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留守兒童的背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的建設使得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而留守兒童是當前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在新農村的建設中,需要能夠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結合當地的情況,建設凈化、美好的社區環境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彌補措施,使農村留守兒童能夠健康成長。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分析
(一)學齡前兒童數量增長速度快
根據我國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年齡結構在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學齡前兒童的數量劇增,而小學以及初中的留守兒童數量在不斷降低。學齡前兒童數量的增加使得學前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管理的問題更加凸顯。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所以這些兒童主要都是隔代長輩照顧和管理,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都是采用順從、溺愛的方式。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于身心急速發展以及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這種教育方式無疑使得兒童的人格培養以及良好的習慣培養受到嚴重的影響。
(二)家庭教育缺失,心理問題加劇
心理需求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人性的需求方面,雖然留守兒童的年紀都不大,并且在隔代親人的照顧下能夠滿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但是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會使得留守兒童的心理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進而不自信并產生自卑心理。而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以及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更重視給孩子更多的物質補償,缺乏與孩子的心靈溝通,使孩子感受不到溫暖和呵護,進而出現心理問題,性格孤僻、脾氣暴躁、不愿與人溝通。
(三)學校更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懷
當前的教育中,一直都將科學知識的講授作為重點,忽視了對學生心理需求的滿足。教師也更注視學生的學習情況、作業完成情況以及成績,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感關懷以及溝通和交流不到位。長此以往,留守兒童會出現自我封閉、逃學、厭學等情況。同時在農村的學校中很少設置心理疏導機構,使得兒童出現心理問題無法排解。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一)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
針對當前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數量大幅度增加的情況,各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雖然學前教育并不屬于義務教育的內容,但是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政府要從多方面入手,解決農民的切實問題,針對留守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也需要加強關注。首先,可以發揮政府牽頭作用,引導當地的企業、個人等參與到學前教育的建設中,鼓勵民辦幼兒園,為民辦幼兒園提供免費的指導、業務咨詢以及培訓活動,從而使得留守兒童都能夠接受到良好的學前教育,為以后的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良好的學前教育也能夠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兒童能夠更健康快樂的成長,同時也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強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所有孩子的第一階段也是最重要階段的教育,但是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一年到頭可能才回回家與孩子們團聚,平時最多是打電話聯系。導致在家庭教育中難免會存在缺失,孩子由于缺少父愛母愛各方面的性格有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在新農村的建設下,農村的電視、電腦以及網絡都已經普及,因此可以利用這些媒介來加強對家庭教育的宣傳,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方式等,從而使得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能夠重視起家庭教育,并采用科學的方式實施家庭教育。同時加強對留守兒童父母法律意識灌輸,使其明白自身對孩子的教育是一種法律義務,進而使得留守兒童的父母能夠經常與孩子保持聯系,增強親子感情,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安全感。此外,村委會需要建立全面的留守兒童管理檔案,進而了解這些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情況,定期組織這些兒童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并采用贈送禮物的方式,消除兒童的孤獨感。
(三)注重學校的人文關懷
學校的任務不僅是為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同時也包括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思想觀念的建立以及人文關懷。但是現代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以及成績的高低,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導致留守兒童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學校需要能夠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心理、情感的關懷。比如在教師在學校可以通過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并聯合上級教育部們的心理咨詢機構,為學生及時的進行心理疏導。在平時的生活中,給學生更多的關心和愛護,讓學生感受到溫暖。綜上所述,當前農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熱點,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上,學前教育投入不足、家庭教育弱化、學校教育缺乏人文關懷,使得留守兒童的心理更加脆弱,極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需要能夠考慮到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加強對家庭教育的宣傳,注重學校教育中的人文關懷,使留守兒童得到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紅.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4):10-11.
[2]張洪秀,張海波,陳紅梅.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問題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9):166-167.
[3]談曉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新農村建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J].科學咨詢旬刊,2011(9):9-10.
[4]楊漫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索[J].商,2014(42):281.
[5]陳厥祥,蔣建軍,陳三俊.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浙江省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現狀調研[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8,21(1):13-16
>> 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研究 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思考 于都被列為全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縣等 傳媒視野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構建 全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成效顯著 構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實踐與思考 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優化 如何構建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構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關注留守老人精神需求 健全納稅服務體系研究 以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為基礎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創建 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研究 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幾點思考 健全農村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分析 如何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公眾參與問題研究 農村空巢老人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研究 民政部:將完善落實救助關愛留守兒童服務體系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農村留守老人貧困問題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人民網.一養老院三位老人被切除,行兇者已被控制[EB/OL].(2014-07-24)[2014-09-25]..
收稿日期:2014-11-27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疾病教育滯后道德問題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4-0219-02
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已經成為政府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成為農村教育研究中的一項重要課題。留守兒童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面對面的教育、關愛,存在嚴重的監護缺失、教育滯后、心理病態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為了更加了解留守兒童的問題,本文將就此淺談一下留守兒童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
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形成的時代背景
最近20多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到2000年人口普查時,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已經超過1億,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流動人口開始大規模出現以來,留守兒童就產生了。自2004年初四川省一個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務工無人照顧而出現嚴重問題的事件被曝光后,它作為一個社會轉型背景下的社會新問題,開始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問題表現
多數留守學生表現出不講衛生:不洗頭、不洗臉、不洗澡、不洗腳、不理發、不修剪指(趾)甲、不換衣服。有的長期不吃早飯,身體瘦小,缺乏營養。
(二)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問題表現
留守兒童的成績出現兩極分化,但這種分化極不平衡,成績好的比例偏低。此外,不少留守兒童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習慣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業,逃學和輟學等情況時有發生。這是由于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學習介入過少。
(三)留守兒童行為及交往方面的問題表現
這方面的問題也有不少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其研究情況如下:有學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留守兒童通常容易有激動、焦慮、性格偏內向、神經過敏等性格特征。此外,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表現出更多的交往困難、獨立性差、堅持性差、不能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等特點。而據調查發現,近一半的“留守孩子”存在性格缺陷,表現為冷漠、內向、孤獨、自卑等。許多留守兒童在家中不聽祖輩的教導,或頂撞祖輩,或保持沉默,或行為不端,我行我素;在學校,許多留守兒童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出現說謊、小偷小摸、打架、欺負同學和早戀等諸多問題。
(四)留守兒童道德方面的問題表現
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道德情感缺失、只知單向地接受愛而不去施愛、依賴性強、缺少社會責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此外,在家庭監管缺位的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陷入尷尬,在沒有家長的支持下,學校只能對“問題少年”采取開除或勒令退學等消極辦法解決問題,有時致使留守兒童流入社會,成為“街角青少年”。
三、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留守兒童的這些問題不是單方面的因素導致的,而是由相互聯系的多種因素所致,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還得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具體需要從以下方面采取措施:(1)大力推進農村新課改,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改變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絕“留守孩子”因厭學而產生輟學現象。(2)注重對“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創造有效的育人環境,給留守兒童以特別的呵護和關愛。(3)建立健全家校聯防育人機制。學校要向家長公布學校各科老師的聯系方式,召開監護人座談會,提高他們的素質,幫助他們轉變教育觀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長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溝通。(4)加強同社區、村組的合作,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同時學校還要主動與當地文化、工商婦聯等單位配合,凈化學校周邊環境。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指出,造成留守兒童厭學、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親子分離,缺乏溝通;離異家庭增多;代養人文化素質偏低;學校周邊環境的干擾。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建議:(1)依靠政府部門運用行政手段和法制力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2)依靠學校這一主渠道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管理;(3)發揮社區綜合教育功能,形成社區、學校、家庭立體式的教育管理網絡;(4)建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管理機制,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要制定新的政策,允許流動人口的子女隨父母在居住地接受與當地孩子平等的教育。解除農民身份歧視,給農民提供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葉敬忠,等.對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綜述〈農業經濟問題〉[J].2005年第10期
[2]李陳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亟待解決[R].光明日報,2002,4.9
[3]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來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關鍵詞: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探索
娛樂節目中王中磊帶著威廉去云南體驗生活,和云南小女孩一起做飯、上學,他們都是同齡孩子,可是生活差距去是如此之大,在廣大農村存在著六千多萬的蕾絲“云南小女孩”。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來自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感教育、身體健康教育、行為習慣教育這三個方面。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感教育缺失
1.家庭的心理情感教育不足。農村留守兒童不懂交友方法,害怕與人溝通,對周圍的事物異常敏感,甚至做出一些攻擊行為。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缺少關愛,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排斥和疏遠父母,認知的偏差導致對未來迷茫,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學校心理情感教育邊緣化。從學校來講,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只注重對留守兒童傳授文化知識,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講堂。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都是大班額教學,老師不可能隨時了解每個學生心里的想法;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學歷有限,把教學當成任務,缺乏工作熱情。
3.留守兒童心理情感教育缺少社會的積極參與。農村缺少定期為留守兒童做心理疏導工作的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的加入,沒有專業力量與學校形成協作關系。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教育不夠
1.監護人不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教育。18歲以前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監護人忙碌生活,導致留守兒童一日三餐按時都存在困難,監護人不懂如何健康教育兒童。
2.學校開展身體健康教育的條件有限。體育、健康教育課在中小學都不受重視,衛生常識和生理常識沒有有效普及,學校管理中為了避免承擔責任,戶外課幾乎沒有,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接受正常的體能訓練。
3.公眾對農村留守兒童身體健康教育的關注度偏低。生活在農村的留守兒童,醫療衛生條件差,公眾組織了一些類似“營養餐”的活動,但是范圍小、時間短,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三)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引導
1.監護人忽視自身行為習慣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有一個廣告“一位母親為自己的母親端水洗腳,她的女兒看到了,雖然年齡很小,但是也學著媽媽的樣子端了一盆水,來到媽媽面前,要給媽媽洗腳”,父母的行為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兒童需要父母的正確行為引導。
2.學校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重視不夠。“不成材則成人”這句話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農村留守兒童正處在叛逆期,性情刁頑,學校又不能體罰學生,說服教育對頑皮的農村留守兒童來說就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學校就采取松散的管理。
3.不良的文化產品干擾行為習慣養成。近幾年來不良文化產品泛濫,在看過帶有血腥場景的影視作品后,遇到特殊情況會導致過激行為。輿論媒體對過激行為進行大肆渲染,無形之中造成的群體歧視,公眾不愿意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有益的行為引導教育,甚至避之不及。
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一個新興的弱勢群體,他們的成長教育問題需要我們究其原因,找到癥結所在才能對癥下藥。
二、造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不外乎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大背景下,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收入來源相對單一。農村家庭收入來源以務農為主,但是目前的技術還不能夠完全抵抗自然災害,農民收入得不到保證。農村留守家庭收入來源僅靠“打工”。雖然進城后的農民工從事的是最底層的工作而且也是臨時的,但是起碼旱澇保收。
2.農村經濟發展欠缺活力。目前的農村經濟以第一產業為主,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緩慢且所占比例極低,出現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同時城市工業和服務業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青壯年流入城市就業增收,導致農村經濟形成惡性循環。
(二)現有體制機制制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戶籍制度限制農村留守兒童隨遷。現有的城鄉戶籍二元制度將市民和農民明確劃分開,農民工只是從事一些收入很低,文化素質要求相對不高的臨時工作,農民工流動性較大,自身進城后的生活條件和待遇都很差,不能將子女帶在身邊照顧。
2.某些教育政策限制農村留守兒童異地升學。我國目前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對想要通過接受教育改變命運的留守兒童來說,遠遠不夠。我國各地區使用教材不統一,農村留守兒童一旦隨遷,短期內教學內容銜接不上,影響接受的正常教學進度。
3.社會監管體制不健全影響接受教育的大環境。政府各部門之間分工不明,互相推諉責任,辦事效率低,不能及時有效地為農村留守兒童隨遷辦理手續。各地方政府對于娛樂場所的監管力度不嚴,懲罰力度不夠,給不法商人投機取巧的機會,網吧等場所成為滋生留守兒童社會教育問題的溫床。
(三)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家庭中某些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農村地區文化閉塞,受傳統思想影響,“重男輕女”的思想致使留守女孩接受教育率低于男孩,尤其是接受高中以上教育。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初中留守女孩在校率有不到70%。“安土重遷”的思想,傳統觀念認為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不帶子女隨遷也是守住“家”。
2.學校教育中存在一些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傳統的教育觀念評價學生以智育為主,在教學過程中留守兒童中僅有2%成績優秀學生,把好學生和壞學生明顯分開,對好學生偏愛有加,經常表揚,并以壞學生當反面教材。
3.社會生活中存在某些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大眾的傳統觀念中將農民和“臟亂差”“沒素質沒文化”這些詞匯聯系在一起,對農村人存在偏見,留守兒童因而感到自卑。傳統大眾觀念認為對留守兒童的資助就是解決他們的溫飽物質需要問題,對于教育需要的投入略顯不足。
(四)所處環境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的家庭環境連最基本的書桌都沒有,放學后的留守兒童只能在窗臺、板凳上看書或者趴在炕上完成作業,光線昏暗。留守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獨立的學習空間,伴隨著各種噪音影響艱難學習。
2.校園中不良風氣影響學習環境。大家都說學校是第二個家,在這個大家庭中可謂魚龍混雜,每個學生的家庭出身、家庭經濟、個人素養等等都各有差異,易效仿同學的行為,逃學沉迷網絡游戲。部分學校里攀比之風盛行,在大環境影響下,留守兒童也不知不覺的受到影響。
3.社會中存在的誘惑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社會環境中存在游戲廳、網吧、迪吧、酒吧等等這類娛樂場所,農村留守兒童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感,意志薄弱,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較弱。
造成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的原因中,經濟因素是最根本的,其他制度、傳統觀念以及環境的影響是造成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因素,需要我們綜合時代背景全面的分析,追其根本。充分發揮政府解決問題的主導作用,形成全社會的聯動,關注留守兒童,關愛留守兒童。(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曲銀燕.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其成因分析[J].科教縱橫,2013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由于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到城市中工作,也就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學習方面,農村留守兒童往往缺乏較強的學習興趣,存在比較嚴重的厭學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祖輩對于他們的管理又比較松散,沒有形成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有效監督與輔導,這就逐漸養成了他們對待學習的懶散態度,甚至還存在不按時完成作業、上課遲到等問題。
其次,在生活方面,由于留守兒童很難得到來自父母方面的關懷與照顧,因此在遇到生活困難時,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向同伴進行求助,這就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水平較低。
再次,在情感需求方面,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難以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逐漸在內心深處形成了一種失落感。除此之外,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經濟狀況普遍較差,再加上父母長期在外工作,他們不僅要承受巨大的生活經濟壓力,而且還非常擔心在外打工父母的安全情況。所以,農村留守兒童非常希望能夠同父母一同在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的環境下共同生活,表現出對城市生活的期待與向往。
最后,在自我評價方面,較城市兒童而言,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對自我的評價也比較低,他們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而是過多的關注自己的不足之處,對自身的能力缺乏一定的信心。
二、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親情的關懷
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年齡都在7歲至15歲之間,心智發展尚不成熟,正處于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同父母之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往往很少同他們聯系,有的甚至一個月才通一次電話。這樣一來,就難以形成和諧、融洽的親子關系,更不用說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親情關懷了。
(二)缺乏完善的家庭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者一般都是他們的祖輩,其文化程度普遍很低、教育理念也非常傳統,教育手段簡單粗暴,對留守兒童的管理也僅僅是停留在簡單的生活層面上,很少有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還有一部分監護者采用放任不管的態度,使留守兒童處于一種無人管教的環境中,更不用說受到來自家庭方面的教育了。
(三)學校教育的缺失以及社會關懷的空白
由于當前農村學校師資力量非常薄弱,教師對于學生日常課堂教育工作的開展尚且難以有效開展,更不用說對學生開展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了。除此之外,社會環境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當今社會,各種不良思想與風氣嚴重存在,也給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措施
針對上述兩個部分關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措施,以期能夠對我國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一點可借鑒之處:
(一)加強父母同兒童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對于絕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來說,把孩子一起帶進城市共同生活基本上是很難實現的。在這種形勢下,加強同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應當多花些精力在同孩子進行聯系上,比如多跟孩子通次電話、多給孩子寫封信、多給孩子寄些小禮物等等,都能夠使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方面的溫暖與關懷。假如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到城市中游玩一下,不僅能夠開闊孩子的眼界,而且還融洽了家庭氣氛。
(二)多一些引導,少一些訓教
當孩子在生活或者學習方面出現問題時,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教師,對他們多一些耐心和愛心,盡到一份責任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最佳的教育方式。當孩子出現厭學現象時,應對孩子更多的正面教育,切忌灌輸“讀書無用”、“金錢至上”這樣一些思想、
(三)學校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凸現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加強對他們的關愛和教育必須要付諸實施。學校教育過程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待學生,實現與留守兒童的情感溝通。留守兒童是個特殊的群體,學校應該對留守兒童和其它的學生一視同仁,切忌用歧視的眼光對他們。不能只關心成績,而忽視其生活上的困難和情感上的困惑。
(四)社會的支持和關愛
任何事情都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社會環境對留守兒童教育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從鎮到村都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建立農村社區留守學生教育和監護體系。另外,要加強法制建設,凈化社會風氣,消除影響留守兒童的消極文化,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結束語
通過上述幾個部分的分析與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作為一名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重視這一問題,深入分析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各方面因素,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采取各項有效措施加以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為農村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才能夠真正實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佀連濤,郭聰.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石家莊法商職業學院教學與研究,2011,(02).
[2]劉欣,陳青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長沙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