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家庭環境概述

      家庭環境概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庭環境概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家庭環境概述

      家庭環境概述范文第1篇

      一、教育網絡化概述

      教育網絡化即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由原來的傳統教師授課的教學模式轉變為由網絡為主的學習模式。教育網絡化是實施的過程中其自身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以及交流性成為其教育模式的主要特點。

      (一)教育網絡化的主觀能動性

      教育網絡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通過網絡將自己學習的主要目的、以及學習的內容進行明確。學生在網絡上進行學習內容確定的同時,可以根據自己學習的興趣將學習方式再進行明確,在網絡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將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優化,提高自己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教育網絡化的交流性

      教育網絡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交流性,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網絡學習了解自身的實際情況,從而正確決定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生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學習之后,出現疑惑可以根據網絡將問題與同學進行交流。學生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同時也是對知識的補充,在不斷交流中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量。

      二、教育網絡化引發的教育心理學問題

      (一)教育網絡化引發的學生認知問題

      在教育心理學相關研究范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是其重點研究內容。其實學生在不同環境下對于學習形成的某種規律是會發生改變的,也就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在不同的環境下會發生變化[1]。教育網絡化在網絡信息化的基礎上,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會產生一定的積極性的,當然要求學生長時間對其保持注意力如果只是依靠網絡還是存在一定的缺失的。知識在網絡的基礎上進行表達其更具有立體性,相對于傳統教學更加能夠豐富學生的思維,然而一些相對系統的文科知識內容在表達上就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育網絡化在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的同時,是根據相關知識結構進行評價的,但是學生在網絡化學習的過程中其思維是更加立體的,相對機械化的評價并不能完全將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表達,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對學生進行誤導。以此學生在進行網絡化學習的過程中與現實學習是存在一定的出入的,將此現象進行改善其重點就是要將教育網絡化更加現實。尤其是學生在教育網絡化的學習過程中其重點針對的是學生學習的結果,并不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學習的結果而不是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忽略了學習的樂趣,對學生的認識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教育網絡化引發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樣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主要內容,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而實行了教育網絡化之后,學生在網絡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學習,從環境上失去了與同學進行情感交流的條件,是學習的過程變得更加機械化[2]。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實更加需要心靈上情感的交流,如果長時間網絡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一定的交流,沒有與同伴的情感交流,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網絡中進行匿名的交流,很容易導致學生自身道德素質的下降,與實際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形成對比,學生容易形成網絡性的多重人格,甚至將網絡生活中與現實生活進行結合。長此以往,學生在教育網絡化的教育下,不僅心理健康上容易出現一定問題,對身體健康情況也會造成一定影響。

      (三)教育網絡化引發的學生家庭教育問題

      教育不僅僅是在學校環境下進行教學,在家庭環境下的教育也同樣重要。學生在家庭的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素質教育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在教育網絡化的發展過程中家庭環境教育顯得更加重要,教育網絡化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的相關情感教育主要是來源于家庭環境,因此家庭環境在學生的發展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不僅是學生成長的目標,同時也是學生成長行為的模仿,是學生學習的偶像。因此家長不僅要對學生的生活負責任,也要對學生的心理行為進行調整,保證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進行正確的發展。學生家庭環境的構成以及家長的職業、文化學歷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同樣對其進行影響,因此學校教育與家庭環境教育的結合,是對學生成長過程造成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結束語

      家庭環境概述范文第2篇

      幼兒園環境被視為幼兒園的隱性課程,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1]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中也將“環境創設與利用”作為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標準之一,這都突顯出環境對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幼兒發展所處的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物質環境是有形的、靜態的(如物質材料、設施和自然條件等),精神環境是無形的、動態的(如師幼關系、同伴關系、親子關系、幼兒園園風等)。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并非是孤立的,幼兒發展所處的物質環境也并非是純粹的自然環境,而是經由成人精心選擇所創設的環境。因此,幼兒所處的精神環境也必然受由成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所組成的物質環境的影響。幼兒發展所處的環境主要有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及社區環境等。相對于成人來說,幼兒因其年齡較小、心理發展尚不成熟及獨立性較弱等因素影響,致使周圍環境對幼兒的發展影響更大。雖然當前許多研究者對幼兒園環境創設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取得了許多有益的成果,但這些研究的視角大多集中在班級物質環境或幼兒園物質環境,很少關注班級精神環境或幼兒園精神環境的創設。另外,幼兒發展所處的班級環境、幼兒園環境和社會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對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在對發展生態學理論進行論述的基礎上,探討該理論對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啟示。

      二、發展生態學理論概述

      尤?布朗芬布倫納(U.Bronfenbrenner)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和生態心理學家。他在1979年出版了《人類發展生態學》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認為環境對于個體行為和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2]布朗芬布倫納在論述環境因素對人發展的影響時,指出了家庭、學校及社會環境是影響人發展的關鍵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影響人發展的微觀、中介、外在和宏觀四個系統。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看,微觀系統主要是指幼兒身處其中并與其發生相互作用的環境,如家庭環境、班級環境、同伴關系等。微觀系統中所包含的每一因素都會對幼兒身心和諧發展有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中介系統主要是指幼兒發展所處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之間的關系,如班級環境、幼兒園環境、社區環境之間的關系。當幼兒從所處的情境中進入到一個新的系統時,這兩個系統就會發生相互作用,并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影響。外在系統主要是對幼兒發展不直接起作用的環境,如幼兒園領導機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父母工作單位等,這些因素雖然不會對幼兒發展起直接作用,但也會對幼兒發展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宏觀系統主要是指幼兒發展所處的社會(社區)環境、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都會對幼兒發展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同時,微觀系統、中介系統與外在系統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三者都處在宏觀系統之中,且都會受到宏觀系統的影響。

      總之,發展生態學理論強調環境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了給幼兒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不但要關注微觀系統、中介系統、外在系統和宏觀系統的環境創設,而且也應加強微觀系統、中介系統、外在系統和宏觀系統一體化的環境創設機制,以確保所創設的環境對幼兒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三、發展生態學理論對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啟示

      發展生態學理論強調了環境在幼兒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據發展生態學理論的觀點,教師在幼兒園環境創設時,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幼兒園環境創設應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依據

      幼兒園所創設的環境是為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而創設的環境。因此,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應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無論是班級環境與樓梯過道環境,還是幼兒園整體環境的創設,都應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和教育活動目標。作為幼兒園環境創設主要參與者的教師,在創設幼兒園環境時要“充分發揮環境創設的綜合教育功能”。[3]給幼兒所創設的環境除了考慮有利于提高其審美意識、認知能力等功能外,還應根據同一年齡及不同年齡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的需要創設有利于促進幼兒情感、行為及社會性等方面發展的環境,以使所創設的環境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幼兒園環境創設應注重創設主題的一致性

      根據發展生態學理論的觀點,幼兒園的環境可以分為微觀環境、中介環境及外在環境,且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幼兒園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對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幼兒園環境創設時除了考慮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和教育目標外,也應關注班級環境、樓梯過道環境以及幼兒園整體環境創設主題的一致性。這主要是因為幼兒階段的注意或記憶發展的規律都是無意注意或無意記憶占主導地位。當幼兒在與班級、樓梯過道以及幼兒園環境中通過主體自身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較為一致的信息時,就會對幼兒所獲得的信息產生聯系和鞏固作用。這對幼兒認知、情感及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重視幼兒園精神環境的創設

      人受教育的環境既包括物質環境,也包括精神環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精神環境比物質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更重要的促進作用。“精神傳統作為一種隱性的力量,也是構成學校精神文化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它制約著學校文化氣質和教育風格的形成。”[4]因此,在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過程中,亦應重視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當前許多幼兒園在環境創設中存在重視物質環境創設、輕視或忽視精神環境創設的傾向。雖然有些幼兒園所創設的環境優美,但它卻不是幼兒的樂園。比如,有些幼兒園在環境創設好后,對幼兒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給予較多的限制,如不允許幼兒隨意取拿或觸摸創設好的環境中的各種物品。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也理應是幼兒生活的樂園。因此,在幼兒各種探究行為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對幼兒的探究行為不但不應限制和束縛,而且應對幼兒的探究行為給予引導、鼓勵、支持和幫助,給幼兒與環境的主動互動創造良好的精神環境,這對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幼兒園應加強對家庭及社區環境創設的指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5]因此,為了確保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與社區環境對幼兒身心發展影響的一致性,應加強幼兒園對家庭與社區環境創設的指導。這是因為在家庭、幼兒園及社區這三者中,幼兒園是專職的教育機構,它本身具有“服務于兒童、家庭與社區”[6]的功能。同時,由于幼兒園教師接受過專業的教育和培訓,他們掌握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因此幼兒園應在家庭環境和社區環境創設中居于主導地位。通過幼兒園對家庭環境和社區環境創設的指導,建構起家庭、幼兒園及社區一體化的環境創設機制,為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年.

      [2]車廣吉,丁艷輝,徐明. 論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的德育體系―尤?布朗芬布倫納發展生態學理論的啟示[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155-160.

      [3]謝秀麗,張加容.走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誤區[J].學前教育研究,1998(4):16-18.

      家庭環境概述范文第3篇

      〔關鍵詞〕消極情緒;國外研究;國內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02-0007-04

      情緒作為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是進化適應的產物。從機能主義視角看,情緒在個體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緒不僅能啟動個體必要的行為反應,也可以影響個體的決策過程,強化個體對重要事件的記憶,以此來推動個體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這也是個體之所以會對高興的事情或是傷心、恐懼的事記憶清晰的原因所在。

      一、消極情緒概述

      消極情緒是反應個體主觀緊張體驗與不愉快投入的情緒維度,包含憤怒、厭惡、內疚和恐懼。在人類生存適應過程中,憤怒使人產生攻擊行為,恐懼使人產生逃避行為,厭惡使人產生了驅逐行為,情緒總是與一些行為或行為傾向相聯系。不可否認,負性情緒在人類生存發展上有著積極作用。

      影響負性情緒的因素,概括起來大致有三個主要的方面,即人格特質、文化環境和家庭情緒氛圍。首先,不同的人格特質決定了個體在面臨相同的事件與情緒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目前,大五人格中的神經質已經是公認的預測負性情緒的重要變量,也可能是最好的預測變量。DeNeve的一項元分析發現了神經質的預測效應[1]。其次,文化環境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Kitayama等在對美國和日本的一項跨文化研究中發現,個體是否表現出文化規定的適宜行為與個體的情緒體驗密切相關。最后,家庭的情緒氛圍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特別是在兒童開始獲得情緒理解與表達能力的發展階段。例如,父母及其主要撫養人在兒童4~12歲時對兒童消極情緒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到兒童表達方式的不同與改變。

      消極情緒的表達是情緒表達的一個重要方面。消極情緒的表達規則也遵從情緒的一般表達規則,即最小化規則、最大化規則、面具規則和替代規則。最小化(minimization)規則指與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緒的表達在強度上減弱。最大化(maximization)規則指夸大真實的情緒體驗。面具(masking)規則指的是表現出一種看似自然或中性的表情。替代(substitution)規則,指個體用一種完全不同(相反的)于真實情緒的表情來掩飾內心的真實情緒。兒童一般到六歲時才能掌握表象與真實之間的區別,才可以明顯地體會到情感與行為是可以不相對應的。有研究發現,面具和替代規則是兒童使用最多的兩種情緒表達規則。

      消極情緒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故事情境法、自然觀察法和自我報告法。在研究過程中,由于消極情緒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兒童,所以一般對兒童都采用故事情境法和自然觀察法。自我報告法則主要用于父母和教師。

      二、國外兒童消極情緒的研究進展

      國外在情緒方面的研究開始較早,而早期的研究大多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個體的情緒控制和情緒的生理、言語表達方面,極少去關注與情緒有關的人際環境、情緒交流等社會因素對個體情緒能力發展的影響。但近期研究者的目光開始轉向消極情緒對于個體發展的影響,出現了很多消極情緒影響因素的研究,關注兒童對消極情緒的表達與處理對兒童社會能力發展的影響。其中,親子交往、同伴交往情境是兒童消極情緒發展的兩個重要的社會情境。

      (一)親子交往中的消極情緒研究進展

      學前到學齡期間,兒童的情緒發展是以驚人的速度進行的。在5~12歲呈現出飛速發展的趨勢。消極情緒作為情緒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在此期間發生著驚人的變化。而這個時期,兒童所處的重要社會環境就是家庭。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在無形中滲透到兒童的發展中。

      在國外關于家庭環境的研究中,大部分學者關注了父母與兒童接觸過程中消極情緒的表達方式。在Carlos等人的研究中,作者對父母近兩周內經歷壓力事件后表達消極情緒的方式的調查發現,母親消極情緒的表達,特別是消極的攻擊情緒表達與兒童的積極應對消極情緒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并且兒童感受到的壓力與父母的積極應對之間有負相關的聯系。這個研究說明了父母表達消極情緒的方式直接影響了兒童經歷消極情緒時的應對策略。而James Snyder等人對兒童的憤怒情緒表達與父母調節自己情緒和消極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研究的結果表明兒童對憤怒情緒的管理能力與其表現出的行為之間是沒有聯系的,卻與兒童長期情緒掩蔽相關;兒童的行為與父母的消極行為的頻率相聯系。這表明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的消極行為對兒童的消極行為表達有著深刻的影響,而且父母在孩子面前表達與管理消極情緒的方式也對兒童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在教育兒童正確處理消極情緒與行為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在家庭中表現出的消極情緒與消極行為是否恰當,這樣才能幫助兒童掌握正確的處理消極情緒的方式,真正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健康環境。除此之外研究者還發現,不同收入水平的母親在家庭環境中關于壓力的負性情緒表達也對兒童的情緒理解能力產生了影響。如H. Abigail Raikes等人,對2歲兒童的低收入母親的壓力和依戀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得出,低收入母親面對的壓力與兒童的情緒理解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而安全的依戀和雙向接觸,使母親和兒童之間具有更多的情緒相關的談話,可以促進兒童情緒理解的發展。也就是說,安全型依戀通過促進母親和兒童之間的情緒討論,促進了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

      另外一個影響兒童消極情緒表達的重要影響因素是父母對兒童消極情緒表達的反應。很多研究都對這一重要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Nancy L. McElwain等人發現,父母的支持反應對孩子完成或者與朋友合作完成某個任務起促進作用;當父母中的一方報告低支持時,來自另一方的更多支持能使兒童發展更好的情緒理解能力,同時也使同伴之間減少了緊張與沖突。然而,在這個研究中還發現,當父母中的一方表現出較高的支持而另一方父母也表現出高的支持時,卻減少了這些最佳功能的出現。因此,父母雙方對孩子消極情緒表現出不同反應時可以使兒童更加受益。

      隨著研究的不斷擴展,研究者也開始展開家庭環境與兒童的社會適應問題、問題行為等因素與消極情緒之間的關系的研究。Nancy Eisenberg等人的研究發現,兒童的外在情緒、父母懲罰反應與兒童的消極情緒之間具有雙向作用關系。父母報告的對兒童的消極情緒的消極反應一般與兒童低質量的社會功能相關。Richard A. Fabes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父母對兒童的消極情緒做出嚴厲的應對策略會致使兒童采用非常緊張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兒童往往會難于遵守社會競爭規則,容易在社會競爭中出現困難。

      來自母親的影響是家庭環境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母親與兒童之間的接觸與影響,不僅體現為母親影響兒童,而且在接觸過程中兒童的特殊的表達與反應也會對母親消極情緒的管理與調節產生反作用。Tanya S. Martini等人探討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的母親在管理自己的消極情緒時,對兒童情緒表達產生的影響。該研究發現兒童的情境情緒和母親的情緒類型是預測母親情緒管理的重要指標,而兒童的氣質卻不能預測母親的消極情緒管理。Tanya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不同收入水平的母親在管理自己的消極情緒時受到了來自兒童方面的影響,這說明兒童在與母親的接觸過程中,不僅模仿母親的表達方式而且與母親也有相互作用。

      (二)同伴交往中的消極情緒的研究進展

      兒童時期的同伴交往,是兒童發展社會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環境。兒童在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或學校環境時,同伴交往就開始成為影響兒童情緒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國外對兒童消極情緒的研究一直都集中在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影響上,直到近幾年才開始有研究關注兒童同伴交往的影響。

      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兒童受歡迎的程度是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Kimberly L. Goodman 等人研究了兒童在應對同伴拒斥過程中的反應。研究中主要探討了積極的重新評估、沉默應對和積極應對三種具體的應對同伴拒斥的反應,并且分別探討了兩種消極的同伴經歷(戲弄和排斥)情境下兒童的反應。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表達憤怒與積極的應對相聯系,傷心與沉默應對相聯系。另外,同伴經歷對于兒童應對消極情緒非常重要,同伴經歷可以促進兒童在被排斥時進行積極的應對,并且在受到同伴的親近時,同伴經歷促進了兒童積極的重新評估行為的出現。同伴交往作為兒童離開家庭環境之后的第一種社會接觸,對于兒童情緒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個研究對于兒童的健康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為未來研究兒童應對同伴拒斥提供了干預的基礎。

      國外關于兒童消極情緒的研究,近年來一直都集中于家庭環境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競爭技能的影響上,很少有研究關注同伴交往中消極情緒的發展與變化對兒童的影響。隨著研究的不斷擴展和深入,這將是未來兒童消極情緒發展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三、國內兒童消極情緒的研究進展

      國內消極情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探討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與負性情緒之間的關系,也有一部分探討了與高校學生的消極情緒相關的因素,如鄒玲的學位論文就探討了負性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之間的關系;范莉的學位論文探討了大學生校園壓力、社會支持與負性情緒之間的關系;劉明月的學位論文探討了研究生群體的依戀風格、歸因方式與負性情緒之間的關系。

      國內對于兒童階段的消極情緒的探討較為單薄。李燕等人以119名4~6歲兒童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評估了父母對孩子消極情緒的應對方式和孩子的社會技能發展水平,并且用氣質問卷評估了孩子氣質性情緒特征,考察了父母對孩子消極情緒的應對模式與兒童情緒特征和社會技能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父母對孩子的消極情緒的反應策略與孩子的某些社會技能有顯著的相關,父母對孩子的消極情緒的應對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情緒特征和社會技能的發展。這些研究結果為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很好的依據。

      何潔在其學位論文中使用了臨床訪談、問卷調查、社會測量等方法,對120名46~81個月大的幼兒被試進行研究,探討了幼兒生氣和傷心情緒傾向及其與同伴接受性的關系。研究的結果顯示,幼兒存在生氣和傷心的不同情緒理解傾向,并且在實驗過程中顯示出于與西方幼兒之間的差別。并且幼兒認為生氣引發他人更多的遠離,傷心會引發他人更多的目標恢復、道歉和趨近,所以幼兒偏好傷心情緒傾向的同伴。這個結果為對生氣和傷心情緒幼兒的干預提供了參考,并且有助于家長和教師更好地幫助幼兒來管理自己的情緒。

      除了這些研究外,其他關于消極情緒的研究大都摻雜在了兒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方面的研究之中,將消極情緒作為情緒的一部分,一起去探討兒童情緒理解或情緒表達的年齡發展規律或年齡群體之間的差別。

      四、國內外消極情緒研究進展的比較和思考

      國外還有研究對記憶與消極情緒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了探討。如Amy Bird等人就研究了兒童對過去消極事件的談話風格與兒童的自我概念之間的聯系。并且Serge Lecours等人的研究也探討了自傳式記憶的神經機制在消極情緒上的作用。除此之外,也有相關的研究探討了一些特殊的群體受消極情緒的影響。如Marian D. Sigman等人就對孤獨癥、智力遲鈍兒童對消極情緒的反應與正常兒童的反應進行了對比研究。而且,Shelley M.C. Van DerVeek等人也研究了唐氏綜合癥兒童父母的消極情緒與心理因素之間的關系。可見,國外研究者對消極情緒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全面探討,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進行了不同的探索與嘗試。

      而關于兒童消極情緒的相關因素的探討國內學者很少涉及。國內對兒童情緒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采用問卷法和故事情境法。關于消極情緒的相關因素的影響會是將來國內探討的一個主要方向。除此之外,消極情緒的研究方法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面,國外學者編制的量表在國內本土化工作等,將是在研究過程中需要逐漸完善的部分。

      兒童的消極情緒是影響兒童情緒能力中重要的方面,消極情緒的正確表達與處理對兒童的身心健康都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國外在兒童消極情緒方面的研究非常全面,但是消極情緒的正確表達與合理處理方式的獲得是否會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這也是值得探討的一個方面。因此,在國內進行消極情緒表達與應對方式的研究還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些研究也會對兒童的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兒童時期,是個體成長與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個體掌握情緒能力的一個重要時期,很多情緒發展研究都發現兒童在12歲之前會通過學習獲得自己獨特的情緒理解、情緒表達與情緒調節能力。當前學齡期兒童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學業壓力,學生的消極情緒的表達與應對都會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將來的研究可以對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存在的消極情緒表達或應對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

      主要參考文獻:

      [1]DeNeve K M & Cooper H.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 124(2):197-229.

      [2]Kitayama S, Markus H R & Kurokama M. Culture, Emotion, and Well-being: Good Feelings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0, 14(1):93-124.

      [3]侯瑞鶴,俞國良,兒童對情緒表達規則的理解與策略的使用[J].心理科學,2006,29(1):18-21.

      [4]Von Salisch M.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 Challenge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to parents,peers, nd friends. Internatio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1,25(4):310-319.

      [5] Carlos Valiente, Richard A. Fabes, Nancy Eisenberg, & Tracy L. Spinrad.The Relations of Parental Expressivity and Support to Children’s Coping With Daily Stress. Family Psychology,2004,18(1):97-106.

      [6] James Snyder, Mike Stoolmiller, Molloy Wilson & Miles Yamamoto. Child Anger Regulation , Parental Responses to Children’s Anger Displays, and Early Child Antisocial Behavior. Social Development,2003,12(3):336-360.

      [7] H. Abigail Raikes & Ross A. Thompson, Family emotional climate,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young children’s emotion knowledge in a high risk sampl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6, 2(4), 89–104.

      [8] Nancy L. McElwain, Amy G. Halberstadt & Brenda L. Volling. Mother- and Father-Reported Reactions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Relations to Young Children’s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Quality. Child Development,2007,78(5):1407-1425.

      [9] Nancy Eisenberg, Richard A. Fabes, Stephanie A. Shepard, Ivanna K. Guthrie, Bridget C. Murphy & Mark Reiser. Parental Reactions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Longitudinal Relations to Quality of Children’s Social Functioning. Child Development,1999,70(2):513-534.

      [10] Richard A. Fabes, Stacie A. Leonard, Kristina Kupanoff & Carol Lynn Martin .Parental Coping with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Relations with Children’s Emotional and Social Responding .Child Development,2001,72(3):907-920.

      [11] Tanya S. Martini, Carol A.Root & Jennifer M. Jenkins . Low and Middle Income Mothers’ Regulation of Negative Emotion: Effects of Children’s Temperament and Situational Emotional Responses. Social Development, 2004,13(4):515-530.

      [12] Rebecca Goodvin , Gustavo Carlo & Julia Torquati. The Role of Child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Maternal Negative Emotion Expression in Children’s Coping Strategy Use. Social Development, 2006,15(4):591-611.

      家庭環境概述范文第4篇

      關鍵詞:孝德文化 大學生 思想教育

      一、傳統孝德文化概述

      1.“孝”與“孝德”的含義

      孝德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最初的孝文化內涵,經過不斷演變、積淀與豐富,形成了一套道德體系。“孝”的基本含義是對父母的贍養,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孝是人們一種最自然和最應自覺的親情回報。“孝德”從根本上講,與“孝”沒有本質區別。“孝”是“德”的基本內容,“孝德”是“孝”的具體化[1]。

      2.孝德的內容及地位

      從古至今,人們對孝德內容界定不一,但總體來說,對孝德文化最初的含義和認識是一致的,即孝德是奉養父母,善事父母。孝德的內容離不開孝德的含義,概括為:第一,孝養,子女應給予父母物質上的保障,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讓老人老有所依。第二,孝敬,單純的養父母不足以稱為孝,孝不只是對父母進行物質上的供養,更重要是愛戴和尊重父母。對父母要和顏悅色,使父母精神生活愉快。第三,孝思,子女要牽掛父母,了解他們的近況,同時也要向父母說明自己的情況,不讓父母擔心。第四,孝順,子女要盡量順應父母的要求,不與父母吵架,要有平和的態度。孝德作為一切道德的根本,值得我們繼續傳承與發揚光大[2]。

      二、當代大學生孝德方面的現狀分析

      當代大學生的整體道德狀況良好,大部分學生對傳統孝德有很強的認同感,在實際生活中大都能孝敬父母,尊老愛幼,但近年來,從媒體報道和現實生活我們發現,大學生不孝行為時有發生,部分大學生孝德水平低下,不孝敬父母,不體諒父母的艱辛,貪圖享樂、吃苦精神差、意志薄弱、懶惰、自暴自棄,甚至有輕生、犯法等事件。

      (一)大學生孝德缺失的表現

      1.敬老尊老觀念淡薄

      不少學生在家與父母頂嘴、吵架,不尊重父母,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在學校不認真學習,不體諒父母為之付出的艱辛勞動,不考慮父母提出的要求,不顧及父母給予的深深期望。

      2.家庭責任感缺失

      很多學生不替家長分擔家務,比如洗碗、打掃衛生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不愿完成,由父母代勞,自己只顧享受。不少同學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得掙錢的辛苦,不知道父母的不易。

      3.感恩意識淡化

      很多學生認為父母為自己做的都是應該的,花家長的錢天經地義,這都是不成熟的表現,不懂得感恩父母,不愛自己的父母,完全不為父母考慮。

      (二)大學生孝德缺失的原因

      1.社會孝德意識的淡化

      “五四”時期到我國建國后一段時間里,受“左”思想影響,人們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對儒家孝德思想采取批判否定態度,隨著社會轉型,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劇烈變化,受西方文化沖擊,人們追求獨立人格,很少考慮父母,家庭意識淡化[3]。網絡媒體缺乏對傳統孝德的正面積極引導,宣傳弘揚傳統美德的力度不夠,導致社會孝德意識缺乏。

      2.家庭教育觀念的缺乏

      現代家庭大多以獨生子女家庭為主,父母溺愛孩子,對子女的要求全部滿足,導致孩子認為父母所做都是理所當然,不去回報自己的父母,不懂得去關心父母和他人,對父母缺乏尊重、關愛和理解,孝德意識淡薄。

      學校教育重視知識教育,過多關注升學率,忽視對學生道德素質方面的教育,雖然各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相關舉措,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大學生孝德教育被忽視,大學課程涉及到孝德教育內容很少,更多側重于理論灌輸,重視意識形態的教育,內容大而空,學生無法將書本內容和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三、加強大學生孝德教育建設的重要性

      大學生對國家的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大學生孝德意識的缺失影響到大學生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學校培育人才的質量,更重要的是事關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開展大學生孝德教育有利于學生個體道德的健康成長,促進家庭和社會和諧發展。

      (一)促進大學生道德健康成長

      孝德是人最基本的品德,一個敬愛自己父母的人,才會有關愛他人的善良之心,才能在社會中得到認可,因此,要以孝德教育為切入點,促使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促進形成和諧家庭環境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孝德是最基本的家庭倫理規范。在家庭生活中,提倡孝德觀念可以使得子女尊重父母,消除代溝,改善家庭關系,建立和諧、溫馨的生活環境。

      (三)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孝德是一種社會公德,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樹立尊老敬老的觀念,把家庭的孝德觀念推廣到社會中,有利益全社會尊老愛幼,團結友愛,遵紀守法,從而建設和諧社會新風尚。

      四、和諧社會下大學生孝德教育的對策研究

      孝德教育是思想道德的基礎性教育,對大學生的道德健全有關鍵作用,當代社會大學生的孝德觀念不同程度上有所缺失,迫切需要進行孝德教育,大學生成長受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影響,對其進行教育應與這三方面結合,從而整體上提高大學生道德水平。

      (一)家庭孝德教育

      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對子女進行孝德養成的重要性,從理念上讓子女認識到孝順父母是人的基本道德,從小灌輸孝德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監督子女的孝德行為,不能過分溺愛孩子,注意“嚴”與“愛”的相輔相成,理性對待子女,調動子女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他們自己事情自己完成,讓他們懂得父母的辛苦,這樣才能讓子女尊敬父母,形成對等的和諧的家庭環境[4]。

      (二)學校孝德教育

      傳統學校教育注重智力教育,忽視了道德教育。加強孝德教育,首先思想上改變,要認識孝德教育的重要性,積極開展教育活動。高校應豐富孝德教育內容,對孝德這一傳統文化要不斷賦予其時代新意,開辟多樣教育途徑,將書本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通過實例使學生認識孝德的重要,通過社團活動讓學生參與孝德實踐,不斷培養大學生孝德觀念。

      (三)社會孝德教育

      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媒體應積極報道孝德模范,向人們傳播孝德觀念,激勵大學生向他們學習,社會要營造良好道德氛圍,搭建孝德教育平臺,讓每個人都參與進去,并且要加強法制建設,加強孝德立法,進一步明確孝德的重要地位。

      五、結語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孝德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孝德文化仍是促進國家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巨大動力。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其道德狀況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展,因此,應把孝德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以大學生孝德教育為切入點,不斷樹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婷婷,陳冬林.當代大學生孝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探析[J].學理論,2010,(8).

      家庭環境概述范文第5篇

      一、案例概述

      學生A,大學一年級,在校園內被車輛刮傷,隨即去往市三甲醫院做檢查,診斷結果為:胸部軟組織有輕微拉傷,其他無礙。在之后一天內,學生A兩次要求到醫院查看,態度強烈,安慰無效,兩次均得到相同診斷:胸部軟組織有輕微拉傷,其他無礙。事件過程中,學生的表情、情緒、言語等方面表現出強烈的不信任感,心理上處于過度戒備狀態。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采取了以下幾方面的緊急措施:

      一是與其父母溝通。在事故發生當天已將情況向其母親說明的情況下,再次向其母親說明三點問題:一是孩子已經到醫院檢查三次,診斷結果一致,消除學生家長的擔憂;二是已在交警大隊備案,并辦理完相關手續,學校和老師會幫助學生妥善處理,如果出現任何后續問題,都有證可查;三是向其說明孩子現在的心理狀態,希望家長能夠對孩子進行疏導。

      二是與其宿舍學生溝通。通過分析該事件中學生A的言行舉止,筆者認為這些現象并不是偶然性的,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必定存在一些語言行為特征上的表現,經過與其宿舍同學的溝通了解,學生A基本不和舍友們交流,喜歡獨來獨往,除上課基本不與班級同學接觸,有時宿舍同學主動和其交流,她也不愿意和對方交流,宿舍內公用的寫字桌也是獨占一塊,不允許其他同學在上面擺放物品,對別人表現的總是很謹慎,充滿戒備情緒。但是,學生A與其一名高中同學似乎關系不錯,有時會電話聯系。通過分析這些信息,我初步判斷,學生A盡管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但具有傾訴的渠道,短時間內不會發生特別嚴重的后果,但是需要高度關注,及時疏導。據此判斷做出以下安排:在A受傷調理期間,宿舍學生要給予其生活上的關心,例如幫助其打開水、買飯以及輔導功課等。通過這些措施,使其感受宿舍同學的關心與溫暖,從而逐漸消除人際交往障礙,緩解戒備情緒。

      二、問題分析

      通過分析A同學在該事件中的言語行為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筆者認為她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戒備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障礙,對別人存在不信任感,不能夠順暢的與人交往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環境以及教育環境改變對其產生的影響,根源在于對大學環境的不適應。

      家庭環境影響:A同學來自農村家庭,經濟上不富裕,其父親不善言辭但非常嚴厲,在家庭生活中基本不與孩子交流,遇到問題總是一頓責罵,對女孩有一定的歧視,表現出很典型的農村家庭男性專制特質,因此也造成該同學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導致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很多問題。

      教育環境變化的影響:在進入大學以前,該同學一直在離家不是很遠的農村及鄉鎮學校讀書,地域語言環境與家庭所處的環境一致,所在學校的同學絕大部分是來自與其相同的家庭環境,因此,在進入大學以前處于從小習慣的,比較熟悉的,較為適應的一種環境。然而,進入大學后,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地域語言發生改變,而且學校環境也發生巨大的改變,周圍的同學不僅來自五湖四海,而且來自不同環境的家庭,專業老師的授課及輔導員老師對班級的管理方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些來自外部的教育環境的變化給該同學帶來了很大內在的心理沖擊,使其產生了極大的不適應感,出現了心理過度戒備方面的問題,外在的表征為人際交往障礙。

      三、解決方案

      除了上述在事件發生過程中第一時間采取的緊急措施,針對此類學生心理上的過度戒備,對環境的極度不適應以及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疏導:

      第一,幫助當事人建立與外界的溝通橋梁,增強與外界的信任和聯系,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關心與談心,消除當事人與輔導員老師之間的距離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給予當事人更多的關心,例如每日一條短信,內容不限,包含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積極促進熟悉感的形成,消除輔導員與當事人之間的距離。同時,經常性的與其進行談心,了解當事人的一些想法、關心的話題,生活學習中的困難,了解其進入大學以前的生活狀況,包括父母家庭、學校同學、親戚朋友等,給當事人講解一些人際關系處理方法,陪同其一起與宿舍同學、班委進行交流,同時,也讓當事人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輔導員老師的班級工作情況,努力走進當事人的內心世界,消除當事人對輔導員老師的戒備心理,產生信任感。二是幫助當事人與其宿舍同學融洽相處,從宿舍中獲取與人交往的途徑、技巧,建立自信。輔導員老師要充分發揮宿舍成員的力量,發動宿舍同學積極與其交流,每日生活中的噓寒問暖,一起在餐廳或宿舍用餐,一起去上課或自習,一同向其他同學或老師請教問題,一起參加班級或學校活動等等,同時提醒宿舍同學一定要尊重、理解當事人,從而幫助過度戒備心理問題學生適應到大學的生活學習中來,消除心理上的戒備狀態,減輕人際交往障礙。三是充分發揮班級這個學校單元的作用,使過度戒備心理問題學生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學會與人相處,消除戒備心理,改善心理環境。輔導員老師可以安排學生干部積極主動地與當事人交流交往。在組織班級活動中,主動邀請當事人參與,同時安排到一個活動小組,帶動當事人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促使其與小組內同學交流,消除其與班級同學的陌生感,逐漸融入到這個集體中去,從而解除內心的戒備狀態,能夠從容地應對與別人的溝通交流。

      第二,輔導員老師要定期與當事人的父母溝通,建立家長聯系機制,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要定期向其父母通報當事人一段時間內的生活學習狀況、與同學們相處的狀況,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同時了解當事人進入大學前的一些生活學習交友狀況,同時可以根據情況向當事人父母提出一些切實可行,有促進意義的建議,例如父母每周與其通一次電話、改善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與孩子一起分擔成長的困難等。

      第三,輔導員老師要引導幫助當事人做一些規劃安排,并達成教育契約。可以鼓勵或要求當事人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借閱包括自己感興趣的、其他人推薦的或者同學們最近都在讀的圖書,并寫一點讀書體會或感觸;每周與其父母通一次電話,講一件學校發生的事情;每周與宿舍同學一起用三次餐,一起上三次自習課、班級活動必須參加等,對這些安排要達成教育契約,做好監督和輔助,保證當事人能夠順利完成。待情況好轉后,輔導員老師可以逐漸加大當事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讓當事人自己提出心理狀態改善方案,并督促其完成。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婷婷| 亚洲人成图片网站|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首页|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西西人体44rt高清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沈樵|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亚洲av综合av一区|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四虎| 亚洲五月激情综合图片区|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清|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产区对比|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爱情岛亚洲论坛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亚洲日本在线看片| 亚洲精品国产啊女成拍色拍| 亚洲毛片基地4455ww|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