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母嬰護理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產科參加培訓的在職護理人員46人,其中,注冊護士44人,注冊護師2人。培訓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訓方法 ①培訓小組成員:由兒科主任牽頭負責,2名醫師參與制定培訓內容并授課,培訓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兒特點與護理、新生兒常用診療技術操作及新生兒疾病知識3個方面。②分階段分批次培訓:考慮產科護理班次的特點、工作強度及學歷水平,盡量確保每名產護人員不疲于應對,制定簡單可行方案,以幻燈片形式授課,每次培訓時間不超過30 min。③考核:培訓前后分別組織人員對相關知識進行考試,以百分制計,對培訓前后的成績進行比較。
1.2.2培訓內容 ①理論知識培訓: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兒生理特點、正常足月兒護理要點、新生兒早期常見病的臨床表現。需產護協助完成的常用診療技術操作,如: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新生兒靜脈穿刺、洗胃、黃疸監測等和母嬰同室新生兒觀察表的書寫規范。②實踐技能指導:兒科醫師查房與產護病房交班時間同步,指導新生兒護理及如何與家長溝通,并進行細致的新生兒查體、黃疸監測、喂養指導增強產護感性認識。操作性技術觀看視頻熟悉標準化流程,指定護理小教員直接帶教。
1.2.3評價指標 理論和實踐技能各50分,滿分100分。考核內容以培訓內容為主,實踐操作以重復率為標準。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培訓前后人員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的方法,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考核,所屬人員培訓后成績明顯優于培訓前成績(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通過對產護人員進行新生兒相關內容系統培訓,臨床護理質量明顯提升,家長滿意度調查明顯提高。
3 討論
3.1以目前我院的兒科現狀,加強產兒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1991年聯合發起了“愛嬰醫院計劃”,提出了24 h母嬰同室的措施,對產科和兒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兒科醫師要在高危孕產婦分娩時預估新生兒分娩風險,并負責高危新生兒的管理工作,產科護士實施母嬰同室的護理,這就要求母嬰同室護理人員具備更多關于新生兒的知識,因此,我們組織了相關的培訓內容,經考核,培訓后成績明顯優于培訓前,對培訓知識的掌握讓我們的護理人員可以更好的用理論指導實踐。
3.2了解新生兒相關知識,優化產兒合作,提升服務質量 在產科,由傳統的護理模式向母嬰同室護理模式的轉變,需要時間的適應和新生兒相關知識的學習,又面對新生兒這個特殊群體,許多低年資護理人員缺乏相應的經驗及熱情,巡視敷衍了事,有異常情況不能及時發現并報告醫生,對家長反映的問題也不能及時反饋處理,缺乏有效的溝通。護理操作技術不嫻熟,有關新生兒常用操作技術差,如靜脈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檢標本凝血,重復洗胃等,這些均為我們的醫療行為埋下安全隱患,我們培訓則彌補了潛在的隱患。實踐證明,對母嬰同室護理人員的培訓使我們的護理人員更從容的面對新生兒護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兒有問題問兒科醫生的尷尬局面。不僅滿足了新生兒、產婦的需要,也讓產婦對新生兒護理充滿信心。
3.3提高家長滿意度,減少醫患矛盾 母嬰床旁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是由護士在床旁進行示范和指導等,家屬積極參與其中,掌握有關育兒知識及產后的保養教育。林衛通過對母嬰采用床旁護理的模式發現,通過該護理,產婦可以較快的融入新生兒的生活,增加哺育嬰兒的自信,成功的轉變角色。
母嬰床旁護理即新生兒護理如喂養、沐浴、換尿片等操作都在護士的演示下在產婦床旁進行,鼓勵父母參與其中。而我們開展的新生兒相關知識培訓使產護人員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產婦家庭在和護理人員的互動中增進了信任與理解,增加了溝通,無形中減少了醫患矛盾。
4 結論
因此,對母嬰同室護理人員進行新生兒知識的培訓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對優化產兒合作意義重大。產科和兒科作為醫院的兩個高風險科室,紛爭多,矛盾大,我們通過培訓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機會,有助于高質量的完成每一次的產兒合作,這種模式值得臨床相關合作科室推廣使用。
關鍵詞:母嬰同室;護理措施;優質護理服務;效果觀察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oming-in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s and care.Methods: A hospital maternity successful delivery of the 1132 cases for the study, were given rooming-i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give quality car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the two groups at discharge knowledge of the rate of maternal feeding, breastfeeding rate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analyz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are. Results: The Knowledge of the feeding rate of 95.43, breastfeeding rates 92.44,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 92.41 ± 10.58, were higher than the rate of feeding knowledge to grasp 83.92, breastfeeding rates 80.51,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 85.43 ± 11.32, two 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rooming-in; care measures; quality care; Effect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2-0022-01
母嬰同室是指產后將母親和新生兒24 小時同處于一個房間里,并且與母親分離的時間每天不超過1 h[1]。母嬰同室是增進母子間情感交流的有效方法,可增加產婦對嬰兒撫育知識的掌握、并促進產婦的恢復及嬰兒的健康。如何在母嬰同室期間進行護理,為產婦提供有效、優質的護理服務,是廣大護理工作者積極探索的問題[2-3]。筆者以2011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間于我院成功分娩的1132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對母嬰同室的優質護理措施進行了探討和分析,現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間于我院成功分娩的產婦1132例,年齡在23~3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9歲;孕周在35~40周之間,平均孕周為37.5周;經產婦256例,初產婦876例;單胎妊娠1003例,雙胎妊娠者129例;新生兒評分>7分,符合母嬰同室條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66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初/經產比例、單/雙胎妊娠比例、新生兒評分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服務,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出院時對兩組產婦的哺育知識掌握率、母乳喂養率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評價優質護理服務的效果。
2結果
母嬰同室優質護理效果觀察見表1,觀察組的哺育知識掌握率、母乳喂養率及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母嬰同室可以增進母子間的情感交流,方便產婦哺乳,同時由護士對嬰兒的喂養、保暖、皮膚護理、新生兒撫觸等進行指導,可增加產婦對嬰兒撫育知識的掌握。在母嬰同室期間,護士應為產婦及嬰兒提供人性化的優質護理,使患者達到最大舒適,幫助產婦適應母親角色等,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3.1入院指導:由責任護士耐心細致地為孕婦進行人院介紹,幫助其熟悉環境,同時評估對孕婦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及孕產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估,對母乳喂養知識、分娩知識、產后保健知識、嬰兒撫育知識進行初步講解,使孕婦為分娩做好準備。
3.2母嬰同室的指導:根據每一位孕婦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產后健康教育計劃,指導產婦母嬰同步休息并按需哺乳,使產婦養成與嬰兒同步睡眠的習慣,每天睡眠時間要達8~9小時;指導母乳喂養,做到早接觸、早哺乳,產后半小時內即給新生兒哺乳[4],指導正確的哺乳和含接姿勢,并給予護理的指導,告知產婦在每次哺乳前清潔,并于哺乳后用乳汁涂抹;幫助產婦解決凹陷、開裂等問題,指導正確擠奶的方法;指導新生兒的保暖、處理大小便、皮膚護理、新生兒照料等問題,對產婦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指導產婦的產后生活方式,為產婦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指導及護理,包括飲食、洗頭、沐浴、如廁等,要勤刷牙,防止母親親吻嬰兒等動作時導致口腔細菌的傳播;指導產婦進食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葷素搭配;注意個人衛生,勤換內衣褲,條件允許下可以沐浴;鼓勵產婦適當活動,如抬腿、仰臥起坐等運動,生活盡量自理。
3.3出院指導:指導產婦出院后的母嬰的合理營養,新生保健知識,產后避孕知識等,使產婦盡快適應母親角色,促進母嬰健康。
通過對產婦實施產后母嬰同室,并給予人性化的優質護理服務,顯著提高了產婦對哺育知識的掌握,促進產婦及嬰兒的健康,并提高了護理質量。參考文獻
[1]蔡暢英. 母嬰同室優質護理的效果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 2011, 8(16):138-139
[2]李雨利, 鄭艷. 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中旬刊, 2011, 17(4): 5-6
【關鍵詞】婦產科護理;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G665.32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12-0123-01
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制的健全、醫學知識的普及以及人們素質的不斷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婦產科病人對護理服務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因此婦產科醫療糾紛的發生頻率高居各科室首位,究其原因與婦產科護理工作特點有直接關系。提高婦產科護士的風險意識,采取積極、主動而且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減產科護理糾紛發生的關鍵。
一、分析原因
1.態度冷漠,缺乏溝通,婦產科工作面對的多是焦慮的產婦和家屬。孕婦臨產后心情難免急躁、恐懼、孤獨,她們渴望得到醫護人員的關愛、呵護。此時如果助產士言語生硬,極易給孕婦心理上造成不安全感,產后一旦母嬰病情有變,則引發糾紛;其次入院宣教不到位。沒有及時履行告知義務。待產婦一般入院后就想趕快順利生產,特別是過期妊娠的孕婦更是著急。如果護士不主動聽取病人主訴,與病人溝通并給其精神心里安慰,病人會因為沒得到充分重視而產生不滿情緒,從而誘發糾紛。
2.病情觀察不細致,工作主動性差責任心不強。忽視產力、產道、胎兒及精神因素。這四要素當中任何一個因素異常都可能造成難產。產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助產士需要嚴密觀察孕婦的產程進展及各項情況。特別是靜滴催產素引產及有妊娠并發癥的產婦如不及時發現匯報醫生或告知家屬。很容易使產婦產生不滿情緒進而引發護理糾紛。
3.婦產科技術操作不熟練 婦產科技術操作有其特殊性,絕大部分為有創性操作,且很多操作需要手法和經驗靈活運用。有些操作技術根本無法在直視下進行,只有心領神會用“心”來操作,稍有閃失就會影響母嬰安危。如產時確診性的陰道檢查、保護會陰的技巧、產時會陰側切的角度、會陰縫合技術、臀位接生等,是婦產科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有失誤則會傷及母嬰. 而當前臨床助產士又趨于年輕化。這使得護理風險大大增加。年輕助產士由于臨床經驗欠缺,專業技術操作不熟練,應急能力差。尤其遇到緊急事件或搶救患者時表現慌亂,工作無條理,這些都容易誘發護理糾紛。
4.護理文件書寫不規范:由于婦產科病情變化快,護理文書記錄較多,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現筆誤。加之醫護在治療護理上缺乏溝通出現醫護記錄不一致的現象。尤其是對急·危重病人的搶救記錄不能做到及時準確詳細。一旦母嬰病情有變。這些都容易作為法律依據而發生護理糾紛。
二、婦產科護理風險防范措施
1.改善服務態度,防范護理糾紛。產婦從入院到出院每個環節都關系著母嬰的安危。從細微處做起。增強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全面提高護理質量,以熱情、親切、溫暖的話語,理解、同情孕產婦的痛苦,使孕產婦感到親切、自然,用住院須知的形式,介紹醫院的環境、各種規章制度、病人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加強與病人的溝通,通俗易懂地解釋分娩過程,詳細介紹各種檢查的目的、醫囑用藥的注意事項,仔細觀察胎心及宮縮的變化,使病人產生一種安全感、滿意感。從而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減少不必要的護患糾紛。
2.提高責任心強化法律意識 組織、引導助產士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強化法制觀念,提高防范意識。使其充分認識到婦產科工作性質的特殊,既要學法、知法、懂法又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敏銳的觀察能力,優秀的道德品質,精湛的專科技能。能夠從法律的角度認識到自己和病人的權利和義務,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護患糾紛。
3.加強業務學習,提高婦產科專業操作能力。根據婦產科專業特點,婦產科護理糾紛的發生往往與護理人員缺乏應有的專業理論和過硬操作技術有關。在助產技術上,讓有經驗的助產士介紹助產技巧,并采取新老助產士配對帶教的形式,傳授助產技術,讓年輕助產士盡快提高助產水平為新上崗助產士制定婦產科規范化培訓計劃,定期組織學習和考核。護理管理人員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應急能力的培訓,制定相應的應急急救流程,嚴格操作規范,重視護理風險的教育,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及時杜絕和預防不安全因素,確保母嬰安全和自身權益。
4.加強護理文書的質控與管理。護理文書要求及時、客觀、真實、準確的記錄,在護患糾紛中具有法律效應,因此,護士應加強護理文件的書寫與管理,不得有涂改、黏貼刮痕或醫護治療記錄不一致現象。
關鍵詞:新生兒;安全告知單;母嬰同室
產科病房是一個特殊的病區,由于母嬰同室而實行混合管理,形成了產科工作繁瑣細化、責任重大的特點,而保證母嬰安全是產科工作的重點[1]。產婦及家屬因育兒知識缺乏產生的不安全行為是導致新生兒意外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提高產婦及家屬的安全意識,糾正其不安全行為,防止新生兒被偷盜、發生窒息、墜床、碰撞及醫院感染等意外事件是母嬰同室護理人員共同關注的一個研究問題。我科從2012年11月開始應用新生兒安全告知單,有效的減少了新生兒安全隱患,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院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科出生的200例母嬰同室的新生兒作為對照組,未發放和簽訂新生兒安全告知單,男111例,女89例,剖宮產101例,自然分娩99例;2012年11月~2013年6月在我科出生的280例母嬰同室的新生兒作為觀察組,均發放和簽訂新生兒安全告知單,男176例,女104例,剖宮產152例,自然分娩128例。兩組新生兒的日齡均為0~7d,兩組患者年齡、入院時間等資料經分析指標間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安全告知單內容①預防被盜;②嗆奶窒息防范教育;③墜床、摔傷、壓傷防范教育;④燙傷防范;⑤感染預防教育。
1.2.2安全宣教單使用時間及方法將新生兒安全知識列入入院常規健康教育內容,責任護士為孕婦及家屬介紹新生兒的特點及護理要點,講解新生兒安全宣教單的內容,使其對新生兒安全宣教單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孕婦及家屬理解后,護患雙方均簽字,一份交給孕婦,一份由科室保存至產婦出院后1月。產前、產后,術前、術后分別給產婦及家屬講解常見的新生兒安全隱患及簡單應對方法;對新人院、分娩頭2d的產婦及家屬,責任護士重點評估,根據掌握程度及行為習慣因人而異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指導產婦及家屬合理安排看護新生兒的時間,避免因疲勞造成隱患[2]。
建立安全提醒標識,病房門后張貼"注意開門,小心碰撞"的安全提示 ;嬰兒床上懸掛溫馨提示卡,內容包括"謝謝您對我的愛,接觸我前請先洗手"、"請不要隨意吻我哦";"我在這里,別睡著喲!"、"別讓我一個人呆在房間里喲!"等。標識顏色鮮艷醒目、圖文并茂,隨時提醒與強化,增強產婦及家屬安全防范意識。
定期召開新生兒安全交流會,讓病房的爸爸媽媽們相互交流,互相聽取意見并加以改進,同時以提問和模擬演練的形式評估產婦及家屬對安全宣教單的掌握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3]。
1.3 觀察指標
1.3.1新生兒安全隱患行為包括①睡姿不安全:趴著睡;②看護不當:產婦家屬均睡著,無人照看;產婦上廁所或治療,家屬跑開,無人照看; 睡產婦身邊,無人看護;家屬或看護抱著入睡;抱著孩子來加奶;③佩戴穿著不安全:嬰兒面部用毛 等遮蓋;腕帶過緊或過松;④環境安全隱患:嬰兒床放置位置靠近危險物;抱著孩子站在門后;⑤院感:抱著嬰兒串門或聊天;陪客及探視人員過多;嬰兒床上堆放雜物;接觸嬰兒前不洗手。
1.3.2 護理綜合滿意度出院前,產婦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綜合滿意度予以評價。
1.4統計學處理方法實驗中,對患者檢查過程中搜集和記錄的數據,醫護人員利用SPSS16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然后再對這些數據采用 進行檢驗,P
2結果
實驗中,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宣傳,實驗組只有15例存在隱患行為,185例沒有隱患行為和對照組相比優勢顯著(對照組有36例存在隱患行為,244例沒有隱患行為)(P<0.05);實驗組有185例對其比較滿意,只有7例對其不滿意和對照組相比優勢顯著(P<0.05),見表1。
3討論
母嬰同室作為一種新的醫院管理制度在我國已廣泛發展,既可增進母子感情,也為以后的持續母乳喂養奠定基礎。但由于調節中樞及臟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機體抵抗力低下等原因,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新生兒安全隱患。因此,臨床上探討有效的宣傳方法顯得至關重要[4]。
通過應用新生兒安全宣教單,提高了產婦及家屬的安全意識,增強了家長對新生兒意外事件的防范能力及處理能力。安全宣教單告知后簽字,可有效增加產婦及家屬的責任意識,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產婦及家屬對健康教育的依從性,減少其安全隱患行為。產婦及家屬在與護理人員一起做好新生兒安全管理的同時,也增加了與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強了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提高了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同時,新生兒安全宣教單也確保了宣教效果,有效的避免了單一口頭講解,孕產婦及家屬掌握程度有限的弊端,填補了對新換陪護人員的告知空缺,減少了護理人員因反復多次宣教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安全宣教單宣教內容全面具體,解決了新護士宣教不全面的問題。在有護理糾紛發生時,宣教單還可以作為院方已履行告知義務的法律依據[5]。實驗中,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宣傳,實驗組只有15例存在隱患行為,185例沒有隱患行為和對照組相比優勢顯著(對照組有36例存在隱患行為,244例沒有隱患行為)(P<0.05);實驗組有185例對其比較滿意,只有7例對其不滿意和對照組相比優勢顯著(P<0.05)。由此看出新生兒安全宣告知單的應用效果較好。
此外,產婦分娩后對我院的滿意度是其重要指標之一,新生兒床旁護理是臨床上一種新的服務模式,它能夠滿足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需求。滿足產婦、嬰兒和家庭的需求,促進產后母嬰、父子親情交流,保障母乳喂養實施,讓母親盡快適應初為人母的角色轉變,體現了產科服務模式人文關懷的特點。 新生兒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備受家屬的厚愛,對護理的期望值較高,在護理過程中稍有不滿就會發生投訴,甚至引起醫療糾紛。通過應用新生兒安全宣教單則能夠讓產婦知道很多基本知識,護士除了要掌握新生兒的日常護理知識以及各種規范操作外,并將其高度的愛心和責任心體現在其中,提高了產婦及其丈夫對護士的信任度,從而提高了患者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6]。
綜上所述,新生兒安全宣告知單的應用,能有效降低新生兒安全隱患行為的發生,提高產婦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陶春花,舒宗建.產科病房新生兒安全管理效果評價[J].護理學報,2006,13(1):88-89.
[2]尹姣,段麗娜,丁潔.產科新生兒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風險管理[J].現代護理,2007,13(30):2925-2927.
[3]孫少華.母嬰同室中新生兒安全問題分析及護理對策[J].臨床誤診誤治,2008,21(12):87~88.
[4]孫紅霞,吳賢翠.患者住院安全告知單"在跌倒預防中的應用與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9):50.
關鍵詞:母嬰一體化護理;護理滿意度;床旁沐浴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母嬰健康要求的提高,我院于2012年6月正式開設母嬰高級病房--產科一體化病房(LDRP)。產科一體化病房用于產婦待產、分娩、康復和產后至出院的全過程[3],它將妊娠、分娩、產后和嬰兒的監護整合在一個連續的生活周期,所提供的服務是個性化的,重視家庭支持、叁于和選擇。新生兒床旁沐浴在一體化病房新生兒日常護理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體化病房的床旁沐浴強調了以人為本、以家庭為中心[3]的母嬰護理服務理念。自開展以來為產婦及新生兒提供優質服務,大大提升了護理滿意度及醫院的服務品質[1]。現將護理應用及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12年6月~2013年4月,本科室新生兒數680例,男嬰386例,女嬰294例,出生體重2250~4500G,平均體重3500g,平均孕周34~41w,APGAR評分》8分。
1.2目的 清潔皮膚,協助皮膚排泄和散熱,預防皮膚感染;促進血液循環,活動肌肉和肢體,使新生兒舒適;了解并觀察全身情況以便及時發現處理各項問題;促進親子間的互動,讓產婦及早掌握新生兒沐浴。
1.3工作人員要求 一體化病房挑選的都是高學歷、責任心強、溝通能力強的高素質護士;操作前要求衣帽整潔、修剪指甲、摘掉胸牌及手表、衣服口袋內避免有堅硬尖銳物以免劃傷新生兒。
1.4病房環境 操作前30min進行環境清掃,保持病房整潔,配合柔和的燈光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室溫控制在26~28℃,夏天在操作前30min關閉冷空調,冬季開啟暖空調,并使用暖風機進行預熱,操作前勸離過多的家屬。
1.5沐浴設備 一體化病房每個病房都給予配備一套獨立的新生兒沐浴設施:洗嬰池池體由進口亞克力材料鑄成,質地柔和,舒適接觸肌膚;操作臺面由高檔人造石材料制造,四邊做特殊包邊處理,并給予配備厚度約5cm的舒適軟墊;有中央控制水溫設備,恒溫出水設備,水溫控制在38°~40°;墻式溫濕度計;可移動磅秤;所用設備做到一浴一消毒。
1.6新生兒準備 沐浴前評估身體狀況:體溫、面色、呼吸、心率、精神狀態、喂哺情況、大小便、皮膚黏膜、臍部等。遇頭血腫、陰道難產的新生兒,觀察24h以上,無特殊情況者再行沐浴。重癥新生兒病情穩定后再予沐浴,沐浴前1h禁喂奶或喂奶1h后進行,以防嘔吐和溢奶引起窒息。
1.7一體化病房床旁沐浴操作流程 ①物品準備:清潔衣服、包被、紙尿褲、一次性沐浴墊、沐浴露、0.5%PVP碘伏棉簽、干棉簽、消毒大小毛巾、消毒洗耳球、嬰兒潤膚油、消毒紗布。②調節室溫水溫,將新生兒抱至沐浴操作臺。③核對產婦姓名及新生兒腳腕帶、胸牌、性別。④脫衣、磅體重。⑤沐浴。⑥擦干,消毒臍帶。⑦著衣,別胸牌并再次核對產婦姓名及嬰兒表帶胸牌性別。⑧向產婦或家屬宣教有關事項(新生兒體重下降情況,全身護理注意事項等)。⑨保暖并協助加奶。⑩記錄(體重、大小便情況)。
2結果
自我科開展床旁沐浴10個月以來,共680例新生兒,無1例受涼及不安全事件發生,滿意度100%。
3體會
母嬰同室床旁沐浴,順應了國際化床旁護理模式趨勢,符合我國衛生部倡導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宗旨[1]。①一體化病房床旁沐浴可最大限度實現以家庭為中心式護理,根據產婦年齡、學歷滿足她們不同的需求,促進產后母嬰親情的交流,使產婦盡快適應初為人母的轉變,順利度過生理、心理的波動,減少產后抑郁。②提升了產婦與家庭對醫院的滿意度、忠誠度,改善了家庭于醫護之間的關系,減少醫療糾紛。一對一的護理服務減少了差錯率的發生,并提高了新生兒的護理質量,充分尊重產婦及家庭多種權利,通過護士的指導幫助,增加了護患溝通,融洽了護患關系。③與傳統沐浴方式相比杜絕了不少潛在問題及安全隱患如交叉感染、燙傷、抱錯孩子、新生兒被拐等。④床旁沐浴過程中,母親的語言、對視、愉悅的情緒對新生兒神經系統是有良性刺激,減少新生兒焦慮不安的情緒,床旁沐浴不僅促進新生兒體質量的增長,而且可改善新生兒睡眠,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⑤在床旁和產婦共同探討育兒知識,產婦可邊看,邊聽,邊操作,這種健康教育的持續性、反復性、示范性更加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2]。⑥一體化病房開展以來對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護士更加主動積極學習專科知識及護理操作技能,使護理技術更加嫻熟規范,護理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鄭旭萍,王雅萍,陳峰芳,等.母嬰同室開展新生兒床旁撫觸的管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12).
[2]湯新鳳,楮桂方.新生兒床旁撫觸對母嬰健康效果觀察[J].現代實用醫學 2012,24(12).
[3]張美芳.產科家庭一體化病房母嬰床旁護理效果研究[J]. 臨床護理雜志 2013,12(1).
[4]金艷蘭.保障和使用護理人力資源.落實優質護理服務[J].全科護理,2011,9(2C):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