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經濟政策

      古代經濟政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經濟政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經濟政策

      古代經濟政策范文第1篇

          一、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演變

          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諸方面的關系。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制度經歷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隸主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實行的井田制為代表的土地國有制,經濟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從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榮。春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牛耕的推廣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開墾為私田,加之兼并戰爭頻繁,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在井田上耕種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遭到破壞。魯國實行按畝收稅,其他諸侯國也競相效仿,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國以及其他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從而解放了生產力,促進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壯大,自耕農成為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強調發展農耕,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它是古代中國歷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主要指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重農抑商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可從實施階段、目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

          1.實施階段:前者實施于戰國時期,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后者實施于封建社會衰落時期。

          2.實施目的:前者在于壓制商人勢力,維護封建統治經濟基礎;后者在于防御外來殖民勢力,維護封建體制。

          3.根本目的:兩者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前者是要嚴格控制國內市場和商業活動,后者是要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4.影響:兩者都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前者在封建社會初期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到中后期則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后者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限制了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三大經濟部門的特征

          1.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把握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可從生產模式、生產方式、農業結構等角度著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精耕細作技術是我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從農業結構上看,以糧食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為輔。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中國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礎。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日益成為阻礙社會生產發展的因素。

          2.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特征

          古代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工業生產。手工業產生時從屬于農業,主要表現為家庭手工業。在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所以,手工業的第一個特點是其生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夏商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春秋戰國時期,逐步形成了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產品精美,享譽世界,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私營手工業后來居上,占據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而家庭手工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它有利于穩定小農經濟,但技術落后,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的發育。這是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第二個特點,即官營、私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濟形態并存,官營手工業占據特殊地位。第三個特點則是手工業的生產技術不斷進步,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遠銷海外。第四個特點就是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著名的有冶金、絲織和瓷器制造。此外,手工業發展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并長期受到農業生產的制約,手工業的布局隨著經濟重心南移而變化也是古代手工業發展的一大特點。

      古代經濟政策范文第2篇

       

      兩千年來,“大一統”的中國在其政治及經濟政策上,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狀態。此種狀態的維持得益于,“國家主義”的需要與其經濟政策之間,保持了一種相互滿足的張力。而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努力,及其較為完善的文官體系與獨特的文官組成,使得之種張力成為可能。

       

      “大一統”中國以其政治上的集權主義和經濟上的重農抑商為主要形式,相輔相成,對中國兩千年來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種政治、經濟政策,無論古今均有持相左意見者,在近代更成為一股巨流。眾多學者在批判的同時,也對此兩者在中國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所謂“國家主義”是指在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活中,“國家”處于一種突出的被強調的地位。它更多是社會生活的實際策劃者和組織者。但是由于中國幾千年的實際政治卻是專制政治。政治權力的根源來自君而非來自民,于是事實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體。由此所謂的“國家主義”也便轉而為“君本主義”。理論上,“國家”與“社會”的沖突,也隨即變為實際生活中“君本”與“民本”的沖突。而“大一統”國家,更多地是打著“民本”的旗號,行“君本”之實。此處的“君本”,具體到現實的政治生活中,便是如何有效地運用統治手段以維護“中央即君主”的權威,但此種手段又須具有理論上和現實上的可行性。因此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君主必須找到適合專制政體的統治方式,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維持一種必要的張力。君主要維持其統治又必須關注“民本”。這就導致中國古代王朝在“重農”政策之外,有時也采用靈活的現實主義措施,實行農商并重,以恢復和發展國家經濟。比如西漢帝國和大宋王朝時期,在農業手工業興盛發展的基礎之上,商業也很繁榮,海外貿易也很興盛。這當然有造船業發達和北宋指南針運用與航海的因素在里面,但不可否認,這種商業繁榮的局面主要來源于國家政策的寬容與引導。

       

      西漢初期,政府實行了相當自由的商業政策,開關梁,弛山澤之禁,使富商大賈可以自由“周游天下”,從事商業販運活動,到漢武帝以后,西漢政府在總體上對商品經濟加強了宏觀調控,推行工商業國有化政策、重官商。如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官營,把有關國計民生的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由中央在各地設鹽鐵官,利用國家政權的強制力和國家資本控制鹽鐵生產的生產流通,此時,中央和地方官多由富商擔任。“除故鹽鐵富者為吏,吏益多賈人”,其實質是國家調節工商業結構,利用國家資料對經濟宏觀調控是發展商品生產的有效措施,而且還改變了漢初商人及其子孫不得為吏的規定,商人正是由于鹽鐵官營的政策實施而步入仕途,獲取了較高的政治地位。對于不法豪商,漢武帝則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使國家商業資本上升,并不斷分割富商大賈的商業利潤,加強國家財政收入,維護中小商人和小農的利益,較好地調節了農商比例關系,把商品經濟發展引向正常軌道。

       

      而兩宋時期,我國商業更是繁榮,發行和流通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海外貿易也是空前活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宋代進出口貨物的種類、數量比前代更多。

       

      宋代進出口貨物達410種以上。按性質可分為寶物、布匹、香貨、皮貨、雜貨、藥材等,單是進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種。進出口貨物還有不同的來源和市場。如南海地區主要進口香料、寶物、皮貨、食品;精刻的典籍主要銷往高麗和日本。

       

      (2)宋代貿易港口更多,政府對海外貿易的管理更細。

       

      宋代對外貿易港口有20余處,設有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個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還設有市舶務、市舶場等下屬機構。宋神宗元豐三年,政府正式修定“廣州市舶條(法)”,委官推行,并援用于各市舶司。

       

      宋代海外貿易接經營者身份可分官營和私營二類。官府經營又分2種:一種是國家之間的以交換禮物形式的所謂“貢”“賜”貿易。這種“貢”“賜”貿易是很頻繁的。據《宋史》、《宋會要》等不完全統計,高麗向宋派出的使臣達30多次,另一種是宋政府派使臣到海外貿易。私商經營也分而種:一種是權貴和官僚:一種是民間商人,包括豪家大姓和中小商人。

       

      宋代海外貿易如此興盛,怎樣解析這一現象呢?這個問題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因為憑學生的知識儲備,完全可以從多個方面解析這一現象。

       

      (1)從地理條件看。自唐代安史之亂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相繼崛起,隔斷了宋朝與海外的陸路聯系,于是東南方的海路就成了宋朝對外貿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貿易因而更加興盛。

       

      (2)從國際環境看。、塞爾柱突厥人的興起,迫使活躍的阿拉伯商人把貿易視線轉移到東方,向東方開辟商路,越來越多地出入我國沿??诎?。這就從客觀上為宋代的海外貿易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3)從國內環境看。宋代是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時期。由于北方的戰亂,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加上南方優越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以及南方人經濟觀念受傳統束縛相對較輕,有利于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了,稻、麥、茶、桑、甘蔗的種植更為普遍,產量很高,并成為出口產品,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宋代的手工業部門如制瓷業、紡織業、礦冶業、金屬制造業在前代的基礎上均有所發展;活字印刷術使書籍大量出版成為可能。這些都為海外貿易提供了新貨源。

      古代經濟政策范文第3篇

      筆者以2009-2013年全國及各省市歷史高考試卷(見表1)中古代中國商業史的試題作為分析對象,嘗試著探尋試題及相關教科書知識的學術背景,據此略談“古代中國商業經濟”專題的復習方法,以就教于廣大同人。

      表1 2009―2013年全國及各省市高考試卷數量

      商業史是中國古代經濟史考查的重點。據筆者統計,在五年高考的選擇題中,商業史占古代中國經濟史考題的一半以上。(具體數據統計見表2)

      表2 2009―2013年中國古代經濟史選擇題題量統計(單位:題)

      非選擇題中每年都有試卷考查古代中國商業經濟,其中2010年最為集中,在全國15份高考卷中有9份考查古代商業經濟。2013年,浙江卷首次出現古代經濟史的非選擇題,考查明清江南經濟發展。商業史作為中國古代經濟史考查的重點,這種現象并不偶然。它既說明了古代商業經濟是古代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經濟的重要現象,也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之后史學界對古代商業史廣泛、深入、持續的研究。

      一、依托古代商業經濟的通史研究,建立知識結構

      古代商業史內容豐富,在歷年高考中涉及的知識點較多。筆者對選擇題考查的知識點做了大致的分類統計(見表3)。在非選擇題考查中,知識點主要涉及唐、宋、明、清的抑商政策、專賣制度、市鎮經濟、海禁政策及對外貿易、商業經濟與社會文化等內容。

      表3 古代中國不同時期商業史選擇題考查知識點分類表(單位:題)

      通過上述對高考試題的粗略統計和對古代商業史研究的初步了解,推知古代商業經濟考查的特點大體包括:涉及面廣;重點突出;體現專題史研究的“通感”;考查內容涉及的都是學術研究相對成熟的領域。

      建立知識結構是我們兼顧點面、形成“通感”的常用復習方法之一。建立怎樣的知識結構才能讓學生的復習更接近于高考要求,這是一個問題。鑒于高考試題一般都有一定的學術背景,筆者依托古代商業經濟的通史研究,建立《古代中國商業經濟》專題的知識結構。

      有學者研究指出,商業史的內容應包括商業發展、商人階層、商業政策和商業思想四個層面。其中“商業發展”的內容最為豐富,包括發展狀況、城市經濟、商業組織、商業活動、貿易發展、商品流通等等。此外,商業經濟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經濟、社會現象相互依存、相互制約。[1]高考試題考查的內容基本上覆蓋了上述四個層面,又以“商業發展”和“商業政策”這兩個層面的考查為重。還有學者研究認為,古代商業經濟經歷了戰國秦漢、唐宋、明清三個發展。[2]人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古代中國商業經濟》(以下簡稱“必修二古代商業經濟”)所介紹的主要內容正是這三個時期。根據上述分析,勾畫知識結構框架圖如下:

      這張結構圖,以古代商業發展的三個重要時期為時間線索,把“商業活動”、“商業政策”和“商人階層”作為知識點分類項目,結合教科書內容又可以分成若干子項目,這構成了古代商業經濟的“內環境”。其“外環境”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每個時期商業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影響;二是明清經濟與同時代西方近代經濟的比較、明清經濟與近代中國社會的聯系。必修二古代商業經濟的知識略顯散亂,建立知識結構并不容易。筆者結合學者們對古代商業史的研究和教科書知識,提出以下幾種整理知識的具體方法。

      1.“散”的知識要“合”

      以“商貿活動范圍”這一項的知識整理為例?!豆糯袊纳虡I經濟》一課中寫道“漢代商運活躍,史書中有‘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記載”,商品在全國范圍內流通。在《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一課中敘述了漢代“絲綢之路”的史實,由此可知商品流通范圍通過絲綢之路擴展至西亞和地中海地區。該課還介紹了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明清時期的商貿活動范圍,可以通過教科書介紹的城市和市鎮發展推知商貿活動范圍的擴大,還可以通過“晉商”和“徽商”兩則“知識鏈接”來了解此期商品流通擴大到海外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通過上述知識整合,大致可以概括出古代商貿活動范圍的發展特點。

      2.“斷”的知識要“連”

      在《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一課中提到了“絲綢”和“瓷器”這兩項大宗貿易商品,在《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一課的“晉商”知識鏈接和“《估客樂》”資料卡片中列舉了唐代和清代的貿易商品,這些知識反映了古代商品結構的演變。商業史研究認為,生產資料和生活日常用品在商品構成中所占的比例是判斷商業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教科書中出現的這些知識呈“點”狀分布,并不連貫。教師在復習教學中可以作適當補充,如補充說明不同時期主要流通的商品等,讓學生了解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在商品結構中逐漸占主導地位的發展趨勢。這一趨勢“反映的是古代中國市場內涵與外延的同步發展,成為商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體現”。[3]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補充的史實并不要求學生掌握,只是作為學習的知識背景。通過形成知識“線”幫助學生理解教科書中出現的“點”狀知識。

      3.“隱”的知識要“挖”

      必修二古代商業經濟對“城市經濟”有較為翔實的敘述,細分起來可以包括“市”的空間、“市”的布局、“市”的制度等等。我們一般關注坊市布局和政府對“市”的管理,而“市”的空間演變很可能被忽略。根據教科書上的知識,可以挖掘出這樣一條線:“市”首先出現在城,南北朝時鄉村中出現了“市”,名為“草市”,唐宋時有進一步發展,明清時期在工商業經濟較為發達地區,一些草市圍繞著地區中心城市發展成為市鎮。有學者指出:“唐宋以來農村集市貿易的發展,明清江南市鎮商業的發展,顯示了商業的顯著進展?!盵3]

      4.“薄”的知識要“厚”

      《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一課中列舉了清代的名鎮,敘述略顯單薄。研究指出,這些市鎮之所以成名是有經濟原因的。有的市鎮因專業化的手工業生產出名,如制瓷業發達的景德鎮、冶鐵業見長的佛山鎮、絲織業繁盛的盛澤鎮;有的因商品集散中心出名,如商業市鎮漢口鎮、朱仙鎮。在教科書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適當提升,加厚一點認識,使學生認識明清時期手工業發展的程度和新興市鎮的專業化特點。

      5.“?!钡闹R要“通”

      根據課標和教學指導意見要求,雖無需對商業經濟發展三個重要時期的背景條分縷析,但宏觀上了解其時代背景是有必要的。時代背景中有兩個古代商業經濟不同發展時期的共性因素:一是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二是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前者反映了古代經濟結構中農、工、商之間的關系,后者則體現了政治對經濟的影響。同理,每個時期商業經濟發展的社會影響也需要我們結合必修的知識,從不同社會領域的角度加以綜合分析。除此之外,明清時期的商業經濟與近代中國、西方經濟發展的聯系,更是需要我們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獲得相應的認識。

      通過學生自主整理知識和教師介紹學術研究成果相結合的方法,建立知識結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科書中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概括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提供了提煉角度和較為充實的史實。當然,建立知識結構還只是第一步,對于高三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能通過調動和運用知識,達到內化知識結構的效果。為此,教師還需要組織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除了文字史料之外,圖和表也是經濟史研究重要的信息載體。下面各舉一例供參考。

      【例1】圖1、圖2和圖3分別是漢代、唐代和宋代“市”的局部圖。

      根據這三張圖,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提取“市”的相關信息,解釋這些信息;還可以認識從漢到宋“市”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

      【例2】 明中葉以來蘇州府市部分縣區市鎮數量增長統計

      這張數據表摘選自樊樹志的《江南市鎮:傳統的變革》一書。解讀這張表格,有兩個點可以關注:一是不同時間段市鎮數量發展的增幅變化;二是明清(前期)和晚晴時期市鎮數量發展原因的比較分析。

      針對浙江省歷史高考的要求,需對學生進行兩個“特別加強”:一是特別加強知識結構的建立和應用;二是特別加強訓練提煉材料信息、準確而快速地建立材料與教材的聯系并能調動有關知識加以解讀的能力。

      二、依托古代商業經濟的專題史研究,突破復習重點

      商業政策對商人、商業發展的影響至深,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抑商政策。從前述表3中可知,五年來選擇題中考查抑商政策的題目最多,在非選擇題中也考查過唐代和明代的抑商政策,抑商政策一直是高考的重點內容,也是古代中國商業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還是學生復習的主要難點之一。筆者曾對一所重點中學的高三文科班學生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學生最大的疑惑是:為什么歷代政府抑商,商業經濟還在不斷發展?解開這個疑惑的關鍵在于理解歷代政府抑商政策的變遷及其本質。為此,筆者依托學者們對抑商政策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教科書的相關知識和高考試題,嘗試著對抑商政策作一個粗略的解釋。

      必修二古代商業經濟中指出“‘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王朝基本的經濟政策”。在“以農立國”的古代中國,歷代王朝固守“重農”政策,其第一要義是“固農民于土地家園,以保證其統治秩序的穩定”。[4]故其政策相對穩定。然而“抑商”卻不可泛泛而論,它比“重農”政策復雜、多變。重農不一定就抑商,抑商也不僅僅是為了重農,應把“重農”和“抑商”分開,重點理解“抑商”政策。這幾年高考重點考查“抑商”也反映了這一點。

      “抑商”并不是自古就有,它肇始于戰國,至秦漢漸成體系。商鞅采取的抑商政策“不讓商業自由發展,而是在國家的干預下有控制地發展商品流通”,有利于國力增強。西漢是抑商政策發展的重要時期。漢之初,為了穩定秩序和恢復經濟,“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5]。有學者研究指出,雖說“重租稅”,但對當時的商人來說,負擔終究是不大的。[6]學者們普遍認為與前朝相比,漢初政策重在“賤商”,而對商人的經濟活動沒有多少實質性抑制。到了惠帝和呂后時期,政府“復馳商賈之律”,“賤商”也沒有漢初那么嚴格,只是規定“市井之子孫,亦不得市宦為吏”;漢文帝時更是“開關梁,馳山澤之禁”,不多久,就形成了“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7]的商業繁榮局面。漢代前期經濟的恢復發展得益于商業發展,但也出現了貧富差距懸殊、富商大賈財大氣粗力強、農民棄農經商的日益增多等現象。有了這些史實鋪墊之后,我們便能讀懂晁錯的話:“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盵8]為了穩定統治秩序,增加國家收入,漢武帝時期采取一系列措施,重點打擊富商大賈。其措施可以用“發錢”、“收錢”和“管錢”來概括?!鞍l錢”是指改革幣制,發行五銖錢,杜絕富商大賈私自鑄錢發錢?!笆斟X”是指征收重稅,使很多富商大賈經營數年積累起來的財富一夜之間“貢獻”給了國家。“管錢”是指政府推行鹽鐵專賣制度,大力發展壟斷性的官營工商業。有學者指出“專賣制度的理論基礎為重商論。國家為什么要與商人爭利,根本點就在于國家充分認識到了商業的重要性,特別是看到了商業能為國家帶來巨額財政收入的功能”。[9]雖然專賣制度與此前的抑商政策,理論基礎和具體措施均迥異,但都起到了抑制富商大賈的作用,因此有學者把專賣制度也列入“抑商政策”范疇。

      五年來高考考查多集中在西漢前期抑商政策與商業發展關系的理解上,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晁錯的那句話仍是復習中的關鍵。對漢武帝時期鹽鐵專賣制度的考查雖少有涉及,但在復習中我們仍可適當關注,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漢代的抑商政策。

      唐朝前期抑商政策的表現與西漢初年頗為相似。一方面繼續賤商令,另一方面則放松對商業活動的控制以恢復經濟。唐太宗即位之初就下令“潼關以東,緣河諸關,悉宜停廢”;“其金銀綾絹等雜物,依格不得出關者,不得須禁”。[10]安史之亂后,唐朝政府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政府加強對商業的經濟干預,大力推行專賣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劉晏的榷鹽法。必修二古代商業經濟中指出:唐代“一入市籍則不得為官的制度依然繼續實行,商人實際上沒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他們在“社會上遭受鄙視,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也遭受歧視”。理解該現象的時候,首先不要混淆了“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社會地位不高,不等于經濟實力差;其次,要把“唐代商人”理解得稍微復雜一些,商人有大有小。在唐代“富商大賈與官府的結合更加緊密,倚仗官府提高其地位,取得經營特權,而且介入政治”,而中小商人“所受的剝削愈益嚴重,日子愈益難過,最后不得不起來參加抗爭”。[11]2013年浙江卷第16題考查學生對唐代商人經濟和政治地位的反差現象的理解。2011年海南卷第26題非選擇題則考查了唐代商業經濟的發展表現及其與農業生產進步之間的關系。

      宋代為了財政需要,加強對商品的專利政策,專利范圍擴大,體系也更完備。“宋代鹽、茶、酒、礬、香幾項的專賣收入一年達4490萬貫,這一數目遠遠超過唐朝財政總收入中的貨幣總數”[4]和前朝相比,宋代政府抑商政策更加放松,政府屢次下達減少商稅等“恤商”令。古代商人地位的低下主要表現在工商業者不得入仕做官,在宋代,雖然倫理范疇內的“賤商”觀念仍然存在,但這種情形開始轉變。清代有人說“古者士之子恒為子,后世商之子方能為士”[11],而富商大賈與官府的聯系則更為緊密。近幾年宋代商業經濟的考點有:理解政府重視商業經濟的政策、認識商業收入在國家財政中的地位、了解宋代專賣制度、說明宋代商業經濟與社會文化生活之間的關系等。

      明清以來,手工業的進步和商業的活躍發展帶來了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伴隨著新景象不斷涌現的是新問題層出不窮,這對統治者而言,是一種嚴峻的挑戰。為什么明清時期繁榮的商品經濟最終沒有導致社會轉型?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一些學者的心頭。王家范先生指出:“兩宋以來,在經濟態勢上確實出現了新的局面,明顯的是貨幣經濟逐漸取代實物經濟的地位,‘商業資本主義’在若干地區獲得較快的發展,特別是在江南地區?!袃蓷l出路:一條是革新生產技術與生產組織,調整經濟結構,擴張實體經濟,創新出‘工業資本主義’,使社會財富增長走上更高一級臺階。一條是引導消費畸形增長,權力與財富的勾結更趨緊密,有權者愈富,無權者愈貧,生產者停滯在簡單再生產的境地,實體經濟的經營者又缺乏改革的動力,社會財富增長滯緩?!盵12]明清走的是后面一條路,歷史證明這是一條死路。這種境況直至近代才開始逐漸轉變。近幾年考題突出考查明清時期商業經濟發展的進步以及政府的抑商政策對這種進步及社會轉型的阻礙,這是明清商業史中老生常談卻常說常新的話題。2012年全國大綱卷第15題、2013年江蘇卷第4題都關注了明清商業經濟發展對社會“賤商”觀念的沖擊。從社會史角度分析明清商業經濟及其政策就是其中一個新的思路。

      在復習教學中,我們可以參考上述解釋,立足于教科書內容簡析歷代的抑商政策,并輔之以高考試題訓練。通過這樣的復習,我們對抑商政策大體上可以形成兩點基本認識:一是抑商政策是一項政府通過與商人爭利和奪力(勞動力)維護專制王朝的經濟基礎,鞏固統治秩序的經濟政策。二是該政策的實質是重商利,抑商人;重官商,抑私商。這兩點認識可以作為理解整個古代中國抑商政策的重要支點。

      《古代中國商業經濟》專題中還有其他一些重點,如“‘市’的演變”、“江南市鎮經濟”、“明清海禁政策”、“明清時期社會轉型之困境”等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開了。關于“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筆者以為如果有時間有準備,可以設計一堂探究課,組織一些材料,讓學生通過閱讀與思考,了解圍繞這個問題的學術爭論的大概情況,這樣更妥當些。

      在“考什么,教什么”的背后,其實有一個“讀什么”的問題。要讀出“考”與“教”的學術背景是需要讀一點相關的學術論文或著作的。高三教師整日周旋于上課、組卷、批改與講評之間,的確很辛苦,然而還是要盡量擠出時間多讀一點,因為站得高才能看得寬、望得遠,才能讓學生多一些學業上的收獲,多一些對歷史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吳慧.中國商業通史(第一卷)[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2] 寧欣.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概貌和特點[J].歷史教學問題,2009(3).

      [3] 陳明光.略談中國古代商業史的幾個問題 [J]. 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4).

      [4] 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5] 司馬遷. 史記?平準書[M]. 北京:中華書局,2012.

      [6] 趙岡,陳仲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 [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7] 司馬遷. 史記?貨殖列傳[M]. 北京:中華書局,2012.

      [8] 班固. 漢書?食貨志[M]. 北京:中華書局, 2007.

      [9] 林文勛.中國古代專賣制度與重農抑商政策辨析[J]. 思想戰線,2003(3).

      [10] 王溥. 唐會要?關市[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古代經濟政策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經濟法產生條件 歷史起點 內在精神追求 現代性 

      一、引言與解題 

      社會是法律發展的基礎,法律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受一定的社會需要所制約,立法者必須以社會客觀事實為基礎,以事物的本質為前提,以事物的必然性為依據。馬克思指出:“立法者應該把自己看作一個自然科學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他還指出:“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3。因此,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是法律創制活動的深厚淵源,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也直接同社會經濟生活相關聯。研究經濟法的現代性,必須首先理解經濟法起源的社會歷史基礎,理解經濟法的成長機理。亦就是說,經濟法是在什么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些社會歷史條件有何特點?這些社會因素和條件是怎樣影響并作用于法律生活從而形成了經濟法(部門)?要回答這些問題,有必要從市場經濟和國家干預的關系入手,正是在這里,我們可以發現經濟法現代性的歷史奧秘。 

      長期以來,經濟法學界在系統研究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條件這方面,著述較少,較早對此有過專門研究的著作僅有兩本:一是張守文,于雷合著的《市場經濟和新經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93年版),二是周奎正等人合著的《中國當代經濟法論綱》(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93年版)。此后,紛繁眾多的各類經濟法教材對此問題偶有觸及,但多是一筆帶過,或者干脆不提,甚而還有一些讓人費解的論述(本文第五部分將對此展開反思)。令人欣喜的是,在200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楊紫煊教授主編的《經濟法研究》第1卷中,刊登了兩篇有關此問題論述的力作:漆多俊教授的《論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根源》和周林彬教授的《經濟法的經濟根源——兼論經濟法與民商法的邊界》。但遺憾的是,漆文對政府干預失靈的原因以及由此對經濟法的影響未加以分析,而周文雖有所論及,但由于文章論述的中心議題并不在于此,也未加予深入分析,但竊以為,正是在這里,現代經濟法才得以真正產生! 

      毋庸置疑,政府干預經濟必然帶來經濟政策立法,但是否可以認為經濟法就由此產生了呢?不能!因為政府干預失靈后,隨之而來的必定是大量經濟政策立法的失靈和廢除即經濟法律的失敗。而任何一個法律部門意義上的立法,必須考慮其計劃性,穩定性和協調性和合理性。在這一點上,那些大量的為應付經濟危機的一時經濟立法并沒有產生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部門,而且還應看到,這些立法僅僅是帶有干預經濟的性質,其職能遠非今天的我們所說的經濟法的職能。所以,這些所謂的經濟政策立法與其說是經濟法,倒不如說是披著經濟法的合法外衣,實質上 是政府一時的經濟性的行政指令,根本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 

      那么,經濟法的現代性或者說經濟法到底有什么樣的顯著特點?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認識一下何謂“現代性”。“現代性”問題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討論中心之一,其核心是合理化問題。大致說來有兩種分析,一是把現代性作為斷代史意義上的史學概念,描述的是西方社會自文藝復興以來的歷史沿革和基本特征,是和“古代的”“近代的”相并列,和“傳統的”相對立的一種對歐洲近現代史的概括性的稱謂;二是把現代性作為精神理想意義上的哲學范疇,探求的是支配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歷史變遷背后的規范和理想。本文認為經濟法具有現代性,也從上述兩方面來論述,一是從經濟法產生的歷史起點上分析,二是從經濟法的內在精神追求上分析。本文認為經濟法的現代性表現在: 

      1.在歷史和時間起點上,經濟法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政府干預失靈的特定歷史下產生的法律部門。它并非是政府干預出現伊始便產生,而是在政府干預失靈后為解決政府干預失靈應運而生。20世紀30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普遍實行國家干預,制訂了大量的經濟政策,但由于這些經濟政策立法先天就不具備現代經濟法的規范政府干預的職能,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政府干預的濫用,最終政府干預走向失敗,從美國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60、70年代經濟出現“滯脹”,宣告“政府失靈”。也正是在這時候,現代經濟法作為解決“政府失靈”的有效手段應運而生了。 

      2.在內在精神追求上,一方面,經濟法具有雙重職能。它不僅是政府干預經濟的有效手段,也是政府干預的約束和規范,是政府干預法治化和市場秩序優化的必然需求。可以說,只有認識到經濟法的雙重職能,才能防止出現“政府失靈”,使政府干預經濟在一個法治的軌道上協調,長久,有效地進行。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需求,而在現代市場經濟基礎產生的經濟法無疑應肩負起上述雙重職能。另一方面,現代經濟法法益保護也具有雙重性。既側重于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又兼顧市場經濟個體私利的保護,實現社會公益和個體私益的最大協調和平衡。 

      據筆者翻閱的資料,國內經濟法學界首先提出經濟法具有“現代性”這個詞的是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張守文教授,他在《論經濟法的現代性》4一文中提出了此概念。筆者深感此概念的理論意義和精辟所在。(在筆者看來,它至少有三點理論意義:1,有利于劃清經濟法和民商法、行政法的界限;2,有利于從理論上更好地論證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有力地論證了“經濟行政法”和“戰時經濟法”,“古代經濟法”等不屬于現代經濟法的范疇。)本文將從作為一個真正法律部門意義上的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分析中來引出經濟法的現代性,并試圖運用經濟法的現代性對我國經濟法制建設和國內若干教材上的理論進行反思。 

      二、市場經濟與市場失靈

      古代經濟政策范文第5篇

      學和行本來是有機聯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只是成為一座死書庫。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知識要點歷史,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發達的古代農業(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

      1、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距今一萬年左右農業開始起源,距今七八千年時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

      2、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但使用并不普遍,農業生產仍以石器、木器、骨器為主;

      人們已懂得了開溝排水、漚制綠肥、除草培土和治蟲滅害等技術;西周時后世的主要農作物基本具備;家庭飼養業也得到發展;人們也由經常遷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耕作方式的發展:

      自春秋戰國至明清時期,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逐漸推廣;西漢趙過推廣兩人三牛的耦犁,并出現犁壁;東漢出現直轅犁;隋唐時期出現曲轅犁,并增加了犁箭、犁評。

      2、耕作技術的進步:

      ①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出現壟作法,西漢趙過推廣"代田法"。

      ②耕作技術: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術;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

      ③耕作制度:漢代基本上以一年一熟為主;宋代推廣水旱輪作的稻麥復種制;明清時期,北方黃河流域形成了兩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長江流域發展多種形式的一年兩熟制;閩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區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設施的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等;人們還創造和改進了灌溉工具,曹魏時馬鈞改制翻車用于灌溉;唐朝時創造了筒車;宋朝出現了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明清時出現風力水車。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2、小農經濟的特點:分散性;

      封閉性;落后性;脆弱性。

      3、小農經濟的地位: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始終占主導地位;

      小農經濟又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它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徭役兵役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它長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4、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小農經濟下的農業處境有了明顯的改善,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和牲畜等生產資料,勞動產品除繳納賦稅外可供自己支配,因此他們具有很高的生產積極性。他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精耕細作,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但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在生產、很難提高生產技術,這就日益阻礙了社會分工和社會交換,從而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的長期持續發展。到了近代小農經濟越來越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它成為了阻礙近代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

      2、古代手工業的進步(一)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1、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

      它憑借國家權力,征調優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

      ①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展示出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②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人工冶鐵屬于春秋時期,戰國時期掌握了鑄造生鐵技術,發明鑄鐵柔化技術和多管鼓風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北宋時普遍使用煤作冶鐵燃料,南宋開始使用焦炭冶鐵。③春秋晚期掌握了煉鋼的方法和淬火技術,西漢掌握了炒鋼技術,"百煉鋼"在西漢出現,南北朝有灌鋼法。

      2、絲織業: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

      商代室內養蠶很普遍,并出現了織機;西周絲織技術突飛猛進,出現斜紋提花織物;戰國時出現多種絲織品;西漢在長安設東西織室,發明了提花機;唐代絲織技術進一步提高,并吸收了波斯等國的技藝;宋代絲織品種類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明代中后期,絲織業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3、商代已燒紙出原始瓷器;

      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代是我國制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元代燒出了著名的清華和釉里紅,我國進入彩瓷生產時期;明清時期,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二)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1、元朝時,民間棉紡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產量增多,改變了絲、麻、棉的紡織品比例。

      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甚至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

      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2、西漢開始,中國絲綢遠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

      唐朝起,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

      (三)資本主義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一些地區、一些生產部門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其標志就是手工業工場。除蘇州的絲織業外,在江南的棉布襪制造業、榨油業、礦冶業中也出現了類似的資本主義萌芽。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緩慢發展: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了,分工更細密了;出現的手工業部門和地區增多了。

      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稀疏地出現在個別地區、個別生產部門,多為分散的手工工場,發展速度又相當緩慢。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未能發展到工場手工業階段,其力量還遠遠不足以分解封建生產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占據主要地位。

      3、古代商業的發展(一)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

      1、先秦時期:古代商業活動興起于商代,商朝的移民為了維持生計,進行商品交易,周人稱其職業為在"商人";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城市商業繁榮,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各地出現了許多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

      2、秦漢時期:商業初步發展。

      國家的統一和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但由于重農抑商政策的推行,商業艱難發展。商人經商受到地點、時間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發展不高。

      3、隋唐時期:商業進一步發展。

      由于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商品流通的范圍擴大。都市和鄉村貿易發展起來;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4、宋元時期:商業空前繁榮。

      農業和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政府逐漸放松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水陸交通便利,促進了兩宋商業的繁榮,出現了紙幣"交子"。商稅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元代交通發達促使商業繼續繁榮。

      5、明清時期:商業繼續繁榮。

      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貨幣的作用越來越大,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二)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1、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市四周有圍墻,與民居嚴格分開。

      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

      2、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3、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中心的逐漸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城市的興起和繁榮。

      揚州、成都 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

      (三)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1、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概況

      西漢: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主要商品是絲綢。

      唐朝: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立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兩宋:為增加財政收入積極發展海外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的重要財源。

      元朝:主要的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慶元(寧波),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

      明清:對外貿易萎縮。明清兩朝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2、中國古代官方貿易的特點及目的

      官府控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朝貢貿易即通過朝貢和賞賜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特點是"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是在政治上宣揚國威,而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4、古代的經濟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1、土地制度的演變歷程

      (1)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公有制

      (2)奴隸社會--井田制。夏、商、西周時期,一切土地屬于國家。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與買賣;同時要向國王交納貢賦。那時的耕地,成方成塊,形同井字,被稱為"井田"這種土地國有制度被稱為"井田制"。實質上是一種名義上國有而實際上是各級奴隸主私有的土地制度。

      (3)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封建社會--以私有制為主體多種土地制度所有制并存。封建社會有四種土地所有制;①土地國有制:國家政權直接掌握的土地,由國家經營,主要用于封賞和對農民授田。代表性的土地制度就是均田制,即封建國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給農民使用。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國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土地。③小農土地私有制:廣大農民占有很少土地。④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直接掌握的一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開支。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體,它在封建社會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2、土地兼并

      ①概念:指地主官僚貴族通過各種手段兼并農民土地甚至國有土地,使封建國家、農民控制的土地數量急劇減少,土地逐漸集中到地主手中。其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買賣和轉讓。土地兼并既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封建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②土地兼并產生的影響:在政治上導致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導致社會矛盾尖銳;豪強地主勢力的增強影響中央集權。

      經濟上造成農民普遍貧困,使之無力購買手工業品,影響了手工業擴大再生產,抑制了手工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它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③面對土地高度集中,歷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維護小農經濟,鞏固統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實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限制土地買賣。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取賦稅。

      ④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不能成功的原因: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規定土地私有,并可以自由買賣的轉讓;土地是封建社會的主要財富和各種財富的最終歸宿;封建政府是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不可能真正抑制土地兼并。

      (二)"重農抑商"

      1、目的:經濟目的是保障農業生產,維護封建政權的經濟基礎--自然經濟,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政治目的是加強對人們的控制、鞏固封建統治;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

      2、演變過程:

      ①為保障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禁止農民棄農經商,商鞅首倡"重農抑商"。

      影響:保障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有利于鞏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保證賦役的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

      ②西漢初年,社會經過長期戰亂,經濟凋敝,富商大賈乘機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漢武帝推行一系列經濟政策,鹽鐵官營,加強對工商業的管理、對工商業征收重稅,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對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阻礙;打擊富商大賈也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③明清時期,工商業空前興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明清兩代繼續實行專賣制度,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而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破壞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致影響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明太祖時期,實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2、清初,為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政府厲行"海禁"。

      男人的天堂av亚洲一区2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7|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 亚洲成a人在线看天堂无码|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级| 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 亚洲成年轻人电影网站www|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717|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 丝袜熟女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亚洲第一页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网址|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青青|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亚洲乱码在线卡一卡二卡新区 | 亚洲欧洲精品在线|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福利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