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肥胖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身體塑造;自我認知;社會文化
身體是文化的載體,身體語言與文字語言一樣,傳遞著重要的信息。女性關于塑造自己身體的熱情從未消退,無論是作者成書的年代,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還是當下的中國,女性對于美麗的追求是女性群體乃至整個社會永恒的話題。身體塑造不僅僅有重塑形象、獲得新生等簡單的意義,它背后更反映了不同文化的規則,和在此文化規則下女性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身份的建構。自我是靠每個人的身體形象和身體語言建構的,這種自我既是社會建構的,又是屬于個人的,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身體被個人和社會相結合而塑造出來,反過來又反應整個社會的文化和價值。權力關系、力量強弱、性與沖突,都能通過身體反應出來。
身體是文化的載體,每個人通過身體來體現各自的社會文化和社會規則。相比于男性,女性更注重對自己身體的塑造,她們通過美容美發、有氧運動、甚至整容等方式來使自己變得更加美麗,從而改變自我認知,重新建構自我身份,一部分的自我來挑戰社會對于女性傳統的認知,另一部分的自我不斷改變以適應主流文化對于女性的審美。黛布拉花費了將近三年的時間,走訪了四個不同的場所――美發廳、有氧教室、整容醫院和全美接納肥胖促進會(NAAFA)進行調查研究。
一、美發廳:社會階級、權力和理想的美
米歇爾?福柯在《性經驗史》一書中闡述:“權力關系能夠物質性地深入身體,甚至不依靠主體的自我表現作為中介。”作者認為,這種觀點完全將女性置于“接收者”的地位,而忽略了其主體性,這只能怪觀點過于片面。不過,她同意福柯關于“物質性”的論述,認為一個社會的文化可以通過具體的物質作為介質,深入到文化主體內部,影響人們的自我認知和社會文化的塑造。
作者花費一年的時間,調查走訪了美國長島一家美發廳,在那里進行實地調查和采訪,獲得可靠數據。選擇帕梅拉美發廳的理由,是這里的顧客大多數是美國中產階級的白人婦女,美發師多是工人階級或者是下層中產階級,其人員身份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作者發現,美發廳的顧客有“積極抵制美容意識形態”的要求(不完全屈服于以美發師作為媒介的美容意識形態,而有自己的要求)。對于美發師來說,他們運用自己在發型上的專業水平,來建構自我身份,試圖通過專業技術和在美發廳這一環境中的權威來拉近和中產階級的距離。整個美發廳就關于美麗這一概念展開了權力的博弈和關于理想美麗的定義。作者的研究方法是自由問答的形式,在不同的時間段進行采訪,觀察顧客和美發師,記錄其交談的內容。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職業意象多元化,各種職業打破了關于社會地位和社會等級的刻板印象,朝著更平等更自由的方向發展。美發師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在女性美麗塑造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美發師認為自己的職業是受人歡迎和尊重的職業,而不是以前社會地位低下的代表,這跟美國社會的女性更注重自己的形象有直接關系。而事實是,多數美發師的地位低于顧客的地位,他們的顧客多是白人中產階級婦女。為了抵消這種身份地位和社會階級的差距,美發師們強調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以塑造自己的地位,來拉近和顧客之間的距離。對于美發師而言,他們熱愛自己的職業,因此希望完全從美學的角度來為顧客塑造最完美的發型;而另一方面,他們對顧客投入感情,會因為顧客的其他意見而作出妥協犧牲,迎合顧客的需要而犧牲自己的品味,這是美發師在和顧客的權力博弈中最大的矛盾。
二、有氧運動:壓制身體和重新審視自我
作者認為,女性很可能反對與她們自我認知和身份建構不符的美容意識形態,以家庭和工作為基礎的得體形象更重要。通過對有氧健身房的女性進行觀察作者發現,她們還有可能用健身來否認自己對外表富有責任。她們把自己的身體和身份分割開來,將運動中的意志力和堅強這些品質與自己相結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自己對身體缺陷負有責任的意識。
黛布拉用兩年的時間對長島兩個有氧健身房進行定性研究,一個是當地大學校園舉辦的學生和員工的健康項目(非營利性),一個是長島的一個國家體育館,只面向會員教學(營利性)。作者同學員們一起上課,觀察學員,課后與他們交談,并且和教練交流感受。
在采訪中,作者發現,女性來參加有氧運動的原因,一方面是她們認為自己的身體形態達不到完美女性的標準,另一方面,她們也曾經表示,自己有一段時間身體形態特別完美,多數在她們年輕的時候,因此,她們是以否定者的身份來進行塑身。身體代表自我,塑造身體就是塑造自我形象,健身就是一個重新定義自我認知,重塑自身形象的機會。通過健身,女性增加了力量、耐力和堅韌的個性,這些性格特點更加劇了自我和身體的分離,淡化了身體對于自我的重要性。參加有氧運動的女性為自己設定目標,并且有計劃地完成,這有助于女性更加積極的認識自己,同時也在協調自我內心與身體的矛盾,幫助女性實現自我認知。在某種程度上,作者非常認可有氧運動這項活動在女性自我認知和塑造文化方面的積極意義。
三、美容外科手g:為美麗付出代價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整容還沒有普及,女性整容還被看做是一種較為極端的行為。相比于之前討論的美發和有氧運動,整容是一種更富于“侵略性”的行為,它更強調通過“征服’'來進行改變。作者對長島一家美容診所的醫生和20名女性病人進行了采訪。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不同于美發師,整容醫師的地位明顯要更高,他們擁有體面的職業,高額的薪水,他們不需要跟病人進行權力博弈,他們就是權力,病人更多情況下是完全的服從和信任。
整容手術也是一種自我認知的方式,人們利用整容手術來創造一個全新的外表,一個能反映出本來自我的外表。但是,在更深層的意義上,這也反映除了社會對于女性外表的越來越嚴苛的標準和社會文化中關于女性的不平等待遇。一些人認為,女性是否“靚麗”是衡量一個女性價值最重要的標準,因此,更多女性選擇整容,是在受到一系列不公平待遇后絕望下的一種深思熟慮的結果。女性在享受整容帶給她們美麗的同時,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比如,接受手術的女性需要承受沉重的思想包袱,她們要忍受親人朋友的指責和否定,還要努力調適外表給她們內心帶來的不真實感。當然她們也要負擔昂貴的醫療費用。女性通過整容一方面塑造自己的形象來提升自信,一方面又迫于文化的壓迫改變自己,這體現了女性在協調身體與自我認知過程中矛盾與掙扎。
四、全美接納肥胖促進會:重新闡釋肥胖
女性減肥的浪潮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并且這股浪潮還在愈演愈烈。社會主流價值體系將女性的美麗定義在越來越瘦的趨勢中,因此,越來越多的女性想盡各種辦法減肥,來塑造自己美麗的外表,以符合社會主流的審美標準。全美接納肥胖促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to Advance Fat Ac-ceptance,簡稱NAAFA)就是在這種價值體系下建立的一個人權組織,旨在對時下流行的審美標準進行挑戰。
該協會成立于1996年,是一個非營利性的人權組織。NAAFA致力于“為肥胖人群帶來溫暖”,該組織認為不能把生理上的肥胖,加諸在一個人的人格和道德上,尊重肥胖人群,反對各形式的歧視行為。作者以一個非肥胖人士,加入了NAAFA,并開展了為期近三年的內部觀察,并深入采訪了幾名會員。作者發現,NAAFA為肥胖人士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港灣,在這里,她們不會被嘲笑,有自己定制的服裝,會定期舉行舞會,認識新的朋友以增強她們的自信,NAAFA為會員們提供了一種溫暖有好的氛圍,為他們提供了交際和戀愛的機會。
摘 要 社區體育是陜西群眾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使人們自主地參與其中,增強了人們群眾的身體素質,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現在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國家提倡全民健身,社區體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和發展人民群眾素質。本文結合陜西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也分析了在和諧社會下,社區體育的功能價值以及將來的發展走向。
關鍵字 和諧社會 社區體育 價值取向 發展情況 發展走向
一、陜西社區體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參與人群的年齡方面
從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人群的年齡來看,老年人和兒童占很大部分,中年人比較少。這主要是因為中年人忙于工作,在這方面沒有較多的時間投入。而老年人多在家養老,同時幫著照看小孩,他們就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社區體育活動中。
(二)社區體育物質基礎和組織服務方面
陜西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很。這也就導致了社區體育在不同的區域發展的程度也參差不齊。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各種體育設施完備,社區體育的組織和服務機制相對來說比較健全。而在一些經濟基礎落后的地區,社區體育的基礎設施都還不健全,相應的組織和服務更是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管理。
(三)居民參與社區體育的意識方面
不同地區的居民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在社區體育活動的參與上也存在著差異。
社區體育活動是一個社區自由的活動,它需要人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居民們只有具備了社區體育的參與意識,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社區體育活動,也才能在社區體育中強身健體、享受快樂。
二、社區體育具有的功能
(一)增強群眾身體素質的功能
如今,陜西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在參加社區體育的人群中又以老年人為最多。社區體育為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快樂,極大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同時社區體育也是他們對抗身體疾病的一種有效手段。經過統計和分析,陜西人民的身體素質相比以前有下降的趨勢,這與人們周圍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例如糖尿病、肥胖癥以及各種職業病等等都呈現了上升的趨勢。這更為我們加強體育鍛煉敲響了警鐘。隨著社會發展,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社區體育活動,因為這樣不僅能夠幫助他們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增強他們的體質,還能夠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二)有助于國民的心理健康
現代社會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特別是青年人,在學習、工作、生活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如果這些壓力長時間地積壓在心里而得不到釋放,那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甚至還會引起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各種矛盾。社區體育就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釋放壓力的活動。它增強居民體質的同時,也能夠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這樣就使得居民在心理情感上貼的更近,使生活更加和諧融洽。
(三)社會作用
社區體育可以說是陜西體育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陜西全民健身的倡導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社區體育,促進了居民間的和諧相處。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積極向上的鄰里關系,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
三、陜西社區體育的發展走向
(一)多樣化
通過對陜西社區體育的現狀的了解,可以看出陜西社區體育的內容和形式還比較單一。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以及社區體育中的基礎設施和組織服務制度的不斷完善。社區體育的形式將會更加豐富多彩,以滿足不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生活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陜西國民對體育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社區體育當中來。不僅僅是老年人和兒童,還會有更多的中青年人把社區體育當做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三)法制化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建設和發展,我國的法律體系也將會越來越完善。相信在以后,陜西的社區體育將會被納入依法行政的范疇。對于一般的人民群眾來說,這將會增強他們的體育法制意識,當他們的體育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會使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就使得人民群眾的體育權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四)科學化
首先,隨著社會進步,社區體育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配置上將會更加科學合理。不同的區域、不同的人群,他們的體育需要也會有所不同。這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時資源的利用更加科學、優化。另外,在社區體育的管理上面將會更加的科學合理。通過陜西正在不斷深化改革,陜西社區體育的現狀將會得到很大的改善,各種問題也會一一得到解決。社區體育的在組織管理也會更加科學合理。
三、結語
建設和諧社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必須發動群眾,從基層做起。社區體育就是創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媒介,它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一種團結友好、積極向上的和諧氛圍,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還有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這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深遠的意義。
課題名稱:陜西省社區居民休閑體育發展狀況的研究:ZK13-31。
參考文獻:
然而,最近欣欣老是無精打采,飯量比以前還要大。到醫院一查,竟然是2型糖尿病。面對著醫生的診斷,老人家滿腹狐疑:“欣欣小小的年紀,怎么會患上成人才得的糖尿病呢?”
兒童糖尿病,2型漸成主角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糖尿病大軍正以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發展壯大,根據最新統計,我國目前糖尿病患病人數達9240萬,高居世界各國之首。近年來,由于肥胖兒童的增多,在以中老年為主體的2型糖尿病隊伍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天真稚嫩的面孔,目前我國每10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名是青少年兒童。其中,增長最快的當數兒童2型糖尿病。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兒童糖尿病多為1型,而2型糖尿病則是成人的專利。目前看來,這種觀點確實有待轉變。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國際糖尿病聯盟西太區大會上,日本學者報告,日本兒童2型糖尿病發病率平均每10年就翻一番,兒童2型糖尿病占兒童糖尿病總數的80%,遠遠高于1型糖尿病。我國目前尚缺乏這方面的權威統計資料,從臨床上看,兒童糖尿病還是以1型糖尿病居多,但兒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兒童2型糖尿病激增,都是肥胖惹的禍
糖尿病不僅與遺傳有關,更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膳食結構不合理,長期高脂肪、高熱量飲食,整日泡在電腦、電視機跟前,缺乏戶外運動,致使熱量攝入大于消耗,導致小胖墩劇增,這是導致兒童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據調查,我國兒童中超重和肥胖兒比例已占到1/5。
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也叫“中心型肥胖”或“內臟肥胖”)容易產生“胰島素抵抗”(通俗地講就是對胰島素不敏感),為了維持血糖正常,身體被迫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抵消“胰島素抵抗”,久而久之,胰島p細胞不堪重負、功能受損,致使血糖升高而發生糖尿病。另據發現,兒童“發福”的年齡越小,肥胖的病史越長,肥胖程度越重,導致糖尿病的風險就越大。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徹底根治。相對于中老年患者而言,兒童糖尿病的后果更加嚴重。小小的年紀就要與糖尿病長期相伴,患兒生活、學習、升學、就業、婚姻等一系列問題無不受到影響,而且一旦病情控制不良,將將面臨酮癥酸中毒、低血糖昏迷、腎衰、失明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各種嚴重的急慢性并發癥的威脅。其個人和家庭也將因此而背上沉重心理包袱和經濟負擔。面對當前兒童糖尿病日益增多的事實,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憂慮。
如何早期發現兒童糖尿病
兒童糖尿病主要分為1型和2型,其病因、臨床表現和治療均不相同,下面分別談談兩者的診斷問題。
兒童1型糖尿病:通常起病較急,“三多兩少”癥狀(即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無精打采)比較明顯。需要指出的是,1型糖尿病患兒癥狀可以不典型:有的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嚴重者出現昏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往往被誤診為“急性胃腸炎”、“重度脫水”,錯誤地輸注葡萄糖液而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還有的以發燒、咳嗽、氣促作為突出表現,很容易被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而被誤診誤治。為了避免漏診及誤診,接診醫生一定要注意詢問患兒病史,特別是有無“三多兩少”癥狀,當然,常規檢測血糖是必不可少的。
兒童2型糖尿病:大多起病隱匿,加上患兒體胖能吃,看上去營養狀況良好,因而早期很容易被忽略和漏診,不少患兒都是在并發癥出現之后才查出糖尿病的。肥胖兒如果出現以下癥狀提示可能患上2型糖尿病:①無明顯原因老是感覺口渴,飲水量較前明顯增加;②尿頻、夜尿多,以前不起夜的孩子現在經常起夜,多年不尿床的大孩子又經常出現尿床;③容易感到饑餓,食量較前大增,但體重反而下降,老是感覺無精打采:④有“黑棘皮征”,主要見于重度肥胖兒,其腋下、頸后、腹股溝、胭窩、肘前等皺褶部位的皮膚粗糙角化并伴有黑色素沉著,此乃高胰島素刺激的結果,反映體內存在胰島素抵抗,凡有“黑棘皮征”的肥胖兒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極大;⑤皮膚反復起癤腫、濕疹或灰指甲,而且不易痊愈,女孩反反復復感覺外陰瘙癢。
當孩子出現上述情況時,應引起家長警惕,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化驗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后血糖),排除糖尿病。
兒童糖尿病的治療
兒童糖尿病無論是1型還是2型,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及運動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飲食治療:糖尿病兒童與成人患者略有不同,既要限制總熱量,避免營養過剩,又要保持營養均衡,不要偏食,以滿足兒童生長發育的營養所需。每日總熱量一般以“1000+年齡×80(千卡)”為宜。尤其要少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如各式糖果、巧克力、奶油、油炸食品、洋快餐等,主食要粗細搭配,適當多吃些新鮮果蔬、瘦肉、魚類等食品。
一、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現狀
目前大學生中存在著相當數量的超重或肥胖的學生,過重的身體已嚴重的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通過對哈爾濱理工大學大學生的體質測試,結果顯示超重或肥胖的人數占有較大的比重,達到29.83%(超重的21.83%,肥胖的8%)。不僅如此,更為嚴重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社會上的焦點問題。尤其是在鋼筋混凝土包圍下的城市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和團隊精神,不少大學生肩不能扛、手上能提,缺少自我保護能力,也缺乏生活自立能力。
二、對目前體育教學形式參與程度的研究
通過對哈爾濱理工大學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目前體育教學形式持肯定態度,73%的同學認為可以滿足學習需要,12%的學生認為不能滿足,需要增加一些新興項目。在參與程度的認識上,52%的學生認為自己是積極參與的,58%的同學認為只是為學分而來,另外一部分學生則認為無所謂。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需要不同的課程內容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我們在教學的組織實施過程中還應注意引導、啟發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保持學習的主動性。
三、拓展訓練與體育教育的關系
拓展訓練利用崇山峻嶺、瀚海大川等自然環境或由人工設置的各種復雜環境,通過各種精心設計的活動,在解決問題、應對挑戰的過程中,達到“激發潛能、熔煉團隊”的培訓目的。訓練的目標也由單純體能訓練、生存訓練擴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等。拓展訓練的目標是為了培養人們“超越自我、磨練意志、適應社會、熔煉團隊”的品質,以此來達到提高人們綜合素質的目的。高校體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的能力。拓展訓練符合高校體育實現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這一教學目標,而且拓展訓練中所需要的綜合素質也是體育教學所追求的。
四、高校體育實施拓展訓練的可行性研究
拓展訓練是通過設計獨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戰性和趣味性的戶外活動和游戲,通過體驗的方式達到鍛煉身體、拓展個人潛能、增進團隊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體育項目。通過對哈爾濱理工大學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同意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占82A%;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團隊精神占84.6%;拓展訓練游戲與體育相結合能增強對體育的興趣占83.2%。可見當代大學生是比較認同通過拓展訓練的方式來提高人際關系、建立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并能增強對體育的興趣。
拓展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首先像拓展訓練中的一些低要素、低風險的拓展游戲項目對場地、道具、安全設施等多方面的教學要素要求不高,因此很容易引進到高校的體育課中開展,從而能有效地擴展現有體育教學的教材和空間,為學校體育很好地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開設拓展訓練課要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尤其要在現有教師隊伍中選拔那些學習能力強、溝通能力強、觀察力強、責任心強的教師參加拓展項目的學習,特別是要進行心理學、教育學與管理學等理論學科的學習培訓。正如“體驗式學習圈”告訴我們,教師的引導講解將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將決定拓展訓練課的最終效果與質量。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求教師有很強的創新能力。比如在進行攀巖教學中,簡單改變以下教學形式,就可達到全方面和多元化的教學目標:讓同學們自由結合成兩人一組,然后一人帶上眼罩攀爬,另一人進行指揮,最后記錄兩人的攀爬總高度。這樣一來,既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又提高了他們的溝通指揮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執行力等綜合素質;也可以將兩人用繩子聯起來,然后兩人同時從兩條路線攀爬,這樣既鍛煉身體與意志品質,還培養合作共贏意識。
五、結論與建議
1.將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課是對傳統體育課的改革和創新,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改革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不僅豐富了體育課的內容,拓展了體育課的時間和空間,增強了體育課的實用性、趣味性,拓寬了體育課的功能;而且對大學生增強體能、培養健康的心理、塑造頑強的意志、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各類疾病的困擾,許多人不免要問:人類真的適應現在的環境嗎?我們到底該吃什么?人類的基因與舊石器時代相比只差了萬分之二,基本沒有改變。難道,最適合人類身體的飲食是舊石器時代飲食?想要理清這個問題,那還得回溯至人類的起源。
我們的身體有一個進化的故事
如果你病了,你可能不會去找一位進化生物學家給你看病。但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說,他的研究領域能夠幫我們理解人們為何會生病。
利伯曼在《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和疾病》一書中說:“如果患了心臟病,他患者需要馬上接受治療,而不是去上一堂人類進化課。如果我患了心臟病,我也希望我的醫生專注于對我進行眼下的治療,而不是關心人類的進化。但是,我們沒能預防那些可預防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社會沒有充分考慮人類的進化。我們的身體有一個進化的故事,這非常重要。進化解釋了我們的身體為什么是這樣的,因此也提供了避免生病的線索。我們為什么這么容易變胖?我們為什么會背疼?研究人體的進化能幫助我們理解我們的身體是怎樣的,它有哪些是適應不了的。”
我們今天患的許多疾病被進化生物學家稱為“不匹配的疾病”,我們之所以生病是因為我們的身體不適應我們今天的生活環境。幾百萬年的自然選擇給了我們一個經常運動、吃高纖維和單一碳水化合物的身體。但由于科技的進步,我們過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隨著人類的進化,我們愛吃糖。但如果你嘗嘗打獵、收集時代的人吃的東西,你會覺得它們一點也不甜。大部分野果都只有胡蘿卜那么甜。我們都喜歡甜食,但很久以前我們能得到的唯一的甜食只有蜂蜜。但現在我們能吃到特別多的甜食,而我們的身體處理不了那么多糖分,所以我們就會生病。原始人每年消耗6到10磅糖,今天人們每年消耗100磅糖,而且,我們還不像原始人的運動量那么大。
更糟糕的是,我們對不匹配疾病做出反應反而使它們變得更頑固、更普遍:制藥企業很聰明,發明了治療許多疾病的藥物。但是這些藥物治療的都只是癥狀,由于沒有解決病因,我們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這些藥物令我們進食時更加肆無忌憚。
進化使得我們身體的各種能力都比較均衡,但如果你生活的環境要求你某一方面的能力比較突出,你就需要對相關器官施加壓力,對它加以鍛煉。工程師在設計大橋、電梯和機翼時,都把這些產品的承載能力設計為預計承重的數倍。這樣雖然會增加建造成本,但也是合理、必要的。但我們的身體呢?斷過骨頭、拉傷過韌帶的人都可以證明,自然選擇沒有使這些身體部位的結構擁有特別高的安全系數。顯然,進化沒有改變人類的骨頭和韌帶,使之能夠抵抗高速撞車和其它事故時帶來的破壞力。很多人甚至在步行和跑步摔倒時都會傷到手腕、脛骨和腳尖,這是因為人體在進化時要作權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妥協:這里多了意味著那里就少了。比如,大腿骨頭更密實的話,就不太容易斷,但是走動時就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深色的皮膚能防止曬傷,但是會限制維生素D的合成。自然選擇幫助人體找到多重任務之間正確的平衡,足夠而不過量。
我們的祖先在非洲生活了一百萬年以上,進化使他們必須使自己的身體和行為適應緩慢變化的環境條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選擇。偶然的嘗試新功能,保持什么樣的工作(適應)和拒絕那些不適用,自然選擇增強了個體在另一個環境中生存的能力。
然而,約1萬年前發明的農業打亂了烏龜般的適應步伐。定居生活導致人類新的食物、疾病和風俗習慣迅速出現。因此,利伯曼認為,不匹配和疾病加快了從狩獵和采集到農耕的過渡。
250年前,工業革命的加速和文化的變化使我們的身體更加不適應環境。正因如此,現代人類才會患肥胖、Ⅱ型糖尿病、冠心病、骨質疏松癥、高血壓和某些生殖癌癥,同樣,還有哮喘、過敏、慢性失眠、焦慮和抑郁、足弓下陷、近視和背部疼痛。
原來,是演化失調了
自然選擇缺乏時間去糾正那些錯誤的搭配,因為文化進化比生物進化快很多。因此,利伯曼提出了一個新名詞:演化失調。
這并不意味著人類的倒退或所有我們來之不易的適應演化,已經失去了價值。雖然利伯曼很認可現代藥物和手術,但他認為它們就像“創可貼”,就像眼鏡或足弓墊,因為它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或預防問題。
我們智人家族的第一個部落成員從20萬到30萬年前,由非洲更原始的石器時代覓食者進化而來。他們的骨骼和我們一樣。對于這部分人,通過對其遺物、骨骼遺骸的研究以及對獵人群體的檢查,研究人員了解了很多他們的信息。這些人很健康,他們跑得像馬拉松運動員,他們有營養、健康的飲食,他們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這個時代的人們,那些最后活了下來的人能活到70歲左右。雖然他們可能會受傳染病和寄生蟲的影響,但即使在年老時,他們依然不會被富裕社會的慢性疾病所影響。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像他們一樣不受現代社會慢性疾病的影響?讓我們從利伯曼教授的分析中找出答案吧。
和狩獵時代獵人的健康狀態相比,我們的身體到底出現了多大的問題?同時,有哪些強大的證據可以說明我們的這些問題,包括那些由進化不匹配造成的疾病?
首先,舉個例子。某人的體重指數為(BMI)25.4,在超重的邊緣。雖然算不上肥胖,但肯定比狩獵者更重。現代研究認為獵人-采集者的平均BMI在21.5。在博茨瓦納的女布須曼人(非洲原著民桑人)為18.2。
某人的血壓為138,“有些偏高,”他說,在一些診斷界可以認為這是高血壓前期表現。對于布須曼人和其他采獵者來說,收縮壓范圍從100到122,這低于發達社會的正常值。根據調查,處于相同年齡段的采獵者沒有高血壓,也沒有動脈硬化、心絞痛、心電圖異常或心臟病等。
“這也說明他們極不可能患糖尿病。”利伯曼補充說,據2007的由狩獵者生活方式研究專家博伊德?伊頓、羅倫?科登和安東尼?塞巴斯蒂安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糖尿病的一種先兆――胰島素抵抗(是指肝臟、肌肉和脂肪組織等周圍靶組織對胰島素生物效應的反應性降低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常常伴有高胰島素血癥)在采獵者身上很罕見甚至幾乎不存在。他們定居在城市地區之后,澳大利亞原住民反而普遍超重和患糖尿病。在上世紀70年代末,研究員凱琳奧迪進行了一項模擬原住民回到灌木叢幾周的研究。像他們的祖先一樣靠袋鼠瘦肉、魚和野生山藥為生,土著人為了覓食不僅體重減少了,而且他們的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的其他指標也大大降低了。
以上是關于肥胖、糖尿病或心臟病的研究,那近視呢?近視估計在狩獵采集者中占的比例是3%。“我們知道,在農耕時期,也幾乎是不存在的,”利伯曼說。“我認為近視絕對與進化不匹配有關。”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眼鏡有助于保持近視基因在人群中的普遍存在。
我們的背部疼痛并不源于祖先們站立行走。利伯曼指出,背部疼痛可能是由于沒有充分使用或過度使用背部導致的。獵人可能遭受背部疼痛(尚未評估),但“我們認為他們適度地使用他們的后背,”他說,“現代人類的許多慢性骨科問題并不僅僅是由于運動及體力勞動造成的,也由于過剩的舒適――過于舒適的鞋子和過于柔軟的床墊都會使問題加劇,因為我們的肌肉還沒進化到可以長時間承受、適應這些影響。”
那焦慮和抑郁呢?“在這方面沒有對獵人的相關研究數據,”利伯曼說,“那為什么我們假設這是一個錯配?因為壓力水平上升,活動少和睡眠不足以及現代的飲食都已被證明對人的心境有影響。我認為慢性失眠也是一種錯配病,但從來沒有人研究過狩獵者的失眠狀況。”
利伯曼對體育運動的好處有一些自己的見解,這是源于運動對他自己的焦慮已經有所幫助。特別是利伯曼的強項跑步,他把其發展成為一種研究專業。49歲的時候,他一個星期慢跑30到50英里,每天步行2英里。在晴朗的天氣,他有時甚至赤腳跑步(并不適合所有人),但他認為幾乎從來沒有看到任何人赤腳跑步的人擁有扁平足,所以他認為扁平足也是進化的錯配導致的。
利伯曼把獵人看作從不休息的職業運動員。撒哈拉以南的熱帶,人們會在玩耍后赤腳跑步并覓食,他們每天跑5至10英里。如果他們的后裔不這樣做會發生什么呢?“缺乏定期身體活動是很多錯配病的一個最根本原因,”利伯曼說,“那將會導致在女狩獵者中很罕見的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松癥。”在考古中發現,女性狩獵者骨頭并沒有顯示骨質疏松。一個女人的骨骼強度受她長大后所受沖擊力以及負重活動的強度影響。
二十世紀的學者常說,獵人總是抽時間躺地上,沒有多余的食物,他們需要保留自己的卡路里。“在這種情況下,休息變成一種必須的適應行為,因為它允許你的身體將剩余的能量轉化為可儲存的脂肪被使用。”
利伯曼推測,今天的人們沒有積極的鍛煉,他們可能找借口說因為他們需要大量的休息。事實上,活動和休息是互補的,它被狩獵者巧妙地平衡了,但是現在超重的人卻沒有合理權衡之。
最后,利伯曼對一般人的飲食作出評價。他說,大多數人的食物遠沒有狩獵者的多,消耗的卡路里數量相當。而我們的祖先從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糖)中獲取大部分的能量,大約三分之一的熱量來自植物、堅果和種子,而我們的熱量大部分來自加工食品和奶制品,包括谷類、面包、奶酪、冰淇淋和餅干。
舊石器時代的野生植物和水果纖維含量高。但是由于農業調整,大沙拉和烤蘿卜只含有少量的纖維。現在的蔬菜已被加工成只含很低纖維的食品。利伯曼說,雖然獵人吃的肉和魚比我們吃的更多,但比如說我們以羊肩作為晚餐,羊肩肉比他們獵取到的瘦的獵物含有更多的脂肪。
“毫無疑問,蛀牙也是一種簡單的不匹配。”利伯曼說,值得注意的是,在古生物標本中,只有在人類開始種植糧食、養奶牛后,蛀牙才是一種常見的牙齒病,而在采獵者中幾乎沒有人患蛀牙。
綜上所述,石器時代的人不會受到心臟病、中風、骨質疏松癥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困擾;他們沒有肥胖癥、過敏癥或者高血壓。那么,是否像原始人那樣生活,我們就會變得更健康呢?
像原始人那樣生活 就會更健康?
這一派的擁護者們相信,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發展得太快了,而生物的進化速度沒有那么快,我們的身體還停留在原始人時期,不能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我們只有像原始人那樣生活,才會活得更健康、更快樂。
“原始人派”出過不少暢銷書,還建了好幾個網站,宣傳自己的理念。在他們的想象中,原始的男人打獵養家,以肉為食,女人在家照顧孩子,母子關系密切,大伙群居在洞穴里。所以,這一派的人主張多吃肉不吃淀粉,鍛煉時以短時間、高強度的項目為主(模仿打獵時的沖刺)。
針對這股風潮,美國加州大學河邊分校的人類進化學家馬琳?祖克教授,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了“原始人派”的觀點。在她看來,這一派的某些說法有道理,但大多數觀點都是錯誤的。
首先,現代人確實有些生活習慣不夠健康,比如:長時間坐著辦公,或者攝入太多甜食。這兩條在原始社會都不存在,確實不符合人的生理結構。不過,如果說久坐不好的話,其實人的骨骼結構也不適合直立行走,而是更適合四肢著地,難道我們為了健康就改爬行嗎?
其次,這一派關于原始人生活的很多看法都來自想象,真實情況往往正相反。比如,原始人打獵并不是依靠短距離沖刺,而是更多地采取長距離追趕的方式,直到把動物累得筋疲力盡,再一擊斃命。人的很多生理結構都是為了長跑而準備的,比如發達的汗腺和特殊的肌肉類型等等,短距離沖刺恰恰是人的弱項。
原始人肯定都是赤足跑的,這一點沒有爭議。有人因此認為光腳跑步會減少傷病,祖克教授對此有不同看法。她認為,兩種跑步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到底是前腳掌著地還是后腳跟著地,而前者才是減少傷病的最佳跑步方式,和是否穿鞋沒有直接關系。但她也相信人的腳掌結構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習慣了后腳跟著地的跑法,他的腳部結構就會逐漸適應這種跑法,長大后再更換的話不一定就是好的。
說到飲食,農業的發展確實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結構,淀粉類食物驟然增多,但這不等于農業到來之前的原始人就只吃肉。事實上,很多考古學證據都表明,早期原始人不但會吃肉,也經常吃植物種子,還會主動去挖掘地下的塊莖類植物。人類的牙齒結構就是為這種雜食特性而準備的,比如前臼齒的作用就是咬開果殼或者種子皮,這些特征食肉動物是不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