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實驗動物學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醫學實驗動物學;創新性教學,第二課堂教學
實驗動物科學已成為醫學生和醫學研究生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醫學生對相關醫學課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以及適應醫學科學研究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僅僅通過醫學實驗動物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效果是有限的。開展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與創新性醫學實驗動物第二課堂活動,能較好的培養醫學生的醫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一、教師人才培養
創新性課堂教學離不開具備創新教育理念的教師隊伍。
1、通過采取邀請國內外實驗動物學教學名師、名家進行開展專題講座和示范授課,是對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授課技能的培養。
2、選送優秀教員到國外著名醫科大學研修學習,對比國內外的教學設計方法,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觀念。
3、組織試講、集體備課,開展以學員為中心,以教員為主導,敢于思辨、敢于質疑、敢于創新、敢于批評,指引整個課堂教學。
4、創新性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進行一定科研課題的的申報,使教師綜合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將其運用于教學中。
二、創新教育方法的探索
1、講座式的課程設計模式
實驗動物學的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出現,僅僅依據課本內容進行課程設計和編排往往不能趕上學科前進的步伐。本科室積極實行模塊化整合性課程教學,采用講座式課程設計理念,把實驗動物學以專題講座的方式為學生授課,分別以講授式、啟發式、文獻導讀式、研討式、案例分析式的方式,大力推行以問題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和雙語教學,形成與科研密切相關的專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關注傳統知識和傳承性知識學習,引導學員的理解性學習記憶,還讓學生明白是什么。例如講解無菌動物與微生態學這節課的時候,首先通過幻燈、圖片讓學生了解無菌動物與其他微生物分類標準動物的區分,再通過實驗室隔離器的觀察和學生實際的通過隔離器手套對無菌鼠的喂食及解剖,進一步理解無菌鼠的特點。
三、實施探索式教學內容改革
1、教材的多樣化
我們除了以本科室編著的《醫學實驗動物學》(四川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魏泓主編)作為教材進行授課,同時制定數本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參考書和實驗動物學網站。根據每章節的重難點,又側重選擇不同的專業書籍和網站,例如“實驗用小型豬”章節時,我們推薦的參考書為Swine in the Laboratory: Surgery, Anesthesia, Imaging,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2nd Edition. Swindle, M.M.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 2007),網站為minipigs.dk、sinclairresearch.com等。
2、課后知識的擴充
在每章節學習結束后,最初由老師指定,引導學生對于本章節相關內容進行文章檢索和查詢,慢慢過渡到由學員自主閱讀3-5篇包括諾貝爾獲得者所發表的經典文獻或最新文獻,在“無菌動物與微生態學”授課中,我們結合2000年一期《科學》(《Science》)中的研究成果提出人類宏基因的概念,結合2006年《自然》(《Nature》)中的研究成果為學生講解微生態與無菌動物的關系,真正把學員帶到實驗動物學發展的前沿,了解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概念和最新進展。
3、創新教學內容。我們目前的實驗動物學的教材還僅僅停留于前十年的研究進展的內容上,教材建設總帶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目前生命科學的發展帶動了實驗動物科學得到充分發展,從傳統的實驗動物到實驗動物基因工程品系的研發、動物福利的更加關注,實驗動物在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加強。這樣的背景下,實驗動物的教學內容需要體現發展的過程和前景,更加關注最新的科研動態,吸納最新科研成果,幫助學生去解決臨床、科研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學以致用。
總之,醫學實驗動物學作為醫學院校不可缺少的課程,為醫學院校的其他醫學學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我們通過幾年對于醫學實驗動物創新教育和創新性第二課堂的實踐與研究,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科研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但是我們的探索還僅僅處于初步起步的階段,通過什么途徑、方式、策略,進一步推動醫學實驗動物學創新教育模式的構建與第二課堂的開展,更好的培養醫學生醫學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還有待醫學實驗動物學教育者們不斷的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 何明忠,譚 毅,賴國旗等. 醫學院校實驗動物學教學改革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
一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首先是這個學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發展。中藥的藥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陳克恢研究麻黃[1]以來,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這就是中藥藥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基于此,有必要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進行整理、探索,為進一步指導中藥藥理學發展、豐富實驗動物學的內容起作用。故本文試圖較系統地論述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探索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指在中藥藥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和相關材料,它包括人類疾病動物模型、人類證候動物模型、人類病證動物模型三部分的內容,它既是實驗動物學的范疇,又是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的核心。
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石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機理、以及體內過程,從而闡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學。它包括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三部分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的研究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2.1.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中藥藥性藥理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毒性等方面的藥理研究,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溫熱藥建立熱證動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藥龍膽草、黃連、黃柏、銀花、連翹、石膏治療,觀察中藥寒涼藥性的藥理學基礎;用寒涼藥建立寒證動物模型,再用熱性中藥附子、干姜、肉桂、黨參、黃芪、白術治療,觀察中藥溫熱藥性的藥理學基礎[2]。又賁氏應用血虛肝脾損傷動物模型,研究中藥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的歸經藥理[3]。
2.1.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中藥實驗藥理是中藥藥理的研究核心,中藥實驗藥理主要是應用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研究中藥功效的藥理作用,揭示中藥功效的現代內涵。中藥功效是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在藥學中的體現,對中藥功效的揭示,必須以中醫證的研究為基礎;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中醫證在實驗研究中的載體,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如研究補氣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的四君子湯對小腸推進運動的影響,結果四君子湯能抑制正常動物離體器官小腸的運動[4],對正常在體動物小腸推進運動無明顯影響[5];但能增加脾虛動物小腸推進運動[5,6]后者與臨床實際相符,與補氣藥健脾益氣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氣功效在腸功能中的體現。這個例子說明,建立和使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藥的功效,豐富中藥實驗藥理的內容。
2.1.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臨床藥理的橋梁中藥臨床藥理學研究方興未艾,但學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動物的結構形態、功能代謝與人類的病理狀態相差甚遠,故必須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來連接中藥實驗藥理與臨床藥理的研究,為中藥臨床藥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奠定基礎。
2.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醫藥現代化的突破口中醫藥的學術發展相當緩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實驗研究體系,缺乏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溝通與融合,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規范、指標體系和方法論,致使其理論研究對實踐缺乏推動作用,與世界醫學缺乏共同語言。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以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為研究對象,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實驗模型。彌補了中醫藥研究的不足,成為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的中介部分。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與發展,必將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
2.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中醫以系統-綜合醫學模式為特征,堅持功能主義的原則和視角來研究人體。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生物學特征的認識,將彌補現代以形態結構為原則進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標體系,豐富實驗動物生理學、實驗動物醫學和比較醫學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制與增加,又將豐富實驗動物病理學和動物實驗技術的內容,對實驗動物疾病的病理過程和實驗操作技術進行重新認識。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建立與深入研究,將成為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2.4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可用正常動物觀察藥物對生理狀態下各種生理、生化、形態等方面的影響,以判斷新藥的療效。但生理狀態與病理狀態有本質的區別,對藥物的反應常有質的不同。有些藥物對正常動物無藥效作用,而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則有治療作用,如清熱藥對發熱動物有降溫作用,而對正常動物體溫則無影響。因此,僅用正常動物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新藥有效性,必須選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觀察新藥對病理狀態的影響,才能更準確地評價其有效性。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3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自唐·陳藏器《本草拾遺》首次記載用精米喂貓、犬造成腳氣病模型以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已初具規模,分為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三類。
3.1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分為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和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研究者通過使用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動物,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損害,出現某些人類疾病的功能、代謝或形態結構方面的改變。如發熱動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動物模型、肥胖癥動物模型等。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指實驗動物未經任何有意識的人工處理,在自然情況下,發生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并通過定向培育而保留下來的疾病模型,如無胸腺裸鼠、重癥肌無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壓大鼠、肥胖癥小鼠等。
3.2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自60年代鄺安建立第一個類“陽虛”動物模型[7]以來,已用200多種方法,復制建立了腎虛證、脾虛證、肺虛證、心虛證、血瘀證、血虛證、肝郁證、寒證、熱證、痹證、里實證、厥脫證、溫阻證、溫病等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在動物身上復制的中醫藥證候,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獨具一格的有別于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的研究還遠遠不能滿足中藥藥理學發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用現代醫學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與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證動物模型、失血性貧血血虛證動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脫證動物模型等。把現代醫學的辨病論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結合起來,中西匯通。另一種是在中醫藥病證理論指導下,建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8]。這方面的工作急待開展,以深化中藥藥理模型的研究,糾正證候動物模型難于深化、不好應用的不足。
4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主要是應總結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理論,加大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和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科研規范、研究體系,為中藥新藥研制和開發、中藥藥理研究、中醫藥學術發展、中西醫合流提供堅實的實驗基礎,也將為我國實驗動物學的發展增添新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陳克恢,SchmidtT.PharmacolExptTherap,1924;24(5)∶339
2梁月華.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87;19(1)∶54
3賁長恩.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1;14(增刊)∶23
4黃樹明,等.中醫雜志,1988;(9)∶60
5彭成,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11(5)∶6
6聞集普,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2)∶27
【關鍵詞】高等學校 動物福利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103-03
一、探索背景
近年來,虐待動物事件頻頻發生,社會人士呼吁政府部門建立相關法規懲處施虐者,保護動物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已成為共識。當前在很多高校的醫學、生物學、獸醫學等專業領域的教學以及科研中都涉及到實驗動物[1]。筆者所在的揚州大學獸醫學院現有學生近1000人,其中本科生499人。本人在指導學生的動物實驗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到動物福利問題,出現了在實驗過程中給動物造成非必需的痛苦等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動物福利觀,同時也不利于他們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某些高校大學生頻頻上演的虐待動物事件,不僅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甚至造成惡劣影響。因此,有必要在各大高校,尤其是醫學或者獸醫學學校開設有關動物福利保護的課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動物福利觀、增強動物保護意識、善待動物、增強社會責任感、在以后的科研以及社會生活中科學合理地保護與利用各種動物資源。
二、動物福利的概念
1976 年,休斯將農場動物福利定義為“動物與它的環境協調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狀態”。1988年,Fraser 提出動物福利的目的是在極端的福利與生產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1990 年,臺灣學者夏良宙提出,從動物立場而言,動物福利可以簡述為“善待活著的動物,減少死亡的痛苦”。動物福利是保證動物康樂的外部條件。動物康樂就是動物自身感受狀態,也就是“心理愉快”的感受狀態,包括無任何疾病、無行為異常、無心理緊張、壓抑和痛苦等。美國動物福利專家稱,動物應有五大自由:轉身自由、舔梳自由、站起自由、臥下自由、伸腿自由。英國農場動物福利法規定有“五不”:無營養不良、無環境帶來不適、無傷害和疾病、無拘束地表現正常行為、無懼怕和應激。
我國學者在解釋“動物福利”時指出:所謂動物福利,就是讓動物在康樂的狀態下生存,其標準包括動物無任何疾病、無行為異常、無心理緊張壓抑和痛苦等。基本原則包括:讓動物享有不受饑渴的自由、生活舒適的自由、不受痛苦傷害的自由、生活無恐懼感和悲傷感的自由、表達天性的自由。而動物福利的概念由五個基本要素組成:生理、環境、衛生、行為、心理。動物福利包括物質(身體) 和精神兩個方面,通俗的講就是動物在飼養、運輸、屠宰過程中要人道,盡可能的減少痛苦、不得虐待動物。動物福利所強調的不是我們不能利用動物,而是應該怎樣合理、“人道”地利用動物,要盡量保證那些為人類做出貢獻和犧牲的動物享有最基本的權利。動物福利實質上是以人為本位的,是指在動物保護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人們給予動物的保護措施使其康樂,而人類也可以從中更好地受益。
三、設計思路
1.教學內容的探討
動物福利概念的提出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和進步的必然結果。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條件下,善待動物、倡導生態文明、保持生態平衡, 是社會良性發展的保障。目前,動物福利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發達國家更是在國際貿易中設置動物福利壁壘。而我國的動物福利發展狀況相對落后。
《動物福利保護概論》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動物學、生態學、畜牧學、動物行為學、獸醫學、公共衛生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學科。該課程需兼顧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全方位探討動物保護問題,論述動物保護的內容和意義、動物的痛苦、動物的保健、動物福利、動物異常行為、動物試驗、人類娛樂活動等和動物保護的關系,同時還應分別介紹家庭寵物、經濟動物、野生動物等保護概況、存在的問題及采取的保護措施,介紹動物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組織機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全面了解動物保護的目的和意義、培養保護動物的意識、掌握常見動物和野生動物的保護及動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等,從而使學生能自覺參與到動物保護的行動中,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針對教學內容多而教學時數相對較少的矛盾,需合理安排課時,從而達到全面地學習動物福利保護的目的。課程教學計劃是 32學時。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建議如下表:
表 1《動物福利保護概論》理論教學學時分配表(共32 學時)
序號 教學章節名稱 學時 序號 教學章節名稱 學時
1 第一章 動物保護的內容及意義 2 9 第九章 畜禽的保護 2
2 第二章 動物的痛苦 2 10 第十章 實驗動物的保護 2
3 第三章 異常行為與動物保護 2 11 第十三章 家庭動物的保護 2
4 第四章 動物福利與畜牧生產 2 12 第十五章 經濟動物的保護 2
5 第五章 動物的保健 4 13 第十六章 園養動物的保護 2
6 第六章 動物試驗與動物保護 2 14 第十七章 野生動物的保護 4
7 第七章 人類娛樂活動與動物保護 2 15 合 計 32
8 第八章 動物保護立法及動物保護組織 2
2.教學方法的探討
(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明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改變傳統的老師“灌輸”模式,采用互動式、啟發式、研究型性教學。可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大學生對動物福利問題的認識,引發大家的討論,同時配合采用課程報告等方式進行輔教學,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促使學生們深刻了解動物保護的內涵和意義。例如,2012年10月發生的四川“虐猴男”笑著活剝猴皮事件;2016年7月13日發生的天津虐貓,小貓被切掉半張臉事件;更有2015年3月31日,成都某大學生因與寵物店老板協商不好退款金額,當場虐死僅兩個多月的小貓等等。這些損壞動物福利的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造成了惡劣影響。因此,人們也將注意力轉向了大學生這個高素質群體。一個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人,竟會如此殘忍,面對幼小的生命,因自己的一時憤怒,竟然活活虐死小貓,不禁引起人們對青年學生動物福利意識淡漠的擔憂。而發生在2016年7月23日的“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泰國普吉島大象在海嘯中救孩子” 事件,又代表不同的動物角色立場。此類教學方法的重點和難點是嘗試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場表達觀點和如何把握動物利益和人類利益的平衡,對每章教學重點教師應當做到精講并反復強調[2]。
重新審視和組織教學內容,建立優化的動物福利保護教學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既注重講授經典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又跟緊學科發展前沿研究動態。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又可以獲得最新的信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3]。另外,在教材的選擇上除了使用規定教材外,同時將國內外其他的優秀教材引入到課程內容中,作為學生的主要參考書。此外,還可以介紹與動物福利保護相關的中英文雜志,以及有關動物福利保護的網站和課程網絡課件地址,供學生進行查閱,豐富學生的知識來源。
(2)創新性應用研究性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下,將課程的內容轉變成生活、生產或科學中的實際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幫助下按照科學研究的模式來分析、解決這些問題,最終達到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過程[4-6]。研究性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從傳統的知識獲得過度到知識和能力的并重。最典型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是通過在老師的幫助下分析、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研究性教學要求對教學內容的大膽取舍、有效整合,借助具有典型性、綜合性和趣味性的熱點研究問題,如“實驗動物的福利”、“經濟動物的福利”的問題等,開展以3-5個學生為1小組的專題演講。這一教學模式,將會大大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破灌輸式傳統教學模式,讓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去尋找和學習知識。同時,此類教學方法的開展,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查找文獻、收集資料的能力。課程考核方式可采取20%+20%+10%+50%的方式,分別是期中基礎知識測試、熱點研究問題完成情況、平時作業完成情況、期末開卷綜合測試。最后,為了讓課內課外結合,同時提高設計效率,可以容許學生課內將筆記本電腦帶到教室,課上完成大部分設計,課下繼續完善,并且課下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討論,典型問題老師集中講解。課下的問題也可以通過郵件、QQ或者微信同老師交流
(3)專題短片回放, 豐富教學手段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動物保護知識需要以感性認識或經驗為基礎,感官可以使動物保護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這樣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經典短片回放,能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學習的滿足感,創造愉快自由的學習情境,會使學生的大腦不至于過度緊張和疲勞,激發學生學習動物相關知識的動機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此類教學模式更加直觀性,具有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動物福利保護概論》集各種動物的保護于一門課程中,各種野生動物的保護包括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7],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下,野生動物行為的觀察更加直觀和形象。通過播放記錄動物短片,如實驗動物的操作過程和注意事項,能讓學生記憶深刻,迅速了解實驗動物的操作過程,同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教學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通過播放關于學生動物實驗過程中所涉及的動物福利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動物福利問題的甄別,并將知識點貫穿于短片中,讓學生了解動物實驗中需注意的動物福利問題,以及如何采取正確的處理方式。
(4)科研專業知識的融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將專業的最新動態及相關科研成果寫入課堂教案或講義,融入課堂教學中,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學科動態和走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8]。例如,在動物福利和畜牧生產章節中,關注畜牧生產過程中的最新研究動態;關注動物傳染病的最新研究進展,注重動物的健康問題;關注重要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培養學生的公共安全意識;將國外先進的生產工藝引入課堂,例如為提高母豬飼養管理中的動物福利問題而研發的智能化母豬飼喂管理系統,讓學生們了解現代化畜禽生產的發展方向,以及動物福利概念在生產中的滲透。另外,以科研式教育為輔,能使教育、教學、科研工作三個層面相輔相成,形成特色,同時也能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
(5)組織參觀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和流浪動物收留機構
去動物園參觀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態、流浪動物收留機構、民間動物救助站等,切實體會動物福利保護立法的必要性。直面受傷動物帶來的震撼可以強烈刺激人的內心,同時在參觀的過程中注重與動物福利保護人員的交流,認真體會動物福利的重要性。并且反思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的動物生存環境的破壞,是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觀看救治好的伴侶動物與人類的親密關系也能增強學生尊重生命,珍愛動物的情感。
(6)教師的不斷學習和全面發展
《動物福利保護概論》是動物學、生態學、畜牧學、動物行為學、獸醫學、公共衛生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學科。承擔《動物福利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師應當具有多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且需要了解動物立法、飼養管理、行為學、防疫等方面的最新進展。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學科動態和走向,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切實保障動物的福利,要做到知行合一。這就要求教師本身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要加深對動物福利內涵的認識,定期接受以實驗動物福利規章制度、相關技術為主的培訓,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以身作則,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影響,潛移默化中使動物福利的觀念和意識深入人心。
四、小結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融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通過動物保護概論課程的學習,能使大學生們認識到動物保護問題的實質就是人的價值取向問題。動物保護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教師作為高素質人群更加責無旁貸。將《動物保護概論》作為選修課引入到高校大學生教學體系中,對于提高大學生學習動物保護知識、提高動物保護意識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同時,通過對《動物福利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探討,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使學生掌握了動物福利保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了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的目的。
教學工作是一項長期而且任務艱巨的工作,為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郭永剛,閆秀明,胡立磊.高校動物實驗教學與實驗動物福利[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3,25 (2):208-210.
[2] 董暉,李磊. “動物福利”教學設計 [J].生物學通報,2010,45(10):20-23.
[3] 陳吉剛.微生物學合作式教學改革的探討和思考[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9,22(2):84-87.
[4] 王曉泉,劉曉文,彭大新.動物傳染病學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初探[J].現代農業科技,2011(5):24-25,30.
[5] 劉新,方芳,陳冬梅.探索研究型的本科生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體會[J].熱帶醫學雜志,2008,8(8):884-885,888.
[6] 徐大勇,李峰.微生物學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9(1):81-84.
[7] 閆大任.《動物福利與保護》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33 (5):54-56.
目前,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已經成為中醫科研動物模型研究中的熱點,與之相關的文獻報道也越來越多。筆者通過閱讀相關文獻,結合參加過的課題研究,擬對現行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制作的兩種主要思路進行簡述和分析,并對今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1 關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
1.1 概念
病證結合動物模型主要是指在模型動物身上同時具有疾病和證候的特證,可供觀察。其特征是通過臨床調查研究,選擇有密切聯系的疾病和證候,即找出兩者在臨床上的結合點,分別或同時復制疾病與證候動物模型。
1.2 優勢
一直以來,中醫科研動物研究都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單純采用現代醫學動物模型往往難以體現中醫特色,同時給中藥新藥研發帶來了極大不便;而另一方面,由于中醫證本質的研究尚未有突破性進展,導致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研究長期停留在造模階段,難以深入研究和實際應用。許多專家寄希望于研究復制病證結合模型,因為該模型有許多以前模型所不具備的優勢。有學者根據中醫理論指出,一病有數證,而同證又涉及多病,如心陽虛證,多處于各種心功能不全的較嚴重階段,常多臟病變并見,病變不單純在心,故臨床表現不一致,加之病機復雜,造模病位方法較難把握。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以病帶證的造模方法[1],這也是深化證型研究的必然要求。趙氏等[2]認為,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優勢集中體現在:①該模型以疾病模型為基礎,模型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較好;②在模型中引入時間觀念,系統動態地觀查模型所出現的證候,能夠很好地體現中醫對疾病發展規律認識以及中醫“證”的動態性、階段性特證;③考慮到模型動物的種屬、品系差別以及同一物種的個體差異,體現中醫證候的個體性特征以及中醫同病異證的觀念;④病證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既能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又可用實驗方法去證實,實用性強;同時最接近現在中醫先診病后辨證的臨床實際。
2 目前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思路
2.1 多因素復合制作法
該方法是指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現代醫學理論與實驗動物科學知識,分別(或同時)采用傳統中醫學病因復制證候動物模型和現代醫學病因復制疾病模型,使模型動物同時具有疾病和證候特征。該方法在脾胃病的研究領域應用較多,如陳氏[3]采用耗氣破氣法以及饑飽失常法聯合復制小鼠脾虛證動物模型,在此基礎上采用醋酸法復制胃潰瘍動物模型,從而制成病證結合的動物模型。陳氏等[4]采用無水乙醇或辣椒加乙醇給大鼠灌胃,造成胃熱Ⅰ和胃熱Ⅱ模型,采用NaOH加冰水造成胃寒Ⅰ和胃寒Ⅱ模型。多次實驗結果表明,造模大鼠的一般狀況、胃黏膜的病理組織形態、微觀指標變化等都符合臨床相應證候的表現。類似的多因素復合造模的文獻報道逐漸增多,表明多因素復合法制作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方法日趨成熟。
本法除了擁有病證結合模型的普遍優點之外,最大優勢在于多因素造模。中醫證候的特點之一在于病因的非特異性,即多種病因可導致同種證候的發生,較早期單因素復制而言,目前的多因素復制一方面有更大的幾率造模成功,另一方面也更真切地模擬人體發病病因復雜的特點。就現在研究得比較透徹的脾虛模型而言,早期的苦寒瀉下法、飲食失常法等都屬于單因素造模,而由于中醫證的非特異性,傳統病因未必是引起病證的必要條件。近年來采用飲食不節、疲勞過倦等聯合醋酸胃潰瘍病模型制作脾虛型胃潰瘍模型[5],能更加準確全面地模擬脾虛的各種外在體征和胃潰瘍病的臨床診斷指標,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臨床科研。
當然,多因素復合制法中還存在的缺陷:①在疾病的基礎上,人為施加干預可能使原有的西醫動物模型發生變化,其結果很難達到病與證都符合動物模型的要求;②人為干預造成兼有證的模型雖然客觀指標符合相應病和證的表現,但動物體內的機能狀態及生理病理可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卻不易被客觀手段檢查出來;③很多證的模型為西藥產生的不良反應,在臨床上西藥的不良反應對人體的影響是否與中醫證候相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④人為施加因素較多,動物模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受影響[2]。
2.2 單純病模型觀測法
單純病模型觀測法是指在西醫病模型的基礎上,不施加人為干預因素,在疾病模型的建立過程中和過程后,觀察并檢測是否具備中醫證的特點(如寒熱、虛實、陰陽、血瘀等),即觀察疾病在形成過程中證的演變過程及疾病模型成立后表現的中醫證型[6]。該方法較多用于氣虛血瘀證方面的研究,如倪氏等[7]手術結扎大鼠腹主動脈,制作血瘀氣虛型心肌肥厚動物模型,并運用中西醫結合虛證和血瘀證的全國統一診斷標準,將其定性的問診內容代以定量的同等意義的指標測試,對動物模型進行中醫證候的評價,實驗結果證明模型具有心氣虛證的特點,并隨著病變的發展進一步加重。張氏等[8]通過對孕后大鼠激惹刺激,觀察其血清中泌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及其外顯行為變化來驗證模型的成功性。造模可使大鼠動情周期各時期血清PRL水平均高于正常值,各期E2、P水平均低于正常值,且其行為變化明顯,近似反映經前期綜合征肝氣逆證臨床特證與病理變化。富氏等[9]應用免疫造模法模擬人類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證,實驗結果發現,模型符合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由急性發病的熱證轉化為慢性發病的氣虛血瘀證臨床實際。梁氏等[10]采用細菌內毒素與角叉菜膠聯合造模,建立了一種在體表易于觀察的血栓形成動物模型,該模型較好地復制出了血瘀證廣泛的客觀指標改變,可以作為血瘀證和血栓形成病證結合模型。
目前病證結合模型一般先建立疾病模型,再根據所需要的中醫證候,通過施加人為干預因素達到符合病證結合模型效果。而富氏等[6]發現,在臨床實際中,任何一種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均有其自身的演變規律。應當在復制疾病模型的基礎上,根據中醫四診理論與基本方法,動態、細微地觀察符合中醫臨床的各種現象,這種病證結合模型更能夠切合臨床。該模型具備的優勢包括:①因為不加人為因素,肯定不會影響西醫病的模型;②動物模型人為因素減少,模型的穩定性及可靠性好;③不施加人為干預因素,系統動態的觀測動物模型證候變化,體現了中醫對西醫疾病的認識規律和辨證特點;④該模型更接近臨床實際,其研究結果能直接指導臨床用藥;⑤能夠從動物整體動態疾病發生過程以及中藥治療機制研究、體現病證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中藥作用機理與現代治療機制結合的中西醫結合總體思路[6]。當然,可能是由于新思路提出的時日尚淺,該模型尚未廣泛推廣,深化模型的應用研究未能很好跟進。
3 思考
3.1 病證結合點與病證結合模型應用范圍
病證結合點是目前關注的焦點。那么什么是病證結合點?病證結合點到底又會對病證結合模型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趙氏等[2]認為,通過臨床調查研究,選擇具有密切聯系的疾病與證候,也就是病與證在臨床上結合較好的疾病,找出兩者在臨床上的結合點,如發現冠心病與血瘀證的密切聯系。也就是說,現在的病證結合模型都是建立在相應病和證存在病證結合點的基礎上。但這無形中給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帶上了一副枷鎖,對臨床上有病無證、有證無病、病證不同步三種情況的模擬還存在很大的難度[11]。因此,這也是今后病證結合模型深化研究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3.2 多因素復合法的時序性問題
對于多因素復合法造模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是中醫的證模型先復制還是西醫的病模型先復制,抑或是病和證的模型同時復制?江氏等[12]指出,先病后證的模式在實際中比較容易被采用,原因是:①無論何證都是以病為前提的,在病被加以限制后,許多繁雜模糊的因素變得清晰,容易控制;②證相對于病具有不穩定性,在病模型的制作過程中很難確保證不會受到影響而引起證型的變化,對于病來說,變化的可能性相對較小;③因為病模型的穩定性較好,在復合證模型的時候可以縮短造模時間;④臨床診斷先辨病再辨證的思路相吻合。
但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有不少病證結合的模型是以先證后病的模式制作,并且順利制成了相應模型。如張氏等[13]制作的脾虛胃癌模型時,病證結合組在禁食2 d后,先用過食酸味法建立脾胃氣虛證動物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連續灌胃2-乙基亞硝胺120 d。牛氏等[5]建立的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模型,即是在飲食失節法制成脾胃虛寒模型的基礎上用改良Okabe法制備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模型。那么,到底是先證后病,還是先病后證,是兩者皆可還是各有千秋。筆者認為這應該是下一階段頗具意義的研究點。
3.3 建立規范的病證結合模型評價體系
缺乏中醫特色的評價體系,一直是借用西醫病模型于中醫證候模型研究和中藥藥理研究時所遇到的棘手問題。中醫證候動物模型要求模型符合中醫理論,而建立在中醫證模型基礎之上的病證結合模型也毫無疑問的需要符合中醫理論。一般定義一個成功的動物模型有兩個要求:①病因應是所造證候的主要形成病因;②采用的病因所致的病理變化應當是所造的證候[14]。這些條件都仿佛是默認了人和動物生理病理的一致性,但人和動物畢竟是有區別的,人體的證候規律在動物機體上只能進行一定程度的模擬,不可能完全對等,完全遵循臨床標準對于實驗動物可能缺乏可行性。目前較為理想的解決方法是嚴格遵循中醫證候診斷的全國統一標準,將其定性的問診內容代以定量的同等意義的指標測試,對動物模型進行中醫證候的評價[15]。
3.4 反證和佐證藥物的選擇
1993年,陳氏[4]即指出,動物模型的證候診斷依據應包括病因(正證)、癥狀(本證)、客觀指標(佐證)、相關因素(佐證)、治療(反證)。可見,藥物治療用于動物模型的證候診斷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目前較為成熟的指導思想是,應慎重選擇功效穩定的不同類標準方藥進行證屬性排比性的確定。但筆者在查閱文獻的時候發現,往往病證結合模型中運用藥物治療還停留在單一方藥的基礎上,即大多數病證結合模型僅僅是設置一個反證藥物組,只有趙氏等[2]提出過在設定觀察用藥組以外,同時設定陽性藥物組和陰性藥物組的設想,但沒有提到具體實施過的實驗模型。是什么導致了這個思路“華而不實”,是缺乏實際操作的實用性?還是理論體系上尚存缺陷?
3.5 轉基因技術在實驗動物選擇上的作用
由于臨床上患者原因的非特異性,有部分患者的發病帶有自發性的傾向,即中醫所謂的“素體”問題。反映在動物模型的制作上,即現有的多因素復制法多是采用人工誘發的形式制作,并不能完美地呈現患者素體虛弱而自發性致病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其解決的辦法主要還是在動物的選取上,可以考慮選擇年老體衰、素體虛弱的動物。另外,隨著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轉基因技術運用在實驗動物上,剝離或添加相應的基因能使新品系的實驗動物滿足自發性發病的體質需求。轉基因實驗動物的出現將會對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 結語
自從20世紀中后葉病證結合模型的設想被提出以來,特別是近十幾年經大量學者的研究運用,病證結合模型以其特有的優勢在中醫藥學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推廣,而且相應的理論和技術也日益成熟和完善。就目前主要的兩種病證結合模型研究思路而言,大體的理論體系已經建立,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見諸報端。但還有不少模型研制的重要環節尚需改進和突破,如病證結合點的拓展、多因素復合法的時序性以及規范合理的評價體系等問題仍嚴重制約了病證結合模型使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曹洪欣,張雪明.冠心病心陽虛證動物模型造模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23(12):935-936.
[2] 趙 輝,王 健.試論多因素復合制作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思路[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1,20(5):58.
[3] 陳小野.實用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8.
[4] 陳艷芬,陳蔚文,李茹柳.寒、熱型胃黏膜損傷模型的對比和應用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5,21(3):290-294.
[5] 牛鳳云,田慶玲,吳春萍.脾胃虛寒型胃潰瘍動物模型的初步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5,12(2):84-85.
[6] 富 琦,陳信義.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新思路[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3,10(9):79.
[7] 倪 亮,王碩仁,趙明鏡,等.部分狹窄大鼠腹主動脈致心肌肥厚動物模型的病證結合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10):757.
[8] 張惠云,喬明琦,朱武成,等.大鼠模擬經前期綜合征肝氣逆證血清激素與行為變化[J].中成藥,2004,24(2):118-119.
[9] 富 琦,范 穎,王家輝,等.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建立與評價[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10(2):110-111.
[10] 梁愛華,丁曉霜,李 文,等.血瘀證與血栓形成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20):1614.
[11] 趙慧輝,王 偉.病證結合證候模型研究基本思路[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12):762.
[12] 江建春,王擁軍,施 杞,等.頸椎病中醫證候模型研究思路初探[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2):5-7.
[13] 張 宏,林代華,余成浩,等.脾虛胃癌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J].四川動物,2007,26(3):700.
實驗骨傷科學 中醫骨傷 教學實踐
一、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必要性
實驗骨傷科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骨傷科治療方法和方藥對機體的作用、作用機理,以闡明骨傷科疾病的發生機制及中醫藥防治疾病骨傷科疾病的原理,是現代中醫骨傷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中醫骨傷現代化及培養現代中醫骨傷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內容涉及到組織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組織工程學等多種研究方法。
多年以來這門課程在陜西中醫學院一直作為自修課程,但隨著中醫骨傷專業的發展及學科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開設實驗骨傷科學的必要性愈加明顯。通過開設實驗骨傷科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驗證理論、培養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培養中醫骨傷科學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我院中醫學(骨傷方向)于2007年正式開設了該門課程。但其涉及面廣,對基礎知識要求較高,而課時相對較少,給這門課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我們進行了有限的實踐與探索。
二、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可行性
從課程設置看,實驗骨傷科學涵括范圍廣,課程內容系統性強,使學生能系統地用實驗去印證理論知識。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機會增多,課程更貼近臨床實際,使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的同時,能系統地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達到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同步發展。因此,從課程特點看,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是可行的。
從課堂設計看,如果把開設實驗骨傷科學的目的局限于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范疇是不夠的。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只要科學合理地設計實驗內容,就能通過實驗骨傷科學教學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制備狗骨干骨折動物模型及假設股骨頭壞死等臨床景象以后由學生自己獨立處理,鍛煉其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這些問題不能從書本上找到現成的答案。這就促使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從實驗中尋找解決的辦法。這樣做使實驗骨傷科學課不再是簡單地重復手術操作步驟,而是一個探討性和研究性的學習過程。無疑這對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實驗骨傷科學是可行的。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實驗骨傷科學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創了新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主動的實踐者,從而充分調動了其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其求知欲望。學生在實驗中思維活躍,操作認真,討論熱烈,探索精神強。由此可見,學生們對實驗骨傷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高昂的學習熱情。
三、加強基礎醫學教育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基石
實驗骨傷科學教學內容涉及到組織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等基礎醫學知識,這些基礎醫學知識掌握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本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很多相關基礎知識較差,對于很多基本的實驗方法不了解,對一些基礎實驗的原理也不清楚,這樣該課程讓他們覺得很難理解。所以對于中醫學專業(骨傷方向)學生,加強基礎醫學的學習對于開設實驗骨傷科學有重要意義。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尤其要注意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方法及實驗原理,了解基本實驗程序,實驗儀器。
四、科研創新意識及基本能力培養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重要內涵
我們這門課程開設的意義就在于增加我們對中醫骨傷疾病研究的本領,要開展科學研究,首先我們要有科研意識,要在我們的工作及學習過程中,通過意識去發現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尚無這方面意識,因此,如何加強對中醫骨傷專業本科生科研意識的引導,培養正確的科研意識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意識,通過介紹近些年來現代醫學、現代骨科學及中醫骨傷科學發展的最新理論、臨床與實驗研究新成果、新進展、新動態來擴大學生知識面。這對開拓科研思路,培養科研能力非常重要,同時通過課堂探討,要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養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科研精神。
為了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在他們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及科研思路后,通過國內外最新文獻的學習,讓他們在進一步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設計的基礎上,也了解到學科前沿,同時對他們的外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操作中重視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培養良好的科研思維和探索精神,培養創新的科研能力。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培養科研意識的同時,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如科研的概念、科研分類、科研選題的步驟及原則、有關醫學實驗動物學基礎知識等。
另外,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于骨傷特色及重點病種的科研思路及方法訓練,如講述骨折愈合的研究現狀,中醫藥的優勢,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骨折愈合的研究方法,具體內容包括長骨干骨折動物模型制備方法及觀察指標。另外,頸椎病、股骨頭壞死、慢性化膿性骨髓炎、骨質疏松、脊髓損傷、類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科研思路及研究方法也是我們的教學重點。在科研思路方面,我們在教學中引用國外最新文獻,通過這些文獻的結構設計、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層次來讓一方面學生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設計。
五、突出實驗技能培養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重點
一個好的課題需要嚴謹的設計,但涉及再好的課題也是需要熟練科學的實驗方法來完成,所以加強實驗技能的培養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基礎醫學的教學實驗相結合,適當增加骨傷科疾病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實驗,如我們在組織學實驗中可以適當增加肌肉,骨骼的標本處理、常規及特殊染色方法的教學;在免疫學實驗中可以增加神經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等。目前全國中醫藥院校尚沒有統一編制的《實驗骨傷科學實驗指導》教材,我們根據以往給中醫骨傷專業2003級、2004級、2005級本科學生講授這門課時的經驗,結合教學改革內容,并參考了同類相關教材,編寫了內容配套、操作性強、重復性好、同我院現有基礎條件適宜的實驗骨傷科學實驗指導院內教材。以期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動手操作能力。
六、多媒體教學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重要手段
教學過程中我們改變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法,利用自己制做及應用國內外相關實驗方法的多媒體課件,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表達知識的媒體結合起來,提供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理論感官化,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嗅鞘細胞細胞的形態學觀察及其培養,我們把培養嗅鞘細胞的實際操作過程及培養結果的圖像拍攝下來,制成多媒體課件,將枯燥的理論形象化、生動化,便于學生理解,深受他們的歡迎。同時,采用多媒體教學還可以節省時間。我院目前此門課總時數為36學時,其中理論28學時,實驗8學時。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在單位時間里增加了信息量,減少了板書時間,與以往相比相對延長了學時,使我們有時間給學生講解更多的內容。
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團隊精神是強化實驗骨傷科學教學的必然要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使人對工作、學習和創造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從而使人思想活躍,注意力集中,產生較高的智力而獲得成就。這門課程因內容較廣泛和前沿,在教學中我們應進一步改革教學方法,通過一些設計性實驗或課題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如我們布置以“中醫腎主骨生髓理論”為基礎,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通過這一任務學生就會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及科研專著去了解科研的整個過程,如,設計思路、動物分組、動物造模、指標測定及統計學方法等內容。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了科研方法,又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團隊意識,培養了合作精神。這一點對于以后的臨床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醫骨傷科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但迄今為止,該學科尚存在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具體涉及到傳統基礎理論及臨床技術,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臨床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實驗骨傷科學的開設和規范教學對于中醫骨傷專業發展及培養創新性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進一步總結教學經驗,增加學生興趣,培養新世紀中醫骨傷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壽好長,朱津浦,金京南等.中醫專業實驗診斷教學改革[J].實用醫技雜志,2003,10(7).
[2]耿建芳,王玉芬,邢天娥等.中醫專業實驗診斷教學中教學模式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6).
(上接第168頁)用將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Blog的出現使網絡教育的發展更上了一個臺階,也使得人們將重新審視教育信息化的許多認識。在Blog短短的發展階段,它已經用它的優勢,使人們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它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和進行知識管理的工具。隨著它的日益普及化,它也必將成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Blog的發展是不可估量的,它將引發人們對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中的新的思考,使網絡教育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然Blog在教育中的應用,還需要我們每一個Blog受益者去探究、發展和推廣,使它成為我們學習的好幫手,成為教育發展中的有利工具。
參考文獻:
[1]黎加厚. Blog與教育:體驗生命歷程共享[J].信息技術教育,2004,(2).
[2]張正國. Blog:承載我們的教育理念[J].信息技術教育,2004,(2).
[3]馮紀元.淺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4).
[4]于斌. Blog技術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教育, 20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