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瀕危動物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 鍵 詞】 任務;語言教學;內涵
一、任務的內涵
(一)任務的定義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交際語言教學的一種途徑,其教學思想仍然是在交際語言教學的理論框架之內。20世紀80年代,國外不少的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者如Long Williams和Nunan等都系統地提出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主張,并從不同的角度對任務做了界定:
1. Long(1985)從非語言的角度把任務定義為:為自己或他人所做的一種無償或者有償的工作。如填寫表格、買鞋子、訂機票等。也就是說,任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游戲中所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2. Nunan從交際的角度認為:交際任務是學習者使用目的語來理解領悟、處理問題、發揮創造、相互交流的課堂教學活動。
3. Bygate,Sketan和Swain(2001)從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認為:任務是一種受學習者的選擇所影響的一種活動,并且可以根據學習者自己的理解而變化的活動。這個活動需要學習者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而有意義地使用語言。
(二)任務的結構組成
Nunan認為,任務一般有五個部分組成:
1. 教學目標:讓學生完成某一項任務而預期達到的目標。
2. 信息輸入:輸入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如課文或對話,也可以是非文字材料,如圖畫,或與任務輸入相關的一個活動等。
3. 活動方式:參與者所進行的一系列相關行為。
4. 師生角色: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學生是交際者,主要任務是傳遞與接受信息,具有學習的自主性,并經常進行兩人或小組活動。
5. 教學環境:環境是指課堂教學環境或學習任務本身所隱含的環境,后者又可分為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
(三)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步驟
Willis認為,“任務型”教學可分為三個步驟:前任務,任務鏈,后任務。
1. 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向學生介紹話題和任務,突出關鍵詞語,幫助學生理解任務的指令和做好準備。
2. 任務鏈(taskcycle)——由任務(學生執行任務)、計劃(準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以及報告(報告任務完成)三個環節組成。
3. 后任務(post-task)——分析其他各組執行任務的情況,并在教師指導下操練語言難點。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在課堂教學上的嘗試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課堂角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實例:SEFC BookI Unit 10 The World AroundUs根據本單元的中心話題——“環境保護”,可以設計相應任務。
任務:關注瀕危動物行動
任務目的:
1. 加深學生劉瀕危動物的了解,提高保護瀕危動物的意識。
2. 運用有關語言,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時間:學完“熱身”“口語”“閱讀”“語法”之后。
語言知識要求:
(1)詞匯:
名詞:antelope,jungle,hippo,wolf,kangaroo,giraffe,endangerment species,fur,habitat,etc
動詞:endanger,reduce,respond,etc
短語:deal with,die out,make a difference set free,adapt to,take a measure etc
(2)句型:
a. When... be cut down... can no longer...
b. Many... are killed by people who want to...
c. ...are hunted for their wool.
d. There are few areas left where... can live
語言技能要求:讀、聽、說、寫。
活動形式:班級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
操作過程:
(1)班級活動:采用brainstorming形式,列出瀕危動物。任務分工:各小組負責關注一種瀕危動物,具體了解:它們的形態特征(附圖片)、生活習性、分布情況、瀕危原因、提出拯救瀕危動物的建議和保護措施。
(2)小組活動:討論任務的計劃和工作分配,如有的同學負責了解動物的形態特征、有的了解動物的習性等。
(3)個人活動:上網查找,或走訪動物園。
(4)小組活動:小組交流、信息整合、運用電腦媒體、設計課件。
(5)班級活動:各組派代表在班上介紹一種瀕危動物。師生共同評價,把有關課件放入學校的校園網。
三、討論
關鍵詞:野生動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立法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12―0087―05
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是環境保護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卻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人們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瘋狂掠奪,已使我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為了加大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力度,我國刑法設立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犯罪。現行刑法在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綜觀我國刑法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缺陷,需要在立法上進一步完善。
一、我國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立法缺陷
1 對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性質認識及歸類不準確
我國現行刑法分則基本上是按照犯罪客體種類進行編排的。我國刑法將絕大多數有關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犯罪歸入刑法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中,筆者認為不妥。因為這就表明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犯罪客體是社會管理秩序。但從刑法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規定的犯罪來看,大部分都不屬于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這種規定并未真正反映出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所侵犯的客體。按照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去衡量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會出現定罪不準、量刑不足的問題。它讓人覺得國家不是為了保護環境資源包括野生動植物資源,而是為了維護管理制度才對此類犯罪進行制裁的,從而降低了國家懲治環境犯罪包括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價值和地位。
2 刑法所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的范圍狹窄
從罪名的設定上看,1997年新刑法規定的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主要對象是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和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將需要法律進行保護的野生動植物限定于珍貴、瀕危的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植物,這就造成了在司法實踐中許多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行為不能被定罪處罰,非常不利于有效地保護自然生態的完整性和確保地球上生物多樣性。從外國刑法的規定來看,許多國家法律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的范圍都非常廣泛,借鑒外國刑事立法例,我國刑法也應規定覆蓋面更為廣泛的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擴大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范圍,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
3 罪名設置和規范結構不科學
一是罪名設置不科學。在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犯罪中,絕大多數犯罪沒有明確犯罪對象到底是純粹野生的,還是包括人工養殖的,這種不確定性就給刑事訴訟中行為人行為的性質認定增加了難度,很可能直接影響到罪刑法定原則的貫徹執行。在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中,罪名設置的不科學直接導致了犯罪對象的不統一,這無形中為執法者和守法者制造了思想上的混亂,進而可能會影響到司法認定的準確性以及司法的效率和公平。刑事立法在修改時,應當從法律的系統性、協調性出發,將罪名間所體現的犯罪對象的矛盾之處予以修改。
此外,非法狩獵罪與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存在法條競合關系,兩罪客觀上都是非法狩獵或非法捕殺野生動物的行為,但兩罪的侵害對象卻不相同,前者以普通陸生野生動物為對象,后者以陸生和水生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和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為對象。普通的水生野生動物則屬于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的對象范疇。筆者認為,以侵害的對象是否屬于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作為區分此罪與彼罪的標準不盡合理,易給司法實踐帶來不必要的混亂。
二是規范結構不科學。1997年刑法有關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刑事立法絕大部分是采用空白罪狀的形式,這就使所參照的法律法規的數量和立法質量直接左右相關罪名的認定難度。實踐中辦理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刑事案件,涉及到要參照《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林業局、公安部《關于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管轄及立案標準》等諸多法律法規,操作上的不便和煩瑣顯而易見。另外,隨著1997年新刑法的實施以及相關刑法修正案的出臺,1988年頒布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已經與現行刑法嚴重脫節,影響了刑法在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中應有作用的發揮。而國家林業局、公安部《關于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管轄及立案標準》屬于越權解釋,并且對水生野生動物未作規定,無疑給執法設置了人為的障礙。
4 對影響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部分行為沒有進行刑法規制
一是《刑法》遺漏了對破壞自然保護區、草原等行為的刑法規制。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有效地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瀕危物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稀有動物和瀕危動物的重要棲息地的毀滅會造成生物種群滅絕,因此,我國刑法典有必要專門設立破壞自然保護區這方面犯罪的規定。草原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它也是發展畜牧業的主要基地。我國目前草原植被被任意破壞,草原上的珍貴野生動植物遭到掠奪性的亂捕亂挖,造成草原面積減少,草場退化、堿化、沙化,水土流失急劇擴展,草原生態平衡嚴重失調。然而,對此類問題的刑事處罰卻無具體刑法條文可依,在刑法中急需設置破壞草原罪的罪名。
二是我國刑法在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中,只規定了非法獵捕和殺害兩種行為。該罪的規定不包括傷害、虐待野生動物的行為。我國現行刑法并未像西方大多數國家那樣單獨設立專門的罪刑條款來懲治傷害、虐待動物的行為。正是由于刑法沒有將傷害動物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所以才導致劉海洋案件出現后發生爭論不休的狀況。
5 部分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刑罰規定不科學
一是刑罰過輕。我國現行刑法關于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刑罰規定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刑罰過輕,普遍輕于近似的財產犯罪。1997年刑法第六章第六節對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刑罰,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有無期徒刑和死刑的規定。如刑法規定盜伐林木罪的最高法定刑是十五年有期徒刑,而盜竊罪的最高法定刑是死刑,這是不合理的,因為林木的生態價值遠非實物能比。再者,對單位犯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對單位要判處罰金。那么,對單位犯罪與單位違法哪個應處重罰?理論上講對單位犯罪的處罰應當高于單位違法。事實上單位所受行政
處罰中消滅法人的處罰遠比對單位所受刑罰要重,這就造成刑法威懾力的減弱。一些主張輕刑化的國家對實施危害環境的犯罪行為規定的刑事罰則同懲治其他犯罪的刑罰相比是更為嚴厲的,而我國的刑事立法卻實行的是輕刑化,有違罪刑相適應原則,這是不合時宜的。這也體現了我國現行刑事立法中對生態效益考慮的欠缺。
二是刑罰種類過少。在我國的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刑事立法當中,主要有自由刑和財產刑兩種刑罰,這樣的刑罰種類過于單一,尤其是對單位犯罪來講更是如此。如前所述,單位犯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罪的,對單位要處罰金。但是,罰金在我國刑罰體系中僅僅是附加刑,這無形中降低了對單位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否定性評價。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刑法對此類的單位犯罪只規定了罰金一種處罰方式,這本身就造成了刑罰力度的弱小和刑罰方式的單一。應該在刑罰措施之外,擴大非刑罰措施的適用范圍,將多種刑罰措施綜合運用,這樣才能有一個比較好的效果。綜觀國外環境犯罪,普遍規定了多種刑罰手段,例如《俄羅斯聯邦刑法典》,在第二十六章“生態犯罪”里共規定了七種刑罰:剝奪自由;限制自由;勞動改造;拘役;罰金;剝奪擔任一定職務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權利;強制性工作。僅在第256條“非法捕撈水生動物和植物罪”中就規定了五種刑罰。對這樣多種刑罰手段的規定值得我們借鑒。
二、我國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立法完善
1 增設“破壞環境資源罪”專章,并在其中設置“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罪”專節,將直接針對野生動植物的犯罪納入其中
筆者認為,破壞環境資源罪除了侵犯國家對環境資源的保護、管理制度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直接侵犯公民的環境權,并間接導致生命、健康或財物的危險或損害。因此,破壞環境資源罪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其中,環境權是主要客體。不應該將破壞環境資源罪所保護的價值及其所體現的特殊社會關系簡單地歸入一般經濟秩序或其他一般犯罪客體。將主要侵犯環境權的破壞環境資源罪單列為一章,既符合刑法分則犯罪的分類理論和規則,又使對破壞環境資源罪的制裁更多地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使公民自覺地愛護環境,合理利用、開發自然資源,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環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破壞環境資源罪中專設“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罪”一節,將直接針對野生動植物的犯罪納入其中,有利于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罪體系的完整以及罪與罪的協調統一,從而有利于對此類犯罪的認定和打擊。
2 擴大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刑法保護范圍
我國現行刑法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對象和內容規定得過于單一、片面。筆者認為,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出發,應對刑法保護的野生動植物范圍做出重新界定,確保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和最適宜的范圍。從我國刑法目前的規定看,其出發點是肯定對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利用的,只是通過列舉的方式對其中一部分進行特殊保護。但是由于自然或人為的原因,各物種的數量會發生變化,并且各物種間具有相互的制約作用,一種物種的滅絕可能引起若干物種在一個地區的消失,各物種的數量會隨時間發生變化,法律難以預料具體哪一類物種才是迫切需要保護的,而且法律規定具有滯后性,不利于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另一方面,法律需植根于內心,尤其是刑法,急需建立環境刑法的內在合理性。現代生態學理論告訴我們,每一種動植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態地位和生態功能。野生動植物存在的價值在于,它是維持生態系統相對平衡的必要條件。我們必須在對其刑法保護上有清醒的認識,從野生動植物的自身價值來確定刑法保護問題,勿要以人之好惡,將一個物種推到不公平的境地。在擴大刑法所保護的野生動植物范圍的同時,也應充分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生境的重要意義,把對生境的保護提升到與保護野生動植物同樣重要的高度。
3 罪名罪狀的設置上應當進一步合理化
針對現行刑法中部分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存在法條競合、犯罪對象模糊不清的情況,應當從保持刑法體系內部的系統性和協調性角度出發,對相關條文進行修改和整合,確定較為科學和便于司法操作的罪名。
一是明確犯罪對象。對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具體犯罪中的犯罪對象到底屬于野生動物還是馴養動物,或者既可以是野生動物也可以是馴養動物,應進一步明確規定出來,以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筆者認為,對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的犯罪對象,應明確規定為野生的水產品。如果行為人非法捕撈人工繁殖的水產品,則應按盜竊罪或破壞生產經營罪等犯罪論處。將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罪,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制品罪的犯罪對象明確規定包括人工繁殖的珍貴、瀕危動物。同時,為了保持此類罪內部的協調統一,將這些罪名相應地修改為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動物罪,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動物、珍貴瀕危動物制品罪及走私珍貴瀕危動物、珍貴瀕危動物制品罪。
二是將非法狩獵罪修改為非法獵捕、殺害野生動物罪。做這樣的修改有三個目的:一是使之區分于上文提及的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動物罪,突出對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重點保護,并同時基于對生物多樣性的考慮,便于保護其他野生動物;二是取消非法狩獵罪的規定,可以消除公民認為在非“禁獵區、禁獵期”進行狩獵為法律允許的誤解;三是這樣立法既減少了過多的法條競合罪名,又使刑事立法跟隨時代的需要,加強了對生物多樣性的法律保護。
三是修改并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環境資源保護法中的相關刑事責任條款,使之與刑法相銜接。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刑事立法應遵循協調原則,即保持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刑法體系內的協調。協調包括《野生動物保護法》在內的各有關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法規相關刑事責任條款與現行刑法關系的關鍵,就是要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則,準確適用刑法典。為此,首先應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環境資源保護法律法規中有關刑事責任的條款,并根據刑法中新增加的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犯罪增加相應的刑事責任條款。其次,以決定、補充規定的立法方式對相關環境法和資源保護法中援引新刑法的有關條款作出明確規定。此外,也可以借鑒國外環境資源刑事立法方式,對在《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環境資源保護法中規定有罪行罪名的刑事責任條款,而新刑法中又無相關罪行罪名刑罰的犯罪,作出具體刑罰的規定。這樣就可以使不完整的刑法規范變成完整的刑法規范。
4 增設破壞自然保護區罪等新罪名
野生動植物資源與人類及土壤、水、空氣等因素構成生態環境系統。這一系統正常協調的運轉,是人類繁衍與發展的前提,而構成這一完整系統的各種因素無論缺少哪一環節,人類都將面臨
滅頂之災。因為其中任何一種都是其他因素賴以生存的條件。諸因素相互依存,才使生態保持平衡。
一是增設破壞自然保護區罪。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已初步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網絡,使85%的陸地生態系統、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國家重點保護的300余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60%的高等植物和130多種珍貴樹木的主要分布得到了較好保護。設立自然保護區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功效不能說不顯著,但是,破壞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種源地的行為在各地仍不時發生。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自然保護區法》,對破壞自然保護區的行為在刑法上找不到相應的條文進行懲治。借鑒外國刑事立法例,在刑法上設置一個破壞自然保護區罪非常必要。
二是增設破壞草原罪。我國草原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草原為0.33公頃,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國有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以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草原生態環境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扭轉。加劇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草原過牧的趨勢沒有根本改變,二是不合理開墾、工業污染、鼠害和蟲害等對草原的破壞,三是亂采濫挖等破壞草原的現象時有發生。草原的破壞已達到如此驚人的程度,而草原的作用又非常重要。因此,應當增設破壞草原罪,以改變懲處破壞草原的行為僅在2002年修訂的《草原法》上有追究刑事責任的原則性規定,而在刑法上卻無相應罪名的局面。
三是增設故意傷害、虐待野生動物罪。故意傷害、虐待野生動物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它使野生動物身體殘缺,進而失去生存能力而死亡,與捕殺行為無異。西方一些國家早已將之規定為犯罪,且擴大到一般的動物,如《法國刑法典》第五卷全一章為“對動物的嚴重虐待或殘忍行為”,規定“公開或非公開地對家養、馴養或捕獲的動物實行嚴重虐待或施以殘忍行為的,處2年監禁并科30000歐元罰金”。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對傷害、虐待一般動物的行為進行刑事處罰尚不現實,但處罰傷害、虐待野生動物的行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議在刑法中增加規定傷害、虐待野生動物罪的罪狀及其法定刑,以遏制此類行為的發生,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避免再出現類似劉海洋案的尷尬立法境地。此外,還有一些新罪名也需要根據現實的情況發展而建立起來。
5 改革和完善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刑罰體系及刑罰制度
根據刑法科學化的要求和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特點,建立適當的懲治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刑罰體系和刑罰制度乃是我國刑法改革和完善環境刑事立法的必然要求。
第一,應加大財產刑的處罰力度,充分發揮其懲罰與補償作用。以財產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是現代刑法轉換刑罰機制的方向之一,特別是在懲治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時其有效性表現得更為明顯。這一方面是因為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中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行為人受經濟利益所驅動,且單位犯罪也為數不少,對犯罪者處以財產刑,可以從經濟上剝奪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條件,符合刑罰目的。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為財產刑運用得當,可以兼具懲罰和補償的雙重作用。對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適用財產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償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所造成的損失,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甚至可以為保持生物多樣性的系統工程落實一部分資金,直接關系到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推行,其意義更加非同尋常。我國現行刑法對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罰金刑處罰數額偏低,這不利于對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打擊。我國現存刑罰體系中的財產刑應當成為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行為控制對策中廣泛適用的刑罰手段,并適當提高其地位。
現在,我們已經經過了兩個學段的信息技術學習。說真的,我收獲的挺多。
起初,我對于電腦的認識很少,我只不過把電腦當作一個游戲工具,很少把電腦用到正道上。而經過這兩個學段的學習,我真是大開眼界!原來電腦有那么多的功能,有那么多的用法!下面我就來說說我的收獲吧。
記得第一學段,我們一開始的作業只是PPT,word而已。一開始,我覺得這真是太簡單了。但事實證明我是大錯特錯了!記得有一次,我們要交一個搜索引擎的研究報告。我很草率的就直接把老師提供的內容粘貼到搜索引擎中,但是,卻沒有搜到任何有意義的東西。我當時可真是急壞了,因為在我看來,我的電腦水平雖說不好,但也絕對夠用,怎么會在這么簡單的問題上栽跟頭呢?后來,我提取了幾個關鍵字,搜到的東西終于有些沾邊,但是就是找不到老師要我們提供的答案。當時,我的確萌生了放棄的念頭,都拼盡全力了,怎么還是找不到?這時,我又找到了一些靈感——既然不能直接搜索到,那會不會有什么珍稀動物的數據庫什么的?這樣就能間接找到了!于是,我就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瀕危動物數據庫”,就這樣,我在瀕危動物數據庫中找齊了名字帶雞的瀕危保護動物。而這次的經歷也幫助了我很多。
在第二個搜索任務中,我也同樣是在另一個金融網站上找到營業額前五的企業。信息技術不僅能幫我們增加信息化的技術,了解信息上的生活,更對我們是一種磨練。它能教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考驗我們遇到困難時的意志品質。自打這次之后,遇到困難后,我就不會輕易的想放棄了!
另外,信息技術課也是我們鍛煉交流的極佳機會!在一學段所要提交的作業中,需要合作完成的作業占據了多一半。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當屬是自駕游活動了!在這個作業中,我們要兩個人一組,并只用電腦和網絡來安排我們的虛擬自駕游。這次作業的信息量很大,工作量也不少,因此,兩人間的合作至關的重要。對于這次作業的難點還有一個,因為這次自駕游是虛擬的,所以所有景點的選擇都要靠自己的想象力以及搜索到的信息。也正是因此,兩個人就要共同思考,畢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嘛。我認為我們組完成的還是不錯的,其中,我負責景點及路線的選擇。另一個人負責潤色及圖片的選擇。總體來說,我們的工作量相當,對自己的計劃還是很有信心的!在進行網絡搜索時,我才發現網絡真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呀!在網絡上,經典點評,交通咨詢,食物,住宿建議等應有盡有,十分奇妙!連完整的航班表以及列車時刻表都有!自助游,不但使我們能夠進行合作從而熟悉彼此,也能使我們了解廣闊的世界以及奇妙的internet!
接著,我們就盼星星盼月亮的盼到了第四學段,又可以上信息課了!這次的信息課比第二學段的還要深入!老師在一開始就拿著一個拆解開的電腦給我們看里面的硬件,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電腦的復雜,也讓我更加感受到做一件事情的不容易。這學段,我們學的主要是vb編程。
由于搜索引擎的教訓,我比原來謙虛了很多。而且,我原來從未接觸到過編程。所以這學段的內容對我來說還是十分有難度的!要編寫好一個程序,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嚴謹。如果程序不嚴謹,那么后果可不好,不但本身寫好的程序不能正常運行,也會對電腦以及數據造成不必要的影響,甚至還會燒毀電腦硬件呢!因此,我做每個vb程序都是十分小心的,都要測試三遍才通過。vb語句雖然有難度,但是最難的其實還是創意。每次做程序前,占用我最多時間的就是該做一個什么題材。往往思考創意就要花上好幾天,而真編起來,一兩節課就足夠了。這也讓我明白了為什么要保護知識產權了!說遠了,回到信息本身上來,vb編程,也是一個需要耐心的工作——因為,你的程序很可能因為一個小的錯誤而不能運行,而找到這個小的錯誤或者不嚴謹,會花上你很長很長的時間!你要不斷的測試不斷的測試,直到找到問題為止。Vb不但讓你開拓思路,絞盡腦汁的思考,也能磨練你的意志品質,而且,在vb作品成功的那一刻,你的成就感會不斷地從心頭涌出,那種感覺真是太棒了!
關鍵詞:蓮花山白盆珠保護區;鳥類資源;發展
收稿日期:20130426
作者簡介:朱慈佑(1960—),男,廣東惠東人,工程師,主要從事自然資源保護管理工作。
通訊作者:廖遠芳(1972—),女,廣東興寧人,主要從事自然資源管理保護工作。中圖分類號:Q1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7028202
1 區域概況
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處于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境內,位于東江一級支流西枝江上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5°02′02″~115°15′38″,北緯23°02′48″~23°11′10″,氣候上處于熱帶的北緣和亞熱帶的南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全年溫暖濕潤,水熱資源充足,年均氣溫220℃,年均日照時數20389h,年均降雨量19357mm,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蒸發量1875mm,年均相對濕度80%[1],海拔最高點13373m。由于特殊的地理氣候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棲息于這里的鳥類不僅種類和數量較多,而且有不少種類屬于世界珍禽。
2004年1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40341hm2(其中水域面積41635 hm2,林業用地面積96251 hm2),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內陸濕地生態系統、候鳥棲息繁育環境、水源涵養林和水資源。
2 鳥類調查與監測方法
按照1997年林業部頒布的《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修訂版),根據該區較復雜和特殊的生態環境,按不同的生態環境設置調查和監測點。對鳥類調查和監測采用了以下3種方法,主要以觀察種類和統計相對數量為主,記錄在不同生境所見鳥類的種類和數量。
2.1 樣點法
結合該區的地形和植被分布狀況,選擇不同的地形、海拔、林相(如濕地、次生林、人工林、針闊混交林、闊葉林、灌草叢、林緣、開闊荒地和果園等),作為固定的觀察點(主要在上圍、徐角塘、新庵碼頭)。樣點即為所調查圓形區域的中心點,圓形面積半徑為30m,記錄已確定半徑范圍內所見到或聽到的種類和相對數量,每個樣點一般觀察時間為15min左右,調查期間每天觀察一次,觀察人員每組不超過2人,以盡量減少對鳥類活動的干擾,避免影響觀察效果。
2.2 路線統計法
主要用于非繁殖季節鳥類的相對數量調查。調查期每天上午6~9時,下午4~6時,在全區5個不同地點(上圍、東流、西來庵、嶂下、蓮花山),各設數條15~2km的路線,每小時行走速度1~2km,用望遠鏡觀察線路兩側各40m寬范圍內,記錄所見到或所聽到的鳥類種類、數量級。
2.3 走訪座談法
除進行以上各項的實地觀察外,還多次走訪該區或周邊地區的居民,尤其是找以前經常在水庫或上山從事作業的老村民座談,詢問他們長期以來所見到的鳥類種類,作為調查資料和數量的參考。
此外,區內水庫濕地面積大多無法行走,根據濕地水鳥的遷徙特性,在秋冬、春季等不同季節,采用在水庫邊架設固定掩體和移動掩體不間斷進行監測,采用單筒和雙筒望眼鏡,觀察候鳥的種類和數量,如鴨類、鸛類。
2.4 調查與監測結果
共記錄到鳥類151種,隸屬于45科16目。其中非雀形目鳥類74種,雀形目77種;94種屬東洋界種類,42種屬古北界種類,15種屬廣布種;留鳥88種、冬候鳥44種、夏候鳥15種、旅鳥和迷鳥4種;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鳥類22種。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鳥類特色是中華秋沙鴨種群數量較大,猛禽資源和水鳥資源較豐富[2]。
3 區內的國家重點保護鳥類
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有2種:黑鸛、中華秋沙鴨;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20種:鳳頭鸊鷉、鴛鴦、白鷴、褐翅鴉鵑、小鴉鵑、黑翅鳶、黑耳鳶、蛇雕、白腹隼雕、赤腹鷹、松雀鷹、普通鵟、風頭鷹、紅隼、燕隼、鶚、黃嘴角鸮、領角鸮、領鵂鹠、斑頭鵂鹠。
黑鸛(Ciconia nigra)(Ⅰ級)鸛形目鸛科。2001年1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弘、朱世杰教授在保護區內考察時,在新庵和新豐等地多處見到黑鸛的活動,共發現黑鸛4只。2001年3月上旬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袁喜才研究員在白盆珠考察期間也見到1只黑鸛的活動。另外,新庵鎮長期在白盆珠水庫邊生活的村民,劉慶和、劉繼華和原新庵鎮林業站劉繼業等人,反映黑鸛每年11月中下旬就到白盆珠水庫越冬,翌年的3月上旬左右北遷,黑鸛在白盆珠水庫濕地區域越冬時間大約要持續4個月之久。
2006年1月廣東惠東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組建后,2006~2011年的1~3月間監測到黑鸛(5次,各1只)。
中華秋沙鴨(Chinese merganser)(Ⅰ級)雁形目鴨科。中華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后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約1000萬年,其分布區域十分狹窄,數量也是極其稀少,全球目前僅存不足1000只。
近幾年來每年都監測到中華秋沙鴨在保護區越冬,2007~2008年間發現的中華秋沙鴨是目前廣東境內的最大越冬種群(分別為31只,雌14只,雄17只)[3]。
4 濕地鳥類發展的制約因素
4.1 愛護野生鳥類的意識淡薄
蓮花山白盆珠保護區是在集體林區建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內人為捕殺鳥類現象仍然存在,村民保護生態環境、野生鳥類的意識有待提高。
4.2 人為活動驚擾
區內中華秋沙鴨、黑鸛和鴛鴦等珍稀瀕危物種集中分布區域(打鑼崠等島嶼、橫嶺附近水域和沙灘)在功能區劃中屬實驗區和緩沖區,群眾的頻繁活動使候鳥受到驚擾。
4.3 濕地保護資金不足
對濕地保護的資金支持不夠,管理力度不能滿足濕地生態保護的需要。
5 對策與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宣傳保護濕地及鳥類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和科研、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使人民群眾認識保護濕地及鳥類的重要意義。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濕地保護補助資金,配備先進的通訊、交通和野外巡護、救護設施。
(3)環境整治與生態管理。對棲息地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有效地防止濕地環境的污染;同時采取生態系統管理的方法,進行自然恢復和人工重建。
(4)瀕危物種越冬地保護與恢復。改變目前瀕危物種棲息地“島嶼化”、“破碎化”的狀況,將瀕危物種集中分布的區域劃入核心區,同時實行封補、封造和絕對封禁、封育恢復。
(5)建立生境走廓。根據濕地鳥類棲息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建立走廓,維護棲息地的連通,增加其生存機會。
(6)加強區內候鳥流感疫情監測。進一步加強候鳥等野生禽類的疫情監測工作。
6 結語
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優越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氣候條件,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使之成為鳥類的重要棲息地。保護和恢復蓮花山白盆珠自然資源,維持森林及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有效保護生物資源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使一些珍稀瀕危物種(中華秋沙鴨、黑鸛等)得到拯救、恢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致謝:本文陳述引用了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弘、朱世杰教授2001年1月考察報告《蓮花山白盆珠自然保護區鳥類資源》(未公開發表)的部分內容,在此特表感謝。同時感謝參與鳥類調查與監測的李東洋、楊磊、賴子欽、李海濱、郭向品同事及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李小燕研究實習員。
參考文獻:
[1] 駱土壽,陳德祥,李仕春,等.廣東蓮花山白盆珠自然保護區資源及其評價[J].廣東林業科技,2003,19(4):8~12.
: 2008年大學生暑假實習報告——學習、研究 實踐
大一生活即將結束,進入大二,我們會有的專業課,與很多專業知識有的接觸,我和上海的同學們參加了為期五天的暑期實習活動。在這短暫的五天里,我們先后參觀了上海動物園、上海植物園、上海海洋大學魚文化博物館。參觀的過程是快樂的,因為我們看到了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甚至聞所未聞的動植物,接觸了我國甚至世界前沿的技術和科技成果,這讓我們非常興奮,也大大地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的熱愛和濃厚的興趣,雖然這只是一次實習,但對于我個人的意義卻是不同尋常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讓我們這樣的新一代大學生感到自豪不已,但是,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和很多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自然,縮小差距甚至超越的重任就落到我們新一代大學生的肩上。要肩負其這樣的重任,我們要學習和鍛煉的東西很多,而實習的目的也恰恰在于為我們創造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為我們今后的學習研究創造條件。下面,我從我們參觀的幾個地方具體談談這次實習帶給我的收獲和思考。
7月5日我們參觀了上海動物園。這真是一次難忘又輕松的旅行!因為動物園之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與眾多動物零距離接觸的機會。許多在屏幕上看到的面孔立體地展現在面前,真的很激動。當然,和以往去動物園玩不同,我們不但要認識這些動物,還要深入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分布地區等等。比如說眾所周之的華南虎,是中國特有的虎種,生活在中國中南部,這些很多人都已經了解,但是不為人知的是,華南虎雖然體型龐大,但是動作卻很敏捷,而且善于游泳。另外,我國的國寶——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大多數人對它們很熟悉了,尤其是黑白相間的毛色和招牌式的“黑眼圈”,但是如果不是在動物園習得,我們都不知道,大熊貓一天之中絕大部分時間在吃食或者睡覺,極少數時間運動。這些之前我們都是不太了解的,通過親身實習,我們懂得了的相關知識。此外,我們還參觀了金絲猴、天鵝、黑猩猩等動物,每一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特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動物園就像是一個活的博物館,向我們展示了成千上百種動物。通過這次的參觀,我也懂得,每一種動物都是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存在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觀賞的樂趣,也維系著生物圈的平衡和穩定,任何一種動物的絕種或是數量銳減都會嚴重影響到生物圈的平衡,給人類帶來不便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說保護瀕危動物,杜絕使用野生動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