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旅游策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將鄉村文化資源巧妙地與旅游資源相結合,促進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鏈接和融合,要引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方法,剖析當前鄉村文化旅游發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討全域旅游視域下的鄉村文化旅游發展對策,促進鄉村文化旅游的開發和利用。
一、鄉村文化旅游相關理論
(一)RMP(昂普)理論吳必虎認為要以資源為基礎、市場為指導、產品為核心,將資源經由市場轉化為產品,解決旅游開發中無效旅游產品供給過多、結構性過剩及旅游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必須基于這一理論進行鄉村文化旅游的分析,包括資源賦存現狀、文化旅游市場、現有文化旅游產品,進行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實現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
(二)體驗經濟理論體驗經濟突顯人本性、情感性、體驗性和個性化特點,可以將其引入到鄉村文化旅游之中,強調旅游者本身的參與性和融入性,探索個性化的旅游體驗和旅游產品,為鄉村文化旅游帶來全新的思路和機遇。
(三)產業融合理論厲建新提出在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的不同行業之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產業動態發展過程,要加強旅游與農業、工業、文化等產業的鏈接和融合,形成“旅游+”的綜合新產能。
二、鄉村文化旅游發展問題剖析
(一)鄉村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的速度慢、規模小當前的鄉村文化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然而開發利用率相對偏低,缺乏完善的旅游文化產品體系,尚未打造出成熟系統的鄉村文化旅游產品,沒有實現鄉村文化旅游產品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二)文化產品的內涵挖掘不足在現有的鄉村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對于文化產品的內涵挖掘明顯不足,沒有使旅游者深入體驗和感受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難以真正感受到文化旅游深層次的滿足感。加之當前的鄉村文化旅游產品定位不高,存在資源簡單整合、產品相似度大的問題,無法形成強勁的競爭力,并缺乏精品開發的理念,無法滿足旅游者體驗至上的需求。
(三)相關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鄉村文化旅游交通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停車位明顯不足、公共交通班次較少,衛生環境整體較差,餐飲配套相對粗劣等現象,無法使旅游者感受到良好的旅游體驗,對地方的整體形象也大打折扣。
三、全域旅游理念下的鄉村文化旅游發展對策分析
(一)整合資源,提升鄉村文化旅游競爭力1.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要注重對鄉村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和開發,打造高品質的鄉村文化旅游品牌,使游客能夠更好欣賞體驗到特色的鄉村文化產品資源,立足于傳統的文化旅游景點進行開發和宣傳推介,啟動旅游產品品牌,并進行旅游活動的合理策劃,利用當地民俗文化特色內容,如:雷州的媽祖文化、宜興的陶茶文化、湯山的溫泉文化等,形成人們喜聞樂見的旅游效應。2.打造精品旅游線路要對當地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充分整合,采用以路串點、以路聯景的策略,將鄉村文化旅游路線進行串聯,打造古村旅游文化帶、特色農業產業帶、生態養生度假基地、民俗文化廊道等特色景點和項目,形成集旅游、觀光、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精品旅游路線,并充分利用線上旅游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和鏈接,使人們快速便捷地獲取鄉村旅游線路及周邊配套設施信息。3.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產業鄉村民宿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文化風情、慢生活體驗,尤其是物美價廉的優勢,日益受到市場熱捧。據相關機構調查,超過1/4的游客出行愿意選擇民宿。隨著鄉村民宿業態的不斷演化升級,也催生了多種服務業態,促進了游樂、娛樂、度假、康療、養老、體育、教育、環保、生態農業等多種產業發展,綜合帶動性極強。在具備條件地區,應制定鄉村民宿專項規劃,統籌布局和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產業。4.開發特色精品旅游紀念品要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吸引旅游者,使旅游者在參與當地特色文化旅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和領略鄉村文化特色內涵,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精心制作的旅游紀念品。
(二)融入政府、企業、民眾的合力1.政府要加強開發宣傳推介政府要在全域鄉村文化旅游中占據先導地位,進行鄉村文化旅游項目的總體規劃和部署,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鄉村文化旅游項目,并積極引入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加大對鄉村文化旅游的宣傳和推介。同時,要在資金、人力等方面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加大鄉村文化旅游環境設施的建設,促進鄉村文化旅游環境設施的整體提升。2.企業助力投資鄉村文化旅游項目政府和企業要通力協作,進行旅游推介會投資項目的招商引資活動,打造優質文化的旅游產品,并帶動區域內其他文化旅游景區的發展。3.加強民眾服務意識要增強當地民眾的服務意識,加深對當地特色鄉村文化的理解度和接受度,組織專業技能培訓,提升當地民眾綜合素質,營造出良好的旅游氛圍,提高民眾服務技能和水平。
(三)打造全產業鏈的復合型鄉村旅游文化產品1.實現“文化+旅游+工業”的融合,打造工業旅游示范區可以選取當地工廠企業作為工業旅游示范區,聯動食品產業、旅游產業,形成食品加工觀光區、食品制作品嘗體驗區、生態文化休閑區的產業鏈條,較好地提高工業旅游示范區的品牌知名度。2.實現“文化+旅游+農業”的融合,打造農旅一體化園區可以將當地農耕文化與旅游文化元素相鏈接,打造農旅一體化園區,并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加強旅行社與旅行平臺的合作,使旅游者能夠在農旅一體化園區享受到旅游、果蔬采摘園、農耕體驗園、住宿等過程,深入理解和體悟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農耕文化。3.實現“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形成研學旅行模式可以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工業文化,形成研學旅行線路或研學旅行教育基地,讓學習者通過觀光、參與、體驗的方式,加深與當地文化的親近感。
(四)打造“全市場化”的鄉村旅游文化項目1.打造四季旅游產品要根據當地四季不同時間段的民俗活動,打造四季旅游產品,使旅游者感受到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享受到鄉村旅游文化,實現全季節、多區域的覆蓋。2.策劃夜間旅游項目可以利用當地飲食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等資源,策劃夜間旅游項目,并與專業的歌劇藝術團或民間文藝表演團隊合作,展示夜間旅游文化魅力,滿足旅游者多樣化的旅游體驗。
鄉村旅游是把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利用鄉村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的旅游產品。近年來,我國各地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據調查,迄今已有至少1萬個村、約300萬人口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致富,鄉村旅游已成為旅游業新的成長點,成為帶動農村脫貧致富的亮點,但其總體上尚處于起步階段,一些方面還有待完善。
從宏觀環境來看,在國內很多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并具特色的地方,當地政府已把興辦鄉村旅游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然而,出于扶貧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區違背了旅游資源開發和市場發育規律,造成對自然旅游資源和原生傳統文化的損害,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從資源開發來看,中國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多彩,但部分投資主體的市場認識狹隘,過于注重現實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對資源只進行表層開發。有些地區急功近利,甚至放棄自己的原生態文化和民間資源,造成資源浪費和流失;有些地方為建設觀光型農業科技園,盲目引進技術和資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區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忽視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
從產品結構來看,目前各地的鄉村旅游均在向集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但產品類型和內涵都有待加強,以進一步提高產品品位和延長產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農事活動為依托的傳統觀光型農業旅游產品,僅停留在游客入園摘果、采茶和賞花上,可供游客參與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娛樂活動不夠;部分以民俗風情為依托的鄉村文化游,僅限于住“農家屋”、吃“農家飯”、游“民俗村”,知識性和趣味性不強。
從經營管理來看,由于鄉村旅游業從業人員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訓,市場競爭意識不強、經營理念缺乏、相關業務技能和管理經驗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場發展的要求。經營者更樂意在建筑、設施、設備上花錢,而對吸引游客至關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鄉村環境、服務水平與質量等往往重視不夠。
總體來講,鄉村旅游具有旅游行業的一般特征,即勞動密集性高、關聯帶動性強、就業門檻低、就業方式靈活等,這些特征使鄉村旅游具備了產業化發展的條件。隨著旅游者對鄉村旅游品種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和體驗的差異性要求的提高,鄉村旅游也要因時而變,提質升級,在“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思路的引領下,鄉村旅游應逐步過渡到旅、農、工、貿綜合發展,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以持久地發揮鄉村旅游振興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作用。在具體實施產業化發展道路的過程中,鄉村旅游應關注以下方面的內容:
——提高產業化認識是鄉村旅游產業化經營的前提。中國農村受土地分散的影響,鄉村旅游項目類型多,但規模小,沒能組建成大的旅游企業集團,未能形成旅游服務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產業體系,影響了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有不少經營者忽視了鄉村旅游發展的部分重要環節(農業資源基礎、旅游基礎設施、衛生環境等),簡單認為通過開發現有農田、果園、住宅便能建成一個鄉村旅游區。鄉村旅游產業化是鄉村旅游在農村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實現鄉村旅游特色化、規范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經營,就必須提高鄉村旅游地政府、企業、農民的產業化認識。
——加強政府主導與科學規劃是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的重點。為豐富鄉村旅游活動、規范鄉村旅游業發展、擴大鄉村旅游發展規模,從資金的投入、鄉村旅游地方標準的建立、基礎設施的建設到人員業務培訓等等,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各地各級政府的主導。加強政府主導,對鄉村旅游進行統籌安排、科學規劃,既可減少鄉村旅游的投資失誤,避免無序開發和重復建設,又可以實現區域城鄉之間的優勢互補,促進鄉村的健康、穩定發展。鄉村旅游規劃應重點解決以下問題:一是鄉村旅游布局區位的選擇,二是鄉村旅游的產品設計,三是鄉村旅游的容量確定,四是鄉村旅游市場特征與需求的分析,五是鄉村旅游地形象的確定。
一、內容清晰,一目了然
該書一大亮點在于內容細致清晰,運用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寫作手法,給讀者帶來富有啟發的閱讀體驗。全書共由8個章節組成,其中第一章介紹了休閑觀光農業的起源、發展、內涵、外延、特征等內容;第二章介紹了休閑觀光農業的基本功能與定位;第三章介紹了休閑觀光農業的產業模式,例如種植業、林業、畜牧養殖業、漁業等;第四章介紹了休閑農業的發展策劃、品牌形象策劃、產品策劃、節慶活動策劃等;第五章介紹了鄉村旅游的概念、特點、起源、發展及目前所存在的問題;第六章介紹了7種鄉村旅游發展類型,例如城市依托型、休閑度假型、農業觀光型、文化旅游型、景區配套型、古村落依托型、科普觀光型;第七章介紹了鄉村旅游的營銷策略,例如產品策略、價格策略、分銷渠道策略、促銷策略等;第八章介紹了鄉村旅游產品升級等。通讀全書可發現作者分別從以上八個方面向讀者全面展示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之間的聯系,同時也系統地梳理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產業模式、發展模式。
二、層次分明,突出重點
本書作者做了很多關于農業旅游方面的調查與研究,故此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著獨到的見解。書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基礎知識為著墨點;而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管理、經營為重點;全書層次分明,從了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之后上升至規劃、營銷、管理,通過層層遞進,讓讀者掌握該書內容。其中作者對休閑農業的論述,是從種植業、林業、畜牧養殖業、漁業等多個行業入手,分析出優劣勢和特點;與此同時,作者在編寫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舉例,與單純文字概述相比,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夠給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通讀全書可發現該書具有實際操作性,作者在詳細介紹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添加了實際經營之道,例如發展休閑農業必須符合當前局勢,并且還得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內容,作者選擇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論述,避免運用學術性語言,做到簡單明了,有利于進一步增加讀者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理解。
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說服力強
關鍵詞:自然旅游資源;休閑度假旅游;旅順口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5-0078-04
自然旅游資源是大連旅順口區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旅順口區旅游業發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順口區的旅游資源單體中,雖然自然旅游資源單體不如人文旅游資源單體數量多,但優良級單體比重達70.97%,總體品質相當高。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有著極大的開發價值和發展優勢,可以成為旅順口區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動力。本文在對大連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類型、賦存、開發潛力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開發對策,希望能對旅順口區旅游發展實踐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資源概述
(一)總體描述
旅順口區是大連市所屬的六區之一,位于大連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相望。介于黃海和渤海之間,陸域面積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龍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屬受海洋影響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為海拔465.6米的老鐵山。海岸線長169.7千米,有島嶼礁砣13個。森林覆蓋率為46.44%,是第三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006年接待國內外游客611萬人次,總收入6.2億元。
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在大連市自然旅游資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完成的大連旅游資源普查結論是:旅順口區擁有自然旅游資源單體31個,優良級22個.優良級單體比重達70.97%,優于數量見長的人文旅游資源。
(二)類型與賦存狀況
1、數量與品質
旅順口區旅游資源的單體總數量為209個,其中,自然旅游資源占31個單體。
本表統計中包括龍王塘街道3個水域風光單體和2個生物景觀單體。
通過表1可以看出,水域風光類資源數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觀、生物景觀、天象氣候。旅順口區的自然旅游資源數量雖然不多。數量上在全區中不占優勢,但在品質上優于全區和大連市。
2、空間分布
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單體在5個鎮、7個街道(未含龍王塘街道)、1個開發區的分布情況見下頁表2。
本表統計中未包括龍王塘街道3個水域風光單體和2個生物景觀單體。
通過表2可知,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在全部13鎮、街道和開發區中,除3個單體為共有外,只在7個鎮(街道、開發區)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勝、鐵山兩街道和雙島灣鎮都是5個單體,北海鎮是4個單體,主要集中在這4個鎮(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資源景觀及開發潛力
在旅順口自然旅游資源中。其優良級(三級以上單體)景觀資源主要有:
水域風光類:月亮灣浴場(五級單體)、老鐵山溫泉(五級單體)、黃渤海分界線(四級單體,評價時放人地文景觀中,但從景觀效果角度放人此類中)、老虎尾海濱(四級單體),北海大潮口海濱浴場、黃金山海水浴場、西湖山莊浴場和龍引泉均為三級單體。
地質地貌類:蛇島和老鐵山為四級單體,鳥島和白玉山為三級單體。
生物景觀類:蛇島一老鐵山自然保護區(五級單體)、老鐵山鳥棧(四級單體)、斑海豹自然保護區和旅順口國家森林公園為三級單體。
天象氣候景觀類:旅順口避暑地為四級單體。
可以看出,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主要特點和開發潛力:
一是數量不多,類型較全,品質較高。這便于綜合開發和旅游產品的多樣化開發。
二是可供開發的海濱浴場資源豐富,這與旅順口區三面環海有關,可以充分的開發。海濱浴場的旅游開發方向主要是休閑度假。
三是生物景觀資源分布較集中。蛇島上的黑眉腹蛇、老鐵山“鳥棧”及鳥島上的海鷗、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觀特色鮮明,具有開發的潛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區內的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這一類景觀資源可以開發休閑度假旅游、觀光旅游、探險旅游和生態旅游等。
四是地質地貌景觀具有一定品級和開發潛力。這類景觀資源主要有蛇島、鳥島、老鐵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四個園區(金石灘、大黑山、南部海濱、旅順口)之一。這類景觀主要可以開發為觀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觀資源組合開發其他類型的旅游產品。
五是溫泉和氣候景觀資源品級較高,可以進行休閑度假旅游和保健養生旅游開發。
旅順口區的自然旅游資源具有相當的開發潛力和發展空間.可開發的旅游產品為度假旅游、休閑旅游、觀光旅游、探險旅游、生態旅游等。還可以同人文旅游資源、鄉村旅游資源組合開發。
三、開發對策
(一)貫徹落實、制定執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為旅游核心競爭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世界旅游業競爭力排名中中國列第71位(全部124個國家和地區),總體競爭力仍不是很強,而在旅游政策一項評價中中國列第97位。這一方面說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通過旅游政策來提升競爭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順口區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競爭力,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業、學術界進行深入探討的問題。無論是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還是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都需要有適應社會發展和旅游發展規律的相應政策與法律法規。要大力發展旅順口區的旅游業,就必須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些年來,國家、省、市和旅順區政府先后制定了許多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一方面提出了許多扶持旅游業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許多規范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規范也是為了保障。現實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規就與優惠掛鉤,而對規范重視的不夠。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是地方旅游發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關鍵在于貫徹落實和執行。相關的規范與標準是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的保障,尤其旅順口區擁有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地質公園,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更應該貫徹落實和執行好國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規。在旅順口區旅游網站上還看不到這些政策和法律法規,給人宣傳不到位之嫌。對于自然旅游資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護法》、《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件》等法律法規。
某項事業的發展有賴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會促進事業的健康良好的發展,落后的政策會對事業的發展起阻
礙作用。對已有的政策要進行清理,凡是對旅游發展能繼續發揮其作用,不能繼續發揮作用要堅決取消。考慮到旅順口區即將迎來全面開放,應該及時從戰略層面制定旅游強區政策,進一步刺激旅游業的發展以增加旅游業在旅順口區旅游業中的貢獻率,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開發使用政策,如地熱資源的使用問題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劃、規劃與開發工作
策劃、規劃、開發、營銷、管理等組成旅游發展鏈條的各個環節,在旅游發展中不但缺一不可,還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創新,最后才能有發展。
1、旅游策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思維觀念的改變.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一方面旅游業要引領旅游消費。另一方面,旅游業又要不斷調整自己適應不斷變化的旅游需求。在這種旅游需求動態變化的時代,要想能不斷適應旅游者不斷變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來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和開發模式上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近年來.旅游策劃這門技術性強、理論要求高的學科正在發展和完善。策劃介入到旅游之中,為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旅順口區深度開發自然旅游資源必須重視策劃工作,要舍得花錢請智引技,把旅順口區的旅游大計用智慧和技術描繪出來。做好形象策劃、項目策劃、產品策劃、營銷策劃等一系列策劃工作。比如項目策劃問題,旅順口區缺乏具有旅順口資源特點和高品質的旅游項目,這就需要大手筆、高水平的策劃。等著開發商拿的項目是一種開發,但這究竟還是被動的,也有一些開發商在不斷地找項目,我們把項目策劃好了與開發商的對接或許更容易。如蛇島開發策劃、老鐵山開發策劃、地質公園開發策劃、森林公園開發策劃、氣候資源開發策劃等。
2、旅游規劃
旅游規劃在旅游業發展中的意義越來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視。關鍵是如何規劃,又該如何根據規劃去進行開發,實踐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順口區已委托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規劃《旅順口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并于2008年7月舉行了初稿匯報會。這是一個關于旅順口區旅游業發展全面的規劃,希望能盡快完成,以使旅順口旅游業發展有個總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資源而言,應做好具體的規劃。主要包括《旅順口國家森林公園開發規劃》、《旅順口區老鐵山一蛇島旅游區開發規劃》、《旅順口區海濱觀光游憩地開發規劃》(或《旅順口區海濱浴場開發規劃》、《旅順口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開發規劃》、《旅順口區國家地質公園開發規劃》,原則上應在《旅順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框架下來規劃。
3、旅游開發
對于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要在旅游策劃和旅游規劃的前題下進行,沒有策劃就是盲目開發,沒有策劃的規劃也是缺乏內涵的空規劃。山林草獸、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氣候……移步換景,處處是資源,步步是景觀。要有全新的資源觀、規劃觀和開發觀,不但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還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主要有這樣五個子系統構成:氣候予系統、海濱游憩子系統、森林生態子系統、地質地貌子系統和泉水地熱子系統。具體見下圖。
旅順口區還有一些自然資源的價值和潛力雖然現在還沒有表現出來,但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比如,老鐵山岬觀黃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濕地等。
通過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中的核心資源應是森林生態系統中的森林資源、蛇、鳥資源,以及海濱浴場和溫泉資源。所以,未來旅順口區在自然旅游資源開發應在這幾個資源上下功夫,而氣候資源則是控制和影響著這些資源的面貌。
旅順口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做到:
(1)選準開發方向(定位)――休閑度假;
(2)要引智創意策劃――不能走簡單的山水觀光開發之路,創意要新、項目要新;
(3)科學規劃、加強保護;
(4)加強環境建設和市場管理――建設標準要高,管理要到位;
(5)樹立精品意識――推出重量級、高質量的產品;
(6)加強營銷――要了解競爭對手,進行市場定位和市場細分;
(7)進行資源整合――區內自然旅游資源的整合,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的整合(深度開發自然資源,提升人文資源,系統開發),與區外加強合作。
(三)休閑度假旅游項目開發建議
縱觀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的特點,可總結為:青山、碧海、茂林、溫泉、地貌。在此基礎上,大力構筑森林生態、海濱休閑度假、溫泉養生度假三大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體系
1、充分開發海濱旅游資源,發展海濱休閑度假旅游
旅順與大海相伴相依,應該發展親海型休閑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鬧海。旅順口區擁有眾多海濱浴場,但還沒有形成足夠的吸引力,在大連市眾多海濱浴場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順口區旅游要發揮好自然旅游資源的優勢,必須做好海濱浴場的文章。
海濱浴場的提升改造。按照《大連市夏季“3s”旅游示范單位評定暫行辦法》的標準進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濱浴場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保證海濱浴場的沙灘沙質、海水質量,同時,提高海濱浴場的服務質量,按照服務標準規范服務。
區分大眾和高端海濱浴場。針對未來休閑度假旅游發展的趨勢,旅順口區海濱浴場區應堅持大眾化,免費開放。同時,要對海濱休閑度假旅游市場進行細分,選取一定的區域或單獨開辟建立高端海濱浴場。高端海濱浴場選址建議選擇在月亮灣海濱浴場。
海洋體育休閑。海濱浴場不僅作為洗浴之地,在海上還可以發展海釣、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沖浪、滑水、劃船和水上飛機等運動;在沙灘可發展沙灘拔河、沙灘跳傘、沙灘排球等活動。
海洋美食休閑。旅順沿海盛產魚蝦,蟹類和海珍品,用這些海產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風味的海鮮佳肴,如燒海參、烤大蝦、蒸鮑魚、爆干貝、炒香螺、涮文蛤、扒魚翅等。應根據不同消費層次游客開設高、中、低檔海味餐館,有條件的還可在高檔餐廳席間輔以適當表演,介紹旅順海鮮特色及傳統趣聞。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觀光、游覽、水產購物、海鮮美食一條龍。
海洋民俗休閑。旅順漁民在長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漁家民俗風情,如起錨拉網吹號子、請海神等。可以舉辦“漁家樂”民俗體驗游,讓游人隨船出海,開展垂釣和養殖等活動。還可以興辦海洋漁業展覽館,陳列各時期的漁船、漁具等實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漁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2、建立海濱旅游度假區
在旅順口選取適當的地域,建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大連市已擁有金石灘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金州區也正在開發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區,旅順口區應充分利用資源條件建立國家級的旅游度假區。這個旅游度假區選址可以考慮包括老鐵山溫泉、月亮灣海濱浴場、老鐵山海岬等。目標高端,兼顧大眾。在度假區內要選擇適宜休閑度假的旅游項目,深挖溫泉文化內涵,發展溫泉養生度假旅游;建立高爾夫球場和海上游艇俱樂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閑度假主題公園;開拓探險、科考等專項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內涵,發展森林生態旅游
立足優越的資源條件和區位條件,將老鐵山國家森林公園、南山森林公園開發休閑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體的、在大連乃至東北地區有市場影響力的森林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議在森林生態旅游內涵上多做文章。少上開發建設項目,做到森林資源旅游價值的最大發揮和自然生態環境的最小影響。
近年來,云南鄉村旅游不斷發展壯大,正成為如火如荼進行中的脫貧攻堅工作的有效助推力。鄉村旅游不僅改善了鄉村環境,豐富了農民文化生活,而且使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增加了農民收入,是云南旅游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新亮點。那么,在“旅游+”的命題下,應該如何構建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呢?本文給出了明確具體的答案。
在做策劃的這十幾年時間里,筆者接觸過很多亟待發展的鄉村,也考察了很多較為成熟的鄉村旅游。近來筆者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旅游+”的命題下,如何構建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從基層去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從人口上看,中國也是一個農業人口占比巨大的國家,盡管城鎮化的進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變著中國,但仍無損中國文化根在農村的事實。
鄉村旅游,是中國旅游發展新熱點,是最具潛力與活力的旅游板塊之一。在剛剛過去不久的國慶小長假旅游期間,鄉村旅游也未讓人失望,取得了斐然的成績。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電信聯合實驗室測算,2016年國慶長假期間全國出游超過十公里且超過六小時(不含工作等非旅游動機)的游客總計約1.86億人次 ,其中鄉村旅游人次約為1.29億人次,約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
鄉村旅游在中國風靡的勢頭早在二十世紀就已初見端倪,各式各樣的農家樂、民宿遍地開花。二十一世紀以來,小布爾喬亞們從城市涌向農村,開啟了新一輪“上山下鄉”運動,鄉村休閑氛圍逐漸形成。厭倦了城市快節奏生活的人們,憧憬著“詩和遠方”,深入鄉村發現新生活,這也是如今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
在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的今天,城市面積日益膨脹、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土地資源被流轉、老齡化和空心化等問題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不可避免地呈現出蕭條的景象,農村失守,最終走向衰落。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一劑良藥,鄉村旅游對上述城鄉發展衍生的矛盾和問題有極大的正面作用。國家也看到鄉村旅游對廣大農村的積極作用,不斷制定出臺相應的政策,推動鄉村旅游發展。2016年以來,國家多項政策扶植鄉村旅游經濟。
2015年“旅游+”概念的提出,給鄉村旅游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旅游+”,是多方位、多層次的,“+”的對象、內容、方式都可以不斷拓展豐富、多種多樣。2016年又出臺《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以“旅游+”為引領,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復合型、集約化的多業態農業經濟體系,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徑。
鄉村旅游在很多人看來就是“農家樂”或者“農家樂+民宿”。但是我認為這樣的理解過于片面。筆者對鄉村旅游下的定義是這樣的:“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依托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筑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觀光農業、民俗文化體驗、會務、鄉愁度假、休閑娛樂、鄉村養生養老等項目的新興旅游方式。”
不能否認現在已經有一批發展不俗的鄉村旅游在領跑,但畢竟鳳毛麟角。中國的鄉村旅游仍舊存在很多問題,歸結原因:一是產業化水平低,二是旅游的概念尚未深入人心。
依托“旅游+”的大機遇,在新的經濟形態、新的生活形態、新的社會組織形態、新的先進生產力的帶動下,鄉村產業融合機制加大,努力掙脫過去的阻力,配合鄉村旅游突飛猛進的勢頭,三產結合、三產互助、三產聯動,形成全產業鏈。
筆者認為比較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通過“一產做環境,帶動二產、服務三產;二產與三產嫁接;三產增加一產、二產附加值”來實現“第一產業+第二a業+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營造鄉村旅游大環境。
首要問題是做好第一產業。鄉村旅游的基礎是農業,農業是鄉村旅游最大的景觀來源、也是體驗式旅游的內容和消費主體。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根據不同的氣候、土壤條件和飲食習慣,以大地藝術手法種植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較高的四季花卉或經濟作物,改善鄉村整體環境風貌的同時,實現精準扶貧。這就是“一產做環境”。
其次是帶動第二產業。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必由之路。通過第一產業的規模化種植,帶動一系列產業鏈、經濟作物等農副產品以及綠色農作物深加工業的發展;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輔以當地特色手工藝或其他加工業。這不但有利于促進農業、旅游業、加工業全產業鏈的融合發展,更有利于帶動龐大產業鏈的發展,同時有效緩解大量農村人口就業問題,解決農村人口外流、老齡化、留守兒童、空心化等問題的同時,打響地方品牌,推進城鎮化。
再次是服務三產。第三產業的范圍很廣泛,剔除農業和工業,幾乎都可以囊括到三產的“門下”。旅游也不例外,在“旅游+”的大背景下,“旅游+大健康”“旅游+農業”“旅游+文化”“旅游+城鄉建設”“旅游+互聯網”等產業融合并舉,形成產業聯動發展格局。旅游和其他產業聯動更加緊密――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嫁接,開發工業旅游、科普旅游、“寓教于樂”體驗游等產品;通過第三產業的發展拉伸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產業鏈條,完善和打響盈江旅游商品知名度;再以“農旅融合、工旅融合、服旅融合”三大工程為抓手,撬動各產業融合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形成以旅游為引導的產業升級模式,突出全域旅游發展的戰略。
通過上述方式,形成“一產、二產為三產服務,三產帶動一產、二產跨越式發展”的聯動格局,實現“旅游業+農業+加工業”融合發展,構建全景式鄉村旅游目的地!
其實產業融合發展的理念,筆者在很多年以前就曾提出,在過去多個策劃中,筆者也曾多次運用這樣的方式,帶動一個片區的整體發展。
2012年,大理海西片區旅游產品開發策劃:昆明藝嘉旅游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曾大面積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以花為媒,構建百萬畝花海(下關-古城-喜洲-洱源),營造休閑度假氛圍,為旅游業發展營造環境,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包裝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落;在鳳儀工業園區建設花卉深加工基地,研發花卉精油、花卉食品、花卉飲料等附加值產品,做足二產空間,帶動工業旅游體驗;依托花海營造的優越環境,構建休閑度假為主導的旅游產品體系,帶動當地百姓參與旅游經營,打造全景式鄉村旅游目的地。
2015年,昭通市旅游產品開發運營策劃:合理利用國家扶持休閑農業、家庭農場及集體用地等政策,在鄉村旅游區內構建大批莊園(或農場)項目,打造成為云南莊園生活方式典范(超過3000畝的觀光農業園可形成景區,獲取相應的門票收入);同時引導范圍內的村落百姓開展“農業+旅游”,以農家樂、民宿、鄉宿及鄉土美食、果蔬等實現經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