作指南以及與當前操作相關的信息內容等。
――消息管理:辦公人員可以查看自己相關工作的通知以及催辦督辦通知。
――業務查詢:各級工作人員可隨時查詢項目的審批情況,了解當前步驟和狀態。
③系統管理子系統。系統管理子系統服務于負責整個系統的系統管理人員,運行于政務專網內,實現對用戶、角色、權限、網上審批業務流程及其他相關系統控制參數進行定義和管理。此子系統的用例分析如圖6所示。
――用戶管理:可以設置用戶登錄系統的賬號和密碼,并指定其相應的角色。
――角色管理:可以設置角色的職能配給相應的權限。
――部門管理:可以根據組織機構的調整管理部門信息。
――流程管理:可以根據業務的調整設計網上審批業務流程,并維護流程。
――系統參數:可以根據系統的實施情況設置系統運行參數。
⑵系統的體系結構
目前,體系結構大體上分為兩種:客戶機/服務器(Client/Server,簡稱C/S)和Web瀏覽器/服務器模式(Browser/Server,簡稱B/S)。該系統的構建采用三層結構的B/S體系架構,既可以保證系統的穩定、可靠性,又可以保證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和開放性(如圖7所示)。具體地說,這三層結構就是應用表現層/應用邏輯處理層/應用數據存儲層。所有的訪問并不直接訪問后臺的應用資源和數據資源,而是通過中間層進行訪問,這樣既可以保證后臺數據的安全性,又可以通過中間層的調度保證性能和事務的一致性。其中,
――應用表現層(界面控制)負責統一用戶界面顯示,接收用戶界面操作和查詢請求,將應用邏輯處理后的數據生成用戶界面。系統的用戶主要有外網審批項目申報用戶、內網行政辦公人員和系統的管理人員。
――應用邏輯處理層實現業務邏輯,包括各種行政審批、辦公事項、系統管理以及工作流引擎的控制實現等。應用層的實現是整個系統實現的核心環節。
――應用數據存儲層負責整合后的系統數據統一存儲,并通過后臺服務或管理工具與各業務系統數據同步或更新。
該系統采用基于瀏覽器/服務器(B/S)的軟件結構,與C/S相比,B/S模式的優勢在于:
①簡化了客戶端。它無需象C/S模式那樣在不同的客戶機上安裝不同的客戶應用程序,而只需安裝通用的瀏覽器軟件。這樣不但可以節省客戶機的硬盤空間與內存,而且使安裝過程更加簡便、網絡結構更加靈活。
②簡化系統的開發和維護。它突破了傳統客戶端/服務器(C/S)結構軟件對帶寬要求高且客戶端安裝和維護工作量大的弊端,因而極大降低了系統軟件的采購成本以及系統部署和維護的工作量,實現了總體擁有成本(TCO)最小化。
③使用戶操作更簡單。對于C/S模式,客戶應用程序有自己特定的規格,使用者需要接受專門培訓。而采用B/S模式時,客戶端只是一個簡單易用的瀏覽器軟件。無論是決策層還是操作層的人員都無需培訓,就可以直接使用。B/S模式的這種特性,還使系統維護的限制因素更少。
④適合網上信息。B/S模式特別適用于網上信息,系統可以同時運行在局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上,使得傳統的系統功能有所擴展。這是C/S模式所無法實現的。而這種新增的網上信息功能恰是現代企業所需的,這使得企業的大部分書面文件可以被電子文件取代,從而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使得企業行政手續簡化,節省人力物力。
⑶系統的網絡結構設計
該系統建立在TCP/IP網絡平臺之上,“行政許可管理系統(ALMS)”從整體上劃分為位于互聯網的“網上公共服務平臺(ALWS)”和位于政府內網的“網上審批業務平臺(ALPS)”兩部分,內網和外網采用防火墻(Firewall)進行防范和邏輯隔離,通過數據交換平臺來交換審批項目的信息。其中,
――外網網站包括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和網絡交換機等設備,運行政府機構的外網網站WEB應用軟件。
――窗口服務包括窗口的PC機、打印機等設備,窗口工作人員可以通過WEB瀏覽器登錄信息管理系統,進行辦件的受理、審批、辦結等業務處理。
――內網包括應用服務器、工作流引擎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網絡交換機和存儲設備,內網業務處理系統的軟件都被部署在該系統的設備中。
――數據交換服務包括數據交換服務器、網絡交換機等設備,用于外網網站與內網業務處理系統的數據交換。
該系統的網絡結構如圖8所示。
從電子政務的對象和職能看,內部主要是各級政府之間、政府的各部門之間以及各公務員之間的信息互動,承擔政府的決策和管理職能;外部主要是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互動,承擔政府對外服務和監管職能。作為政府實施電子政務的關鍵點之一,政府通過建設一站式的信息門戶,對內可以實現信息溝通、系統工作和資源共享,解決由于多種資源并存、多種體系獨立而造成的信息孤島、溝通不暢的問題;對外可以通過多種信息承載渠道實現政府信息披露、政務公開、政策宣傳并開展政府審批服務。
三、總結
我國目前的電子政務建設正處在發展時期,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對電子政務認識不足、忽視管理模式的重新設計和流程再造、重復投資建設等,尤其是缺乏統一規劃和標準。這些問題使得目前電子政務建設形成了“信息孤島”的狀態,或者干脆變成普通的OA系統、企業ERP系統;使得電子政務的建設沒有達到原有的目標,已不能滿足政府部門提高辦事效率,協同辦公的需要。本文結合工作流管理理論、數據庫理論、BPR思想,基于Web的技術方法等,設計了“一站式”行政許可系統的服務架構,提出了行政審批的工作流模型。這一設計研究具有較廣泛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正興,成魯.電子政務――原理與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2]姚國章.電子政務基礎與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安慧.全球視野中的我國電子政務[EB/OL].[2008-4-14].http://market.cei.省略/e-gov/32.htm
[4]吳敬璉,魯志強,李廣乾.我國電子政務的現狀與問題[EB/OL].(2001-11-28)[2008-4-14].http://laodong.qingdao.省略/jggw/jggw.nsf/c6dd24e9cddd84fe48256a070026e692/f6a11d3ef5af423948256b12000f760c?OpenDocument
[5]吳敬璉.應對信息化的挑戰[EB/OL].(2003-12-16)[2008-4-14].http://luoheit.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76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