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癥狀自評量表
Relationship between SSRS、TCSQ、SCL-90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Liu Yao, Zhang Yonglei, Qiao Yu, et 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iyang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Guizhou 5500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se the different level of SSRS、TCSQ、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and that three Correlations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Every 1000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SSRS、TCSQ through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Results SCL-90 factor and SSRS scores of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e Han Nationality while TCSQ scores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m.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sex、sources、economy conditions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girl students、rural students、bad economy conditions students. 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ed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Founding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inter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SRS; TCSQ; SCL-90
近幾年,國內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逐步重視起來,對其影響因素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認識到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復雜而多樣的,除生物性因素如個體遺傳特征,以及生理特點所致的神經-內分泌變化直接影響外,國內外研究均表明社會心理因素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有密切聯系[1,2]。應對方式、社會支持作為應激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國內外不少學者從多個角度探討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表明社會支持與應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應呈負相關,并建立了緩沖作用假說和獨立作用假說[3]。應對方式有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不同的應對方式會引發不等的應激反應水平[4]。良好的應對方式可以緩解工作壓力,增強適應能力,改善心身癥狀,應對不當則會加重壓力或增加新的壓力,加重應激反應[5]。而社會支持、應對方式作為心理應激的重要中介因素,也必將與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研究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貴州大學、貴陽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貴州師大、貴州民族學院、遵義醫學院、畢節學院、安順師專、銅仁師專、黔南師專等少數民族和漢族大學生做SCL-90自評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應對方式量表的測試,獲少數民族大學生有效問卷978人,男生482人、女生496人;經濟狀況較好者368人、較差者610人;來自城市的學生233人、農村學生745人;一年級學生354人、二、三年級320人、四年級304人;年齡19.8±1.20歲。獲漢族大學生有效問卷964人,男生512人、女生452人;經濟較好者421人、較差者543人;城市學生396人、農村學生568人;年齡19.6±1.30歲。調查對象均為自愿參加活動,排除人格障礙及嚴重軀體疾病者。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現場調查,測試前心理調查人員對協調人員進行培訓,在專業心理調查人員的指導下采用統一指導語,進行團體測試,要求學生獨立作答,完成后當場收回。分別將有效問卷輸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軟件系統,計算其數據。
1.3 統計學方法 對以上數據進行檢查檢錯后輸入SPSS 11.0系統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態檢驗、方差齊性檢驗、u檢驗等統計處理。
1.4 調查工具 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年級、來自城市/農村、經濟情況、文/理。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編制,共有90個條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等9個因子。量表采用5級評分(1分=無、2分=輕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嚴重)。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該量表共設10個條目,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③特質應對方式量表(TCSQ)分積極應對(PC)和消極應對(NC)量表分,用以評估個體在生活中對各種條件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應對策略。
2 結 果
2.1 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比較 SCL-90得分除人際關系敏感、憂郁以外,其它各因子分均高于漢族學生(P<0.05),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者無顯著性差異。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總分有統計學意義(P<0.01),客觀支持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不同性別間的比較:少數民族男生在敵對、恐懼、偏執、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總分上高于漢族男生,有統計學意義。少數民族女生除了人際關系敏感、積極應對、消極應對、客觀支持,其它均顯著高于漢族女生,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不同來源間的比較:少數民族城市學生在恐懼、支持利用度、總分上高于漢族城市學生,而在人際關系敏感、消極應對上卻低于漢族的城市學生。少數民族的農村學生除了人際關系敏感、積極應對、客觀支持以外,其它均高于漢族的農村學生。見表3。不同經濟條件間的比較:經濟狀況較好的少數民族學生在恐懼、消極應對、支持利用度高于經濟好的漢族學生,而在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敵對上卻低于漢族學生,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經濟狀況較差的兩者之間的比較客觀支持無顯著差異,除消極應對得分低于漢族經濟差的學生以外,其它各項得分均高于漢族學生,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2.2 SCL-90各因子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與其它各項呈負相關。見表5。
3 討 論
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我們一系列的研究中發現,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在此次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與漢族大學生的比較中除了人際關系敏感、憂郁以外SCL-90各項得分均有顯著性差異,在主觀支持、利用度、支持總分上亦高于漢族學生,但在應對方式上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在與同樣大多來自本省的漢族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低,而生活的單調似乎更能讓少數民族學生主觀上體驗到來自親戚、同學的支持,利用也比漢族學生好,這對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少數民族女生遠離熟悉的環境,來到一個充滿競爭、挫折、陌生的環境時,可能體驗到更多的內心不安、焦慮和軀體不適等,而少數民族男生與漢族學生相比差異就相對較小,而少數民族學生更多的利用社會支持,也許這是他們緩解壓力、有效利用的方法之一。同樣,來自農村的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也許這是無助、對現實的無奈壓抑于內心,而后轉化成各種癥狀表現出來所導致的,也許正是他們在消極應對上得分高的原因,他們的主觀支持、利用度、總分也要高于漢族的農村學生。同樣來自城市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學生比較時,只有恐懼、精神病性較漢族城市學生得分高,而人際關系敏感得分卻低于漢族城市學生,這就看出同樣來自城市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不大,可能是由于他們之間的生活環境、教育條件上差別不大的原因。而在消極應對得分上漢族的城市學生得分更高,可能是少數民族學生體驗到的優勢更大、對問題解決更積極。然而,經濟條件上的好壞更反應在了心理健康水平上,少數民族經濟差的學生各項得分明顯較漢族學生高,但是在消極應對上的得分卻低。也許正是他們不怕困難、勇敢面對的態度才讓他們考上大學,以致這種態度延續至今。在經濟條件好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學生間的比較中,漢族學生有更多的項目得分較少數民族學生高,可能正如前面提到的經濟好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同其他少數民族學生的比較中可能體驗到更多的優越感,同時更依賴于他人,更多的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上和其他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積極應對呈負相關,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總之,少數民族大學女生、來自農村、經濟條件差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不樂觀,為此我們應該加強健康教育,增加來自學校、家庭、社會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各方面支持,提供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從而提高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4 參考文獻
[1]戴梅竟,王培,劉新軍,等.大學生健康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995,16(4):281
[2]Takai A, Vemalsu M, Kaiya H, et al. Coping style to basic disorders among schizophrenics. Acta psychiater scand, 1990,82:289
[3]姜乾金主編.醫學心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9
[4]Folkmans LR, Dunkel-schetter, et al.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cog-nitive apprav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T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86,50(50):992-1003
社??支持最初起源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主要是指個人與周邊的社會之間的關系和社交系統。一般而言,社會支持包括服務性的社會支持、關懷性的社會支持以及團體性的社會支持。目前而言,社會支持對心理學有較大的影響,而且從研究結果上看,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也并不是如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全部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是根據個人和背景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總體來看,當對于一個人給予理解、尊重和關心以及幫助之后,肯定有助于其減輕心理壓力。目前,我國在校生人數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尤其是在國家大力扶持教育發展、資金政策向貧困落后地區傾斜之后,越來越多的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有了走入高等教育學府的機會。但需要認識到,雖然國家和院校在資金上給予了貧困大學生一定的幫助。但由于貧困大學生在心理上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通過對社會支持進行研究分析,進而總結其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就顯得極為必要。
1 現階段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對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和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增大。但由于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以及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問題使得僅僅是經濟和政策上的支持難以滿足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綜合來看,現階段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首先,貧困大學生在高校生活中面臨的壓力要高于其他學生。目前,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這在當代大學生的吃穿用方面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來。現在,很多生活條件較好的大學生在衣著上、通訊工具上、出行上和娛樂上都講究消費成人化、高端化。而且,由于大學生大多年紀較小,在消費上也具有一定的攀比心理。這更加加劇了消費高端化的發展。但由于貧困大學生個人經濟能力有限,而且大多數資金都是來自學校給予的助學金或者是通過勤工儉學的方式獲得的。這就使得其在資金的使用上要更為謹慎,所面臨的生活壓力也要大于其他學生。
其次,貧困大學生還存在較為自卑、焦慮的情緒。現今社會貧富差距正在加速拉大。這使得貧困大學生雖然能夠在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幫助下交得起學費并獲得一定的生活費。但從數量上與其他學生從家庭中獲得的生活費相比,可以說是寥寥無幾。由于貧困大學生長時間與其他學生在一起上課、吃飯和住宿。這種與其他學生的巨大反差會使得貧困大學生在面對物質匱乏感到困難和苦痛的同時,逐漸由物質匱乏轉為精神匱乏,進而感到自卑并滋生出怨天尤人的情緒。當貧困大學生逐漸從思想上生出這種情緒之后,其自然會慢慢逃離班級中的集體活動。而焦慮情緒往往會造成貧困大學生無法專心致志地進行學習,進而影響了其考試的成績。當貧困大學生一旦出現考試成績落后的情況時,往往會感到更加失落,進而影響了自身心理健康的發展。
2 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首先,貧困大學生對自身的評價會影響到其心理健康的發展。在面對與其他同學之間巨大的生活水平的差距、明顯的綜合素質能力差距的時候,部分貧困大學生往往因面對這種巨大的差距而錯誤地認為自己一事無成或埋怨命運的不公,卻沒有對自身進行正確、合理的評價。而當貧困大學生沒有對自身進行有效的、合理的評價時,往往會在面對與他人的巨大差距時時缺乏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進而在自我評價上將自身的不足之處無限擴大了。這種無限擴大自身不足造成的結果就是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使得貧困大學生對自身的評價更為不合理,使得其自身更加難以有信心克服困難,進而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其次,人際交往也是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貧困大學生自身的問題,而是其長期所在的環境造成的這種現象。由于貧困大學生生活在家庭條件較為貧困的環境中。這造成了其在思考問題或與人交談時最為關心的話題就是與金錢有關的問題。而對于大多數生活水平較好的學生和教師而言,這是他們所無法理解的。這種情況就造成了貧困大學生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出現了人際交往的問題。而且,從結果上看,大多數貧困大學生由于本身就難以預留較多的資金進行人際交往,這也使得大多數的貧困大學生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不但復雜,而且緊張。同時,自身的神經也較為敏感,甚至帶有憎恨、厭煩他人的情緒,進而影響了自身心理健康的發展。
第三,社會支持也是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目前,不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高校都認識到了對貧困大學生給予助學金和勤工儉學機會的重要性。貧困大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以及日常課余時間在學校圖書館等地方打工的方式獲得資金支持的這種方式遠比僅僅由學校下發助學金等款項要更能體現對貧困大學生學習的激勵作用。而且,由于在之前社會上對貧困學生的關注大多維持在中小學階段,對大學生的關注和支持較少。這也造成了部分貧困大學生因獲得的支持較少而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等。目前,隨著社會上對貧困大學生的關注度和支持度日益提高,貧困大學生自身心理健康也在朝著良性的目標發展。由此也可以看出,社會上的支持也是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Abstract: The counselor as a classroom management, front-line workers to cultivat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direct imp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psychology,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s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on this basis, the depth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ors on college students approach education.
關鍵詞:輔導員 心理健康教育
Keywords: counsel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大一的新生剛剛進入大學,心理問題比較嚴重,從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到大學輕松的學習生活變化,很多新生都不適應,感覺漫無目的,不知所措;大學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高中相比也有著很大的變化,上課時沒有固定的座位,下課后各忙各的,使得很多同學沒有機會去結交朋友,也不知道如何交友;大二大三的學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大學生活,已經適應,學生的心理健康會明顯好轉;大四的學生面臨著畢業與就業的壓力,未來的不確定性,還有考研時帶來的焦慮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直接的影響。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會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發生深刻的影響,因此,輔導員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以便順利開展工作。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和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重要的影響,家庭的和諧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長起著積極作用,而家庭不和諧或者單親家庭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利影響,一些學生因為家庭原因,在求學的同時還要擔心家庭,想辦法籌措學費與生活費用,給學生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會對學生心理發生重要影響。社會因素會對學生心理發生重要影響,社會情況復雜多變,一些腐敗的社會現象會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沖擊,學生對社會轉型期的不良現象感覺痛心疾首,而又不能有所作為,給心理帶來強烈的矛盾沖突,形成心理問題。學校因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影響,先是生活環境的變化給學生帶來不適應,學生會感覺人生地不熟,再加上首次出遠門,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比較差,常表現為焦慮、失眠等。學習問題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最為直接,學習上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沖擊。還有一些學生因為經濟壓力大,產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對周圍的同學交流,對生活優越的同學產生嫉妒、憎恨等。更有一些學生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以聊天、打游戲度日,影響了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自身因素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一些學生因為身體缺陷或者發育不良等,引發心理疾病,比如身材矮小、過于肥胖產生的心理問題。
三、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輔導員要認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并參與相關培訓,掌握心理輔導的技巧與方法
輔導員要有責任心,熱愛學生管理工作,嚴于律己,力求上進,是輔導員的立身之本。輔導員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大學生產生直接的、深刻的影響,因此,輔導員要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的提升,認真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樂觀的心境。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的一線工作者,要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與特點,掌握心理教育的相關方法與技巧,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來了解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還要深入學生實際,將知識應用于實踐,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進行心理輔導教育,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2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學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占有重要地位,兩者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不可分割,它們的宗旨都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中有機地結合起來,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學生的省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側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在實際工作中,要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心理疏導與思想教育共同發生作用,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輔導員要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
一些大學生因為特殊的因素,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比較敏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如果這些壓力找不到合適的途徑釋放,有的學生可能會通過上網宣泄心理苦悶,自此迷戀上網絡。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煩心事,比如情感、學習等出現問題,這個時候如果學生能有機會說出心里的感受,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就解決了。所以,輔導員要扮演傾聽者的角色,耐心聽學生的心聲,給學生釋放心理壓力的機會,并能同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原因所在,引導學生走出困境。
4輔導員要組織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
輔導員要引導學生多參與一些實踐活動,并組織一些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比如演講比賽、征文、話劇等方面的活動,組織各種智能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磨練意志,提高素質。輔導員要精心營造寬松的心理氛圍,創建良好的學風、班風,形成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和良好的心理氛圍。
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組織者與實施者,輔導員的擔子越來越重。輔導員要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落實到位,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設良好的環境,積極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發揮自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林為平,高校輔導員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703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4-270-01
教師是學生認識社會的一扇窗,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學生每天在學校與教師的有效接觸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學生都有向師性,什么都向老師學習,黑格爾有句名言:教師是學生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禍及的是他自己及其家人,而一個心理不健康的老師禍及的可能是一大批或或許多批學生。可見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可以說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師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學生。
那么,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對自己的教學,對學生有哪些積極影響呢?答案當然是很多的,這里我就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心理健康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可能都在試圖傳播和接受某種價值觀念,對學生來說,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一個心理健康的老師,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一定符合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他們有著高昂的教學熱情,對待工作認真負責,熱愛學生,有愛心,與人為善,有著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教師雖然沒有時刻扮演道德榜樣的角色,但自己的價值觀念會不自覺的滲透在自己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上課的表情,態度,言行表現出來,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日久天長,學生會自然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有利于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融洽主要表現在:師生之間有愛,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彼此互相了解,互相尊重,能夠很好的溝通。心理健康的老師在處理師生關系時,能夠做到客觀公正的評價每一位學生,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與學生相處時,信任、欣賞、贊美多于厭惡、憎恨、歧視;對學生像對自己的孩子關愛有加,并以誠相待。做到這些,和諧的師生關系自然形成。這樣不僅能樹立教師威信,贏得學生尊重,還能指導學生與同學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身體力行的言傳身教,久而久之,內化積淀為學生的固有品質,使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三、教師心理健康有利于營造溫馨、快樂的學習氛圍。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雙向過程,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對師生來說都非常重要,直接影響著教和學的效果。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老師,會精心設計每一節課,每次走上講臺,都會把所有與課堂無關的事拋在腦后,對學生充滿激情。他會用自己的語言、行為、情緒創設一種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根據教學的不同內容,創設不同的情境,會用自己飽滿的情緒,熱情的話語來鼓勵學生,感染學生。這樣輕松快樂的氛圍,自然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愉快的接受教育,積極的探究問題。
四、教師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關鍵詞]家庭因素;心理健康;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4-0054-02
一、心理健康的闡述
一個人心理上的健康是能夠確保自身各方面機能與周圍環境不發生沖突的前提下,個人心境發展到最佳的狀態。主要包括了如下幾點基本條件:(1)智力符合實際年齡。智力是衡量人能否具有正常心理活動的前提條件,能夠確保人們在生活學習中保持較強的求知欲,并日常工作中能夠運用自己的智力積累生活工作經驗,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2)對自我意識有較為客觀的意識,一般來說,心理上的健康是對自身進行客觀評價的基本保證,如果一個人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通常會出現自卑、自我否定以及心理上的相對失衡等問題。(3)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穩定的情緒,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基本的不卑不亢,通常情況下都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滿足自身需求,對于一些突發性狀況和能力之外的問題也能以較為平穩的心態面對,基本能夠保證積極樂觀。
二、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采用嚴厲懲罰的教養方式有可能會使孩子變得畏縮、膽怯、慣于逃避現實,甚至產生自卑、抑郁或心理焦慮,也有可能產生愛說謊,對人不信任、有敵意的應對方式。父母長期的嚴厲形象,給孩子造成了情緒暴躁的影響,容易產生攻擊;父母過分保護會使孩子缺乏主見、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遇事優柔寡斷、缺乏決策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孩子的自我意識,限制了他們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
(二)家庭收入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從大學教育的角度來看,以學分制為基礎教育管理制度存在著一定的不公平性,部分家庭因為收入偏低導致學生在學分上和其他學生存在差距,因為部分學科的學分不能帶來實際的學習效用,也不能解決貧困生的生活問題,這就使得貧困生在日常的學習中陷入兩難的境地。而大學生作為社會當中知識儲備相對豐富的一個群體,他們自我期望值高,有強烈的成就欲望和自我價值認同感,這就使得貧困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傷害,甚至使部分學生在人際關系上出現抑郁的危險傾向。當然,這種影響不是全面的,也有部分學生因為出身的貧寒通過自己的加倍努力形成了更加堅韌的性格。
(三)家庭的戶籍類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在以往研究中,沒有研究表明城市戶口的大學生比農村戶口的大學生的心理方面會產生更積極的作用。以廣州為例,部分當地的流動人口和非流動人口對于這一問題保持中立態度,而流動人口偏向本地的戶籍,而廣州當地人口則認為當地人口的健康狀況更為健康。因為和當地戶籍人口在生活環境上的差異會影響這部分群體對社會的支持態度。除此之外,流動人口通常還面臨著來自生活中各個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當中的某些消極變化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流動人口的心理產生影響。但就大學生而言,進人大學可以選擇遷戶與不遷戶,如果遷戶,大家都會處于一個平臺,享受的學校政策基本一致,所以說家庭戶籍類型不是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特殊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特殊家庭結構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單親家庭結構,主要是父母離異或者其中一方去世的家庭;第二種再婚家庭結構,是指父母離婚,然后其中的一方又重組而成的家庭;第三種是獨生子女家庭。這三種特殊家庭結構都會對大學生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單親家庭的學生,往往會有孤獨感,缺少陪伴,從而形成孤僻的性格。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人活在社會上必須要有一定的認同,在家里需要家庭的認同。獨生子女往往容易受到家庭的溺愛,做事情就會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性差。這些都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作用,從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五)父母學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研究表明,通過對軍醫大學生的調查可以看出學歷高的父母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一般來說,從事教師、公務員等穩定工作的職業的工作者通常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這就使得這部分學生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雖然很多大學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學課程,而學校的教育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之前的心理偏差進行部分修正和改進,目前受到父母職業和父母學歷影響而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大學生還是少數。
三、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對策探討
(一)家庭層面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以談話的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而這種教育的效果通常和談話的方法關系緊密。這種交談并不是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孩子進行說教,而是在一個較為平等的環境中,和孩子進行和諧的交流。在交流時要把握好時機,確保孩子是處于一個情緒比較平穩的情況再進行交流,在交流之前要對談話內容進行引導和鋪墊,然后選取一個孩子比較感興趣且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話題作為談話主要內容,在交流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先闡述自己的觀點,無論對錯都不要給予直接反駁,而是在他闡述完畢后自己以更為合理的角度提供一個相對更為成熟的觀點,讓孩子自己去判斷。通過這種交流方式進行交流能夠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受到教育,避免在交談中對孩子以往犯過的錯誤加以訓斥,使孩子產生反感心理,甚至會使孩子抵觸這種交流教育方法。在交流的過程中適當鼓勵孩子能夠讓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于將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更好交流。
(二)學校層面
學校應以“營造美的環境,塑造美的教師,構建美的課堂,開展美的活動,培育美的花朵,收獲美的成果”為教育特色的建設思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全面發展、以美育人、培養特長”為理念,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重視藝術教育,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及時調整學校教改的定位和方向。“全面發展”是指讓每個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培養特長”是指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兩者要全中有長,長中有全,以全促長,以長帶全。要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響,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該科目教師的教學義務和責任,而是全員教學工作者的職責。
(三)社會層面
社會環境相對于家庭環境來說雖然對學生的影響層面相對較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環境會對學生的心理形成十分明顯的影響。社會的風氣、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傳媒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構成影響,影響形式主要表現為各種形式的媒體如電視、網絡、圖書等方面形式。
在社會管理層面上,社會各界領導要以社會環境為基礎重視社會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重要性。其次,文化管理部門要加大力度對文化市場的綜合整治和管理,對文化產品市場中的不健康和反應社會負面因素的產品進行積極的剔除,避免這部分產品對學生的認知能力造成影響。讓學生能認識到社會文化的主流,在大學心理“轉折期”過程中不至于發生偏差,使身心獲得全面健康發展。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