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評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工作的本質性要求。因此,新時期在全面推進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該切實加強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工作的重視,積極探索相應的培養措施,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措施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探索中應該保持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工作的高度重視,各個相關學科都應該積極構建核心素養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小學階段的各科教師在探索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應該高度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采取合理的教學措施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支持,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一、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對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將其理解為學生在學習相關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應該具備的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并最終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如何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可以說,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既不是其所掌握應用數學知識和技能,也不單純指代數學學習能力,而是關乎數學知識、學習能力以及學生的思想認識等,是一種衍生于基礎數學知識又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高于數學知識的綜合素養,能夠對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呈現出的本質和中心思想加以反映,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持久性和整體性。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加以培養,對全面推進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措施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加以培養,關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素質教育思想的貫徹落實。因此,在教育實踐中,一定要加強對核心素養培養工作的重視,創造能夠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環境,逐步開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積極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
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夠逐步提升學生妥善解決各項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基于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具體情況和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工作的需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進行深入探索的欲望,有效發揮數學教育的價值。
例如教師在講解“垂直和平行”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創設如下教學情境:“請同學們將兩支鉛筆向空中拋出,然后讓它們掉到桌面上,看一看能夠形成什么樣的圖形?”問題提出后,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得到了有效調動,然后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所拋出的類似于“平行”或者“垂直”的情況。這樣,教師將學生從輕松的游戲情境中帶出來,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基礎上導入“垂直和平行”方面的相關知識,使得學生能夠對這部分知識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并且探究核心素養也能獲得良好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積極倡導引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式對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數學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應注意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指導學生逐步掌握多樣化的學習方法,使得學生能夠將不同的W習方式應用到學習實踐中,提高學習效果,實現對自身綜合素養的培養。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探索數形結合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如針對低年級學生無法深入理解“雞兔同籠”問題的情況,數學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一畫,用圓圈代表動物的頭,用豎線代表動物的腳,在畫的過程中一旦發現多了或者少了就及時進行修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形結合的重要作用,進而產生學習數形結合學習方式的興趣,并且其數學學習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也能得到有效的培養。
(三)逐步改進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
新時期教師在探索數學教學改革措施的過程中,應該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結合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和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需要,積極探索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將形成性評價、動態評價、靜態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等評價方式相結合,保證能夠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和學習成效做出客觀的評價,為學生學習相關數學知識提供相應的指導,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支持。
以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為例,教師結合具體的數學教學,可以針對學生的表現對學生進行評價,并組織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探尋問題的解決方式。不同小組由于學習思路不同,解題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表現以及小組學習活動的參與情況進行評價,并要求小組成員分別對組內成員進行評價。這樣教師不僅可以客觀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對學生未來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四)加強對小學數學教師的培養
小學階段數學教師的綜合素質是保證數學教學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條件。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加以培養,數學教師就應該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重要的支持。因此,在探索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該對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和培訓,教給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讓教師能夠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將核心素養理念融入其中,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提供良好的支持。唯有如此,小學數學教師的執教能力才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進而形成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正確認識,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關乎學生的健康成長。小學數學教師只有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工作的重視,并以核心素養理論為指導探索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才能夠保證教學改革的針對性和系統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人口與人種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學的學科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中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則是落實對學生的素質培育和人格培養。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含四個要素: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呢?筆者結合人教版七年級“人口與人種”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思考和體會。
一、教學理念
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教師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發展自身的學科素養。教師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與教師具備的學科核心素養密切相關。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學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的地理實踐力,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
筆者在“人口與人種”設計和教學中,更多地強調發揮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首先是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立“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之德,樹“具備地理核心素養”之人 ;其次,通過課堂小組討論、探究活動的開展,側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與地理實踐能力;再次是關注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在課堂交流、展示中盡可能讓每位學生表現自我,從而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理念與地理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這一頂層設計為“人口與人種”一課的教學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領。
二、教學目標
在撰寫教學設計時,教學目標是設計的重中之重,它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養更加具體化。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教師在深度解讀課程標準與地理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情,將課程標準細化為課堂教學目標,同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與評價方式,實現教、學、評的統一。
地理課程標準對于“人口與人種”的學習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僅依照課標進行教學設計,很難達到筆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之德,樹“具備地理核心素養”之人。因此,筆者結合實際教學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為:①通過看新聞視頻,讓學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數量上和增長上的特征;②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師生共同總結人口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合作學習并總結出世界人口分布特點,交流匯報影響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學生結合地圖,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體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區。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筆者將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念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期望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讀圖、議論、交流、展示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三、教學策略
1.重視地圖教學,培養綜合思維能力
地圖是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地圖也是初中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初中學生在學習完“地圖的閱讀”后,應掌握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并用來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這也是發展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
筆者在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獲取知識。例如在“人口增長”這一知識點教學中,筆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引導學生掌握曲線圖的閱讀技巧,讓學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學中,設計學生探究活動:①對照圖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②結合世界地形圖、世界年平均氣溫圖、世界年降水量圖,分析這些地區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對照圖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區;④分析這些地區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這些教學活動都充分利用了地圖,讓學生通過地圖的閱讀,獲取地理信息并解決地理問題,提高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地理核心素養。
2.設計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探究活動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提出相關的案例和問題,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開展閱讀、思考、議論等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學在學會學習與實踐創新兩大素養的培養中有著獨特的優勢。
在“人口與人種”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例如,在學習完世界人口分布特點之后,筆者設計了探究活動:“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知識自主分析影響家鄉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該活動設計希望學生通過家鄉南通人口密度的數據,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生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將地理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來,體現出課標要求的“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實施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對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在受到正面評價后,能夠產生更強的學習自信心。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更多的是對小組中負責匯報的學生進行一定的點評,忽視了對小組其他同學的評價,而點評的語言主要是“匯報得很好”,“對問題思考得比較深入”。筆者后來認識到這類語言的過度使用會使得教學評價失去意義。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應當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結果性評價為輔,聚焦學生在人地協調觀念、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方面的表現,讓學生能夠張揚個性,健康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學習方法之展望
1.項目學習將成為主流學習策略
項目學習無疑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主流學習策略,為防止以往任務驅動、主題活動中的概念混淆和教學混沌現象再次出現,雜志的“藍調解碼”欄目也從教材架構、教學設計、教師專業成長等多角度對項目學習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探究,但這些探究都離不開項目學習本身所具備的特點。
2.微項目教學成為項目學習的中繼
項目學習是一種中長期的學習設計,有的需要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甚至更長的學習時間。因此,采取“微項目”設計,可以讓一個學期的項目學習在每一課堂上都存在一個中繼站式的微項目,有效地解決了項目學習中出現的學習延續性問題。微項目在項目學習鏈條上處于內容的末端,直接接觸通過學習、應用技術來完成項目;在時間上,微項目存在于每一個中間環節,即每一堂課或課外的輔助學習之中。微項目實際上是項目學習的一個大概的層級,并不必界定劃分到多么小才算作微項目。
微項目區別于以往的任務驅動式學習、主題活動式學習以及范例教學。所以,在形式上它包括項目引言、項目選題、項目指導、項目交流三部分,在內容上,它不再局限于一種軟件、一種技術的學習應用,但微項目的特點是借助軟件、技術最有特色、最有價值的部分去解決問題,形成產品,因此在技術上存在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和相對獨立性。
學習內容之展望
編程語言將與VB分手,與Scratch擦肩而過,卻與Python牽手。VB作為編程語言,在算法與程序設計中占居了十幾年,雖然以其語法簡明、結構規則、控件與代碼協同性好等優點成為初中、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首選。然而,雖然近幾年基于圖形化的編程語言Scratch在小學、初中的編程教學和高中的開源設計教學中綻露身姿,逐步占有了大壁江山,但是在代碼編程領域,Scratch并非強項,如應用于高中程序設計教學還是差了火候,于是一個開源設計新貴“Python”即將在新一輪課堂中與我們牽手同行。
學習評價之展望
底線要求之下,核心素養進一步核心化,向標志性與可測性平衡發展。
核心素養作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的總目標,已經有不少人在呼吁“落地”了。其實,并不存在落地的問題,因為核心素養中的很多內容本來是我們一直在教育中實施的,只不過是根據新的理論進行了整體的梳理架構。當然,更多的人是在考慮所有學科都去落實核心素養怎么辦?國家目前推出了各學段、各學科的核心素養,這從策略上說是一種針對性的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但這樣做可能原本的核心素養的體系經過一段時間會有所削弱,也或者說是完全融合在各學科具體的核心素養中。
因此,核心素養,在教育中的地位自然是核心的,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向著進一步核心化的方向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學科核心素養從內容、方式上講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計算思維在程序設計中的數學模型、算法、編碼實現、程序調試等不用說自然是非常具體的,具體到了教學的實例、學習的任務、項目的成果等,可見性非常強。計算思維在其他領域雖然可見性不高,但是其思想方法會超越原來的任務流程或工作方法,往深度學習發展,對問題解決更傾向于技術原理和策略分析的結合。
1問題呈現
課改初期教師和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表現欲望都非常高漲,隨著課堂模式常態化發展,原有的評價方式已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個別學生不愿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教師不能理想的駕馭課堂,課堂應急逐漸遲鈍;評價機制中把更多的權利交給學生的同時,部分權利過大的學生和小組之間出現了不公平的競爭。在這種不公平的競爭學習中打消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中出現優等生感覺知識量太少,后進生坐享其成的情況。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訪談、課上觀察等分析了出現問題的根源。
2問題根源
2.1學生層面
1)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隨著課改常態發展、隨著學生知識經驗的日趨豐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現有的學習狀態已經不能滿足更高階段的學習成長發展的需求,學生發展和學習的狀態已經發生變化。2)后進生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接受能力上都比優等生慢,優等生在幫扶后進生的時候怨聲載道,后進生學的焦頭爛額,慢慢的不愿參與活動了。3)通過小組間的互相合作,可以帶動學生們主動加入學習中,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提高主動性。當然不難發現,成績較好者仍然比學習落后者更樂于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觀點。在實際的小組合作教學中,總是會有這樣的現象,每組中的大部分學生在討論與學習無關的事,而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小組中的“主力軍”,其他人依然是“襯托”。所以培養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能力是課堂改革的關鍵,同時還要將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這樣才容易達到課堂效果。做不到自主探究就難以達成合作探究。在改革實踐中,如果學生不能主動思考、不能集中注意力,就很難跟上講課的進度、很難理解當日課堂的知識點,這樣學生就脫離了課堂、孤立了起來。
2.2教師層面
1)隨著課改的推進,教師原有的知識經驗文化素養已不能滿足學生學習成長發展的需求,教師素養需要進一步提升,更需要研討培訓和學習。2)部分老師的進取心不夠,缺少教學創新和特色,對于學校比較優秀的教學就很難“更上一層樓”,也會導致課堂改革的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2.3評價機制
隨著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推進,學生對原有的評價機制已沒有了新鮮感,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興趣得不到激發,課堂從而慢慢變得枯燥了。經過對問題分析研究,尋找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瓶頸期”的根源,結合課改教師和學生發展特點,采取了基于問題解決為目的的實踐探索,收獲了顯著成效。
3問題解決
3.1學生層面
3.1.1開展主題班會調整學生學習狀態針對現階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懈怠的現象,采取以基于學生學習問題解決的主題班會來糾正。班會主題目標明確,按照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路開展,每個環節突出顯色,每個環節環環相扣,各小組把每次班會中梳理出學習態度中的不足與完善這些不足的方法展示出來,得到全班同學一致認可切實可行,最后優等生分享了學習的經驗。運用主題班會的形式在學生成績、紀律、衛生、德育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進了學生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流程的進一步學習,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3.1.2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待后進生要細心觀察學習跟不上的原因,留意其感興趣的事情和個人所擁有的特長。對其擁有的特長在班級內放大,培養其自信心。以后進生感興趣的事情為起點,對其進行慢慢的引導到對學習的興趣中來,慢慢的培養其學習的興趣,使其同自己相比有一個大的進步。3.1.3培養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1)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實施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之后不難發現,學生都養成了提前預習的習慣,而且部分學生形成了自主預習的習慣。而正是因為學生有了良好的課前預習常態,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自主學習才能得以順利的落實,如果沒有預習,自學階段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2)養成了良好的糾錯習慣學生各學科都設置糾錯本,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當中遇到做錯的問題,都要在糾錯本上進行改正,改正后的問題形成鮮明對比,以此來加深知識印象,做到以一反三。錯題本每天都要及時上交,老師及時批閱,針對暴露的知識點錯誤老師及時詳細講解。如果學生改正有誤,老師再反復批閱糾正點撥,直到正確為止。學生經過了教師一遍遍的講解糾正批閱,最差的學生對問題的印象也會很深刻,學生做題細心的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3)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是以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動力,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核心。每節課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每堂課上學生都能靜下心來審題,分析思考,參考自學指導提示,完成課堂自學任務。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實施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帶來的實效,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更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
3.2教師層面
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潛下心來不斷學習和不斷自我完善,學習更多的課改經驗,積淀自身文化素養。教師德育與學生德育相對接,教師的榜樣作用發揮到極致,在這個基礎上學校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師學習活動。3.2.1加強理論學習和培訓“打鐵還需自身硬”,提高學生核心素養,關鍵在教師。教師如果自身素養不高,很難擔負起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任務。只有教師充分解讀了核心素養的內涵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為此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不斷外出學習名校教師經驗,不斷聘請專家做培訓,專家詳細闡述了核心素養的內涵,為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發展指明道路。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驗參與人員認真研讀有關核心素養的國內外著作文章,撰寫學習心得,定期交流體會,探討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師之間互相取長補短。3.2.2定期召開研究報告會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驗中教師定期召開專題報告會,不斷制定下一階段的實驗方案、試驗計劃,研討實驗內容、試驗方法目標任務、前期調查問卷等有效工作,為進一步區域推廣課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3.2.3做好“教與學”方式轉變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精準對接課堂是學生品格形成,生命成長的地方,是學生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重要場所。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載體是課堂,主渠道還是課堂。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與提升“教法”、“學法”一樣重要。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不是基礎素養,是能力素養,所以在抓好基礎素養的同時,重點提升學生的能力素養。能力素養中有兩大超級素養,一是創新能力,二是合作能力。所以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要求實驗教師要立足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更新教學理念,發揮新時代的教師角色,秉承立德樹人的思想,將知識本位提升到素養本位,以學生能力提升為導向,倡導啟發式教學,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避免空洞的說教,填鴨式教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效能感引發學生頭腦風暴。在學習方式上,結合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不斷完善的特色課堂,充分還課堂與學生,充分尊重學生選擇,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學習上全面發展。為此,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要求實驗教師人人要做高效課堂的踐行者,新課程理念的領航者。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中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教育質量觀,以活動為中心的學生教育發展觀,只有教師積極創設和諧、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交流、學會做人,真正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知識、能力的和諧統一,真正實現育人的最大價值。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在教與學上,通過豐富的校園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在學習上,結合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特色課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質疑問難、分析思考探究辨析、學以致用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課堂氛圍和自我效能感。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真正達到知行合一,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
3.3評價機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學生;核心素養
G623.5
當前核心素養的分析研究逐漸深入,2014年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新課程改革中要將培養核心素養作為核心內容,對不同學生、不同學科的核心素養發展情況進行分析,認識到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教師要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依據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保證教學設計的科學合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數學課堂中,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小學數學教育中核心素養的概述分析
數學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綜合能力,并不是具體的知識技能,也不是簡單的數學能力。數學核心素養能夠將數學的思想以及本質在數學學習中有效形成,提高其綜合性與整體性。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課程的內容以及目標密切相關,對于數學教學設計,數學評價有著重要的意義。素養注重的使知識、能力等統一,[1]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數學素養是通過數學學習形成的對周圍事物認識、理解等品質,使人們與周邊環境發生作用而表現出的思考方式以及數學問題解決的策略。人們遇到的問題有些是數學問題,有些與數學問題的聯系并不直接,有了數學素養就能夠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通過數學思維思考問題,對數學問題進行解決。
數學核心素養與學習領域內容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如數感、運算能力、符號意識等與數學直接相關,[2]數的知識的學習與核心素養關系密切,數的學習對于學生數感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數感的建立對于學生理解和把握數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策略
1.深入教材內容,挖掘其中的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是以計算、測量、認數以及統計等數學知識技能等形成的數學思想與方法,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教學不同領域知識時,教師需要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認真閱讀分析,對教材中的話、圖片、例題以及習題等進行分析,[3]對知識進行理解,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明確知識技能目標。對數學教學內容的實質進行分析,了解知識技能中的核心素養,以及能夠培養的核心素養,將其通過教學目標的形式呈現出來。在教學中需要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實處。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問題時,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推導公式進行理解,掌握計算平行四邊形的公式,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正確的計算,并能夠正確的應用平行四邊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中蘊含的數學核心素養有模型思想、符號意識、推理、空間觀念以及應用意識,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進行探究,使其轉化為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經驗,行動以思想作為前提,只有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思想意識,才能夠對教學行為進行外化,使得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實處。
2.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數學教學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經轉變為啟發式的教學形式,將學生作為主體,教師是主導,新課改的提出要求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全面提升,使數學內容與實際情境密切聯系,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探索。教師需要讓數學知識趣味化,使小學生對數學學習更加有興趣。生活中有很多數學知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能夠使數學知識更加形象、具體。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升與毫升”時,這一問題就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回家記錄自己家中瓶瓶罐罐的容量,以及喝的飲料瓶以及酸奶瓶的容量,[4]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對升與毫升的知識有深入的認識,并且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為學生設置懸念,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數學學習中,通過自己的方法學習數學知識,感受成功的喜悅,提高數學知識的親切感。此外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樣化的形式,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課堂學習中,強化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3.強化學生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
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數感對于科學直覺也有著積極的作用。一個人的數學意識以及數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數學態度以及數學素養水平。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數學意識以及數感,也會有對數以及數運算的適應力和感受力,能夠有目的的利用數學知識對數量關系、空間形式以及數學特點進行觀察、解釋,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問題發現和感受數學特征。因此需要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從而更好的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
當前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著圖文并茂的特點,能夠將數學內容靈活的展示出來,教材中的內容也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有著密切的系,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通過已有的數學知識,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比如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就可以創設野營的情境,讓學生從野餐到野營進行玩耍,寓教于樂,通過玩耍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余數的除法知識。[5]再如學習“萬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農村小朋友進入到城市后的所見所聞,以及城市學生到農村之后的生活體驗。這些生活知識中,學生可以通過萬以內的數對具體事物進行分析和描述,對較大數進行大小比較,能夠口算幾千幾百加減法,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數感以及符號感。
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生活情境,從生活中獲得學習的素材,對數學知識進行分析,找到數學問題解決的方法,使數學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逐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意識,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4.強化知識技能培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以知識技能為主,又高于知識技能,數學核心素養在數學知識的學習、發展以及應用過程中有充分的體現。小學數學教學中,核心是概念,概念與概念間的關系形成知識的性質、定律、公式、法則等,這些都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基本技能有測量、運算以及畫圖等。[6]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形成良好的數學知識結構,讓學生了解數學思想方法,更好的強化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通過分類方法、模型以及推理等數學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更好的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引導同數相加的問題,通過教材中的情境,讓學生計算,了解相同加數連加的特點,對乘法的意義進行滲透,同時認識乘號、學習乘法算式的寫法以及讀法,體會乘法的含義。在數學練習中,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有層次性的練習,積極轉化直觀圖形、語言文字以及數學符號表示方法,深入的對乘法意義進行理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畫圖、書寫、符號表征、觀察以及操作中,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更加直觀的了解乘法概念的思想,認識到乘法讀好的簡潔性,[7]使符號意識得以發展。通過圖形以及實物等對乘法的意義進行分析和理解,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使用數學符號進行交流表達,強化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5.開展多元化評價,完善評價體系建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評價是極為重要的教學環節,通過教學評價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進行檢驗,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數學教學以及學生數學知識學習時,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在教活動中注重情感以及態度等表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提高數學學習的信心。采用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方法,實現動態化的教學評價。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評價,能夠使數學課堂評價更加公正、客觀,提高數學學習評價的實效性,在數學評價中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的促進學生持續發展以及終身發展。若教師能夠對數學教材中的知識有效的把握,了解數學教學的目標,通過合理的方法對教學進行設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使其更好的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適應,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使學生能夠自主解決問題,強化能力,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極為重要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提高核心素養的地位,將其置于課程改革中,使立德樹人的目標順利實現。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在小學數學教育中,需要注重日常工作的開展,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提高對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在實際教學中提出科學的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利用生活化的知識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使小學數學教育質量和效果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智平.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芻議一――例談數感素養的培養[J]. 中華少年,2016,33:134.
[2]王玉. 淡化細節 注重本質――小學數學課堂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 數學大世界(下旬),2016,05:11.
[3]陳敏. 聚焦數學核心素養――第六屆中國小學數學教育峰會綜述[J]. 人民教育,2015,23:46-47.
[4]陳六一,劉曉萍.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要素分析與界定反思[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5:57-60.
[5]李星云. 基于笛Ш誦乃匱的小學數學教師課程體系建構[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