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中式園林景觀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傳統園林;新中式住宅;環境設計;萬科第五園
我國傳統園林在設計風格上十分獨特,相較于西方園林十分崇尚人為雕刻出的美感,我國傳統園林在設計上更加追求與自然完美結合。中西園林藝術的差異是中西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可以通過表面特征的園林現象深入研究中西園林藝術的差異,從而使我們對中西園林的園林歷史、園林藝術的基本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不同歷史和不同民族的審美趣味,人類文明的多姿多彩。如今,當各種文化相互沖突時,除了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還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學習其他民族的杰出文化成就,豐富和完善我們的作品,從而使整個人類園林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對于新中式住宅來講,傳統園林不論在設計上還是建造上都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他文化也逐漸被接受,西方園林設計理念進入我國,在園林景觀上也不斷有新的現代化思想融入,但是對于傳統園林文化中所蘊含的的文化思想放到當下依舊十分具有借鑒意義。深圳的萬科第五園便是一個十分成功的案例,其設計風格是新中式風格并融合了傳統園林的理念,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1中國傳統園林概念
中國的古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體系,從單一建筑到庭院組合、城市規劃、園林布局等,在世界建筑史上處于領先地位,中國建筑獨樹一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中國建筑以中國文化為中心,以漢文化為主體。在漫長的開發過程中,它始終保持系統的基本特征不變。王志芳曾對我國傳統園林進行了概念上的界定,認為傳統園林指的是我國在度過了一段時間很長的發展過程,在之后的某個時期形成了獨具時代特色的一類園林建筑。這類園林建筑通常集韻、色、香于一體,對于我國文化傳承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新中式住宅概念界定
新中式住宅指的是傳統中式元素經過現代設計理念,融入當今的設計元素從而得到的一種新型的景觀設計。所以新中式住宅便是在住宅中融入了傳統園林景觀從而衍生的一種新式住宅園林景觀。新中式住宅在設計園林景觀過程中,通常會將建筑與自然景觀相結合,通過色彩、空間的搭配突出住宅的意境。新中式住宅既能滿足如今人們的現代化居住需求,又能顯示出我國傳統園林的特色與美感,身處其中的居民也會感受到整體住宅景觀的意蘊所在。中式房屋與西式房屋的本質區別在于空間。中國的傳統民居向內封閉,最重要的特征是私密性。多數歐美住宅是開放式的,帶有庭院,通透性強,非常適合欣賞周圍的風景。但是,當密度大時,鄰居是可見的。新的中式住宅以現代和時尚的設計語言,創造了一個完全符合現代人生活的空間,并以傳統色彩和抽象細節反映了中國文化特色。新的中式住宅裝修精良、用料考究、線條簡潔流暢、形式簡單而不簡單。經過市場的洗禮,新的中式風格房屋融合了許多新的美學需求,使用現代材料并運用現代技術來演變和抽象傳統建筑中的各種元素,但仍保留了中式風格的魅力和精髓。下面以深圳萬科第五園為例,此建筑是在新中式住宅環境中結合了傳統園林的設計,十分具有借鑒價值。
3傳統園林在新中式住宅中的應用分析———以深圳萬科第五園為例
3.1深圳萬科第五園概況
深圳萬科第五園是在2005年6月完成建設的,該建筑作為現代中式住宅區,其在設計方面參考了江南園林的設計方法且與嶺南的建筑特點相結合,最終建造出一個獨具特色的新中式住宅。而傳統園林在設計上主要考慮的有4個方面,分別為:花木植被、建筑布局、建筑形式以及疊山理水。通過這些方面來分析傳統園林在新中式住宅環境中的具體設計。在形態規劃方面,深圳萬科第五園在設計上按照嚴格區域進行劃分,主要根據自然地貌等將整體分隔為幾大不同區域。在大區域中又通過小路徑進行小區域內的細化,將不同建筑的功能以及各自的景觀進行區分(見圖1)。在庭院布局上,深圳萬科第五園內包含了許多建筑形式,最常見的是別墅以及多層建筑,除此之外還有四合院(圖2)與六合園(圖3)。在層次上可以將其分為私人住宅、公共住宅、私人院落以及公共院落。在水體空間的劃分上,深圳萬科第五園用水體劃分住宅區與商業區用。在挨著主干道的商業區與住宅區之間是用池塘作為隔斷,并且在池塘上建筑小橋以便于2個區域之間的往來。
3.2深圳萬科第五園中傳統園林的應用
在傳統園林中總會出現一些狹長的水域,而針對不同水域情況,根據其水面寬度來設計橋的高度,這樣可以使整體景觀更加和諧并且可以很好地劃分水面。在深圳萬科第五園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橋,如拱橋、折橋等。不同類型的橋搭配不同種類的建筑可以使其整體更加協調并且韻味十足。折橋被使用在水面相對狹長的區域(圖4),拱橋位置是在商業樓的門口(圖5)。在植被選擇上,傳統園林在設計上會根據植物的生長季節進行搭配,這樣便可以在一年各個時節中都可以欣賞到獨特的美景。并且一些建筑的名字也會根據園林內的植物花草來設計,如荷風亭等,在深圳萬科第五園中也利用植物來表達中式的獨特意境。如深圳萬科第五園中設有竹林,竹子在蘇州園林中很是常見,其意在烘托出一種幽靜清雅的氛圍。并且竹子代表著堅韌不拔的氣節,十分受古時高潔人士喜愛,用在新中式住宅環境中也是為了帶給居民們一種積極向上的激勵。在交通綠化系統上,深圳萬科第五園主要運用的是竹子與喬灌木相搭配。在道路旁也會種植一些果樹等,意在讓人們在行走過程中也可以欣賞到怡人的風景。這些植物在夏天也可以起到避暑納涼的作用,同時在喧鬧的城市中顯得格外幽靜(圖6)。在建筑上蘇州園林通常是白墻黑瓦,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與環境之中的花草植物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在視覺上會讓人覺得更加輕快和諧。深圳萬科第五園參考了蘇州傳統園林在色彩方面的設計,住宅區也是將墻身設計成白色,屋頂的瓦塊設計為黑色,從整體上看十分清雅利落(圖7)。傳統的園林設計中,漏窗與空窗十分具有中國古典韻味,不僅可以分割空間,在視覺上也十分具有美感,透過空窗可以欣賞其后的美景,而實墻還可以起到框景的作用,如畫一般十分具有趣味,而漏窗在光源的照射下光影變幻,也獨具美感。在深圳萬科第五園當中也使用了漏窗與空窗的設計,經過對石材的雕刻,呈現出了別樣的情趣(圖8)。傳統園林會使用不同形狀的石頭來鋪設地面,根據整體設計的不同可能會使用方磚、條石、鵝卵石等等。在特殊區域還會以花樣的形式來做出變化的圖案,在道路中行走會別具趣味。深圳萬科第五園的地面鋪設也借鑒了傳統園林中的方式,不同區域地面的鋪設石材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廣場中地面的鋪設也有區別,景致精巧處鋪設鵝卵石,馬路寬闊處鋪設條石,行人休息處鋪設木板,不同的搭配方式都各有其獨特的風味。深圳萬科第五園中的橋也獨具其自身設計特點,整體上協調統一。在植物配置上,第五園在應用上以不同植被所代表不同的寓意來和景色交相呼應,獨具一格。在交通綠化上,道路兩旁所種植的植被也與馬路上常見的植被有所不同,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幽靜的環境。在建筑方面,居民區設計為白墻黑瓦的樣式,更具我國南方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而在漏窗與空窗上通過對空間的分割以及光影的改變使整個住宅環境別具中式美感。
4深圳萬科第五園對中式住宅設計的啟發
深圳萬科第五園是非常成功的傳統園林與新中式住宅相結合的例子,其所營造的意境與氛圍讓居住在其中的居民都感到十分舒適。第五園通過提煉傳統園林景觀,以明了的風格設計住宅區,在整體布局與細節設計上都處理的很好,十分具有借鑒價值。對于傳統園林在第五園中的應用,在不同環境下應用不同種類的橋,為整體設計增添出不同的美感,并且根據不同的水域調整橋的高度,從而更好地劃分水面,橋的材質也根據不同的種類而改變,有的是木橋,有的則為石板橋,在不同景觀與水面中設計不同類別的橋,這種將景觀設計協調統一的理念值得借鑒。在植被方面,第五園運用竹子較多,竹子的寓意是節節高升與高潔正直,在設計中運用不同的植被來烘托不同的景觀可以讓整體區域更具協調性。在住宅區的建筑上,采用白墻黑瓦的設計,看上去十分清雅,并且獨具江南韻味,在設計上其為居民所打造的幽靜的居住氛圍值得借鑒。漏窗與空窗與墻體相結合,從而很好地分割空間,以石材打造,通過切割與雕琢石材,讓漏窗可以通過光影的變化,在地上形成明暗交替的景色,空窗可以起到借景、框景的作用。漏窗與空窗在功能上還可以起到通風及采光的作用,漏窗的圖案有萬字、冰紋等,不同的花紋所營造出的光影效果也有所不同。漏窗和空窗是景色升華的絕佳設計,值得借鑒。總體來講,深圳萬科第五園是傳統園林在新中式住宅環境當中一次十分成功的結合,也希望以后有更多此類優秀的作品讓大家共同鑒賞。
參考文獻
[1]陳恒,李志鵬.現代中式住宅設計的形式萃取方法探析[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3).
[2]陳琳,于紅星.新中式景觀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15(2).
[3]池詩偉.新中式家居風格表現中的繼承與發展[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2(11).
[4]崇明坤,解輝.“新中式”景觀風格產生的原因分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4(6).
關鍵詞:傳統園林文化;傳承;創新;新漢風;大興郡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當前中國風景園林建設中“刮風”熱潮時有發生, “歐陸風”、“廣場風”隨處可見,一些風景園林設計追求西化、缺乏傳統、沒有地域特色等等,令業內有識之士憂心忡忡。盲目崇拜歐美設計、跟風,這種現象背后掩藏著一個深層原因——民族文化自信的危機。因此,認真研究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借鑒傳統造園手法,逐漸成為園林設計師與地產設計的新方向。
1 傳統園林文化的創新與挑戰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1]。中國傳統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淀,隨著現代文化的交融,如何在與各種西方文明和現代物質及精神文明的碰撞中保留傳統文化符號并賦予園林景觀以新內涵,在創新中不失根本,傳承中并存發展,是對傳統園林文化在當展提出的挑戰。
2 漢代園林藝術
2.1 天人合一的造園思想
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將莊子“天人合一”思想發展為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構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人神相通成為漢代的普遍認識,“象天法地”的手法在造園中廣為應用,其不僅表現在園林布局對天象的模擬,還在內在結構上做到相通,“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檬汜”[2]。
2.2 體象天地的宮苑格局
班固《西都賦》描寫西漢宮苑曰:“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 [3] 。張衡《東京賦》曰:“復廟重屋,八達九房,規天矩地,授時順鄉” [4]。平面尺度大,建筑、景觀包羅萬象,格局統一,唯我獨尊及其龐大的宮苑群是漢代宇宙觀和政治觀在園林藝術中體現。
2.3 體象仙居的建筑形制
漢代有“神仙方士”、“仙人好樓居”[5]之說。漢武帝令作通天臺以招神仙,天宮樓閣、飛閣浮道開辟了神仙思想的建筑形制。
2.4 蓬萊仙島及園林山水
追溯中國園林人工堆山造園手法,漢代模仿海中三仙山的做法開啟了先河,此后,水體在園林中尤為重要,使之成為與山體、建筑鼎足而立的基本景觀要素之一,山水理法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通神的自然觀。
3 漢代園林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研究——大興郡
大興郡,天朗地產項目,位于西安大興區(圖1),項目占地600余畝,分四期建設,總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36平方公里漢長安城遺址公園、850畝漢城湖是大興郡的核心資源。其以打造漢主題文化,風情園林與街區生活為切入點,集居住、商貿、休閑、娛樂、特色餐飲、旅游等于一體。大興郡的園林藝術可以作為漢代園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一個有力例證。
圖1 區位關系圖
3.1平面布局——“體象天地”、“天人之際”[6]
在布局方面,大興郡傳承了漢代建筑中軸式布置,通過對稱而立的景墻,石墩,神獸表現莊嚴與大氣,并設水中方臺以作明堂。品字與十字形平面是漢代建筑布局常用形式,幾個小庭院空間中也從中尋找靈感,以近十字形的平面來達到穩重的空間感(圖2 )。
圖2 大興郡各期平面圖
3.2造園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3.2.1傳承——自然主義
漢代造園講究人與自然神靈的統一,即與自然“通神”。這種自然精神并非通過簡單的形式再現或機械地人工模仿來體現,而是在重現自然美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總結,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將自然美與人工美結合,創造出意境深遠的園林景象。興以抒懷,靜以通神,大興郡中的水院、竹林等通過柔和的植物景觀界面,清冽的竹濤與水流,以此打開了人們舒緩的心境,使人的內心與神明相通(圖3)。
圖3 自然優美的園林
3.2.2 創新——人文主義
首先必須指出,中國傳統園林通常只是社會高端階層所獨有的活動場所,而并非提供給大眾休憩的公共空間,這是由封建專制思想所決定的。然而,人是園林藝術中的核心對象,當代園林“以人為本”,景觀屬于大眾。使用者已經成為了普通的居民,生搬硬套漢代磅礴的空間布局反而違背人文主義的思想。因此,大興郡的空間處理上采用空間對比的手法,以少勝多。不失漢代風韻的同時,又滿足了空間尺度的適宜性,符合人觀賞、游憩的準則,滿足大空間的心理需求。
3.3造園手法的傳承與創新
3.3.1 空間組景
以小見大、步移景異是中國傳統園林的空間組景手法的精華,集中體現為以小見大,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最為豐富的景觀效果,“咫尺見天涯,方寸顯天下” [7]即此道理。漢代園林顯著的特點是氣勢恢宏,而現代地產景觀用地的集約型制約了景觀用地面積。大興郡借鑒以小見大,先抑后揚的空間組構方式,會所一端多采用景墻照壁這種設計語言限制游人視線,達到迂回游賞,步移景異的延長視覺興奮點的要求,另一端則采用開場的草坪和單獨放置的漢式景觀亭來凸顯宏偉,在有限的場地中形成氣勢恢宏的意境(圖4)。
圖4 以小見大的空間序列
3.3.2 詩情畫
中國傳統園林講究意境,它賦予園林藝術以靈魂,灌注以生命力。園林的美不光是形式上的,更需要人們感知、品味。漢代樹木種植講究變化,起伏,錯落,既讓人覺得有韻律感卻又似乎無章可循。大興郡的景觀就猶如漢賦一般,多采用陣列、對稱的手法,使游人不禁在有著雄壯節律的辭賦和莊重的園林空間中游離;而正因為賦的比興,又更容易讓人聯想起大興郡中植物配置用意,比如竹的氣節,蓮的不染等。(圖5)
圖5 比興的造園運用手法
3.3.3 疊石理水
漢代疊山造型豐富,具有深遠的層次和較為靈活的空間,不再局限于想象中的天宮和神山仙海。疊石貴在神似,大興郡會所庭院中布置一方巨石,與入口大門形成對景,其自身的紋理本身仿若仙山。此外,在后院草坪處布置的若干條石猶如水中蛟龍,順著地勢順流而下,活靈活現,給園林景觀平添許多趣味。
漢水,自然靈活、相互借資,水面穿插于宮苑建筑和山體間,開拓了園林的藝術空間,開始改變園林厚重的風格,注重高低錯落、起伏多變和疏密相間的韻律。在大興郡中,水景處理上合理利用水形和水聲。在水形岸線的處理上講究“沿而為溪,聚而為池” [8],岸線變化自然,動靜結合,巧妙詮釋了漢水的相互借資。水體的聲景則是通過疊水、噴泉等形式來實現,潺潺的流水令人心情平和、舒暢,“何必絲與竹,山中有清音” [9](圖6)。
圖6 現代傳承的疊石理水
3.4漢式建筑的傳承與創新
3.4.1去粗存精,精益求精——屋頂
據漢墓室明器房屋模型考證,漢代有兩面坡的懸山、四面坡的慶殿和攢尖頂等, 典型的屋頂形式是倒扣“升子型”,其特點是屋脊短,屋面多直坡,檐口、屋脊多為直線。[10]
大興郡在建筑屋頂處理上借鑒了漢代屋頂形式 “漢風遺韻”的景觀亭中,設計師采用重檐懸山頂,創作上用“減法”,舍棄繁瑣的瓦當、搏風、封檐等構造,利用厚重筆直的椽條詮釋漢代屋頂中挺直大氣的特性,使亭融入景觀環境中。此外,庭院入口建筑,設計師采用硬山頂,創作手法上用“除法”,將本身厚重的屋頂化整為零,保留整體線條形式的同時,用鋼木混合結構,極富現代感的增加了屋頂細節,使建筑更加精致,提升了庭院空間,優化入口形象(圖7)。
圖7 漢風遺韻景觀亭
3.4.2融流動于莊重——墻身
漢式建筑的墻身以夯土墻為主,開窗很少,呈上窄下寬的收分式。墻體常用白色石灰質材料,并有加固墻體且具有裝飾性的壁帶。由于建筑中采光和通風的功能需求以及追求開敞流動的現代空間,大興郡不刻意追求墻體與漢式建筑一致,對白色的裝飾壁帶進行“位移”處理,將其靈活的安置于墻體底部,中部和頂部,使得景墻在莊重中不失流動性。漢代柱式有八角、圓和方形等,而漢畫像磚、石中柱式比例細長,柱身分為直柱、顯著收分兩種。大興郡的柱身處理就采用了顯著收分這一手法,加入一些現代線腳的處理,墻體在古典的樣式中盡顯現代的簡潔之美(圖8)。
圖8 墻體的新中式做法
3.4.3傳古典美,揚簡潔風——裝飾
考證漢畫像磚、石、明器房屋模型發現,漢式建筑墻身已有細部設計和裝飾。漢式建筑的門多為板門,門側開方窗,并設一列橫窗,山墻處設置方形、圓形、三角形、桃形窗。窗格式樣多變,除了臥欞、直欞、也有斜格和鎖紋復雜的花紋。
大興郡(圖9)設計中選用漢朝青銅器紋理——“云氣紋”提取紋樣,對其形式與造型進行提煉、簡化、設計,并加以現代元素的修飾運用,充滿古典氣息又不失后現代中式主義的莊嚴。而饕餮紋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征想象而成的,獸的面部巨大而夸張,裝飾性很強,有辟邪作用。在其基礎上加以現代元素的修飾運用到大門、窗格及墻體裝飾上,從而在整個風格上既延續了漢風元素的統一性。
3.4.4因地制宜,回歸質樸——材料與色彩
漢式建筑由于技術的局限性,墻體建筑材料主要為夯土墻、木材和石材等自然材料,空心磚和花紋磚用于夯實臺基。屋頂多用青瓦,部分陶質瓦用于裝飾。色彩上,丹用于宮殿柱子,青紫用于墻壁或繪制壁畫;黃用于官署,其余雕花的地磚和屋頂瓦件則根據地域或主人喜好而定,材料所和色彩表現出雄渾大氣。
大興郡重視傳統材料和色彩在現代園林建筑中的應用。大漢會館外墻采用當地產的毛石,一層砌成上狹下寬的傾斜外墻,形成厚重的基座;二層退進的外墻采用深灰色的毛面青磚;挑檐、檐口、屋面瓦都采用清黑色,延續著厚重感。建筑內部以木材本色作為基本裝飾材料,門窗框、窗格也采用了木色裝飾,回歸質樸(圖10)。
圖10 材料與色彩的漢代元素運用
4 結論
大興郡新漢風設計藝術有著鮮明特點:雅致、大氣、簡潔、精致。新漢風園林藝術的表達不同于其它現代園林設計,它融現代功能技術與早期文化為一體,理念上,它與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特有氣質和內涵相吻合;形式上,并非簡單的仿古,在山,水,路,石,上結合現代人心理需求;植物考究上,將傳統園林的造園藝術和地域特征經過造園來表達;園林小品上,通過對人物、文字、幾何紋等紋樣進行抽象研究,結合園林建筑群體的組合,打造質樸、雄渾的風格。這些藝術運用手法,傳承了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弘揚了傳統園林藝術,并為當代園林設計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具有極大的風景園林設計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古籍,2007.
[2]劉瑞瑜,弓弼,周文強,何紅蕓.漢代園林景觀特征的分析與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06):44-46.
[3]李琴,戴瑜豫.中國傳統園林在現代住宅景觀中的傳承與發展[J].中國住宅設施,2011(1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