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本課程核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編輯提示:匯文一小是一所百年老校,學校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如何把學校文化整合為課程,把文化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伴隨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教師梳理了學校的百年校史,編寫了《文香集粹》校本課程。《文香集粹》校本課程,以學校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活動文化和生活文化等為載體,以體驗、實踐的教育思想為藍本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認識學校,了解學校歷史、文化、制度、學風等的過程中,更加熱愛學校,進而建設學校。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近140年的歷史和輝煌的文化成就鍛造出一批批歷史名人,著名的教育家——“故事爺爺”孫敬修,不僅曾經是這所學校的校友,更是在這里任教長達35年之久的教師。為了將學校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學校開發了以了解學校歷史、創新學校未來發展為根本目標的校本課程“文香集萃”,并編寫了校本教材。
《文香集粹》校本課程,以學校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活動文化和生活文化等為載體,以體驗、實踐的教育思想為藍本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認識學校,了解學校歷史、文化、制度、學風等的過程中,更加熱愛學校,進而產生為建設學校而努力奮斗的思想情感,從而使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體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課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認識學校》共13課(一二年級);第二部《熱愛學校》共12課(三四年級);第三部《建設學校》共13課(五六年級)。
六年的主題設計,我們體現了學生認識學校文化、傳承學校文化、創造學校文化的梯度。同時,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實施課程。在這一校本課程中,每個年級都設計了對于文化認識的主題,教師不斷挖掘校園文化,同時通過多種體驗途徑讓學生感受文化、傳遞文化。
對于學校文化的開發與認識,我們為低中高年級設計了不同的主題,同時理解的內容深度也不同。
低年級:“悠久的歷史”主題,通過講故事、參觀、小組討論,使學生簡要了解學校從“丁香小學”改為“匯文一小”的過程,并認識一些科學家校友,可簡單講述他們的故事。初步體會學校悠久的歷史文化,建校之初的故事等;“歷史的印記”主題,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學校今昔的照片或文字材料,在班內進行評比,最后參觀對比學校今昔的巨大變化,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學校的滄桑巨變;“校友、學子”,通過對有關“丁香小學”的教育人物、對學校有重要影響的校友以及英才學子事跡的學習,給學生提供鮮活的學習事例,從而使學生理解眾多校友深厚的愛校情感。
中年級:“坎坷百年”主題,學生通過調查、搜集整理,將社會歷史的進程中,學校校名、校址的變遷及辦學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以表格的形式進行總結、交流。請學生了解學校的歷史和重要的紀念日;“尋訪名人的足跡”主題,指導學生采用資料調查和訪問調查的方式,了解優秀學子的成長過程和現在對國家的貢獻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樹立自己心目中的學習榜樣。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 小學美術教育 校本課程 慕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02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兼容性且多元化的,它給藝術領域、醫療領域等多個領域提供更優質化的可能。“慕課”,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廣大平臺,打破教育的區域限制性、時空性,讓更多人接觸到優質教育,加大了教育的覆蓋面。在這個大環境之下,筆者有一個想法,即在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有效整合的基礎之上,根據各個地區、學校各自不同的情況,結合鄉土文化,開發校本課程,使美術教育真真正正做到“因校施教”。
首先對本文中的核心概念進行界定:
現代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目的、任務與美術課程教學的目的、任務整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即信息技術課程與美術學科課程的綜合化。從概念上講,小學美術學科與信息技術課程的整合是指“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主要工具、媒體和方法融人到美術學科教學的各個層面中,運用教學設計的方法將各種教學要素綜合地加以考慮,使美術學科學習內容的組合更加合理、清晰,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更加優化”。
“校本課程開發”實質上是一個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的過程,即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學生及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和評價活動。
慕課直譯就是“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慕課起源于網絡遠程教育和視頻課程。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最早宣布將課程免費放到網上,掀起了第一次在線課程建設熱潮。
1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可創設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對教學來講,這起到了改進教學方法,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的作用,不僅減輕課堂負擔,提高課堂效率,更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虛擬平臺的搭建,便于師生、人機交互式學習,這樣一來,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綜合能力,使教育終身化和教育社會化成為了可能。
2 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育整合的校本課程開發現狀
歐美、日本等一些地區的“互聯網班班通”,利用信息技術以達到國民學習終身化的教育模式,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徐州現階段大多是通過多媒體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資料,分組討論并發言,教師再做補充。這樣的整合,增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人機之間的交互。
3 校本課程慕課化
現階段,現代信息技術和小學美術教育整合的教學模式非常普遍,但缺乏一個平臺將這類優秀的校本課程展現出來以達到共享的目的。于是,筆者提出大膽的想法,即采取慕課的形式,按照地區成立“小學美術校本課程慕課研究組”,即集合各個地區優秀美術教師、教研員、民間藝術家等,大家共同探討,對各個學校申報的校本課程進行評選,將優秀的校本課程借助慕課形式這樣的平臺,展現在大家面前。
3.1 時間、空間不受限制,其開放性能激起學生求知欲望
教師利用慕課化的校本課程學習優秀校本課程時,時間、空間都不受限,且可根據自己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的不同要求,利用慕課大規模且開放性的特點在這個平臺上尋找自己需要的校本課程。同理,學生在學習慕課化的校本課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慕課化的校本課程教學過程較輕松、愉快,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學習知識的模式從被動轉變為主動。
3.2 資源豐富且人性化
這一點,也是筆者提出要建立校本課程慕課化最重要的原因。只有將慕課化的校本課程實現大規模性,資源豐富了,其優勢才能彰顯出來。一般校本課程不僅教材具有區域性,連教材的開放性也存在區域性,不同地區無法較好的溝通與學習,而校本課程慕課化便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且學生可以反復播放視頻學習,可幫助學生較好地學習教學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這也是其人性化的一面。學生在這樣一個豐富的平臺里,學習到豐富多彩的課程,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量,豐富興趣愛好,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對學生而言,是終身受益的。
3.3 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校本課程幕課化的教學評價應該是多元化的,將教師、學生、自我、家長、社會五方面評價相結合。多位一體的多元化評價,可以達到良性互動循環,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且校本課程幕課化的教學評價應該更側重形成性評價,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不斷努力,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合上文談到的觀點以及徐州本土文化,筆者進行實地考察,并做出《徐州漢畫像石――欣賞與評述》校本課程的開發程序,因篇幅原因,就不再細致描述了。
4 結語
以上是筆者一些粗淺的見解,就本研究存在實際教學考察不足等情況,在今后應多深入教學實踐中去,作進一步的嘗試與研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筆者會繼續這個研究,將其做精、做細,真正發揮出此類校本課程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孟臻.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的現狀與思考【I】.才智,2012.
【2】李潔.小學美術學科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優勢初探【I】.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實施
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實施必須要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相協調,并且和信息技術的課程特點與性質相結合,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其作用。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共享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補充性原則以及實用性原則等。下面本文就對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分析,并對這一工作進行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實施的方式
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過程中,需要以信息技術網絡平臺作為依托,以此來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性發展,并推動課程實施的可操作性。校本課程實施的主體是信息技術老師,而實施的模式則可以按照實踐、評估、計劃和開發的模式進行,并采用改編、新編和選用的實施方式。
改編,就是在課程標準規定的基礎之上,根據高中學生的實際水平,并針對其個性化的差異特征,通過對課程內容的合理性拓展,加強對某一個主體的學習。通過這一方式,能夠豐富教學的實際內容,并且可以拓展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并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實現個性化發展,達到對現有課程的補充。在新知識層出不窮的情況下,采用這種方式對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進行開發并實施,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新編,則是對應信息處理的每一個環節,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并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已有課程資源對相關的主題進行開發。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社會進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信息的采集、加工和處理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利用新編的方式,能夠更好的將信息技術的發展、技術前沿的探究以及各方面的處理等進行深入的分析探究,進一步提升教學的質量。在開發并實施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活動,并和其他學科的老師溝通交流,增強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綜合性。
選用,是在計算機技術逐步發展且信息技術資源日益豐富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這一開發和實施的方式,需要堅持共享性原則,并將已開發的校本課程實現對外共享,并和相關的校本課程資源擁有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汲取其長處,并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創新性發展。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當中,增強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實施的具體步驟
在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按照具體的步驟科學實施,這樣才能夠發揮最佳的效果。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自主選擇權利,并讓學生進行自我設計,結合日常生活當中的具體案例,構建起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校本課程,完成了72課時網絡課程的容量,這一課程的實施大致分為31個階段,下面本文就進行具體的分析。
第一到第五階段是簡單的創作階段,在這一階段當中,學生需要熟悉網站建設的具體流程,并且掌握網站建設的具體方法,熟悉網頁設計工具和《網頁設計互動學習平臺》的具體使用方法,并借助這一平臺進行自主學習。
在第六到第二十九階段,老師則需要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并結合校本課程的要求,自主的選擇相關的內容進入到對應課程的頁面學習。
每一個課程都會分為三個區域,即課程導航區域、聯系頁面以及視頻展示區域,視頻展示和課程的導航能夠根據需要使用相應的按鈕進行隱藏或者是小時,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查看其關注到的內容。在每一個課程的界面都會有課程論壇,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將自己存在的問題或者是心得在論壇與他人交流,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與學生溝通交流。
在第三十到三十一階段,學生則需要按照老師的具體要求設計網站,并且給與一定的評價,這一階段的課時容量需要維持在四到十一之間。
三、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實施反思
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過程中,要充分的挖掘并有效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并且建立起校內外課程資源的協調和共享機制。在校本課程研究開發和實施時,必須要注意到學段之間的合理銜接,并注重實踐與反思,在反思完成之后再次進行實踐,通過這種良性的循環模式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的作用。同時,要選擇好恰當的網絡平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需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并且需要選擇恰當科學的網絡平臺進行信息技術資源的收集和整理,這樣能夠更好的拓展校本課程教學的空間范圍和實踐乏味,有效的開展校本課程的教學工作。
四、結語
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實施需要在課程計劃框架之內完成,并且要充分的挖掘出學生的興趣,發揮學校教育資源的優勢,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更好的發揮校本課程的作用。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對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實施與反思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對今后的相關工作起到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勇.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校本選修課程的建設[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10):64.
[2] 宋雪蓮.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J].山東師范大學,2014.
1.開發校本課程,要重視科學性,充分利用校內外各類資源,形成多樣化的校本課程資源系統,而且要不斷地進行課程資源的積累、完善和課程特色的培育。校本課程的規劃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制定;要選擇貼近時代、社會發展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課程內容,變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用科學的方法引領學生在實踐和研究中學習。校本課程的實施要打破年級、班級、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界限,形成開放的校本課程實施空間。校本課程的評價要著眼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提高,要從指導思想、課程意識能力、師生參與度、師生創造性、學校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全面的評價。
現行地理教材(必修、選修)的課程容量及內容設置比例使部分學生只形成了初步的地理思維,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校本課程的開設,要考慮如何科學引領、充實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索與實踐,形成個性,學出特長。
2.校本課程開設要重視趣味性。在實施校本課程中,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倡開放性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讓學生的口、手、腦真正地動起來,讓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各種能力的更好發展,尤其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利用原有知識、經驗解決新問題、實現新知識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地理校本課程也不例外,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必須讓學生主動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學中樂”、在“樂中學”。
近年來微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與相應軟件技術的發展,更加促進了CAI與CBE的飛速發展。目前CAI與CBE已逐步成為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們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教學手段,將多媒體課件全面運用于地理校本課程教學中,以渲染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地理校本課程專題學習網站就是在因特網環境下,向學習者提供大量與專題相關的學習資源,讓學習者通過網絡協作學習的工具,圍繞特定專題進行較為廣泛深入的探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在信息時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興趣越濃,學習自覺性就越高,主動性就越強。有興趣學生才會去鉆研,學習才會有實效。
關鍵詞:高中;心理健康;校本課程
高中生由于學習壓力大以及處于生理發育的成長期,情緒方面以及心理上會出現相應波動,此時便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在其中發揮其調解學生心理壓力,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的重要作用。由于心理健康校本課程解決的是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因此對于此課程的打造應與高中生的普遍心理狀況相適應。下面,我們將從分析高中生的心理特點開始,引出開發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的具體方法和措施。
一、高中生普遍的心理特點
1.生理與心理發展的不平衡
高中時期的學生,生理發育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心理發育相對落后,因此他們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是錯位的。大多數高中生易于情緒化,遇到事情容易激動發怒,無法實現對自身情緒的正確掌控。而且高中生的心理大都十分敏感脆弱,易受到外界的干擾。這些心理特點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不能給予正確引導和控制,則會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帶來困擾。
2.逆反心理
這個時期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便是質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經歷了長時間被權威壓抑的小學和初中時代,進入高中時期的學生也不再安于接受外界為其設定的一切,而是習慣用反叛的眼光打量世界,這成為高中生的一個標志性心理。也說明了高中生的心理發育仍處于不成熟階段,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規范引導。
3.獨立意向顯著
進入高中后,學生的心理認知會產生相應變化,他們會認為在結束了九年義務教育之后,接下來的生活便要由自己掌控,由自己主宰,他們的獨立人格也已經形成,而且很容易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顯現出其成熟的一面,要求受尊重,不受父母和老師的干涉。這種獨立意向對他們行為產生著支配作用,如果不能對其獨立意向中較為反叛的心理進行正確引導,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二、研究開發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措施
1.建設主體形式――主題案例式心理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學校領導和老師依據本學校對于學生的成長要求以及學生的普遍心理狀況而編纂的適合本校學生使用的有關教材。主題案例式教材便是以案例的形式對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壓力狀況進行描述,案例有不同的主題,讓學生在多維度的案例中進行反思,對于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積極尋找解決方法,對于自身不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了解,避免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受其干擾。
2.課程建設輔助形式――網絡空間與學生心理空間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