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城市設計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態建筑 設計方法 理念
一、現代化城市生態建筑的設計標準
1、絕對的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盡可能避免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和影響。
2、順應和依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發展理念,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提高生態建筑的社會占有率。
3、城市的建設要注重以人為本,同時注重人與自然相和諧,盡可能避免對現有自然環境的破壞,使用可回收、可重復利用和耐久的綠色生態建筑材料,合理充分使用清潔可再生能源,保持可持續發展。
4、建筑實體的空間以及本身的使用功能要順應社會發展,也即是要有包容性的空間以及綜合性的功能。同時加強建筑實體周圍綠化建設,創造一個人工仿自然的生態環境,進而改善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
5、能夠通過建筑本身傳達出獨特的建筑藝術以及現代化城市應有的生態美,給人健康、舒適、親切的感覺。
二、現代化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及理念
1、設計原則
1.1優化整體與單體之間的環境組合
城市是由多個建筑群落組成,現代化城市的生態建筑應該能夠作為一個比較開放的生態建筑體系,同時這種體系又要能夠和周邊環境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保證設計結果要具有最佳的環境效益。充分體現生態建筑對自然及現代化城市生態環境的充分理解和尊重,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建筑本身要尊重當地的歷史文化、風俗人情等人文因素,同時還要重視利用當地地形、地貌、水文、河流等自然因素,進行環境設計及建設,盡可能的從整體上體現時代與歷史的蘊含和精神。
1.2強調設計發展的綠色、高效
現代化城市的生態建筑要充分體現對能源的節約,最大限度的使用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的清潔能源,同時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尋求智能化的發展渠道,靈活運用電子信息技術,同時要有強烈的預見性以便于研究社會發展的動向,確保與建筑形成互動關系,這樣能夠為建筑以后的擴建以及改造留有更大的余地。
1.3安全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
首先應該確保建筑實體的適用性,同時注重人與自然的溝通,達到為人們創造一個安全、健康、舒適以及充滿活力的工作、生活環境目的,從而能夠與自然和諧發展。建筑實體主要可以體現在通風及采光效果,同時要確保建筑室內溫度和濕度的適宜性,還要保證良好的視聽環境,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噪音污染,整體上提高人們對建筑實體的居住、工作、學習環境的滿意度。
2、設計理念
2.1利用新技術節約能源和減少資源的利用。表現在要充分利用清潔可再生能源,例如利用太陽能,建筑體的維護結構采取節能措施,使用節能型空調,同時減少空調的使用。利用自然資源,例如可以根據通風設計原理對冷風系統進行相應設置,保證建筑實體能夠盡可能的利用夏季的自然風。另一方面在節約資源上,就是要盡可能的考慮減少資源的使用量,具體的就是在建筑實體的的前期設計、中期建造的材料的使用選擇中,要充分考慮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盡可能的保證資源的重復和再生利用,例如節約水資源,從分利用中水處理,使用中水澆灌、沖洗衛生間潔具等,促進水資源的合理有效循環利用。
2.2順應和回歸自然
現代化城市生態建筑的外部應該強調和周圍環境的最大限度的融合,建立一種和諧共存、動靜互補的舒適環境,同時要注意做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周邊的生態環境。最重要的是建筑實體中不能有對人體有危害的建筑原料或者裝修材料的出現,保證使用清潔無害無污染的建筑材料。保持室內的空氣順暢清潔給人大自然的感覺。
三、現代化城市生態建筑設計方法
1、建筑周圍整體環境的設計
建筑實體的整體環境不僅僅是針對建筑本身,而是以建筑實體為參照點,圍繞建筑實體為中心的周邊環境的整體設計。另一方面從一個城市的總體規劃來看,分析的內容包括建筑所在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勢、地質氣候等條件。
1.1強調綠色生態建筑理論的深度融合。
首先城市的開發以及建設都應該順應當地的自然條件、資源狀況、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背景發展現狀,強調建筑本身和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因素的和諧共處和融合。在加速城市化綠色生態建設的步伐同時,也要充分的利用和保護現有的城市系統并能體現整體的創造性。在保證改變現有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地區劃分、城區空間原有結構以及資源不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延續發展現有城市的歷史文化,完善現有城市的生態系統的建設。
1.2加強建筑周圍環境的綠化建設
社會發展的大步伐下人們開始感受到環境對自身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強調環境的綠化不僅僅是為人們創造簡單的工作、居住的空間和環境,還應該為人們創造賴以生存的良好生活氛圍。
例如城市小區周圍的綠化工作要盡可能大的擴大小區內部以及周邊的綠化草坪的面積,盡量的減少不必要的硬質的鋪地,盡可能多的種植一些綠化效果比較好的樹木。同時綠化的建設還要強調立體化的綠化理念,具體的包括墻面的綠化、屋頂的綠化以及陽臺的簡單且必要的綠化。墻面的綠化主要是為了避免陽光直射進墻體中,可以種植一些譬如爬山虎之類的可以爬滿墻體的綠色植物,這樣的話能夠保證夏季在綠色植物的庇護下很大程度的降低建筑外墻的表面溫度,進而確保室內穩定的舒適溫度;屋頂的綠化作用和墻體的綠化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是屋頂的綠化主要是使用蓄水然后覆土進行種植,然后種植一些花草等,這樣能夠增加視覺美,同時給人營造一種舒適的生活氛圍;陽臺的綠化較為簡單,也就是在陽臺上種植一些無害的花草等。從而形成立體化的生態城市。
綠化的合理的設置可以有效且節約的達到節能的效果,還能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一舉多得。
2、建筑單體的設計
2.1節能設計
目前全世界將近33%的能源主要是消耗在建筑行業上,可見建筑行業對資源的消耗量是非常巨大的。建筑實體的耗熱量主要的是由建筑本身的圍護結構自身的好熱傳熱量構成的,據相關統計,據說在這種傳熱耗熱量中,建筑實體的屋頂所占的比重大約是8%,外墻所占的比例大約是25%—34%,建筑整體的門窗所占的份額是25%左右,通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外墻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所以針對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引起重視,具體的就是使用高效的保溫墻來降低墻體的耗熱量,然后就是門窗,要進一步的對門窗的保溫性能以及氣密性進行改善。
2.2整體平面設計
應注意建筑本身合理的朝向,因為合理的朝向能夠保證建筑內部的最大限度的采光以及良好的能量吸收效果,這就要求住宅保證平行設計,并且朝向應朝南,同時彼此之間要保持一定的科學距離。具體進行建筑實體設計時要盡可能的減少建筑本身外墻的面積,同時控制建筑的高度,采用合理的布局,保證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減少資源能耗,同時還能改善室內的整體環境。
四、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前景
發展作為人類永恒的不變的主題,任何時期都有著不一樣的理念,生態建筑應該強調人與自然、人文、科技環境的和諧統一,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應該由傳統的高耗能向著生態的、節約的、環保的、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同時這也是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相信綠色生態的建筑理念必將被全人類所接受,同時也會使得全人類受益。
參考文獻:
[1]曹麗新.淺談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7).
[2]王建國.生態原則與綠色城市設計[J].建筑學報,2003, (07).
[3]姜,周慶華.在現實條件下如何體現綠色建筑設計原則[J].安徽建筑.2008,(01).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問題;方法;
Abstract: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gradually accelerated,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s well as thre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and the solutions.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 method;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3-00
城市是社會發展的中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為人們提供必要的物質資源,還提供了生活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規模逐漸擴大,這在很多方面給城市規劃帶來了困難,工業廢料的排放也給城市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于是,在當今社會,城市規劃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接下來,本文針對一些主要問題加以討論。
一、生態保護問題及解決方法
1、生態規劃問題
現在,全球都在提倡城市生態型景觀設計,以減輕水環境惡化、水資源耗竭、熱島效應以及溫室效應等環境方面的影響。生態型景觀包括很多方面:生物活力、地理格局、美學方面的和諧度等等。現代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要創造出一個舒適、干凈、美觀、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但是,目前我國的現狀是,從景觀大道到城市的廣場、從五一花壇到十一花壇,從自然公園到小區園林,都是非生態型的規劃設計,并且都是不可持續的景觀。
2、解決方法
現代城市規劃設計在生態方面要引入天人合一的觀念,將經濟和以人為本完美的結合到一起,具體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把空間的需求提升到對生活質量的需求;
不要單純的考慮污染治理,而是首要考慮人們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方面的需求;
把城市生態服務作為設計的宗旨,而不是盲目的進行綠化;
在注重城市形象的同時,更多的考慮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素。
二、景觀設計問題及解決方法
1、景觀設計問題
現在,我國的城市規劃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景觀設計主要體現為綠化環境的藝術性和功能性不能合理結合,也就是說城市規劃中對于環境的設計有很多時候會影響到居住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引起的物種單一
在我國的城市規劃中,香樟和法國梧桐是主要綠化樹種,也有個別的城市為了美化環境從山區購進一些已經成型的老樹或者大樹。但是設計人員忽略了植物之間生存依附的關系,導致一些樹種因為生存環境的影響而發育不良,城市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
(2)盲目引用稀有樹種
一些設計人員對植物的特性不熟悉,為了突出設計成果的藝術性,盲目的引用外地的一些珍稀樹種,這不僅增加了成本,還使城市失去了本來的特色,而且我國也有句老話“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引進的樹種經常因為不適合本地的氣候和環境而枯萎甚至死亡,這都會給城市規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僅沒有達到美化環境的效果,不良生長的樹木還會使城市看起來更加沉悶,同時還浪費了自然資源以及經濟成本。
2、解決方法
(1)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要以當地環境為依托,結合地方特色,充分體現地域特征,保留原有環境以及文化特點,大量采用本地資源,對一些材料可以循環利用,減少成本。
(2)要考慮物種的生存條件和生長環境的要求,對植物進行合理的搭配,并配合周圍建筑物的整體建筑特征,使城市中任何一個部分都有其獨有的特點,但是從整體上看,又體現出同一個主題。
三、環境保護問題及解決方法
近些年,我國的城市建設不斷擴大,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城市污染的速度也在迅速增長。過度的城市擴張給城市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直接威脅城市的發展和規劃,所以解決城市環境保護問題迫在眉睫。
1、環境保護問題
(1)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廢氣、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以及臭氧等。一旦這些有害物質被排入到空氣中,空氣的質量就會嚴重惡化。甚至會讓整個城市煙霧繚繞,而居民呼吸著受到嚴重污染的空氣之后,也會影響健康。而硫化物以及氮氧化物在下雨時,和雨水一起降臨到地面,還會腐蝕城市的生態環境,對建筑物、橋梁、鐵路起到腐蝕和破損作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廢水污染
根據我國環境部門的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城市每天大概有l億噸污水在沒有經處理的情況下直接排出。我國的七大水系之中有一半以上的河段水質已經受到嚴重污染,三分之一的水體不適合魚類生存,四分之一的水體不能用于灌溉,城市中90%的水域污染比較嚴重,以上數據明顯說明,解決廢水污染問題刻不容緩,如果我們還對水污染的發生不夠關注,那么水資源就會越來越短缺,尤其是2011年我國云南地區已經出現了供水危機。
(3)固體污染
固體廢物污染按照來源可分三種:生活垃圾、危險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另外,還有一部分來源于建筑廢料和棄土以及農業固體廢物。對于這些固體廢物,如果不及時妥善收集、處理就會給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甚至危害人體的健康。
解決方法
(1)工業合理布局
工廠不能過分集中設置,控制一個地區的污染排放量。把可以供應原料的化工廠建設在一起,這樣可以對廢氣加以利用,減少排放量。
綠化造林
茂密的林叢可以降低風速,控制空氣攜帶的大?;覊m四處飄蕩污染。樹葉表面有絨毛或者能夠分泌粘液以及油脂,能夠吸附大量的飄塵。蒙塵的葉子經過雨水的沖洗之后,能夠繼續吸附空氣中的飄塵。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減少交通廢氣的排放
控制汽車尾氣污染的關鍵就是要提高汽油的燃燒效率并改進發動機的燃燒設計,使汽油能夠充分燃燒,進而減少有害廢氣的排放。
(4)提倡節約用水,鼓勵廢水利用
在城市的各個重點區域建設相應的廢水處理廠,使用新的科技凈化污水,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之中。同時積極推廣中水利用,節約城市用水。
(6)填埋和焚燒垃圾
現在,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建設正處在穩步發展的階段,在建設的時候,要注意有效節約國家土地資源、盡量降低填埋場的污染、大力加強填埋氣體的回收再利用。對于垃圾的焚燒處理方式,只針對可燃垃圾適用,在土地資源相對比較寶貴的東部沿海地區,垃圾的焚燒處理是一種重要的處理措施。
結束語: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規劃建設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的形象代表,直接體現了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也有了新的要求。這都給現代城市規劃設計提出了更高端的要求。而我國的城市規劃設計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一些城市的規劃不僅沒有美化環境,相反的,還危害了城市的生態平衡,耗費了大量的資金。本文從生態環境、環境污染以及環境保護三個方面對我國城市規劃現狀作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希望在以后的城市規劃設計中,可以充分考慮上述問題,創造出宜居、舒適、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李豐春,淺析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科技創新導報,2011年22期;
吳丁杰,徐聰,夏圓圓,關于新時期城市規劃發展趨勢的兩點探討,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7年05期;
孫偉,淺析現代城市新區建設中景觀的規劃設計,城市建設,2011年14期;
周穎,現代城市新城區空間結構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優化措施探討,中外建筑,2009年11期,
朱海東,關于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幾個問題的分析,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年33期,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步伐,教育部率先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舉措[1-2]。該計劃旨在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進一步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現代設計方法課程是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方向的專業課。課程目的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系統地了解和掌握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及其計算機技術在現代設計領域中的應用情況,對現代設計和生產實際關系有具體的認識。課程任務是使學生能夠初步進行產品功能原理方案設計、有限元分析、可靠性設計及優化設計等內容,提高學生對機械設計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了解和掌握。開設的現代設計方法課程內容主要有:創造性設計方法、可靠性設計、有限元分析方法、優化設計方法等。它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全局中,具有增強學生對機械技術工作的開發創造能力和工程適應能力的作用。
1 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標準
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師采用“3+1”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以面向“工業界”具有行業領軍、國際認可的高端創新性工程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以工程機械人才社會需求和學生事業發展為導向,以產學研結合教育為路徑,以工程素養為主線,培養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工程職業道德,掌握扎實的數理、人文和機械設計與制造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研究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與國際接軌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3]。經過4年培養,畢業生需具備如下能力要求:
(1)掌握一般性和專門性的機械工程技術知識,初步具備相關技能,能夠利用現有技術、工具或新興技術發現、分析和解決工程實踐問題;
(2)具有從事機械產品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進行設備控制的基本設計、繪圖、計算等應用分析能力;
(3)具有綜合運用所學學科理論從事機械設計、制造的基本技能,以及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
(4)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5)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以及團隊協作精神、較強的組織能力、跨文化交流、溝通的能力;
(6)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體現對職業、社會、環境的責任。
2 培養卓越工程師的課程改革構想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現代設計方法課程建設的突出問題主要有:(1)課程學時少與卓越工程師課程體系中部分課程內容重復問題;(2)當前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卓越工程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要求問題;(3)考核評價方式體現不了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需要問題。為適應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與知識結構,在教學體系、教學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如下改革構想。
2.1 構建切合卓越工程師培養課程體系
為我校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班開設的現代設計方法課程,需滿足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培養要求,滿足國家工程建設對工程機械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需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體現創新性與工程實踐性。
現有培養體系的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3大部分:一是,現代機械設計方法,二是,有限元方法,三是,虛擬現實與設計技術。針對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合理地設置課程體系,有機地整合上述3門課程內容重復內容,從而解決上述3門課程現有的內容多、內容重復、課時少的問題。使得課程教學內容全面精煉,滿足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的要求。上述現代設計方法課程體系的知識結構分類方法,更能讓學生領會本課程的特點,符合我校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要求。
2.2 科研和科技活動反哺教學
為解決當前教學模式與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工程能力培養的矛盾,在“3+1”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大背景下,需以實際工程為背景,結合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優勢與特色,將科技活動、科研成果有機地融入課堂教育與教學中。堅持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全面教育和培養,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一體,使學生全面、協調發展,進而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需采取更加具有創造性、能夠激發學生潛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學方式。
為此,課程教學擬新增任課教師、專家學者介紹科研項目的形式,將實踐經驗、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和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本課程教學中。既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又保證了專業知識的實用性,使本專業學生與工程實踐“零接觸”,了解機械設計發展的最新前沿趨勢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卓越工程師班級學生獲得現代設計方法的理論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符合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的要求。
2.3 建立創新能力、工程能力培養與考評體系
為配合完成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創新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目標,通過本課程學習能夠提高、體現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在培養與考評體系中提出著力構建創新和實踐教育體系,主要體有兩個方面構想:一是,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出發,在課程講授過程中以案例形式設置科技活動產品介紹環節,以教師講授或專家進課程的形式闡述與本課程相關的科研項目,以此來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設計創新的欲望;二是,從科技活動、課程大作業、實踐活動等環節入手,將課程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實驗教學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相結合,在保證課程內容完整的前提下,增加工程實踐類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
創新能力與工程技術能力的評價遵循“誰參與,誰受益”原則,擬將學生參加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科技競賽活動,以創新能力與工程能力分的形式參與到課程成績中,提高本課程的學習興趣。為確保創新能力、工程技術能力的培養與考評體系能夠順利開展,需通過改革教材、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基礎性教學資料,建立對課程實施過程、實施效果有效地評價制度。
1西方現代城市設計理論的產生及其發展
工業革命后,近現代西方城市空間環境和物質形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于技術的進步,武器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使西方中古城市的城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軍事防御作用;同時,近現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發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明運用,使得近現代城市形體環境的時空尺度有了很大的改變,城市社會亦具有了更大的開放程度。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西方城市人口及用地規模急劇膨脹,城鎮自發蔓延生長的速度超出了人們的預期,而且超出了人們用常規手段駕馭的能力。就在這一時期,城市逐漸形成了一種犬牙交錯的“花邊狀態”,城鎮形態產生了明顯的“拼貼”特征。環境異質性加強,特色日漸消逝,質量日漸下降。這時人們逐漸認識到,有規劃的設計對于一個城鎮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過整體的形態規劃才能擺脫城鎮發展現實中的困擾?,F代主義啟蒙時期的一些理想城市方案,19世紀歐斯曼的巴黎改建設計,美國的格網城市,“花園城”理論及其實踐,柯布西耶的“現代城市”設想和賴特的“廣畝城市”主張等,反映了自古以來人們觀念中對理想城鎮模式的追求。其中柯布西耶的“現代城市”模式對后世城市建設影響很大。
著名的學者彼得-霍爾認為:“在二次世界大戰后所規劃的城市中,柯布西耶的普遍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上述主張認為,城市發展中只要有一套良好的總體物質環境設計理論和方案,其他的經濟,社會乃至文化的一系列問題就可以避免,但多年以后,人們發現這種設計的價值觀只是設計者本身的愿望而已。印度昌迪加爾,巴西的巴西利亞和許多新城的設計建成,標志著這種規劃設計思想的整體物質實現,但由于缺少有“根基”的居民生活環境內聚力,加之模式本身是靜態的,不能滿足本質上是動態演進的城市發展需要,所以不少人批評這些設計“是把一種陌生的形體強加到有生命的社會上”,其實踐是在政治和經濟強有力的干預下完成的。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經濟恢復,重建,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也積累了足夠的財力,物力用于城市建設,使許多城市繼工業革命后又一次獲得了高速的發展。然而,由于過度依循形體決定論的建設思路,重視外顯的建設規模和速度,特別是席卷西方的城市更新運動,對城市內在的環境品質和文化內涵掉以輕心,反而使得城市中心進一步衰退和“空心化”,不少歷史文化遺產收到威脅和破壞,甚至有不斷惡化的趨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再一次提出城市設計這一“古已有之”主題。1950年代末,特別是1960年代以來,尊重人的精神要求,追求典雅生活風貌,古城保護和歷史建筑遺產保護,成為現代城市設計區別于以往主要注重形體空間美學的主要特征。現代城市設計實踐作為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也得到了發展。各種理論和方法也應運而生,構成了現代城市設計多元并存的局面。吉伯德在《市鎮設計》一書中指出:“作為一個環境,中世紀的城鎮是美好的,樸素而清潔的理解它不需要理論或者抽象的設計理論?!庇捎诔鞘行『途哂腥说某叨鹊倪B續性,永遠不會使人感到單調乏味;他還指出,所有偉大的城市設計者都應有“歷史感”和“傳統感”?!镀促N城市》一書的作者柯林-羅和凱特運用了“圖底分析“的方法,比較分析了古羅馬城與“現代城市”在格局,尺度,空間圍合等方面的本質差異后指出,西方城市是一種大規模現實化和許多未完成目的的組成,總的畫面是不同建筑意向的經?!暗钟|”。林奇教授等從城市居民的集體意象著手,首創性地建立了城市形象調查方法,分析了現存城市結構的優劣及其評價標準,總結概括出城市形體環境的五點構成要素。他還認為,要使規劃具有意義,城市設計師和規劃師必須了解其所規劃環境中使用者的思想和行為。雅各布從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方面對城市設計問題進行了研究,她認為,“大規模的計劃”不容易做好,壓抑想象力,缺少彈性和選擇性,再度表達了對統一規劃的設計思想的抨擊。亞歷山大在其名著《城市并非樹形》和《圖式語言》中,主張用半網格形的復雜模式來取代樹形結構的理論模式,允許城市各種因素和功能之間有交錯重疊。亞歷山大認為“城市是包含生活的容器,它能為其內在的復合交錯的生活服務,如果我們把城市建成樹形系統的城市,它會把我們的生活搞得支離破碎?!苯又种赋觯骸艾F代城市的同質性和雷同性扼殺了豐富的生活方式,抑制了個性發展。”因此,有必要發展一種由許多亞文化群構成的城市環境。上述這種多元的城市設計視角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城市設計者和理論家對“人”的意識的重新覺醒和高度重視,這種“自下而上”的漸進主義設計思想與以往那種形態決定思想迥然不同。這一思想轉變從20世紀城市規劃和建筑界兩份綱領性文件主題的演變可以清楚地看到。體現現代主義理想的《雅典》曾認為,城市建設起作用的主要是“功能”因素,城市應該按照“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進行規劃。這種認識到了1950年代末開始有了改變,人們逐漸認識到這兩種方法上各有千秋,應該有機結合。1977年,在秘魯首都利馬通過的《馬丘比丘》直率地批評了現代主義那種機械式的城市分區做法。認為這是“犧牲了城市的有機構成”否認了“人類的活動要求流動的,連續的空間這一事實?!倍佤數鸟R丘比丘代表著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另一種文化體系的存在,同樣具有蓬勃的生機和獨特的魅力。世界性的“公眾參與”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城市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城市設計的方法從主觀到客觀,從一元到多元,從理想到現實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相應地,城鎮形態從單一性到復合型,從同質性到異質,從總體到局部發生了重要轉折。城市設計理論發展到今天,在全世界日益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城市設計的指導思想也進一步發生了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城市環境問題和生態學條件的認識反思和覺醒,并努力將這種認識反映到城市設計實踐中去,也即是向作者稱之為所謂的“綠色城市設計”的方向發展。
2現代城市設計與傳統城市設計的區別
2.1傳統城市設計的特征
工業革命以前的城市建設都是以城市設計為途徑的,因為古代人們始終是以物質形態的城市為對象進行規劃的。此后,西特倡導的“視覺有序”觀點,柯布西耶的“現代城市”主張,沙里寧的“有機城市”思想也都可歸于這種城市設計范疇,它有以下特點:2.1.1主導思想和價值觀是“物質形態決定論”和“精英高明論”——即認為個別的智者的規劃設計或統治者的力量可以駕馭城市。2.1.2把整個城市看成是擴大規模的建筑設計,而不太注重具有應用意義的和各種局部范圍內的案例研究。2.1.3在方法上,多用建筑師慣用的手段和設計過程,缺乏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互補。2.1.4在抽象層次上涉及人的價值,人的居住條件等有關問題,但對城市社區中不同價值觀的存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委托人的需求及選擇認識不足。2.2現代城市設計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們心中所考慮的城市建設的主要問題應經轉移到了對和平,人性,和良好環境品質的渴求。因此現代城市設計以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間環境質量為目標。同時,不再將整個城市作為自己的對象,而是縮小了對象范圍,采取更為務實的立場。它所運用的技術和方法,所涉及的旁系學科范圍卻遠遠超出了傳統城市設計,可以說現代城市設計就是一項綜合性的城市環境設計,具體表現在:
2.2.1在主導思想上,認為城市設計是一個多因子共存互動的隨機過程,它可以作為一種干預手段對社會產生影響,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2.2.2在對象上,多是局部的,城市部分的空間環境。但涉及內容遠遠超出了傳統的空間藝術范疇,它所關心的是具體的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2.2.3在方法上,以跨學科為特點,這種綜合性和動態彈性,體現為一種城市建設的連續決策過程,并常由某組織機構駕馭。2.2.4客觀認識自身在城市建設中的層次和有效范圍,承認與城市規劃和建設設計相關,但不主張互相取代。2.2.5設計成果不再只是一些漂亮的方案表現圖而是圖文并茂。
關鍵詞 建筑計劃學;城市設計;環境行為
建筑計劃學是建筑科學與計劃科學相交叉而產生的邊緣學科。它是為科學的進行建筑設計而進行的各種研究和準備。隨著研究領域的逐步深入建筑計劃學從調查研究為主要工作方法到以關注環境問題和環境行為為主的研究方向。而城市設計正是關注城市的空間環境的學科,城市設計通過組織承載城市生活的物化環境來塑造城市的意義,通過干預城市空間發展進程的過程來發揮作用。從這個角度看建筑計劃學與城市設計在這個研究領域有許多相關性。
1,研究領域的相關性
建筑計劃學關注的環境行為學研究有著深刻的學術背景,可以說建筑計劃學的這一研究領域可以稱之為基于環境一行為的建筑科學。首先,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這個詞于本世紀50年代在美國得到廣泛應用,它是以人類行為為課題的科學,一般包括社會學、社會和文化人類學以及心理學、生物學中的行為問題,還涉及到經濟學、地理學、法學、精神病學以及政治學;其目的是為更好的理解人的活動、態度和價值觀。與建筑環境有關的行為研究側重關心人類生活的行為方式以及與物質環境的相互關系。這一研究領域有關的學科還有環境心理學、人與環境關系、環境社會學、人類生態學等。在建筑領域的建筑計劃學廣泛吸收環境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探討具體的空間行為理論,建立以此為基礎的建筑設計方法論。但是,環境、行為的建筑計劃學的方法和傳統建筑學的方法存在根本的差異,知覺與行為的研究需要運用系統分析、邏輯推理等作為理論的學術依據。并且,行為研究中問題的提出是多方面的,建筑師一般不具備這些知識且不具備這種思維方法。這一切導致環境行為學與建筑學的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從當今西方行為建筑學的研究動向來看,建筑計劃學這門學科已經進入具體、深入、細致的研究與實踐并舉的階段。
城市設計注重的是對空間和形體環境的藝術處理和人們對它的感知。作為一個明確的設計領域,城市設計處于建筑和城市規劃之間。和建筑學科不同,城市設計必須強化推理城市前景的能力,研究多種發展可能性,進而在這種可能性中尋找城市的新思路。這種推理和思考會對建筑設計帶來多種的可能性。城市設計應當以培育城市性為目標,這意味著城市設計所提出的城市場所的形式、區域和特征必須是為公眾利益服務。環境行為學作為城市設計研究重要的相關學科,在現代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城市設計學科所涉及的環境行為研究也屬于建筑計劃學的研究范疇,其應用也都是基于建筑計劃學的研究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但是,從學科體系的建立來看建筑學與城市設計屬于不同的設計層次,設計的階段、任務和對象不同。
因此,就有必要將建筑計劃學與城市設計的具體的行為模式相區別,并加以深化。此前,從城市設計的學科角度對城市問題的研究層出不窮,比如:科林?羅與弗萊德?凱特的《拼貼城市》經常使用的“圖一底法”是城市形態研究的重要方法;強調公眾參與的倡導性城市規劃已成為規劃創新研究的重要方向;現階段城市設計師的設計活動也非常關注環境行為學的影響,他們從各種角度探討環境行為學在城市設計領域的應用。建筑計劃學所關心的是人們生活環境質量,尤其是面廣量大、為普通人服務的社區住宅環境、城市公共環境和建筑小環境等微觀環境。比如:亞歷山大的《模式語言》主要是建筑的環境行為研究??梢?,兩個研究領域有著層次的不同也有相交叉的共同研究領域。
2,研究理念的共同性
隨著環境行為成為建筑計劃學與城市設計共同關注的對象。以城市的宏觀視點和“人”的微觀視點都成為兩個學科的發展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在考慮設計理念時,主要著眼是現代社會的本質性文化精神。從文化精神內涵上看,現代性的精神維度包括人們所熟悉的理性、啟蒙、科學、契約、信任、主體性、個性、自由、自我意識、創造性、社會參與意識、批判精神等;從文化精神的載體上看,現代性的精神維度體現為作為個體的主體意識、公共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系統化的歷史觀,等等。因此,關注“以人為本”是建筑計劃學與城市設計的共同研究理念。
2,1公共空間與個體的主體性和自我意識
個體的主體性和自我意識的生成和走向自覺,是現代性的本質規定性之一,是全部現代文化精神的基礎和載體。換而言之,個性化是理性化的必然內涵。傳統的公共空間設計注重的是經驗文化模式,空間的生成可以遵循傳統、經驗、習俗和慣例等。后現代的城市設計尊重場所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環境對歷史的反映。而文化哲學認為,只有當個體超越純粹的自在自發的日常生活的閾限,同科學、技術、理性的自覺的精神再生產或自覺的類本質的對象發生實質性的關聯時,現代社會和傳統社會的割裂才實質性的發生,現代意義上的人才真正的產生。因此,可以認為現代性的創造更應關注人的主體性及自我意識,這種個體的狀態不是少數社會精英的特殊狀態,而是現代社會公民的普遍的生存狀態?!叭恕笔乾F代社會運行的支撐性因素,是現代社會的創新能力的源泉,這也是“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F代公共空間的成功塑造必須注重個體價值的實現和自我意識的滿足。
2,2契約、理性的城市公共文化精神的塑造
城市公共空間應該是遵循公共的文化精神,而當主體性、個性、自由、自我意識、創造性、社會參與意識、批判精神等成為現代人的本質的生存方式和規定性的時候,整個社會的普遍心理、價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必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經驗式、人情式的文化基因讓位于自覺的、理性化的人本精神。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文化精神的主導性價值取向,必須兼顧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護現代個體的主體性、個性、自由、自我意識、創造性、社會參與意識、批判精神等文化特質,另一方面是如何保證那些追求自我利益和自我實現最大化的自由個體形成一個合理的合法的共同體。由此而產生的以平等、契約信用等為核心的人本化的、理性化的社會文化精神。這種社會文化精神似乎很難以具體的空間形式所體現,因為人本的、理性的并不是具像的事物,但是平等、契約的文化精神都離不開理性、科學的精神。至于普遍的信任和信用精神和機制,更是離不開科學精神和信用理性的支撐。我們可以用人本精神和技術理性來表征現代社會普遍的理性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簡單的符號化和風格化的追求并不能體現現代社會的理性精神,也就不具備現代社會的意義。正如西方高技派的建筑風格體現的技術美與高情感可以融入現代社會,體現理性的大眾審美,而簡單的抄襲正是不諳社會文化背景,一段時間之后始終不能融
入城市文化,并面臨被改造的命運。
東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而在全球化的時性化與契約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是相同的。隨著我國民主化的進程,平等、契約與信用的等人本化、理性化的社會文化精神代表著公共文化精神的新取向。城市空間的塑造與創新必將建立在對城市公共文化的深層次追求上。
2,3意識形態化與城市性
理性化的現代性文化模式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其無所不包的統攝性。具體說,現代性的文化精神維度不只是表現為個體的主體意識和理性化的社會文化精神,它還會進一步整合為一種系統化、自覺的意識形態,一種自覺的、理性化的世界觀和歷史觀,一種設計和規范人類歷史目標的“宏大敘事”,它指的是一個時代和或者一個具體的歷史一社會群體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理性化的文化精神從個體的社會的一般的文化模式和價值取向上升為普遍的、總體性的、意識形態化的文化精神,是理性化精神的內在必然性。理性的內在分析和反思本性必然驅使理性不僅規范個體的和群體的行為和活動,而且直接指向社會總體和歷史目標。
作為現代性機理與圖示的具體化,城市設計與建筑計劃學將關注環境行為研究所體現的最高目標,創造和諧社會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文化。這體現了它們研究理念的必將孕育著更多人類文化的精髓,創造出多彩的建筑與城市空間藝術。
3,研究方向的差異性
盡管建筑計劃學與城市設計在研究領域和研究理念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但是這并不等同于可以將建筑計劃學與城市設計混為一談。
人的活動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空間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研究城市必須承認城市具有的文化現象,社會生活是城市環境形成的本源。城市的“環境”突出表現在人們聚居于城市,獲得鄉村所不具備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豐富性,體現了城市所包含的物質環境所負載的社會結構、組織制度、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文化意義。從本質上講,城市環境不僅包含的是物質環境,而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現象。正如F?吉伯特在《市鎮設計》一書中對城市的闡述:“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設施等以及勞動、居住、游憩和集會等活動系統組成。把這些內容和城市美學聯系起來就形成了城市設計的環境意義。
建筑計劃學是基于城市的目的性為學術背景,其真正關注的是微觀的人類行為在具體環境中的意義。其直接的結果就是為建筑設計或環境設計提供圖示化結果的依據。更確切的說,建筑計劃學的落腳點應該為建筑,建筑是在特定的環境當中,并服務于特定地區的人們。建筑環境強調特定地域環境的自然風貌與歷史文化相結合,具有地域性文化的性格特征。從“場地性”可以理解其微觀層面的環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