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質勘查調研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金礦; 地質特征; 找礦前景; 賀蘭山; 寧夏
中圖分類號: P578.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7-0028-03
自上世紀60年代初,多個地勘單位在賀蘭山北段開展了以找金為主的地質找礦工作,發現了黃河跑馬崖的砂金礦和牛頭溝地區的石英脈型金礦及一些金礦化點,但僅局限于以砂金和石英脈型金礦的勘查找礦工作。90年代后期,地質勘查人員在牛頭溝、梁根地區發現一些含金蝕變破碎帶,分析認為蝕變破碎帶可能是金的有利賦礦部位,進而轉變為以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為主的找礦研究工作。2008年在牛頭溝地區開展了為期兩年的普查找礦工作,進一步確定了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的存在。在通過遙感地質異常解譯、1:1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5萬礦產地質調查、礦點檢查及綜合研究等工作,發現了大量以Au為主的Cu、Pb、Zn、As、Co、Ag等綜合異常,認為在賀蘭山北段地區都存在類似牛頭溝金礦區的地質構造特征及成礦條件,并初步圈定出八個找礦遠景區。
1區域成礦地質背景①
賀蘭山北段地處天山-興蒙造山系與賀蘭山-龍門山南北向斷裂帶的交匯部位,大地構造位置為華北陸塊鄂爾多斯地塊西緣賀蘭山裂陷的北段(圖1)。基底由太古代-早元古代的變質巖、花崗巖等結晶巖系組成,主要有角閃巖、變粒巖(片麻巖)變質建造,同時伴有S型花崗巖侵入,由此構成裂陷帶基底結晶雜巖系(宗別立巖群)。賀蘭山裂陷是鄂爾多斯地塊與阿拉善陸塊間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期間形成的一個以裂陷構造環境為主的北北東向槽狀海盆地,在古陸殼之上,形成了自晚元古-早古生代的海相沉積地層,晚古生代開始至中生代末期該帶大規模隆升,基底及上覆的上元古界―三疊系,連續沉積的蓋層發生強烈褶皺變形、斷裂,其中北段基底巖層及花崗巖大面積露出地表。基底的變質巖建造及S型花崗巖建造中,以韌性剪切斷裂構造為代表的各類構造發育,巖層中金、銅、鉛、鋅、鐵等元素在地層的深度變質作用過程中活化遷移,在構造的有利部位富集成礦。
1.1地層
賀蘭山北段的地層主要有古元古代宗別立(巖)群,中元古代青白口系;古生代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中生代三疊系、侏羅系;新生代第四系等。古元古代宗別立(巖)群在本區分布范圍最廣,為主要賦礦地層,區內主要金礦(化)點均分布于其中。
宗別立(巖)群地層呈東西向展布,屬華北陸塊的古老結晶基底,構造復雜,變質程度屬角閃-麻粒巖相,混合巖化、花崗巖化較強烈。該群自下而上可劃分為:柳條溝組、柳樹溝組、阿楞呼都格組、禿魯根組,上述四個巖組的分布反映了主變質期的構造格局。巖性以黑云斜長片麻巖為主,夾灰白色厚層變粒巖、淺粒巖、石榴黑云斜長片麻巖等。
1.2構造
賀蘭山北段經歷了多期構造運動、多次構造變形,因此褶皺、剪切帶及各種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區域性大斷裂主要有賀蘭山東西兩側的北北東向賀蘭山東麓大斷裂、賀蘭山西麓大(深)斷裂和近東西向的正誼關大斷裂,這些斷裂都具有多期活動特征,其中正誼關大斷裂的次級斷裂(F1)為該區牛頭溝等金礦床(點)的導礦和容礦構造。
正誼關大斷裂位于賀蘭山北端,東西向展布,長約100km。斷面呈舒緩波狀,具先正后逆的斷層性質。大部分地段向北傾,傾角70°-80°,個別地段有轉向南傾之勢。切割了所有北西向、北東向和南北向構造線。
1.3侵入巖
賀蘭山北段侵入巖分布廣泛,區域內混合花崗巖出露面積約300km2。巖石類型主要為中-酸性巖,基-超基性巖少量,個別見火山熔巖。地質時代分布,以早元古代混合(花崗)巖(Pt1γ)為主,原巖為侵入的花崗巖類。巖體呈巖基、巖株及巖脈狀,與古元古代宗別立(巖)群呈混合交代接觸,接觸界線常與片麻理一致,呈過渡關系。以早元古代堇青含石榴黑云母花崗巖為主分布于勘查區中西部及東部。石榴石花崗巖僅在東南角有少量出露。
區內脈巖較發育,主要有輝綠巖脈、輝長巖脈、石英脈,本區石英脈與金礦化關系極為密切。
區內侵入巖與金礦化作用的關系尚不明朗,金往往賦存于古元古代變質巖之韌性剪切帶和構造破碎帶中。從區域化探資料來看,花崗巖的金、銅等平均值小于區域背景值。
2典型礦床地質特征②
通過2008-2010年的普查及研究工作初步認為,牛頭溝金礦成因類型屬于與構造-熱液活動有關的中低溫熱液型礦床,礦區的金礦化有破碎蝕變巖型和含金石英脈型兩種類型(圖2)。礦區地質特征簡述如下:
2.1礦區圍巖基本特征
在金礦區范圍內出露的地層有古元古界宗別立(巖)群第二亞群(Ar3Z2)黑云斜長片麻巖和變粒巖;中寒武-下奧陶統阿不切亥組(∈2-O1a)含生物碎屑灰巖;上石炭-下二疊統太原組(C2-P1t)砂巖、頁巖和炭質頁巖。蝕變巖型礦體上盤圍巖主要為古元古界宗別立(巖)群第二亞群黑云斜長片麻巖和變粒巖,下盤圍巖為中寒武-下奧陶統含生物碎屑灰巖和上石炭-下二疊統太原組炭質頁巖。石英脈型礦脈圍巖主要為古元古界宗別立(巖)群第二亞群黑云斜長片麻巖、混合花崗巖,次為變粒巖。
黑云斜長片麻巖(局部為混合花崗巖)在外貌上與侵入花崗巖相似,呈灰白-肉紅的雜色,具花崗變晶結構,塊狀-片麻狀構造。主要礦物組成為斜長石(占30%)、鉀長石(35%)、石英(25%)、黑云母(5%),見少量變質礦物石榴石和夕線石。礦物粒度較粗,大多數礦物粒度一般在3-5mm之間。
黑云母變粒巖,淺灰-灰黑色,塊狀構造,顯微鏡下呈中-細粒鱗片粒狀變晶、變余碎屑結構,礦物粒徑0.2-0.5mm,石英次生加大現象明顯。主要由石英(50%)、斜長石(20%)、黑云母(15%)和少量絹云母、綠泥石等粉沙質-泥質組成。
2.2 F1斷裂蝕變破碎帶及礦體特征③
破碎蝕變巖型金礦位于牛頭溝金礦普查區的中部,礦體賦布于正誼關大斷裂的次級斷裂F1主干斷裂破碎帶內,受構造控制,為典型的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類型(圖3)。
F1主干斷裂地表出露長約4.20km,破碎蝕變帶寬30-90m,斷層走向近南北向,傾向西。南北走向上延伸出礦區外,傾向280°左右,傾角60°-75°,為一逆掩推覆構造。
在蝕變破碎帶內圈定的三個金礦體均賦存于F1斷裂破碎帶內(圖2、圖3),在地表出露長420m,最大垂深近500m,礦體平均水平厚度2.86米,呈似層狀、透鏡狀,產狀與F1主干斷裂一致,傾向280°左右,平均傾角63°。
礦化蝕變特征主要為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偶爾見黃銅礦化的長英質碎裂巖。
2.3礦石特征
主要由碳酸鹽化、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含金蝕變巖和含金蝕變碎裂巖組成。
硅化黃鐵礦化含金蝕變巖:呈灰白色,地表礦化帶多呈淺褐色。主要礦石礦物有黃鐵礦、磁黃鐵礦、褐鐵礦,偶爾見黃銅礦;脈石礦物有石英、絹云母、長石、綠泥石等。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和細脈-浸染狀,具弱的片理化現象。也見角礫狀礦石,主要由硅化巖的角礫被石英+黃鐵礦熱液脈膠結。黃鐵礦多呈它形和五角十二面體形態,呈浸染狀分布,粒徑0.2-0.5mm,少量黃鐵礦呈細脈-浸染狀沿蝕變巖裂隙分布,黃鐵礦可見碎裂現象。未見明金。
含金蝕變碎裂巖:其蝕變和礦化相對較弱,該類礦石呈灰白色。主要礦石礦物有黃鐵礦、磁黃鐵礦、褐鐵礦,脈石礦物有石英、絹云母、長石、綠泥石等。礦石構造主要為碎裂-角礫狀,具弱的片理化現象。黃鐵礦多呈它形和五角十二面體形態,呈浸染狀分布,粒徑0.2-0.4mm。少量黃鐵礦呈細脈-浸染狀沿蝕變巖裂隙分布。推測是變粒巖發生了碎裂-角礫化和熱液蝕變-礦化現象。
Ⅰ號礦體中礦石含金0.27-2.47×10-6,Ⅱ號礦體中礦石含金0.34-0.75×10-6,Ⅲ號礦體礦石含金0.75-1.52×10-6,均屬低品位礦石。
礦石的礦物成份為:石英、長石、斜長石,方解石、絹云母、綠泥石;重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榍石和白鈦石。
2.4含金石英脈特征
石英脈型金礦分布于牛頭溝普查區的北部偏西地區的古元古界老變質巖及混合花崗巖中,是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現且進行勘查的金礦類型。礦區內石英脈較多、成群分布,在礦區內發現石英脈175條,其中含金脈體白色,具不同程度的黃銅礦化、孔雀石化和褐鐵礦化及金礦化。脈體沿走向具膨大縮小、分支復合特征,明顯受先壓扭后張扭的斷裂構造控制,分枝復合、尖滅再現現象十分明顯。脈石礦物為石英,金屬礦物有金、黃銅礦、黃鐵礦、方鉛礦及孔雀石、褐鐵礦等,脈體圍巖蝕變主要是硅化、絹云母化。含金石英脈分布區存在有以金銅為主的鉛、鋅、銀、砷等元素的組合異常。
175號脈是礦區內主要含金石英脈,地表出露長度350m,總體走向115°,傾向南西,傾角54°-75°,走向上呈膨大縮小、分支復合特點,地表控制長度170米。金品位0.54-3.78g/t,含銅0.38-5.68%;地表含金最高為21.2g/t;結合地表和坑道,礦體平均厚度0.48m,金平均品位5.97g/t。
3地球物理異常特征
3.1磁力場特征
1:10萬航磁、1:5萬地磁異常顯示出兩條近東西向的正磁異常帶及小的磁異常,主要與大的斷裂構造相對應。
正誼關大斷裂將工作區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較平穩的正磁場區。北部的大片負磁異常區顯示有兩條近東西向的正異常。出露地層多為古元古代宗別立群地層,同時有巖漿巖脈沿斷裂侵入于老地層中,形成了明顯的高、尖、陡磁異常。
3.2電磁測深特征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加拿大生產的V8電法工作站,在牛頭溝金礦普查區開展了1:1萬瞬變電磁測深掃面工作,共計圈定出四個物探異常帶。結合礦區地質特征及激電測深斷面和CSAMT斷面圖,反映III號異常帶東部分支與已發現的正誼關大斷裂的次一級控礦斷裂破碎帶F1(I、II、Ⅲ號礦置)相吻合;該破碎蝕變帶和I號礦體在南北走向上及600m以下仍有明顯延深顯示。此外,礦區西側仍然存在與F1斷裂破碎帶相同的含金構造蝕變帶,礦區找礦前景較大。
4地球化學異常特征④
通過對烏達、石嘴山車站幅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圈出以Au、Cu為主的綜合異常10個、以Pb、Zn、Ag、Au為主的綜合異常和Au、Cu、Ni、Co、Cr、As多金屬異常區4個。經礦產地質調查工作發現,這些異常大都位于有利于成礦的構造蝕變帶或含礦巖系內。
在梁根-牛頭溝一帶通過20km2的1:1萬化探原生暈測量工作,進行了12個元素V、Gr、Ti、Ni、Co、Zn、Cu、Pb、Zn、Ag、Au、As的R-型聚類進行了分析,發現單元素異常317個,綜合異常13個。以Au=28010-9為異常下限,共計圈定出了5處金、銀、砷、銅等組合異常,局部經工程驗證與金礦體吻合較好,圈定出的異常帶總體與物探電磁異常及構造蝕變帶吻合較好,推斷本區以金為主的成礦作用較好、較完整。同時據化探資料推斷經歷了石英、黃鐵礦、黃銅礦、鉛鋅礦等的成礦階段,成礦表現為多階段、多期次的特點,符合金礦富集成礦的一般規律。
5金礦(化)帶的分布特征
賀蘭山北段構造蝕變礦化極為典型,且規模較大,礦化較連續,在空間分布上具有成群、成帶集中分布的特征。通過對烏達幅、石嘴山車站幅內開展的與金及多金屬礦礦產地質調查工作,根據地表鐵(部分為鐵帽)、銅、金礦點和礦化點分布密度及所處構造帶的地質特征、物化遙異常分帶等特征,在賀蘭山北段初步圈定出金、金銅等多金屬成礦帶4個,確定成礦遠景區8處。
多金屬成礦帶分布于宗別立群片麻巖、變粒巖及古老花崗巖接觸帶中,主要有牛頭溝-梁根金銅礦化帶,金最高含量339.52×10-9,異常呈北西向串珠狀展布;哈爾木騰Cu、Au礦化帶,總體呈北西向分布,以Au34、Au35-1、Au35-2、Au36異常最為突出濃集,元素含量高,有明顯的濃度分帶,Au最高25.7×10-9;北岔溝-柳葫蘆溝金銅礦化帶,Au以單點成群出現,伴有Pb、Zn、Cu異常,Au異常與Pb、Zn異常有分帶現象;麥子井-樹龍溝金銅礦(化)帶,該異常呈北東向展布,此類型的金礦化都發育于近東西、近南北及北東向的斷裂破碎帶中。
6礦化富集規律及找礦前景
6.1控礦條件及礦化富集規律
6.1.1大地構造條件
大地構造位置處于鄂爾多斯陸塊與阿拉善陸塊交界地帶的賀蘭山褶皺帶北端,西部為阿拉善陸塊,東側為銀川地塹。經歷了多期構造變形,褶皺,韌性剪切帶及各種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構造形跡復雜,加上本區地質發展特征是沉積巖石經歷了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及花崗巖化作用,并伴有動力變質作用等多種作用疊加。在此復雜的地質作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的金礦(化)點,其大地構造背景上具備形成中型金礦床的成礦環境和條件。
6.1.2 地層條件
區內古元古界等古老地層廣泛出露,區域變質、混合巖化、花崗巖化作用強烈,經過長期復雜的地層作用,形成了諸多金銅礦(化)點。古元古界宗別立群(Pt1Z),特別是下部的柳條溝組原巖為沉積巖,含金豐度較高,含金背景值為6.56x10-9,遠大于其它巖類2.10-2.3x10-9,分析宗別立群柳條溝組沉積巖是本區的礦源層,本區構造發育,變質作用、巖漿活動強烈,具有金元素從礦源層中析出遷移富集成礦的外部條件,表明該區具有形成規模以上金礦床的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和條件。
6.1.3巖漿條件
多期的巖漿活動是形成金礦的重要條件。首先巖漿巖對金礦的形成提供了熱液,使周圍地層中原來以各種形式存在的礦化元素發生不同程度的活化和遷移;特別是圍巖為主變質期變質巖,經變質熱液作用,礦化元素已部分活化,在巖漿巖的熱能、熱液作用下,金元素容易活化遷移出來。本區酸性巖漿活動,尤其是含斑、含榴黑云花崗巖,在成因上是重熔花崗巖,產出有一定深度,在巖體的外接觸帶伴有強烈的構造活動,為含礦溶液的遷移和礦源層補給創造了有利條件。本區重要金礦化帶多分布于花崗巖與圍巖外接觸帶附近部位。
在花崗巖化作用后期,由于重熔巖漿的形成而產生了大量巖漿期后熱液,為金的大規模遷移提供了更優越的條件。從前期的研究資料中可以看出,從變質巖(沉積巖)一混合巖化變質一重熔花崗巖,含金量呈逐漸降低的態勢。上述資料說明金在整個花崗巖成巖作用演化時的遷移情況。當金進入重熔巖漿期后熱液時,處于高臨界狀態,具有極強的溶解性,熱液從高溫高壓區向低溫低壓區的薄弱構造帶遷移時,產生各種蝕變作用,由此而使熱液由原來的堿性變成弱酸性,由高溫降為中低溫,在弱酸性條件下金沉淀富集成礦。
6.2找礦前景淺析
6.2.1成礦地質條件有利
賀蘭山北段地區與金礦化有關的宗別立群廣泛出露,各類斷裂構造發育,巖漿活動強烈,Au、Cu成礦條件良好。特別是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的韌性剪切帶在賀蘭山北段的東部廣為發育,通過近幾年的遙感地質、化探、物探剖面測量、地質剖面測量、礦點檢查、槽探鉆探綜合研究等方法手段,發現了數十個金銅礦(化)點,發現了大量的金、銀、銅、鉛鋅綜合異常,已確立了十多個找金遠景預測區,其中牛頭溝金礦斷裂構造控礦明顯,成礦深度大,以往勘查程度較低,主要以地表地質勘查和淺部探礦工程為主,經過普查已探獲(333+334)金資源量近3噸。多數異常與已發現礦床、礦(化)點疊加成帶展布,都屬于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化蝕變帶,與區域構造-熱液蝕變帶密切相關,成礦地質條件非常優越。在深部及其找金、銅也是極具潛力的,具備良好的成礦找礦前景。
6.2.2找礦信息豐富
目前賀蘭山北段已發現金礦(化)點47處,其中地表金品位大于1g/t的礦點23處,金品位大于3g/t的礦點有12處。結合礦區及成礦地質條件、物化探異常信息、遙感異常特征及近幾年的地質科研及找礦勘查成果等信息分析認為,賀蘭山北段具有以牛頭溝礦區為代表的成礦條件和地質特征,在賀蘭山北段尋找構造蝕變巖型金及多金屬礦具有很好的找礦前景,應繼續進行地質勘查及研究找礦工作,選擇有利地段進行深部驗證、找礦。
注釋:
① 張連昌,薛國強,等.寧夏石嘴山市牛頭溝金礦普查區成礦條件與地球物理勘查試范(科研報告).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11.
② 李紅宇,等. 寧夏賀蘭山北段牛頭溝地區金礦調研報告.銀川:寧夏有色金屬地質勘查院,1995.10.
③ 李紅宇 等.寧夏賀蘭山北段牛頭溝金礦預查地質報告.銀川:寧夏有色金屬地質勘查院,1997,10.
④ 谷守江等.寧夏賀蘭山北段牛頭溝金礦普查工作總結報告. 銀川:寧夏有色金屬地質勘查院,2008,12.
參考文獻:
[1] 潘行適等.寧夏及鄰區1∶20萬地質圖說明書[M].銀川:寧夏礦產地質調查所,2004.
[2] 張本仁,趙侖山.地球化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79.
[3] 楊振德等.阿拉善斷塊及鄰區地質構造特征與礦產[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今年以來,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及早研究部署,分解落實任務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更加高度重視煤炭工業和煤礦安全生產工作,市委二屆八次全會、市政府第七次全會和全市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對煤炭工業和煤礦安全生產作出部署,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深入煤礦企業調研檢查、親自參加重大煤礦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對切實抓好煤礦安全生產作出明確指示和要求。我們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于1月7日召開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工作會議、1月9日下發《*市煤炭工業局2009年工作意見》(昭煤發〔2009〕1號),對2009年煤炭工業和煤礦安全生產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在此基礎上,將全年工作任務分解下達到各產煤縣區,與各產煤縣區煤炭主管部門簽訂了工作目標責任狀。
二、扎實開展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期間安全工作
一是及時安排部署。年初下發文件,對全市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期間安全工作作出部署。并于2月27日召開全市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工作座談會,聽取各縣區工作情況匯報,對全市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期間的煤礦安全生產工作進一步作出安排部署。二是加強統計調度。建立了煤礦節后復工復產情況日報制度和“兩會”期間24小時值班制度,及時收集掌握煤礦復工復產安全工作情況,切實加強了應急值守工作。三是強化督查檢查,促進工作落實。組成3個督查組,從2月23日至3月5日,對各縣區開展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前安全生產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檢查。各縣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煤礦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安全生產工作部署和“五個從嚴”要求(從嚴制定驗收標準、從嚴落實人員責任、從嚴審查相關證照、從嚴監管特員、從嚴監管工人培訓)”,嚴把復工復產驗收關口,有力促進了節后復工復產和“兩會”期間的煤礦安全生產。
三、克難攻堅,繼續組織開展煤礦瓦斯治理攻堅戰
今年以來,我們認真貫徹《*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煤礦瓦斯治理攻堅工作的意見》,把瓦斯治理作為煤礦安全生產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措施推進煤礦瓦斯治理。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關于開展小煤礦瓦斯專項治理工作部署,與市發改委、能源局、煤監*分局聯合制定了《*市煤礦瓦斯治理工作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開展全市煤礦瓦斯專項治理工作,全面提高瓦斯防治水平,保障安全生產。二是加大力度推進煤礦瓦斯遠程監控聯網工作。目前,全市煤礦瓦斯監測監控系統實現了應裝盡裝,鎮雄縣、威信縣共有48個煤礦實現了礦、縣、市三級聯網,市級煤礦瓦斯遠程監控平臺與省實現了瓦斯實時監控數據聯網傳輸。其他縣區正在積極推進縣、礦聯網工作。三是深入開展高瓦斯、煤與瓦斯診斷治理工作,督促高、突礦井開展瓦斯治理專項設計,制定治理方案。目前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四是在全市范圍內確定了12對礦井,全面啟動瓦斯治理“雙百”工程示范礦井建設。相關工作正有序推進。五是邀請重慶煤科院瓦斯治理專家,開展了全市煤炭主管部門領導、技術人員和煤礦企業技術負責人參加的瓦斯治理技術專題講座。針對*煤礦瓦斯災害嚴重、瓦斯事故多發的實際,于6月5日與重慶煤科院就開展瓦斯治理及煤炭開發技術合作進行座談,擬加強合作,充分利用其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強力推進全市煤礦瓦斯治理工作。六是全力推進煤礦技術管理。啟動了全市煤炭行業專家人才庫和煤礦技術檔案建設工作。開展了規范煤礦采區設計和圖紙交換工作專項培訓,共培訓了4期、406人。
四、全力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工作
在20*年各縣區煤炭資源整合方案通過省級審批的基礎上,把煤炭資源整合工作作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來抓,切實加大了督促和指導力度。根據市政府的安排,分別于4月、6月開展了2次專項督查。每次組織工作組到縣區檢查工作,都把煤炭資源整合工作作為重要檢查內容來落實。局領導尤其是主要領導多次深入重點縣區開展煤炭資源整合工作專題調研和指導,幫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縣區根據省、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公告了煤炭資源整合方案,制定了煤炭資源整合方案實施意見,切實加大工作力度,著力推進整合協議簽訂、企業名稱變更、采礦權變更、礦井改擴建設計等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3個煤礦變更了企業名稱、41個煤礦變更了采礦許可證、104個煤礦簽訂了整合協議、9個整合主體煤礦與政府簽訂了整合工作協議、133個煤礦啟動了地質勘查工作(其中48個煤礦已完成)、79個煤礦啟動了礦井初步設計(其中5個煤礦已完成)。
五、深入開展杜絕煤礦較大以上事故專項整治活動
根據3月23日全市安全生產緊急視頻會議精神和關于開展杜絕較大以上安全事故專項整治活動工作部署,制定了《杜絕較大以上煤礦事故專項整治活動方案》(昭煤發〔2009〕13號),以“鐵腕整治安全隱患,創建平安和諧煤礦”為主題,以“杜絕較大以上事故,努力減少一般事故”為目標,從4月10日至7月底在全市開展為期100天的杜絕較大以上煤礦事故專項整治活動。各縣區及時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成立活動領導組,制定工作方案,扎實推進了專項整治行動相關工作。為推進活動取得實效,根據市政府的安排,我局牽頭,與煤監*分局、國土局、公安局、安監局共同組成7個工作組,從4月7日至17日深入7個重點產煤縣區開展煤礦安全生產聯合執法檢查活動,對相關縣區貫徹3月23日全市安全生產工作緊急視頻會議精神、開展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復工復產、“一通三防”、瓦斯治理、雙回路建設等11個方面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督查檢查,共檢查煤礦礦井40對,下達執法文書38份,查出隱患284條(其中:“一通三防”和瓦斯治理132條、頂板管理88條、機電運輸37條、其他27條),對查出的煤礦隱患和問題督促相關縣區落實責任人,切實加強了整改。
六、深刻吸取鎮雄縣茶山煤礦“5·15”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教訓,采取緊急措施推進煤礦安全生產
鎮雄縣茶山煤礦“5·15”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發生后,為深刻吸取事故教訓,我們認真貫徹上級領導的重要指示和批示、5月16日鎮雄五德會議、5月18日全市安全生產緊急視頻會議和《*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大檢查的緊急通知》(昭政電〔2009〕11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做好當前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昭政辦發〔2009〕70號)精神,迅速采取緊急措施,推進煤礦安全生產。一是與煤監*分局聯合組成4個工作組,對各縣區開展煤礦安全生產大檢查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共檢查礦井29對,查出各類安全隱患和問題266條,下達執法文書34份,對2個煤礦實施了經濟處罰,有力推進了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各項安排部署落實到位。二是于5月25日將省聯合調查組關于鎮雄縣茶山煤礦“5·15”重大瓦斯事故防范措施轉發各縣區,要求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切實整改煤礦安全生產的突出問題,確保安全生產。三是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關于開展“安全生產年”和“三項行動”的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全市煤炭行業安全生產年和“三項行動”實施方案》,在全市再掀整治風暴,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三項行動”,全面深化煤礦安全整治,立足于查大隱患、防大事故,以礦井“一通三防”、瓦斯治理措施落實、整合關閉礦井和“三超”礦井監管為重點,嚴查安全隱患、嚴處違法行為,對存在安全問題的礦井堅決停產整改,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礦井堅決停產整頓。四是開展清理打擊煤礦違法違規建設和生產行為、清理整治煤礦通風安全隱患、清理打擊煤礦“三超”“三違”行為等“三項清理”。
有關工作正在進行中。五是建立“兩項制度”,推動“兩個主體責任”落實,推進管理到位。下發了《*市煤炭工業局關于建立煤礦“一通三防”督查檢查工作制度的通知》(昭煤發〔2009〕31號),對各級監管部門開展煤礦“一通三防”督查檢查的內容、時間安排等作了全面系統的規范。下發《*市煤炭工業局關于在全市煤礦企業全面推行安全生產承諾制的通知》(昭煤發〔2009〕39號),建立了煤礦安全生產“雙承諾、雙保證”制度,即:煤礦企業每年初向政府承諾切實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保證不發生煤礦事故。凡發生一次死亡3人以下事故,每死亡1人,向政府交納10萬元違約金;發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事故,每死亡1人,向政府交納20萬元違約金,并對事故煤礦實施關閉(停);發生重大及以上事故的,除向政府按每死亡1人交納20萬元的違約金外,關閉事故礦井。煤礦企業的年度度生產承諾書和安全生產工作方案按昭政辦發〔2009〕70號文件規定的時限內上報相關部門。政府同時向煤礦企業作出承諾,保證為煤礦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營造良好的投資辦礦環境。六是切實加強了汛期煤礦安全工作,嚴防發生水害事故。七是督促各縣區抓緊制定應整合關閉礦井的關閉計劃,對今年應整合關閉礦井嚴格按程序、按標準、按時限實施關閉。切實加強對應整合關閉礦井的嚴密監控,嚴防其突擊生產引發事故。對因監管不力,導致應整合關閉煤礦發生死亡事故的,從嚴、從重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八是開展安全監管業務培訓。根據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指示精神,于6月18日至7月2日組織各縣區煤礦安全監管部門分管領導、執法人員、鄉鎮煤管所長、高突礦井及20*年以來發生過瓦斯事故煤礦的駐礦安監員共167人進行了以煤礦“一通三防”隱患識別為主要內容的監管業務培訓。
七、統籌兼顧,全面推進行業管理和安全監管相關工作
一是堅定信心,抓實措施,全力鞏固和推進采煤方法改革、支護改革、裝備建設、骨干煤礦建設等工作,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二是加大力度開展煤礦安全培訓工作。依托市縣煤礦安全培訓中心,共開展培訓97期、9307人次。其中:特員培訓9期、994人;煤炭專業函授大專班3期、319人;瓦斯監控系統操作員培訓6期、617人;指導幫助各縣區培訓新工人崗前培訓79期、7377人次。三是開展煤礦轉讓承包清理整頓工作。認真貫徹《*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市煤礦轉讓承包審查程序實施意見》,對清理規范煤礦轉讓承包行為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并組成4個工作組,于5月6日至5月11日對各縣區開展清理規范工作的情況進行專項督查。目前全市共有119個煤礦存在轉讓行為、1個煤礦有承包行為,其中:入股38個、收購49個、聯合4個、重組28個;已辦理相關轉讓手續的1*個、未辦理相關轉讓手續的11個。對未按規定辦理轉讓手續的,各縣區正督促煤礦抓緊辦理。四是開展2009年度煤礦安全隱患治理配套資金項目申報工作。與市財政局、市經委聯合發文,及時組織各縣區申報2009年度煤礦安全隱患治理配套資金項目申報工作,共匯總上報了37個項目,申請補助資金3155萬元。五是根據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對鎮雄縣煤炭產業發展開展專題調研,形成了《鎮雄縣煤炭產業發展專題調研報告》,提出了推進鎮雄縣煤炭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供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六是繼續為重點煤電、煤化工項目建設(籌建)提供行業管理服務,推進項目建設(籌建)工作進度。
八、認真落實“今日*效率提升年”要求,全面推進機關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