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舞蹈資源文化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舞蹈資源文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舞蹈資源文化

      一、采風與田野調查

      文化人類學的舞蹈研究有其獨特的立場,它與舞蹈藝術家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地方。一般來說,舞蹈藝術家注重藝術的、美學的意義,而文化人類學者注重其文化意義的探討。但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卻也有其共同的地方,他們都是深入到民間去采風和搜集資料,然而藝術家到民間去采風其關注點往往是舞蹈本身。諸如表現形式、語言符號、象征意義以及風格、韻味、形態等,較少地研究和觀察舞蹈以外的其他文化現象。而文化人類學者的田野調查的概念范圍相當廣泛,他也探討藝術家所關注的問題,但是他對藝術的關注是全方位的,他研究的對象不僅是作為藝術的舞蹈,而是整個社區的各種文化現象與舞蹈的相互交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文化人類學在描述和分析一個文化現象時,強調將研究對象置于整體文化中來觀察理解,要求在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中集中精力分析這個文化行為的結構與功能,以及整體文化與部分文化的關系。文化人類學認為社會文化每一個部分(制度、觀念、生存方式、生態環境等)都是緊密地關聯在一起的。目前散存在中國各民族的形態各異的民族民間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獨立形態和表現方式之外,它世世代代沉淀在人們意識深層和社會心理機制中,它的文化包容量非常復雜而又博大精深,僅從舞蹈這個學科去研究可能會顯得貧乏和單薄。因此研究的方法應該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性的、交叉性的、邊緣性的多學科研究。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深入田野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因為田野調查能提供人類學家由內部去理解人們在一個特殊的生態環境所從事的特殊文化行為,通過深入的觀察和訪談來記錄、收集第一手資料。

      本文通過對藏族傳統舞蹈的身韻、風格以及審美意識、審美理想的研究,探討了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從而在繼承和發展創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審美特征,使發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審美價值。

      二、舞蹈形態與舞蹈文化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舞蹈與人類的生存現實一直存在著本質性的關聯,舞蹈與人類學也有著漫長的、相互聯系的歷史。聞一多先生很早就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對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闡解:“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這一著名的論斷,從實質而言是聞一多先生在客觀的人類學視野中,通過舞蹈形態來解析、透視舞蹈的本質內涵。他的思維角度是從較為廣闊的意義上來闡釋“舞蹈是什么”這樣一個哲學命題。他在《說舞》中根據澳洲風行的科羅潑利舞,進一步推論出世界各國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機能總動員”的特點。應該說,聞一多先生的文化人類學探索向度,對我們認識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們看到的是與生命本能最貼近的文化。毫無疑問,舞蹈是文化的一種表述形式,人類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觀念的、整合著多種文化因素的東西化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態來轉述我們對生命及自然規律的認識。由此看來,任何形態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決定的,我們了解和分析這些舞蹈形態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難的是認識這些形態背后的東西。幾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幾位文化人類學者赴西藏考察薩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論,如果僅從舞蹈形態上來欣賞薩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種低消耗的藝術審美,很難從形態上找出動律特征。舉手投足極其緩慢,結構與情節全部儀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儀軌,“局內”觀眾是那樣地虔誠和頂禮膜拜,而“局外”人要從頭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還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類學者看到的是巫術與藝術、神學與美學、神格與人格的關聯,看到的是一種文化模式,一種可印證的歷史、社會、宗教、民俗的文化觀念。也許薩迦人并不認為他們在跳舞或從事什么舞蹈活動,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虛幻,體悟生時救度的征兆。在這里,跳神不是藝術形式而是心靈的表述。舞情、舞律、構圖在這里沒有更多的價值和意義,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于他們必須跳神,跳神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人類學的視野中舞蹈是一種文化象征,它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外顯媒介和載體,它可能是最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當地人認可的文化形態。另一層面是這種文化形態所包涵和體現的內隱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在這里,形態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這是因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態,反過來形態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文化人類學的結論是:一定的文化意義是以一定的藝術元素為傳播媒介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結構。并進一步回答藝術形式的文化特質是什么,它體現和負載了何種文化意義,為什么會制造和使用這種藝術形式,等等。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藏民族的形成發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

      探討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歷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藝術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傳統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于“工巧明”(即工藝學),這就表明舞蹈藝術在理論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圍之內,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論依據的藝術形式之一。在西藏歷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僅配有文字記錄的“舞譜”,還用“線”記錄著“舞曲”;“卡爾”舞蹈的音樂“藏文古譜”流傳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間歌謠中傳唱著眾多的有關“說舞蹈”方面的歌謠。在眾多舞蹈論述中,什么是舞蹈、形體運用以及“舞蹈藝技九”等舞蹈理論是古代論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論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識總匯》[M],中冊290頁(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關于“舞蹈的各種動作姿態是人體塑造的精彩工藝之一”這一論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體所做出的各種動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態的“精彩工藝”。恰恰是這一活生生的“工藝”,表現著當時當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審美對象的表現手段論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證明了當時舞蹈藝術在人們生活中占據的地位,以及人們對舞蹈藝術的認識高度。同時“舞蹈藝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醫典藍流璃注解》[Z],第130頁,木刻板(藏文)。)中簡潔透徹地闡明舞蹈是用人體的“形”,動作語言的“聲”、舞動的“情”表現生活和情感。如:“優美、英姿、丑態”都借助人的各種生動的形態來表現;又如同說話一樣用人體把“兇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同樣用人體把“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表現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從以上“舞蹈藝技九”的觀點中不難看出舞蹈以升華到藝術高度來表現人的思想情感。“形、聲、情”和諧運用到舞蹈中,更進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學特色。同樣,隨著社會的進步,種類繁多的藏族民間舞蹈,也由起初的簡單模仿、無意識的自娛性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一門藝術。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認為西藏古代的“舞蹈藝技九”是古印度“樂舞論”中婆羅多牟尼論述的,與藏族舞蹈無關。對此,經筆者查閱有關資料考證,在藏族歷史上,人們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不少相關的藝術理論和技法。“波羅多牟尼在論述‘拉斯’時只提出了八種,后經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種。這九種‘拉斯’主要作為卡達卡利舞演員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訓練之用”(注:于海燕:《東方舞苑花絮》[M],第180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這與藏文古籍“舞蹈藝技九”中論述的內容相重合的只有“憤怒、恐怖、英武”三種,其余六種則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沒有提到“形、聲、情”和諧運用于舞蹈藝術中的觀點。這就有力地證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來文化時非常重視與本土的審美意識相結合,以民族審美需要和創新精神創造了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

      歷史上每一個民族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備一定審美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舞蹈藝術是每個民族開創時間最早,歷史延續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最能直接表現情感的一門藝術,也是每個民族歷史發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一門藝術。任何一個民族或部落的人們,當聽到他們最熟悉的音樂或舞步聲時,都會情不自禁產生興奮情緒,并傳達給身體各部位、各關節,隨著舞律的變化,身體便自然舞動起來。這就是這個群體審美意識的一種本能的具體表現。由于每個民族所處地理環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如不同地區舞蹈,動作的力度、軟度、開度、幅度和舞律的差異,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動作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少;有的地區舞蹈以大動為美,有的地區則以含蓄舞動為美。正是諸多舞蹈風格中蘊藏著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征。

      “審美意識是客觀存在的諸審美對象在人們頭腦中能動的反映,一般通稱之為‘美感’”(注:王朝聞:《美學概論》[M],第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著審美意識活動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形態,如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等等,同時還包含欣賞活動或創作活動中的特殊的審美心理現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歷史上已形成了比較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體系,但這一理論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斷完善和發展。舞蹈理論與舞蹈美學有著緊密聯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論是解決什么是舞蹈,怎樣舞蹈的問題,而舞蹈美學則解決舞蹈的身韻、姿態、動作、節奏和如何表達情感、體會美感的問題。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審美特征,但是由于人們居住的地理氣候差異、方言差異、服飾差異、宗教影響而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眾多民族民間舞蹈;有專供上層社會享用的卡爾歌舞;也有專為宗教儀式服務的羌姆舞,以及眾多門派的藏戲舞蹈。以上舞種雖表現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韻、動作、姿態和技巧卻很相近,音樂的基本曲式結構和節奏風格比較相仿;在服飾方面除寬、肥、瘦及色彩的區別外,樣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們以圓圈舞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韻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學特征的“根”,是相對穩定的審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門》[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一書中把“舞蹈藝技九”變成為“詩歌寫作九”,要求詩歌寫作者用詩寫出舞蹈者的身姿、韻律和豐富情感。同樣,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時表現詩情畫意,融詩舞于一體,有歌就有舞,以詞帶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謠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無邊無際舞”,要跳“高山不可動搖的舞”,跳起來的“卓舞的節奏快如夜空的閃電”。這就像薩班·貢嗄堅參的書中所述(注:薩典·貢嗄堅贊:《樂論》[M],第10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們梳妝打扮,人們歌舞歡暢,那里沒有悲傷,神圣的音樂至高無上”。這就是藏民族對歌舞的共同審美意識的體現,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還與地域、時間、年齡、男女等不同對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潑有力、熱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濃厚的純農區和城鎮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瀟灑,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靈巧、多變,充分展現著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區的舞蹈,有著典雅穩健的舞步、優美自如的舞姿,充分體現著古象雄文化的韻味;而藏東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獷、豪放瀟灑、矯健雄姿,充分展現著康巴人的氣質特征。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午夜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男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器|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亚洲一级免费毛片| 亚洲最大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久久| 亚洲人成电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三卡四卡| 日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产品|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午夜鲁丝片|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影院| 午夜亚洲www湿好大|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91精品麻豆国产系列在线|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国产电影av在线网址| 亚洲午夜福利717| 亚洲AV无码码潮喷在线观看| 亚洲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 亚洲 中文在线 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