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資源稅管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國水資源問題更加嚴重。目前我國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影響工業產值2300億元,農業灌溉每年缺水達到300億立方米,直接影響糧食生產穩定和發展。據預測,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屆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750立方米,水資源開發利用將達到極限。水污染加劇了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目前,50%的地下水被污染,70%以上的地表水屬于四類以上的水質,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此外,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部分地區出現海水倒灌,如華北地區形成的地下漏斗世人矚目。
上述問題的解決,一靠科學技術,二靠科學的管理。技術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加強科學管理能起到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大的作用,何況水利科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管理的制約。
應該承認,目前我國很重視水資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必須承認,目前的水資源管理工作,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與現實的要求相差甚遠,開展水資源管理系統研究,系統總結水資源整理水資源管理的知識體系,建立水資源管理學,指導我們的工作,迫在眉睫。建立水資源管理學是十分必要的。
2、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2.1水資源管理與水資源管理學
關于水資源管理的概念,盡管我們用的很多,但目前學術界尚不統一。《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權威的工具書,在不同的卷中,有不同的解釋。
水資源管理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組織、協調、監督和調度。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技術和教育等手段,組織各種社會力量開發水利和防治水害;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水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處理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用水矛盾;監督、限制不合理的開發水資源和危害水源的行為;制定供水系統和水庫工程的優化調度方案,科學分配水量”(陳家琦等)(水利卷)
為防止水資源危機,保證人類生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運用行政、技術、立法等手段對淡水資源進行管理的措施。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內容包括調查水量,分析水質,進行合理規劃、開發和利用,保護水源,防止水資源衰竭和污染等。同時也涉及水資源密切相關的工作,如保護森林、草原、水生生物,植樹造林,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鹽漬化、沼澤化、砂化等(李憲法等,)(環境科學卷)。
運用、保護和經營已開發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設施的工作。水利管理的目標是:保護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合理使用,確保安全,消除水害,增加水利效益,驗證水利設施的正確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工作中采取各種技術、經濟、行政、法律措施。隨著水利事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水利管理已逐步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手段(李石等)
作者認為,目前關于水資源管理的概念很多,但在內涵和外延上存在不同的差異。水資源管理具有時代的內涵,不同時代,水資源管理概念是不同的。在古代,偏重于干旱洪澇災害的管理,此時一切活動都圍繞其進行,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至今,不僅僅說明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可頌揚,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洪澇災害依然是威脅我們中華民族生存的大問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經濟的迅速發展,淡水相對于人的需求供給不足,水向水資源轉變,水具有了經濟內涵,此時,人類面臨的問題除了干旱洪澇災害之外,增加了水資源短缺問題,為了增加水資源供給,人類加大了水資源開發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但同時帶來了新的問題: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環境惡化正在蠶食人類的文明。目前,人類同時面臨著干旱洪澇災害、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多重危害,水資源管理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僅僅以水論水,解決我們面臨的困境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水資源管理中的“水資源”,不僅僅包括通常我們所說的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而且應該包括能夠被人類可利用的一切水,如海水、污水、微咸水、洪水等,只有將水資源管理放在與水有關的復合系統之中,從綜合的角度出發,采取協調的手段才能解決人類對水資源需求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上述概念都存在存在時代的烙印,與現代水資源管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陳家琦的定義偏重于開發利用,而且對水資源管理的內容進行了部分闡述;李憲法的定義,是以解決水資源危機為出發點的;李石的定義最終落實在“開發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設施”上,范圍更加狹窄。用現代認識水平來看,這些概念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完善補充的問題。
從整體上來看,這些定義以水資源開發作為主線,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保護為開發服務,“保護”處于被動的地位;其次,視野相對狹窄,此概念大多只局限于水資源本身,缺乏復合系統下對水資源的綜合認識,以水論水;第三,生態環境的概念缺乏;第四,資源高效利用問題沒有提到應有的地位;第五,概念尚需要進一步精練,在解釋水資源管理概念的同時,有的將水資源管理的包含的內容也納入進去,需要進一步提煉。
作者認為,所謂的水資源管理,就是為了滿足人類水資源需求及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總和。
目前,關于水資源管理,我們開展了系列的工作,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形成了大量的知識,但水資源管理否能已經成長為“學”呢?,尚缺乏系統的探討。作者認為,水資源管理學是否成立,主要取決于水資源管理學是否具有明確的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研究對象,只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水資源管理才能漸漸成長為水資源管理學。
作者認為,水資源管理學已經清晰的研究對象,就是研究水資源高效利用保護的各種措施規律,水資源是管理的對象,也是水資源管理學管理的核心。水資源管理學是管理水資源知識體系,其理論基礎包括系統論、可持續發展理論、超生命周期理論等。
2.2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內容
水資源管理學作為一門正在成長的學科,研究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諸方面:
(1)水資源數量管理和質量管理
其包括水資源數量管理,水資源質量管理,以及水資源數量和質量綜合管理。
(2)水資源法律管理
水資源法律管理,是通過法律手段強制性管理水資源行為,在水資源管理學中,水資源法律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內容包括國內外水資源法律的比較、水資源法律演進、水資源法律具體內容、水資源法律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等等
(3)水資源權屬管理
水資源權屬管理是水資源管理學的重要內容,包括水權的分配、交易、管理等。
(4)水資源行政管理
水資源行政管理,是通過行政手段對水資源管理的行為,是以水資源管理行政體制為研究核心,重點研究中央和地方行政關系、以及涉水管理部門協調管理的問題,實現政府管理“到位”而不“越位”等。流域管理和水務管理理論與方法也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研究內容。
(5)水資源規劃管理
水資源規劃,是對水資源開發利用未來科學描述。水資源管理學中的水資源規劃,主要研究水資源規劃的理論與方法,如水資源規劃的內容、原則、水資源規劃的方法、水資源規劃實施的保障等。
(6)水資源配置管理
水資源配置,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核心內容之一,他是以水資源承載力為基礎平臺的水的的分配,在水資源配置過程中,由于我們長期擠占了生態用水,必須給予認真的考慮和回補。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理論與方法能為水資源配置提供理論基礎和指南。
(7)水資源經濟管理
水資源經濟管理就是通過經濟手段對水資源利用進行調節和干預。包括水資源價值理論、水資源經濟管理體系、節水效益分析、水資源折舊、排污收費等等。
(8)水資源投資管理
水資源投資是維護水資源的重要保障,水資源投資管理主要包括與水資源投資有關的資金的籌措、資金的利用效率、資金的回收、資金的增(保)殖、資金投入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等等。
(9)水資源風險管理
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既有自然風險,如干旱、洪水等,也有由于人為的作用產生的人為的風險,如設備出現故障導致供水中斷等,水資源風險管理研究這些風險的產生、降低甚至消除,提出風險發生情況下采取的應急對策措施。
(10)水資源利用保護技術管理
主要包括城市節水技術管理(工業、城鎮生活節水)、農業節水技術管理、污水處理技術管理以及水資源配置技術、水利技術發展戰略等等。
(11)水資源工程管理
我國的水利工程遍布江河南北,這些工程布局是否合理缺乏全局性的分析和研究。水資源工程管理就是結合社會、經濟、環境等特點,研究水資源工程如何布局的理論與方法。在水資源工程布局過程中,要將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制度和產業規模等作為重要因素加以考慮,謀劃優化的水資源工程布局,取得高的綜合效益。
(12)水資源數字化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水資源的管理必將有傳統的管理走向數字化管理,“3S”技術在水資源管理中將日益普及。水資源數字化管理就是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管理的效率。數字河流(湖泊)、工程仿真模擬、遙感監測、決策支持系統等是水資源數字化管理的重要內容。
(13)行業水資源管理
水資源具有多種功能,不同行業由于水資源利用方式、利用技術、利用效益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對水資源管理也不相同,水資源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業特點。行業水資源管理就是分行業研究水資源管理,如農業水資源管理、水資源景觀管理、工業水資源管理等等。
(14)國際水資源管理
世界有眾多的國際河流,國際河流的開發利用,由于涉及到相關的國家,上下游之間的矛盾處理更加復雜,水資源管理更具有特殊性。國際水資源管理,是以國際河流為研究對象,研究其開發、利用、保護和協調等相關問題。
(15)水資源綜合管理
涉及到水資源部門、行業和領域極其廣闊,對水資源管理不能就就水論水,必須將其放在社會、經濟、環境等復合系統中進行處理。森林管理、濕地管理、婦女在水資源管理中作用、WTO條件下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根據水資源狀況通過國際國內市場進行水資源貿易(包括間接貿易,如進口高耗水產品,出口低耗水商品等),等等,是水資源綜合管理的重要內容。
3、水資源管理學與相關學科關系
3.1水資源管理學與水資源學的關系
水資源學是一門綜合叉性學科,目前該學科還沒有完全定型,正處于成長時期。通常認為,水資源學是對水資源進行評價并制定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規劃,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以及對水資源實行科學管理和保護經驗的系統總結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水資源學的基本理論體系是建立在水資源本身存在、運移、轉化和調控的基本規律與系統論的基本觀念和方法的結合上,研究的重點是建立在系統論基礎上對水資源系統評價、開發和最優調控的基本規律。
水資源管理學與水資源學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他們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交叉性,交叉點是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叉科學,在形成水資源學的過程中,也漸漸形成了水資源管理的知識體系,水資源管理學漸漸成長。他們的主要區別在于水資源管理學所涉及的面更廣泛,而且水資源管理學與管理學存在密切的關系。
3.2水資源管理學與管理學的關系
管理科學是一門應用多學科與多領域理論、方法、技術和知識的綜合叉科學,其目的就是研究人類利用有限資源實現組織目標的管理活動方面的動態、復雜和創新的社會行為及其規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1995)。人的管理是管理學重要研究內容。
水資源管理學中的管理對象是水資源,而管理學中管理的對象是人,這是兩者的主要區別,但管理是要靠人的智慧。因此,管理學的原理可以為水資源管理學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水資源管理學的發展為管理學延伸提供新的增長極。
水資源管理學也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
3.3水資源管理學與水文學的關系
水文學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時空分布與運動規律并應用于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科學,作為水利科學的一部分,水文學的重要內容是地面水與地下水的觀測、評估與預測,并為規劃與管理提供依據。
水資源管理學需要水文學的支持,水文學為水資源管理學提供基礎數據,水資源的管理就是以水文學提供的各種數據為依據進行調控管理水資源,水資源管理學的基礎是水文學,兩者關系非常密切。但水資源管理學所涉及的內容比水文學研究的范圍更廣泛。
4、結語
水資源管理學是多學科交叉的年輕的學科,其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推動力和潛力,目前學術界尚未引起高度重視,相應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見。作者初論水資源管理學,意在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探討,推進水資源高效利用和保護。值得說明的是,作者及其同事合作成果《水資源管理學導論》即將完稿,并出版發行,但愿能為《水資源管理學》的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姜文來,水資源價值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姜文來,楊瑞珍著,資源資產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王浩,王建華,秦大庸等,現代水資源評價及水資源學學科體系研究,地球科學進展,2002,12(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水利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關鍵詞:水資源重要性管理模式合理利用
向陽河灌區地處呂梁山東麓,是省注冊萬畝自流灌區之一。灌區水源為位于汾陽市西北峪道河鎮向陽匣口的桃花泉。泉水最大流量0.13m3/s,多年平均流量0.07m3/s。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15萬畝。灌溉范圍包括兩個鄉鎮十三個自然村,同時承擔下游十五個村莊一萬余人的飲用水。灌區自成立運行以來,為汾陽一方經濟特別是是農業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近年來,由于愛利益驅使,許多當地村民置生環境和水量銳減于不顧,抱著靠山吃山的想法,在泉源保護范圍內大肆開采白云石,灌區方圓幾公里,不時可聽到炸藥爆破的響聲。據不完全統計,僅向陽村現有石場八座,其中具備開采資格的僅一家,屬地質礦產局發證。就因為私人在泉源放炮采石一事,灌區曾多次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然收效甚微,但從日漸銳減的水量來看,個中因素卻不容忽視。
事實上,隨著人口增加與工農業的迅猛發展,一方面社會對水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另一方面水環境不斷惡化,水資源緊缺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工農業競相開發地下水,地下水嚴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從而出現大面積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壞現象,有的已造成資源難以再恢復。水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其它資源無法代替的,如果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科學管理,合理開發,其后果難以估量。
1加強對水資源重要性的認識
人們常說,春雨貴如油,這固然是從農業生產角度來看的,但足見我國人民早已對水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對如今水資源緊缺的狀況來說,真是春雨勝如金,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水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與其它商品相比,水資源有其獨特性。
1.1不可替代性
水是生命之源,維持著地球生物的生存,不可用別的資源代替,生態系統離開水,其連續不斷的循環就將終止。
1.2多功能性
水的用途最為廣泛,除了供人類日常生活外,更多的是用于工農業生產,如煉鋼,造紙,發電,航運,農灌,養殖等,水資源的這種多功能性,別的資源無法相比。
1.3有限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量、水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水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它的可開發與可利用程度是有限的。
2改革水資源管理模式
水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一種自然循環體系,既有獨立性,又有依賴性。其獨立性,是指它不需要人為的施加外部因素,如大氣、環流、風、陽光、生物、土壤等,水資源是生態系統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管水、治水不能單一化,不能只治標不治本,
要標本兼治,將其溶入整個人類生態系統中綜合考慮,綜合治理。
目前,在水資、源的管理方面,雖然明確水利部門是水資源的主管部門,但建設部門、地礦部門、環保部門都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管水,造成水權分散,各自為政,從而缺乏對水資源浪費,污染及布局不合理現象的有效管理,從管好水、用好水和發揮水的最大效益出發,迫切需要一龍治水管水。把地表水、地下水的管理統一到整個社會資源體系中,統一到維持生態平衡中,統一到環境保護中,把供水、灌溉、抗旱、水土保持、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建立水資源統一管理體系。將鄉村用水、城市用水、工業用水全面規
劃,合理調配,平衡供需,使水資源再生成為可能。
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中,要逐步采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如運用計算機管理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使水資源得到總體最佳利用。以色列是一個地處旱區域、嚴重缺水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僅17億,但由于重視科技,因而成為世界水資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
總值比北京市高4倍。我國在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方面應學習以色列的經驗。
3實現以節水為核心的水資源合理利用。節水是控制一個地區需水量盲目增長的有效
途徑,也是區域水資源調配的基礎,我國當前節水有巨大潛力可挖。
3.1農業節水在農業生產上應積極提高灌溉效率,防止浪費,建立高效節水農業。我
國現在主要采用渠灌、噴灌,灌溉用水浪費嚴重,利用系數為0。3—0。4,每立方米水生產糧食0。8,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為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減少無效損失,要改進灌溉方式和設施,如采用低壓管道灌溉不僅比渠灌節約1/3的水量,還能增產。
1.1人力資源管理的觀念滯后,管理方式簡單
近些年來水利水電企業將傳統的人事部門改為人力資源部門,在某種角度反應出企業管理層對于人力資源管理是比較重視的。但是,企業知識簡單的將人事部的名字進行更改,沒有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與人事管理的不同,其工作思想以及管理模式沒有進行更新,僅僅將員工作為發展的工具,將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放在如何安置員工,其管理任務是控制員工,其主要對企業員工薪酬的控制與利用,忽略了對員工工作積極性、創造性以及工作能力的培養,缺乏有效的系統管理。
1.2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發展存在差異
人力資源管理貫穿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人力資源管理要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制定有效的管理戰略以及管理制定,才能保障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益和作用。目前我國水利水電企業中,沒有重視到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人力資源部門僅僅對企業員工的招聘、調度、職位的晉升以及薪資等方面開展工作活動,而不是以企業的發展戰略為工作前提,僅僅將人力資源管理當做一項管理工作,忽略了人力資源管理是以促進企業發展為前提的一項科學活動。企業在工作崗位的設置上也有很大的缺陷,目前的大部分水利水電企業中多以“因人設事,因人設崗”作為工作崗位安排的原則,且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也僅以當前或短期的利益作為工作出發點進行管理和調度,沒有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需要立足于企業長久的發展,導致了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發展相分離。
1.3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激勵制度是至當員工在出色的完成任務目標、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價值時,企業通過薪酬、獎金、福利或是股份分成等形式獎勵員工,從而提高員工對工作的積極性。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激勵機制的建立能夠鼓勵員工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或困難的工作,并且對員工的個人能力也起到了鍛煉的效果。隨著我國企業的不斷發展,激勵制度已經成為目前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公司吸引人才的前提。企業員工對工作的不滿意最直接的是企業缺乏相應的激勵制度。雖然在長久的發展中,我國水利水電企業也重視到這一問題,并提出了一定的物質獎勵,但該問題依舊存在于人力資源管理中,這主要是由于物質獎勵與約束機制存在缺陷,導致企業員工對工作的積極性下降。
2提高水利水電工程項目人力資源管理的措施
(1)不斷更新人力資源管理觀念,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合理優化人力資源。
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觀念束縛著水利水電企業的發展,導致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率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不斷更新人力資源管理觀念,是有效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效益,實現企業綜合實力提高的重要前提。企業管理層要重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思想相結合,并以此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指向標,進一步實現思想觀念的轉變。重視企業人才資源管理,并重視優秀人才對企業發展的作用,將人才培養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任務,最大程度的對人才進行吸收、培養以及使用,立足于企業未來的發展,建立正確的發展戰略,正確認識人才使用對企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促進企業內部競爭,并做好人力資源優化,將優秀人才調度到適合的崗位,提高人才使用的效率。
(2)結合企業發展戰略進行人力資源管理。
企業管理層要將企業戰略與人力資源管理相統籌,將人力資源合理利用,并且實現各項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中心是要以服務企業開展的,實現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發展戰略的相適應,有助于促進企業的平穩運營。水利水電企業規模不同,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開展的要求也不同。但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質是結合企業發展戰略進行人力資源的合理規劃,通過各種人力資源管理措施來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效率,以此實現企業發展戰略。
(3)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
人才的流失主要是由于企業缺乏有效的激勵制度。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是實現水利水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前提。首先,需要規范企業內部競爭制度,在員工崗位確定后,落實雙向選擇制度,促進企業內部的合理競爭,通過面試與筆試相結合的方法,打破企業職工“鐵飯碗”的現象,讓人人都能參與職位的競爭。然后,建立健全的激勵制度。以員工的崗位、對企業的貢獻作為獎金的參考依據,所以,有效的績效考核與個人薪資的結合是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措施。最后,建立目標激勵制度,為每個員工制定科學的目標,并實現以目標為工作核心、以員工待遇與任務完成情況的企業管理,以此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3結束語
松濤灌區位于海南島北部及西北部,總土地面積5866km2。灌區地處熱帶與亞熱帶,多年平均氣溫23~24℃,日照時間長,全年太陽輻射量113~124kcal/cm2,常年無霜,四季宜農。
灌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483mm。降雨量年際變化大,豐、枯懸殊。降雨量年內分配也不均勻,5~10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主要集中在幾次臺風暴雨期間,干、濕季節明顯。灌區多年平均蒸發量在1220~1320mm之間,相對濕度約為82%~85%。
據1989年土地調查資料,灌區現有耕地面積21.37萬hm2,(1hm2=15畝),設計灌溉面積13.67萬hm2,自1989年至今實際灌溉面積一直在8.2萬hm2左右徘徊。
灌區土壤種類繁多,土地資源豐富,有發展農、林、牧業的優勢。松濤灌區建成40多年來,各項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占全省總量的比重大,單位產量也較本省其他地區高,歷年分別是海南省糧食、糖蔗、油料的26.6%、53.9%、25.3%左右。
2松濤灌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自1958年開始,灌區內陸續興建水利工程,至今已基本形成了以松濤水庫為主,聯結灌區內3市3縣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實現了大中小、蓄引提相結合的大型水利灌溉系統。
松濤水庫位于南渡江上游,始建于1958年7月,至1969年基本建成,是一宗跨流域引水,以灌溉為主,結合城鄉供水、防洪、發電、養殖等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通過骨干渠道,與灌區內的儋州、臨高、澄邁、瓊山、海口、白沙等市縣中小型水庫及塘壩相聯結。
松濤水庫集雨面積1496km2,多年平均徑流量14.99億m3,總庫容33.45億m3,正常庫容25.95億m3,死庫容5.12億m3,興利庫容20.83億m3,年均供水12.87億m3,水量利用系數86%。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導流洞、溢洪道、輸水樞紐和10座副壩組成。
灌區內各市縣利用當地水資源建有中型水庫12宗,小(一)型水庫32宗,小(二)型水庫及塘堰537宗,總灌溉庫容3.85億m3。另有中型引水工程4宗,小型引水工程124宗,其中與松濤連成結瓜水庫的有中型10宗,小(一)型15宗,中型引水工程3宗。
松濤灌區骨干渠道有總干、東干、西干、9條分干和2條補水渠,統稱上三級渠道,共長443.93km。由松濤直灌的支、斗、農渠與中小型水庫的渠道統稱為下三級渠道,總長3912km。
在松濤灌區范圍內,小江河集雨面積4027.99km2,年平均徑流深540.0mm,集雨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1條,其中大塘河、春江、北門江和文瀾江等4條河流的集雨面積都在500km2以上。由于灌區內河流源短流急、水量不大,故旱災頻繁,嚴重制約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小型水利工程可控制的集雨面積2532km2,占灌區土地總面積的43%,多年平均徑流量14.47億m3,能開發利用的總興利庫容為5.83億m3,據2000年水利部批準的《松濤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中遠期年供水4.92億m3,水量利用系數為34%,利用率很低,是海南省嚴重缺水地區之一。
3松濤灌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松濤水利系統的主要工程——松濤水庫,其施工導流洞因年久失修未改建成戰備的水庫放空洞而漏水,年損失水量達1420萬m3。
中小型水庫設計標準偏低,或溢洪道、放水涵、護坡等存在不同程度問題;灌溉渠系防滲不力,漏水仍較嚴重,渠系輸水損失率達55%;下三級渠道、田間灌排系統、建筑物等不配套。
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現達0.4、田間水利用系數為0.9、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36,與《規劃》中遠期分別達到0.68、0.95、0.65的目標相距甚遠。
40年來灌區水工程邊運行邊續建配套,因缺乏整體除險加固的資金來源,使工程老化失修嚴重,效益有所下降,且帶來水土流失與水污染日趨加劇。
灌區內渠道跌水及結瓜水庫上建成小水電站53宗,由于小水電效益好,收效快,是水管單位的經濟支柱,故水資源利用往往會先發電后灌溉,與灌溉為主的開發目標背道而馳。
421世紀松濤灌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
首先,應根據國家21世紀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部署,開展“水可持續利用”、“節水型社會”、“從工程水利轉向資源水利”等工作,結合海南省國民經濟發展和松濤灌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本灌區21世紀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中、長期供需計劃。既充分體現發揮已建水利設施的效益和資源水利的科學管理,又要充分體現對灌區水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的基本原則。全省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計劃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后,向全社會頒布,共同努力實現海南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
松濤灌區水資源綜合開發、合理利用必須建立一個科學的管理系統,制定一套結合當地實際,行之有效的法規。對此,本文不多贅述。筆者現就在21世紀松濤灌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中應注意的幾個突出問題及其對策進行論述。
4.1穩步搞好灌區工程除險加固、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作
海南省是我國最年青,陸地面積最少、海洋面積最大、淡水資源難以從外地調入的海島省,松濤灌區是海南省水利條件最好、穩產高產的糧食生產基地。國家計委和水利部歷來十分重視松濤灌區續建配套建設和工程除險加固,1995年將其列為全國20個重點灌區之一,連續幾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灌區續建配套。海南省及灌區各市縣一直在多方籌集資金,除增加水利基建投資和農田水利事業費外,還使用了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商品糧基地建設資金、扶貧資金和以工代賑等專項資金,同時積極發動當地群眾投工、投勞、入資,用于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建設,部分用于已運行40多年的松濤水利工程除險加固工作。
1999年,水利部要求各大型灌區抓好制定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的工作。省水勘院與松濤局根據實際情況,在1989年珠江水利委員會設計院編制的《松濤灌區續建配套工程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結合亞洲開發銀行《海南北部地區水資源開發項目》報告,編制出《松濤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報告。該報告的總目標要求盡快全面完成松濤灌區的續建配套和抓好節水改造工作,以充分發揮松濤灌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4.2依靠科技進步,實施科技興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現松濤灌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同樣離不開科學技術。
根據松濤灌區的實際情況,21世紀應圍繞實現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目標,首先著重解決好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改善水環境、保護水資源等重大課題。要積極開展科技攻關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重視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工作。近期內可就①加快推廣省水高效農業灌溉技術,節約水資源,滿足日益增長的城鎮用水需要;②積極開展以松濤水庫為龍頭的灌區大中小、蓄引提相結合的大型灌溉系統水資源利用的優化調度研究,抓好灌溉用水和小水電用水的優化配置,逐步使松濤灌區真正做到依靠科技進步解決實際問題,依靠科技進步振興灌區水利事業,實現松濤灌區21世紀用水管理現代化的偉大目標。
4.3以市場為導向,全面推行水費改革
松濤水利水價過低,目前農業供水價為0.0357元/m3(省物價局批準),而其成本價應為0.0793元/m3。以每年向用戶供水6.0億m3計,應收農業水費2142萬元,成本價水費達4758萬元。以現有的3:7(松濤局3,市縣7)分成,應收水費分別為642.6萬元、1427.4萬元。松濤工管局在水價低、分配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下,所應收水費還被層層截留,目前實際收到的農業年水費僅約200萬元。水費收不上來,管水人員工資低,隊伍不穩定,工程長期老化失修,效益下降。因此,加快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水費經營體系為中心的水費改革已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要根據市場經濟規律,按照年運行費,適當考慮移民補償費,核算農業水價。工業、城鎮供水要加收合理的利潤、稅金、保險費、水資源費等。采用形式多樣的水費收交方式,實行誰用水誰交費、誰供水誰收費的政策,供水單位直接向用戶收費,避免中間管理單位截留和回扣,確保水費的回收,收取的水費用來以水養水、以庫養庫,部分水費還可用于工程的維修及配套,逐步使松濤水利經濟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4.4抓好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工作
實現我國21世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的途徑一是靠節水,二是靠經濟結構調整。海南同樣如此。水資源的需求主要指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和環境(保持水環境自凈能力的需要)、生態(保持生態平衡)用水。水資源的來供范圍包括可以利用的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回收及海水淡化。
保證水資源供需平衡在于開源、節流。節約用水是保障供需平衡的主線,而水價是必不可少的經濟杠桿。通過水價調節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目前松濤灌區灌溉用水是節水的大戶;工農業和生活也要節約用水,并要努力削減排污總量,節約環境用水;還要注重水土保持,節約生態用水。開源要以經濟與生態效益為核心,力求科學合理;充分利用大氣水,合理利用地表水,科學利用地下水,努力開拓污水處理回收,開發淡化海水。
結合松濤灌區的實際情況,我們應抓緊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⑴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的法規體系必須盡快健全。盡可能使這些法律內容具體化并定量化,增加可操作性,增補完善罰則條款,以使在實際工作中真正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法能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究辦必力。”
⑵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必須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管理要規范化、現代化。
⑶盡快建立健全水資源開發利用工作機制,使松濤灌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得到有力保障。
4.5加快水利人才隊伍建設
一、影響水資源承載力大小的因素
1.水資源總量及水質水資源總量是指流域水循環過程中可更新恢復的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總量。水資源總量的確定是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基礎資料,是決定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水資源承載力研究中,水量與水質密不可分,兩者必須同時考慮。水資源總量的確定包括:變化環境下的水資源總量;跨流域調水所引起的水資源總量的增減;各水利工程建筑物所增加的水資源總量及其控制地域范圍與時間范圍;豐水期與枯水期水資源總量與水質。
2.生態環境需水生態環境需水是為了維系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基本生存和一定生態環境質量(或生態建設要求)的最小水資源需求量和基本水質要求。生態環境需水量包括天然生態保護與人工生態建設所消耗的水量。生態環境需水不但要滿足最小水資源量的需要,同時還應滿足基本的水質要求。而水體流速與流量,流量與水質又有相互的聯系,在生態需水總量計算中需綜合考慮。
3.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是指可以直接提取用于工業、農業及生活的水資源量。從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是指在一定的用水結構和開發利用深度下可被開發利用的最大水資源閾值,是水資源承載力計算的基線。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在數值上不易給定,因為該量一方面要保證不擠占生態環境用水,要從水資源總量中扣除地下水總量、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給量及蒸發量,另一方面該量與水資源的需求關系及相應的水資源配置、地區生產力水平、生產力發展水平、節水潛力、節水技術、社會消費水平及消費結構等因素相關,因為這些因素的變化影響了回水量及回水水質,從而對流域河道內水體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使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發生變化。
4.水體自凈能力污染物進入水體后,其濃度在流動過程中經過水中物理、化學與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濃度降低的現象,稱為水體的自凈作用。自凈能力的大小是各種綜合因素的結果,如流域生物群落、水體酸堿性、河床巖性與植被、水體污染程度等因素有關。對應不同的污染物,水體的自凈能力是不同的,在研究時可針對不同的污染物用某一污染物的綜合削減系數這一指標來刻畫。
二、流域水資源承載力指標體系依據其影響因素及所涉及的領域,流域水資源承載力指標體系劃分如圖1。
水資源承載力指標體系的建立有兩個目的:其一是用來衡量水資源承載力的大小,其二是給定承載力評價的一般性指標,這些指標的作用是使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方法與評價手段規范化、標準化。對于特定地區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增加特定指標。所以筆者認為水資源承載力還需根據計算要求建立一套計算性指標體系:度量性指標:
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人口數、人均工業GDP產值、耕地灌溉率和有效灌溉面積
評價性指標
診斷指標(用于課承載的判斷):包括生態環境、農業指標
計算指標(用于承載力大小的計算):包括工業、農業、生活、城市發展指標
三、水資源承載力的計算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核心問題:
在目前以及未來可預見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階段,流域(或某一區域)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是多少(屬于可再生利用的水資源量)?這些水資源究竟能夠支撐多大規模的社會經濟系統發展?對于目前水資源已經不能承載的地區如何補救?如何合理管理有限的水資源,維持和改善水資源承載力?為此,筆者提出水資源承載力計算的流程(略),所需要的計算指標,見表1、表2。
圖1流域水資源承載力指標體系劃分
水資源承載力計算中可承載性判斷的理論依據是生態環境指標體系中的各指標是否低于環境指標數值,即:若環境的實際指標均優于或等于指標體系中的標準時是可承載的,否則不可承載。水資源承載力計算的總體思路分為五步:
①確定水資源總量,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保留水資源量”與“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給定一個初始值;
②對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進行水資源配置(按目前用水結構或計劃結構),計算出各行業的回水量及水對各行業的支撐能力(包括目前用水水平與深度開發水平);
③計算出將回水與河道(或湖泊等水體)內水混合后的區域水量與水質情況,并計算經水體自凈后的水質;
④將計算結果與生態環境指標體系中各指標進行對比,若計算水質與水量標準高于或等于(部分等于)指標體系要求時是可承載的,否則不可承載;
⑤若不可承載,返回第一步。重復以上五步直到計算水量及水質均符合要求,且有一個或若干個指標與環境要求指標相等時停止計算,此時計算出的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為最大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計算出水的支撐能力為最大支撐能力,計算出的回水量為最大允許回水量(按達標排放)。
在此只對模型構造中關鍵性的兩步(第二步、第三步)進行說明。
1.分配水量對工業、農業、生活的支撐能力計算在工業、農業及生活方面,水資源承載能力計算包括兩個方面,即目前技術條件以及深度開發水平下的水資源支撐能力。對于目前技術條件下的計算只需將分配水量與目前用水情況進行簡單對比運算即可,由于文章篇幅限制,在此不加以論述。采用先進技術條件下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計算如下(未標明的變量見表1及表2):
(1)工業目的為計算出在分配水量(QI)下可支撐的工業產值(CI)及排污量(QPI)。定義產品水利用率為:k=
Q產品用水
Q1用水
Q產品用水=QI-QPI-ΨQI
式中,ψ為在生產過程中的跑、漏等浪費的水量占供水量的百分比系數;QPI為排污量。
再根據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的定義,以及工業耗水率的定義:ζI=
Q耗水
QI
則k=(ζI-Ψ)(1-α)
(1)
式中,α為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在工業結構不變,而只是提高重復利用率時k值改變。若采用新的工藝需對k值重新進行計算。所以在k值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其污水排放量為(設其工業重復利用率為α2):
QPI=QI[(1-Ψ)-k/(1-α2)]
(2)
(2)農業目的為計算出在所分配水量(QA)下有效灌溉面積的灌溉率(μ)及回水量(QPA)。
不計算農業產值,因為農業經濟效益相對很低,將農業作為主要因素是考慮到保護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社會效益。此外,一般來說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可能依靠增加耕地面積來增加糧食產量(從多年來看有效灌溉面積是相對比較穩定的),而通過提高復種指數來增加糧食產量的潛力也不大,在這種情況下,增加農作物產量主要依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實現,所以選用灌溉率這一指標也可以反映出農業的發展情況。
設有效灌溉面積為S、灌溉率為μ,則實際灌溉面積為:
SP=S·μ(3)
農業灌溉用水,又可分為凈灌溉用水量和毛灌溉用水量。分別用符號M凈及M毛表示。則綜合渠系有效利用系數為:
η水=M凈/M毛(4)
文中農業用水包括水田用水、水澆地用水、菜田用水。不包括林特漁業用水。某種作物的凈灌溉用水量為
M凈i=miAi(i=1,2,3)(5)
式中分別對應水田、水澆地、菜田。mi為凈灌溉定額,Ai為灌水面積。設βi=Ai/(A1+A2+A3)=Ai/SP,為各種耕地所占比重。則
M凈=∑miβiSP,即QA=∑miβiSP/η水
所以SP=QAη水/∑miβi,μ=QAη水/S∑miβi(i=1,2,3)(6)
設農業耗水率為:ζA=Q耗水/QA,
則QPA=(1-ζA)QA(7)
(3)生活用水方面:目的為計算出在所分配水量(QL)下能夠支撐的城鎮人口數(NP)和排污量(QPA)。
主要考慮城鎮生活用水,城市生活用水按用途可分為居民住宅用水和市政用水兩大類。這兩部分的用水比例隨城市發展規模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發生變化,但短期內也是相對穩定的。
設v=Q居民用水/QL(8)
則Np=vQL/L(9)
L為居民用水定額。生活耗水率的定義有:QPL=(1-ζL)QL(10)
2.區域水量、水質計算工業、農業及生活用水污水排入地表水體(江河及湖泊)后使地表水體水質惡化,但是排入的污水與地表水不是簡單的混合,由于水體自身有凈化能力,會使污染程度有一定的緩解。在此以“黑箱模型”對其進行求解。
設污染物i的綜合削減系數為Ki,則
Ki=1-QCF,i/(QENCEN+QPICPI,i+CPACPA,i+QPLCPL,i+QPOCPO,i),
Q=QEN+QPI+CPA+QPL+QPO(11)
式中Q為混合后的總水量;CFi為污染物i混合后的濃度(mg/L)QEN、QPI、QPA、QPL、QPO及CEN、CPI,i、CPA,i、CPL,i、CPO,i分別為混合前的環境、工業、農業、生活及其他方面的水量及污染物的濃度。在地表水體中,QEN、CEN和Q、CF,i對于江河來說分別是其上游斷面的水量,污染物濃度和下游斷面的水量和污染物濃度;對于湖泊來說分別是在t0時刻的水量及污染物濃度和t時刻的水量及污染物濃度。所以有:
CF,i=(1-Ki)(QENCEN+QPICPI,i+CPLCPL,i+QPACPA,i+QPOCPO,i)/Q(12)
3.模型設判斷指標為:Clim,i為計算區域地表水對污染物質i的閥值,Qlim為水量閾值,μlim為耕地灌溉率閾值。
則有:Clim,i≤CF,i,Q>Qlim,μ≥μlim(13)
設:QI=ρ1QEO、QA=ρ2QEO、QL=ρ3QEO、QO=ρ4QEO(14)
ρ1、ρ2、ρ3、ρ4為水資源配置系數,即各行業用水比重。
ρ1+ρ2+ρ3+ρ4=1(15)
則數學模型如下:
MaxCF,i=(1-Ki)(QENCEN+QPICPI,i+CPLCPL,i+QPACPA,j+QPOCPO,j)/Qi=1,2,3,...,n
MinQ=QEN+QPI+CPL+QPA+QPO
CI=ρ1QE0(1-αi)/(q1(1-α2))
QPI=ρ1QE0[(1-Ψ)-k/(1-α2)]
μ=ρ2QE0η水/S∑miβi(i=1,2,3)(16)
QPA=(1-ζA)ρ2QE0
NP=νρ3QE0/L
QPL=(1-ζL)ρ3QE0
Q≥Qlim
μ≥μlim
CF,iClim,ii=1,2,3,...,n
以上數學模型實際上是求最優解的數學問題:當MaxClim,i=CF,i,MinQ=Qlim時,求得特定水資源配置條件下的水資源最大承載力,即求解出CI(能夠支撐的工業產值)、NP(能夠支撐的城鎮人口數)以及μ(有效灌溉面積的灌溉率)的值。模型的求解是一個反復計算尋求最優解的過程,在計算機中可以使用迭代法,或對半差分法來進行最優解的搜索。
四、應用
以重慶市的用水條件為例對計算進行說明,以長江干流重慶朱沱處的水量為基準,計算該斷面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因為該處在不同月份水質差別較大(大都在Ⅱ類到Ⅳ類之間),本文引用2002年4月份的統計數據對模型的計算進行說明,因為該時段水量相對較小而污染最嚴重,是水資源承載能力最弱的時段。本文對該段水資源承載力的計算準則為:為保證下游長江干流的水質,要求經開發利用后長江干流水質不得超過Ⅳ類水標準,否則認為是超載的。因為長江干流水量充沛,所以本例中不對水量做限制。
根據該段主要污染物,選取診斷指標為總大腸菌群、總磷、石油類,即:C1<10000個/L,C2<0.2mg/L,C3<1.0mg/L。
用水所占比重關系為:工業(ρ1)42.5%,農業(ρ2)35.3%,生活(ρ3)22.2%。工業耗水率(ζI)20.4%,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q)為155m3/萬元,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α)40%,ψ=12.5。有效灌溉面積(S)166.52萬hm2,其中水田所占比重β1=52.2%,灌溉定額3000m3/hm2;旱地所占比重β2=47.8%,灌溉定額1200m3/hm2;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0.65(η=0.65)。城鎮人口用水定額為0.150m3/日·人,居民住宅用水占城鎮生活用水量的60%(ν1=60%),生活耗水率(ζL)為20.7%。計算段上斷面流量為3200m3/s。目前的總取水量為QEO=182.5m3/s。上斷面水質情況為:CEN,1=1500個/L,CEN,2=0.18mg/L,CEN,3=0.48mg/L。污水排放濃度為:CPI,1=30000個/L、CPI,2=0.5mg/L、CPI,3=30mg/L;CPL,1=50000個/L、CPL,2=0.60mg/L、CPL,3=1mg/L。綜合削減系數為選取兩典型斷面測量,以此替代整個計算段的綜合削減系數:K1=0.001,K2=0.0002,K3=0.002。
將以上各量代入計算模型,水資源配置關系保持不變,經計算:最大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為448m3/s,占總水量的14%,可承載人口總數為3437.2萬人,人均GDP產值為1.1270萬元,灌溉率為91%。
若水資源配置關系不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至50%,工業耗水率提高至23%。則最大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為480m3/s,占總水量的15%,可承載人口總數為3560萬人,人均GDP產值為1.3524萬元,灌溉率為93%。
若水資源配置關系變為工業45%,農業28%,生活27%,其他各項不變,則最大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為432m3/s,占總水量的13.5%,可承載人口總數為4031萬人,人均GDP產值為0.9812萬元,灌溉率69.3%。
表1診斷性指標表
診斷指標名稱說明
水質pH值
溶解氧(mg/L)
CODCr
BOD5
水溫(℃)
總磷(以N計mg/L)
總汞(mg/L)用于有工業污染的地區
總鎘(mg/L)
總鉛(mg/L)
總胛(mg/L)
硒(四價)(mg/L)
總氯化物(mg/L)
總大腸菌群(個/L)
懸浮物
生物生存最小蓄水量選取4個量中的最大者。其中包括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給量,人工生態所需供給水量。
防止河流泥沙淤積量
防止海水入侵所需兩
水體自凈能力Ki對污染物i的綜合削減量
耕地灌溉率μ為保證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μ必須大于一定值(推薦60%)
表2計算性指標表
計算指標計算指標參數說明
名稱表達式
工業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q=Q供/C工業產值衡量節水水平的指標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α=[1-Q取/Q用]100%衡量節水水平的指標,用于排污量的計算
產品水利用率k=(ζ-Ψ)(1-α)評價水的利用率指標
工業耗水率ζl=Q耗水/Q取
生產過程中跑、漏的水量占水量的百分比Ψ其值的變化與節水有很大關系
農業灌溉定額mim1,m2,m3分別為水田、水澆地、菜田的灌溉定額
綜合渠系有效利用系數η水=M凈/M毛衡量渠系沿城水量損失的量
有效灌溉面積S
灌溉率μ
耕地所占比重βi
農業耗水率ζA=Q耗水/QA
生活用水定額L
用水比重v1居民住宅用水占城鎮生活用水的百分比
生活耗水率ζL=Q耗水/QL
環境水體自凈能力ki對污染物i的綜合消減系數
五、結語在流域水資源承載力計算中,要從水量及水質兩方面對流域上各地區的用水量和排污量進行控制(兩者的控制程度據流域水資源量而定),以保證下游的水量及水質。在實際應用時,當某一地區的回水量超標時則認為其已經超載。
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在我國已有較多研究課題和論述,但在水資源承載能力的計算上一直以來沒有統一的認識,筆者在此提出的計算模型雖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
參考文獻:
1姚治君等.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進展及其理論探析[J].水科學進展,2002.31(1).
2XiaJunetal.,(2001),WaterProblemsandOpportunitiesinHydrologicalSciencesinChinaHydrologicalScienceJournal,46(6).
3李令躍甘泓.試論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承載能力概念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J].水科學進展2000.11(3).
4“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承載能力研究.2000.
5馮尚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6惠泱河等.二元模式下水資源承載力系統動態仿真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5).
7雒文生宋星原.水環境分析及預測[M].武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2002.
8魯學仁.華北暨膠東地區水資源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