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語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歌謠 特點 教學活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是兒童掌握語言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時期引入英語歌謠可以培育學生對英語文字和聲音的喜愛。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歌謠,能使枯燥的語言學習變得有趣。
一、小學英語歌謠的特點
1.韻律優美。
英語歌謠有押韻的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相對于大篇幅的文章,學生更愿意聲情并茂地誦讀歌謠,這能培養學生朗誦的成就感。
2.節奏明快。
英語歌謠中單詞的重讀與非重讀、朗誦時的快與慢給詩歌帶來了音樂性和節奏性,節奏鮮明的歌謠是訓練學生語言節奏感的好材料。如4A第八單元的歌謠“Don’t be late again.”中加入了數字,節奏感很強,在學習這首歌謠的時候,一邊朗誦一邊打節拍,學生很快就能記住。
3.想象力豐富。
“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發展創新能力”是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童謠就能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配上插圖的歌謠以極其簡單的線條和文字留給人們無盡的思考。如5B第二單元“I’m ill”,躍然于學生眼前的就是一個怕羞的、只想要媽媽疼的孩子的形象。
4.結構簡單。
利用童謠可以刺激學生大腦的興奮點,歌謠中使用單一句型,使語法知識循環重復,對幫助孩子鞏固記憶有一定的效果。如我在教授5A第一單元there be句型的時候,引入了新加坡堪培拉小學校本教材中的兩首歌謠(Prepositions with rhyming words using structure“There is...”and ”There are...”):
There is a cat on the mat. There are bees above the trees.
There is a man in the van. There are snails beside the pails.
There is a tin beside the bin. There are hooks on the books.
這兩首歌謠句型結構簡單,不僅幫助學生復習there be結構的單復數形式、方位介詞的表達,還引入大量后音節相同的詞匯,可謂結構簡單,功能強大。
5.文化滲透。
英語歌謠滲透大量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如5B第九單元中的“Come here and meet us”,這首歌謠就表達各國小朋友手拉手、友誼無國界的情感。
二、歌謠教學的問題
教師方面:對歌謠教學功能及重要性認識不足,忙于趕進度,教學中只著眼于歌謠的語言和語法,忽視思維和情感,讀一遍、聽一遍或背背詞組就結束。
學生方面:感興趣,但時間有限,反正考試不考,會不會無所謂,難以體會歌謠中美的享受。
教材方面:歌謠的資源較少,英語國家原汁原味的英語歌謠更少,這些都影響了歌謠教學整體效果的發揮,導致歌謠教學的乏味和低效。
三、有利于歌謠學習的教學活動
1.準備階段:對學生進行相關背景知識的復習。
由于該單元的主要內容是談論季節,在上課開始,我就帶領同學們欣賞圖片討論四季:My favourite season is autumn, because in autumn the weather is fine. Weather can be fine.接著讓同學們討“Weather can be...”和每個季節不同的天氣情況“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最后討論在每個季節同學們所做的活動: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2.理解階段: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并進行相關的語言操練活動。
首先出示歌謠,讓學生跟著音頻先聽一遍,對歌謠有總體的了解。
然后將每四名學生分成一組,分發給每一小組已經被打亂了順序的詩歌,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列詩句,比一比哪組排列得快,排列得好。
接著讓學生根據字母組合的發音嘗試讀新單詞pickkick,sealeaf,ballfall,當學生讀出單詞后,出示圖片解釋單詞的含義。英語歌謠中的詞匯是非常精煉的,相比較死記硬背的一些枯燥的單詞,學生更愿意在朗誦中記憶單詞,因為更容易記住。學生詞匯量越大,他們的英語語感便會越強。
3.表達階段:鼓勵仿寫,自由創編。
在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是密不可分的。聽、讀是語言信息的輸入,而說、寫則是語言信息的輸出。在歌謠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一味強調信息的輸入,忽視語言輸出這一環節,也就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展示語言技能,抒感的平臺十分重要。在學完歌謠,了解了歌謠的音韻、節奏、一行一句的句子結構等特點之后,學生就會懂得歌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自由創編歌謠,鼓勵學生大膽寫詩,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他們編出一些老師意想不到的作品,體驗到成功。以下是學生的作品Seasons:
I like spring. I fly kites. It’s great fun.
I like summer. I go swimming. It’s exciting.
I like autumn. I go to farms. Sounds great.
I like winter. I make snowmen. I have a good time.
這首歌謠寫出這位學生在每個季節都能參與不同活動的愉快心情,自然地表達出自己的愿望,唯一不足的地方是不夠押韻。
Hello, spring. I love you.
Oh,summer. Nice to meet you.
Hi,autumn. You’re welcome.
Wow, all the things are white. The winter is coming.
在這首歌謠中,這位學生用簡潔的文字表達了豐富的感情,幾個語氣詞的使用顯得這首歌謠很活潑,對四季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Spring is singing.Animals are happy.They are playing and laughing.
Summer is here.Animals are exciting.They are eating and swimming.
Autumn is coming.Animals are busy.Leaves are dancing.
Now it’s winter.Animals are sleeping.Shh, be quiet. No talking.
讀完這首歌謠,四季中動物們的活動如動畫般浮現在我們眼前,豐富的想象力,簡潔的語言,俏皮的口吻,不得不佩服孩子們的創造能力。
在這節課上,通過讓學生聽詩、讀詩到編詩,學生不但能運用句型,而且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都得到很好的培養。當然,寫好一首歌謠是不容易的,學生會在情感、想象、押韻等方面暴露問題,但是學生在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逐漸增強了對英語的感悟,提高了英語水平。
四、結語
在歌謠學習方面取得的成功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自信,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語言,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實踐證明,以歌謠進行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英語是高師高專教育的重要基礎課程,幼師生在進入師范學校以前已學習了多年英語,但是幼師生英語水平低、學習積極性不高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入校摸底考試以及英語課堂教學時發現,幼師生僅僅把英語作為一些單詞、語法的堆砌,不理解也不會欣賞英語,英語素養普遍較低。提高幼師生英語欣賞能力,使幼師生理解英語進而熱愛英語學習是擺在幼師英語教學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由于英語是一門充滿智慧的語言,她語言生動活潑,句子結構千變萬化,而英語詩歌則是語言精華的濃縮,使人真正感受語言的魅力。因此,在幼師英語教學中開展詩歌賞析教學是提高幼師生英語素養的良好的途徑。
一、 開展英語詩歌賞析教學的意義
1.當今社會,在幼兒教育中展開英語學習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家長的歡迎。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優美,朗朗上口、容易記憶。英語詩歌的這些特點使幼師生學習英語詩歌具有實效性,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具有一技之長。
2.詩歌思想空間廣闊且表現手法奇妙,符合學生創新求異的心理特點,有助于激發幼師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英語教育的基礎任務。只有使學生感到新奇,產生興趣和獲得快樂,他們在學習時才能積極主動,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3.英語詩歌意境美妙,簡短的詩行中卻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智慧,使人受益匪淺。師范學生的就業方向是幼兒園教師,培養其健全的人格無論是對其本人,對幼兒、對整個社會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師范生中開展詩歌賞析既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又有利于其身心的發展。
二、 開展英語詩歌賞析的教學策略
1.選材施教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此選取恰當的詩歌至關重要。首先要考慮幼師生本身的英語水平。幼師生英語水平普遍較低,而且將來的教學對象是幼兒園的孩子,所以應該選擇較為簡單易于接受的詩歌。另一方面還要考慮詩歌本身的特點。徐志摩曾說:“詩歌數星繁多,風格各異,有的像大型交響樂,有的像圓舞曲,有的像小夜曲,有的像民族樂曲,有的像兒歌,有的像勞動號子。”因此,語言淺顯易懂、旋律優美、節奏感強、形象具體生動、朗朗上口的英語小詩和童謠是幼師英語教學的主要題材。例如,“I Try”“Good, Better, Best”“A Tree”等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
2.充分朗讀
詩歌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是朗讀。因此首先應該能讓學生朗讀,簡單的童謠還可以大聲唱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不僅能夠了解詩歌的大意,還能培養幼師生的語感,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例如:
Litter Star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譯:一閃一閃小星星,星光神秘亮晶晶,
高高掛在夜空中,寶石一樣放光明。
這首童謠的漢語版以及旋律大家都比較熟悉,學習英語童謠學生會有很大興趣。再加上該童謠短小精悍、節奏明快、壓韻、朗朗上口,通過朗讀以及歌唱,學生頓時感覺詩歌離他們并不遙遠,并不那么高不可攀。充分朗讀或歌唱,不僅學生英語知識掌握的準確而嫻熟,英語素養也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3.激發興趣
幼師生英語水平本來就不高,所以難以理解高雅深邃遠離學生生活的詩歌,學習的積極性較為低落。幼師生將來的教學對象是幼兒園的孩童,因此,選取生動活潑的英語小詩及童謠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成為幼師生將來教學的重要素材。
A Cock
It’s a cock,
Sitting on a rock.
Wearing a sock,
Looking at a clock.
詩面滑稽可笑,讀著詩,生動的畫面就躍然紙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十分高漲,有的學生看著詩就描繪出了一只公雞穿著襪子坐在巖石上看著鬧鐘這樣的畫面,而另一個同學則即興發揮對出了下面的韻律。
The cock is thinking,
What is it doing,
To lie down sleeping,
Or to be up flying.
4.啟發思維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無處不在,英語小詩和童謠也蘊涵了豐富內容。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感受詩歌內涵的豐富思想,理解并欣賞詩歌的優美,進而幫助學生在精神上創造一個更為理想的境界。
Poetry
What is poetry?Who knows?
Not a rose,but the scent of the rose;
Not the sky,but the light in the sky;
Not the fly,but the gleam of the fly;
Not the sea,but the sound of the sea;
Not myself,but what makes me see,hear,and feel,
something that prose cannot;
and what it is,who knows?
詩
誰能告訴我,什么是詩?
它不是玫瑰,卻象玫瑰般的芬香;
它不是藍天,卻似藍天一樣透亮;
它不是螢火蟲,卻在黑暗中閃光;
它不是大海,卻似大海萬頃波濤;
激起轟響。
它不是我,卻使我看到、聽到、感受到
一種奇妙的東西,
一種散文難以描繪的意境。
誰能告訴我,什么是詩?
這首詩歌描繪了什么是詩歌,她是那么的美好、奇妙和難以描繪。通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張開想象的翅膀,打開心靈的窗戶,學生身心都將得以提升,內心會更充實,更有力量。
5.品味詩歌情感
詩歌教學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教給學生詩歌鑒賞的方法,培養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這些詩不僅優美,使人賞心悅目,而且內涵了人生哲理,給人極大啟發。比如,做人、做事都應多一分思考,要對前進中的艱難困苦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只有永不放棄,才能實現自己追求的目標。
Never give up,
Never lose hope.
Always have faith,
It allows you to cope.
Trying times will pass,
As they always do.
Just have patience,
Your dreams will come true.
So put on a smile,
You’ll live through your pain.
Know it will pass,
And strength you will gain
永不放棄,
永不心灰意冷。
永存信念,
它會使你應付自如。
難捱的時光終將過去,
一如既往。
只要有耐心,
夢想就會成真。
露出微笑,
你會走出痛苦。
相信苦難定會過去,
你將重獲力量。
一、再次誦讀——分析詩歌特征,體驗詞匯運用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在語言知識中要求學生“了解英語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再次的詩歌誦讀,要求學生能分析詩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韻律、意象、修辭、節奏、音義結合等,同時更多關注重點詞匯,用簡單的造句體驗這些詞匯的靈活運用。例如,教學英語詩歌Sonnet18時,讓學生分析簡單的押韻,學生在朗讀中能很快地找到韻腳day/May,temperate/date等,同時要求找出該詩歌中的修辭,學生很快就找到了明喻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教師進一步要求學生關注“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中的詞組comparesthtosth(把某物比喻成某物)以及“Solongasmencanbreathe,oreyescansee”中的詞組solongas(只要),讓學生結合詩中的意境進行簡單的造句。
二、模擬仿作——詞匯運用與情感教育的同步發展
模擬仿作主要是針對詩歌的教學,它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詩歌語言的奧妙,又能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進而與詩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所學內容。例如,在模塊8Unit1Project(Recitingapoem)中,教師要求學生背誦浪漫主義詩人羅伯特•彭絲的一首著名的愛情詩歌《一朵紅紅的玫瑰》(ared,redrose),并了解關于浪漫主義運動的背景知識,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本課的重點詞匯不是很多,結合本課的主題(浪漫主義),選取了愛(love)、夢想(dream)和自然(nature)三個角度分別給出了一首小詩作為模板,讓學生進行仿寫,要求至少運用本課中所學的一個詞匯和嘗試運用一個押韻。在仿寫過程中,學生們都積極參與,既訓練和感受了詩歌的所學內容,又用自己的詩歌表達了一定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情操。
三、原創詩歌——詞匯運用與情感教育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愛情與死亡主題詩歌;意境;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2-0160-02
意境是詩歌詩意與詩味的概括,是詩歌予讀者的心靈震撼,是詩歌存在的精神家園。詩可以華美壯麗、雄渾開闊、慷慨激昂,也可以恬淡閑適、沉郁悲涼、寂靜肅穆。詩歌的意境是詩歌音韻、形式、修辭等外在形式的組合,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本文以詩歌主題為主線,探討相同主題詩歌及其漢譯表現的不同境界,以管窺英詩境界及其漢譯特點。
一、愛情主題
愛情是詩歌永恒的主題。人類對愛的向往,對美的追求,對永恒的渴望,都融入了美好的詩歌之中。英語愛情詩多是對愛人的贊美,以詩歌之永存表愛情與美之永存。斯賓塞“Sonnet75”:“My verse your vertues rare shall eternize./And in the heaveswryte your glorious name./Where whenas death shall all the worldsubdew./Our love shall live,and later life renew.”因為我的詩筆會使你的品德永留,/還會在天上書寫你的芳名。/死亡雖能把全世界征服,/我們的愛情卻會使生命不枯。”莎翁的sonnet 18莊重典雅,斯賓塞的這首清麗雋永,對話體顯得親切自然,詩人自己的形象躍然紙上,仿佛執著的孩童,不計得失,只遵循自己的內心,安然相信自己所想所期待的就一定會得到。詩人葉芝也表達過類似的“文學不朽”的主題“When You Are Old”: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0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fire,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look/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葉芝初期的詩作是寫得絕美的:朦朧,甜美而略帶憂郁,充滿了美麗的詞藻”。這首詩歌是葉芝婉約時期的佳作,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對深入靈魂愛情的贊美流淌在美麗的字里行間。袁可嘉先生的這個譯本在音韻節奏上切合原詩語境,復制了原詩abba韻式的抱韻,讀來循環往復,連綿不絕,如同詩人的感嘆,深情而悠遠,拓展了原詩的意境。
英詩也有華麗的“詩”,如John Donne的"The Sun Ris-ing”:All honorg mimic,all wealth alchemy.在愛情面前“一切榮譽不過是做戲;一切財富都只是假貨。”原文語調夸張狂妄,譯文以簡潔明了的詞匯再現了這一特點。這是沉浸在愛情中的John Donne,也有懷疑愛情的“Song”:And last till you write yourletter,/Yet she/Will be/False,ere I come,to two,or three.且一直持續到你寫情書之時,/但是她/將會把――/在我到來之前――兩三位欺詐。這首詩歌按年代是在“The Sun Rising”之前,充滿了青年對愛情的憧憬與憂郁。它展開的方式也如青年的思維一般朦朧夢幻。悲觀憂郁的語調充斥在美麗音韻之間,是青春年少對愛情想往卻又害怕失望的矛盾心情。傅浩先生的譯文從音韻和節奏上都再現了這一矛盾。
愛情并不總是甜蜜美好,愛情故事里會有陰謀詭計,如勃朗寧的“My Last Duchess”:The Count your masterg known munifi-cence/Is ample warrant that no just pretense/Of mine for dowry willbe disallowed;你的主人――伯爵先生聞名的大方/足以充分保證:我對嫁62/提出任何合理要求都不會遭拒絕,這首有關愛情的敘事詩里,公爵大人狂妄自信的敘述暴露了自己虛榮、善妒、狠絕的內心。譯者在采用了原詩有的輕松對話體,選詞趨向口語體,字里行間堆砌起公爵大人丑陋的形象,把原詩戲劇般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死亡主題
如愛情一樣,死亡也是詩歌永恒的主題,死亡比愛情更神秘,雖然并不同樣讓人神往。關于死亡主題的英語詩歌有淡然灑脫,有莊嚴肅穆,也有俾睨不屑,不一而足。
英國民謠中有許多這樣類似題材的詩歌,如“Hey”:Themoon looks down and sees me in my shroud./The shroud of my lastdew.死亡在這里不神秘不美麗不可怕,人的出現和逝去只如花開花落一般自然,昨日之花凋零,自會有新的鮮花綻放。同樣對死亡抱豁達之心的有詩人Christina Rossetti,她的“Song”這樣寫道: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Ilt/That doth not rise norset,/HapIy I may remember,/And haply may forget.我將在薄暮中做夢――/這薄暮不升也不降;/也許我將會記得,/也許我將會相忘。這首詩歌是詩人為自己寫的挽歌,對象是自己的愛人,寫得恬淡靜美,勸愛人不要執著。研究者認為這首詩從反面證明了“詩人自身極度不舍和對愛戀的渴望,不愿愛人為了自己而繼續傷心。”同樣為自己寫挽歌的Mary Elizabeth Frye在1932年寫成了相似的作品“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Do not stand at mv grave and cry;/I am not there.I did not die.請別在我的填前哭泣/我已不在那里但我沒死去詩歌恬淡樂觀,人生命的終結不過是另一場存在的開始,沒有必要為死亡哭泣。譯文用詞細膩婉轉,體現著死之靜美,生之絢爛。
抒情詩對死亡的描述總是柔婉凄美的,神學詩卻是另一境界。如John Donne著名的十四行詩“Death,be not proud”:Oneshort sleep past,we wake eternally/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Death,thou shah die.一次短暫的睡眠過后,我們長醒不寐,/死亡將不再存在,死神,必死的是你。此詩對死神和死亡的不屑躍然紙上,詩人從高處俯視死神,認為他不過是狐假虎威、虛張聲勢罷了,最終勝利的是人,失敗的是死神。譯者字里行間顯得鏗鏘有力,這樣簡潔,絲毫不拖泥帶水的手法如原文一般直接宣判了死神的死刑,正義凜然。譯者在此譯出了John Donne的氣勢和神采。
英語愛情詩歌色彩濃烈,大多意境奔放,歌頌主題多元化。死亡詩歌或沉郁肅穆,或豁達開朗,境界開闊。漢譯英語詩歌不僅在節奏韻律方面忠實再現原詩韻味更在用詞上大膽創新,為中國新詩歌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同時,帶有濃烈宗教色彩詩歌的翻譯也為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溝通的橋梁。
參考文獻:
[1]但恩.詩與神學詩[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
關鍵詞:英語詩歌 大學英語 策略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認為:“所有的詩歌佳作都是內心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詩歌是英文體裁中與小說、戲劇并駕齊驅的文體,是文學藝術的最高形式,也是最優美凝練、最容易引起人們共鳴的文學作品體裁之一。然而詩歌鑒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遠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陳光樂曾坦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美詩歌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長期被忽視。
大學英語課堂中進行英語詩歌教學益處有二:其一,從語言習得的角度來看,它能增進語言學習者對英語語言(如詞匯、句法)的領悟深度和寬度。其二,詩者,文化之載體也。學生在學習英語詩歌時,不僅僅在習得英語語言,還在接觸各種異域文化。英語詩歌閱讀作為大學英語閱讀的一個補充,其意義和作用在大學生英語學習上是不可忽視的。以下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從英語詩歌引入教學具體的實施策略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學內容的甄選以及教師的授課準備
詩海無涯,所選詩作皆滄海一粟而已。不同的詩歌在情思的表現上各有勝境。在選材上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學生興趣,既要注重經典和永恒,也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堂操作。同時,詩歌在課堂的利用性也要考慮,要是有音頻資料效果會更好。由于每個學生的水平、愛好和興趣不同,對詩歌也會有所偏好,在選材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找喜歡的詩歌,教師可在此基礎上有選擇的挑選或輪流使用。
此外,教師在授課前,首先要摒棄先入為主的想法。要準備好和學生平等的交流,傾聽不同的聲音和闡釋,引導整個班級形成一種民主的學習氣氛。美國語言學家克拉伸(S.D.Krashen)情感過濾假說認為語言學習應在學習者處于“不設防”、低焦慮狀態下進行。在詩歌詮釋中,教師不應是權威,在詩歌活動中應該履行一種組織者、鼓勵者、合作者、解難者的角色,激發學生的詩歌欣賞興趣,領略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
二、教學活動的設計
(一)誦讀
詩歌語言作為精煉的抒情語言,尤其強調其音樂性。詩歌語言的音樂性表現為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和詩歌外在韻律的完美結合,主要是通過節奏、韻律等手段把內在的情緒波動外化表現出來。英詩中的押韻方式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同時,出于情感表達的需要,詩人會采用重復、回環的手法,使詩歌語言的輕重、緩急、強弱、高低、長短所帶給人的一種張馳交錯的特殊美感。正如英國“湖畔派”詩人柯勒律治所言:“心靈里沒有音樂,決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詩人。”讓學生情感飽滿地反復吟誦一些精致、婉轉悠揚的詩歌,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對英文詩歌以及對英語語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此外,讓學生誦讀英語詩歌是一種對詩歌結構、意象、聲調、詞藻等的再認識,對于開發學生的語言領悟能力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很有裨益的,也是一種對詩歌的形式意義和美感獲得體驗的很好的活動。
(二)多種形式的講授相結合
教師可以播放由專業人士朗讀的詩歌的音頻,該步驟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也是學生練習英語聽力很好的素材。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可以對詩歌的意義和形式如音韻、節奏和韻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詩歌的文本可以和音樂很好的結合起來。詩歌語言講究音韻美和節律美,是富有音樂性的語言,英國十八世紀詩人蒲伯(Alexander Pope)曾多次指出聲音在詩歌中的重要性。他在《論批評》中發表了“The Sound must seem an echo to thesense.”(聲音應是意義的回聲)的著名觀點。例如在講授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當我死去時》這首詩歌時,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詩樂結合,“有意識的追求甜美優雅的旋律,追求每個字的音樂價值。”
筆者給學生播放了由羅大佑的第一首創作曲,由這首歌給與靈感,徐志摩翻譯的《歌》,當我死去的時候親愛/你別為我唱悲傷的歌/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也無需濃蔭的柏樹/讓蓋著我的青青的草/淋著雨也沾著露珠/假如你愿意請記著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陽光不升起也不消翳/我也許也許我還記得你/我也許把你忘記/我再見不到地面的青蔭/覺不到雨露的甜蜜/我再聽不到夜鶯的歌喉/在黑夜里傾訴悲啼。借助這首中文的歌曲,學生也不難感受到羅塞蒂詩歌中想要展現的冰冷憂郁的唯美意境。
有些英文詩歌也可以和圖畫相結合。例如在賞析意象派短詩《紅色手推車》時,老師可以讓學生用紙和繪畫工具,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用圖畫表達出來。這種有新意的講授方式不僅可以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也使得卡明斯想要表達的清新明快的圖景更加讓人難忘。
(三)比較鑒賞詩歌
西方一些比較文學的研究者曾經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學在平行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殊途同歸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文學作品中的確有所反映,中西的詩歌雖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蘊,但我們從中還是可以尋找到彼此的影子。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性的讓學生去比較一些中西方的詩歌。例如中西方的愛情詩,哀悼詩,離別詩,中國古代山水詩和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或者可以比較一首英文詩歌不同的翻譯版本。學生通過這樣的練習,也可以更好的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共通和差異之處。
三、結語
英詩是英美文學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詩歌引入大學英語課堂,學生練習了書面和口頭語等多方面的英語素質,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源和引導,并注意教學手段和方法,使詩歌鑒賞成為課堂上不可或缺的語言實踐活動,從而將我們的大學生培養成將我們的大學生培養成為“專業的、人文的和世界的”人才。“路漫漫其修遠兮”,在此共勉。
參考文獻:
[1]陳光樂.英美文學與大學英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4 (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