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奧爾夫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課堂;教學理論;認知水平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7)33-0056-01
為了讓奧爾夫音樂理論體系在中國課堂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教師必須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不同音樂水平進行教學,才能讓奧爾夫的音樂教育理論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本文從奧爾夫音樂理論在節奏、傳統音樂教學的應用方面進行論述。
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及音樂教育特點
1年級~2年級的學生還處在一個低年齡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身體迅速發育,他們的大腦機能和神經系統還需要很大程度的完善與補充,是一個學習最快速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具有超強的好奇心與自主性,而且善于模仿,多以形象思維為主。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多利用生動形象的歌舞來吸引他們的興趣,充分發揮出他們的童音條件,并利用圖片、游戲等方式進行生動的教學。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故事的興趣遠比書本上的知識高。所以,教師要采用豐富的形式配合教學,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讓他們自主地學習音樂。
3年級~6年級學生對于事物有了更深的認知,對于創作探索活動有更強的能力,是發展音樂素養最好的階段。因此,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教師要重點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整體認知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樂器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教學,給他們創造更多的實踐活動機會,讓他們感受音樂的魅力。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強,對一些音樂作品會有自己的評價,對音樂有自己的感受,對旋律方面的知識也有一定的了解,對于簡單的樂譜能夠進行演唱。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不能只是教一些樂理知識,還要結合樂器進行實踐教學。當然,學生的這種認知水平跟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也是有一定融合性的,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上運用奧爾夫音樂理論的時候不能忽略學生的認知水平。只有在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再結合奧爾夫音樂理論,才能更好地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
二、奧爾夫音樂理論在節奏方面的應用
奧爾夫音樂理論最合適小學階段的教學,目前,奧爾夫音樂理論在中國的音樂課堂上也有了一定的應用。例如,《你的名字叫什么》是在人音版一年級上冊中設計的表演課,很多音樂教師的備課中都結合了奧爾夫音樂教學理論。在備課中,教師首先將音樂以自由律動導入課堂中,一方面吸引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在教案中可以這樣設計自我介紹環節,如[我叫王笑笑]設計成按節奏[走走跑跑走]讓學生進行具體的練習,然后將學生分為兩組,將名字只有兩個字的分為一組,然后三個字的分成另外一組,分別按照節奏[走走走走]和[走走跑跑走]兩種模式來練習。每名學生除了要按照這個節奏介紹自己之外,還要記住對面同學的名字,如[我叫王寧][你叫張小鵬]。這個時候,教師就將四音符及音符寫到黑板上,讓學生按照之前的方式練習,通過重復練習加深他們對這兩個節奏的認識。在設計整個教學備課的過程中,教師都在奧爾夫音樂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水平特點,在課堂開始就引用自由律動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
三、奧爾夫音樂理論在傳統音樂方面的運用
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與我國的傳統音樂在某些方面上有著相似的特征,這也是為什么將奧爾夫音樂理論應用于中國音樂教學中會出現獨特的化學反應。現代京劇《我們是工農子弟兵》是人音版第十冊的唱歌課,音樂教師在教學備課中就是先導入了戲曲知識讓學生進行了解:戲曲作為綜合的藝術,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項代表。教師首先對戲曲的產生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京劇這一劇種在戲曲中的地位以及代表人物,然后詳細介紹了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并讓學生試聽了《我們是工農子弟兵》中的片段以及簡介。不同戲曲的風格、語言特色、唱腔都是不同的,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體驗那些樂器,感受一下其中的奧秘。這也體現了奧爾夫音樂理論與中國傳統的戲曲的相似點。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是一項全方面的藝術體現,它在文學、音樂、美術、表演、武術等多方面上都有表現,而奧爾夫音樂理論也具有這樣的特征,不同的就是將音樂、語言、律動這些相結合然后運用在課堂上,這也可以體現中國的傳統音樂的特點與奧爾夫音樂的一些共通點。
四、結束語
總之,奧爾夫音樂理論在音樂教學課堂上的實用性很高。在我國音樂課堂上應用奧爾夫音樂理論,可以提高教師的音樂教學水平,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素養。因此,教師要將奧爾夫音樂理論融入日常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盧曉霞
參考文獻:
[1]馬青.淺談“奧爾夫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以《我的祖家是歌鄉》一課為例[J].藝術科技,2017(02).
幼兒園小班國慶節活動教案一
設計思路:
十月一日是國慶節,是的日子,是舉國歡慶的日子;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快樂的節日氣氛,知道尊敬國旗,在升旗時立正、行注目禮等知識特設計了本活動。活動中通過觀看天安門升旗儀式和運動員得冠軍時的升旗活動來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感,萌發做中國人的自豪感。
目標:
1、知道五星紅旗是中國的國旗,代表我們的國家,有熱愛祖國,尊敬國旗的情感。
2、掌握詞:五星紅旗、國旗、尊敬。
3、能大膽在同伴中交流,發言,有為國爭光的愿望。
準備:
1、國旗及各國國旗的圖片。
2、有關升旗的錄像。
3、紅、黃臘光紙若干,雙面膠。
過程:
1、談話“我是中國人”,激發幼兒的興趣。
2、出示各國國旗的圖片,讓幼兒找出我們國家的國旗。
3、觀察、認識五星紅旗,知道五星紅旗是我們國家的國旗。
國旗是什么顏色的?(紅色)上面有什么?(有五角星)有幾顆大五角星?幾顆小五角星?
討論:為什么要有國旗?國旗代表什么?
幼兒相互交流話題一:
在什么地方見過國旗?(在電視上面,在小學里面……)
話題二:
你有沒有看到過升旗?(有,奧運會上運動員得獎牌時就有升旗的;還有小學的哥哥姐姐們早上也要升旗的,他們是敬禮的)是怎么樣的?(他們都是看著國旗的,一動也不動的……)
4、觀看升旗活動,知道升國旗時要立正,不講話,向國旗行注目禮。
5、模擬升旗儀式。
6、手工活動:做國旗。
幼兒園小班國慶節活動教案二
一、主題名稱:快樂國慶節
二、主題來源
每年的國慶節前后,到處都張燈結彩,洋溢在一片歡樂之中,電視、報紙、廣播等等各種媒體會有很多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報道、介紹,給我們的愛國教育帶來很多的便利條件,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抓住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愛國教育。由此,我們設立了“我愛祖國”這一主題。
三、主題實施時間
三周(2019年9月22日——10月10日)
四、主要教育教學目標
1、認識國旗、國徽、國歌,學習升旗。
2、知道祖國地大物博,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以及偉大的建設成就,能參與收集陳列各地特產以及風景名勝,有愛祖國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散文等,復述故事時會使用不同的語氣,學習歸納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
4、愛護幼兒園和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喊叫和奔跑。
5、能敘述自己的游覽見聞,介紹自己熟悉的特產、民俗風情等。
6、了解國慶節的來歷。
五、主題知識網絡
快樂國慶節
我的國家
慶祝國慶節
祖國各地的特產
六、智慧活動內容
1、語言智慧
1談話:我的祖國、祖國各地的特產
2詩歌:我去臺灣島
3詩歌:天安門
4自編兒歌:我的祖國
5幼兒英語 2、自我認識智慧
1慶祝國慶節
2我是中國人
3、人際關系智慧
1參觀:民俗文化村
2“國慶”聯歡活動 4、邏輯智慧
1)分類記錄 2)立體圖形分類 3)數的二級分類 4)復習分類概念 5、音樂智慧
奧爾夫音樂教育 6、空間智慧
美工:自制中國地圖
建構:長城 7、身體運動智慧
1)我去臺灣島 2)小飛行員 3)小小奧運會 4)到北京去
七、主要活動內容及過程
活動一:學習與祖國有關的兒歌、歌曲等活動中,孩子們學習了詩歌“天安門”、“我去祖國臺灣島”,還學習了歌曲“國旗紅紅地哩”。通過談話和分享交流,孩子們對祖國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孩子們在表演他們學習的詩歌“天安門”!
活動二:粘貼國旗、粘貼中國地圖
關鍵詞:音樂教學;民族音樂;通俗音樂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4-0232-01
這是人教版《藝術欣賞》教材第三單元第十課:音樂與戲劇(一)。戲曲是我國傳統的綜合藝術,它涉及文學(劇本唱詞)、音樂、美術、表演、武術等諸多藝術領域。其中,京劇是國粹。我國有許多戲校專門培養戲曲人才,但對于多數高中學生來說京劇仍是一個盲點。因此本課的教學不能僅局限在這一唱段上,而應讓學生掌握京劇的一些基本知識,了解京劇藝術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其深遠意義,培養學生對京劇的長久的興趣。為此,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
一、教學內容體現時代性
傳統音樂欣賞的重點是幾千年的音樂文明,而現代高中學生對流行音樂比較感興趣,應利用這一有利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流行音樂,滿足學生的時代需求。如:在導入時,為了讓學生有聽京劇的欲望,引用大家經常聽的流行歌曲《唱臉譜》,這首歌的后半段用了京劇的旋律風格,再加上紅、白、黑、藍、紫等幾色臉譜的,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在介紹京劇表現手法——念功時,先介紹學生們都喜歡的由周杰倫作詞、作曲、并演唱的《霍元甲》、《雙截棍》。周杰倫:香港著名的音樂人,集坐次作曲演唱為一身。作品特點:把京劇中的念功及唱腔與流行音樂巧妙的結合起來,使京劇藝術在流行音樂中得以傳承和發揚。上海市把他的作品納入中學音樂教材。通過他的作品,京劇藝術以流行歌曲的形式不斷滲入校園文化生活,而且被廣大的青年朋友接受、喜愛。在進一步的對比討論這一環節中,學生勇躍參與。有些同學甚至主動要求演唱周杰倫的歌曲。其實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同學們已經對京劇中的念功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實踐。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教育的改革發展,多媒體教學走進課堂。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圖片等制作課件,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形象,使學生易于接受。如:在進行京劇行當介紹時,如果僅僅是文字介紹,顯得有些單調。因此可利用網絡下載各行當的人物圖片,一方面使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根據圖片中人物的年齡、服裝、臉譜等來辨別各種行當,使問題直觀形象;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色的臉譜和多彩的戲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對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傳奇故事及作品流派的介紹,進一步引起他們了解京劇、探索京劇的欲望。通過介紹中央國際頻道的《同樂五洲》欄目,讓學生明確:中國的國劇——京劇,在世界藝術長廊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在《同樂五洲》欄目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都在畫著臉譜,穿著戲服,咿咿呀呀的學唱中國的京劇。作為一名中國人,對京劇的傳承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注重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
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也就是隨機性,主要表現為即興教學。即興教學部分是無教案的,是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中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認知而進行的生成性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個體不同對同一知識點的理解、感受也會不同。如果忽略了學生的感受,照著教學計劃往下進行,有些學生一定會無法接受,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根據學情隨機應變。大多數高中生可能不喜歡京劇,喜歡流行歌曲。這時,可將對京劇的直接欣賞變為比較欣賞,為了加深影響,流行歌曲《唱臉譜》讓學生親自演唱,然后給學生問題討論:“比較京劇與流行歌曲唱法的異同。”流行歌曲《唱臉譜》中,第二樂段的創作素材是京劇唱腔。這首歌曲學生在初中時都學過,讓他們重新復習這首流行音樂與京劇相結合的歌曲,激發學生對京劇的學習興趣。這一課堂生成性問題的解決,既激發了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又不影響教學進程。興趣是引起和維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對感興趣的事物,學生們總會愉快的去探索它,使活動過程和認識過程不會成為一種負擔,從而提高了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率。師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感受、傳承了這一人類文明的非物質遺產——京劇藝術。
幼兒園音樂課以審美為核心,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引導孩子領略音樂的魅力。這不僅僅要求幼兒教師有一定的技能,同時也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音樂綜合素質。在音樂理論課當中最基礎的應屬樂理,而樂理相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則是一個全新的學科,從教材的選用上來看,雖然近幾年來也出版了不少樂理教材,但基本上與本科院校音樂專業教材內容趨同,稍做修改便拿來使用。其缺點為:內容過于深奧枯燥、缺乏趣味性且課后練習太少。許多學生覺得樂理枯燥無味,與語文數學無異甚至更難聽懂,考試掛科現象很普遍。在幼兒師范音樂課程設置中,民族民間音樂、中西音樂鑒賞等基礎課程基本上未作為必修或選修課程開設。
幼兒師范專業學生音樂文化底蘊薄弱,知識面窄,應多開設相關音樂理論學科,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其藝術修養。總而言之,幼兒師范音樂理論課程缺乏學科特色,其教材的“照搬”導致上述諸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幼兒師范學生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的發展。要解決幼兒師范音樂理論課程內容的各種問題,給學生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應對幼兒師范音樂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加以修改,加強音樂理論與實際運用的聯系,增加音樂理論課的趣味性,并建立一套適合幼兒師范特點音樂理論教學體系。
二、改革教學模式
技能課多層次教學,理論課程研討式教學。由于幼兒師范學生入校前大多數未接受系統的藝術培訓,音樂技能與綜合知識薄弱,學生在校學習只有短短兩年半時間,要在有限的學習期限內提高他們的藝術專業技能素質,必需要改革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方法。首先應采用合理的教學模式:由于學生受音樂教育程度不同以及個體音樂素養的差異,教師必須在兼顧“普遍性”的基礎上,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對于技能課,從入校至畢業,許多幼兒師范學校聲樂、鋼琴課都是采用的“大班”教學,一個班上四五十人,無法做到“因人施教”。筆者建議:第一學年,采用大班教學,教師初步了解學生綜合素質及個體差異,側重基本技能的練習。第二學年,通過考核,按照學生的聲樂基礎以及彈奏能力分小班(20人)教學,第三學年,分專業教學,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及能力選擇主修及副修專業(聲樂或鋼琴),主專業每組5-8人,副專業每班20人。
采用分組教學后,則按期分層選拔,每期考試以匯報演出形式進行,統一測試,專業教師集體打分,優勝劣汰,確定小組小班人員。成績優秀的學生進入小組上課,教學效果好的教師上小組課。教師與學生都有“壓力”,才有教和學的動力。其次,采用講座的形式開設理論課(如音樂欣賞、中外作品賞析等),既系統地傳授了知識,又節約了教學資源。教師采用研討式教學,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處于主動地位,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提出見解。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加強課堂活動設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促進教學相長。考查方式可采取論文的形式,也可以由學生選擇教學內容,以上課的形式展示。
三、重視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進行“滲透”性教學,提高其教學能力及課堂駕馭能力
教學內容:第八課《我是小音樂家》(課本第34頁)編號: y3208
教學目標:
1、技能目標:能用輕快、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進行簡單地歌曲表演。
2、認知目標:認識手鼓、小喇叭、小木琴三件樂器及了解其音色。
3、情感目標:通過當一名小音家 ,激發學生表現音樂的欲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節奏游戲
1、出示節奏卡片:OXX 、XX、X分別用“噠”讀,再次出示節奏卡,
(1)0 XX|X XX 0
用(2) 特隆砰砰砰
(3) 特隆嘀嘀噠
(4) 特隆叮叮咚
(5)0 X X|X XX X X|X X XX X|X XX X X|X X X|
特隆 砰砰砰特隆 砰砰砰特隆 砰砰砰特隆 砰砰砰
三、學唱歌曲
1、導言:老師今天為大家帶來了一首歌曲,它的旋律像山坡一樣有著明顯起伏的特點,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歌《我是小小音樂家》并思考歌曲的情緒是什么。
第一遍聽歌曲。(情緒快樂、活潑)
2、第二遍聽歌曲。師:"讓我們仔細聽,歌曲中唱到小音樂家演奏了哪三件樂器?(手鼓、小喇叭、小木琴)
3、播放三種樂器的圖片及唱一唱由三種樂器演奏的旋律:
0 54| 3 33 43| 2 2 2 54|3 3 2 2|1. |
學生跟隨播放的旋律模仿樂器演奏。
4、第三遍聽歌曲。師:"讓我們再來仔細聽一聽,小音樂家在哪個城市演奏這些樂器"。(倫敦)
5、第四遍聽歌曲。師:"老師將歌曲的旋律及情緒變化用線條表現出來,請你也拿出小手,跟隨我一起畫出來"。(換氣記號)
(在聽歌曲第二第三段時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現歌曲的旋律線。)
6、第五遍聽歌曲。要求創造不同的聲音(如拍手等)為歌曲中"砰砰砰"進行伴奏。要求:在"砰砰砰"之前的八分休止符及襯詞"特隆"在心里默唱。
7、教師鋼琴伴奏,學生演唱歌曲第一段。
指導學生在演唱時出現的錯誤。
重點指導
(1) 0特隆|砰砰砰特隆|砰砰砰|
聽教師發出的兩種聲響,一種是沉重的,一種是輕快的,問:哪一種效果更能表現歌曲中的"砰砰砰"。教師指導演唱。
(2)跳 呦 |唱 呦|
教師扔擲粉筆,讓學生感受圓滑的聲音特點,并用伸懶腰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 跳 呦 |唱呦|的節奏特點。
8、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對歌曲第一句旋律進行力度的處理,隨旋律的起伏變化進行漸強、減弱的力度表現,表現出小音樂家自豪的情感。
9、按要求隨教師伴奏演唱歌曲第一段。注意弱起小節。
10、再完整聽歌曲,并小聲跟唱三段歌詞。
11、完整隨錄音伴奏進行演唱。
四、創編表演
師:欣賞了三位外國小音樂的精彩表演后,他們也特別想看看中國小朋友你們的表演,你們愿意嗎?那你們想為他們演奏中國的什么樂器?
生自由回答
師讓生分組創編,生表演自己的作品。
五、課堂小結:
師:今天的音樂會你開心嗎,看到你們開心我也特別開心。我們每位小朋友都當了一回小音樂家。今天的音樂會到此結束!樂隊奏樂,全體起立隨《拉德斯基進行曲》的音樂律動走出教室。
六、教學反思:
播放了《匈牙利舞曲》讓學生欣賞,在播放音樂的過程中,我運用奧爾夫教學法中的用線條來表示圖譜,而且不同情緒的音樂采用不同的線條。在聽之前提問學生了樂曲各部分的情緒是怎樣的。接著還讓學生分段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第一部分讓學生跟著老師聽著音樂畫旋律線,感受樂曲情緒,第二部分學生與教師用動作表示,并對兩部分進行對比,找出這兩部分不同的情緒如何對比,第三部分讓學生聆聽話旋律線,說說這部分與那一部分相同,最后在介紹舞曲的名稱、作者和舞曲的結構。最后才引出本節課學唱的新歌《我是小音樂家》。這部分的教學老師能調動起學生欣賞舞曲的積極性和專注性,使學生能很認真投入的跟著做律動。
但作為副課內容,這里占用的時間太長,差不多用了半節課的時間去講述分析《匈牙利舞曲》,導致主次部分。
在學唱《我是小音樂家》時,通過過關游戲,將本課的難點解決,但是在忘記提醒學生弱起小節如何銜接,導致學生在演唱這個樂句時銜接不夠自然。教授歌曲時沒有用教唱的方式,而采用了聽唱法,讓學生在聆聽中學會歌曲,在每次聽賞歌曲的時候,我都會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的去聽歌曲,不讓學生盲目的去聽,這樣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難點解決上我用過關游戲來吸引學生,將難點解決,并及時進行表揚。
但在上課是由于前欣賞部分用時太多,導致后面主要內容時間不夠,在隨琴演唱的時候,鋼琴伴奏的速度比較快,學生很難唱好歌曲,應該開始時把速度稍微放慢些,等學生對歌曲唱熟悉后再回到原來稍快的速度演唱。
《我是小音樂家》教學反思2
《我是小音樂家》是人音版三年級音樂第六冊第四課的歌曲。這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歌詞簡練、富有童趣的美國兒童歌曲。歌曲生動的表達了孩子們一個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聲“我是小音樂家”。在教授本課時我比較注重將音樂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力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這節課是在欖邊小學上課由于有教師看課以及師生新接觸的影響,學生在剛開課時很緊張,動作、聲音都放不開,但通過游戲和教師的鼓勵,讓他們結合音樂進行動作表演,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放松學生緊張的情緒。
雖然這首歌曲短小精悍,但是也有一定難度,表現為速度較快,節奏有點難度,弱起和后十六分音符頻頻出現,因此學生唱時容易出現吐詞不清楚的現象。
在教學中針對這些問題,我首先運用了圖譜教學法進行了教學,從欣賞《匈牙利舞曲》入手,讓學生了解旋律線,然后將旋律線運用到歌曲教學當中使學生直觀的對音樂有了認識,從中對情緒的處理、速度、力度的變化能夠更加清晰的感受,并能根據圖譜進行創造與表演。讓學生對歌曲音高及音準的進行掌握。學生演唱,教師指導學生在演唱時出現的錯誤。我通過聽到辨的方式讓學生區分不同的聲音,尋找出適合歌曲的聲音在歌曲重難點上使用了過關的方式,讓學生掌握難點后,再采用了聽唱法,提出問題讓學生熟悉整曲后,教授歌曲……如讓學生認識了歌詞里所提到的三個地方名:倫敦、柏林、巴黎,并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城市都是哪個國家的首都。再讓學生了解他們分別演奏的樂器:吉他、提琴、法國號又叫圓號。通過觀看圖片上的樂器演奏方式讓學生進行模仿每種樂器的演奏方法,不但使學生了解了樂器同事拓展了學生的人文知識。
本課存在的不足:
1、欣賞《匈牙利舞曲》,由于欣賞的次數比較少,學生有些過分依賴于看圖譜,在表現樂曲的過程中,教師如果不給學生進行指引,學生缺乏將音樂與圖譜相結合的能力,在速度上沒有統一。
2、由于學生一直沒有經過專業學習,所以難點掌握時拖延時間,沒有時間讓個別學生展示
《我是小音樂家》反思(3)
首先談一下李老師的音樂課《我是小音樂家》,她的課前一番聽音樂畫旋律線的導入,既讓學生放松了緊張的心情,又讓學生感受到用動作也能表現音樂。充分調動了三年級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十分迫切的想要開始上音樂課,這一點是十分值得學習的,因為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然后,李穎老師介紹了這首舞曲的名字后,就一邊播放《匈牙利舞曲》一邊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了匈牙利美麗的景色以及匈牙利人們的舞蹈場景,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老師在黑板上根據音樂旋律的特點畫出圖譜來幫助學生了解每段音樂的旋律特點,這是奧爾夫教學法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當旋律優美舒展時應該用什么線條來表示,當旋律熱情奔放時有用什么線條,使每位同學都認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也充分體現了授課老師具有非常專業的音樂素質和較高的音樂素養。
另外,李穎老師在課堂上教唱歌曲《我是小音樂家》時,能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先把歌曲中一段簡單的襯詞提出來讓學生模唱,學會演唱后再在樂句前面加上一段連貫的音樂讓同學們連起來學唱,兩句加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也是這首歌曲的一個難點。在解決這個難點的過程中,她能耐心的引導學生去反復的學唱,直到學生學會唱為止。在解決了難點后,老師才完整的播放整首歌曲讓學生學唱,這首歌曲一共有三段歌詞,而且每段歌詞的內容都不相同,主要是認識三位音樂家分別在倫敦學彈吉他,在柏林學拉提琴,在巴黎學吹法國號,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在一節音樂課把歌詞記牢固是比較難的。但李穎老師在教唱歌詞時能抓住這一特點來幫助學生認識這三個地方分別是英國、德國、法國的首都,還把三種樂器的演奏手法用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對歌詞的印象更深刻。這十分有助于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把知識帶入到快樂的音樂課堂中,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也要多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讓他們上課不但有好的音樂,也能在快樂的音樂課堂中學到課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