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碳排放與經濟關系

      碳排放與經濟關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碳排放與經濟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碳排放與經濟關系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低碳經濟作為一種以較低能耗為特征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國際普遍任何和采用的一種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倡導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發展目標,是以資源密集型轉向資源有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關鍵且重要的溝通橋梁。本文通過選取湖北省1999-2010年碳排放源相關數據,對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回歸分析,并建立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

      關鍵詞:碳排放; 經濟增長;湖北省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通過對近十年湖北省碳排放量分析可發現,近10年,湖北省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全國水平,其中能源消費結構及產業結構的優化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湖北省碳排放量由逐年穩定下降轉為快速上升而后又出現波動,其拐點分別為2001年、2005年以及2006年。對湖北省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集中在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能源效率及經濟發展規模上,即結構效應、技術效應和規模效應。其中第一階段起主導性作用的是產業結構優化及能源效率提升;第二階段起主導作用的是能源效率下降及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的大量增加;第三階段起主導作用的是能源效率及產業結構變動,因此能源效率及產業結構在碳排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 碳排放介紹

      碳排放指的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總稱。溫室氣體中含量最多的是CO2,并且給全球造成氣溫上升危害最大的也是CO2,所以國際組織為了方便群眾理解即命名這些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叫做“碳排放”。碳排放分為可再生碳排放和不可再生碳排放兩種。前者指在地球表面的各種動植物正常的碳循環,也包括使用各種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后者指從地下把幾億年前沉積下來的礦物能源開發出來,燃燒后產生的碳排放。碳排放現在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用來衡量各地區環境的一個重要參考和數據并且倍受關注。

      1.3 研究目的

      本文通過建立碳排放定量評價模型,對湖北省碳排放總量進行定量計算,并對其時間序列進行分析(1999-2010年),在此基礎上對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研究。在當前背景下深入探討湖北省碳排放量的發展趨勢特征及影響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制定各種能源政策、抑制碳排放量,并根據計算結果對湖北省的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最終實現低碳經濟。

      1.4 研究現狀

      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間關系問題實際上是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間關系問題的一個特例,是在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大環境下衍生出來的。對于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已有研究表明,CO2排放量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倒U形關系和N形關系,其中以支持兩者呈倒U形的環境庫茲涅茲曲(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關系的有效證據居多(1)。但也有一些證據表明兩者之間并不存在EKC關系。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CO2排放量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曲線是否為EKC,還沒有得到實證分析證據的支持。從一般意義上講,EKC理論揭示了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長期變化趨勢。國外關于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間關系的實證研究結果多數支持EKC假說(2)。

      2.湖北省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

      2.1 碳排放量與GDP數據計算

      湖北省1999-2010年總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C為碳排放量,104t;Ai為能源i消費量,按萬噸標準煤計,104t;Wi 為能源i的轉換系數,(kg標煤/kg),Bi為能源i碳排放系數,(104t)/(104t);i為能源種類,取15類。湖北省主要消費能源的碳排放系數來源于IPCC碳排放計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數據以J為單位,為與統計數據單位一致,將能量單位轉化成標準煤,具體轉化系數為1×104t標準煤等于2.93×105GJ(3)。

      對1999-2010年湖北省人均碳排放量進行分析,根據定義計算得出:1999年湖北省碳排放總量為4071.8萬噸,在12年的提高當中,尤其從2001年開始,增長速率不斷提高,并以2001年為分界點。2001年以前碳排放量下降而后出現上升,增長趨勢不穩定。2001年后碳排放量一直上升,增長趨勢十分嚴峻。與此同時,自1999年起,湖北省人均碳排放量的變化呈現增加的趨勢。1999-2003年,由于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人均碳排放量較低且增長趨勢較為平穩。2004-2009年間,人均碳排放量增長十分突出,2004年為1.03噸/人?年,相對2003年年增長率高達28.8%,而這幾年間增長率相對較為穩定,一般保持在9%左右,而2010年人均碳排放量再創新高,達到1.67噸/人?年,增長率高達10%。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湖北省政府及其相關單位,還不能提供一套切實可行多行的治理方案的話,在湖北省未來環境發展中,講、將會遇到越來越多阻礙的因素。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湖北省的經濟總量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而有力,一躍成為我國的戰略中心地域之一。本文將通過查詢1999-2010年湖北省總GDP,湖北省1999-2010年總人口數,從而得到計算得到人均GDP。

      湖北省歷年人均GDP呈現穩步增長趨勢,1999年到2010年,人均GDP從5434元增長到25854元,相對增長率達到375%,特別是2007-2010 年人均GDP出現較迅速增加,2007年為15338元,較2006年增長22%。而2010年較2009年增長23%。近幾年,湖北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大力的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政府投資加大,人民生活得到了較好的改善,另一方面,經濟的增長使人們忽略了對周邊環境的保護,導致了人均碳排放量亦增長迅速。

      2.2 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

      當前,已經有很多研究人員運用EKC理論分析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關系。一般,標準的參數化EKC模型為:

      Ln(CO2/P)t =c+β1ln(GDP/P) +β2[In(GDP/P)] 2+β3[1n(GDP/P)] 3+ut

      其中,被解釋變量(人均CO2排放量)和解釋變量(人均GDP)均以自然對數形式表示。C代表常數,u代表隨機誤差,t為時間指標(t=l,2,T),βi(i=l,2,3)分別代表一次、二次和三次系數。當β3 ≠0時,人均CO2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呈現N型或倒N型曲線關系;當β3 =0且β20時,人均CO2排放量隨人均GDP呈U型關系變化;當β3 =0,β2=0且β1≠0時,人均CO2排放量隨人均GDP單調遞增或遞減;當β3 =0,β2 =0且β1=0時,人均CO2排放量與人均GDP沒有關系。

      而通過計算出的湖北省1999-2010年的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運用SPSS軟件,得到標準的參數化EKC模型:

      Ln(CO2/P)t=0.018+0.757Ln(GDP/P)-0.071[Ln(GDP/P)]2-0.229[Ln(GDP/P)]3+ut

      由EKC模型表明,β1=0.757>0,β2=-0.071

      3.結論與展望

      3.1 結論

      (1)1999-2010年湖北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2004年之前增長比較緩慢,之后增長比較迅速,人均碳排放量由1999年的0.69噸/人?年增長到2010年的1.67噸/人?年,總體上增長形勢十分嚴峻。

      (2)根據EKC模型得出,1999-2010年湖北省人均CO2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二者之間呈N型曲線關系,總體增長趨勢上碳排放量隨GDP的增長而增長,GDP的增長趨勢較為穩定,而碳排放量增長幅度較大。湖北省隨著人均GDP的上升,目前人均CO2排放量正處于上升階段,尚未達到N型曲線的轉折點。

      3.2 本文研究展望

      湖北省碳排放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的基礎數據還無從獲得。隨著研究的深入,探求更為精確的居民消費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勢在必行,那將意味著對統計數據的要求越來越詳細,對湖北省相關統計部門在進行數據統計時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對湖北省當前所做的部分研究中,對能源消費因子的研究不夠具體和深入,因此,亟待加強對能源消費種類及相應碳源碳排放強度的深入研究,為湖北省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

      參考文獻

      [1] 劉繼森,顏雯晶.廣東省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關系研究[N].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21(2): 20-21

      碳排放與經濟關系范文第2篇

      關鍵詞:碳排放;經濟發展;西部地區

      一、引言

      發展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一直是產業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熱點。總體上看,目前國內外關于低碳經濟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主要以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作為研究對象。

      在發達國家,Panayotou(2003)認為碳排放量與經濟增長長期呈倒“U”型關系,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導致公眾的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并由此開始關注環保,最終使得污染物排放減緩。SalvadorEnrique(2008)采用LOTKA-VOLTERRAMODEL對能源消耗量、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數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驗證了人口結構對碳排放的重要影響。Mikelynch(2009)以169個國家的數據為樣本,以碳排放量為因變量,將人口密度、各國對美國的出口量為自變量,FDI為控制變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顯示,碳排量和出口的正相關性。

      在我國,王中英等(2006年)發現,GDP增長和碳排量的增加有顯著的正相關性,且以工業為主和以投資為主的方式是導致溫室氣體的首要原因。譚丹、黃賢金等(2008年)運用灰色關聯度法測算了我國第二產業各行業單位GDP的碳排量與整個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發現碳排放和產業增長存在密切關聯。林伯強,除此之外,能源強度和能耗結構都對溫室氣體排放有十分明顯的影響。李國志、李宗植(2010年)基于動態面板模型定量分析得出結論,一是人口對碳排量的影響有雙向性;二是GDP對碳排量有促進性;三是技術水平對碳排量有緩解性;四是報告期內的經濟狀況對未來三年的空氣質量有“慣性”的影響。

      綜上,建立影響碳排放的指標體系與找到合適的研究方法,并得出適合西部經濟發展的正確結論,將有利于西部地區順利地發展低碳經濟。

      二、模型設定及變量描述

      (一)模型設定

      C-D模型最初是柯布和道格拉斯用來研究1899-1922年美國制造業的生產函數。基于該模型,本文對碳排放量大小的影響因素的分析建模如下:

      其中:CQ表示西部各省總的碳排放量;PEO表示人口規模;GDP表示產出水平;STR表示產業結構;EPR表示能源效率;R&D代表技術水平。

      將該非線性的模型,通過對數變換變成線性模型:

      ln CQi=β+β1lnPEOi+β2lnGDPi+β3lnSTRi+β4lnEPRi+β5lnR&Di+μ

      其中:β為常數項;βi是解釋變量對CQ的偏回歸系數;μ為隨機擾動項。

      模型的基本假定:

      H1:碳排放量與人口規模、產出水平、產業結構呈正相關,即β1>0、β2>0、β3>0;

      H2:碳排放量與能源效率、技術水平呈負相關,即β4<0、β5<0。

      (二)數據來源與選取

      本文研究區域是我國西部的十一個省(市)(注:由于統計年鑒中多年相關數據缺失,所以選取西部十一個省市),所有數據來自于歷年的《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用各省數據的線性加總來表示西部整體水平。

      (三)變量定義及描述

      1、碳排放量(CQ)。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能源消費中大部分為碳排放物(CQ=0.67E)(注:0.67是國家能源研究所測算出的碳排放系數),E是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在內的一次性能源消費量。

      2、人口規模(PEO)。通常情況下,我國人口密集地區對工業要求相對較高、能源消耗較多、森林覆蓋率較低,那么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增長,導致的碳排量也會不斷增加。

      3、產出水平(GDP)。經濟的增長一般對能源和資源提出較高層次的要求,在粗放式增長模式下的經濟更是如此,那么,隨著產出規模的逐漸變大,能耗量和碳排量也會逐漸變大。

      4、產業結構(STR)。第二產業(以工業為主)相比第一、三產業來將對煤和石油的需求要大的多,因此如果第二產業占整個產業體系比重比較大,那么碳排量應該會比較大。

      5、能源效率(EPR)。顧名思義,當效率越高,所消耗掉的能源越少,產生的廢氣和碳排量就越小。

      6、技術水平(R&D)。隨著技術研發投入的增加,能源行業會因技術的改變而降低能耗,并催生出一些新的行業,如以碳捕獲技術或者新能源技術等為主的低碳產業,從而減少碳排量。

      三、實證分析結果及其解釋

      (一)參數估計

      應用計量軟件Eview5.0,對取對數后的線性模型進行多元線性回歸的實證分析,初步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中所示,用自由度去修正多重可決系數中的殘差平方和與回歸平方和,從而得到調整后的可決系數值為0.972514,由此可知擬和效果很好。從回歸方程的方差分析與檢驗結果來看,F檢驗統計量對應的P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拒絕原假設,說明方程五個解釋變量聯合對碳排量有顯著影響。從t檢驗統計量來看,除了EPR對應的P值較大,其余四個變量的P值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由先驗經驗可知,在可決系數異常高而同時某些回歸系數在t驗檢中不顯著時,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下面進行驗證。

      (二)多重共線性與自相關診斷

      多重共線性驗證表,如表2所示。

      EPR這一因素的變化與另一因素R&D的變化相關系數高,根據先驗信息可知,這可能是由于科研技術的投入本身直接與能耗加工轉化率有較強的相關性,可以認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二者保留一個即可;另一方面,EPR系數的t檢驗沒通過顯著檢驗,綜合考慮,剔除變量EPR。

      新的模型函數變為CQ=F(PEO,GDP,STR,R&D),重新進行一次回歸分析,其結果如表3所示。

      修正之后的可決系數為0.985389,擬合情況很好。統計量F所對應的P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應拒絕原假設。從t檢驗統計量值所對應的p值來看,四個變量的P值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通過假設檢驗。

      表4中的DW值(2.30)查DW統計表可知,dl=0.933,du=1.696,顯然du<DW<4-du,可知誤差項之間不存在自相關。

      (三)異方差檢驗

      由表4可知Obs*R-squared的伴隨概率為0.26大于顯著性水平0.05,同時查χ2分布表得臨界值χ20.05(14)=23.6848,比較計算χ2統計量與臨界值,因nR2=16.91828小于23.6848,應接受原假設;綜上所述表明該模型中隨機誤差不存在異方差。

      (四)最終模型及解讀

      lnCQi=-1.527+0.481lnPEOi+0.393ln

      GDPi+0.547lnSTRi-0.179lnR&Di

      在上述模型中,產業結構、人口狀況、產出規模依次從大到小與碳排放量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占總產業的比重每增加1%,將會導致碳排量上漲0.547%;技術水平與碳排量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β4=lnCQ/lnR&D=0.179,即技術水平對碳排的影響彈性系數,經濟含義為科研投入費支出每增加1%,將會導致碳排量上漲0.179%。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第一,結論。通過以上實證分析,我們得出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于碳排放的減少效果最為顯著,減小人口規模與降低GDP也能幫助碳排放的減少,但人口規模變動緩慢,GDP的降低更是不符合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技術的進步是西部地區達到“碳排減少”與“經濟增長”雙豐收的最佳戰略。

      第二,對策建議。提高民眾低碳意識,開創低碳型社會;改變政府政績規則,創造綠色GDP;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帶動低碳經濟發展;加快能源技術創新,改善能源低效利用的現狀。

      參考文獻:

      1、張雷.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J].地理學報,2003(4).

      2、王中英,王禮茂.中國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分析[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6).

      3、譚但,黃賢金,胡初枝.我國工業行業的產業升級與碳排放關系分析[J].環境經濟,2008(4).

      4、任力.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社會科學家,2009(2).

      5、李國志,李宗植.人口、經濟和技術對碳排放的影響分析――基于動態面板模型[J].人口研究,2010(3).

      碳排放與經濟關系范文第3篇

      關鍵詞:經濟增長;碳排放;礦區;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1

      雞西礦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及東部煤電化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降低碳排放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目前礦區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但長期以來形成的資源開采和初級加工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只是單一的追求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單一,資源依賴度高,最終導致碳排放量不斷增加,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顯,嚴重影響到礦區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有關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提出和實證,因此,本文以經典的EKC理論為基礎,通過建立EKC模型,并運用相關分析方法,對雞西礦區能源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與模型構建

      (一)指標選取。國民生產總值。本文選取國民生產總值作為礦區經濟增長衡量的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黑龍江統計年鑒》所公布的2006-2010年雞西地區生產總值,以1978年為基期,單位為億元,用GDP表示國民生產總值。

      碳排放量。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調查研究,我國91%的碳排放量來自能源消耗,其余都來自生產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不易計算,國際上都只計算來源于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本文主要采用國際上最為通行且權威的碳排放計算方法公式:

      式中,為總碳排放量,單位104t;為能源的消費量,按標準煤計量,單位104t;為能源的碳排放系數,104t/104tce;為能源消費種類;為第i種能源。本文引用的碳排放系數是IPCC碳排放計算指南中所列的各種能源碳排放系數。

      (二)模型構建。有關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水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擬合模型主要有四種形式:二次函數型、三次函數型、二次對數型以及三次對數型,結合雞西礦區的實際情況,根據模擬的圖形結果和模型檢驗參數,比較判定系數R2,在四種函數模型中進行最優選擇,本文選取以下模型:

      二、研究方法

      1995年,美國經濟學家格魯斯曼和克魯格受到庫茲涅茨曲線的影響,根據經驗數據得出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呈倒“U”型關系,并提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概念。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初期,環境質量水平較高,但隨著經濟發展,環境質量水平會下降,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環境質量又會開始改善,并與經濟發展成正相關關系,即形成倒“U”形曲線。

      本文借助EKC模型,采用相關分析方法以及SPSS和Excel統計軟件,探究礦區碳排放量與GDP增長的相關性,并對二者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統計擬合,得出該礦區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函數關系。

      三、結果分析

      (一)經濟增長過程中能源碳排放量變化。據統計,2011年該礦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耗達到488.1萬噸,同比增長12.1%,與能源消費增長相對應,碳排放量增長也較快。

      基于礦區各種能源(主要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碳能源種類)消費數據基礎,運用國際上最為通行且權威的碳排放計算公式對雞西礦區“十一五”期間的碳排放量進行估算,在此基礎上,對該礦區“十二五”期間碳排放量增長趨勢進行預測。

      計算結果顯示,“十一五”以來,碳排放量一直保持增長態勢,2011年礦區碳排放量達1294.97萬噸,到2012年后才呈微弱下降趨勢,但雞西當前的階段性特征,決定了其下降的基礎并不穩固。

      (二)能源碳排放與礦區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采用相關分析方法,結合使用SPSS統計軟件和EXCEL軟件,對雞西礦區2006-2015年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量進行回歸擬合,其擬合方程為:

      由此可以看出,2006-2015年期間該地區人均碳排放量的變化與人均GDP的增長呈顯著相關(),即兩者的相關性比較高,并不符合標準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型”關系,而表現為線性的三次方模型。目前礦區經濟增長尚不平衡,滿足基本發展需求是第一位的,因此,碳排放的需求仍然很大,即經濟增長還沒有達到EKC曲線的閾值點,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碳排放量還會繼續增加。

      由圖1可以看出,依據其變化特征可分為兩個時期:2006-2012年,人均碳排放量隨著經濟增長持續增加;2013-2015年,人均碳排放量隨著經濟增長呈微弱下降趨勢,且曲線形狀趨于平緩,這表明該地區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開始進入“相對脫鉤”階段,但達到“絕對脫鉤”的狀態仍需經歷相當長的時期。由此看來,礦區二氧化碳的排放仍處于惡化階段,并沒有顯示EKC曲線拐點出現的跡象。

      圖1 人均碳排放量與人均GDP關系圖

      四、對策建議

      (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GDP能耗。依托礦區煤炭資源以及產業基礎優勢,大力推進煤炭規模化生產和洗選,并加快發展煤轉電、煤化工和煤炭綜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另一方面,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以及產能過剩行業的發展,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推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不僅能夠降低碳排放量,還有利于能源消耗的減少。

      (二)加快培育新能源產業。加快推進煤層氣、風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實現對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減少煤炭能源所占的份額。積極推進能源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大力實施生物質能固體成型燃料及燃煤鍋爐實施生物質能改造,加快秸稈氣化、固化、煤層氣發電、垃圾發電等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建設。

      (三)積極開發節能減排的新舉措和新技術。與科研院校合作開展節能減排科技研發,加快技術研發服務平臺的構建,重點建設技術標準示范企業,強化企業內部用能管理,使得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此外,運用高新技術,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并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同時,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新產品的使用,達到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量的目的。

      (四)制定激勵政策,完善法律法規。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一場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發生根本性轉變的綠色革命,需要政府積極的采用政策引導,可以從收費和補貼兩方面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企業主動的踐行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同時,為有效實現低碳政策的導向作用,還應制定完善的與低碳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有利于環保事業的落實與開展。

      參考文獻:

      [1].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N].人民日報,2009-9-23(1).

      [2]王琛.我國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J].管理觀察,2009(3):149-150.

      [3]李宗遜,支國強,魏星.昆明市工業碳排放估算初探[J].環境科學導刊,2011,30(5):10-14.

      [4]徐呈旭,中國碳排放量與GDP的關系及預測[J].經濟論叢,2010.

      [6]王雪娜.我國能源類碳源排碳量估算辦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

      碳排放與經濟關系范文第4篇

      全球金融危機下,依然有投資者增加投入,拓展市場。不過,投資者勇于進取的絕不是西方的歐美市場,而是同樣遭遇經濟大幅下滑的中國市場。

      3月7日,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泰集團旗下知名玩具品牌“芭比娃娃”,在上海淮海路開出全球首家旗艦店,1600多種“芭比”產品首次匯聚在一起,標志著美泰集團正式涉足零售業。主持揭牌的芭比品牌總經理迪克森指出,雖然全球金融海嘯,但中國的消費市場仍具龐大潛力。希望今后能與中國本土玩具品牌合作,把芭比打造成適合中國各年齡層民眾的玩具。

      金融海嘯引發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各國預計今年GDP普遍嚴重下滑,但中國仍有一定的增長。相對金融海嘯引發全球性的衰退,中國經濟增長率仍會是全球的亮點,是海嘯中露出海面的綠洲。因此,在全球市場萎縮,銷售額大減的情況下,中國市場的亮點吸引了跨國公司爭相投入,他們相信中國市場的銷售業績將帶動這些企業的全球業績增長,成為企業應對危機的避風港。美國微軟有線廣播電視(MSNBE)網站刊文說,中國政府財力深厚,推出的救市方案不單可帶動經濟發展,更將改變中美經濟關系以至世界格局,“因此我們繼續深信中國奇跡”。

      消費國應為碳排放買單

      中國的氣候變化高級談判代表李高近日稱,中國希望由消費國為碳排放問題承擔責任,而不是由生產國來承擔。

      中國的這種強硬的談判姿態,給奧巴馬政府及其他發達國家出了道難題:他們原本打算在12月份于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找到共識。

      奧巴馬執政之后,釋放過美國準備參與減少碳排放的信號,并將在哥本哈根對此進行談判。這與前任總統喬治-布什形成鮮明對比。布什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原因是它沒有為主要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制定約束性的減排任務。

      李高提出,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處在全球經濟鏈條的低端。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15%到25%來自于出口商品的生產。我們生產的產品被其他國家所消費,這部分排放應當由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來承擔。

      來自日本和歐洲的代表則不同意上述觀點,他們認為,生產國更應該為此買單。

      碳排放與經濟關系范文第5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一、低碳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重化工業以及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較之西方國家,我國經濟仍處于較低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和物質消耗來推動。這種高投入、高增長、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土地、淡水、能源等戰略資源被大量的消耗和破壞,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受到嚴重的挑戰。金融危機和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碳排放”正成為發達國家新的“綠色壁壘”,限制和打壓我國的傳統優勢產品的出口。因此,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十分必要和迫切。

      低碳經濟是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潔開發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制于國際碳排放和國內能源資源的不可再生。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經濟道路,既是應對氣候變化、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對策,也是我國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性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發展低碳經濟是解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有力手段,是我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出路。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

      (1)低碳意識缺乏。長久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單純的追求GDP的增長,以資源的大量使用為代價,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2)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也不斷加大,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成為制約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3)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的約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煤的依賴遠大于世界其他國家,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改變,這不僅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負擔,而且還會影響整個生產和技術的選擇與效率。(4)低碳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我國低碳技術的整體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較發達國家都相對落后,資金和技術支持都相對不足,“鎖定效應”也制約了低碳技術的進步。(5)體制機制的障礙。政府能源價格管制措施、能源生產銷售的限制措施、能源進出口的限制等政府干預造成現行制度存在缺陷,不能合理的反映能源供需狀況和推動能源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限制了能源技術進步和效率的提升。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

      (1)樹立低碳意識,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增強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低碳意識,將GDP碳考核指標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以低碳思維從源頭上控制“三高”項目的審批;企業應樹立低碳意識,推行清潔生產,將重點放在提高能源的生產效率和生產技能。(2)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低碳化。一方面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發展,并淘汰落后產業;另一方面應積極促進低碳產業的發展。(3)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積極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等無碳能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促進資源供給的多樣化。(4)深化體制改革,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制定相關政策,建立低碳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5)強調低碳技術創新,加強國際間低碳技術交流合作。加大對低碳技術研發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參與到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體系中,學習發達國家經驗,通過共同研發、技術轉讓提高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6)完善低碳立法,建立低碳經濟法律保障體系。國家應盡快出臺低碳的相關法律,建立健全低碳經濟發展的執法監督機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毅宙.低碳經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J].福州黨校學報.2011(2)

      [2]陳劍鋒.低碳經濟: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全新變革[J].改革與發展.2010(2)

      [3]張鵬飛.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必然選擇——低碳經濟[J].科學與管理.2009(5)

      [4]沈金菊.低碳經濟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導[J].企業導報.2010(11)

      亚洲国产精品精华液| ZZIJZZIJ亚洲日本少妇JIZJIZ|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蜜桃 |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2048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 亚洲男人天堂2017|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青草影视|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91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avtt天堂网手机版亚洲| 成人亚洲国产va天堂| 亚洲第一街区偷拍街拍|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亚洲成av人在片观看|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制服| 亚洲精品少妇30p|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亚洲伊人久久成综合人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欢毛片|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app| 亚洲精品二三区伊人久久|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