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

      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

      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旅游目的地開發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 旅游營銷 陜西安康

      一、引言

      我國對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的評價依據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通過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項目進行評價,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了該單體旅游資源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分值。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都是知名度高、評分賦值大的“特品”旅游資源及旅游目的地開發,對不屬于傳統觀念中“優質”旅游資源及目的地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然而,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國眾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積極進行旅游開發。那些相對來說旅游資源價值較低、尚未被開發或只是“淺開發”的旅游目的地開發對緩解珍稀自然、文化遺產遭受的旅游壓力,豐富旅游產品品種,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現狀概述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但現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 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本文認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是擁有優質或較為優秀的旅游資源。“非”在漢語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漢語中則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參考經濟學,“次優”的含義是未達最佳標準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適宜的,不最滿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資源次優區”的提法是較為合適的。

      三、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概念和特征

      許春曉將旅游資源非優區定義為“在特定地區內,沒有國家級和世界級的知名風景名勝區,缺少骨干旅游景點,并且旅游景點的豐度和密度均不夠,難于形成優秀旅游產品的現象”。按旅游資源的成因及屬性,馬耀峰等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型。自然旅游資源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主體要素,是地貌、氣象、水體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從根本上說是屬于大自然的產物;而人文旅游資源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特定地域內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優弱豐疏的差異。由于區位條件和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存在這樣一大批自然旅游資源稟賦優勢比較明顯而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我國西部很多貧困地區,長期交通不便,區內工業發展緩慢,人文遺址遺跡較少,但自然生態資源保存良好,這是其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

      根據旅游資源的特征和屬性,本文將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定義為,在特定的區域內,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區位等條件所限和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軌跡不同,擁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人文旅游資源特征不明顯、優勢不突出,暫時難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產品的現象。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相對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變性的特征。隨著當地經濟、旅游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在科學的旅游規劃導引下,憑借區內自然旅游資源優勢,整合、創新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經過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也可成為旅游資源優質區。

      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人類對地理空間選擇、經歷和體驗的過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游決策和行為選擇。對于正待開發或已在開發中的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更需要以真實、獨特、充滿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驅動目的地旅游的發展。區域文脈、地脈是區域自然基礎、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鮮明地展現了區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會因區域文化差異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中普遍面臨的難題是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匱乏和特色不鮮明,難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內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文化資源具有延續性、動態性、可創造性、非獨占性的特點。mommaas hans從增強地點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場地位,進行革新和創意,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民族主義探討了文化產業集群策略,對文化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基于工業遺址改造利用而興起的北京798藝術區,現已成為京城令人矚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可通過對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創新,結合當今旅游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汲取外來優秀文化元素,通過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將其融合進區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發展之中,進行卓有成效的旅游營銷,并逐步向旅游資源優質區演進。

      四、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發展策略——以安康市為例

      1、安康旅游發展簡介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間。秦巴山地是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界線,山地垂直高度大、氣候復雜多變,森林垂直帶譜明顯,漢江從西向東縱貫全市,兩山夾一川的地形格局使這座山水之城獨具特色。長期以來秦嶺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目前仍為國家級貧困地區。與分別以秦漢唐歷史文化遺跡著稱的近鄰西安、咸陽等和以楚漢文化歷史遺跡見長的湖北武漢、荊州、陜西漢中等地相比,其“秦風漢韻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見絀。1983年安康曾發生特大洪災,洪水幾乎摧毀安康古城,原縣城內歷史文化遺跡和陜南小城建筑格局飽受災難。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開發滯后,旅游產業鏈短。2007年國內游客為206萬人次,旅游收入7.21億元,國際游客8000人,旅游外匯收入144萬美元。在周圍西安、重慶、成都、武漢、漢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資源優勢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獨特的旅游形象和產品發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資源并非旅游發展的唯一保證。目的地可進入性、交通容量、空間節點分布同樣重要,而旅游開發反過來也會促進目的地交通環境的改善。如與安康毗鄰的漢中市,在西漢高速公路開通后獲得了旅游發展的良機,2007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33.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2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臨的機遇使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陜南突破發展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陜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陽安鐵路將相繼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鐵路專線、西康二線鐵路也已進入開工建設準備階段,這將會有力地促進安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2、整合、創新人文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產業集群

      文化氛圍是蘊涵在一切環境與氣氛中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特征。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城市文化氛圍是某種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過程,是彌漫于城市空間的社會氣候。與西安、漢中、重慶、武漢等周邊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開發的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安康這所陜南小城具有濃郁而獨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娛樂休閑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長期處于經濟落后狀態下安于現狀、淡定悠閑的城市氣質;漢江穿城而過的浪漫氛圍等因素交織出安康特有的休閑旅游文化氛圍;“燈紅酒綠”的漢江兩岸將成為最令休閑度假旅游者留戀往返的景觀和旅游亮點。要力爭塑造出區別于忙碌、擁擠的現代大都市的獨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獨特魅力,承襲傳統地方文化淵源,創造具有時代特征的當代文化符號。如以傳統的漢劇、陜南民歌、陜南民俗、文學、書畫等藝術創作、文化元素打造陜南風雅之城;修建或修繕各類博物館、電影院、劇院、名人故居、地方傳統建筑民居、畫廊、特色街區等使之成為這座風雅小城的文化標志,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元素在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匯融合,通過休閑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過各種傳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資源、服務產品與項目、管理體制與水平、設施體系、交往經歷與態度的綜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關鍵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將對他們的質量感知、游后評價、口碑宣傳和重游意向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旅游形象策劃的關鍵在于對目的地旅游資源、文脈、地脈的準確把握和提煉,對旅游者的需求、購買決策、消費行為等關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圖的信息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目的地旅游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提煉目的地旅游特質并從周圍旅游競爭對手的同質旅游產品和形象屏蔽中脫穎而出。以語言口號、理念、行為和視覺等形象設計表達出來,由理念內涵、行為系統、傳播感覺系統、風情塑造、核心區塑造等共同構成的一個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復合形象系統。通過旅游形象口號向公眾傳遞,向旅游市場宣讀自身的產品定位和獨特魅力,喚起特定市場的旅游欲望進而做出旅游決定。

      在缺乏具有鮮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資源和形象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的制勝之道是“串聯”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組合旅游產品,塑造多元化、復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如新西蘭成功塑造的“100%純凈的新西蘭”(100% pure new zealand)和“世界探險之都—皇后鎮”(world’s adventure capital)的獨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礎是秦巴漢水在安康境內構造了良好、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漢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蘊。由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完成的《安康旅游總體規劃》,將其形象定位為“水舞秦巴 自然安康”,一個宜游、宜居、自然,兼具優美山水自然風光和休閑格調的旅游勝地呼之欲出。根據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將不同類別的旅游產品橫向串聯起來,形成縱、橫交錯而又相互關聯的立體的旅游產品網絡結構。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與塑造,為安康從周圍歷史文化資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漢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圍。

      4、營銷策略

      ryan and gu認為在旅游景區私有化發展趨勢下,旅游形象已成為目的地營銷者的首選產品和現代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旅游目的地營銷需采取卓有成效的營銷戰略,打造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統一的獨特形象。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旅游營銷更應注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營銷合作,建立緊密的營銷網絡,統籌構建、運行,由形象塑造、產品設計、包裝、傳播與管理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營銷體系,協調、整合旅游地營銷要素,培育統一和諧的形象系統,以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營銷傳播影響力。

      安康旅游營銷可采用“旅游整體營銷+核心旅游產品重點營銷”模式,將目的地作為一個整體旅游產品進行整合營銷傳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imc)。通過廣告、公關和形象推廣活動、銷售獎勵、節慶活動、事件營銷、網絡營銷、面向旅游市場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營銷等,針對特定目標市場,宣傳真實、獨特、充滿魅力的親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閑的旅游形象,傳達一致的旅游產品信息,實施對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銷。

      (注: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安康、漢中兩市旅游產品差異化發展戰略與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08jk001。)

      【參考文獻】

      [1] 許春曉:21世紀中國旅游地理學的新領域:旅游資源非優區研究[j].旅游學刊,2000(1).

      [2] 許春曉:論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與性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4).

      [3] 許春曉:旅游資源非優區“依附式開發”論[j].旅游學刊,2005(1).

      [4] 羅艷菊: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若干理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9).

      [5] 羅艷菊:城郊型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探討[j].江蘇商論,2006(4).

      [6] 唐文躍: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初探[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6).

      [7] 隆學文:旅游非優區開發策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12).

      [8] 李東和、趙玉宗: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7).

      [9] 彭華:關于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 chris ryan、谷慧敏:旅游業對北京互通的社會影響—以環境變化為例[j].中國旅游研究,2007(6).

      [11] 崔曉明、chris 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策略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8(6).

      [12] 馬耀峰、宋保平、趙振斌:旅游資源與開發[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13] 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14] 雷國雄:基于文脈、地脈的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5.

      [15] mommaas hans.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urban studies[j].2004,41(3).

      [16] 孫根年:安康旅游業的區位開發與區域聯合開發[j].商業研究,2005(18).

      [17] http://akstats.gov.cn/article/ndgb/200804/825.html

      [18] 王偉年:城市文化產業區位因素及地域組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19] 沙蓮香:北京人文環境與城市文化氛圍[j].北京社會科學,2004(1).

      [20] 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1] 崔曉明、張紅: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7(1).

      [22] 吳必虎、宋治清:一種區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術程序[j].經濟地理,2001(4).

      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范文第2篇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生態旅游;綜合評價;張家界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119001

      引言

      從20世紀末開始,生態旅游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猛發展,成為旅游發展的新方向。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憑借自身的旅游資源,創造相應的旅游基礎服務設施和條件,通過為旅游者提供服務,來為國家和政府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因此,對生態旅游資源評價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為國家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生態旅游資源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本文嘗試著運用層次分析法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為了能更好地說明問題,本文選取了張家界為實例,對張家界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了實際分析和評價。

      1 研究區域概況

      張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川邊界的武陵山脈腹地,北臨鄂西山地,東望洞庭湖濱,西接云貴高原,南眺雪峰山脈。張家界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巖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其中山地面積最大,占總面積的76%,而最具特色的莫過于石英砂巖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

      張家界的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2個國家森林公園和幾大自然保護區。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森林公園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1%,植被覆蓋率達到97.9%,植物有93科517種,珍貴樹種有珙桐、銀杏、金錢柳、香果樹等。鳥類有6目13科41種,畜類有28種,昆蟲有14目69科208種。其中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獼猴、穿山甲、麝、等,簡直是大自然的基因庫。各種景觀也是引人入勝。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自然景觀16峰、16洞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天門山生物資源也極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80%,動植物資源種類相比之下,比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還多,是一座儲量極為豐富的天然植物園、動物園和藥材庫。再加之幾大國家自然保護區,讓張家界的旅游資源更為豐富。

      2 生態旅游資源評價

      旅游資源評價是指通過某些標準來衡量某一旅游資源在同類旅游資源或全部旅游資源中的地位,以此來確定該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和重要程度[1]。對旅游資源的評價要立足于對整體價值的評估,但單一的評價方法基本上達不到科學、合理的效果。本文主要通過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相結合,來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過對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比較評價指標兩兩間的重要程度,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判斷矩陣每一層次因子的權重,并通過權重組合,計算所有指標因子相對于目標的權重。

      2.1 構建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因子[2]的選取,對于整個生態旅游資源評價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在選取合理的評價因子的時候,既不能太主觀,也不能完全采用單純的定量指標。因為單純的定量指標不能完全適用于旅游評價,如涉及文化背景、美學觀賞價值的評價只能是基于評價者的主觀感知。為此,本文在遵循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原則的前提下,參考國家和一些行業標準,結合相關文獻和專家的問卷調查,將張家界生態旅游資源分為旅游資源要素價值、旅游資源影響力和旅游資源開發價值3大類[3],在此基礎上,又向下分了14個具體的指標,形成了一個遞階層次的評價體系(表1)。

      2.2 確定評價體系中因子權重

      2.2.1 構造判斷矩陣

      根據評價指標體系結構,然后參考標度對照表[4](表2),用數值1、3、5、7、9分別代表兩兩比較,前者較后者的重要程度相同、稍強、強、明顯強、非常的強,2,4,6,8代表兩因素的重要性之比在上述2個相鄰等級之間,倒數代表兩因素的重要性之比為上面的互反數。通過向專家咨詢,得出各因素間的標度值,據此來構造判斷矩陣(表3)。

      2、4、6、8 兩因素的重要性之比在上述2個相鄰等級之間

      2.2.2 求判斷矩陣各因子權重

      根據上述判斷矩陣,可以求出每一個矩陣的最大特征值以及所對應的特征向量,然后將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5],即為各評價因子的權重分配。具體的過程如下:

      本文4個判斷矩陣計算出的結果如下:

      對于矩陣A,最大特征值λmax=3.0940,特征向量WA=[0.7172,0.1947,0.0881]

      對于矩陣B1,最大特征值λmax=7.3525,特征向量WB1=[0.4516,0.1395,0.1395,0.1395,0.0318,0.0318,0.0662]

      對于矩陣B2,最大特征值λmax=4.1170,特征向量WB2=[0.1175,0.0553,0.5650,0.2622]

      對于矩陣B3,最大特征值λmax=3.0000,特征向量WB3=[0.4286,0.4286,0.1429]

      2.2.3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計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檢驗其一致性。當一致性指標時,說明矩陣的一致性令人滿意,否則需要調整判斷矩陣。其中,平均一致性指標RI可以查表(表4)確定。

      對于矩陣A來說,計算得CI=0.0470,CR=0.0904

      2.3 各因子權重排序及分析

      將計算得到的張家界生態旅游資源綜合評價[6]各層因子進行總排序[7],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可知,旅游資源的要素價值的權重最大為0.7172,說明了在張家界生態旅游開發中,資源要素價值應該是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這也是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作用下的產物,是旅游發展的最基礎的的支撐。在各評價因子層中,資源的奇特度和動植物資源的權重最高,依次為0.3239、0.1100,說明吸引游客的主要是當地奇特的景觀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然而,基礎服務設施權重最低為0.0108,說明其對當地的旅游發展有所制約,今后應該加大對基礎設施服務的建設。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一致,說明了層次分析法在張家界生態旅游資源評價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3 結論

      3.1 基于層次分析法

      對張家界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得到的結果與張家界的生態旅游資源基本一致,說明了層次分析法在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方面的可行性。

      3.2 通過層次分析法

      本文從定量和定性2個方面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分析,科學合理地闡述了旅游資源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和開發價值,為我國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一定的科學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彭立圣,牟瑞芳.層次分析法在生態旅游資源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31(3):177-180.

      [2]余敏.層次分析法在旅游資源評價中的應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24(6):100-102.

      [3]呂建樹,劉洋等.魯北濱海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及開發策略[J].資源科學,2011,33(9):1788-1798.

      [4]王建軍,李朝陽,田明中.生態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體系構建[J].地理研究,2006,25(3):507-516.

      [5]王力峰,王協斌,張翠娟.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以廣西金秀縣為例[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6,26(3):435-439.

      [6]馬乃喜.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1996,26(2):171-175.

      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范文第3篇

      關鍵詞:滁州市;旅游形象;旅游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F59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0-0061-02

      1引言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城市旅游形象成為吸引游客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個良好鮮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對城市自身及其所在地區都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和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她在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時,更能形成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帶動力,她客觀地反映了該城市的主要特征和市場定位,并對帶動該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旅游資源是反映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載體,如城市建筑、人文活動、風景名勝區等都可以反映出城市的旅游形象。依據城市主要旅游資源特征來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因此,整合分散、多樣的旅游資源,確定主要的旅游資源類別,給出合理恰當的旅游定位,是發展、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關鍵。這對滁州整體旅游規劃、旅游經濟的發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2滁州市旅游資源總體特征

      滁州市地處安徽東部,瀕臨長江,屬江淮丘陵帶,下轄二市、二區、四縣。位于117°9’~119°12’E,31°52’~33°3’N,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4.4℃~16.6℃,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040 毫米 左右,

      氣候宜人,四季分明。滁州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水秀美,旅游資源比較豐富。

      2.1滁州市旅游資源分類

      旅游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和各種事物等因素。

      2.2滁州市旅游資源特征分析

      2.2.1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密度較大。依據旅游資源特性,2003年國家旅游局頒布新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分類標準,可以劃分得到滁州市主要旅游資源單體計104 個,分屬于7大類,18個亞類,如綜合自然旅游地、地質地貌過程遺跡、自然變動遺跡、天然湖泊與池沼、泉、野生動物棲息地、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綜合人文旅游地、單體活動場所、景觀建筑與附屬建筑、居住地與社區、歸葬地、水工建筑、地方旅游商品、人事記錄、民間習俗、現代節慶和32 個基本類型。按類型統計,地文景觀類包括瑯山、皇甫山、韭山洞、彩云洞在內的單體旅游資源等13 個,水域風光類旅游資源包括臥牛湖、高郵湖、姑山湖、女山湖等7個,生物景觀涵蓋瑯琊山森林公園、神山森林公園、醉翁榆、瑯琊榆等9個,遺址遺跡類有半塔保衛戰舊址、孔雀寺遺址、清流關古驛道、瑯琊古道、明中都城遺址等10個,建筑與設施類如白鷺島生態旅游度假區、護國寺、龍隱寺、皇覺寺、明中都鼓樓、醉翁亭、豐樂亭、會峰閣、吳敬梓紀念館、歐陽修紀念館、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藕塘烈士陵園、梅花壟古墓群、來安半塔烈士陵園、虞姬墓、王小廟無名烈士墓群、釜山水庫、城西水庫等44個,旅游商品如秦欄鹵鵝、天長燴魚羹、全椒管壩牛肉、鳳陽御膳豆腐、鳳陽洪武宴等10 個,人文活動最著名的為小崗村農民大包干、瑯琊山廟會、正月十六走太平等11個。由此可以看出,滁州市是一個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化的地區。山、水、生物等自然旅游資源齊備,品位較高;人文旅游資源頗具魅力,享有一定知名度。

      2.2.2旅游資源分布零散,開發難度大。首先,由于滁州市經濟不發達,對旅游業的投資也不足,交通道路設施不通達,使得一些景區的可進入性降低。其次,本區除幾個已有開發基礎的旅游景區外,其他許多景區都處于待開發狀態,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景區面積小,客容量不足等弱點。最后,雖然滁州市旅游資源稟賦高,但有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地區,在一定區域內沒有形象良好的資源互補優勢,旅游線路串連不良,市場開發難度大。

      2.2.3旅游資源產品結構不合理,旅游形象不明確。同一類型的觀光型旅游資源個體在同一地區出現時,個體之間產生空間競爭,分流游客,從而使各自的吸引力相互抑制,這就是負的近鄰效應。滁州市與南京市距離很近,且旅游資源具有雷同性,必然會存在相互競爭相互替代的關系。尤其在人文旅游資源競爭上,南京市是六朝古都,人文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且品位很高,從而使以人文旅游資源見長的滁州市籠罩在南京市的“陰影區”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滁州市旅游業的發展。而且本區內有一些自然旅游資源由于距離較近,并且存在雷同,也會產生負的近鄰效應。另外,雖然目前旅游業的發展在短期內仍以觀光旅游為主,但從長遠看來,未來旅游更成為一種大眾化的觀賞體驗休閑過程,游客已經不滿足于純粹靜態的旅游,轉而追求有刺激性和參與性的旅游活動。審視滁州市的旅游資源產品仍然是以初級階段的觀光旅游為主,旅游參與性不強,難以滿足旅游者越來越高的旅游需求,有必要按照市場需求對旅游資源進入深度開發,以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較弱,旅游形象也不突出。

      3服務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資源整合

      3.1滁州市旅游資源整合

      滁州市處于丘陵地帶,旅游資源分布廣泛,各個轄區都有旅游資源分布,但在一些旅游資源比較集中的地區又呈地域集聚分布形態,密度較大。如在滁州市、鳳陽縣,旅游資源單體呈較好的集聚分布形態。地域集聚型是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體,單體型可以作為輔助類型。主要的旅游單體距離比較近,集群度高,所以就具有組合優勢,容易發生整合效應。以整合后類別最為豐富的旅游資源作為滁州旅游發展的優勢主打,采取更為積極有效的策略開發保護這些資源,促進全市旅游業積極進步。

      3.1.1整合自然旅游資源。滁州市不僅有許多珍貴的植物,像屬于國家重點保護樹種的瑯琊榆、醉翁榆,還有鷺鳥和省鳥灰喜鵲在內的動物資源。滁州市部分綜合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得很好,是發展生態和休閑旅游的理想場所。喀斯特地貌的發育又形成了一些奇特的巖洞或溶洞景觀,其中有“江北第一洞”之稱的韭山洞。以上這些都是滁州發展成為皖東地區最有前途旅游地的重要保障。

      3.1.2整合人文旅游資源。滁州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眾多。唐滁州刺史韋應物的《滁州西澗》使西澗名傳后世。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使醉翁亭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者,還有獨具特色的“歐文蘇字”。全椒縣人吳敬梓因《儒林外史》而成為著名的諷刺小說家。鳳陽縣小崗村因首先在我國實行“農業大包干”而推動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的推廣,現已是當代中國人追憶致富和大膽創新的圣地,也成為許多旅游者的向往之地。此外,滁州市文物古跡眾多。全市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保護單位11 處,有名山、名亭、古關、古寺、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景觀100多處。其中鳳陽縣的明中都城遺址在城市規劃上的某些布局影響了明北京城的規劃,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這些人文旅游資源如能進一步挖掘它們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開展相應的專題旅游,必會成為滁州發展旅游業的寶貴財富。

      3.2滁州市旅游形象定位

      要塑造一個良好突出的旅游形象,前提是要對旅游目的地形象進行合理定位。形象定位應該把握住一系列的原則:系統性、區域性、特色性、針對性、文化藝術性、互補性和拓展性原則。由此可見,一個合理的形象定位不是人們任意塑造的,而是考慮自身資源優勢,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而形成的。因此,根據以上的原則,結合滁州市旅游資源整合后的主要特點,把滁州市旅游形象總體定位在:山水休閑,帝王文都。宣傳口號可以為:“憶醉翁,茗滁菊,游帝王故里,品天下文山。”“青山奇洞險谷秀,名亭古寺滁州游。”

      3.3 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建議

      滁州市旅游資源總體特征較為明顯,資源稟賦也較高,但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縣鄉地區,再加上基礎設施不發達,一些有價值的旅游景點,如清流關既沒有有利的通達條件,又沒有有效合理的旅游市場開發力度,使得擁有像“清流四石”及“三古遺址”這樣悠久獨特的旅游資源并享有“國內罕見”美譽的景點幾乎無人問津。筆者認為,根據旅游資源整合后的主要特性,應著重在以下方面對提升城市旅游形象采取必要措施。

      3.3.1 依托主體旅游資源的旅游保護與開發

      應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加大保護力度與積極開發利用滁州旅游資源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保護與深度開發并舉。以旅游市場為導向,確定目標游客群,加大宣傳力度;努力改善主體旅游資源所在景區的旅游環境,保持環境衛生;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提高導游及景區工作人員的素質,加強員工的服務意識。力爭在較短時間內,使滁州旅游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3.3.2 基于資源整合的旅游線路開辟

      基于整合后的旅游資源,滁州旅游可開辟兩條經典旅游線路,即皖東古跡精華旅游線:醉翁亭――歐陽修紀念館――龍興寺――明中都城遺址―明皇陵。游客可以通過這些景點去感受歐陽修作《醉翁亭記》時的心境,理解文化名亭的內涵,也可以感受到明朝帝王之鄉的魅力,有利于提升旅客的精神境界。滁州觀光休閑旅游線:(1)神山――瑯琊山――皇甫山――姑山湖――狼巷迷谷――臥牛湖――韭山洞;(2)神山――瑯琊山――白鷺島――釜山公園――高郵湖。游客通過這些景點用視覺領略滁州的形象之美,以觸覺體驗滁州的休閑。

      3.3.3 基于旅游資源整合,實施“五個一”策略

      “五個一”策略是宣傳滁州旅游形象的重要措施,即拍攝一套《滁州攬勝》電視片;編寫一本《滁州旅游手冊》;發行一套《滁州風光》明信片;精制一份《滁州市旅游圖》;選擇一家有影響的網站,聯合開辟一個旨在介紹、宣傳滁州旅游資源的固定平臺(兼有外文版),以多媒體、全方位地將滁州的旅游資源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鄭平建.安徽滁州市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6,(4):51-55.

      [2]馬耀峰,等.旅游資源開發[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旅游產業;一體化旅游;海洋旅游;內陸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A

      區域旅游一體化是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構筑地域大文化、謀求區域大聯合,已成為應對區域競爭根本性戰略【1】。目前我國區域旅游合作,區域旅游一體化進程也呈現迅猛發展態勢,標志著我國旅游業已從景點競爭、線路競爭、城市競爭進入區域合作階段【2】。

      山東地處東部沿海,全省17市中,有7個城市臨海,作為齊魯之地,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旅游資源與內陸旅游資源。山東旅游業的發展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海陸旅游資源的互補性、旅游空間的連續性以及省域內文化的獨特性奠定了海陸旅游合作的基礎。將山東省的海洋與內陸旅游資源進行整合,促進山東海陸旅游一體化,是區域旅游一體化的順勢之舉,有利于山東旅游產業整體得到質的飛躍,發揮出更好的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

      1. 山東海陸旅游一體化的基礎與條件

      1.1山東海陸旅游一體化的旅游資源基礎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與基礎,資源吸引能力的強弱以及規模與豐度是開發當地旅游的關鍵因素,旅游資源的品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當地旅游發展的級別。山東擁有主類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31亞類旅游資源中擁有30類,是中國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1.1.1數量豐富、類型多樣的海洋旅游資源

      山東省臨渤海與黃海,有3000多公里黃金海岸,占全國海岸線的六分之一,近海海域中散布著305個島嶼。綿長的海岸線,數量繁多的島嶼以及特殊的海洋文化造就了山東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山東海洋旅游資源中既有風光迷人的海岸景觀,如青島的石老人、威海的劉公島等,又有引人深思的歷史遺址遺跡,如煙臺蓬萊閣、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等,還有當今風靡世界的水上運動項目場館,如青島奧帆中心,日照全國水上運動基地等。

      對某一區域旅游資源進行評定,不僅僅是看其旅游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程度,還應注重考察旅游資源間的相似性與互補性的程度【3】。山東七個濱海城市,其海洋旅游資源具有豐富性、相似性的特點,兼具多樣性、互補性特征。相似性表現為:濱海七市的地理環境相似,地域文化存在著相似性。便于旅游者對它們建立相同的認知印象,且認知程度高,有利于山東省旅游城市品牌的塑造與推廣。其互補性表現為:山東濱海七市都有各自獨特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資源,這決定了他們彼此之間存在不完全替代性的。這些具有不同文化積淀的旅游資源只有進行一體化整合開發,聯合營銷,才能打開更大的市場。

      1.1.2質優量豐,自然人文高度融合的內陸旅游資源

      山東內陸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所開發的4A級以上景區有50家,不僅擁有高品質的人文旅游資源,還不乏高級別的自然旅游景觀。

      旅游的主要特點是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山東省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旅游資源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起源于山東內陸地區并作為山東省文化構成核心的齊文化和魯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堅,它的源起、流傳、傳承及發展影響了中國數千年,這從根本上確立了山東內陸地區旅游資源高文化含量的極品地位。此外,山東其他的文化脈系,如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舜文化、莒文化等都賦予資源深厚的文化內涵,它們滲透到各類自然旅游資源當中,提升了旅游資源的品位,增強了旅游資源的核心吸引能力,造就了自然與人文高度融合的資源特征。最典型的如泰山,作為自然與人文雙重世界文化遺產,帝王封禪文化提升了泰山自然景觀的品位,風光景致承載了泰山的文化底蘊,自然與人文的高度融合造就泰山在山東乃至全國的重要旅游資源地位。

      綜上所述,一方面,山東省域內各地市相鄰地理特征大大降低了人員流動的時間和費用,并且所含的文化和語言相通,旅游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動順暢,為海陸旅游一體化創造了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山東的海洋和內陸旅游資源具有很強的資源互補性特征,能滿足不同的旅游者的需求。加強山東海陸旅游一體化開發,促進海陸之間相互旅游活動的聯合,可以彌補山東旅游季節性明顯的缺陷。在海濱地區的旅游淡季,依靠內陸地區豐富的旅游產品,彌補海洋旅游產品的客流量不足的缺陷;在海濱旅游旺季,合理引導旅游者對內陸旅游產品的消費,緩解過熱旅游地區的旅游壓力,實現山東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2交通條件

      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范文第5篇

      [關鍵詞]旅游資源;旅游資源群;GIs;開發潛力;陜西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07)04―0025―05

      旅游資源是旅游產品吸引力產生的核心要素。一般而言,在區域旅游資源系統中,旅游資源是以個體的集合群的形式――旅游資源群的形式而存在,結合生態學中“生物種群”的定義,引入“旅游資源群”的概念。所謂“旅游資源群”是指占據一定地理空間同類旅游資源的集合體,旅游資源在特定的地理空間重要存在形式,是區域旅游資源系統組成的基本單位[1]。旅游資源群這一概念強調從整體出發,分析旅游資源的集群效應,研究旅游資源的屬性特征,這對于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當前旅游資源學研究中,有關旅游資源群的研究基本上仍處于萌芽階段。截至目前,全國范圍以及部分省、直轄市、自治區尚未進行全面的旅游資源普查,旅游資源的研究仍處于資源綜合開發研究階段,對旅游資源群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基礎信息資料,更談不上運用旅游資源群的概念來研究整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達到區域旅游資源的群體效應[1―6]。本文采用自2003年8月開始,歷時2年多的陜西旅游資源普查工作獲取的第一手數據,結合GIS技術和統計分析方法,對陜西區域各大類旅游資源群中個體的分布進行了可視化,計算出各群的開發潛力,并從多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與評價。

      1 研究區概況

      陜西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南北景觀薈萃與過渡的交融區,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特色鮮明、絢麗多彩。5000年文明所積淀的文物古跡、歷史遺存遍布三秦大地;陜北高原、關中盆地和秦巴山地,構成了大量的、獨具魅力的自然景觀,是我國最重要的旅游資源大省之一。陜西位處歐亞大陸橋的中樞位置,起著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戰略作用,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科技和文化教育較發達,為旅游業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良好條件。

      經普查,截至2005年9月,陜西省旅游資源有9972個,按類型可分為兩類:自然類型654個,占6.6%,人文類型9318個,占93.4%;按等級可分為6個級別:5級154個,4級409個,3級1165個,2級1378個,1級2373個,未獲級4493個。在11個地市、區中,旅游資源單體最多的是西安市,共計2148個,其中優良級(3級以上)旅游資源單體自然類型25個,人文類型551個,最少的是楊凌區,共計86個,其中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自然類型0個,人文類型24個。以上數據充分表明,陜西省是一個旅游資源大省,人文類型旅游單體占多數,空間分布廣泛,見圖1。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對陜西區域旅游資源群的開發潛力進行研究,首先應計算出其開發潛力,但由于該過程中需要相關的圖形數據和統計數據,故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全部旅游資源普查數據的可視化與統計、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的計算。

      2.1普查數據可視化與統計方法

      由于陜西旅游資源普查獲得的最新資料涉及的數據量大,種類繁多,覆蓋范圍較廣,因此為了便于普查數據的可視化與統計,必須對其建立空間數據庫。本研究利用普查獲得的各個旅游資源地理位置數據,批量導人到GIS軟件中,實現普查數據的圖形化顯示,建立圖形數據庫,并對屬性數據(如名稱、種類、級別、行政隸屬等)進行分類、編碼,建立屬性數據庫,然后實現這兩個數據庫的鏈接,從而建立陜西旅游資源空間數據庫。在該庫的基礎上,通過條件查詢,實現各區域的面積量算以及各類型旅游資源數量的統計,并用GIS軟件的運用空間分析功能,算出各類型旅游資源單體之間的距離之和n]。

      2.2開發潛力計算方法

      根據開發潛力的概念界定,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的大小決定于區域旅游資源群規模大小和集聚程度以及資源優越度指數的高低,是由旅游資源群的規模度、集聚度和優越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區域內旅游資源群而言,聚集度指數越小,則旅游資源聚集度越大,旅游資源單體間關聯度越強;規模度指數越大,則單位面積內旅游資源單體數量越多;優越度指數越大,則區域中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數量越多,旅游資源群市場知名度就越高,市場開發潛力就越大[1]。

      考慮到這三種指數對于區域旅游資源群總體開發潛力的不同影響,本研究認為各指數對總體開發潛力的影響權重一致,因此,區域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可用公式表示:

      pij=Sij+Dij/Rij

      (1)

      其中:Pij為第i個區域內j類旅游資源群的開發潛力;Sij為第i個區域內j類旅游資源群優越度指數;Dij為第i個區域內j類旅游資源群規模度指數;Rij為第i個區域內j類旅游資源群聚集度指數[1]。

      3 陜西區域旅游資源普查數據可視化與統計

      3.1數據可視化

      此次旅游資源普查結果顯示,陜西省共有9972個旅游單體,數量大,類型、等級較多,因此,在標注旅游單體時,本項研究采用文件讀取的方法,將旅游單體批量生成旅游資源單體數據庫,然后在ArcGIS軟件的支持下,在基礎要素圖上標注出來,從而獲得陜西省旅游資源分布圖,見圖1。

      3.2數據統計

      在本次陜西旅游資源普查中,采用的分類體系是國家旅游資源分類標準(GB/T 19872―2003),將陜西旅游資源劃分為主類一亞類一基本類型三個層次,分屬地文景觀(A)、水域風光(B)、生物景觀(C)、天象與氣候景觀(D)、遺址遺跡(E)、建筑與設施(F)、旅游商品(G)和人文活動(H)等8個主 類,31個亞類,155個基本類型;按分級體系劃分為3個優良級(5級、4級、3級)和3個一般級(2級、1級、0級)。陜西省旅游單體分區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4 陜西區域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計算

      本研究考慮到研究的意義及難易程度,分8個主類計算了陜西區域旅游資源群的開發潛力。根據公式(1)得知,欲計算出旅游資源群的開發潛力,必須首先得到聚集度指數、優越度指數和規模度指數。

      4.1三種指數的計算

      聚集度指數(conglomeration)反映了旅游資源群個體空間分布聚集程度,是旅游資源群個體關聯度程度大小的重要體現,它是衡量旅游資源群個體在空間上縱向排列所產生的屏蔽效應大小程度的重要指標。把旅游資源單體看作點要素,則聚集度與最鄰近點之間的距離的平均值和點密度成正比關系。優越度指數(dominance)是表示優良級旅游資源在同一區域、同類型旅游資源群中的地位指標,它表明區域旅游資源組成中此類旅游資源類型在旅游資源群中的支配程度,與區域內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數量成正比關系,與旅游資源群旅游資源單體總數成反比關系。規模度指數(dimensions)是指單位面積內旅游資源單體數量,其值越大表明區域內旅游資源規模越大,它與旅游資源群中單體數量成正比關系,與區域面積成反比關系[1]。根據以上各指數的定義,不難算出陜西區域旅游資源群的聚集度指數、優勢度指數和規模度指數。

      4.2開發潛力的計算

      根據公式(1),將各區域各類型旅游資源群的聚集度指數、優越度指數和規模度指數代入,即可計算出陜西區域各主類旅游資源群的開發潛力,其結果如表2所示。

      5 結論與討論

      經過對表2和圖2的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從整體來看,各類旅游資源群中,開發潛力從大到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楊凌的人文活動旅游資源群(1.6415)、楊凌的建筑與設施旅游資源群(1.1653)、絨陽的人文活動旅游資源群(1.1486)、西安的建筑與設施旅游資源群(0.9802)、西安的人文活動旅游資源群(0.7534)。從所處的地理位置方面分析,楊凌、咸陽、西安這三個區域都位于關中平原,并且相毗鄰,交通便利,從旅游資源群的類型方面分析,人文活動、建筑與設施這兩類旅游資源群的開發潛力在全省范圍內相對較大,各類旅游資源群的開發潛力平均值同樣體現了這個規律,即建筑設施旅游資源群的平均開發潛力為0.551,人文活動旅游資源群的平均開發潛力為0.5332,由此可見,陜西省的旅游資源群開發應以西安、咸陽和楊凌這三個區域為中心,實現“西一咸一體化”旅游資源的規模化開發,開發的重點應放在人文活動和建筑與設施旅游資源群方面。

      (2)從旅游資源群的類型來看,地文景觀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最大的區域是商洛(0.5818),這是因為商洛雖僅擁有17個優良級地文景觀旅游資源,不及安康、寶雞和漢中,但這些資源相對比較集中,如金絲大峽谷、柞水溶洞等;水域風光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最大的區域是渭南(0.3455),經統計分析,渭南擁有6個優良級水域風光旅游資源,如華山風景名勝區等,從數量上就已排在全省其他區域的前列;生物景觀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最大的區域是延安(0.6533),延安擁有7個生物景觀旅游資源,如山丹丹花等,所處地理位置相對比較集中,故其開發潛力最大;天象與氣候景觀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最大的區域是寶雞(0.2183),經統計,全省范圍內,優良級天象與氣候景觀旅游資源僅有1個,就是位于寶雞眉縣境內的平安云海;遺址遺跡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最大的區域是楊凌(0.143),雖楊凌僅擁有1個優良級遺址遺跡旅游資源疙瘩廟遺址,在數量上位居全省倒數第一,但由于交通便利,故其開發潛力最大;建筑與設施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最大的區域也是楊凌(1.1653)。這是因為楊凌雖然擁有19個優良級建筑與設施旅游資源,在數量上位居全省倒數第二,但由于楊凌本身區域范圍較小,這些資源的位置分布非常集中,故其開發潛力最大;旅游商品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最大的區域是西安(0.5195),經統計分析,西安擁有28個優良級旅游商品旅游資源,如西安羊肉泡饃等,在數量上具有絕對的優勢,且位置相對集中,位于市區,故其開發潛力最大;人文活動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最大的區域還是楊凌(1.6415),楊凌擁有2個優良級人文活動旅游資源,后稷和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雖然數量上非常少,但所處地理位置很集中,故其開發潛力最大。根據上述結論,陜西各種旅游資源群的開發可結合不同區域的不同旅游資源群特點,充分發揮各區域的旅游資源群優勢,整體提高陜西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

      (3)從各區域來看,8大類旅游資源群的開發潛力總值最大的是楊凌(3.393),西安次之(3.236),位于開發潛力總平均值(2.172)之上依次還有咸陽(2.696)、延安(2.582)。經查閱相關資料并分析普查數據發現,楊凌區是1997年國家批準的高科技農業示范區,經近幾年來國家不斷投資建設,現已交通便利,路網密織,雖范圍最小,但有24個優良級旅游資源,如水上運動中心、昆蟲博物館、人工降雨大廳、后稷和楊凌國際節水科技博覽園等,分布非常集中;西安是陜西省的省會,行政、文化集中的文明古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旅游資源數量占陜西省旅游資源總數量的1/4左右,有全世界聞名遐邇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諸多享有盛名的旅游資源;咸陽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有不少與歷史有關的旅游資源,如乾陵、茂陵、漢武帝劉徹等,同時交通便利,國際機場位于該區域內;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有最具特色的黃河文化、祭祖文化,東臨黃河,與山西相鄰,西與甘肅接壤,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旅游資源數量約占陜西省旅游資源總數量的1/8。以上分析發現,從旅游資源群的角度考慮,陜西省的旅游資源開發應以這幾個區域為中心,發揮各自的優勢,特別是延安的特色紅色旅游,同時把集群式旅游資源開發模式作為新思路,產生群體效應,最終實現整個陜西省的旅游資源更科學、有效的開發。

      總之,本文利用“旅游資源群”這一概念及開發潛力計算方法,得出了陜西區域各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從資源集群的角度出發,經整體、全面的分析,總結出陜西區域旅游資源的空間集群特征,把生態學的種群觀點引入到旅游資源研究中,探索了新的研究思路,對于陜西區域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9271037)

      [收稿日期]2006―12―13

      [作者簡介]張君(1980―),女,陜西西安人,研究實習員,碩士,主要從事統計與GIS應用研究,E-mail:。

      [參考文獻]

      [1]席建超,葛全勝,成升魁,等.旅游資源群:概念特征、空間結構、開發潛力研究[J].資源科學,2004,26(1):91―98.

      [2]郭來喜,吳必虎,劉鋒,等.旅游資源分類系統及其類型評價研究[J].地理學報,2000,55(3):294―301.

      [3]章錦河,張捷,劉澤華.基于旅游場理論的區域旅游空間競爭研究[J].地理科學。2005,25(2):248―256.

      [4]林嵐,趙清,趙淑玲,等.旅游保護性開發區劃的實施途徑與案例研究[J].地理科學,2005,25(4):501―507.

      [5]馬耀峰.新世紀陜西旅游產品的開發[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2(1):85―89.

      四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片软件| 在线观看国产区亚洲一区成人 |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 |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亚洲精午夜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电影网址|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制服|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欧洲精品一|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 亚洲一区综合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亚洲日韩在线第一页 |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亚洲黄色在线播放|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精品电影网|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日韩va亚洲va欧洲va国产|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国产|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影院 |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无线码| 亚洲gay片在线gv网站|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