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研討會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06年4月1日至4月2日,自治區教學研究室在烏魯木齊市組織召開了“2006年自治區高考研討會”,就2006年高考中的難點、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來自北京、武漢等地的10位專家與自治區各學科的專家們,在會議上作了精彩的輔導講座。來自全疆各地的高中學科教師共上千人參加了研討會。
研討會分兩天進行。4月1日開幕儀式結束后,北京四中專家李建華博士作了2006年度高考分析及如何科學備考的首場講座。中午由內地專家進行了分學科講座。講座上專家們仔細分析了2005年高考試題,同時也對2006年高考大綱作了較為詳細的解釋說明。專家指出,高考試題主要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科學素養,教師應注重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4月2日,自治區高考模擬命題教師針對我區考生的一些情況,結合2006年大綱要求,分學科作了專題講座。研討會使參會教師和廣大考生及家長深受啟發,與會人員對這些專家的科學素養和豐富經驗贊不絕口,會后紛紛涌至臺前與專家們進行學科交流并積極拷貝其講座課件。專家們也付出極大的熱情和耐心為現場的老師及考生一一講解,表現出高尚的職業涵養和謙遜的態度,讓大家敬佩不已。
為保證研討會的圓滿成功,自治區教研室各機關學科教研員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會議前期,相關工作人員作了大力宣傳和周密的會議安排。3月31日,簽到處前來報到的各地教師絡繹不絕,教研室工作人員不畏寒冷一直堅守在工作大廳熱情接待了千余名各地、州,市、縣前來參會的民、漢教師,為他們辦理報到手續,發放各學科資料。同時還向前來咨詢的考生及家長介紹有關研討會的一些基本情況。
會議當天,教研室工作人員一大早便趕赴工作現場做會前準備工作,接待當天剛剛趕到會場的參會教師,負責會場后勤工作的安排。會場的攝像、多媒體儀器的準備及會場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在會前都已準備就緒。除此之外,有關到會專家的接待工作也做得比較到位。由于接受邀請的內地專家所乘坐飛機晚點,我們負責接待的陪同人員及司機一直堅持守候在機場大廳直至凌晨一點多鐘。待專家抵達后,又陪同專家就餐,并進一步商討會議安排。
高考改革至今,全國已經有十幾個省市實行部分或全部自主命題。在這種格局下,廣大的一線高中教師迫切需要了解最新的考試動態及《考試說明》的變化。此次會議的舉辦讓高三教師重點了解了如何把握高考命題趨勢,如何調整復習方向,如何掌握《考試說明》中的重點和熱點,以及在最后的沖刺階段應該如何安排學生的復習等等,為廣大教師和考生提供了有利信息。我們將總結歷屆高考研討會的經驗和不足之處,不斷完善我們的工作,為我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4月27日我有幸參加了在平度經濟開發區小學舉辦的青島市小學英語基于學科素養閱讀教學研討會及學科基地校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現場會。早晨6:30準時出發,下午4:30返回,滿滿一天的教研時間,感覺收獲也是滿滿。
上午首先觀看了學校的專題片,了解了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取得的文化建設成果,不禁讓我對學校和其整個教師團隊肅然起敬。接下來平度的孫娜老師和萊西的史春輝老師分別出示了四年級和五年級的閱讀課,更是讓我們獲益匪淺。孫娜老師的英語素養,微課的運用,學生課堂的精彩表現,都讓我深感震撼。這樣的課堂展示,絕非一日之功,老師背后付出的努力可見一斑。史春輝老師設計的閱讀課,環節清晰:閱讀前的導入,閱讀中的問題引領和信息收集,以及閱讀后的拓展,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兩位老師上的同是閱讀課,給我們帶來的確是不一樣的感受和收獲。課后學生展示的課本劇及英語模仿秀,再次讓我們領略了英語教師和學生的風采。
下午青島大學的宋蕾教授給我們做了閱讀教學專題報告,講解了閱讀課中的閱讀類型,閱讀策略,可設計的閱讀活動。讓我們對英語閱讀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在以后的閱讀教學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正像平度開發區的譚湘彥老師引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不滿是向上的車輪”。作為教師我們知道,沒有完美的課堂,每一節課都或多或少的會有缺憾。所以,我們追求的腳步不能停止, 珍惜每一次學習機會,備好每一節課,讓每一天都有收獲,每一天都能帶給孩子們新的希望和學習上的快樂。
中文天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徐建國副總經理,江西教育出版社廖曉勇社長、周建森副總編輯出席開幕式,并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中國辭書學會語文辭書專業委員會主任譚景春代表語文辭書專業委員會在開幕式上通報了此次會議的籌備情況。
本次學術研討會通過大會發言和小組討論兩種形式進行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內容涉及辭書理論與辭書史、詞匯語義學研究、辭書的編纂修訂、辭書的規范化與現代化等方面。
一、辭書理論與辭書史
語匯是本次會議討論的熱點之一。徐時儀《〈漢語大詞典〉所收習語俗諺探略——兼論語詞分合》以《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水部所收的習語俗諺為實證,討論了語詞分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認為對“語詞分立”應持審慎的態度。周薦《漢語熟語研究的正業與要務》提出了將漢語熟語研究與文化史研究結合的新思路;認為將語匯學作為一門新學科獨立出來仍有待考量。劉靜靜、徐時儀《論“語”“詞”的分與合》,趙越、周薦《從詞匯學的體系性看“語詞分立”說》,也從不同角度就“語詞分立”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關于語匯的論文還有:李淑珍《試論俗語的同一性和同義性在語類辭書編纂中的作用》、溫朔彬《論大型工具書〈語海〉編纂的特點》、王海靜《論書證對“成語”辭書編纂的重要作用》、湯仕普《試論分化成語》等。
李仕春《框架語義學視閾下的詞義衍生研究——以多義詞“看”為例》用框架語義學理論解釋了“看”的多個義項的形成原因。王潔《定中結構“平行式”多義詞義項的語義距離考察》以定中結構的平行式多義名詞為例,考察該類名詞義項的語義距離。趙紅梅《論同義詞詞典的學習屬性》分別從功能、收詞、詞目信息及釋義等方面對同義詞詞典的學習屬性進行了探討。
李孝倉《專書類辭典編纂中有關詞匯的基本問題——以〈春秋左傳辭典〉為例》,指出處理古代專書詞典中的語文詞匯條目時,需要解決好兩個基礎問題——古代文獻用字與文獻詞匯的確認;兩個核心問題——專書詞典的收詞立目與語詞條目的釋義。趙家棟、馬雅琦《〈說文·水部〉與〈漢書·地理志〉異文研究》從文獻學等角度對《說文解字》與《漢書》的異文從字、詞、句三個層面進行了研究。潘牧天《文獻異文對語文辭書編纂的價值》對《漢語大詞典》等辭書中大量的例證進行研究,論證了異文對語文辭書編纂的價值。
葉軍《現代辭書文化之濫觴——對商務印書館早期辭書出版的幾點思考》對商務印書館早期出版的代表性辭書,特別是各類首出辭書進行了概括性梳理,總結出三大出版特點,并分析了這些鮮明特征對中國現代辭書事業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高永偉《商務印書館早期的英漢詞典》則從英漢詞典的角度回顧了商務印書館早期的辭書出版活動。謝仁友《趙元任先生對辭書學的貢獻》研究了趙元任先生對辭書編纂和辭書學研究的重要貢獻。陳明娥《朝鮮時代漢學辭書的編纂特點及價值》介紹了朝鮮時代辭書的四大類型及其編纂特點,并從文獻學、漢語史及語言教學價值等角度進行了討論。
二、詞匯語義學研究
晁繼周《說“標志”與“標識”》從問題的產生、當前“標志”“標識”的使用情況、詞典中對“標志”“標識”的處理三個方面討論了“標志”與“標識”這組異形詞,認為可以把“標識”處理為“標志”的同義詞;提出詞典必須及時反映語言的發展變化,要關注、解決異形詞中的一些特殊問題。姜仁濤《〈現代漢語詞典〉(第6、7版)與異形詞規范》對該詞典中的異形詞進行了統計分析。譚景春《動詞的目的義及其在詞典釋義中的處理》研究了動作義與目的義的區別、目的義的類型、動詞目的義的兼類和含有目的義動詞所帶的賓語等問題,并對《現代漢語詞典》中動詞目的義釋義的修訂提出了重要意見。王重陽《“跩”“拽”的音與義》指出“跩”“拽”二字讀zhuǎi音表示“傲慢、得意”時,應及時根據已經穩定的語言事實將字形定為“跩”。陳玉慶《語文詞典中的單音兒化詞的處理》統計了四部語文詞典中單音節兒化詞的收錄及編排情況,對語文詞典中單音節兒化詞收錄和編排提出了建議。王仁強、黃昌寧《從雙層詞類范疇化理論看現代漢語自指詞項的兼類問題》從雙層詞類范疇化理論角度分析,認為取消自指詞項兼類禁令是解決漢語詞類問題的重要出路。潘雪蓮《口感類形容詞的語義發展及在詞典中的注釋處理》注意到口感類形容詞有發展出名詞性義項的可能,因而在辭書中需要及時進行補充和調整。饒琪《什么樣的字母詞能夠進入辭典?——漢語字母詞的共時演化(2000—2016)》從時間推移的視角觀察“字母詞”使用情況的變化,以確定什么樣的字母詞能夠進入詞典。
儲澤祥《列舉義“等等”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了列舉義“等等”是怎么形成的,認為“等等”是從量詞重疊式虛化來的,并不是列舉助詞“等”的復用。周淑萍《釋“處士”》列舉了“處士”一詞的多種釋義并對此進行考證,指出“處士”是指尚未入仕、沒有官職在身的自由知識分子。高永安《漢語聯綿詞的搜集辨別及其意義》認為聯綿詞的語音結構支持上古漢語有含有l的復輔音;反對拆解聯綿詞的做法。卞仁?!丁礉h語大詞典〉“選練”條注商》、邵天松《“懸米”釋義商補》、何茂活《〈漢語大字典〉“音義未詳”字考釋五題》分別對“選練”“懸米”“‘音義未詳’字五例”進行了考釋。程建功《〈說文〉基數字義的文化背景略說——兼議辭書釋義的時代性及其局限》說明了《說文解字》從陰陽易數角度闡釋一、二、三、四、五這種數詞的原因。
程志兵《〈漢語大詞典〉收釋方言詞語小議》從方言詞的收錄和釋義的范圍、標準等方面對《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的修訂提出建議。于峻嶸《〈現代漢語八百詞〉合條(主條+副條)釋義分析》以副詞為例研究了《現代漢語八百詞》中合條(主條+副條)模式的釋義問題??祰隆禔ABB和ABB兩種詞匯結構及其交互構造問題》研究了AABB和ABB兩種詞匯結構及其交互構造問題,認為由AABB式詞語變化為ABB是把原來并列關系的A、B變為正偏關系,反之則由正偏關系模糊為并列關系。鄧雙軍、萬藝玲《“事件·物質”類名詞的釋義問題》運用句法語義研究方法探討“事件·物質”類名詞的釋義問題,認為可以根據詞條的使用頻率處理“事件·物質”類名詞的釋義。
三、辭書的編纂、修訂與辭書的規范化、現代化
林仲湘、李園《關于〈規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辨析字典〉的編寫》從使用范圍、編寫特色、細節和難題的處理等方面介紹了《規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辨析字典》的編寫情況。汪惠民《對幾部大型語文工具書部首設計情況的調查與思考》研究了四部大型辭書各版次部首設計的演變歷程,指出“據形取部”和“總量簡化”是它們演變的共同點,而不同的工具書因面向讀者對象不同,在部首設計上亦有所變化。魏勵、劉建梅、張秋霞《漢語辭書的編纂應提倡科學規范觀》研究了規范字身份的確定,規范字形的確定,規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關系的梳理等問題。郭曉丹《連接號在語文辭書中的應用問題研究》探討了如何落實《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關于分詞連寫的規定。陳明學《詞匯規范與高中詞語教學——以四個成語為例》以四個成語為例詳細說明了詞匯規范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王吉輝《比喻與形容——有關詞典釋義語問題的探討》考察了《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和第6版固定語意義解釋的釋義語“比喻”和“形容”的使用情況,并對此提出修改建議。王暉《“兒”音規范瑣議》通過統計分析《現代漢語詞典》和《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中“兒”的注音,認為僅將“兒”區分為“兒1”(詞根)和“兒2”(詞綴)尚有可商之處,另一個獨立的“兒3”(兒尾)應當補充進來。宋浚瑞《辭書修訂需要與時俱進——從〈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引書格式”修改談起》介紹了《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引書格式”的改進。劉建梅《〈現代漢語詞典〉中植物詞條的收錄及釋義問題》以《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植物名稱詞條為例,分析了其中漏收及收錄不當的現象。李雪《辭書中的語體色彩標注問題——以〈現代漢語詞典〉中〈口〉的標注為例》考察了《現代漢語詞典》中語體標記〈口〉的標注情況,提出語體色彩的劃分應遵循最小交集原則。孫可《“舊讀”淺議》研究了目前辭書中的“舊讀”標注存在的問題。
王祝英《從引證歧異談大型語文工具書修訂需要注意的問題——以〈漢語大字典〉為例》以四組文獻異文為例,探討了用字歧異問題的處理方法,指出編纂大型語文辭書應當做好文獻查證、取舍、標注等工作,并重視語料庫在編纂中的運用。王海靜《論書證對“成語”辭書編纂的重要作用》從“科學立目的依據”“精確釋義的基礎”“追本溯源的支撐”三個方面論證了書證在成語辭書編纂中的重要作用。李蕓、郭小武《基于〈現代漢語詞典〉的語匯調研》向大家展示了信息技術手段在處理辭書語料中的運用。
張永偉、顧曰國、胡欽諳《面向語料庫辭書編纂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介紹了其課題組研發的COCAL辭書編纂系統,并對其中的主要功能進行演示。徐蔚《淺析數字化辭書的出版隱憂與對策》指出了數字化出版時代,泛全民化致使質量難于把控、讀者個性化需求難以滿足、著作權易受侵害等隱憂。
此次學術研討會,學術氣氛濃厚,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通過熱烈研討,既開闊了學術視野、豐富了學術知識、提高了學術水平,又增進了彼此間的學術友誼。對語文辭書的編纂、研究和出版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會議達到了預期目的,獲得了圓滿成功。
會議由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社長孫宏達主持,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何元龍致開幕詞。他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出版的數字化轉型正在經歷一個痛苦的、尷尬的、混沌一片的過程,辭書的數字出版是這片混沌中的清晰點,是有可能最早成功的突破口、急先鋒。辭書的發展只有具備堅毅、堅韌、果敢、激情、勇氣才能有大作為。
隨后會議進行了學術交流。本次研討會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大型工具書數字編纂平臺的建設
上海辭書出版社童力軍的《面向知識服務的辭海數字出版平臺的設想》認為,利用互聯網技術來編纂《辭海》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提出了實現《辭?!窂膬热莸木幾?、管理、、運行的整個流程的網絡化和數字化,建立全產業鏈的數字出版服務平臺,最終成為權威的漢語基礎知識服務引擎,以適應讀者在互聯網上和移動互聯網上方便、快捷、準確地獲取科學權威信息的《辭?!窋底只ㄔO的總目標。他具體介紹了《辭?!肪幾胂到y的四大系統平臺(數字資源管理系統、辭書核心網絡編纂系統、多元系統、在線知識服務系統)和數據庫(第六版《辭?!窋祿?、第一至五版歷版《辭?!窋祿臁ⅰ洞筠o?!窋祿臁藴蕯祿?、圖片數據庫、語文詞典數據庫、百科辭典數據庫和多媒體資源數據庫),使《辭?!肪幾胂到y達到和超過國內外同類產品的水平。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易文網張國強的《從互聯網思維談辭海網絡版的建設》提出辭海的網絡版可以不是紙質版的翻版;指出工具書的體量也很重要,數字版可以完全突破紙質版的限制;將來的網絡版以移動用戶為主體,從而導致編輯、生產的流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要以用戶需求為標準,提高用戶參與度;更重要的是對內容、功能的快速更新,需要有完整的機制,基于語料庫,增加實用性,以及盈利模式等互聯網思維在《辭?!肪W絡版上的體現。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周澍民的《試以互聯網思維探索大型工具書數字編纂平臺建設》首先介紹了國內辭書數字化編纂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雖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重復建設嚴重、低層次建設較多,缺乏長遠的規劃、缺乏業界內和跨界的合作理念;提出從互聯網思維的角度探索大型工具書數字編纂平臺建設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要從出版物的銷售轉變為知識的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王偉的《〈現代漢語詞典〉義項增補引發的思考》提出了編纂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時增補義項的幾條原則:必須重視資料積累工作,既要充分反映新詞新義又要慎重穩妥,以及借助于現代化的手段可為《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提供更多的服務。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徐海的《電子詞典的研究現狀》介紹了電子詞典呈現的蓬勃發展的態勢,國外幾個大型出版機構已經完全用電子版詞典取代了紙質版詞典,但電子版詞典并非完全是紙質版的翻版,而是提供了更多的例證,檢索方式和結構也有很大的變化,多模態和多媒體的應用也使得電子版比紙質版有更多的呈現空間。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賀敏的《外教社雙語詞典編纂系統的研發》介紹了雙語詞典編纂系統軟件的研發背景,結合詞典編纂流程說明該詞典編纂系統的架構與功能、特色與創新之處。
同方知網楊艷梅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改版的思考》舉例介紹了中國知網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合作對《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字化改版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思路??傮w思路和原則是以“知識服務”為中心和“快速檢索;深度挖掘數據,強化知識的系統性以及提升用戶體驗,降低用戶學習成本”三個基本點來設計產品。針對這個思路和原則,需要深入挖掘、標引數據、構建知識網絡。同時她還提出了一些具體欄目導航、專題知識的設立,從而打造一個具有權威性、系統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的知識服務型數據庫產品。
上海辭書出版社陳為眾的《淺議〈辭?!蛋倏茥l目的分類離散化》介紹了對《辭海》百科條目根據釋文內容離散化為一個一個知識點,并分類標引建立數據庫,分層分類地管理這些數據庫,以及如何應用這些數據庫的一些設想和建議。
2.關于數字化辭書盈利模式的探討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綜合語種分社彭冬林的《外漢漢外詞典數據庫建設及其商業應用》分析了紙質詞典的現狀,認為電子詞典目前尚未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數字化的技術改變了詞典的編纂模式,并提出了內容為王,用戶參與,用戶至上,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解決方案的觀點。
上海詞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范劍淼的《數字辭書的發展趨勢和盈利模式》介紹了中國第一個網絡詞典的發展歷程;通過采用五層加密技術保護合作版權數據,防止內容被盜版;提出了只有有效保護資源的稀缺性才能繁榮一個產業,銷售數字版權才是最可靠的盈利模式的觀點。
同方知網李小紅的《關于〈100年漢語新詞新語大辭典(網絡版)〉品牌化經營的思考》介紹了《100年漢語新詞新語大辭典(網絡版)》項目的背景和進展情況,該項目是上海辭書出版社和同方知網的合作項目;充分利用出版社具有的專業編輯人才優勢和同方知網的網絡平臺傳播優勢,強強聯合,提出了網絡版和紙質版齊頭并進的出版模式,網絡版可以很豐富,紙質版可以很精品的觀點。
英漢大詞典編纂處張穎的《辭書編纂與讀者融入》提出了讀者參與編纂《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的構想,認為這是互聯網和移動時代賦予的機會。
世界圖書出版上海有限公司章怡的《硬筆漢字書寫教學系統》為使用者提供了在數字化環境下硬筆漢字書寫教學的解決方案,通過該系統可以判斷用戶所寫漢字以及筆順的正確性,并在確認書寫正確的基礎上,判斷書寫的工整性。
3.業內數字資源的共享和應用,以及規則的制定
商務印書館數字出版中心孫述學的《辭書數字出版的一些思考》提出了在數字化語文辭書方面的幾個要點:頂層設計是數字化的根基,語料庫是核心競爭力,結構化數據是起點,變革編纂方法是必由之路,產品與服務是未來,向學習工具的轉化是重要趨勢,用戶體驗是終極訴求。對作為根基的頂層設計對資源、產品、方法、人才、營銷五個層面的影響分別做了闡述。
同方知網張宏偉的《辭書編纂與知識型工作自動化漫談》分析了辭書編纂現代化的動力來源于用戶對知識服務的需求,并提出了同方知網在服務辭書編纂和出版轉型升級的工作和設想:基于云計算技術、同方知網首創的“云出版+云數圖+云服務”的模式,服務產業上下游。
南京展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楊原的《書稿制作中XML標注問題及解決方法探討》介紹了在印前制作過程中對書籍結構化的一些方法和規則,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分析總結了發生標注差錯的原因,認為有部分標注錯誤最終仍然需要人工修正。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言技術部楊壽勛的《論詞典DTD的統一問題》,從該社開發辭書編纂平臺的實踐中提出了統一DTD的優點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
本次研討會特點:(1)內容豐富,從辭書現代化的理論到具體實踐,從宏觀規劃到具體平臺、系統、工具的開發,從辭書編纂到辭書使用,從辭書本身到辭書市場贏利模式等。(2)非常務實,從實際需要出發提出問題,問題驅動,提出具體有效的解決辦法。(3)宏觀與微觀結合,既有宏觀的定位,又有微觀的解決策略。
2010年1月8日至12日,由海南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省級重點學科和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當代文學批評期刊建設與當代文學走向學術研討會”在??谡匍_。參加會議的主要有《新華文摘》總編張耀鉻、《文藝報》主編閻晶明、《文學評論》副編審吳子林、《文藝理論與批評》副主編李云雷,《當代作家評論》副主編張學昕、《中國文學研究》主編譚桂林、《南方文壇》雜志社主編張燕玲、《小說評論》主編李國平,《當代文壇》雜志社主編羅勇、《文藝評論》主編韋健瑋、《現代中文學刊》主編陳子善、《文學報》評論部主任朱小如、《當代外國文學》主編楊金才、《理論與創作》執行主編王涘海,《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主編畢光明、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馮希哲、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徐仲佳、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單正平、張浩文、副教授周泉根,以及海南大學教授劉復生、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李永中等人。
海南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趙康太、海南省文聯副主席、作協副主席孫紹先、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阮忠、書記韓捷進參加了開幕式并致辭。海南省重點(扶持)學科責任教授、海南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建設學科負責人畢光明主持了開幕式。開幕式后,張耀銘總編和閻晶明主編分別作了主題發言。
當代文學批評的現狀與出路
作為文學批評期刊主編,并且多半身兼文學批評從業者,到會專家首先關注的是文學批評的現狀及困境。馮希哲分析了當前批評的基本趨勢:一、更為理性和自覺;二、整個批評界開始由外向內轉型,自省、自察成為主題。但總體來說,80年代的自由活躍的批評氛圍變了,現在是讓人郁悶的環境,大家不愿意說,或者不知道說什么。他還把當代文學批評面臨的困境歸納為四個問題:一、理論困境;二、評價尺度統一與多元矛盾突出,三、批評人格、偽批評和人情批評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四,批評隊伍分化。
張燕玲對這種沉悶的批評環境作了更具體的揭示:“現今,文學創作出現生活貧乏和思想匱乏的狀態,尤其是學問家凸現,思想家淡出,在這種情況下,文藝界要立在時代的潮流,對社會包括對現狀保持獨立思考和批評立場并發出自己的聲音是相當有難度的?!?/p>
對于如何走出這種困境,代表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幾種解決途徑。閻晶明首先指出,在文學建設方面,批評家要積極發揮批評的作用,要加強自身的發言權。譚桂林說:“當代文學學科是個不斷成熟的學科。文學批評要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它對文學創作仍然有一種積極的鼓動作用。現在的文學批評期刊要發揚過去的傳統?!眳亲恿终J為,批評家首先要有問題意識,不能跟著西方的文學思潮亦步亦趨,而要用切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研究中國問題,借用甘陽的話說就是“用中國的方式研究中國,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其次是返回中國文化本原,將中國傳統的感悟思維發揚光大。再者,將學問和生命融為一體,把感悟思維與理性思維相結合,做縱貫古今、會通中西的“生命的學問”。
批評有無力量,說到底取決于批評者所持的批評觀。朱小如提出,批評其實是一種偏見,這種偏見如果是深刻的就很有價值。但是,批評如果過于學術化反而會失去批評的力度。他認為在一片假話聲中出現的幾句真話才真正有價值。單正平指出:對一流作家,人們對他的批評還是很嚴肅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商業化批評,比如一些老板花錢請業內人士幫忙出書,另一個現象是人道主義批評,有人為了精神的寄托將自己辛辛苦苦寫的東西整理出來并自費出書。對第一種人,大家應該抵制,對第二種人可以適當鼓勵一下。
當代批評期刊的生存困境與建設方向
當代批評期刊是反映當下文學狀況的重要平臺,張學昕更強調批評的支點就是當代文學期刊,沒有期刊作者就無法找到支點,得到認可。因此,批評期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但是,當代批評期刊也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現狀和困境。就像韋健瑋所說的:在辦刊中越來越感覺困惑,很懷念80年代的批評環境。因為,在b0年代,批評期刊是非常活躍的,有一段很輝煌的歷史,那時不管是作者還是編輯都有高漲的熱情。但是現在很多編輯已經改行,一些期刊也消失了,其他的期刊能堅持下來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堅持下來的刊物也面臨一些生存問題,因為資金短缺,一些辦刊人越來越覺得迷茫。
閻晶明指出當代批評期刊的生存比建設問題更加緊迫,文學體制也發生了十幾年前難以預料的變化,而且文學內部分化很嚴重,很多東西的消極力量遠遠大于我們的建設力量。在這種條件下,文學批評期刊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很多機遇和挑戰。
除了生存問題以外,還有環境問題。目前,文學在很多方面都出現了危機,學術刊物正在失去讀者。單正平認為原因在于:首先是經濟因素,將學術刊物推向市場化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第二是空間的大幅度壓縮問題,作者想說的批判現實的篇幅被壓縮了或者刪減了,第三是新媒體和體制化的影響,有許多作者寫文章的出發點是有疑問的。
張耀餡在主題發言中提出批評期刊要突出問題意識。他認為,一本優秀的學術期刊,必須提高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是理論創新,思想性、時代性、規律性與創造性是理論創新的標志;必須突出問題意識,善于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真問題,揭示時展中的瓶頸因素,深刻反映人類應對挑戰的智慧及成果,必須肩負學術研究導向的使命,必須推出新人、扶持新人,為他們提供平臺,必須關注學術的大眾化,讓一流的學術走進百姓的視野,成為經世致用的顯學。學術期刊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張燕玲重述了首屆研討會提到的“艱守”與“堅守”問題,并針對批評期刊如何回到文學前沿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一個是生存建設,一個是思想建設,一個是學術建設。在生存建設方面:要重樹自身建設的自信心,要重視網絡文學的影響。一個雜志首先要生存下來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表現自己的個性。羅勇肯定張燕玲的“艱守”與“堅守”觀點。他指出這兩個方面是有矛盾的,艱守,再困難你也要把刊物辦下去,不能把它丟失。堅守,要堅持文學品位、文學情懷。他的最深刻感悟就是:不管是作品雜志還是理論雜志只要是把自己的文學情懷融入進去,哪怕再困難我們也可以迎來自己一個辦刊物的碩果。周泉根也非常贊同張燕玲關于重視網絡文學的影響,他認為我們要正視信息時代的寫作是我們當前理論反思的重要任務,也是反思創作評論類期刊困境的重要角度。爭取把網絡上的東西跟學院派東西結合起來,甚至跟大牌網站合作,讓網絡的不羈的創造力和浪涌不竭的激情來重建我們的話語空間。只有有了話語權,知識分子才能在平權的時代重新找到自己位置,才能重新介入歷史。
關于期刊雜志欄目設置方面,陳子善根據自己的辦刊經驗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他介紹,他在辦刊物時做了一些嘗試:首先,每期都會做一個學術訪談,采訪一些知名學者;其次,不限制富有價值的學術論文的篇幅;再次,每一期出一兩篇著名的外文翻譯文章;最后,每一期都有史料考證文章,發表一些比較重要的對現代文學研究有價值的史料。
其他方面的建議有:王涘海認為文學期刊建設應有的態度是——自信,要堅守下去,以自信的態度來看待今天的社會和文藝事業,李云雷也說出了自己獨特的辦刊體驗,就是從具體的鮮活的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人手,站在時代的前沿,重新去看文學史和文學理論;李國平指出批評刊物應該回應文學現實和中國社會現實,刊物需要名人的作品,也需要年輕一代的吸引人眼球的、有銳氣的作品。
由文學批評和文學批評期刊。馮希哲還談到了當代文學創作的基本情勢和走向。在基本情勢方面,他認為有三個現實環境不能不提:一是國家評價體制,二是民眾普泛價值觀念嬗變;三是文學傳播途徑。這三個問題共同構成了文學的現實環境,雖然是外在的,但足以讓文學的生存、發展和民眾的審美觀念與需求產生難以自覺的桎梏式影響。在當下文學走向方面,他認為文學有三個趨勢難以阻擋;一是文學主體價值消解,表情達意書寫泛化難以阻擋。二是文學被媒體導引、傳播,乃至于設計,和文學寫作平民化將難以阻擋。三是文學審美與精神將重歸傳統和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