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統疾病常見癥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074-01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種類龐雜,臨床最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有:毛細支氣管炎、肺部感染、肺結核、小兒哮喘以及小兒支氣管肺炎等,而患兒的主要臨床特征是反復喘息、呼吸困難、體溫升高以及慢性咳嗽等。以往對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主要治療方法主要是超聲驅動霧化治療,但是其臨床應用效果卻不如人意。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還有對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深入了解,氧化驅動霧化吸入在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方面應用逐漸廣泛,該治療方法有著治療周期短以及臨床效果突出等優點。本院自2010年始對呼吸系統疾病患兒應用氧氣驅動霧化吸入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共100例。患兒疾病具體如下:小兒哮喘患者32例,毛細支氣管炎患兒30例,支氣管肺炎患兒19例,急性喉炎患兒11例,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患兒8例。男性患兒56例,女性患兒44例;年齡最大的為7歲,最小的為70天,其平均年齡為(4.7±0.3)歲。以隨機數字表的方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有患兒50例。2組患兒的性別、年齡以及疾病種類等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的患兒采用常規的治療方式以及對癥支持治療,也就是平喘、抗感染、鎮靜和氧療等治療方法,還有常規的護理方法。
1.2.1 實驗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同時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治療方式。給患兒使用的醫療器械是北京吉納高新醫療奇效有限公司生產,QW15型氣化霧化吸入器。患兒通過面罩來吸入藥物特布他林霧化液,每次吸入2.5mg的劑量;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針對不同年齡的患兒劑量也有所不同,小于1歲的嬰幼兒,每次0.5mg,大于1歲的嬰幼兒每次1.0mg;氨溴索注射液每次7.5mg。氧流量是每分鐘6L,治療時間一般是20分鐘左右,等到吸入劑的霧氣完全消失為止,1天兩次,如果癥狀嚴重的患兒可以適當的增加次數,但是最多不能超過4次。
1.2.2 對照組
對照組患兒霧化液配置與實驗組患兒相同,使用儀器為WH-968超聲霧化器,患兒與噴嘴連接。根據患兒病情,一般情況下超聲霧化治療的時間為20分鐘,每天治療3次。在霧化之后將霧化器關閉,并指導患兒進行漱口還有排痰等步驟。
1.3 療效判定標準
本次研究對患者的療效標準判定,分別以顯著、有效以及無效來作為標準。患兒在3天之內明顯出現癥狀緩解,呼吸困難和缺氧的情況有所改善,哮鳴音減少甚至消失,判定為顯著。患兒用藥4-5天之后癥狀有所緩解,呼吸困難和缺氧的情況有所改善,肺部羅音和哮鳴音減少甚至消失,判定為有效。患兒在用藥5天之后癥狀仍然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是加重的為無效[1]。療效的有效率=療效顯著+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優于對照組患兒;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
實驗組患兒在霧化吸入后心率與SpO2改善相對于對照組患兒要具有顯著優越性(P
3 討論
在兒科臨床上,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常見的高發病,對小兒本身身體健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本身具有發病率高,病情發展迅猛以及危害性大等特點,在臨床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在對患兒進行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治療的時候需要對患兒情況密切觀察,對于霧化吸入的干預有面罩吸入法和口含嘴吸入法這兩種。在口含嘴吸入法臨床的實踐當中,因為嬰兒在吸入的時候會有哭鬧掙扎的表現,噴嘴在口中來回的進行移動會很容易讓嬰幼兒的口腔黏膜和牙齦出血,而且嬰幼兒在哭鬧的時候會大量的分泌腺體,通常會在噴嘴的表面形成一層薄膜,這層膜會讓噴嘴產生堵塞對治療效果有所影響。面罩因為質地比較柔軟不會對患兒的面部產生太大的壓迫感,我們可以將口罩放在患兒的口鼻之上,不但吸入的效果良好而且對患兒也不會產生損傷[2]。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治療的患兒,相對于接受超聲霧化吸入法治療的對照組患兒,其臨床治療效果更具有優越性。結果提示對呼吸系統疾病患兒應用氧化驅動霧化吸入方法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治療周期不長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具有安全高效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呼吸系統;發熱
【中圖分類號】 R974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7-8517(2009)24-0120-01
發熱是內科診療工作中十分常見的癥狀,其原因按診斷學分類有: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發熱是呼吸體系疾病中最常見的癥狀。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54例中男29例(53.7%),女25例(46.30%),年齡14~89歲;入院前發熱時間1天~1年,平均15.80±34.69天;住院時間1~55天。
1.2 病情 感染性疾病49例,90.7%(肺炎24例,48.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18.3%;支氣管擴張4例,8.18%;肺結核3例,6.12%;結核性胸膜炎3例,6.12%;肺膿腫2例,4.08%;膿胸1例,2.04%;急性氣管支氣管炎2例,4.08%;COPD急性加重期1例,2.04%)。非感染性疾病5例,9.3%(間質性肺炎3例,6.48%;肺癌2例,2.82%)。
1.3 確診 本組54例患者中有21例(38.8%)通過病史、癥狀、體征常規實驗室檢查及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而有23例(42.5%)患者需要進一步通過肺部CT檢查才能明確診斷,共有3例(4.74%)患者進行病理學檢查,其中有2例(3.7%)可以確診。本組共有8例(14.8%)患者通過以上方法仍無法確診或患者因故拒絕行病理學檢查的最終通過試驗治療明確診斷。
2 結果
住院期間死亡38例,其中8例患者伴有潛在的而且較輕的疾病。存活的16例中均在某種程度上借助于體格檢查,其中6 例行內科或外科治療,10例經過抗感染治療后癥狀改善。存活的16例中感染性疾病6例(37.5%) 、腫瘤1例(6.25%) 、非感染性疾病5例(31.25%) 、其它疾病4例(25%)。
3 討論
3.1 伴有發熱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病因構成 呼吸系統是人體與外界接觸最密切的內臟器官,正常成人每24小時吸入空氣約10000L,而空氣中含有各種細菌、病毒等病原體。而由于大氣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的因素增加了呼吸系統對各種病原體的易感性,因此伴有發熱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為感染性疾病。
3.2 入院前發熱時間、及發熱程度與伴有發熱的呼吸系統疾病的關系 確定患者入院前發熱時間對于伴有發熱的呼吸系統疾病定性診斷具有一定幫助。感染性疾病一般由于起病急、病程、病程短,因此入院前發熱時間一般較短。本組54例感染性疾病中入院前發熱時間在1周以內的有29例(53.8%)。非感染性疾病多數起病緩慢、隱匿、癥狀不典型,應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常常需要周轉多家醫院才能最后確診,因此病程較長。本組5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病程超過2周的有21例(55.26%)。需要特別指出,結核病(肺結核、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屬于慢性感染性疾病,起病程較其他感染性疾病明顯長。本組3名結核病入院前發熱程度與其他49例感染性疾病入院前發熱程度對比后發現,結核病在入院前發熱體溫37.3-38.0℃組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感性疾病,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在39.1-41.0℃組所占比例明顯高于結核病組。此種差異反應出結核病在發熱上以低熱為主的特點。因此,入院前發熱程度對于鑒別結核病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意義。
3.3 試驗治療的意義 試驗性治療在臨床中應用很多,尤其痰結核菌陰性的肺結核或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的診斷,在無法獲得病理學結果時常常要進行試驗性治療。本組54例病例中其中肺炎24例、肺膿腫2例、肺結核3、結核性胸膜炎3例,根據臨床經驗,除化膿性肺炎外,其它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體肺炎在有效抗生素和藥物治療下,2-3周(不超過1個月)肺部炎癥可完全吸收,但老年人肺炎吸收較緩慢,某些肺炎治療不及時形成機化性肺炎,支氣管肺癌所致阻塞性肺炎不易治愈,病灶存在時間較長。影像學撿查常將上肺野的炎性病變診斷為肺結核,下肺野的炎性病變診斷為肺炎,臨床醫生短時間難以確定是肺炎或是結核,不要急于抗結核治療。發熱伴有肺內炎性改變,有效的經抗炎治療1周左右,或更短的時間體溫降至正常,可診斷為肺炎;如果體溫不降或由高熱變為低熱,則應懷疑結核的可能,可先用無抗結核作用的抗生素治療,一邊治療,一邊作進一步檢查(結核菌,其它病原微生物檢查),如果查出結核菌,立即改行抗結核治療;如果已無發熱,結核菌,繼續按肺炎治療,2-3周(不超過1個月)病灶完全吸收,則肺炎診斷可以成立;反之,肺部炎性病灶經抗生素治療仍無吸收好轉,甚或惡化,在除外肺癌阻塞性肺炎(纖支鏡檢查)應考慮肺結核,作一些輔助檢查如結核菌素試驗,結核抗體測定等、抗結核試療有效,驗證診斷。如果根據放射診斷為肺結核抗結核治療一個月內病灶完全吸收則不可能是肺結核,肺結核是一種慢性炎癥,病灶中有滲出,干酪壞死,吸收消散緩慢,不可能在一個月內完全吸收。
參考文獻
【摘要】目的:研究探討對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進行中醫辨證,為臨床中西醫結合診斷以及治療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提高理論參考依據。方法:對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例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辨證分為四型:肺熱壅盛型、脾腎陽虛型、痰濕內盛型、外寒內飲型。對照患者的呼吸系統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概率,總結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類型的規律性與特點。結果:經中醫辨證,我院收治的40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肺熱壅盛型9例,占22.5%;脾腎陽虛型10例,占25.0%;痰濕內盛型12例,占30.0%;外寒內飲型9例,占22.5%。結論: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可分為以下四類,痰濕內盛型感染率最高,脾腎陽虛型患者感染率再次,肺熱壅盛型患者感染率與外寒內飲型患者感染率最低。
【關鍵詞】呼吸系統 感染性疾病 中醫辨證 分型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體質、抵抗力也有較大幅度的減弱。真菌感染已經逐漸成為誘發呼吸系統疾病的突出病因,真菌已經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種[1]。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臨床常見癥狀為有大量的痰液產生,而不一樣種屬的細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有所不同[2]。而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近年來成為臨床醫務工作者關注的熱點。筆者試圖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患者感染情況相互驗證,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病例均選自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0例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自21歲至84歲,平均年齡為49.43±11.78歲。其中經西醫診斷為肺氣腫患者8例,慢性氣管炎患者15例,肺炎患者4例,肺腫瘤患者7例,肺源性心臟病患者6例。
方法:對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例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辨證分為四型:肺熱壅盛型、脾腎陽虛型、痰濕內盛型、外寒內飲型。對照患者的呼吸系統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概率,總結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類型的規律性與特點。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之間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之間的比較使用t檢驗進行分析,統計結果以P
結果:
經中醫辨證,我院收治的40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肺熱壅盛型9例,占22.5%;脾腎陽虛型10例,占25.0%;痰濕內盛型12例,占30.0%;外寒內飲型9例,占22.5%。具體數據如下表所示。
討論:
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多發病,其主要病變在氣管、支氣管、肺部及胸腔,病變輕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響,重者呼吸困難、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農村則占首位。更應重視的是由于大氣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及其他因素,肺氣腫患者,慢性氣管炎患者,肺炎患者,肺腫瘤患者,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等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有增無減[4]。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臨床常見癥狀為有大量的痰液產生,而不一樣種屬的細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有所不同。而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近年來成為臨床醫務工作者關注的熱點[5]。
本文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中醫辨證分型分為四類,肺熱壅盛型、脾腎陽虛型、痰濕內盛型、外寒內飲型。上述四類分型其中有三類可以相互轉化,外寒內飲型患者并未發生任何轉變。肺熱壅盛型患者轉變為痰濕內盛型,其轉變過程包括邪實正未虛,體現為臨床病程長,發作頻率較為頻繁,一般肺部感染長期不愈患者易發生。患者的臨床癥狀一般為痰液黃粘、咳嗽、痰液量大。胸悶、便干、口渴,但無發熱現象。有痰濕內盛型患者轉變為脾腎陽虛型,其轉變過程包括正虛邪實、實邪傷正、久病致虛、正氣不足。一般有長期吸煙史、肺氣腫、年老體虛、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易發生。臨床表現為咳吐粘稠或白色的痰液、經常咳嗽、早晨起床后痰液量較大。有脾腎陽虛型患者轉變為痰濕內盛型,其轉變過程一般發生在患者出現心衰后經一系列醫療措施后逐漸好轉時。肺心病或慢性氣管炎患者由于勞累或感冒導致病情加重,從而引起心衰、肺部感染,臨床表現為不能平臥、浮腫、喘息、心悸氣短。
本研究發現,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患者的真菌感染概率密切相關,患者的真菌感染率服從以下規律:痰濕內盛型感染率最高,肺熱壅盛型患者感染率次之,脾腎陽虛型患者的感染率再次,外寒內飲型患者感染率最低。4種中醫辨證分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真菌感染均以白色念珠菌為主。
參考文獻
[1] 范洪, 鄭小麗, 石海香, 等. 呼吸系統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養結果分析[ 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03, 2(1): 24~26
[2] 蔣洪敏, 韋超凡, 陳利玉, 等. 白色念珠菌誘導小鼠胸腺細胞凋亡[ J].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1999, 19: 453
[3] 葉應嫵, 王毓三主編.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 第2版.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7: 461.
[關鍵詞] 鹽酸氨溴索;呼吸系統;感染
臨床中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肺栓塞以及肺心病等;其發病原因多多是由呼吸系統出現功能性紊亂、呼吸道感染所引起,患者表現以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難、高熱等為主[1],老年或新生兒患者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不可逆性損傷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中將探討鹽酸氨溴索在呼吸系統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期間我院呼吸科收治的80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6-71歲,平均(39.24±2.34)歲;病程3-12d,平均病程(5.58±1.62)d;支氣管肺炎21例,慢性阻塞性肺炎12例,氣管炎7例。觀察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3-73歲,平均(41.51±4.27)歲;病程2-14d,平均病程(6.25±1.42)d;支氣管肺炎23例,慢性阻塞性肺炎10例,氣管炎7例。兩組患者臨床癥均以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為主,且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排除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營養不良患者[2]。
1.2治療方法
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采取鹽酸氨溴索(15mg鹽酸氨溴索注射液+5%葡萄糖20ml中靜脈注射,2次/d),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評價標準[3]
(1)治愈: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哮喘或肺部干濕羅音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X光影像檢查顯示肺部功能良好;(2)有效: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肺功能有一定恢復;(3)無效:經過治療后患兒的各項臨床癥狀沒有出現好轉甚至有進一步惡化趨勢。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針對所得資料進行系統的統計學分析,其中的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方法進行檢驗。當P
2結果
治療后對照組治愈18例(45%),有效15例(37.5%),無效7例(17.5%),總有效率為82.5%;觀察組治愈27例(67.5%),有效12例(90%),無效1例(2.5%),總有效率為97.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多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呼吸系統紊亂、感染等導致,發病時患者呼吸道內的炎性分泌物會增多、黏稠,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尤其是兒童患者,其呼吸道管腔狹窄、黏膜柔嫩,而且消除能力薄弱,因此一旦出現呼吸道感染,就會造成分泌物增多、粘稠,阻塞氣道,影響通氣功能。因此,臨床治療以止咳祛痰為基本原則。
鹽酸氨溴索注射劑(Ambroxol hydrichloride injection,ABX,又稱沐舒坦)是溴己新的有效代謝產物(Bromhexine)[4],其性狀為無色透明液體,是臨床中常用的祛痰劑,具有促進黏液排出的作用,并對分泌物有溶解作用,用藥后可以促進纖毛上皮的再生,恢復纖毛功能;刺激肺表面活性物質分泌,改善呼吸道纖毛區與無纖毛區的消除作用,保證呼吸道的自凈機制。有報道稱[5],鹽酸氨溴索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夠抑制中性粒細胞中H2O2的產生,清除氧化物H-、次氯酸(HOCl),減弱氣道高反應性;此外,鹽酸氨溴索還可以抑制白細胞和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白三烯,減少嗜酸粒細胞釋放細胞因子,抑制氣道平滑肌收縮,在祛除呼吸系統內部粘稠的分泌物的同時還同時具有鎮咳、化痰、消炎等功效。
通過本組研究可以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治愈27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82.5%),說明在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中應用鹽酸氧溴索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臨床療效確切,治療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柯海紅,袁強,劉光發,等.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療效觀察[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9,7(3):151-152.
[2] 劉麗,王曉林.空氣壓縮泵治療小兒合胞病毒肺炎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0,03(11):941-943.
[3] 張世梅.蘆金萍.嬰幼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治療前后潮氣呼吸肺功能的改變[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7):1127-1128.
[4] 黃燦媛.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佐治小兒支氣管肺炎69例療效觀察[J].右江醫學,2010,38(3):306-307.
【摘要】目的:觀察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護理效果及意義。方法: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給予抗病毒、抗生素等治療,采取生活飲食護理、心理護理、對癥及用藥護理和健康教育。結果:本組96例,經正規抗病毒、抗感染及中醫藥治療,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無并發癥發生。結論:呼吸系統疾病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加強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及護理,對于降低整個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5-1025-0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癥的概稱。常見病原體為病毒,少數是細菌。其發病無年齡、性別、職業和地區差異。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有時可引起嚴重的并發癥[1]。特別是在冬春季節,其發病率增多。在氣候突變時較易引起流行,如,SARS,甲流感干等。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共診治護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96人,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96例,男46例,女50例;年齡5-76歲,平均36.6歲;普通感冒34例,急性病毒性咽喉炎12例,急性皰疹性咽峽炎8例,急性咽結膜熱16例,急性咽-扁桃體炎26例;臨床表現:普通感冒以鼻咽部卡他癥狀為主要表現。起病較急,初期有咽干,咽癢或燒灼感,伴有發熱流清水樣鼻涕,3天后鼻涕變稠,可伴有咽痛、咽鼓管發炎使聽力減退。急性咽喉炎臨床特征為發熱、聲嘶,講話困難,咳嗽時咽部疼痛;急性咽結膜炎表現為發熱,咽痛、畏光流淚,咽結膜充血;咽-扁桃體炎起病較急,咽痛明顯,畏寒發熱,體溫可高達39°C以上。檢查可見咽部明顯充血,扁桃體腫大、充血、表面有黃色點狀滲出物,下頜淋巴結腫大,壓痛等,肺部無明顯異常。并發癥:急性鼻竇炎3例,中耳炎3例,氣管-支氣管炎2例。實驗室檢查:咽-扁桃體炎26例,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均增高,其他70例白細胞計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比例升高。
1.2治療方法:利巴韋林片,2片,tid.Po。對于白細胞計數升高及伴有并發癥者給予地紅霉素腸溶片0.25g,qd.po。較重者0.25.bid.po。清溫蓮花膠囊2粒,bid。Po。雙黃連口服液10ml,bid.Po。對于有并發癥者給予靜脈應用抗生素。
1.3護理方法:
1.3.1生活護理:保持室內適宜溫度在20度左右,濕度在60%,環境安靜、舒適,保持空氣流通,以休息為主。避免到不良環境中去,如粉塵,花粉等刺激性氣體環境。做好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
1.3.2飲食護理:給予清淡、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食物。鼓勵患者每天保持足夠的飲水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保證足夠睡眠時間。
1.3.3心理護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咽喉部疼痛,發熱等,往往容易急躁,產生焦慮、憂郁、恐懼等不良情緒,特別是伴有下頜淋巴結腫大者,會產生更大的心理負擔,認為自己是否患有腫瘤等,護士應該給予安穩,講解有關上呼吸道感染的基本癥狀和自然轉歸,給予關懷,鼓勵患者樂觀向上,保持情緒穩定,促使疾病早日康復。
1.3.4防治交叉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一般具有傳染性。注意隔離病人,減少探視。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避免對著他人,注意使用紙巾等物品,包裹痰液和噴嚏粉末,并放置于預消毒垃圾袋內。
1.3.5對癥護理,預防并發癥:口渴時給于飲水,高熱時給予物理降溫[2],注意保暖,咽痛,痰液粘稠時,可給于霧化吸入(霧化液組成慶大霉素8萬單位,溴己新30mg,利多卡因50mg加生理鹽水至20ml),有利于止痛、排痰,防止痰液淤積。如聽力減退、外耳道流膿或頭痛加重、膿涕、鼻竇有壓痛等,應警惕中耳炎和鼻竇炎,應積極預防性治療,避免轉為慢性疾病[3]。
1.3.6用藥護理:上呼吸道感染多數為病毒感染,在給于抗病毒治療的同時,常規給予中成藥清熱解毒治療。如清熱解毒抗病毒口服液,板藍根沖劑,雙黃連口服液等。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使用開水送服,不宜用飯及飲料送服藥物。對于發熱、頭痛者可給于解熱鎮痛藥如撲熱息痛,鼻塞嚴重者,可用佛麻滴鼻液等,以解除鼻塞癥狀。
1.3.7健康教育:避免誘發因素:幫助患者及家屬掌握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見誘因,避免受涼,雨淋,注意保暖。避免勞累過度,加強營養,合理膳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保持大便通暢。定時開窗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在高發季節,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防止交叉感染。增強免疫力:注意勞逸結合,加強體育活動,提高機體抵抗力,科學使用疫苗接種。預防并發展:上呼吸道感染最嚴重的并發癥是心肌炎,腎小球腎炎等,而中耳炎、鼻竇炎、風濕熱也是常見并發癥,告訴患者及家屬這些常見并發癥的前兆癥狀,如治療后癥狀不緩解,或出現耳鳴、耳痛、外耳道流膿等提示并發中耳炎;病后1-3周出現胸悶、心悸、無力等注意心肌炎等發生。如出現眼瞼浮腫、血尿,蛋白尿等提示有并發腎炎的可能[4]。2.結果
本組96例,經正規抗病毒、抗感染及中醫藥治療,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無并發癥發生。3.討論
3.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學及防治意義。呼吸系統疾病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據2006年全國部分城市及農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統計數,呼吸系統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中占第四位(13.1%),在農村占第三位(16.4%)。而上呼吸道是整個呼吸系統的門戶,特別是感染性呼吸系統疾病,絕大多數是通過上呼吸道感染的,因此,加強上呼吸道的預防、治療及護理對于降低整個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3.2加強護理及健康教育,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并發癥。積極治療、護理上呼吸道感染,不僅僅是對癥治療,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預防心肌炎,腎小球腎炎,風濕熱,鼻竇炎等并發癥。本組96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包括合并有急性鼻竇炎3由于例,中耳炎3例,氣管-支氣管炎2例經科學治療、精心護理均達到有效根治。這些并發癥多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遷延,一旦發生,將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負擔。因此,加強護理,預防并發癥則更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14.
[2]陳希萍,等.高熱患兒不同溫度乙醇擦浴降溫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5,20(1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