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淡水資源保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水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水法
1、水資源保護的含義
水資源保護是一個國家為了滿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需要,維護水資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態功能,采取經濟、法律、行政科學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并影響水資源的經濟、生態屬性的各種行為進行干預的活動。
水資源保護從廣義上講包括水量保護與水質保護兩個方面,也就是通過行政、法律、技術、經濟等手段合理開發、管理和利用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質量和供應,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滿足社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淡水資源的需求。在水量方面應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發展水資源的多種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過量開采。同時,也要顧及環境保護要求和生態改善的需要。在水質方面,應防治水污染,維持水質良好狀態,要養活和消除有害物質進入水環境,加強水污染的防治和監督。
2、我國水資源概況和水資源保護的迫切性
2.1、我國水資源總量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我國水資源問題比較嚴重,盡管我國河川徑流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僅低于巴西、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但是由于我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畝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畝均占有量僅為世界畝均占有量的3/4.據對149個國家和地區的最新統計,中國人均占有量已經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確處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兩方面的關系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艱巨復雜。
2.2、我國水資源在地區上分布不均,水土組合不平衡。
我國的水量和徑流深的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并且與人口數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81%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耕地面積僅占全國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國64%,而水資源僅占全國的19%。其中黃、淮、海、遼四河流域內耕地面積占全國的42%,然而水資源才占全國的9%。從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少,水量有多余,北方耕地多而水量少,水資源短缺,因此改變水量的空間分布,使水資源合理地被利用充分發揮其效益就被提到日程上來,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就是一個很好的特例。
2.3、我國降水及河川的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
大部分地區的降水受季風影響,在年內年際之間有很大變化,汛期四個月的降水量和徑流量占全年的60%—80%,集中程度超過了歐美等國家。
一、中國的淡水資源的現狀
1、我國淡水資源總量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我國淡水資源問題比較嚴重,盡管我國河川徑流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僅低于巴西、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但是由于我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畝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畝均占有量僅為世界畝均占有量的3/4。據對149個國家和地區的最新統計,中國人均占有量已經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確處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兩方面的關系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艱巨復雜。
2、我國淡水資源在地區上分布不均,水土組合不平衡。我國的水量和徑流深的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并且與人口數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81%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耕地面積僅占全國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國64%。
3、我國降水及河川的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我國主要河流都出現過幾年來水較豐和幾年來水較枯現象。例如黃河在過去幾十年中曾出現過連續9年(1943—1951)的豐水期;在近幾十年內也曾出現過連續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斷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間是年年斷流,總斷流時間是717天,平均每年斷流102.4天。降水量和徑流量在時程上的這種劇烈變化,給淡水資源的利用帶來困難。要充分利用淡水資源勢必修建各種類型的水利。
4、是淡水資源污染波及全國。如果從淡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上說,中國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區域的話,那么,淡水資源的污染卻是一個具有全國性的問題。而且,越是豐水區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區,往往污染越是嚴重。結果豐水區出現水質性缺水的現象。這是中國淡水資源更為嚴重的問題。最近,中國水利部門對全國約700條大中河流近10萬公里的河段進行水質檢測,結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嚴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價值。另據調查,目前全國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區,水污染已從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陸域向海域發展、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東部向西部擴展。近年來中國廢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億噸的速度增加,全國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億噸,其中約80%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過度開發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嚴重缺水的黃河流域,農業灌溉大量采用的還是大漫灌方式。寧夏、內蒙灌區,每畝農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節水灌區高幾倍到十幾倍;農業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產單位糧食的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2倍~2.5倍。農業用水如此,工業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遠低于先進國家75%的水平,單位GDP用水量是先進國家的十幾倍到幾十倍,一些重要產品單位耗水量也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6、對淡水資源過度開采的情況日趨嚴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區和山東、山西、內蒙、河南部分地區,區域內有26個大中城市。這個地區也是中國最為缺水的地區,人均只有293立方米。這些年來,這里的社會經濟的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同20世紀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積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總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過淡水資源的承載力。結果,地表水、地下水長期過度開采,開采率達到98%,遠遠超出40%的警戒線。據水利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地下水超采區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56個,擴展到目前的164個,超采面積也由8.7萬平方公里擴展到18萬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過100億立方米,有6萬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國的淡水資源就不夠豐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費,水質的嚴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緊張。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缺水現象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據統計,在正常年景下,中國缺水總量估計已達400億立方米,“十五”期間,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到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350億公斤。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較為嚴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產生嚴重的影響。
二、淡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措施
面對淡水資源的嚴峻挑戰,中國的決策層和普通百姓都開始行動起來。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淡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和挑戰,告誡人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并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方針。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規劃,第一次提出了有關淡水資源必須完成的具體管理指標,比如,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調工程進度。
中國鬧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別是近20年來的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淡水資源南多北少的趨勢更加嚴重。這種由自然、地理、氣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資源分布情況,單用軟科學的辦法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必須用硬辦法。正在進行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硬辦法之一。“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調工程。
(二)是進一步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十五”計劃就提出的一項戰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顯成效。它是解決中國干旱缺水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進入“十一五”以后,同過去相比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深化節水型社會的建設中,特別強調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再是GDP決定一切,而是把包括節水指標、治污指標在內的綜合性指標,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依據。
(三)是加快淡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1、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淡水資源管理體制。重點是合理劃分流域與區域管理的事權。加強流域取用水總量控制、水功能區監督和水量調度管理職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學決策民主管理機制。同時,加快淡水資源統一管理進程,對有關資源管理的職能進行歸并,強化各區域淡水資源監督管理的能力。鼓勵用水戶參與用水管理,通過多種形式使用水戶參與到水量分配、水價制定等水管理事務中來,促進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的形成。
2、推進水務體制改革。重點是,建立健全政企分開、政事分開、責權明晰、運轉協調的水務管理體制。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積極推進水務產業化與市場化進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籌資、市場運作、企業開發的水務良性運行機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務投融資機制。加強政府對水務市場的監管,構建有利于水務行業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務產業,培育跨區域的大型水務集團,推進水務行業產權制度改革。
3、創新淡水資源管理的內在機制。其中包括,充分發揮市場在淡水資源管理中的作用,通過經濟手段的運用,促進全社會建立節水防污的內在激勵機制。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建立科學合理、促進淡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水價形成機制。開征中央電廠和農業用水淡水資源費,研究制定促進節水的淡水資源費收取機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價和城市供水水價。全面開征污水處理費,并調整費用水平。實行用水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適當拉開高耗水行業和其他行業用水差價。制定水權交易市場規則,規范水權轉讓價格,推進水權有償轉讓,實現超用加價、節約有獎、轉讓有償。據了解,到2010年,中國將初步建立起我國節水型社會的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政策、宣傳教育體系,萬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國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45提高到0.5,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基本實現零增長;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務業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堅信,這些目標一定能夠達到。
三、結語
關鍵詞 物種資源;現狀;保護對策;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 S8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27-03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銅陵保護區)屬河流型保護區,于2000年被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范圍上始銅陵市樅陽縣老洲鎮,下至銅陵市義安區金牛渡,全長58 km,總面積31 518 hm2,是長江“黃金水道”的干流江段。保護區沙洲發育充分,水熱同季。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最具代表性的是長江江豚,是該保護區的旗艦物種。
經過2年多的考察調查,已經基本了解了銅陵保護區長江江豚的生物學知識和受威脅原因,基本明確了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現狀以及形態特征。國內外關于長江江豚的單一研究報道很多,但大多不是綜合性的。筆者認為長江江豚生活在長江內,與長江中其他野生動、植物是相關連的,不能脫離賴以生存的動植物環境,單獨研究長江江豚是不全面的,也不完整。筆者通過研究長江中的野生動、植物及水域環境,從而進一步研究長江江豚,以期提出保護對策。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點
本研究地點位于銅陵干流江段,全長58 km。上始銅陵市樅陽縣老洲鎮,下至銅陵市義安區金牛渡,是長江的“黃金水道”[1]。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3個區,面積分別為9 534、6 360、15 624 hm2,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0.25%、20.18%和49.57%(圖1)。
1.2 研究方法
保護區主要使用淡水豚1號快艇沿保護區長江段上、下游考察,所有考察人員一律身穿救生衣站立船頭觀察,包括目視近距離觀察和望遠鏡遠距離觀察。同時,定點采集水樣到實驗室進行分析,并對浮游生物采樣分析,進行植物樣方調查和鳥類觀察,走訪和調查漁民進行流動聲學考察和截線抽樣法統計[2]。
2 結果與分析
2.1 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情況
2006年建立銅陵保護區時,銅陵江段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大約為40頭;到2010年以后,銅陵保護區長江江豚數量增長到48頭左右。銅陵江段的長江江豚數量持續穩定,到最近幾年也一直沒有減少,而同期整個長江的江豚數量在持續下降中。2012年以前,整個長江中江豚數量約1 200 頭;而2012年之后,大約只有1 040頭,每年以13.73%的速度遞減,目前整個長江的江豚數量少于1 000頭。正是由于銅陵保護區保護措施得當,才使銅陵江段的長江江豚保持種群數量穩定[3-5]。
2.2 為保護長江江豚采取的行動
保護區每年與漁政部門開展執法行動,共行動10多次,清理非法漁具如迷魂陣、流網、滾鉤、地籠網等幾十種,保護了長江江豚的生命安全。
2.3 野生動植物資源底數情況
經過在銅陵江段的2年考察,逐步摸清了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狀況,為開展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銅陵保護區內共有野生脊椎動物375種,隸屬于37目96科;浮游動物70種;底動物6綱20科105種。其中,哺乳類共有43種,隸屬于7目14科,在數量上以嚙齒類占優勢,區系成分以東洋界成分為主;爬行類共有2目9科26種,從地理型分析,東洋界種類19種,占73.1%,具有較大的分布優勢;兩棲類1目4科8種,從地理型分析,東洋界種類5種,占62.5%,占有一定的優勢。
根據《中國魚類志》記載和銅陵保護區野外考察記錄,保護區現有魚類11目20科86 種。從分類組成上來看,以鯉科魚類為主,計53種,占本區域魚類物種總數的61.6%。保護區珍稀魚類較少,以中華鱘、胭脂魚等為代表;經濟魚類則較多,主要有鯽魚、鯉魚、青魚、草魚、鳙魚、鏈魚、鳊魚等。經調查,保護區現有鳥類213種,隸屬于16目49科。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4種,分別為東方白鸛、黑鸛、白頭鶴和白鶴;Ⅱ級重點保護鳥類24種,如為黑頭白q、鴛鴦、黑鳶、赤腹鷹、白腹鷂、白頭鷂、白枕鶴、游隼、紅隼等,主要分布在江面、江灘沼澤、江邊蘆葦叢、樹林、灌木叢及農田村舍。其中黑頭白q為安徽省鳥類新記錄。另外,還調查了保護區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中,種類最多的為成德洲尾北,其次為銅陵沙頭南,再次為成德洲尾南、銅陵沙頭北(表1)[6-7]。
2.4 銅陵保護區長江段面水質情況
2014年8月13―15日保護區委托銅陵市環境監測站對長江4個斷面進行了連續3 d的監測,每天監測1次,每次左、中、右3點取樣,進行水質化驗(表2、3)。監測結果表明,該江段4個監測斷面各項監測指標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水環境質量現狀良好。
2.5 珍稀野生動物救護情況
自2011年以來,銅陵保護區成功地救治長江江豚5頭(其中擱淺3頭、遭流網誤捕2頭)、中華鱘6尾(遭流網誤捕)、胭脂魚109尾(其中遭流網誤捕15尾、遭迷魂陣誤捕94尾),救治成活的個體均被放歸棲息地。大鯢2尾經成功救治后,先飼養在保護區基地兩爬館,然后放歸自然(表4)[8-9]。
2.6 生態科學考察情況
自2013年以來,保護區每年分春、夏、秋、冬4季開展考察,已經考察了20多次,主要是進行水生生物資源和長江江豚生態學方面的考察,重點調查了解保護區長江段長江江豚的資源狀況及種群動態變化,出版了《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10]。
關鍵詞:水資源安全 可持續發展 循環利用 對策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c)-0135-02
水是生命之根本,任何動植物的生存均離不開水,對于人類而言同樣如此,水資源已經成為人類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最基礎、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要素。不僅如此,水資源也被當作戰略性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同樣離不開水資源,水資源安全已經不僅僅關乎生態問題,其也是影響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依常識可知,地球是一個藍色星球,表面大部分覆蓋著水,覆蓋水的面積達到70%,但是這其中更多的海水,無法給人類直接使用,全球只有不到3%的水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可以直接使用的淡水資源,但這部分水資源中又絕大部分處在南極冰蓋里或深層的地底下,人類很難方便取用,剩下不到1%的淡水資源存量是人類可以方便取用的,相對于70%的水資源而言,人類可以直接取用的不到1%的淡水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從工業經濟時代開始,世界人口急劇增長,1900年,世界人口僅為16.5億,但是到2013年,世界人口增長到70億,增加了3倍多,人口劇增導致水資源需求更加大,同時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水資源需求更加旺盛,在可使用的水資源如此有限的情況下,水資源的需求卻愈加旺盛,水資源安全問題變得異常重要和十分迫切。中國擁有960萬km2國土面積,13億多人口,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大國,水資源的安全問題更加突顯。
1 我國水資源現狀剖析
我國各種資源總量相對豐富,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人均匱乏更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水資源而言同樣如此。
1.1 水資源人均匱乏
世界上淡水資源儲量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能被人類生產生活所方便使用的淡水資源極其稀少,我國的水資源也逃不出相對匱乏的結局。我國擁有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6%,居世界第4位,但是從人均擁有淡水資源量來看卻只有2200 m3,僅為世界人均的1/4,世界排名僅121位,相對靠后,我國已被列入世界僅有的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行列。從我國水利監測部監測情況來看,全國平均年降水量折合總量62610×108 m3,平均年河川涇流量27243×108 m3,平均年地下水資源量為8697×108 m3,其中存在重復計算的大約有7679×108立方米,以此來看我國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28261×108 m3,加上13億人口平均,人均水資源非常匱乏。
1.2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從我國水資源分布情況來看,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特征十分明顯。我國地貌較廣,降雨不均,不同地方干旱、洪澇現象頻發,人口相對集中在東南部,西北部卻地廣人稀,從而水資源需求在地理位置上相對不均,水資源調配困難重重。水資源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不均勻,比如:浙江、福建等河流降雨豐富,徑流量較高,長江、珠江等河流也超過500 mm,但是黃河、海深河、遼河、黑龍江等卻相較較少,只有100 mm左右,而且內陸的河流年輕徑流更少,據此可以看出我國各流域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據相關統計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問題比較嚴重的城市數量達到110個。當前我國城市水資源使用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但是個別城市因水資源短缺而采取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影響未來當地人類水資源取用,甚至個別城市形成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分布不均的水資源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生產生存,必須引起關注。
1.3 水生態環境惡化
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其已經成為影響水資源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拿浙江的一個縣而言,該縣榮獲“中國水晶之都”稱號,幾年前水晶產業末整治時,全縣遍地是加工水晶的企業作坊,水晶水直排河流遍地都是,全縣境內沒有幾條河流是清澈的,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干凈水資源需求。當下水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的水資源安全,據統計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污水排放量每年高達445×108 m3,其中近80%左右的污水直接排入水域,直接或間接導致大面積水體污染,水環境嚴重惡化。近年來,浙江省大力開展“五水共治”,大力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就是在向水資源污染宣戰,這就是要以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來保障水資源安全。根據環保局組織專家對黃河水污染狀況及危害進行的量化分析,得出現今黃河流域污染比20世紀80年代多了一倍,水質退化到劣Ⅵ類水質的河流段明顯增長,占比超過整體黃河流段的40%,黃河水資源的生態系統受到嚴重挑戰,而且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惡化帶來其流徑領域的附近地表人、地下水受影響。因而相關各方必須充分重視水資源安全問題。
1.4 水資源浪費嚴重
一是節水意識淡薄,尤其是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人們普遍沒有節水意識,對于生活條件較優越而不缺少水資源使用的家庭,相對于生活條件艱苦點的家庭而言更易產生水資源浪費行為。二是供水利用率低下,對于現有的可利用的水資源,我國供水能力相對不足,總體水平還比較低下,尤其是農業灌溉水利用率不高,隨意性較強,造成水資源浪費,存在大漫灌現象。同時,我國城市自來水管網損失率較高,達到20%~30%,加上人們節水意識不強等因素,每年浪費的水資源非常可觀。三是水循環利用率偏低,從當前我國現狀來看,我國的廢污水處理回用率僅為24%左右,而且廢污水不能有效回收處理,導致水污染加重,這也加劇了水資源安全危機。
1.5 水資源保護壓力巨大
主要體現在:一是濕地保護面臨威脅。我國是世界上濕地資源大國,伴隨著人口急劇增長,經濟高速發展及濕地過度開發,我國的濕地面臨巨大威脅,數量驟減,功能弱化。二是經濟發展帶來壓力。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廢污水排放增加,水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同時因水資源開發影響局部水環境的納污能力,這一定程度上影響水資源的保護。三是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仍需多快好省地繼續開發和利用,同時不合理性的開發利用存在,嚴重忽視對水生態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甚至造成湖泊萎縮、濕地功能弱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等問題,制約了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 水資源安全的對策思考
面對著如此嚴峻的水資源現狀,為進一步確保我國水資源安全,現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對策思考。
(1)更新水資源保護觀念。水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具有自然有限性,我國雖然總量相對較大,但人均卻十分匱乏。我們要通過更新水資源保護觀念,強化水資源安全認識,來確保水資源安全,觀念更新是解決水資源安全問題重要和有效前提。我國應該大力宣傳水資源現狀、水資源保護措施,以及節水技能等,通過不斷強化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去節約水資源,使水資源保護成為一種習慣。加強水資源管理,旨在確保水資源的安全,以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人類社會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充分考慮水環境容量和水資源承載能力范圍等因素,實現經濟、社會、水環境等多方協調發展。
(2)提升廢污水循環利用效率。眾所周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尤其是改革開放后30年,我國人均GDP增速基本保持在兩位數,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機影響下的近兩年,我們經濟增速依然保持在7%以上,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的是水資源需求的急劇增加,在此宏觀背景下,我國應該大力開展廢污水循環化利用,走水資源集約化發展之路,同時兼顧水資源節約與水環境污染,創造雙重經濟效應。工業廢水是重要的污染源,對其進行處理和回收對于保障水資源安全非常有必要,這在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增加水資源可利用量,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一條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城市對工業廢污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20%,與發達國家的70%相比差距很大,說明我國在這方面還有較大的改進提升空間。
(3)加強水資源統籌規劃和管理。對于有限的水資源利用量而言,加強對水資源的統籌規劃和管理十分有必要。一般而言,水資源保護與開發應從我國經濟建設的整體利益出發進行綜合考慮權衡,并結合當前水資源能力和供水狀況進行全面規劃。我們知道,不同的生產部門對水質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不同的水質能滿足不同的生產要求,有些生產要求需要高水質,有些卻不一定要求高水質,因而可以根據生產水質需求情況來加強水資源管理,切實做到合理用水。
(4)優化或更新供水系統。先進的供水系統是保證水資源得到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徑,對于當下我國水資源利用情況而言,必須不斷優化或更新供水系統,提倡分質供水。如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進行更新改造,降低或消除水資源輸送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在經濟欠發達且水資源相對緊張的地區,推行雙管線分質供水,減少單一管線供水造成的優質水源浪費。
(5)加強生態環境營造。主要有兩方面:①加強植被保護,通過植被來涵養水源。森林、植被等對于水源涵養而言意義重大,它能減少或節制地表水的徑流、防止土壤侵蝕,對于水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和積極的意義。②強化濕地保護,我國是一個濕地大國,濕地對于水生態環境的意義不言而喻,但是現今我國濕地破壞嚴重,數量驟減,功能弱化,急需進行保護,確保實現濕地在水資源安全問題的積極意義。
(6)落實跨流域調水工程戰略。目前我國實施南水北調工程,還有長江三峽等大型工程,這些都是為了確保全國水資源均衡。當前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為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跨流域調水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是解決日趨尖銳的淡水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
(7)加強生態環境需水調控。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迫切需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也是如此。生態環境有其需水需求,只有滿足生態環境需水量,人類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營造水資源生態環境。因而,合理配置和調控現有水資源,提高水利用率,滿足水生態環境需水量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王忠福.我國水資源利用中的問題與可持續利用對策[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1(5):122-127.
[2] 趙洪武.淺析我國水資源現狀與問題[J].才智,2012(16):280.
大量的地下水資源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導致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地面沉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市政規劃和建設,地下淡水的超標抽取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沿海地區的地下水的超采導致大量的還是倒灌進入沿海地下,內陸大量的河流和地下水資源受到影響,不能飲用的堿化水嚴重影響了區域居民生活水平也更加劇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西北地區的水資源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現在對河流的過度開發和利用,每年的淡水資源不能有效的儲存和利用導致沙漠化嚴重,沙漠面積的不斷擴大使得牧民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惡性循環持續下去最終導致生態系統癱瘓不可修復。不少企業為了規避環保部門的核查大量排放有毒污水到沙漠、河流、海洋和耕地,導致沙漠毒化,河水污染,近海海洋生物被污染,農田土地污染,糧食作物制作出的食物有害健康。這些都是污染的危害,短期的排放可能導致終身的傷害。
2水資源利用改善研究
2.1合理開發,積極保護
國家提倡環境保護的大背景下,首先是合理的利用水資源然后才能談到保護水資源,首先是對地表水進行科學充分的利用,地表水對農業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國內的地表水大量用在農業生產,尤其的農業大省的種植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淡水資源,今后要改變地表用水以農業為主的局面,積極推動地表水走進千家萬戶,讓地表水在農閑時期為城市正常運轉提供重要保障,在農忙時期合理調配水資源保障城市和農村都能夠足夠供水量。其次要對部分地區的地下水予以適度開發,中國部分地區含有大量的地下水,淺層地下水資源能夠在短期內得到有序的補充和替換,但是由于地下水資源的開發難度稍大,不少地區因經費不足、管理不善導致地下水開采依然處于一個很原始的局面,尤其是西部山區和丘陵地區地下水資源的開采更是困難,云南近幾年的持續旱情就是典型的代表。地下水的開采要依據一定的原則,第一,由于地下水資源存量相對地表水少,開采難度大,地下水循環期長,當地表水資源供應不足的時候可以適當開采地下水,珍惜使用地下水資源。第二,地下水的開采還要注意開采區域的地質條件選擇,地質條件差,地表已經沉降和地表裂縫的區域禁止開采地下水。
2.2適度調水,治理污染
中國地域寬廣區域間氣候和地形條件差別很大,地表水的儲存和利用也不盡相同,針對這一現狀不少地方政府在積極改善與周邊區域用水關系,調整利益分配的格局,讓跨流域調水得到保障,從河南的紅旗渠到南水北調的二期工程的完工都證明了跨區域調水的有效性,實現了區域間資源的合理配置,拉動了沿線經濟的尤其是農業的發展。另外對原有被污染的水資源進行全范圍的排查和取證,查明污染原因找到解決辦法,一方面制定政策加強管理從根本上杜絕污染的再次發生和二次污染。另一方采用多種方法對被污染的水資源進行治理和凈化,讓凈化過的水資源根據其凈化的程度不同運用到不同要求的生產中去。
2.3保障科技,完善制度
對現有水資源進行保護和治理離不開科學技術的保障,創新農業、工業生產過程中用水技術,不斷推進水資源利用技術的研發和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對現有節水科技研發中遇到的問題集中優勢科研力量加以解決,加大對水資源保護和開發的人才和資金投入,讓專業人才和充足的資金保障水資源保護的順利進行。保障另外創新水資源管理制度,重視工程措施更要重視非工程措施的作用,讓水權制度加速運用到跨區域調水中,讓區域間的水資源分配不再有利益上的沖突和行政管理上的藩籬。健全水資源利用的法律法規保證執行程序的公開透明,讓水資源利用中的可能存在的利益交換提前得到控制。在水資源的利用上不能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充分調動市場經濟的活力讓市場決定水資源的價格和供給。
2.4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