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學管理思想的核心觀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內容摘要:公共管理學科是在不斷克服“身份危機”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100多年的公共管理發展史使其呈現出學術繁榮與多元格局,這與公共管理思想流派的爭鋒有很大關系。本文從不同思想流派著手分析公共管理的發展歷程,明晰了公共管理理論的內在邏輯,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 流派
流派歸類與公共管理理論的歷史沿革
(一)公共管理原則導向的流派
White(1926)的《公共行政學導論》和Willoughby(1927)的《公共行政學原則》使公共行政學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著指導行政現象的科學原則;Max Weber(1978)的《論官僚制度》探討了現代組織原則與規范,發明了層級制。Gulick、Urwick(1937)等人的《行政科學論文集》,深入探討了法約爾管理過程與管理原則。
首先為古典管理學派,該學派主要關注行政效率,尋求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與技術,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層面上進行科學研究及組織工作。該學派為公共行政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Taylor將科學引入管理領域,提高管理理論的科學性。Taylor(1911)在《科學管理原則》中提出共同利益為基礎的科學管理原則,并指出:“科學管理原則普遍適用于各種人類活動”。科學管理理論強化了人們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注,從而成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追求。
其次為行政管理學派,該學派從管理實務出發,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論和規則,作為管理者的行為準則。Henri Fayol的主要貢獻是開創了組織研究領域,拓寬了科學管理的研究領域。Gulick對行政功能和組織的規范與實證研究,并提出了一體化組織原則與行政七職能理論。James D. Mooney提出了組織四大原則,即協調原則、層級鏈原則、職能原則和職員原則,結合組織與原則分析。
最后為官僚制度學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論的產生與其歷史時代有著直接的聯系。Weber的官僚模型有著高度結構化、標準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態等特征的行政組織體系,是強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夠達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對人類行使權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質疑的流派
20世紀30年代,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派理論受到了挑戰。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把組織視為機械形式,把人當機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組織結構和法律、法規的遵守。這是傳統公共行政學不可推脫的缺點。理性的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對;二是認為行政原則本身存在邏輯矛盾。John M.Gaus(1950)在《公共行政》精辟地論述了當時的情形:“現時的公共行政學理論也就是政治學理論”。這把原本認為政治與行政分離的傳統理論又糾纏在一起。
社會系統學派從系統、整體性等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管理,擺脫了傳統行政管理理論的缺陷,并試圖改造傳統的權威概念、創造出一種協調合作精神。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Mary P Follett(1937)最早系統而深入地研究行政管理過程中人的問題,他通過對群體的心理因素的考察來分析作為民主群體基礎的“協商一致”機制的性質。
理性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Simon(1988)把管理行為分為“決策制定過程”和“決策執行過程”,并把管理研究重點集中在“決策制定過程”的分析。既豐富了管理學的思想,也揭示了管理的本質特點。理性決策模式提供了分析決策問題基本思路,同時也強調“理性”是指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理性。
(三)公共管理多元化擴散流派
20世紀60年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觀上造就了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理論的應用和發展,拓寬了管理思維,也促進了管理現代化,更是給行政科學注入了新血液。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科學成為了一門融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公共行政學的研究也就從純理論轉型到結合應用的研究。
系統論認為任何組織都同其周圍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發展,拓展了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公共管理對于公共性的理解也從官僚制度和政府機構發展轉變為注重公共利益,即政府與社會其他組織之間的政治關系,以及注重組織工作環境對公共組織的影響力,政府被置身于社會外部大系統中,公共管理從制度定義發展為規范定義和組織定義。
系統管理學派是以系統為研究對象,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中各種系統的運動規律并據此來認識和改造世界。其代表人物有L.V Bertalanffy、Talcott Parsons和James E. Rosenzwig等。其核心觀點是不同變量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一個變量的細微變化可能引起其他變量的重大變化。這種非線性關系增加了人們對組織認識的復雜性。受系統理論的影響,任何組織都被視為相互關系之中,任何變量都可能對其他變量產生影響。行政組織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必須持續地與環境產生互動,并在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處于動態均衡狀態。
行政生態學派,借用生態學研究生命體與其環境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行政系統與各種環境變量間的相互關系。最早提出行政生態的學者是哈佛大學教授John M. Gaus。其追隨者Fred W. Riggs10余年后提出了行政生態類型的發展連續體。行政生態學借用“結構-功能”方法來分析行政行為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為公共管理學開辟了新的領域,使其擺脫了那種抽象地討論行政原則的純理論作風,用生態觀點來考察行政是正確的認識路徑。
(四)公共管理價值重塑流派
歷史與科學的局限性導致了傳統的公共管理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迷信于管理的技術手段,而抹煞了人性存在的意義、價值、自由等內涵,也導致了公共管理學的價值危機。20世紀60年代,以Dwight Waldo等為首的新公共行政學派,除了致力于民主行政的推動,還大力提倡社會正義、自由、民主等價值,這也就突破了科學實證主義的限制,走向了人文精神與價值的復興之路。
Waldo(1971)在《走向新公共行政學:明諾布魯克觀點》的序言中指出,“新公共行政學產生于‘事態嚴峻、情勢緊急’時代”,它的產生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新公共行政學派的主要觀點在于:第一,由單純的法理或制度性研究方法向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轉變;第二,拋棄“政治-行政”二分法,把政治或政策與行政看成是政府管理中的連續或交融過程,開始重視政府管理中的政策問題研究;第三,公共管理學由以效率研究為核心轉向更關注公平、責任和倫理等行政民主性價值取向的研究。
Gary Wamsley的《黑堡宣言》發表,奠定了黑堡學派的政府再造的獨特觀點。其強調,行政價值的重塑與社會變遷的推動都需要由“集體持有的價值、認知、態度以及行為等”改變,行政人員與官僚體系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行政績效。
(五)公共管理思路創新流派
任何思想流派的發生,除了尋找之身的歷史、傳統等淵源之外,時代的風云際會也可能成為其產生發展的土壤。公共選擇學派、新公共管理學、新公共服務、治理學派等學派的出現與不斷探索,極大豐富了公共行政學的內容和方法論。
公共選擇學派將經濟學的理論用于非市場的決策之中,它認為國家機關亦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參與利益的競逐。公共選擇學派以個人自由主義為基礎,關注個人利益,將人類社會分割為兩個市場:經濟市場與政治市場,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都受自生自發秩序的制約。該學派對于公共行政的啟示主要體現在:擴大公眾參與;最大化行政職能分權化;簡化行政程序與層級節制;徹底將公共行政經濟化,并進行可行性評估,而不是以“公共物品”或社會公正為衡量基礎;對于公共部門的擴張、行政裁量以及公共組織的目的進行嚴格的控制;削弱公共部門的領導角色,將其界定為專家或技術人員。
20世紀70年代末期,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受到公共政策學科范式和企業管理學科范式的影響而在新公共行政學的基礎上形成。它更重視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公共管理問題,在重視定性分析的同時更強調定理分析。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采用經濟學理論和私人部門管理方法,創立一個新的公共管理的知識框架。如:更加關注績效-激勵的行政模式,建立績效導向型的制度、結構與管理等行政原則;建立了關于政府設計和行政改革的國際對話和比較機制;經濟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其他先進概念框架的綜合與啟發性使用。
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和現實求解,主要是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缺失而提出來的一種理論。該理論指出,一味的放任政府治理走向市場化與競爭化將導致公共利益與公民尊嚴的喪失,并試圖提出新的理論解釋和實踐工具來彌補這種趨勢所造成的惡果。它提出通過由公民與政府雙方的共同治理來提高治理的質量,并帶給社會更高的收益,這些都體現了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思想進步。
意義及啟示
公共管理流派紛爭,其主線主要集中在下面三部分:
(一)政治與行政
公共機構的任務,即政策的制定必須由政治家來完成;而行政者則貫徹執行這些政策措施,即所謂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盡管有學者對于政治與行政是否能分離表示懷疑,但二分法使得人們可以撇開政治條件與政治因素來把握行政的實質與意義,促成了對政治與行政邊界的認知。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部門改革發展使得政治與行政的邊界日益模糊,主要是因為公共部門采用了眾多的組織形式,政治勢力日益滲入行政領域。政治與行政界限的模糊導致責任處于游離狀態,使得傳統的政治價值難以追尋,并產生了許多問題。
關鍵詞:公立醫院 財會人員 激勵
行為科學理論認為,搞好人的管理是搞好管理的核心。借鑒行為科學理論的核心觀點,搞好部門下屬人員的管理是搞好部門管理的核心。作為公立醫院的財會管理層,深入開發利用財會人力資源、激勵其工作積極性、實現管理效益,是其重要職責之一。
一、公立醫院激勵機制的主要抓手
做好財會人員激勵,關鍵要抓住選人、用人、勵人、育人、留人幾個重要環節。
(一)選人環節的激勵機制構建
運用行為科學理論的測量方法和評價方法,完善財會人員考核評價機制與標準,利用行為觀察量表法、行為錨定評價法、360度績效評價法等方法全面考核評價財會人員的日常工作、學習表現,作為人員選拔的重要依據。改“伯樂相馬”為“伯樂賽馬”,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大膽改革財會人員選拔任用機制,在適度遵循“蘑菇管理定律”的基礎上,讓優秀財會人員脫穎而出。
(二)用人環節的激勵機制構建
1.安排合適的崗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盤活人才資源、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很重要。每位財會人員由于個性、經歷、學識不同,其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管理者應將合適的人員安排到合適的崗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適度授權
第一,大膽放手。抓大放小、放手授權,提高工作效率與效能。第二,適度超脫。財務部門負責人長期陷于日常瑣事,將會逐漸疏于領導職守,思維“近視”,顧此失彼,更談不上以全局的觀念為醫院決策層提供財務建議。第三,大度寬容。寬容對待下屬的小是小非和暫時性失誤。
3.適度信任
在管理中要用人不疑,予以充分信任。但由于財會工作的特殊性,也要求用人要“疑”,完善人員授權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財會權限的牽制與監管。
(三)勵人環節的激勵機制構建
充分調動財會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應采用多元化的激勵方法。
(1)豐富工作內容,通過輪崗方式,培養多面手,激發部分財會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在工作方法、秩序和單位時間安排上給予財會人員更多的自。
(2)實現參與管理,通過參與某項財會工作的全過程,提高財會人員的責任歸屬感。
(3)注重分配激勵,完善科內二次分配,發揮物資激勵作用。
(4)采用目標管理,讓財務部門項目內容的成員親自參加工作目標的制定,實現“自我控制”,并激勵財會人員努力完成工作目標。對于財會人員的工作成果,由于有明確的目標作為考核標準,讓財會人員的評價和獎勵做到更客觀、更合理,大大激發財會人員完成組織目標的積極性。
(5)加強正面宣傳,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把影響人的動機分為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勵因素有成就、贊賞、工作內容本身、責任感、上進心等。財會管理者通過標兵評選與公示、集體榮譽的創建等方式,可以正面引導與激勵財會人員。
(四)育人環節的激勵機制構建
(1)有意識的創造成長條件。為財會人員職稱、學歷提升提供更多機遇,合理規劃財會人員的職業生涯,創造財會人員顯露才華的機會,適時的壓擔子,使其承擔一些重要的工作任務。
(2)適時宣揚下屬的長處。準確把握下屬的長處和優點,適時予以宣揚,努力形成有利于優秀財會人員脫穎而出的氛圍。
(3)適時的舉薦優秀的下屬。
(五)留人環節的激勵機制構建
(1)感情留人。法國作家拉?封丹的“南風”法則告訴我們:溫暖勝于嚴寒。對財會人員應注重溫情管理,尊重和關心財會人員,從情感上防止優秀財會人員流失。
(2)事業留人。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人類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有生理、安全、感情和歸屬、地位和受人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最高一級的需要,指一個人需要做他最適宜做的工作,發揮他最大的潛力,實現理想,并能不斷地自我創造和發展。管理者應積極創造財會人員發揮自己潛能的空間,給予其事業發展的愿景,實現事業留人。
二、探索財會人員激勵機制的體會
作為一名財務部門的管理者,要加強財會人員管理,激勵其工作積極性,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找準定位,正確處理各方面關系
擺正位置,找準定位,正確履行管理干部崗位職責,發揮管理理論的引用效應。財會部門管理者,應正確處理好與決策層、執行層的關系。對決策層,應做到思考問題要換位、履行職責要到位、主動配合去補位、找準坐標不越位,善于從全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管理問題,理解決策層的領導意圖,當好決策層的參謀,提高決策執行力;對本職管理,要善于做好微觀決策、善于進行綜合分析、善于進行溝通協調;對同級管理部門,要把握好爭與讓的平衡,在公平競爭、正當競爭的前提下,爭之有理、爭之有節、爭之有道;對下屬執行者,要一視同仁,公正對待,積極鼓勵。
(二)與時俱進,實現兩個創新
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創新是當前和今后管理的主旋律。管理創新的內容包括戰略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觀念創新和市場創新等,要把創新滲透于整個管理過程之中。整個組織中的每個人都是創新者,因而組織要創造一個每個人都可以創新的環境和機制。首先,從觀念上積極接受各項理論知識,尤其是持續追蹤最新的管理理論發展,培養創新所需的意識土壤;其次,改革內部管理模式、流程與框架,為實踐應用拓展改革空間。
(三)銳意進取,加強三項學習
第一,從本本上學,進一步深入學習相關管理理論知識,吃透管理原理,理解其管理意境。第二,在實踐中學,通過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總結實踐經驗與改進要求,以指導實踐應用。第三,向他人學習,主動向上級領導請教單位工作管理經驗,從中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自身識別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虛心向下屬請教,在管理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前,充分征求相關工作人員的意見與建議,使管理方案更“接地氣”,確保管理目標到位;積極向同崗學習,吸取前任或其他管理人員的現實經驗和歷史經驗,減少“走彎路”“進誤區”現象的發生。
(四)端正態度,把握四字要求
對于管理思想的引進應用,要端正好管理態度,把握好“嚴”“實”“快”“準”四字要求。一是著眼于“嚴”字,積極進取,增強責任意識,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二是著眼于“實”字,腳踏實地,樹立實干作風。發揚嚴謹務實、勤勉刻苦的精神,堅決克服夸夸其談、評頭論足的毛病。一件一件抓落實,一項一項抓成效。三是著眼于“快”字,只爭朝夕,提高辦事效率。抓緊時機、加快節奏、提高效率。四是著眼于“準”字,準確把握當前部門內部管理的需求,準確選擇適用的管理理論,準確引進對應的方式方法,以正確指導實踐需要。
(五)嚴格要求,提升五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