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生態學應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引言
旅游是人類和環境進行自我感知和交流的的活動,而生態旅游規劃對于游客來說是一種當地的特色,景觀的質量得到提高,也使得旅游資源能夠可持續發展。
二、景觀生態學的定義
景觀生態學是近些年興起的地理學、生態學的新型交叉學科。在景觀的結構上、功能上、還有演化上,都有著綜合性和宏觀性的區域特點。其主要功能就是為旅游開放,提供一個活動的載體,同時也是生物棲息的地方。景觀生態學中含有重要的三個部分,分別是斑塊、廊道和基質。
斑塊是一種在空間觀察描述得出的點狀或者塊狀的結構,是與周圍的環境略有不同,也是一種線性的區域。就目前來看,主要是旅游產品的附屬物,如旅店、休息區、景點等。廊道則是一種景觀單元,在旅游區域分別分為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水流流經的地方和游客走動的區域,都是旅游內部景觀類型之間的通道體系?;|是斑塊鑲嵌的景觀生態系統或者是土地利用類型,在旅游的角度看,就是一種旅游地理環境類型,比如自然風景和森林等,對基質的清晰認知可以加強對旅游生態斑、旅游的核心區進行指導布局,有利于確保和保護旅游地的整體生態系統特點。
三、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
生態旅游就是保護自然和人的和諧統一,是一種好的生態旅游模式。換句話說就是游客在旅游時也要對環境和景觀進行負責,不能破壞。將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生態旅游還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保護放在首位原則
想要對旅游資源進行可以持續的利用,就需要加強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不能為了開發旅游資源而破壞了兩者之間的平衡,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環境這樣會受到嚴重打擊。那么開發和保護關系的總體原則是:保護要放在第一位,開發放在第二位,對保護旅游環境要樹立意識,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開發,使得資源得到最好最大限度的發揮,利益也能極大增長。
(二)宏觀微觀結合原則
一個旅游區的規劃是要與本區域的總體規劃相結合,再與其周邊的環境結合。旅游業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將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體系都考慮進來,是需要聯合部署的,考慮到旅游區的區位優勢,地區整體的經濟水平,還有建設的條件等都是都需要納入到規劃中,旅游本來就是很多層次和要素之間結合相互聯系組成的復雜系統,規劃也是做到點、面、線三者結合,體現市場經濟需求在規劃中以市場為主,充分的發揮旅游機制在市場中的定位,帶動經濟水平。
四、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應用
(一)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宏觀設計
旅游生態系統本就是一種不是比較獨立的景觀生態系統,在景觀生態的規劃和設計上要充分的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本質上對資源進行空間的配制,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是與旅游地區的景觀相結合的特點,景觀質量是需要得到確保的,以此實現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景觀生態學的旅游規劃需要融合保護和開發結合的理念,對于景觀生態學中的相關原理,景觀水平層次上對于旅游地來說就是一種再規劃,本質上包括了旅游、景觀、生態等三個方面的綜合性考慮規劃,核心的就是旅游資源的分析和評價,對于景觀分類管理,然后對不同類型的結構規劃,構建不同的單元,其功能各不相同,再利用整體協調和優化方式,確定和懸著最佳的利用方式。
(二)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微觀設計
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理論中,景觀的結構通常用斑塊、廊道、基質來描述。在旅游規劃中也是可以用這幾類的元素構成整體上的網絡結構。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就是要在微觀上體現出來,對前面提到的要素斑、廊、基進行綜合有效的設計。首先是對于斑的設計要考慮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是與天然景觀共生度比較高,能充分實現生態化,并且很好的在自然和景觀文化上保持一致的協調性。廊道的設計也要注意兩者之間的合理性,相互交叉形成網絡,同時要避免那么生態脆弱帶,保護好景觀?;|上利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
息統技術進行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構建異質性的旅游景觀格局,從而對旅游區進行景觀功能分區和旅游生態區劃,并分地段進行主題設計。
五、結語
關鍵詞:城市濕地景觀格局景觀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S3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城市濕地則是指城市區域內的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以及河口海岸濕地,它們扮演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微觀尺度上,城市濕地能夠為動植物提供獨特的生境棲息地,形成物種多樣性,凈化污染物,豐富和美化城市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豐富市民的業余生活,可作為生態的科普教育基地;中尺度區域下又能蓄水防洪、調節徑流、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區域小氣候,補充城市地下水,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在大尺度下維護城市生態安全,維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區域物種多樣性[]。本文基于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基礎,將簡要分析這些理論對城市濕地生態整治和設計的指導意義。
1景觀要素在城市濕地中的體現
在景觀生態學的基礎理論中,斑塊、廊道和基質是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包括荒漠、森林、農業、草原、郊區和建成區景觀,當然也同樣適用于城市濕地。城市濕地生態系統中,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及河口海岸濕地等都可看做系統中的斑塊景觀要素,它們的特征體現在大小、形狀、邊界線、異質性、復雜性等多個方面。城市濕地中線性的空間可看做系統中的廊道,廊道可將景觀不同部分隔離開,又將景觀另外某些不同部分連接起來,形成矛盾與統一的整體。廊道具有較明顯的空間特征,其結構和功能與景觀區域內的連接度密切關聯,很多濕地廊道的形成和地形、氣候與植被的分布密切相關?;|則是占面積最大、連接度最強、對景觀的功能所起作用最大的本地景觀要素。
斑塊-廊道-基質是描述所有景觀格局的共同語言。斑塊-廊道-基質的組合在城市濕地生態系統中,連接了一系列的生態系統,具有景觀生態的整體性;在生態學過程和格局空間分布上具有不均勻性及復雜性,即具有景觀生態的異質性;三類景觀要素在個體上結構與功能都具多樣性,又稱景觀生態的多樣性;這些要素在組成時彼此之間有著緊密聯系又有著組織性、有序性,及景觀生態的復雜性;景觀元素各自之間不僅在空間結構上有所聯系,在生態過程和功能過程上也有聯系,稱景觀生態的連通性。
2景觀格局、過程與尺度在城市濕地中的體現
上文提到的斑塊-廊道-基質三類景觀要素在景觀空間內的配置和組合形式是景觀結構與景觀生態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及景觀要素進行不同的組合與分布就構成了景觀格局。在城市濕地生態系統中,若干個湖泊等相對聚集在一起,形成聚集格局;城市河流呈線性分布,構成線狀格局;河流兩岸的河岸帶呈平行分布格局,形成平行格局;還有湖泊、河流、河口海岸等相互之間或與其他景觀要素也可組成相關聯的空間連接而呈不同類型的特定組合景觀格局。景觀過程表現為景觀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實質上是由能量和物質在景觀要素之間的流動引起的。景觀格局的演變就是強調過程產生格局,格局影響過程。正確理解格局、過程的關系就必須認識到其依賴于尺度的特點,即尺度效應[]。尺度效應是一種客觀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應,現代科學的一個研究關鍵就是尺度選擇。只有選擇相應的尺度進行相應的研究,才能準確的把握研究方向。岳雋等以城市河流為對象,認為從流域、河系、河段到生態區,空間尺度由大到小,時間尺度由長到短。俞孔堅等在臺州“反規劃”案例中,從宏觀、中觀和微觀3種尺度,分別確定不同尺度水平上的規劃原則、目標和成果[]。對于城市濕地而言,其景觀水平應包括市區和郊區兩部分,進行景觀生態規劃時,一般也可從大、中、小3種尺度人手,分出層次,確定不同尺度上的規劃方法、重點和目標。大尺度上應整體考慮城市濕地景觀格局,研究其對城市空間發展格局的影響,規劃使其引導城市朝健康的城市形態發展;中尺度上應考慮城市河流廊道和湖泊、沼澤體等城市濕地斑塊之間的“斑塊一廊道一基質”優化模式,著重規劃城市河流廊道的走向、寬度、內部組成,使其結合城市綠色植被系統共同構建城市自然骨架;微觀尺度上對城市濕地戰略節點進行設計,要兼顧視覺景觀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眾行為心理等景觀設計要素。
3景觀多樣性與景觀異質性在城市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體現
濕地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巨大的基因庫。許多珍稀和瀕危物種均以濕地作為庇護、生存和繁衍的屏障。濕地是城市地區最能體現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僅能滿足城市居民對舒適性環境的需求,對城市可持續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的濕地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21.6%左右,但有1/2的珍稀鳥類以濕地為棲息地。杭州城市濕地為生物提供了多樣的生境棲息地,其中植物約312種、野生動物約260多種,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特征。北海濕地生物多樣性價值中的生態系統多樣性極為獨特,對推動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維持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對凈化水質、提供動植物棲息地有著重要的作用。以杭州西溪和紹興鏡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例,二者屬于自然濕地的植物種類比例較低,反映出人為干擾下濕地一定程度退化的特征。兩地主要是從魚塘間或稻田廢棄地上開始的濕地重建,因此,擴大和修復濕地生境,培植多樣的濕地植物是進一步修復的首要任務??刹扇∪藶橹踩牒洼o助自然修復等措施,如保留原有的良好濕地物種,去除有害物種。另外,多樣化的生境(如自然古樸的濕生環境、小面積的林地和高地、桑基或柿基魚塘、農田等)、豐富的動植物物種(植物可以為濕地動物如鳥類等提供棲息地、避難所)、豐富的植被和景觀類型、加強的生態服務功能(減低熱島效應、休閑旅游、科普教育)等等都符合濕地公園的建設原則[]。
4結語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橫跨自然和社會科學的綜合學科,研究領域十分廣闊。景觀生態學應用到各個領域,在城市范圍內的對各類生態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包括城市濕地生態系統。城市濕地生態系統不僅在城市生態格局內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還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城市濕地格局在較大尺度上應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在小尺度上應維持或改善現有景觀格局和肌理狀況,并利用斑塊、廊道的特性建立更科學的濕地規劃系統;植物景觀構建要求植物的配置階段以適生性為前提選擇植物種,保護植物多樣性和鄉土植物多樣性,注意利用和管理邊緣效應的特性,并在規劃中注意滿足植物群落生態演替的要求[]。合理的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從而可以為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科學基礎,有效的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城市資源,創造一個人類適宜居住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文軍,徐春榮.城市濕地功能及研究進展[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3):85-88
[2]吳豐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觀格局演變的城市濕地景觀生態規劃途徑[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16(3):368-372
[3]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J].生態學雜志,2000,19(1):42-52
[4]沈琪,黃茶英,蔣躍平.杭州西溪和紹興鏡湖國家濕地公園內的維管植物多樣性[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8,26(4):385-390
關鍵詞:城市;景觀布局規劃;景觀生態學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overall planning model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言
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是繼I. McHarg的“自然設計”之后,又一次使城市綠地景觀規劃在生態規劃方向上發生了質的飛躍。自然設計模式摒棄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區的傳統規劃模式,強調各項土地利用的生態適應性和體現自然資源的固有價值;而景觀生態規劃原理則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
景觀生態思想與景觀布局規劃
2.1景觀生態思想及其發展
“景觀生態”一詞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當時,航片開始普及,使科學家們能有效地在景觀尺度上進行生物群落與自然地理背景相互關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觀生態學才真正在把土地鑲嵌體作為對象的研究中逐步總結出自己獨特的一般性規律,使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有別于系統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
景觀格局是景觀元素的空間布局,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對均相的生態系統和水體,森林斑塊,農田斑塊,建成區等。而無論景觀的格
局或是過程,都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所以,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格局和景觀過程及其變化的科學。
2.2城市綠地景觀規劃
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主要解決的是城市地區土地資源的生態化合理利用問題,總體上要按照功能為主、生態優先的原則進行空間布局,并應充分考慮滿足城市景觀審美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規劃設計。景觀生態學注重研究景觀結構單元的空間格局、類型組成及其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通過保護和營造不同層面的生態綠地,建立縱橫有致的物種生存環境結構和生物種群結構。這些基于生態學原理的城市景觀規劃方法,正在各種層面的城市規劃實踐中逐漸得到認同和應用。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理論、斑塊動態和復合種群理論、景觀異質性理論、景觀連接度及滲透理論,更為景觀結構規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視角因此,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應該引入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在景觀生態學的指導下進行。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3.1“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斑塊、廊道和基質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景觀中任意一點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是落在廊道內,或是在作為背景的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這種語言和景觀與城鄉規劃師及決策者所運用的語言尤其有共通之處,因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觀察結果很快可以在規劃中被
應用,這也是為什么景觀生態規劃能迅速在規劃設計領域內獲得共鳴的原因之一。
3.2基本原理
綠地景觀規劃及其實施最終必須以地表空間為對象,因此,對規劃最具指導意義的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則是其理論組成中具有空間意義的部分。
3.2.1關于斑塊基本原理
斑塊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部分,其大小、類型、形狀邊界、動態以及內部均質程度對城市景觀系統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
3.2.2關于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指與基質有明顯不同的狹長帶狀地表空間。其重要的結構特征包括:寬度、組成內容、內部環境、形狀、連續性及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等。廊道功能上的復雜性要求在廊道規劃時最好具有原始的本底及鄉土特性。通常情況下,帶狀廊道較寬,內部包含一個有豐富物種的中心環境,對周圍環境的干擾有一定的抵抗性,因而帶狀廊道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意義。
3.2.3關于基質的基本原理
基質是景觀的本底,也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度最好、對景觀控制力最強的景觀要素。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中的應用
4.1景觀生態規劃總體格局模式
在上述有關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原理基礎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兩個綠地景觀整體模式,以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總體原則,景觀規劃中作為第一優先考慮保護或建成的格局是:幾個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作為水源涵養所必須的自然地;有足夠寬的廊道用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空間運動的需要;而在開發區或建成區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塊和廊道,用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
“集聚間有離析”被認為是生態學意義上最優的景觀格局。這一模式(原理)強調規劃師應將土地利用分類集聚,并在發展區和建成區內保留小的自然斑塊,同時沿主要的自然邊界地帶分布一些人類活動的“飛地”,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有許多生態優越性,同時能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這一理想景觀格局又能提供豐富的視覺空間。這一模式同樣適用于任何類型的景觀,從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觀,到城市和農田景觀。
4.2綠地景觀規劃中的景觀生態學特征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為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與空間模式: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別是生態流與景觀的空間格局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強調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斑塊―廊道―基質”作為分析任何一種景觀的空間模式。其中,廊道是斑塊之間空間聯系的主要載體,如水系廊道、防護林廊道、道路綠地廊道等。這一空間模式體現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中,則表現為“核―帶(軸、廊)―網”模式。
核:指的是具有相當面積的大塊綠化空間,對調節城市氣
候,提供生物活動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核”可以看作景觀生態學中的“斑塊”。
(2)帶(軸、廊):即區域或城市建成區范圍內的線狀或帶狀城市綠地。“帶”可以視為景觀生態學中的“廊道”。
(3)網:由縱橫交錯的綠帶、綠廊和綠軸組成,并串連各類“斑塊”的綠化網絡?!熬W”是綠地系統“基質”的骨架。
核―帶(軸、廊)―網模式的提出,為在綠地景觀規劃中應用城市景觀生態學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結構模式。
結語
景觀生態學為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模式――景觀生態規劃。它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科學發展及對大地結構和功能認識的深入的必然。并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等多個領域應用。
但是,同其它多種規劃理論和模式一樣,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會有其局限性。特別是在中國土地資源極其貧乏,人類活動強度異常巨大的前題下,在歐美大地上發展起來的景觀生態規劃模式的適用性如何還需經廣大景觀及城鄉規劃師的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①劉青昊,城市形態的生態機制,城市規劃,1995.2
②周勁松,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探討,城市,2005.5
③陳孝青,城市生態景觀道路設計的探討,林業經濟問題,2001.6
④齊康,城市的形態,南京工學院學報,1982.3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一部分,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原有的農村景觀面貌得到改善。為了更好的指導新農村建設,在規劃設計中采用景觀生態系統的概念。文章從景觀生態的概念、意義、目標和原則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以表達景觀生態系統在新農村建設中指導意義的重要性。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生態景觀、廊道、斑塊、規劃目標、規劃意義
中圖分類號:G812文獻標識碼: A
正 文
1.新農村景觀生態的概念和意義
新農村景觀可稱為鄉村景觀,它不同于城市景觀,又不同于其他的自然景觀。它具有特定的景觀行為、形態、內涵,是區域格局中的一小部分,是聚落形態的一種表現。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廣大的鄉村就是一個大的、完整的鄉村景觀生態系統。
它是以廣袤的農田,呈斑塊狀的村莊,呈廊道狀的河流、溪谷、道路、農渠等功能為主體的鄉村景觀。鄉村景觀是一種格局,是歷史過程中不同文化時期人類對自然干擾的記錄,既能反映人類對環境的干擾的痕跡,又能反映人類活動的軌跡,是景觀遺產中的歷史價值的內容體現。
從地域范圍上看,鄉村景觀泛指城市景觀以外的具有人類聚居及相關活動行為的景觀空間,由鄉村聚落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及自然景觀構成,是一個綜合體。
從特征上看,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復合體。人類對自然的干擾強度低,自然景觀的屬性就強。區別于其他景觀的主要特點為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是鄉村的田園文化和田園生活的表現。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采用景觀生態學的方法研究區域內的景觀結構,、文化內涵。要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切入新農村建設,對農村景觀單元進行改造、建設、重塑。將自然景觀和社會文化最合理的融為一體,在新農村建設中優化景觀格局,從山水自然環境、鄉村聚落空間肌理等方面入手,從鄉村文化景觀及草根社會生活等方面切入。
2.新農村建設中的景觀生態空間的規劃和目標
鄉村景觀生態很復雜,地形地貌的突變,地表土層的厚薄不一,森林的覆蓋率差異化嚴重,景觀生態格局不同,分析景觀生態格局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在鄉村景觀生態內部,將一個區域科學的劃分為若干個“景觀”和若干個斑塊,大致定位鄉村景觀的范圍大小。解決如何合理地安排斑塊和廊道的位置。通常是通過建立起斑塊和廊道,把農村中的每一塊林地,綠地、村莊、河流、池塘、山地均納入景觀結構中,同時根據地形地貌,恰當的確定斑塊的位置,建立斑塊恰當的邊界,將廊道補充到中間,最終建立一個豐富的、有效的、可行的、能自我支撐的動態景觀結構。合理的安排土地及地上的物質和空間,并為人類創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適、優美的鄉村環境。
其主要目標是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新農村景觀格局,優化和美化鄉村生態系統,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去創造一個融技術和自然景觀與一體的,情景交融的人類活動的最后環境。以維持景觀生態平衡,滿足人們生理及精神健康的要求,保障人們生活和生產。建設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鄉村景觀。
3.新農村建設中的景觀生態規劃和原則
進行新農村景觀規劃和建設應通過改變景觀差異性來創造新的景觀格局,或是改變原有的景觀基質??赏ㄟ^營造新的廊道,水景、或者改變斑塊的形狀、大小、位置等方式,形成分散式或集中式的景觀格局,同時還要遵循以下原則。
(1)、生態原則:生態原則就是對自然的保護,對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的保護。景觀的實質是異質性的,在對原有的自然景觀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建設,添補,完善。
(2)、相關性原則:景觀不論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均有相連性,以時間為紐帶,將屬于同一地域的景觀元素通過時間順序整合在一起,形成歷史文化的教育網絡。根據功能的使用要求,將不同的功能交流聚會在一起,例如通風、日照等。
(3)、地方性原則: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多樣化,文化多樣化,建筑風格和人文景觀多樣性較為突出,農村景觀生態規劃建設,要尊重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傳承文化脈絡,消除和避免景觀的塑造與村民的生活方式、心理所產生的排斥效應。在生態系統薄弱處避免重復建設,因地制宜,做到生態規劃建設和當地的生活方式、文化脈絡相協調。
(4)、整體性原則:生態規劃建設必須從整體出發,對整個景觀進行綜合分析,在保持景觀多樣性的同時,也要注意協調景觀結構、格局、比例、尺度等自然特征,努力做到社會、生態、經濟、文化等和諧統一,最終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
(5)、特色性原則: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造就不用的景觀生態格局。這就要求我們在做景觀生態規劃的時候要立足當地的文化和特色。按照農村的景觀格局、功能要求等客觀因素,因地制宜的進行規劃設計,彰顯農村景觀個性。
(6)、綜合性原則:通過對規劃與建設、管理和施工等綜合研究。全面分析社會的、人文的、經濟的、政治的、科學的各個因素。并建立對規劃方案從生態、持續發展等多方面的評價體系。對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保護集中農田斑塊,控制建筑的斑塊擴張進行積極的探索。科學的、實用的、前瞻性的建設新農村生態景觀。
4.新農村建設中的景觀生態建設方法和途徑
通過對上述的研究,在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在對新農村的建設中,要以小尺度的農村景觀生態系統優化為目標,在綜合分析、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優化農村景觀生態系統、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景觀空間結構模式和管理模式。
保證景觀生態結構的完善和景觀功能的發揮,確定農村生態景觀的廊道、斑塊的位置。分析廊道、斑塊的屬性。將鄉村中的每一處林地、綠地、河流、村莊、山地等均納入景觀結構之中,同時根據鄉村的功能和現狀確定板塊和廊道的最佳位置和最恰當的邊界,最終建立一個豐富的、有效的、可以自我發展的、自我支撐的動態景觀系統。
4.1重建新農村的景觀廊道
廊道是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貨帶狀結構,在鄉村生態景觀中通常以田間小路、河流、峽谷、分隔林等形式出現,是物質和能量傳遞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農村建設中,尤其是移民建設中,要重視對原有的自然廊道系統保護和利用。哪怕是在重建是也要分析原有的廊道功能。在村鎮建設時,將周邊的自然景觀、小區的景觀、和庭院景觀有機的聯系起來。構建林帶、村落、水域、田園相互融合的、錯落有致的,富有鄉村情調的山水田園景觀。
新農村規劃建設中,廊道的打造是一個要點也是亮點,將修建的道路等帶狀特征的廊道作為物質運輸、人員流動、生物流動、氣流交換的場地和紐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規劃中本著方便的、綠化、硬化的原則,建立有效的道路網絡。增加廊道的連通性,注意兩邊道路的綠化,樹種的搭配。以鄉土樹種為主,采用常綠、落葉的結合,高大的喬木和低矮的灌木、以及草地的搭配形成立體的綠化景觀。是一個景觀系統,也是一個有效的防護系統。
4.2重建新農村的斑塊系統
斑塊在新農村景觀生態系統中泛指農田、村落、草地、池塘等。在新農村建設時,因地制宜的將農村居住斑塊和特色的農林生產區斑塊和特色農業旅游觀光區斑塊有機的結合起來。
改善和優化原有的農村生活居住區的斑塊的結構形式。將原有的分布散亂、新老建設混亂,綠地系統雜亂的進行整理改造。在新的斑塊建設中,采用集中統一、分布均勻的設計原則來進行規劃布局,合理的布置綠地景觀、環境小品景觀、居民活動廣場。建設優美的居住區環境,將居民點有機的聯系起來。
特色農林生產和農業旅游觀光斑塊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話題,建設旅游觀光農業能改善周邊的居民生活條件。利用原有的農林資源在進行產業發展的同時,結合觀光旅游開發,形成特色的農林生產觀光旅游示范斑塊。
4.3楓香大寨的實例的分析
圖1、楓香大寨鳥瞰圖2楓香大寨平面
楓香大寨項目項目用地位于萬州區羅田鎮,結合該鎮的文化歷史傳統以及該項目肩負的歷史傳承責任。設計中追求和諧的人居環境,要緊貼“田園風光、自然和諧、文物古跡、魚米之鄉”文化理念。將項目打造成一座美麗幽靜的山鄉小村,為羅田鎮營造有一個旅游景點和文化交流聚會地
項目中廊道主要體現在形成環形車道的小區消防到道路和各個建筑單體之間相互相聯系宅間小道。中途中間的景觀大道和小區的景觀水體也是廊道的一部分。廊道在項目中起到聯系的作用,是和外部聯系的紐帶,物質能量的傳輸橋梁。
項目中斑塊主要體現在建筑單體設計,入口廣場、中間居民活動廣場,景觀觀光廣場等。是居民生活和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娛樂休閑的主要去處。文化交流和信息傳到的場所。
圖1、楓香大寨觀景平臺圖2楓香大寨入口廣場
項目中的斑塊建設因地制宜,結合小區的地形地貌和功能特點,在小區出入口設置入口廣場,在景觀中軸線的端頭設置觀景臺,有效的將功能和自然環境結合起來。
進入小區便映入眼簾的入口景觀水景,碧水綠地與建筑樓宇交相呼應,近水樓臺似在眼前,更有一番曲徑通幽的意境。觀景臺能鳥瞰羅田鎮的場鎮的全貌,觀美景,看日出日落,享受生活的安靜與美好,以上兩個地方是居民休閑的好地方。
圖1、楓香大寨躬耕園圖2楓香大寨景觀節點
項目用地位于農村,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選址用地,結合居民的生活習慣,設計躬耕園和“水上”村落,有效的還原農村的生活氣息。
小區設計躬耕園,到田間享受采摘的樂趣,是人們釋放心情、減輕壓力的最好辦法。小區設計增添了由水體分割而成的“水上”村落。結合小區為北高南低的緩坡地形,考慮水體環流及觀賞視角的綜合需求,我們在適當的地方進行了適當的水體的設計,從而開闊視野,使得整體景觀看起來更為自然,讓生活在此的居民輕松感受水流的恬靜與柔美。
項目結合景觀呢生態的特點,將一部分的景觀生態的要求融入其中,在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的同時,有將原有的地域特色融入其中。
結 語
農村生態景觀系統的設計重要性,體現山村的保護當地的景觀資源和景觀特色維護生態平衡。將新農村建設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和農村旅游觀光農林示范區等結合起來。綜合考慮農村村落的聚落形態、山水格局、環境保護、鄉土文化景觀的繼承與發揚以及有利生產生活的規劃思想等多層面的問題,以理論為基礎,尊重自然,創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庫區人居環境,使的新農村規劃建設更加符合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云才.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與鄉村可持續發展[D].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164~ 183.
[2] 劉濱誼.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l999.89~ 95.
[2]鄔建國. 景觀生態學! ! ! 概念與理論[ J] . 生態學雜志, 2000, 19( 1) : 42- 52.
[3]劉黎明等 著.《鄉村景觀規劃》.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8
[4]李文華,等. 中國農林復合經營〔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5]劉濱誼; 中國鄉村景觀園林初探4O6;城市規劃匯編,2000(6),46-48
關鍵詞:生態學;園林景觀設計;分析
前言
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一味地尋求經濟的發展,而忘記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導致環境惡化。在全球倡導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之下,以尊重自然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越發深入人心。隨著景觀園林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將生態學融入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呼聲越來越高。
1景觀園林設計中的生態學原理
1.1生態平衡原理
生態平衡是自然界中一個十分重要法則,其概念就是指處于頂級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其內部的結構和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生態系統內外的能量的輸入和輸出達到相對平衡,屆時生態系統的整體效益是最好的。那么在景觀園林的建設中,景觀園林設計師們就會著眼于整個景觀園林的內部結構和布局形式,與自然的地貌地形和江河湖海甚至城市各部分功能區的分布關系。景觀園林的合理布局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達到生態平衡的目的,并且可以長期保持,生生不息。
1.2互利共生原理
互利共生是共生中的一種形態,是生物之間存在的某種關系,它指的是共生的物種雙方互相都能從對方身上獲得所需要的營養。其實在生態系統中,物種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關系,比如競爭、捕食等等。但是互利共生是最有益于生態系統的穩定和長期發展的。如果景觀園林中之間的生物不僅不能有益于對方生長甚至會抑制對方生長,這樣就不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例如,胡桃的分泌物胡桃醌能夠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還有洋槐樹的樹皮和花,以及風信子分泌的揮發性物質也是能夠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
1.3生物多樣性原理
生物多樣性越復雜,生態系統就會越穩定,生態系統的抵抗力就會越強,景觀園林就能更長久地存在。因此,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園林景觀設計師一定要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如果生物單一的話,就假設是一片森林,長得十分茂盛,經歷過狂風暴雨,但是終究敵不過它們的天敵,即使再大的森林也可以在旦夕之間毀滅。生物之間講究的是環環相扣,沒有一種物種是沒有天敵的。換言之,如果森林之中不止這一種樹木,那么生存的就不止一種動物,它們都能夠相安無事地活下來。所以景觀園林的設計中,生物多樣性是十分重要的。
2生態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主要應用
2.1應用生態學原理,保護并利用已有的自然生態系統
景觀園林的設計和建設,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風景來建造,就是在盡量不破壞當地已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之上再進行建造和設計,盡量保護自然環境不受破壞。依據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原理,要對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有選擇性地去進行設計和改造,盡可能保護好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具有價值的生態環境。方法主要有幾下幾點:第一,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當地的本土植物都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以及物種演替之后頑強生存下來的,它們對這片土地有極強的適應能力,能夠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不僅如此,因為它們是本土植物,所以對它們的管理和花費也最少,只需要將它們融入景觀園林設計之中即可。園林景觀的設計師要發揮其本領做到這一點。第二,尊重本土自然演進的過程。無論要將園林景觀設計為何種模樣,園林景觀設計師都應該站在生態學的角度上去進行設計,應該遵循當地的自然演進的進程,切不可只圖美觀而加快或者是落后于當地的自然演變過程,這樣都不利于當地的生態系統的平衡性,也不會利于以后園林景觀的長期存在和穩定性。
2.2…根據生態調控原理,對當地的現有的材料和資源利用并再生
景觀園林設計師應該在設計中始終貫徹并嚴格把握好生態調控原理中的循環再生原理。景觀園林的生態設計應該盡可能地利用當地已經存在的資源和物質,并且應該對這些資源和物質加以設計和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作用。這樣一來,景觀園林的建造中就會減少對其他資源和物質的浪費和破壞。
2.3…土壤的設計與利用
景觀園林的設計和建造之中,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土壤。它是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也同時是動物們賴以生存的東西。因而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土壤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不同的物種都有其相適應的土壤。對于植物來講,土壤最重要的就是要肥沃和具有保濕性。景觀園林的設計師應該嚴格分析景觀園林中植物的習性、特點,以此來為它們選擇適合的土壤。那么土壤對于動物來講,主要就是針對土壤中的小動物而言的,土壤中的小動物會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但是它們的存在卻會使土壤肥沃。
2.4…植物種類的設置
在對植物進行配置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植物的生態位特征,合理地為它們選擇所生長的土壤環境。還要考慮物種之間的關系,避免會出現物種之間相互抑制生長,最好讓這些植物之間可以形成互利共生的關系。根據景觀園林中的土壤的不同條件也可以為植物選擇生存的環境,比如那些污染嚴重、干旱、貧瘠、病蟲害嚴重的土壤。無論怎樣,景觀園林設計師都應該在生態設計中,按照不同物種、不同環境來配置園林景觀中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間、營養。基于此,在景觀園林的設計中選擇植物時,除了本土的植物之外,在引進其他植物之時,應該考慮因地制宜,發揮不同植物的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要求,同時也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土壤之間的要求。
2.5…模擬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生物的多樣性是說生態系統中的物種豐富,物種的多樣性越復雜,群落的結構就會越復雜,生態系統就會越穩定。所以在景觀園林的設計中,景觀園林設計師應該根據景觀園林生態環境的特點來進行設計的生物群落,并且越復雜越好,這比單一的生物群落具有更高的穩定性,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使生態系統結構更加復雜?;诖?,景觀園林設計師就應該遵從生物多樣性的原理,來模擬自然群落。
2.6…水的設計
水的循環、清潔、雨水的收集、排水系統以及人工濕地系統中污水的處理、水的動態流動、水的節約和利用等等,這些對于景觀園林的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在景觀園林的設計過程中,必須建造強大的人工濕地系統,用來治理和凈化景觀園林中產生的污水,從而為景觀園林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動植物的生長。其次就是排水系統一定要完善,不可馬虎,不能以為是自然就不把排水系統當回事。動物和植物的生長都是有固定的需水量的,水不可太多。所以,有關水的設計一定要到位,它會影響到未來景觀園林的長期存在以及穩定性。
3結語
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普及,生態學的理論逐漸地深入人心。對于景觀園林來講,生態學參與到設計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景觀園林的設計師要能夠真正地將生態放在第一位,設計出更好的景觀園林作品。
參考文獻:
[1]…魏晗.淺談現代景觀設計的形式表現[J].小城鎮建設,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