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如何傳承儒家文化

      如何傳承儒家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如何傳承儒家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如何傳承儒家文化

      如何傳承儒家文化范文第1篇

      關鍵詞:《活著》;儒家文化思想;余華

      余華是中國現代先鋒小說的代表,他用一部《活著》為讀者揭示了底層農民生活的困難,表達出了人類面對苦難的生存策略與生存理念。《活著》創造了小說的奇跡,其發行量在當代小說中一直都名列前茅,受到了各個階層讀者的喜愛,是當代文學的經典文本。余華用一個接一個親人死亡的事件親手撕開偽活著的面具,讓茍延殘喘的生命渺小而又強壯的延續,用死亡來讓活著的人更痛苦,最后是剩下活著。

      一、《活著》對儒道的傳承

      《活著》用粗獷的手法描寫了中國農村社會普通農民家庭的生存史,主人公福貴飽經磨難,生命里難得的溫情一次次被死亡撕得粉碎,他終于在苦難的生活后獲得“解脫”,具有了哲人似的思索。《活著》這一本書將血淋淋的死亡刻畫地匪夷所思卻又栩栩如生。而福貴卻要帶著親人死亡帶給他的傷痛活著,而這一活著,殊不知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傳統一直由時代延續,儒家文化正是因為它富有深刻的內涵與意義才被后人一代又一代的相傳。正如活著一樣,它所帶給人類的深刻意義是讓人類的生命生生不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認為,人具有與生俱來的知覺,情感,行為等心理要素,它們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積累下來的沉淀物。而活著便是人類這個種族、這個大集體所傳承下來的無意識,仿佛人生來就是有求生的本能,活著就是為了活著,這次才是生存的本質。

      二、《活著》中的儒家文化

      但是作者在這文學作品中用衰敗和死亡來提點我們如果要想不僅僅為活著而活著就要有正確的生存意識,指導我們做出正確的生存行為。孔子堅信“天之未喪斯文”,而斯文就是我們所指的文化。對文化的終極關心就是對人類生存的根本意義、價值、信仰等的關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文化,沒有了信仰,又能如何長久生存下去?唯有茍延殘喘的生命在茍延殘喘的延續。我想,作者是想通過最后這一悲慘的結局來告訴我們如何更好的活著,他筆下每一個人物死亡和主人公的失敗都無不體現著儒家文化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一直秉持著中庸之道,事實上,智者并不僅僅有孔子,亞里士多德也遵循著中庸之美。中庸的思想就是適度,凡事都有個度,當付出與回報達到一個平衡的時候,安樂幸福才會長久。而揮霍過渡最終只是為了生存而痛苦掙扎。在《活著》這一作品中,福貴本是大少爺,但是因為自己年輕吃喝賭敗光家產,就是因為他這樣的生活,沒有遵循儒家的中庸之道才招來禍患,氣死了父親,失去了母親,雖然最后也知悔改,但是最終還是抵不過厄運的捉弄。再來看看福貴的小兒子有慶,因多次獻血而被活生生吸死,又何嘗不是因為不懂得如何平衡自己和他人的利害而白白死去,這也同樣告訴我們中庸的思想,適度的思想。同時,有慶的行為還體現出儒家思想中的“仁”,第二層含義即仁者愛人,是所謂的一種品德,但是孔子當時推崇的“仁”是對執政者而言,但是當執政者沒有“仁”時,長久的安樂又怎么能實現呢?如果當時的社會存在“仁”,又為何會讓有慶多次的獻血呢?有慶這樣獻血又是否遵循儒學思想上的“智”呢?我們再從大的方面來說,當福貴是個地主的少爺,沒有擔當起為家庭奮斗的一個責任,沒有儒家所謂的“禮、仁、中庸”,階級的統治就是不正的。最后作為一個人,更是沒有孔子所謂的“自得”,即積極進取之心。我們中國人因過分享受當前,安分守己而忽略將來,不能做到未雨綢繆,而儒家的生存意識絕不能僅僅只停留在上層表面,能重要的是深入貫徹到每個人心。這樣才能讓個人、民族、國家更好的活著。相對于老子的道家而言,孔子的儒家更為積極入世,強調人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而不是無為而治。所以也正是因為福貴一開始的錯誤行為,沒有帶來積極的結果,所以導致了悲劇的結果。

      三、Y語

      《活著》告訴我們,儒家文化中的生存意識可以讓人活著并且活得更加舒服,而我所理解的儒家的生存意識絕不僅僅是活著,“禮治、仁愛、中庸”是儒家文化給我們活得更好的工具。作者通過親人離去、家破人亡來反襯這些儒家人化的作用最后通過白發人送黑發人,只剩福貴和狗這一凄慘的畫面來強調突出了生命的張力,生存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活著已經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了。但是我認為這樣的結局也恰恰更能讓活著的人們去深思:如何才能讓活著的力量更加強大,讓活著能加絢麗多彩?也讓還在為了生存而掙扎的人心里得到一絲安慰,畢竟活著已經很不容易了。

      參考文獻:

      [1]黃海.解讀《活著》:極度生存狀態下生命個體的真實本相和生存意義[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5).

      [2]羅興國.“死亡”敘寫中的三種關系――《生死百年》與《活著》比較[J].綏化學院學報.2013(05).

      如何傳承儒家文化范文第2篇

      關鍵詞:儒家文化;作用;價值;積極;消極

      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從孔子創立儒家思想至今, 儒家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按照儒家文化的發展階段可將中國歷史上的儒家文化的發展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是儒家文化的開創期。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在這里,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做官,孔子的解答是,“做事時懂得廉恥,出使各國能完成國君交付的使命即可”。這是孔子對“士”的標準,也是原始儒學思想的一個集中體現。在先秦所處的春秋戰國時期,原始儒學提倡的道德修養說在“士”這個階層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原始儒學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國原則為一統天下、禮義王道為上。仁與禮的統一是孔子為那個時代所提供的社會、倫理模式。①由于和當時四方割據的時局大相徑庭未受重視,故而儒家文化最開始只是關于道德修養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學說。

      (二) 兩漢時期

      從漢初對“六經”的教授和研究,到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不僅吸納并發揚了荀子關于禮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論,還吸收了墨家“兼愛”、“尚同”的理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白虎通德論》的出現標志著儒家文化從一個“關于道德修養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學說”轉變為“社會政治制度的律條和道德規范”。正式確立了儒家文化在社會制度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但與此同時,儒家文化中自我修養的意義和作用則在其社會作用和功能的不斷發展中被大大減弱了。

      (三) 宋明時期

      宋明時期的儒家文化發展到了新的階段。隨著佛教、道教等宗教的興起,宋明時期的儒家文化性理學家在闡述原始儒學基本原則的同時還從形上學理論方面發展了儒家文化。這一時期的性理學在構筑起一套“天理”、“良知”的形而上思想體系后,使儒家文化在形上學理論方面與佛教、道教勢成三足。儒家文化發展到宋明時期,在相當程度上恢復了儒家文化的社會功能,又進一步強化了個人修養方面的功能。宋明時期以后,儒家文化在政治層面和個人層面的社會功能一致化,使得原本建立在自覺基礎上的規范變成強制人行為的嚴苛律條。

      (四)近現代時期

      近現代時期儒家文化發展的標準是康有為的近現代新儒學的確立。在中國封建制度解體的過程中,以性理學為代表的宋明時期儒家文化走向了衰落。在資本主義的侵略下,大批思想先進的國人奮起反擊。此時的儒家文化便在康有為等人的現代轉化的探索中開始了。但是康有為把政治制度層面的儒家文化與個人修養層面的儒家文化繼續捆綁在一起的做法卻并沒有促進儒學文化的發展。反而是以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錢穆、馮友蘭、賀麟等認為代表的儒學新家堅持在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解釋儒家文化、發展儒家文化的做法實現了儒家文化的突破和傳承。新確立的儒家文化體系,在對儒家思想進行現代闡釋的基礎上,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使其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民族主體意識的確立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 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作用

      (一)積極作用

      1、 提升自身修養

      儒家文化中隨處可見的對自身修養的要求在中國古代的社會中有相當大的積極作用。儒家文化提倡人要敢于和善于追求個人的正當利益,提倡人合理的在法律和政策范圍內爭取個人的合法權益,還提倡要惠及他人,利他益眾,為中國古代人的行為樹立了良好的典范和標準。儒家文化重孝道,在儒家經典著作中眾多關于“孝”的論述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儒家文化中道德倫理的學說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及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中,儒家文化的道德倫理學說促進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優質品質的形成,對提高個人的德行修養具有積極的作用。

      2、 維護政治穩定

      儒家文化中倡導的處事之道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穩定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儒家文化強調“和為貴”,倡導和諧生活,倡導天人合一。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維護了古代社會的穩定,儒家文化的“仁政思想”閃爍著民主的光芒,促進了歷史上多個封建制國家的興盛,為中華名族的發展和振興發揮了重大的積極作用。

      3、 促進教育發展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學思想,儒學思想的創始人孔子興辦私學,以一己之力不斷推動著平民教育的發展。其“有教無類”、“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教育思想和理念影響了后世千千萬萬的教育活動的參與者。而且,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中還有提倡學習終身性的內容,主張“學不可以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為政》)就是儒家文化中提倡終生學習思想的最好例證。這種思想的存在對我國歷史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二) 消極作用

      1、 阻礙商業發展

      儒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有著非常嚴重的重農輕商的思想。回顧中國歷史的發展,當儒學文化興盛,商業的發展便遭到巨大的阻礙,這就是儒學文化對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濟和商業發展的消極作用。

      2、 束縛個人思想

      儒家文化重視“三綱五常”強,強調森嚴的等級制度,在被統治階級利用后更是嚴重的壓抑人的個性發展,造成了國民的愚忠愚孝。家長專制、家族統治下的中國古代社會數不勝數的人身壓迫、精神虐殺不僅制約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覺醒也阻礙了歷史的進步。

      儒家文化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的發展提升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帶動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進步,發展了中華民族的教育觀念和教育事業,但也對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和個人思想的覺醒產生了阻礙。因此,應當在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基礎上,拒絕走因“獨尊儒術”而導致衰敗的歷史覆轍,在建社會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科學的倡導國人自身修養的提升和和諧社會的建成,讓儒家文化為祖國的長治久安,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積極的貢獻。

      (作者單位: 武漢理工大學)

      注釋:

      ①李瑋著.先秦儒家榮辱觀的歷史意義與現代價值[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05.

      參考文獻:

      [1]黨延敏 著.對儒學思想當代價值的評價[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 .

      [2]劉喜珍 著.論儒家倫理思想的“和合”價值目標及其現代轉換[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5,02.

      如何傳承儒家文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儒家文化;"內圣外王";"三綱八目";"慎獨";干部內在修為;啟示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全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浩如煙海的典籍與厚重的歷史積淀。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儒、釋、道三家融合,在這其中,自漢代以來,歷來居于正統地位的首推儒家文化。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儒家文化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而且還廣泛地影響著整個世界。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對孔子推崇備至。1772年,在英國出版的《世界歷史名人錄》中,孔子名列榜首。1844年,美國著名學者愛默生稱"孔子是中華教育的中心,是哲學上的華盛頓"。1988年,諾貝爾獎得主齊聚巴黎,在《巴黎宣言》中寫道:"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目前在全球已開辦的360多個孔子學院和500多個孔子課堂,是又一個最有力的明證。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核心內容,經過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學的發展和傳承,早已內化于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可以說,對中國文化、政治以及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儒家思想內涵豐富,它不僅崇尚道德,同時還關注和研究如何治理國家。因此我們談從政道德,論干部內在修為,就可以也應當從儒家文化中去吸取精華及養分。以儒家的"內圣外王"為例,這一思想就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有機統一。"內圣"指修身養德,要求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指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做到"內圣"才能開出"外王"。"內圣外王"的統一可以說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孔子時代,并沒有明確提出"內圣外王"這一概念,這個概念是由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但因為其思想內涵與儒家思想有相通之處,儒家就吸納了這一術語,并且豐富發展為一種重要的政治學說。

      "內圣外王"中這一理論,可以說是無不談道德,也無不談政治。儒家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實到政治當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內圣外王"作為一種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他強調的是在既定的社會體制下的自我修行,換句話說,就是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那么如何才能達到"內圣外王"的境界呢?在儒家看來,《大學》中所講的"三綱八目"是實現"內圣外王"的指導思想和重要途徑。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理論強調的是治理國家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聯系。《大學》在開篇就提出了"三綱",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所謂"止于至善",就是要達到儒家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這就是三綱,它既是《大學》的綱領,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之所在。

      由"三綱"又開出"八目","八目"既是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同時也是實現"內圣外王"的重要途徑。具體而言,"八目"就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及修身被視為"內圣之業",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是"外王之業"。在這里我主要談談有關"內圣"的三個方面內容。

      第一,格物致知。在朱熹看來,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從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給我們的啟示在于:我們的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踐行格物致知,就必須在做決策之前,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去,多做調研,學會從群眾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問題,充分了解群眾的實際需求,查找出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疏漏,以問題為導向,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針對性,從而更加有效地為群眾服務。

      第二,誠意正心。關于誠意正心,《大學》中寫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思是有真誠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放在我們當下的語境,也就是要求我們的干部要有責任心和擔當,要設身處地地為群眾著想。

      第三,修身。在"八目"中,處于中心環節的是修身,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徑,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內在前提,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因此,修身是"八目"的中心環節。對于"修身"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儒家認為德才兼備才是修身的理想結果。在這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務。修德是指修身養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儒家從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修身。

      如何傳承儒家文化范文第4篇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樓宇烈先生在其作品

      《中國的品格》中提到,

      每種東西都有它的品格,

      做人有做人的品格,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品格。

      何謂“中國的品格”?

      那就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

      是中華文明所打造的

      一種特有的品質。

      帶著對這位老人的崇敬

      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伴著北大校園里

      昆曲學習班同學們委婉的曲調,

      開啟了一段

      與樓老先生的傳統文化

      對話之旅……

      凈土慢生活:中國傳統書院始于何時?書院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樓宇烈:書院在中國是從唐代才開始有的,最初藏書的地方叫書院,后來慢慢發展成為藏書、刻書、讀書的地方。到唐末宋初,書院就成為很重要的社會教育場所,特別是對成年人的教育。民間書院主要是修身養性、傳承文化,在人格培養和塑造方面教化的比較多。宋代到元代,政府的介入,也出現不少官方辦的書院。因此,書院也肩負著學子未來從政,為參與科舉考試做準備。

      樓宇烈:清朝末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科舉考試廢黜,書院也隨之衰落,新興的學校開始出現。近代也有不少的書院,比較著名的是復性書院。到了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人想恢復書院文化,最初是湖南大學的岳麓書院。現在已經有很多地方都成立了書院,但是書院性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做成人的業余教育,有的做啟蒙教育和兒童教育。過去兒童的啟蒙教育主要是由私塾來承擔,而書院主要是針對成年人的教育。如今的書院形式比較多,進行的教育方式和層面也不同,不是很統一。

      樓宇烈:中國傳統書院的主要精神就是傳承文化,集讀書、寫書、出書為一體的傳統,主要是進行為人之道的教育,即如何做人方面的教育。另外,它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交流式、互動式、啟發式的,而不是灌輸式的,主要以人文學科為主,不是以科學、科技為主的,不是傳輸記憶的,而是傳播人文精神的。

      凈土慢生活:您如何看待儒、釋、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怎么樣才能掌握三家的精髓?

      樓宇烈:儒士,士是讀書人。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在中國是密不可分的,有些人用儒家文化來排斥佛家文化、道家文化,我覺得不是很恰當。儒、釋、道三家是不可或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三個組成部分。

      樓宇烈:我們學的做人之道、處世之道,這三家里面都有觀念和相關的闡述,所以學習也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夠完全把它們割裂。

      凈土慢生活:現在許多家長希望小孩子接受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但是現行的教育制度決定了,如果只在書院學習既沒有學籍,未來孩子也不能正常地參與能夠獲得正式學歷文憑的考試,這就成了一個很麻煩的問題。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樓宇烈:這的確是個大問題,而且這個問題一定要從國家層面來解決。不要把教育分成體制內、體制外,在一所學院里接受的教育理想,還可以繼續在這里升學,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比如,在書院里面讀完小學,就可以參與中學考試,只要符合相關的入學考試要求就可以獲得升學,不分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這就解決了。

      樓宇烈:目前,國家層面還沒有思考這個問題,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對不是體制內的教育,就不能進入體制內的教育系統,這是社會困惑的問題,也是許多家長困惑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很多私塾,或者是書院,就只能與國外對接。所以說,這是需要國家層面考慮的問題,不是書院本身可以解決的。

      凈土慢生活:目前對各書院資質是否有統一的考核和認可?

      樓宇烈:目前書院因為宗旨都不一樣,所以統一考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凈土慢生活:您對中國傳統文化未來的發展有哪些希望?

      樓宇烈:我們應該順時而變,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傳承它的根本精神,比如說中國文化的人文體制的傳承,為人之道的傳承,我們的思維方式應該傳承,樹立價值觀念和培養教育觀念,書院應該擔負起這樣的歷史責任。

      現在很多書院也想擔負這樣的歷史責任,但真正落實起來往往有些片面,注重外在形式大于自身內涵,根本的精神沒有把握住,這樣做容易造成整個社會的反感,起了反作用。其實,現在儒、釋、道文化的傳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如何傳承儒家文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仁愛;平等;責任;主見;勇敢

      “君子”一詞在中華經典中出現次數,《周易》19次,《尚書》7次,《詩經》180次,《論語》109次,《易傳》84次,《孟子》82次,《荀子》304次。“君子”在《詩經》、《尚書》、《易經》中屬社會分層范疇,到孔子的《論語》開始則發展為道德人格范疇。孔子孟子荀子都對君子的人格特質及其養成做了闡述,但并沒有系統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就以五行學說為基礎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的“五常”規范。孔子學生子貢根據孔子的行為概括了“溫良恭儉讓”品質。孔子孟子崇尚“勇”,強調“孝”,提倡“安貧”,重視“節儉”、“廉潔”。儒家經典教材《周禮•大司徒》要求“六德”,即“知,仁,圣,義,忠,和”。任大總統頒布《整飭倫常令》,下令“尊崇倫常”,提倡“禮教”,他說:“中華立國,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人道之大經。”1934年,發起“新生活運動”,特以“四維八德”為日常生活之準則。“四維”即禮、義、廉、恥,“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對孔孟之道持否定態度。今日,我國面對西方思想與改革開放的社會需求,開始重新檢視孔孟之道。2014年9月,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學術研討會講話中指出:“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揚棄孔孟之道,提振文化自信,有效提高國民素質。嚴格區分私德、公德和法制,培育學生具備孔孟君子人格中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勇、節、儉”品質,從中華傳統文化積淀中傳承君子特質,并加以現代化發展。學校課程尤其是思想品德課要充實強化相關品質培養。

      一、揚棄儒家之“仁”,培養現代“仁愛”之心

      “仁”是君子人格的首要特質和根本屬性,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仁在其中”。孔子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五者”是恭、寬、信、敏、惠。實現“仁”的具體步驟是孝、悌、忠、信。《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孟子把“仁”作為之別,“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而且把“仁”由道德層面上升到政治之“仁政”王道。孔孟“仁”的思想與現代“博愛”思想有相通之處。區別在于:孔子的“仁”以周禮為基礎,存在社會等級思想,“博愛”思想則強調“自由”基礎上的“人生而平等”。現代君子應揚棄儒家“仁”的思想,把“仁”現代化,培養“仁心”。第一,是“愛平等”。確立人人平等思想,遵循人格對等原則。克服封建等級思想、特權思想,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首要文化重任。不能因為弘揚儒家文化而強化了封建等級特權思想。第二,是“愛他人”。孔子把對父母長輩、兄弟姐妹的“孝悌”作為“仁”的起點,對朋友“忠信”是“仁”的擴展,對人“恭、寬、信、敏、惠”是“仁”的升級和表現。現代君子就要“愛他人”,善待父母長輩、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當然要“朋而不黨”。第三,是“愛集體”。家庭、班級、學校、工作單位、家鄉、祖國,是個人賴以存在的集體,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是我們教育的傳統主題,要用“仁”的思想予以豐富,不能放棄。第四,是“愛生命”。包括愛人的生命和一切生命。人的生命,由生理(自然屬性)、心理(社會屬性)和靈性(精神屬性)三個因素構成。培養現代君子欣賞生命多樣性、了解生命意義、珍惜生命價值,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以正確的態度保持生命;強調每個孩子的“獨一無二”,善待自我,相信潛能,明確目標,自控情緒,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理解他人,學會合作,懂得分享,關懷別人,助人為樂;遠離、自殺、欺凌、犯罪、貧窮、浪費、疾病。第五,是“愛環境”。環境是人和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條件,愛環境就是愛人自己。儒家傳統把環境歸結為“天”,“天人合一、仁愛萬物”,道家把環境明確為“自然”,“道法自然、物無貴賤”,儒家的發展把道家思想吸納消融。培養現代君子要開展環境教育,關心人與環境關系,思考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感恩環境,珍惜環境,保護環境。培養學生的“仁”心,除了重視道德認知的內容和道德行為訓練外,要重視教師的“仁心”養成及其感染作用。子貢曰:“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孫丑上》)“正人先正己”是儒家的原則,現代教育史上,斐斯泰洛齊的愛心教育,蘇霍姆林斯基“三朵花”典故,都是我們開展“仁愛”教育的指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敬業、友善”基本上都是“仁”的范疇。以上這些內容的教育我們都在探索著、實施著,但要用儒家“仁”的思想作基礎、打底色,就能夠打造出華人本色、君子之風。

      二、崇尚孔孟之“義”,培養正義與責任心

      “義”是儒家道德的又一個核心,孔子最先提出來,孟子推崇至高。《論語•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中庸》解釋“義者,宜也”,謂天下合宜之理,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字源是為了公平或信仰而戰斗。孟子則把“義”視為高于生命的價值,《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并提出“集義養氣說”。當然,在孔孟那里,“公平、公正”是有禮制等級的,同樣需予以揚棄。公平、正義是人類的普世價值。公平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反對特權,強調“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義”與“公正”同義,指行為符合一定社會道德規范,得到了應有的權利,履行了應盡的義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由、平等、公正”就屬“義”的范疇,因而,把“義”現代化,培養學生“義氣”應包括:第一,“自由、平等、公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第二,正確“義利觀”教育。教育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懂得每個人的合法權益,學會依法維權謀利,嚴格履行應盡義務。“君子喻于(明白)義,小人喻于利”。但并非君子不要“利”,“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接受);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利,必須符合義。第三,“責任心”教育。“義”,說到底是“責任”,責任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品格,責任遠勝于能力。“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三、傳承儒家“禮制”,加強社會規范教育

      “禮”是規范,是制度,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何謂禮?紀綱是也。”(《資治通鑒•周紀•周紀一》)《釋名》曰:“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經解》曰:“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自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而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禮記•樂記》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禮之文也”。禮的中心是社會關系,由禮衍生出相應的社會結構。:“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第一》)“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論語》中有75處記載孔子論禮。他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孟子則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法家先驅管仲把“禮義廉恥”定位國之四維,而“禮”居首。當然,管仲和儒家對“禮”理解和要求也有區別。儒家認為社會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與其身份地位相符,身份不同則行為規范也不同。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富國》)董仲舒則說:“禮者,繼天地,體陰陽,而慎主客,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外內遠近新故之級者也。”(《春秋繁露•奉本》)管仲把社會職業化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類,并由此產生四大社會集團,他們必須“群萃而州處”。但對等級貴賤的禮制限制并不十分嚴格,因而受到孔子孟子荀子的不少批評,《論語•八佾》載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現代社會要對“禮”的思想進行傳承,以弘揚“禮儀之邦”的風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和諧、法治”就可納入“禮”的范疇。第一,要理清“禮”的價值觀基礎。現代社會,人生而平等,有長幼,有親疏,無貴賤,無尊卑。社會需要法律、道德、規章、習俗、禮節等行為規范的約束、調適。第二,要進行行為規范教育。要學習必要的法律、道德、規章、禮節、習俗規范。要尊重相關行為規范,學會按規則行事。懂得尊重別人,言行舉止符合禮數。特別是切實貫徹實施教育部2010年印發的《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而且,重在行動,督促做到,形成習慣,文質彬彬。第三,要教育學生適應多元文化,尊重不同的宗教民族習俗。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的和民族背景,不能夠強人所難,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合適的言行舉止、衣著穿戴。

      四、弘揚儒家“智慧”,養成求真志趣

      “智”,也是儒家所追求的君子品格,包括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子曰:“知者不惑。”(《論語•子罕》)。宋代黃石公云“賢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理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時至而行,順機而動。”(《素書》)“智”不僅有學識,更有智慧,有行動力、有執行力。只是儒家之“智”重在人和社會,對自然的僅限于生存環境的陰陽和合。不及道家、陰陽家之追求認識自然,更不及西方的追求認識自然“真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可以說是“智”的必然結果。所以,傳承君子之“智”,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正確“認識自己”。這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也是現代教育的首道必答題。要讓學生堅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不管狀態如何,都彌足珍貴。要認識自己的優勢、長處和潛能,而且潛能無限。也要清醒認識自己的不足和弱勢,取長補短,日臻完善。“勝不驕,敗不餒”,保持樂觀豁達,悅納自我。第二,能看懂他人和社會。與人打交道,要會識人,能夠觀顏察色,感悟冷暖,看透內心,準確定位。社會有規律,群團有規章,族群有習俗,要懂得如何與不同社會、群團、族群的人交往,能夠在不同的社會、群團、族群中立足、生存、發展。第三,培養“追求真理,為真理獻身”的精神。西方文化,特別在文藝復興后形成了“真理至上”價值觀,促使西方科學迅猛發展,創新不斷。我國儒家傳統的“智”則缺乏這種價值導向和精神境界,而且,重人文輕自然,重宏觀輕微觀,重思辨輕實證。需要我們在培養現代君子中,大力彌補這一缺陷,摒棄學識的實用主義局限。

      五、傳習“誠信”品格,把握“信義”關系

      “信”,作為儒家的倫理規范,指誠實,講信用,不虛偽。孔子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信”要服從于“義”,由“禮”約束規范。“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素。第一,要教育學生誠信做人。一方面要教育學生認識“誠信”的價值,學習誠信的要求,實踐誠信,把“誠信”練就為個人品格,做真實的自己。另一方面,要健全社會誠信體系,不讓誠信者吃虧,讓不誠信者付出高昂代價。第二,引導學生誠信要服從于“義”。誠信要遵循利他原則和責任原則。“善意的謊言”并非不誠信。為了集體利益和個人義務,保守必要的秘密,也并非不誠信。誠信與責任相隨、與智慧相伴。

      六、審視“忠、孝、節、儉”,順應時代要求

      “忠、孝、節、儉”是“仁、義、信”的結合和具體表現。“忠”指為人正直、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堅持真理、修正謬誤。忠誠的對象包括他人、工作、事業、團體、族群、國家等。是“仁”的表現,也是“義”的要求,“信”的踐行。“忠”要成為一種人格資本,一種人生信念,一種道德追求。“孝”是對父母盡心奉養并尊敬,“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孟子解讀為“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孝”是“仁”和“義”一個人在對待父母長輩中的具體要求和表現,“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忠孝”是儒家文化傳統,“忠孝傳家”是一個家族的光榮,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基石,我們要發揚光大,但不能照搬,要揚棄。第一,要堅持“忠孝”,但要保持個人人身自由平等,人格獨立平等。不能因“忠孝”而喪失個人存在價值。第二,要堅持“忠孝”,但要保持個人思想自由,孝敬長輩服從組織,但不禁錮思想,不畏懼權威。符合禮節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敢于創新求異。“節”由竹節引申為法度、節操、節制。“好廉自克曰節。”(《周書•謚法》)“君子以慎言語,節飮食。”(《易•頤象》)“節”與“義”生成的“氣節”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靈魂和脊梁。“志士之風”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儉”從人,從僉,“僉”是“兩邊”、“兩面”的意思。表示“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厲行節約”。“君子以儉德避難。”(《易•否象傳》)“節”是“仁”在對待“物”“欲”中的要求和表現,是踐行“義”和“信”的結果。“儉”是“仁”、“義”“信”在對待消費品中的要求和表現。“節、儉”是美德,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更應該傳承。建設生態文明,保護自然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傳承“節與儉”,培育現代化的仁人志士及其高風亮節,人生要有信念而活。但培育“節、儉”并非教導當苦行僧,正當合理的物質消費是必須的。只是要把握好幾點:第一,節物欲,但不節表現欲、求真欲、創新欲。表現自由思想、個人見解、追求真理、破舊立新的欲望是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的推動力,不能抹殺和遏制。中國傳統由于倡導“忠孝節”,導致了謙謙君子唯唯諾諾,缺乏陽剛,缺乏個性,缺乏創新,這需要我們今天反省自新,揚棄發展。第二,樹立“財富是社會的”思想,一個人有錢,可以消費可以享受,但不能鋪張浪費,物彌珍貴糟蹋有罪。第三,正確把握“節儉”與“時尚”的關系,青少年追求“時尚”是時代必然現象,無可厚非,但要引導青少年學生以“節儉”為原則享受“時尚”之美。

      七、繼承孔孟“尚勇”,孕育民族脊梁

      “勇”,從“力”,力之所至,生命勃發甬甬然。儒家指果斷、勇敢。孔子說:“仁者必有勇。”(《論語•憲問》)“勇”是孔子最為推崇的君子品格之一,“智、仁、勇天下三達德”。“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勇”以“仁、智”為基礎,以“義禮”軌道,“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論語•陽貨》)“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論語•陽貨》)“勇而無禮則亂。”(《論語•泰伯第八》)“勇”的思想在孔子之后尤其是董仲舒之后便淡化了,或者與“文”相別而存了。文官崇文,武官尚勇。現代社會傳承儒家文化,必須強化“勇”的教育。孔子教育學生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射、御”,可以說讓今天的我們汗顏。所以,現代君子的教育要重視“勇”的培養。第一,“勇”在內心強大,培育學生自信心、理性精神、獻身精神、堅強毅力。“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勇”首先要勇于完善自身修養,自省自新。其次是勇于追求真理、追求正義,有為真理和正義獻身的精神和志向。第二,“勇”在身體強壯,重視體育鍛煉和身心健康,練就健康體魄,強壯體格,以此為載體培育勃勃生命力君子氣。現在的學生最大的短板就是“智”與“體”的分離,這是民族的危險。需要切實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體”與“勇”的素質早日提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君子”正如英國“紳士”、日本“武士”是一個民族的符號、標簽和靈魂,我們有責任把這張中華標識擦亮底色注入亮光,與時俱進,成為民族長明燈。

      參考文獻:

      [1][韓]伸貞敏,楊雪,譯.愛心培養[M].合肥:黃山書社出版,2010,3.

      [2]陳業新.中國環境史中的儒家生態意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9-5(352).

      [3]趙逢玉,仁學探微:《論語》《大學》解析[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9.

      [4]何克抗.孔子教育思想與教育的四大支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1.

      [5]劉錦賢.修身[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

      [6]王永祥.董仲舒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4.

      亚洲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JLZZJLZZ亚洲乱熟无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 va天堂va亚洲va影视中文字幕| 亚洲免费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AV日韩A∨亚洲AV电影|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亚洲国产av美女网站| 亚洲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bt加勒比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软件|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香蕉视频亚洲一级| 久久亚洲成a人片|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资源网| 国产精品亚洲视频| 亚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手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亚洲kkk4444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av无码网址|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 少妇亚洲免费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