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普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方案名稱:
科普教育--學生心目中的社會問題“轉基因”
二、方案背景:
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具體化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即將下發和執行,生物課程與核心素養的關系,成為了近期研究的熱點。結合目前高中生對待中國近期出現了一系列涉及到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案件和糾紛,如雀巢轉基因食品標識糾紛 ,美國轉基因大豆進口許可證**等,還有如今沸沸揚揚的轉基因稻米市場化爭議等轉基因社會問題的態度不穩定,歸其原因在于學生對轉基因的認知不夠,因此以轉基因知識為載體的教學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高中生對轉基因的認知,另一方面可優化課堂教學,以便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方案目標:
1、通過本活動的開展,普及了轉基因科學知識,宣傳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關政策法規,科學解答了當前輿論關注的熱點問題,提高了廣大青年學生對農業轉基因技術的認知水平。提升了專業知識,更加了解了轉基因技術,也會用科學的眼光更加理性地看待轉基因技術。
2、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發展學生的科普知識特長,培養合格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3、借助青年學生這個活躍群體,向社會發出并傳遞科學、權威的聲音,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四、方案所涉及的對象、人數
本方案所涉及的對象主要為我校教師與學生,并邀請縣教育、科技條線的相關領導專家進行指導,共計1000人左右。
五、方案的主體部分
1.活動內容:
a.活動主要以轉基因科普知識手抄報作品展示和了解轉基因十大問題的海報展示的形式進行,并在現場發放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知識的宣傳單。展示的手抄報作品和海報以學生的視角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圖文并茂的版面,將轉基因科普知識躍然紙上。活動中,同學們互相談論對轉基因各方面的見解.
b.活動還安排了專家專題講座,從科學層面回答公眾關注的相關轉基因熱點問題,向社會傳遞科學、權威、客觀的信息。
c.填寫調查問卷、現場答疑釋惑、自愿支持簽名等內容。
2.難點、重點、創新點
a、活動資源的尋求和充分利用。
b、活動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的設計與實施。
c、交流的開放程度空前巨大,引發的社會效應比較突出,立竿見影。對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意義
3.利用的各類科普教育資源(場所、資料、器材等)
a.構建科普教育交流平臺。
實行“統一領導,條塊結合,形成合力”的原則。由校長掛帥,分管領導負責牽頭,各處室互相支持、協調,成立“轉基因”科普教育領導小組,構建科普教育交流平臺,制定校園“轉基因”科普文化宣傳規劃,保障“轉基因”科普教育項目、崗位、陣地、教師和物資的落實,保證“轉基因”科普教育活動的扎實開展。
b.組建“轉基因”科普教育領導隊伍
加強師生的“轉基因”科普知識宣傳,聘請學有特長、熱愛科普的老師,擔任學校的“轉基因”科普教育輔導員,以點帶面,提高教師科普教育的整體素質;并聘請校外“轉基因”科普界的專家擔任學校科技顧問和輔導員。
c.制定執行“轉基因”科普教育方案
通過“轉基因”科普教育領導小組的共同研究和協商,制定學校“轉基因”科普教育的活動方案:每天一則科普新聞、每周一期科普博覽、每月一份科普信息、每學期各班一期科普黑板報、每學年一次全校性科普知識競賽和每學年一屆科技節。每學期的科普周、科技教育月活動中我們均要開展科普專題講座、參觀訪談、實地考察等教育活動;學校、班級開展以“轉基因”科普教育為主題的板報評比,進行“轉基因”科普教育系列活動,隆重舉行“科普節”,展示師生、學校在“轉基因”方面取得的科普教育成果。
4.活動過程和步驟:
a、準備階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制定“轉基因”科普教育活動方案,開展基礎性工作。
b、實施階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組織開展各類“轉基因”科普教育活動,加強“轉基因”科普教育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整合的研究。
c、總結階段(2019年7月——2019年10月):匯總成果,邀請相關專家鑒定總結。
5.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預案
主觀上的青少年“轉基因”科普教育專業知識不足和客觀上學校研究重點的變化是本活動開展過程中主要會出現的問題;解決的策略是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學習,提高駕馭青少年科普活動的能力,并多與學校領導溝通,提供好的意見建議,把構建“轉基因”科普特色校園文化作為年度學校科研工作的重點,予以大力支持。
6.預期效果與呈現方式
a、活動報告,“轉基因”科普特色校園文化研究專輯;
b、學生科技人文素質展示及參加各類科技競賽成績,形成科技小論文、小研究成果集錦。
7.效果評價標準與方式
參照教育科研的評比方法對活動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績效評價,確保科學性、公開性。
一、活動主題
科技凝聚力量,創新點亮夢想
二、活動日期
2019年11月25日—2019年12月13日
三、活動安排
(一)宣傳動員
1.啟動儀式:
11月25日,國旗下講話,簡要傳達活動方案,宣布科技節開幕。
責任部門:教務處
科技節電子屏“泰山實驗中學2019年科技節”、“科技凝聚力量,創新點亮夢想”
責任部門:團委
(二)系列活動
1. 主題班會
全校各班召開一次“崇尚科學 創新未來”為主題的班會,班主任帶領學生學習活動方案,明確活動內容及要求,觀看科技小視頻(網址另行通知)。
活動時間:11月 25日下午第八節班會課
責任部門:政教處、團委、班主任
2. 科普海報、科幻畫繪制比賽
參加對象:初一年級每班選送2—3件作品
繪制要求:作品利用繪畫形式表現對未來科學發展的暢想和展望。內容應反映科學想象力和創新意識,體現時代性、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版面設計合理,圖文 并茂。參賽作品的藝術形式包括:油畫、國畫、水彩畫、水粉畫、鋼筆畫、鉛筆畫、蠟筆畫、版畫、粘貼畫、電腦繪畫等。參賽作品一律在規格為4開的紙質或是其它材料上繪制。在正面顯目位置寫上作品標題,右下角注明作者班級、姓名。
上交時間:12月 6日
責任部門:教務處、初一級部及美術組
3.生物小制作
活動一:胸外心臟按壓急救培訓
參加對象:初二年級各班
活動二: 參加對象:初一 — 初三年級每班選送3件作品。
作品要求:生態瓶、生物創意拼圖(初一年級)
生物模型(初二、初三年級)
上交時間:12月 10日
責任部門及負責人:教務處 生物教研組
4. 地理小論文比賽
參加對象:初一初二年級每班選送3篇作品
論文要求:觀察類、實驗類、說明類均可。針對發現的某一現象,通過觀察、實驗、文字說明或圖解等方式寫一份小論文(不少于500字)。探究過程要完整,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研究分析、得出結論等幾個步驟;數據材料要準確,可附表格、圖解、照片等。
上交時間:12月 10日
責任部門:教務處 地理教研組
5. “高空落雞蛋”擂臺賽
活動內容:如何讓一個生雞蛋從3樓落下摔不碎。
評價參數:(1)摔不碎(2)所用包裝材料質量輕(3))所用包裝材料體積小。
參加對象:初三年級每班選送1—2個方案。
上交時間:12月 5日第八節
責任部門:教務處 物理教研組
6.科技大篷車進校園
12月10日下午(具體時間協調),泰安市科技館組織大篷車進校園科普展。
責任部門:泰安市科技館 教務處
(三)閉幕式
2019年12月16日,升旗儀式,宣布科技節閉幕,頒發各項目單項獎、“優秀組織獎”。
責任部門:教務處、團委
四、評獎方法及宣傳表彰
1. 各類活動設單項獎:每項比賽設一、二等獎若干名,分別獎勵砥礪攀登卡學分5分、3分。
2. 團隊設有組織獎:對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科技節活動的班級,將評選出最佳組織獎若干名,頒發獎狀;最佳組織獎評選辦法:以班級為單位,每參加一個項目或上交一件作品賦分1分,項目或制作獲一、二、三等獎分別賦分為5分、3分、2分,團體一、二、三等獎分別賦分為10分、8分、6分,按總分高低排名取前若干名班級評為最佳組織獎。
3.各類活動結束后,學校組織評選“百名小小科學家”,表彰發給作者榮譽證書及獎品。
4.通過校園網站、櫥窗等多途徑展示在科技節中涌現出來的優秀學生作品。
5.選送科技幻想畫、科技小發明、小論文等活動成果一等獎作品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有關評比。
6、表彰區第?屆科學“小實驗、小制作、小發明、小論文”四小活動評選先進集體及個人。
昨日,美國《科學》雜志主編布魯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博士訪問華中農業大學,參加在該校舉行的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科普與傳播研討會。
鼓勵不同領域專家交流
在華中農大圖書館圓形會議室,艾伯茨與該校教授和中青年教師代表座談。艾伯茨說,要多給年輕科學家機會,為他們提供資源。他非常愿意促進中美年輕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年輕科學家要大膽突破對自己的思維限制,敢于超越專業領域的前輩。
應該鼓勵不同領域的專家相互交流,擦出火花,做植物研究的可以去聽一下動物研究的,這樣碰撞靈感火花,獲得新觀點。一個研究生要進3個教授實驗室,實驗室要相互開放,一名專家在本領域要能讓別的科學家從中受益。
論文要能改變人們的思想
華中農大不少中青年教師關心如何向《科學》投稿。艾伯茨介紹說,每年《科學》會收到1.4萬份論文,第一次篩選會有20%不適合,剩下的給編委會篩選,接下來送評審,最后被接受刊發的只占投稿總量的8%。
艾伯茨說,瑞士的用稿率最高,而中國論文的拒稿率非常高。《科學》刊登的論文專業面不能太窄,要能在某些領域改變人們的思想。
(相關報道見十二版)
Abstract: the pathogenic basis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avoid disease”) experi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bility.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from the training problem,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starting found that students[1], carry out “avoid disease”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avoid diseas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and other measur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rol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keyword :“avoid disease” experiment teach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explore evaluation
“病免”實驗課作為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的融合點,對于全面素質教育尤其重要。隨著衛校的擴招,不同層次的學生迅速增加,教學課時又不斷減少,而現代醫學教育要求我們培養主動適應社會發
展、具有獨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學生。為此進行實驗教學改革,實
施綜合性實驗教學模式,改變傳統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2],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以在幼兒園蟯蟲感染檢測中進行該項及相關理論知識學習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為例進行探討。
1 方法與步驟
1.1實驗器材的準備 實驗準備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存在許多問題,此過程考慮越周全就越好,學生自行準備實驗器材的過程可以培養其動手能力。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的準備工作也是一個重要環節[3],促使
學生熟悉器材,實驗操作起來更得心應手。
1.2蟲卵的檢測 按幼兒的人數分配學生,確保人人有動手操作的機會。采集完標本帶回實驗室鏡檢,教師指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找不到蟲卵的學生究其原因以確保無漏診。實驗目的是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僅掌握了蟯蟲卵的辨認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1.3反饋檢查結果提出指導性建議 學生將檢查結果及時反饋給家長,按學到的驅蟲防治知識提出指導性建議。蟯蟲病極易重復感染,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往往導致多名幼兒同時感染,需集體治療才有效,且“防重于治”。 因此對家長及幼兒進行普及衛生知識,協助患兒找出患病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1.4相關實驗拓展 根據蟯蟲病傳播的特點,蟯蟲傳播創造機會最大的是手-口-手的傳播方式,為引導幼兒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緊接著開展了與蟯蟲感染相關聯的一系列病原生物實驗。實驗涵蓋了培養基的制備、常用消毒滅菌器(高壓蒸汽滅菌器)的使用、皮膚消毒試驗、細菌的生長現象、細菌的涂片和革蘭氏染色法、顯微鏡油鏡的使用和保護法、細菌的形態觀察等六個實驗。
1.5衛生宣教 實驗結束,同樣對實驗結果進行了反饋并引起大家的關注。針對蟯蟲病的流行特征,學生繪制了衛生宣傳小報發放,給孩子和家長們普及了防治蟯蟲病的衛生知識,并給孩子們傳授了正確洗手的方法。
1.6 科普論文撰寫 圍繞蟯蟲感染檢測開展的綜合實驗結束后,教師布置科普論文撰寫的任務,給學生講授醫學論文的撰寫、醫學文獻的查閱及醫學統計學基礎知識講座;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及網上資源進行搜集文獻資料,對實驗結果的數據進行采錄及統計學分析。做好撰寫科普論文前提準備工作后學生開始著手寫作,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找教師進行指導,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修改意見。
1.7 考核評價方法 在報名參加調查活動的2011級護理專業學生中隨機抽樣確定實驗組(162人)和對照組(186人),在課程結束后、考試前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學習效果的評價。期末通過理論(占60%)及操作考試(占40%)進行客觀評價,對兩組學生的成績的總分、理論分數、操作分數進行統計學檢驗(t檢驗)。所有調查數據均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與討論
2.1 考核評價結果
2.2 討論
受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培養的醫學生存在著知識面窄、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差等問題。教師以“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灌輸知識,學生只注重知識的記憶,缺乏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忽略了綜合分析的技巧和知識發現的過程,知識的遺忘率很高,學習效果不佳。
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的實驗,要求運用綜合的實驗方法和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形成綜合的學習與培養[4]。傳統的實驗教學偏重于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培養學生動手、思維、自學的能力欠缺,學科與學科之間缺乏聯系性,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在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實驗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從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將已有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獨立思考、提高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技巧方面較傳統教學法有獨到之處。本次調查結果也表明綜合性實驗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P
“病免”課程的實踐性較強,實驗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學以致用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傳統實驗教學較死板、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實施綜合性實驗讓學生及早投入社會實踐,使學生在有限的實驗課時內對實驗內容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為了更好地取得家長及幼兒的配合支持,學生必須運用和鞏固所學理論知識,主動增加相關課外讀物的時間來拓寬知識面,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熟悉和掌握寄生蟲、細菌學檢驗操作技能;促使實踐技能、綜合能力及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這些結論均在本次實驗調查中得到驗證。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和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素質。此外,還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以及社交和合作能力。而這些能力是一個符合“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具有獨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合格醫學生所必備的能力。
關鍵詞:自然遺產 科普教育 九寨溝 景區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6-190-03
為促進世界遺產保護,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了《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公約》(簡稱《公約》)。《公約》“教育計劃”第27條強調“本公約締約國應通過一切適當手段,特別是教育和宣傳計劃,努力增強本國人民對本公約第1和第2條中確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贊賞和尊重”。針對我國的世界遺產(地)教育,有研究者分別從其教育意義、內涵、對象(青少年、旅游者)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分析。科普即科學技術普及,是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科普教育是世界遺產(地)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精華,不少還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或國家級地質公園,其科普工作對我國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與此相關的文獻報道還較少。
作為我國著名的世界遺產地之一,九寨溝在自然遺產的管理與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有自己獨到的成功經驗,并在長期的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科普實踐經驗。繼2005年被授予首批“全國林業科普基地”稱號之后,九寨溝又在2009年成為為數不多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本文通過對九寨溝科普工作的回顧總結,探討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科普教育事業,以期在保護好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為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貢獻應有力量。
1 主要科普教育內容
科普教育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部分。因其突出的、不可再生的存在價值,保護保存是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基本功能和重要目的;世界自然遺產地特有的生態系統、地質景觀是開展科研和自然科學科普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時,由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人為影響的印記,其中不少是我國“天人合一”等樸素環保理念的重要例證,對于了解認識傳統優秀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其獨特的自然資源、文化特色,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地科普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讓人們在欣賞世界自然遺產地的自然之美、感受其文化底蘊的同時,通過各種方法和措施,結合已有的知識和新近的科研成果,普及增強人們有關世界自然遺產保護保存、生物多樣性保育、生態環境維系與民族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宣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保理念,使保護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育有益生物、保護生態環境、弘揚民族文化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同時,作為世界遺產教育的組成部分,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科普教育,還涉及世界遺產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的部分內容,對于培養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了解認識世界上其他國家文化、生態,克服狹隘觀念,培養全球意識和平等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2 主要教育對象
一個有效的教育項目必須有明確的教育對象。世界自然遺產地既可以把科普教育對象確定為那些到景區參觀的人,也可以針對那些尚未到過景區的人。對大多數世界自然遺產地而言,主要的科普教育對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景區領導與員工:領導、員工的文化知識水平、科學素養直接影響遺產地的管理、保護、科普教育水平,并通過其行為影響公眾對景區的形象認知和景區社會認可度。(2)遺產地及其周邊居民:社區居民是景區最重要的利益攸關方,對社區居民的科普教育,可以在增加他們對本地生態系統、歷史文化知識及其保護方法認識的同時增強他們的自豪感。(3)旅游者:對游客的科普教育不僅能夠增強他們對遺產地的認知與尊重,從而提高游客滿意度、促進遺產地保護,而且通過游客的再傳播,更能發揮遺產地的科普教育功能。(4)旅行社與導游:與旅行社合作,通過旅行社的宣
傳、教育和導游解說來影響更多的社會公眾。(5)學校:世界自然遺產地是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理想基地及許多大專院校課外實習的理想場所。(6)青年俱樂部:對年輕人的遺產地教育可促使年輕人樹立對遺產地的正確認知態度,并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遺產地保護、研究、教育工作中來。(7)其他利益攸關方、關注者,如:大眾媒體、科研工作者等。
3 重要措施和方法
3.1 建立綜合性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是游客獲取世界自然遺產地信息的重要場所,也是世界遺產地科普教育的重要平臺。九寨溝景區游客中心于2000年建成,集旅游咨詢、科普、環境教育等功能為一體。中心設有民俗文化、動植物、地質、歷史成果等展區,以多媒體電腦觸摸屏、電子書、電子沙盤、實物展示(動植物標本、生物化石等)、圖文展板、導游講解等形式和放置有關世界遺產知識簡介、九寨溝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圖書雜志、影音資料,向游客介紹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科學文化知識,并設有專門的“兒童天地”針對兒童開展科普、環境教育,及一個國際聯合實驗室和一個學術報告廳,供科研、科普報告之用。
3.2 提升導游講解水平,規范景區牌示系統
導游講解和牌示系統是遺產地環境解說的重要形式。環境解說具有服務和教育兩大基本功能。九寨溝非常重視導游講解和景區牌示系統在大眾游客的科普教育中功能和作用,如:(1)在每年旅游淡季期間對全體導游進行有關世界遺產地保護、九寨溝生物多樣性、旅游服務禮儀等方面的培訓,通過提升導游工作人員素質和講解服務影響游客旅游行為;(2)錘煉導游詞,在導游詞中減少刪除傳說的部分,代之以科學研究發現,增強游客對九寨溝的科學認識;(3)規范景區牌示系統:目前,九寨溝主景區有景觀解說牌、化石標牌、動植物標牌、指示牌、環境警示牌等各種解說標牌千余個。盡管內容形式不一,但是都刻(印)有九寨溝景區的標志,按照統一的標準制作。另外,在景區道路沿線還張貼有不少科普、環保公益廣告。 3.3 開展主題科普、環教教育活動
為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公眾環保意識,我國設立了專門的主題科普、環教教育活動日(如全國科技周、科普日等),在每年結合最新的發展動態設立相應活動主題;同時一些重要的全球性科普、環境教育日(如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境日等)也是開展世界遺產地科普教育活動的重要節日。九寨溝在這些節日中,每年根據有關的活動主題,結合自身的資源和文化特色,開展了系列針對游客、社區居民和中小學生等不同社會群體的主題科普、環教活動,如環保征文、愛鳥周、“保護母親河”清理河岸衛生活動等;開展暑期夏令營和游客中心暑期兒童科普、環境教育;成立環保節能小組,宣傳環保知識。
3.4 打造科普旅游精品,開發小眾型生態旅游
科普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能夠滿足人們在閑暇游憩之余獲取知識的欲望,是對目前我國以大眾觀光旅游為主的旅游方式重要補充和豐富。小眾型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小規模開發、高知識含量的旅游產品,是科普旅游的重要形式。九寨溝于2009年5月正式成立了扎如溝特種旅游即小眾型生態旅游開發小組,在旅游旺季期間推出扎如溝徒步宿營科考活動,由經過專業技能培訓的碩士研究生和具有豐富知識經驗的本地居民提供本地民俗文化、動植物知識的講解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如:認識九寨溝的紅葉植物;以文成公主入藏的典故介紹藏漢民族團結的歷史;以蕨萁分泌淀粉、蛋白質吸引螞蟻幫助其防御天敵的故事介紹生物界的互利共生關系等。
3.5 編制科普讀物
科普讀物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是傳播世界自然遺產地自然、文化知識的有效載體。九寨溝結合自身的資源特色編寫推出了系列科普讀物,并放置在游客中心供游客免費取閱,如:《九寨溝的生物多樣性》、《九寨溝生物論文集》、《風景區泥石流治理》、《九寨溝扎如溝植物手冊》、《九寨溝扎如溝鳥類手冊》、《九寨溝扎如溝獸類手冊》、《九寨溝扎如溝文化手冊》等;向社會征稿,編制《九寨溝》雜志,分管理建設、科研開發、自然生物等部分介紹九寨溝的發展動態、自然文化生態。另外,還制作了介紹九寨溝地質成因、生物多樣性的影音光碟,在景區入口電子視頻循環播放。
3.6 其他方法和措舉
現代大眾傳媒尤其電視、互聯網是普通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20
03年我國公眾通過電視獲得科技信息的比例高達93.1%。因此,大眾傳媒不僅是世界自然遺產地重要的信息傳遞和宣傳推廣平臺,更是遺產地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徑。世界自然遺產地可以充分借助央視、新浪、搜狐、網易、雅虎、騰訊qq等國內知名媒體的宣傳效應,制作一些有針對性的公眾喜聞樂見的教育資料,同時充分發揮自身門戶網的作用,開展科普教育。在報刊雜志方面,較為知名的有:《科學世界》、《中國國家地理》、《discover科技與生活》、《中國中學生報》、《科技導報》等。九寨溝管理局與不少上述媒體雜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但針對不同社會公眾的科普教育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珍稀植物展示區是普及植物學、生態學知識的良好平臺,九寨溝目前正在著手扎如溝生物多樣性中心的規劃建設,屆時將成為集九寨溝活植物(珍稀瀕危植物、藥用植物等)收集、保存與展示等為一體的又一重要科普教育場所。世界遺產地在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應重視對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如我局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各種研討會,舉辦攝影、書畫比賽,結合特殊節日或紀念日舉辦大型活動等形式,既增加了九寨溝的社會關注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的自然、文化保護意識。
4 經驗總結
4.1 轉變觀念、深化認識
重開發、輕保護、遺產資源過度利用等矛盾是我國的世界遺產工作中較為常見的問題。雖然其原因眾多,但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世界遺產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政策制定者、開發規劃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和導游人員世界遺產常識的不足。要實現世界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轉變景區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思想觀念,把遺產地教育尤其是科普教育工作提升到重要高度。九寨溝管理局不但把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科普工作看做是《公約》和《科普法》規定的責無旁貸的重要義務,而且在實踐中認識到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科普教育不是無謂的單向付出:科普教育能夠激發與培養人們對遺產地景觀、遺址與文化的贊賞和尊重,對于科學認識景區、提高游客滿意度、增強公眾環保意識、促進遺產地保護有重要意義。
4.2 重視人才、加強員工培訓
人才資源缺乏是制約我國科普教育基地發展和科普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問題。張義忠和湯書昆(2008)調查發現我國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本科、研究生等高學歷人員所占比例不足40%,愈四成的基地近三年都未開展相關的中長期教育與培訓。九寨溝管理局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全面實施“人才強局”戰略:目前我局大專及其以上學歷人數占全局總人數的73.63%,其中,博士學位為2人(包括研究員1人)、碩士學位15人,專業涉及企業管理、生態學、法學等;成立九寨溝博士后工作站,招收美國博士后1人;重視員工的培訓教育,每年由局領導帶隊,組織中層干部和優秀員工到國內知名大學進行培訓,并選派優秀管理人員、員工赴美國、澳大利亞、愛爾蘭、新西蘭等國留學、交流學習。
4.3 自足科研、以科研促科普
科學研究是生態資源保護和科普教育的基礎和支撐。只有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認真把握景區自然、文化資源的屬性和特點,才能科學地集成景區知識,有效地開展科普教育。九寨溝管理局制定并嚴格執行《九寨溝科研項目規劃》、《九寨溝生物圈保護區科研規劃》,由科研處負責對九寨溝的大氣、水體、地質災害、森林病蟲害等進行常規性監測、分析和開展景區生態系統、藏文化、科學管理等方面的課題研究,取得了《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及其保護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加強對外合作,與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四川大學、華盛頓大學等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院校和美國約塞米蒂(yosemite)等國家公園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科研工作的進步為九寨溝的科普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并進一步推動了景區工作人員科學素養的提升和科普工作的發展。 5 發展建議
5.1 專崗專設、統籌協調、分工協作
盡管國內外長期以來對于科學知識的生產者(科學家)和職業科學傳播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的角色都存在爭論,但在當前科普工作中,兩者之間存在不斷分化的趨勢,職業化的科普工作者隊伍正逐漸形成。另一方面,我國科普主題策劃人員嚴重不足,制約科普工作有效開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策劃人員的比例僅為3.8%。一些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國外世界自然遺產地設有專門的教育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甚至把科普教育列入
體發展規劃的做法是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地應該學習、借鑒的。同時,由于主題科普活動涉及面廣、參與人數眾多,在很多時候不是單憑幾個科普策劃人員的個人努力就能完成實現的,因此統籌協調和多部門分工協作尤為重要。
5.2 科普經費來源多樣化、專款專用
與國外許多國家世界遺產地多樣化的資金來源相比,我國大多數世界遺產地發展經費還主要依靠門票收入及政府財政撥款,保護、發展經費舉步維艱。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科普教育經費也不例外。我國《科普法》第6條規定:“國家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可以按照市場機制進行”。可將市場機制引入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科普教育事業,鼓勵企業投資、社會捐贈,及加強與一些著名國際非政府組織如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等的合作,多渠道拓展科普資金來源;建立科普項目發展專項基金,專款專用,推動科普工作的有效開展。
5.3 加強交流合作
世界自然遺產地科普工作的良性發展不能閉門造車,一方面,應當吸收借鑒國際上一些遺產地教育工作的有益做法,推進科普工作;另一方面,國內一些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尤其是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在開展科普教育方面有自己獨特的經驗,應當多搭建交流平臺,如以年會的形式將科普教育列入會議議程的形式加強交流合作。
參考文獻:
[1] 宋才發.論保護世界遺產與培育民族精神[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92-98.
[2] 馬育倩,邸叢枝.我國世界遺產教育發展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6):82-85.
[3] 任文舉.中國世界遺產地旅游者教育淺談[j].經濟研究導刊,2009(13):153-154.
[4] 宋晶.中國世界遺產地與青少年素質教育[j].湖北社會科學,2003(8):124-125.
[5] 尹國蔚.世界遺產旅游教育功能的認知與實現[j].世界地理研究,2009(4):162,173-176.
[6] 章小平.自然遺產的管理與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九寨溝風景旅游區的實踐[j].山地學報,2006(b10):349-354.
[7] 吳必虎,高向平,鄧冰.國內外環境解說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3(3):326-334.
[8] 連玉鑾.生態旅游的“小眾”模式管窺——從王朗等自然保護區的實踐談起[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35-40.
[9] 朱效民.30年來的中國科普政策與科普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12):9-13.
[10] 周年興,林振山,黃震方,等.世界自然遺產地面臨的威脅及中國的保護對策[j].自然資源學報,2008(1):25-32.
[11] 孫克勤.中國的世界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36-40.
[12] 張義忠,湯書昆.社會知識化轉型中我國國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審視——基于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調查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11):85-88.
[13] 許再富.植物園的科普教育及其發展[j].生物多樣性,1996(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