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研究首先對河北省初中聾生的人際交往現狀進行了調查,然后重點運用班級心理輔導對初中聾生的人際交往進行了干預研究。
研究目的:調查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以便針對性地展開團體干預。探索適合改善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現狀的切實可行的團體輔導方案并驗證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中學生自尊量表》,隨機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學校201名初中聾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河北省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結果與健全初中生研究結果相比,在人際交往的社交回避與苦惱兩個維度上均顯著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聾生人際交往狀況明顯差與健全初中生。初中聾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自尊關系密切。可見有必要對初中聾生進行干預,以期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研究二:被試為石家莊特殊教育學校初二的兩個自然班,一個為實驗班,一個為對照班。實驗組接受規范的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對照組不接受任何處理。在實驗前收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數據,團體輔導結束后,收集其后測數據。在團體輔導結束1個月后,對實驗組進行追蹤測驗。研究采用的工具為,《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中學生自尊量表》、《團體咨詢領導者領導效能評估表》和自編的《同學間互動檢核表》。
研究結果: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對提高初中聾生人際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顯著,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設計的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方案,是一套切實可行的聾生人際交往干預方案,經過修訂可以在特殊教育學校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人的發展過程是一個與社會相適應的過程,是一個與他人發生社會關系的過程,這個過程具體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通過直接的或間接的人際交往可以影響人的發展。中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人際交往是他們了解、認識社會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們的人際交往現狀如何,將極大地影響其未來的人生發展之路。但現實生活中中學生的人際交往現狀卻不容樂觀,而聾生的人際交往存在更多的問題。目前我國對聾童人際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其現狀、意義和影響因素的調查和分析上,少數的幾項對聾童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的研究,也只是從理論上分析了提高人際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實踐已證明,團體輔導優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輔導和教育輔導。本研究在調查了解初中聾生交往現狀的基礎上,探索適合改善初中聾生的切實可行的班級團體輔導方案,通過實施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讓聾生學會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改善聾生的生活質量,進一步體現對該群體的人性關懷。
1問題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來,特殊兒童的教育與研究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視。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課題指南將特殊兒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為重點研究課題,可見我國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聾人學生作為殘疾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國聾人(即聽力語言殘疾)有2千多萬,約占殘疾人總量的1/3[1],提高聾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對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與同伴、父母、教師、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質的重要內容,它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技能的獲得、學業成就、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聾童的人際交往不僅能夠發展聾童的社會能力、提高適應性,而且對聾童的情感、認知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以及語言的學習具有獨特的作用。眾多研究表明聾童的人際交往問題是比較嚴重的。聾童中性格孤獨,不愿與伙伴玩的人數遠高于正常兒童,所占比例為45.2%[2];其焦慮程度遠高于普通學生,焦慮傾向集中體現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沖動傾向、身體癥狀等方面[3],其原因是聽力和表達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們與人交流的機會、社交活動減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心理咨詢大師卡爾.羅杰斯曾經說過,20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小團體運動”[4]。通過團體經驗,人們可以重新探索自我、發展潛能,團體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機會。勒溫提出人際關系的訓練在現代社會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領域[5]。
大量實踐[6][7]已證明,團體輔導優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輔導和教育輔導。班級心理輔導以班級為單位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良好的交往環境,采取活動的形式,對解決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導,學生自主自覺,感同身受,特別有利于學生克服社交障礙,塑造良好的人際交往品質,提升自我。對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學生來說,團體氣氛有利于使成員感受關懷、信任,體驗被人關注的感覺,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質,獲得情感支持,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然而,目前在我國大陸對聾童人際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其現狀、意義和影響因素的調查和分析上,少數的幾個對聾童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的研究,也是從理論上分析了提高人際交往水平的方法,將團體輔導用于培養聾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研究還沒有一例。鑒于團體輔導的蓬勃發展及其已經被證明的有3效性,我國對特殊群體兒童教育的重視及聾生人際交往現狀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們對初中聾生進行人際交往班級心理輔導。
關鍵詞:團體;職業生涯輔導;初中生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認為大學生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應該工作做在前面,如果初、高中課程涉及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我們各部門的壓力可能不會像現在這樣大。
國內首位將職業規劃指導引入到中學課堂的北京人大附中專職職業規劃師、北京前方導航教育公司首席專家吳志蘭女士認為:“一種觀念的轉變,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倘若在初中階段就引導孩子對興趣、氣質、能力等方面進行初步了解,進一步認知和探索自己未來想從事的職業和該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能儲備,解決大學畢業后的擇業和就業問題就會容易很多。
在我國,孩子們一般是在十二、三歲開始上初中,到十四、五歲初中畢業。處于自我獨立意識增強心理斷乳期的初中階段是人生發展鏈條中極為關鍵的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滿足他們對職業世界探索需求,引導他們認清自我,培養對待學習和工作的主動意識,掌握搜集整合篩選評估所獲得資料的方法,了解社會市場對職業需求變化,對外在環境與工作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為初中畢業后馬上就業或者升入高一級學校做好積極的準備,必將成為初中階段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要務。
目前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是被忽略的。很多包括一些教師也認為讀出好成績是頭等大事,選擇職業是大學畢業之后的事情,過早地涉獵職業的事情耽誤孩子學習,在中小學就關注職業方面的教育未免早了點。教育主管部門并沒有制定一個完整的法規和系統要求滿足中小學生早期職業認知的需求,更不要提及指導學生進行未來職業規劃的具體標準。近些年一些南方沿海地區在普通中學開設職業生涯指導課程,但大多數學校仍都處在初步探索階段。
職業成熟度是個人職業發展狀況與其職業發展階段需相互對應,處在探索階段的初中生職業成熟度將會包括職業決策知識和職業決策態度兩個方面。職業成熟度是一個動態的與“心理成熟度”和“個人準備程度”密切相關的概念。職業生涯輔導是建立在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對自身的特點優勢、興趣、潛能進行探索,積極主動地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對未來人生及其職業有清晰的認識,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根據規劃更好地安排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1.研究對象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金河學校初中三年級學生。研究對象入選標準:(1)職業成熟度分數低于平均分一個標準差,身體健康,有進行職業生涯決策愿望者;(2)能主動和他人交流、愿意將一些感受同他人分享者;(3)能夠按時參加每次團體活動。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有:(1)性格內向不愿同其他成員分享交流者;(2)不能保證足夠時間參與者;(3)不愿意尊從活動安排者。經過面談篩選初三男女各12名學生參加,將入選學生按班級分層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2人。
2.研究干預階段
2.1確定團體輔導時間、地點和道具
每周二和周四下午最后兩節課,持續4周共8次輔導活動。地點選在金河學校五樓多媒體教室,后備場地為三樓小會議室。彩筆、學生胸卡、白紙、影音設備等。
2.2優化干預方案
干預人員系研究者本人,對教育學、團體心理學領域有廣泛的涉獵,具有中學教師資格證和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有一定咨詢工作經驗,能夠準確掌握實驗倫理原則。干預主題在初步了解初中生職業成熟度況狀和與參加實驗的同學們的建立良好信任關系基礎上確定,確定研究目標通過八個主題開展職業生涯團體輔導活動,自編團體輔導方案——我們從這里起航!
2.3干預實施過程
本研究干預具體實施分為四個階段:評估期、介紹期、活動期、評價期。評估期:研究者真誠與學生進行溝通,傾聽參與實驗學生的講述,告之團體輔導活動的時間安排和地點,簽訂團體知情同意書。介紹期:將團體輔導的性質、活動方式、次數、結束時間告之學生,介紹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問題,與學生保持順暢溝通取得他們的支持認可與配合,此期在干預第一周完成。活動期:領導者營造一種愉悅、輕松的氣氛,使得團體活動有效運作,調動所有成員積極參與。評價期:使用《初中生職業成熟度》對對照組、實驗組實驗后測;通過與干預前調查數據比較來探討團體方案對提升職業成熟度的效果,同時為促使活動目標實現,在整個活動進行過程中進行及時反饋,干預結束后收集成員自我總結,干預結束兩個月后進行追蹤測試評估探討團體輔導干預持續效果。
3.研究評價階段
3.1實驗組成員團體輔導效果的評估分析
3.1.1實驗組前測、后測差異比較
對實驗組各個維度的前測值和后測值進行比較,發現實驗組在處理后獨立性、職業世界知識、職業決策態度與處理前有顯著差異,職業成熟總分、自信心、職業自我知識、職業決策知識指標與前測相比差異極顯著。
3.1.2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后測試差值比較
實驗組職業世界知識和職業決策知識以及自信心變化值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其中主動性、獨立性、穩定性、職業自我知識和成熟度總分的變化值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功利性和決策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職業生涯團體輔導對于提高初中生職業成熟度效果較為明顯。
3.1.3討論
實驗組職業世界知識和職業決策知識和自信心變化值與控制組存在顯著差異,其中主動性、獨立性、穩定性、職業自我知識和成熟度總分的變化值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本次團體輔導的重點為接受悅納自我、增強自信、激發對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其中穿插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知識講授和討論,成員對自己未來發展產生積極期待,初步制定職業生涯定向;另一方面,團體輔導活動中的信任溫暖的氛圍讓成員敞開心扉大膽探討解決問題辦法,還有快樂熱身運動和情境模仿促使學生全情投入活動中,活動感悟頗多,并能將活動中所學所悟運用到實際學習生活之中。而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功利性和決策態度”兩個維度上前后測卻沒有顯著性差異,可能原因是功利性和決策態度受現實社會影響長期形成的,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而我們只提供8周團體輔導,想在短時間內僅僅通過團體輔導途徑來改變其決策態度和功利性,是非常有難度的。
3.2.實驗組團體輔導活動中期評估結果與分析
團體成員對自我的表現都比較滿意,遵守團體的契約狀況良好。但仍有14.15%的報告未能注意自己對團體指導者的反應,29.67%的成員可能會標定自己和他人,51.78%的成員會詢問別人的問題和給予他們忠告。這些表現和他們的年齡特征分不開,因此會自然地帶入團體中。在第五次會面是通過和成員探討這些行為表現,在后續的活動中有較大改善。
3.3實驗組團體輔導活動結束效果評估分析
通過《團體咨詢效果評估表》中封閉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回答,我們可以看到職業成熟度有較大的提高。83.27%成員表示對職業生涯選擇更有信心,他們明確了到清晰奮斗目標和努力的方向,80%成員初步形成了暫定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其實初中生的興趣、能力、價值觀、人格等各個方面都還未定型,團體輔導真正能幫助他們的是激發職業生涯意識,拓寬職業世界的視野,培養進行職業生涯抉擇的能力,而形成真正的職業選擇只是次要的,目前也只是暫時的或者大方面的選擇,不可能具體細化,通過團體職業生涯輔導所有成員對自己的未來生涯發展都有了新的認識和更合理的抉擇。
3.4實驗組追蹤性評估結果與分析
對照組并沒一直處在自然學習狀態中,在取得對照組后測數據后,為對照組和未參加團體輔導的同學們提供了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講座指導,所以在團體職業生涯輔導干預研究結束兩個月后,只對實驗組被試采用問卷調查進行了追蹤性評估。將實驗組后測數據與追蹤數據進行T檢驗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團體職業生涯輔導產生了長期效果,效果得到了維持。
3.5小結
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都存在著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初中生能否升到上一級學校學習是老師和家長最密切關注的,他們多數認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太早,職業選擇和初中生距離還很遙遠。職業價值觀、職業自信心、職業興趣等內部因素也是影響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卻是關系到學生職業抉擇、未來規劃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專業職業指導人員的關注。而職業生涯團體輔導不僅僅只針對初中學生,可應用到不同年級學生,重視學生早期職業觀念的培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就業指導形式,職業生涯輔導再早也不為晚。
真誠和諧的團體氛圍有助于成員共同分享和思考,都處在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階段的成員們,希望對自我有更深度的了解同時也想借助外界的力量解決自己在職業規劃中的困惑,使自己更加成熟。
活動形式多樣,各種咨詢理論綜合應用,職業生涯團體是各種咨詢理論綜合應用的結果,比如接受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理念的指導,營造真誠、和諧、信任、不評判的團體氛圍;職業生涯團體活動形式多樣,有活潑的熱身活動、個人思考、團體分享、集體討論、角色扮演等,多樣的活動可以有效彌補單純課程講授所帶來的被動和疲乏感,讓成員感到新奇,提升和維持成員參與團體的熱情和動機,達到良好的指導效果。
4.提高初中生職業成熟度的策略
4.1自我探索與自我提高
一方面可以在學校的指導下做一些自我探索性的測驗,對自己的氣質類型、興趣愛好、職業價值觀等有所認識,另一方面,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發現和發展自己興趣愛好和特長。比如讓學生在一些校內部門團委、閱覽室、接待室等實習,體驗真實的工作情境;讓學生自己組織校園藝術節、演講比賽、讀書匯報會等活動,鍛煉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促進職業生涯教育在中學校園內的深入開展。
4.2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多渠道開展職業生涯教育
初中階段,以探索和計劃為主,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與任務,促使他們對自我進行了解,以及對職業世界的認知和提高職業決策能力需要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的特色發展課程,以班級或者小組為單位組織體驗活動,培養學生悅納自我的意識,增強自信心。學校可以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如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等大力宣傳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知識;推薦職業生涯方面書籍雜志或者電視節目引導學生掌握職業發展趨勢,了解未來想從事職業的相關技能要求,幫助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特長等實際情況和社會現實環境因素相結合,為他們未來的職業選擇打下良好的基礎。充分發掘地方資源,邀請社會人士參與職業生涯教育。對職業生涯問題進行交流,還可以向孩子們介紹他們自己從事的職業,回答學生關心的職業問題,加深學生對各種職業的了解和對職業生涯設計意義的認識。學校有必要針對性地了解畢業生的心理狀況,開展集體心理輔導,及時提供職業生涯咨詢,同時加強抗挫折的教育,培養積極健康的求職心態。學校教育環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是初中生職業成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學校開展以學生為本位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與輔導,不只是專業職業生涯輔導人員努力而是全體教職員工參與進來,為促進學生職業成熟做出更大的貢獻。
4.3家校合作,調動家長參與積極性
家長本身也可以在工作之余關注一些社會上的職業信息,有機會帶著孩子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拓寬孩子職業世界的認識范圍。學校組織學生進入實際職業場所比如工廠、企業、機關、社區等進行考察,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了解各種工作的特質以及工作者角色,試探自己是否喜歡未來想從事的工作中工作者的狀態。實踐參觀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和生活,提高對工作世界的認識,增強就業、創業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吳志蘭.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10,1-290.
[2]沈之菲,生涯心理輔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70.
[3]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79.
【關鍵詞】 社會支持;方法;對比研究;精神衛生;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395.6 C 9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7-0813-03
Influence of Different Ways to Seek Social Support on Left-behind Ju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LEI Fang. 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45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different ways to seek social support on parent-absent student in junior school and as to their mental state health of influenc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aking education measures. Methods With Mental Health Test(MHT), the Self-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Self-Social Support investigate questionnaire, 528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268 students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When left-behind students met a difficulty, they mostly turned to bother, friends, mother or father for comfort and care. Left-behind students having more than 6 friends had better mental health than the students having less friends. The left-behind student's mental health of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tell their troubles and often turned to others for hel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tudents of the other three kinds of help seeking styles. Conclusion Positive coping style can better acquire support and protect mental health of left-behind junior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Social support; Methods; Comparative study; Mental health; Students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很多人選擇出外務工、經商或從事其他活動,從而導致了大量留守兒童的產生。遵循《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年齡標準和有關文獻[1],本文認為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國內學者研究發現,留守現象使兒童產生較多心理健康問題和消極人格特征[2]。有關研究顯示,農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較高,具有輕度及其以上心理問題的占31.0%[3];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焦慮、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問題較為突出[4]。本研究通過實地調查,具體了解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尋求社會支持方式的個體差異及對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影響,并通過對留守初中生個體差異的研究來探討其群體出現分化的原因,從積極地角度看待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制定相應有效的教育干預措施。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班級為單位,對河南南陽地區國家級貧困縣內鄉縣乍曲鄉和洛陽地區的欒川縣廟子鄉13~15歲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對照組)進行隨機取樣,對564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經篩選得有效問卷528份。其中男生275名,女生253名;留守初中生268名,非留守初中生260名。年齡為(14.07±0.82)歲。
1.2 施測方法 由研究者和班主任一起在課堂上集中發放試卷,學生根據問卷指導語答卷,答完卷后當場收回。研究工具包括:(1)《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5],該量表是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根據日本鈴木清等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而成,可用于綜合檢測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測驗共有100個項目,包含8個內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測謊量表)。8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得分越高,表示受測者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各分量表折半信度為0.84~0.88,總量表的折半信度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67~0.86。(2)自編人口學變量及社會支持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留守類型、父母關系、父母打工時間、朋友的數量、獲得關心的來源、有煩惱時的傾訴方式以及面對困難的求助方式等內容。
1.3 數據分析 測驗結果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并進行樣本差異的顯著性t檢驗、F檢驗、相關和回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村留守初中生獲得社會支持的來源 根據對留守初中生及其教師、朋友、代養人的調查訪談發現,當留守初中生遇到困難和麻煩時,得到安慰和關心來源出現的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朋友、母親、父親、教師、(外)祖父母、親戚。可見朋友與母親、父親在留守初中生的支持系統中占據重要位置。而母親或父親亦或父母雙方外出的狀況使朋友成為留守初中生最多的社會支持來源。
2.2 朋友個數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恐怖傾向以及總分上,擁有6個及以上朋友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擁有朋友數量較少或者沒有朋友的留守初中生。張德乾[6]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點,對留守初中來說,伙伴對他們更重要。留守初中生因父母外出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基本交往需求不能從父母那里獲得,又不能從代養人和教師那里獲得時,往往把需求的滿足投向同伴;同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他們安慰,緩解其交往的壓力。見表1。
2.3 傾訴方式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除了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維度,在其他維度和總分上,采取“主動講述自己的煩惱,希望獲得支持與理解”的留守初中生得分都低于采取另外3種傾訴方式的留守初中生。同時,在孤獨傾向和身體癥狀維度上,采取“如果朋友主動詢問你就會說出來”的留守初中生比那些“只向關系極為密切的1~2個人傾訴”的留守初中生得分明顯高。這說明在問題解決和求助方式上,越是采取積極方式的留守初中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與肖聰閣等[7]的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見表2。
2.4 求助方式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對于采取“有困難時經常向家人、親友、學校求援”的留守初中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以及總分上,得分顯著低于其他3種求助類型的留守初中生。同時在孤獨傾向上,采取“很少請求別人幫助”的留守初中生得分高于“有時請求別人幫助”的留守初中生。“從不接受別人幫助”的留守初中生,在自責傾向上得分低于“很少”或者“有時”請人幫助的留守初中生。見表3。
2.5 社會支持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將關心來源、朋友的數量、傾訴方式、求助方式等作為預測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對MHT量表總分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主動向他人傾訴煩惱(β=-0.227,修正后的R2=0.014)、只向極為密切的朋友傾訴煩惱(β=-0.161,修正后的R2=0.016)、有6個以上的朋友(β=-0.116,修正后的R2=0.023)都對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預測作用,這3個因素可以共同解釋心理健康狀況的5.3%,其中有6個以上的朋友預測作用最顯著。
3 討論
3.1 留守初中生尋求社會支持的來源 本研究發現,當留守初中生遇到困難和麻煩時,得到的安慰和關心來源出現的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朋友、母親、父親、教師、(外)祖父母、親戚。可見朋友與母親、父親、教師在留守初中生的支持系統中占據重要位置。且朋友數量較多(6個及以上)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朋友數量較少(1~2個)的留守初中生,主要表現為前者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以及恐怖傾向方面出現的問題較少。留守初中生父母經常不在家,朋友和教師是留守初中生首選的尋求支持對象。鑒于此,教師要切實增強對留守初中生的關愛度,為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此外,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學生改善社交狀態,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同時團體心理輔導是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方法[8]。留守初中生接觸最頻繁的團體就是班級中的同學。因此,要積極引導留守初中生多和同伴交往,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組織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群體文化,有意識地將非留守生與留守生結成對子,進行“一幫一”、“手拉手”互助活動等,增加留守初中生群體和同伴活動的場合和機會。
3.2 留守初中生傾訴、求助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 通過相關研究分析發現,當留守初中生遇到煩惱時,主動講述自己煩惱的和有困難經常向家人、親友、學校求援的方式,更容易使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而那些采取被動策略或者封閉自己從不向任何人傾訴者更容易出現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自責、過敏傾向等問題。加之,父母外出打工造成了這些兒童親子教育的基本缺失[9],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與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性格會變得孤僻或者樂群性低。在遇到煩惱或困難時不善于傾訴或主動尋求幫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支持的獲得和利用。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進一步表明留守初中生對社會支持的主動尋求對于其心理發展的重要性[10-11]。
本研究結果也表明,社會支持來源僅僅是一種潛在的支持。盡管以往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留守初中生孤獨感消除和幸福感增加有很大的聯系[12-13]。但問題是要使社會支持由潛在變成現實的,關鍵還在于留守初中生自身的積極參與和主動獲取,答會明[14]的研究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盡管很多研究提出從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入手提高留守兒童的健康水平[15],但本研究提示,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父母、監護人特別是學校教師要有意識引導留守初中生自己積極主動尋求幫助,努力為自己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與同學、教師、親戚、鄰居等保持密切的聯系。主動積極地調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同時,更要求學校、社會為他們提供方便的、明確的、有效的支持系統和途徑。
4 參考文獻
[1] 葉敬忠,莫瑞.關注留守兒童: 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87.
[2] 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心理科學,2005,28(4):855-858.
[3] 李寶峰.農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干預.教育探索,2005(5):82-83.
[4] 王東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學“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3,24(5):521-522.
[5] 宋專茂,陳偉.心理健康測量.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207-218.
[6] 張德乾.農村留守兒童交往狀況的調查與分析.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1):5679-5680,5682.
[7] 肖聰閣,陳旭.農村留守初中生依戀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23(1):92-96.
[8] 廖鳳池.初中生咨詢團體理念與方案.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325-387.
[9] 魏軍鋒,鄭洪冰.親子分離對農村留守初中生心身癥狀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2):83-85.
[10]段玉香.農村留守初中生社會支持狀況及其與應付方式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4):464-466.
[11]李志凱.留守初中生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4):440-442.
[12]劉霞,武岳,申繼亮,等.小學留守初中生社會支持的特點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4):325-327.
[13]胡心怡,劉霞,申繼亮,等.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湖南省留守初中生幸福感的影響.心理研究,2008,1(4):34-38.
[14]答會明.大學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4):227- 228.
目前,國內外學者雖然沒有形成對“心理彈性”概念的統一認識,但卻基本形成了三種代表性的觀點:一是從個體發展結果的角度界定,認為心理彈性是個體遭遇嚴重挫折和威脅的情境下,仍能獲得適應和發展良好結果的心理現象。二是將心理彈性視為個體所具有的能力或素質,指“個體能夠承受高水平的破壞性變化,同時表現出盡可能少的不良行為的能力;個體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過來,并且靈活地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能力”。三是側重于動態理解的過程性界定,認為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意味著從困難經歷中恢復”;“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過動態交互作用而使個體在遭受重大壓力和危險時能迅速恢復和成功應對的過程。”在這幾種代表性的觀點中,過程性界定實質上包括了前兩種觀點的核心內容,強調了個體的良好適應能力和發展變化的結果,其同時描述了危險性特征和保護性特征之間的動態性。國內外的很多研究都是基于這種概念界定基礎上進行的。
二、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
國外學者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心理彈性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中介作用的是與‘危險性因素’相對的內外部‘保護性因素’”。那些阻礙個體正常發展、使個體受傷害或導致不良發展結果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都可以稱為危險性因素。而保護性因素則是指能減輕不利處境中的個體所受到的消極影響、促使個體心理彈性發展的各種因素,其中包括個體性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如:兒童的個體因素有智力水平較高、社會技能高、有內控制力、有吸引力、計劃能力強、對心理彈性能自我界定、對經歷的“認知—情感”加工好等;家庭因素有父母關系和諧、家庭經濟狀況良好、支持型的父母、良好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良好;社會性因素則有社會支持網絡(親戚、社會團體的物質和情感支持)、成功的學校經驗。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彈性作用機制的研究更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揭示了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體現了外在環境、生理、心理、社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后的研究可能還需要注重從學科融合、交叉的視角,開展多維度的研究,要注重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的應用,更要注重文化背景對個體心理彈性建構與發展的影響,要注重心理彈性作用機制的生態性、系統性研究。
三、心理彈性的測評以及干預研究
隨著心理彈性研究的逐步深入,心理彈性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也由早期的質性研究、個案法、訪談法等轉變為以量化評估研究、實驗研究為主。比如運用成熟的已有量表、問卷進行測查,或者根據自己的研究需要,采用經驗效標法、因素分析法等編制新的心理彈性量表、問卷進行調查。國內外比較有代表性的量表和問卷有:CD-ResilienceScale,加利福尼亞健康兒童問卷中的學生心理彈性問卷,黃希庭等編制的中學生心理彈性量表,胡月琴和甘怡群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徐家華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彈性問卷等。隨著心理彈性研究的進展,許多具體措施也在研究結果的指導下應用于實踐。與傳統的旨在改善危險性因素不同,許多干預工作對個體自身和個體所在環境中那些發展性、保護性的資源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如生活技能訓練是一項以學校班級為單位,目的在于幫助提高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技能和抵御社會不良影響的訓練。通過示范、角色扮演、行為家庭作業等活動,以發展與提高個體的自尊、人際交往等有關的認知行為技能以及減少焦慮。國內的學者也開展了一些心理彈性的訓練和干預研究。如滕秀杰設計了以認知行為為導向的心理彈性團體輔導方案,實驗發現“團體心理輔導可以顯著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長期效果”。曾紅以農業院校學生為被試,開展了相應的心理彈性訓練,發現“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效果顯著”。還有學者研究認為個體的心理彈性系數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可以通過后天培訓,增強個體的心理彈性系數。建構和擴充動態內在因素的對于提升個體心理彈性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心理彈性研究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心理彈性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探索個人生存和成長的力量源泉,使逆境對個體的消極影響最小化,使個體的適應和成長最大化,這一目的是與心理健康教育殊途同歸的。如何有效幫助處于生理、心理發展關鍵期的初中生更好地適應與成長,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課題和中心任務。所以充分借鑒心理彈性研究的成果并從中獲得啟示和參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已有心理彈性研究充分表明,兒童早期和青春期是心理彈性塑造的關鍵時期。在這些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個體的心理彈性水平往往是不穩定的和比較弱的。因此注意避免讓個體經歷高危事件、減少危險性因素,降低心理彈性損害十分關鍵。同時,要注重保護性因素的增加和拓展,良好依戀關系的形成和安全感的提升都有利于為心理彈性的發展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抓住青春期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期,要做好學生入學、升學等關鍵節點的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目標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強調心理問題和心理困擾的預防、消解與應對,通常是處于一種被動或消極應對的模式。而心理彈性理論則更傾向于注重個體積極心理特質的培養和塑造,如自我效能感、積極情緒、積極評價以及自我調節、意志力等個性品質的養成。這樣,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著力建構學生的樂觀認知、體驗積極情緒,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個體洞察自我和心理成長的活動,更要成為發現、獲取和培養心理彈性的活動,其目標應為幫助個體形成積極個性品質、不斷追求個體人格完善、促進個體達到自我的完滿狀態。
3.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形式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課程、講座等知識傳授形式為主,輔以活動課程和團體心理訓練等形式。而心理彈性理論表明,個體的自我體驗、調節能力和認知評價能力、個體應對水平的提升和發展對于心理彈性的生成與發展密切相關。自我調節和體驗能力的增強可以促進學生情緒健康發展,增加他們行為的穩定性和行為的可控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個體的切身體驗和主動性、參與性,要以心理訓練、團體活動的教育形式為主,尊重和重視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心理體驗,強調技能的訓練和養成。
4.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力量
心理彈性發展的動力來自于個體內部(個體特質)和外部環境(家庭、社會)的保護性因素。具體來講,構成心理彈性動力系統的有:個體特質系統(自我效能感、問題解決策略、應對方式、心理控制源及心理防御機制)、家庭環境系統(家庭結構、家庭氛圍、教養方式、依戀類型等)和社會支持系統(學校生活、師生關系、朋輩交往等)。而目前我國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雖然也號稱“三位一體”,但實際切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也只有學校教育人員,家庭尤其是父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沒有充分展示出來。這就需要廣大家長真正轉變觀念,勇于承擔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努力營造溫暖融洽的家庭氛圍,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系,積極關注孩子的心理體驗和心理成長需求,真正成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時,學校、教師也要給予個體積極關注和關懷,注重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從社會層面來說,應當構建關心和保護個體尤其是青少年的氛圍和良好的社會環境,真正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合力。
5.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重點
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培養具有遠大志向、高尚情操、優良品德、良好習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首”的教育理念,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圍繞區教委和學校的工作要點,抓好落實,積極開展各項活動,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扎扎實實抓好我校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進一步開闊德育新思路,拓展德育新途徑;豐富德育內容,強化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工作理念:
堅持“德育為首、全員德育”的德育工作理念。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愛國、責任、誠信、奉獻、尊重、合作),全體教職工要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為己任,自覺主動擔負起教書、管理、服務的工作責任。以自身的政治立場、治學態度、言談舉止、思想品德,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三、德育工作目標:
初一:勤奮自信。規范日常行為,培養良好習慣。
初二:求實向上。強化紀律意識,培養耐挫能力。
初三:拼搏沖刺。樹立自信心,艱苦奮斗教育。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1、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1)加強領導,保證政令暢通。
(2)加強德育處與教導處、團委、年組間的工作協調和配合,密切聯系班主任,發揮一切德育職能人員的作用,把課堂作為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注意發揮各學年教學的德育作用,注意發揮學生干部的作用。
(3)全面貫徹執行《北京市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管理規程》,不斷完善正副班主任“德育伙伴”試行制度,達到“同伴互育”的作用。通過舉辦講座、培訓、基本功展示等形式,全面提高青年班主任從事教育學生、管理班級的工作技能和業務水平。
(4)根據區教委兩項系列活動(班主任培訓活動、市教師基本功考核活動)的具體要求,本學期要繼續完善《太和中學班主任評價方案》,加大對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班主任的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法規意識、道德意識。
(5)繼續加強年級領導,充分發揮年級組的教育功能,定期召開年級組長會,針對各年級的具體情況,集思廣益,實施分層教育,加強學生德育工作。
(6)、輔導、幫助班主任加強班集體建設,要求每位班主任結合本班實際,研究出適合本班特點的班級管理經驗,學期末寫出班級管理經驗或論文。
(7)加強心理健康教師的培訓,發揮心理咨詢室的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迎接區級視導。
2、以養成教育為主線,努力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
以學生的養成教育為基礎,組織學生更進一步學習《守則》、《規范》,強化日常行為規范的訓練,使其真正達到“入腦、入心、導行”的作用。特別是初一年級的學生,要盡快掌握學生在校一日常規的有關要求,在最短的時間里,從心理、行為等方面適應初中生活,并上好文明禮儀第一課。
3、愛國主義教育常抓不懈
本學期在上好愛國主義第一課的基礎上,將以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為突破口,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大力宣傳中國體育健兒在北京奧運會上所取得的成績,做好奧運成績轉化月教育活動,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斷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
4、加強對學生的法制宣傳及安全教育
(1)利用校會、班會、板報、櫥窗、校園廣播等各種形式宣傳法律知識。
(2)做好學生的調查摸底工作,及時完善學生檔案。
(3)邀請法制輔導員到校為師生及家長進行法制講座,讓家長了解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特點和危害。
(4)嚴格要求、教育學生不跟校外青年交往,防止學生在校期間被誘騙出校園,避免出現被敲詐、被毆打、協同做違法犯罪之事等的發生,加大.fa制教育力度,做好防差轉差工作。
(5)認真貫徹落實《太和中學安全制度匯編》,確保我校師生的擁有一個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6)切實抓好安全工作。安全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基礎,要特別重視飲食、飲水安全、交通安全、活動安全,一方面全體教師要進一步增強安全意識,班主任要結合各班實際情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預防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學校要及時進行安全檢查,杜絕事故隱患。
5、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輔導。
(1)完善我校心理咨詢工作制度及領導小組,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
(2)重點解決青少年學生學習心理負擔過重、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青春期煩惱、升學中的困惑等問題。
(3)在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之外,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師對學生的個別輔導與咨詢,提高心理輔導室的利用率。
(4)做好團體心理輔導工作,進行個案輔導與跟蹤輔導。
(5)廣泛開展面向家庭、學生的心理咨詢活動,不斷探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心理教師每學期末上交一份典型輔導案例或成功經驗總結。
6、完善家長學校的管理,構建三結合教育網絡。
(1)重視和開展家庭教育指導,進一步辦好家長學校,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家庭教育輔導,提高家長科學教子的能力。并通過建立家長委員會、教師的家訪等形式,努力提高家長參與家庭教育活動能力。
(2)堅持家訪、來訪制度,聯系教育實際,合理利用校訊通,增強家校協作機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