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間藝術元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動漫產品;動漫品牌
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作為一種傳承文化和藝術精華,不僅影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與文明,同時也影響著當今的中國動漫原創與文化產業發展,所以,作為中國動畫原創產業與動漫藝術風格探索,就必須立足于民族文化與民間藝術的土壤之中,從角色造型設計、故事題材的多樣化選取、表現技法、時尚精神與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必須有自己的原創特征,使中國動畫呈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簡潔明快、圓融通達的藝術風貌,國際化造型水準,就顯得極為重要,具有很深的研究價值與歷史意義。
一、燕趙民間藝術與動漫品牌分析
燕趙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孕育了絢麗多彩、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化藝術。眾所周知的武強年畫、曲陽石雕、滕氏布糊畫、玉田泥塑、磁州窯陶瓷、固安柳編、易水古硯、勝芳花燈等等,數不勝數。這些馳名中外的民間文化藝術品牌,無疑是一種寶貴的無形資產。如武強年畫傳承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印刷術。它多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品種繁多為特點。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門類。它采取象征、比擬、夸張、雙關等表現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從內容到形式,到年畫所表達的寓意,都正好符合動漫原創設計的要求及特點。
極富有民間特點的蔚縣剪紙,它是以“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馳名。它以隱晦方式、象征手法去表現事物,其造型體系不外乎陰陽觀造型體系、五行觀造型和超時空觀造型體系。其形式上不拘泥于表現對象的生理及物理屬性,并加以改造、變形、組合。而人物造型通常采用簡單的大塊面結構去表現細節。如中國早期的動畫影片《漁童》中的動畫形象漁童就是站在蓮花之上,蓮在水中,與魚相戲,用的是民間剪紙魚唆蓮的含義,其陰陽造型使人物形象概括簡練,極富鄉土氣息和藝術價值,對塑造動漫品牌形象具有借鑒意義。
在動漫原創中,我們可以借鑒民間藝術元素進行重組與創新,不受視覺空間的限制,使意念化的造型形式進入現代動畫創作之中。在動畫人物造型的處理上同樣也需要有輕有重、突出主題,只要能表現出所想要表達的主觀意念,適當的夸張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富有吸引力,在這一點上和剪紙的造型方法有相通之處。這種以表達清楚內容為目的的意念處理方法,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與借鑒。年畫藝術和剪紙藝術的造型觀對創新現代動畫造型設計和塑造品牌形象具有很大的幫助,它們豐富的形式與多樣的表現手法是現代動畫造型與品牌創新的源泉。
二、民間文化藝術對動漫品牌的影響
民間文化和傳統藝術對中國動漫的影響,體現在程式化和符號化的角色設計、故事題材的多樣化選取、采用民間繪畫的輪廓線、顏色純艷明快彼此交相呼應、移植中國水墨畫的表現技法等方面,使中國動畫呈現出簡潔明快、圓融通達的藝術風貌。動畫形象在整個動畫片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一部好的動畫片必定有好的造型形象才能充分傳達出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好的動畫形象不僅具有藝術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商業性,它已經成為商業運作的媒介和形象代言。而中國民間文化博大而又深遠,其深厚的內容無疑是中國動漫形象的巨大寶庫。
隨著國內文化產業與動漫產業發展的持續升溫,深入挖掘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品的內涵,結合現代科技進行創新,已經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如何運用科學發展的思路,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發揮民間文化藝術的精神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重塑特色品牌與動漫結合。加大品牌研究的力度,重塑民間文化藝術品牌,打造民間文化藝術新概念,堅持面向市場、面向大眾,推動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重點扶持已在國際、國內有知名度的民間文化藝術產品和動漫品牌,以及各地有特色、有實力、有國際影響的藝術精品,以此方式,促進民間文化藝術品牌的形成。
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以特色贏市場是民間文化藝術產品和動漫產品結合開發的發展策略。圍繞特色,突出重點,深入挖掘、合理整合豐富的地方民間文化藝術資源,有計劃、有選擇地樹立一批特色民間文化藝術典型,形成一個個各具特色的文化環境,以此帶動和促進中國動漫特色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結束語
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將民間藝術與動畫結合起來制作動畫系列片,是一種創新,有廣闊的前景。數字動畫技術與傳統藝術形式的交叉融合,派生出既前衛又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動畫形式,對傳承和保護中國文化遺產具有戰略意義。中國動漫創作完全可以從豐富的民間藝術寶庫中找到原創素材,為中國動漫產業挖出一座峰豐富的文化寶庫。同時,堅持走“以精品促產品,以產品養精品”的道路,盡快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反映時代風貌、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動漫產品和動漫品牌。認真研究民間藝術產品和動漫產品之間的關系,利用創新意識創作藝術新樣式與新特色。
繼承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建立以動漫品牌設計和衍生產品開發為核心的原生態動漫產業鏈,利用現代科技材料、新工藝等技術手段,加快文化藝術產業開發的步伐,使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與動漫產業緊密結合,以此方式推動符合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
參考文獻:
1、段寶林.中國民間文藝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3、(美)霍爾特.品牌如何成為偶像:文化式品牌塑造的原理[M].商務印書館,2010.
[關鍵詞]地方高校 藝術教育 民間藝術 教學實踐
一、地方高校藝術教育現狀分析
改革開發后,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高等教育的發展重點已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地方高等院校,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重視內涵建設,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藝術教育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最有效載體,在促進全面發展、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藝術修養、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教育在國外一流高校是公認培養第三代科學家的必修課程。目前地方高校對大學生藝術教育工作越來越重視,但也存在在諸多問題。
1、地方高校藝術教育中藝術門類在課程體系中的布局不合理,存在著需求與條件、目標與現實的矛盾。大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求知欲強,而且越來越表現出個性化發展的傾向。地方高校藝術教育中藝術門類比較單一,如何滿足大學生對不同門類藝術的學習欲望,對于教學環境相對落后的地方院校,這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急需豐富教學資源,完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1]
2、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資源缺乏,教學內容選擇面狹窄,缺乏吸引力。課堂教學是高等學校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形式,但是,地方高校無論藝術教育設施、師資力量、藝術氛圍等都難以與重點高校相提并論,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比如當地文物資源、自然環境資源、民間藝術資源、民間藝人手工作坊、民間藝術家等等。
二、藝術教育中滲透地方民間藝術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江西自古以來人文薈萃,物產富饒,民間藝術資源形式豐富。具有濃厚歷史文化意蘊和贛派個性特色。例如:婺源三雕、湘東儺面具、南昌瓷板畫、鄱陽脫胎漆藝、樂安蛋殼雕和瑞昌剪紙等民間工藝,寫實尚意、巧奪天工、制作精良、馳名中外,被世人視為珍寶;安義、樂安的古村落等民間建筑,頗具特色,在建筑史上奕奕生輝。表演藝術異彩紛呈,有采茶戲曲、戲劇、歌舞、歌謠、器樂等;尤其是采茶戲曲,更是形式多樣,有贛南采茶戲、撫州采茶戲、南昌采茶戲、高安采茶戲、武寧采茶戲、贛東采茶戲、吉安采茶戲、景德鎮采茶戲和寧都采茶戲等;此外,還有民間楹聯書法等,也都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江西贛南地區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先民自秦漢初遷入后,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交融,對江西民間藝術的發展以及特色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客家民間藝術已享譽國內外。但近年來西方文化對本土文化造成了強烈的沖擊,部分年輕人包括在校大學生認為民間藝術是“土”的東西,不如西方“洋”的東西。江西民間藝術的傳承普遍存在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局面,迫切需要年輕人尤其是在校大學生承擔起這一重任。
大學生藝術教育與地方民間藝術融合,一方面形式多樣、蘊含深厚民俗風情的民間藝術,可為大學生藝術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質;另一方面在藝術教育中滲透地方民間藝術,可以喚起大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記憶、了解和認同,增強民族情感,熱愛本土藝術,引導和教育大學生學習和繼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使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2]
三、藝術教育中滲透民間藝術元素的教學策略
民間藝術博大精深,門類多樣,民間藝術滲透到藝術教育中的目標不能僅滿足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不能僅把教會學生一兩樣藝術技巧作為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而是要在提高藝術修養的同時讓學生懂得合理開發和創新運用,通過顯性或隱性的語言、符號或精神反映到學生具體的創新實踐中去,這才真正體現了進行民間藝術教育的真諦。[3]所以其教學策略要重點圍繞著這個核心目標來展開,在科學、合理性基礎上,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策略來有效進行滲透。
第一,結合當今大學生傳統文化知識薄弱的特點,適當補充設置一些地方傳統文化教育普及的課程,地方傳統文化與地方民間藝術息息相關,民間藝術中呈現的思想、意境往往是地方傳統文化的藝術再現,通過地方文化與相關民間藝術比較的講解,可力求讓學生能夠透過“藝術現象”看“文化本質”,領會和掌握民間藝術中的博大精深的藝術語言。
第二,在進行地方民間藝術傳授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枯燥、乏味,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應多以互動實例的方式來進行,讓民間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互動案例的展開當中,積極鼓勵學生動手創作,誘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針對民間藝術知識應長時間學習的特點,所以除了集中設置課程外,還應該讓民間藝術學習分散、分流到高校大學生第二課堂活動中,可以不定期的邀請地方民間工藝大師、藝人舉辦一些講座、論壇,以此來豐富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親身感受民間工藝大師、藝人的藝術氣質,增加學習的樂趣。[4]
第四,在民間藝術教育課程的傳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適時地結合不同民間藝術創作方法的特點,將民間藝術知識與學生專業背景知識融合,可以設想出多種民間藝術創作方法與學生所學專業課程的切入點,使兩種知識可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是解決學生在學習民間藝術過程中學會懂得開發創新運用的最好辦法。
第五,注重進行民間藝術課題實驗作品創作,并提供相應學生作品展示的平臺。民間藝術教學過程中可大膽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民間藝術作品創作,并積極收集學生創作的民間藝術作品定期公開展示,這樣既可以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藝術氛圍,給學生交流的平臺和成功的體驗,又可以給學生全新的感受,讓學生充分感受了民間美術的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生創作過程中既能自覺的調動手、眼、腦來收集、了解、分析與民間藝術作品創作相關資料的同時,又自覺的探尋民間藝術的根源和了解本土文化的發展脈絡,這對學生提高民間藝術知識的積累是非常有益的。
高等學校是培養未來精英人才的基地,高校的大學生應爭做文化藝術傳承的使者,因而對他們進行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是至關重要。通過對其民間藝術的學習,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想象力和視覺審美能力,讓大學生真正懂得民間藝術是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的珍稀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而繼承和發展民間藝術,守護好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民族色的特文化底線和情感底線。
參考文獻
[1]崔錦,王鶴.民間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李玉.中國民間美術賞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引言:民間美術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積聚了豐富的知識、深厚的底蘊、悠遠的文化,其一種秉承的“尚圓通、貴含蓄、重寫意”思想理念,與西方藝術設計審美理念相補充,對當代藝術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近年來,隨著藝術設計的不斷發展,其對民間美術元素的應用越發常見,并塑造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作品,其有關方面的研究備受社會各界矚目。
1 藝術設計對民間美術元素的應用價值
在漫長的中華文明長河流淌中,“民間美術”概念發展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其作為一種集體大眾創作藝術,是對人民精神生活的真實寫照,亦是他們審美思想的集中呈現,具有十分豐厚的文化內涵及觀賞價值。俗話說,藝術設計源于生活?,F代藝術設計逐步摒棄了繁復的表現手法,而是追求更加簡單純粹的美。民間美術則更加強調內在精神塑造,追求韻律審美的同時,善于運用夸大手法來表現藝術本質。由此看來,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美術發展在理念內涵上存在一致性,奠定了其應用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科學技術推動了現代藝術設計發展,但同時對其靈感束縛作用越發明顯,導致其缺乏形式美感和文化內涵。藝術設計對民間美術元素的應用,進一步凸顯了其民族化特性,為民族精神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通道,因而十分重要。然而,現實中,很多藝術設計對民間美術元素的應用過于形式化,簡單地生搬硬套、引入拼湊,揭示了對民間美術的膚淺理解,其內在價值得不到釋放,是當前藝術設計發展面臨著的瓶頸之一。
2 藝術設計對民間美術元素的應用建議
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結合當代藝術設計的特點及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民間美術元素應用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2.1 深度研習
民間美術之所以能夠沿襲發展至今,不僅僅是因為它蘊藏著寶貴的知識、豐富的情感,更是緣于其對民族文化中最本源藝術精神的匯合。悠遠的歷史、深厚的內涵、多樣的形態以及豐富的種類,都奠定了民間美術元素應用在藝術設計的基礎,并日漸成為了業界共識,引發了新一輪的思考課題。縱觀民間美術發展歷程,其起始于原始社會,成長于奴隸社會,并在漫長的封建統治形態下得以豐滿,因而不可豁免的附有舊社會文化的印記。對此,當代藝術設計從業者不能一味地奉行“拿來主義”,而是需要深度研析其文化內涵本質,包括表現形式、創作理念等,始終秉持科學求實的態度,善于從中汲取精華養分。在此過程中,相關從業者應廣泛涉獵不同種類的民間美術,通過不斷的研究學習,把握好其隱含的精神文化實質,并逐步轉化為自身修養,自然流露在作品中,提升其審美價值、吸引力。只有深度領悟民間美術元素的內在精神,并在現代藝術設計中進行創新式的融合,才能創作出世人認可的作品,其本身存在的審美價值、思想價值得以激發。
2.2 提升技能
在民間美術系統學習中,手繪技能培養與提升至關重要。手繪作為最有效的表現方式之一,能夠幫助設計師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地梳理隨時涌現的靈感,進而實現設計理念和設計表現的一體化。例如世界級著名設計師理查?德邁耶、安藤忠雄、弗蘭克?蓋里等,無一不是手繪表現的高手,他們對空間形態超乎尋常的理解與想象由此表現出來。因而,手繪不單是民間美術的傳統技能之一,亦是現代藝術設計師不可或缺的工作方式,其培養價值顯而易見。然而,需客觀提出的是,手繪技能的培養與提升并未一蹴而就,這與藝術設計師個人成長經歷息息相關。對此,藝術設計師應加強自主學習,通過大量的手繪訓練,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夯實自身悟性和繪畫基礎,深度透視其內在規律,并逐一呈現在藝術設計作品中。在此過程中,藝術設計師需注重對民間美術的研究,充分領悟手繪內涵,積極參與業內交流探究活動,分享各自思維成果,并從中獲得啟發,進而提升自己對藝術設計的整體掌控能力。
2.3 創新思想
思想是行為的引導,更是現代藝術設計的靈魂。源于生活的藝術設計靈感是十分廣泛的,其作為一項特殊的創作互動,應注重把握對不同元素的整合與吸收,因而要追求具備兼容并包思想。民間美術蘊含著十分豐富的藝術創作元素,設計師對其應用不應局限于延續藝術生命層次上,而更多的是將之視為創作靈感的來源,善于汲取精髓,并善于從中發現一種能夠準確表達自身精神世界的語言方式,進以傳達給受眾。如此看來,藝術設計對民間美術元素的應用,不單單是對傳統藝術的繼承與保護,更是推動其創新發展的源動力。具體而言,在兼容并包思想的培養過程中,藝術設計師首要突破自己對民間藝術觀念、情感上的偏執,能夠深刻理解其在精神文化內涵表現方面的特殊意義,基此將之轉化一定的審美思想融匯到設計思路中。21世紀,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創新,這也是藝術設計長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民間美術元素并非一成不變,其在藝術設計中的表現,有賴于設計師的發現創新,如此才能更加契合社會主義發展需求。
2.4 活學活用
綜合來講,現代藝術設計的基本秉持原則是創新,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設計發展。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富足的社會生活,使得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愈發多元化、個性化,一味地固守傳統藝術,只會故步自封,并逐步走向滅亡的道路。因而,現代藝術設計的基本秉持原則是創新,可以說?]有創新就沒有藝術設計發展。但同時需注意的是,現代藝術設計創新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之上的,即本民族文化傳統與審美情趣,如此才能延展其內涵。具體到藝術設計對民間美術元素的應用上,就是實現形與神創新。其中,“形”的再造,要求現代藝術設計活用民間美術造型方法及表現形式,著力于民間美術“形”蘊與現代設計思想整合,凸顯出作品的民族性與文化性,滿足現代審美需求。而“神”的傳承,要求現代藝術設計逐步擺脫民間美術的物化表象,深入探尋其精神領域,并在思想層次上實現融會貫通,準確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通過特殊的視覺語言傳達給受眾,使之精神思想得到升華。
一、邕寧壯族八音等民間藝術的發展現狀
所謂“八音”,原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科學分類法。西周時將樂器按制作材料分為金(鐘、D、鐃)、石(磬)、絲(琴、瑟)、竹(簫、})、匏(笙、竽)、土(塤、缶)、革(鼗、雷鼓)、木(恰)八類,即八音。邕寧壯族八音主要由大嗩吶、小嗩吶、五孔笛、鑼、鼓、鈸、壯族樂鼓等樂器組成,曾受“廣州八音”文化影響,后又吸收了邕劇、壯師劇和壯族民間音樂的元素,逐步演變成今日以嗩吶演奏為主,打擊樂為輔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民間有“八音一響,喜事連連”一說,可見該藝術形式在當年的流行盛況。1983年,邕寧縣文化局組織文藝專干深入農村開展文藝輔導活動,對壯族八音這一民間音樂進行挖掘、整理、加工,組建起以農民為主的百人“邕寧農民八音隊”,形成了更具濃郁民族氣息和獨特藝術表演風格的綜合性民間文藝演出團體:在原以嗩吶為主的吹打樂器基礎上,增添了四人齊擂的大鼓、師公“岳”鼓、壯家姑娘喜愛吹奏的無孔笛,另外加入壯族人民喜歡唱的壯族山歌“嘹”調、彩調、采茶調等,在單純吹打表演的基礎上配以“抬花轎”、背新娘、師公舞、“岳”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風情表演,并在演奏內容上創作了一批熱烈歡快的新曲目。此后,邕寧農民八音隊每年都出現在邕寧壯族八音文化旅游節上,吸引了南來北往的旅客和當地百姓,還應邀參加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迎賓和表演活動,在中外嘉賓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邕寧壯族八音已經成為邕寧的“文化品牌”。
盡管邕寧壯族八音等本土民間藝術形式在政府層面受到了格外的保護,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這些民間藝術與當代的年輕人和孩子都有相當的距離。
二、在藝術教育領域融入民間民俗文化的實踐探索
(一)廣泛搜集邕寧民間文化中的藝術素材
為了把邕寧本土優秀的民間藝術融入我們的園本課程,我們兩個研究小組通過查閱資料、網絡搜集、民間采風等方式,收集到大量民間民俗音樂的音像及文字資料,包括一些邕寧原生態的山歌、歌謠、舞蹈等。我們組織教師走訪邕寧區文體局的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向他們了解邕寧各地特有音樂形式的傳承情況;走訪邕寧區花婆節研究會,了解花婆節節慶活動內容;前往邕寧區最負盛名的“八音之鄉”――蒲廟鎮那路村,在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壯鄉八音傳承培訓基地那路小學調研、學習,并走訪了壯族八音第六代傳人黃才定老人;到“嘹山歌之鄉”新江鎮那蒙村,在那蒙完小向素有鄉村百靈鳥之稱的潘碧清老師了解、學習嘹山歌的知識和唱法;等等。
每年一屆的邕寧壯族八音文化旅游節,更是我們學習采風的良機,每次我們都會派老師去現場觀摩、拍照、記錄。
(二)選擇適合的素材,融入藝術領域園本課程
保育院的教育活動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綜合性、活動性、趣味性,寓教育于區域游戲、環境創設和游戲活動中。本土的民間藝術雖然來源于本土的生活,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藝術都是適合幼兒的,關鍵在于幼兒對它們是否熟悉和感興趣。如果藝術形象鮮明、生動,便容易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想象力,喚起幼兒欣賞和表演的興趣。
1.音樂領域的園本課程選材。我們首先挑選那些幼兒感興趣的、淺顯易懂的素材,直接應用于我們的園本課程。如白話歌曲《大西瓜》《花婆送?!?,嘹山歌《星星》,白話童謠《團團轉》《點蟲蟲》,舞蹈《鯉魚與白鶴》《螞y舞》等。這些音樂作品,內容生動,藝術形象特點鮮明。如:嘹山歌《星星》是用方言演唱的,歌詞詼諧有趣,歌曲旋律中透著民間藝術的特有魅力;舞蹈《鯉魚與白鶴》有角色、有情節,藝術形象鮮明,表演者的表情詼諧有趣,舞美造型獨特、新穎。其次是篩選、整理、改編一些成年人所參與的、稍顯陳舊或有一定難度和危險性的藝術活動素材,使之更具時代感,更易于被幼兒接受。如:民間流行的《花婆送?!犯枨瓉淼母柙~較長,幼兒不易理解和記憶,旋律也不夠美,我們從中截選了一段幼兒易于理解和演唱的詞、曲,稍加改編,使之有說有唱,非常適合幼兒演唱,深受幼兒喜愛;大班舞蹈《鯉魚與白鶴》是根據邕寧區百濟鄉一帶的一個傳說故事改編的,原來是成人舞曲,音樂旋律多變,舞蹈動作難度較大,我們先從舞曲中截選了一段快慢分明、生動有趣的音樂并稍加編輯,再簡化原來的舞蹈動作,配上鯉魚和白鶴的動作,改編成了幼兒喜歡和易于接受的幼兒舞蹈。這樣的舞蹈編排工作,對專業的要求較高,但我們依靠集體的智慧,總算小有收獲。
2.美術領域的園本課程選材。我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征,選編了那些幼兒易于接受、有助于提升他們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的課程內容。如大班綜合藝術活動《春?!?,引導幼兒用蓮藕、楊桃等材料給春牛設計花紋,不但可以引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提高幼兒對美的理解,還可以讓幼兒在自由創作之后,把自己制作好的春牛舞起來,合作活動的氛圍非常熱烈。
(三)營造濃郁的民間藝術氛圍
環境是幼兒教育的隱性課程,創設環境是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手段。為了營造民間藝術教育的氛圍,我們對幼兒園的環境進行了整體設計與規劃。
1.在特定區域創設兼具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雙重功能的互動式環境。我們巧妙利用樓梯、走廊、墻面、門窗和房梁等空間位置,布置了大量含有邕寧民間元素的手工藝術作品,有春牛五谷慶豐收圖、竹匾花婆臉譜、農家小竹樓圖、布藝畫、藍印花布、泥塑、創意草帽、創意蒲扇等,為幼兒營造一種民間藝術的氛圍,豐富幼兒對民間藝術的感受。此外,我們還在幼兒園的創意空間提供了竹筒、稻草、五谷、布藝、竹匾、蒲扇、燈籠、草帽、藤藝、石子、種子、樹葉、瓶子、紙筒等材料,讓幼兒與環境中的材料充分互動,鼓勵幼兒利用這些材料通過自主繪畫、剪貼、拓印、編、捏等方式“創作”藝術作品,豐富自己的藝術體驗和藝術表現力。我班樂樂一直對美術活動不感興趣,不愿動手,說自己不會畫畫,但是在這個豐富的創意環境中,他主動選擇喜歡的石頭進行涂鴉,涂得很專注,作品完成后還很興奮地拿給其他小朋友欣賞,并慢慢愛上了美術活動。還有一些小朋友,在教室里畫畫時喜歡模仿別人,在創意坊欣賞了別人的藝術作品后,竟腦洞大開,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作畫了。
2.在開放式區域為幼兒的藝術創作體驗創設良好的環境。我們把民俗音樂室創設成開放式的活動區。每個星期、每個班級都會有一至兩次的區域活動時間,幼兒可以在里面選擇喜歡的活動區角,自由地舞動、吹打、唱跳,分享快樂,提高自信。我們的“民俗音樂室”以“邕寧八音文化”為主線,通過圖片、墻飾等把邕寧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禮》《壯鄉歌舞樂》《搶花炮》《龍獅慶豐年》等展現出來,讓幼兒進到音樂室就能感受到濃濃的鄉土氣息。在民俗音樂室,我們還創設了“小小音樂室”“妝扮區”“龍獅慶豐年”“壯鄉歌舞樂”“表演區”等幾個區角,每個區角都有豐富的活動材料,如“妝扮區”有各種民族服飾、現代服飾、環保自制服飾和化妝品,“龍獅慶豐年”區有大鼓、竹筒鼓、鑼、镲、嗩吶等樂器以及我院老師自制的竹龍、紙龍、獅子、春牛等音樂活動材料。
3.在幼兒一日生活和活動中,營造藝術教育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對本土藝術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如:將本土音樂融入各年齡段的早操,配合體育老師創編《簸箕操》《銅鼓操》等;利用晨間、離園等自由活動時間,播放民間民俗歌謠、樂曲等;親子運動會上運用自制的“紙龍”“布龍”“竹龍”“牛頭”“獅子”等道具開展《龍戲珠》《舞春牛》《獅王爭霸》等游戲活動。
最后,引導幼兒直接參與到本土的特色民俗活動中,讓幼兒直接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一年一度的“花婆節”活動極富地方特色,我們會告訴家長帶上幼兒,讓幼兒實地欣賞獨特的民間表演和民間趣味競技活動以加深認識,再通過繪畫、表演等形式去再現“花婆節”的熱鬧景象。
(四)開發適合的藝術教育形式和內容
《綱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遵從這些基本原則,我們以邕寧民間藝術為切入點,開展民間藝術教育活動,培養幼兒興趣,發展幼兒人格。
1.音樂教育要用音樂打動和陶冶幼兒的心靈,引導幼兒熱愛音樂、熱愛生活。我們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形式,將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兒的音樂教育活動當中,讓幼兒得到美的熏陶,并潛移默化地傳承本土的音樂文化。表1為我院大班“舞蹈《鯉魚白鶴》”的活動教學案例。
2.美術教育可結合傳統節日,開展與節日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如:結合邕寧八音文化藝術節我們設計了“我的小銅鼓”手工裝飾活動,引導幼兒認識銅鼓,知道銅鼓是八音藝術節的主要樂器;農歷三月十二是邕寧傳統的花婆節,我們組織幼兒開展“漂亮的花婆臉譜”繪畫活動,初步激發幼兒對花婆文化的興趣,將花婆“樂施好善,濟貧扶困”的精神植入幼兒的心里;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上有個花燈會,我們便設計了一個親子“創意花燈”手工活動,增進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傳播環保理念;結合壯族三月三歌圩節,我們設計了“五色糯米飯”手工撕貼活動;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節慶期間,我們設計了“創意龍”“春?!薄拔业男』ㄅ凇钡榷鄻踊乃囆g活動,便于幼兒運用多種方式表達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表2為我院美術教研組開發的系列民俗文化美術課程。
關鍵詞:貴州少數民族建筑 人文藝術 現代設計元素
貴州少數民族的建筑無論是民居建筑還是公共建筑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傳統特點。貴州省較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建筑分別是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和瑤族建筑等。以下是貴州少數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類:
(一)風雨橋,侗族地區富有民族特色的長廊式橋梁。是處于村頭寨尾、連接溪河兩岸的交通設施,可避風雨,故名風雨橋。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專名。橋梁結構精密,堅固耐久。過去,在風雨橋上的亭閣里還設有神臺祭壇,閣中有文臣武將的彩色塑像,四壁掛有彩繪帷帳。橋上備有長凳、泉水等物,供來往行人取用。風雨橋既是貴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藝術上的結晶,也是侗族熱心公益事業和互助精神的象征。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風雨橋,包括上寨、下寨、甘龍3個自然寨。南江河從寨子之間蜿蜒流過,河上花橋將三個寨子連成一體,橋上建有長廊和三座鼓樓,均用小青瓦覆蓋,可擋風蔽雨,故又稱風雨橋。
橋上有一大兩小的3座樓,俗稱橋上鼓樓。高大的中樓建在河心石墩上,五重檐四角攢尖頂,上有葫蘆寶頂,寶頂下有如意裝飾,與鼓樓建筑形式相同,橋廊頂脊上彩塑雙龍搶寶,鸞鳳展翅,鴛鴦比翼等圖形,樓檐翼角彩塑各種珍奇異獸,樓頂天花板彩繪龍鳳鶴牛等紋樣,廊宇內側檐板,彩繪歷史人物故事、侗族人民生活情景、山水、花草等;中樓四柱浮雕金龍繞柱,橋頭門柱鐫刻對聯,其余柱子髹涂朱漆,各處雕塑、繪畫、無不形象生動,色彩鮮明。
(二)鼓樓,侗族的一種融合寶塔與亭閣風格于一體的特有建筑物??煞譃楦蓹谑?、樓閣式、密檐鐘鈴式、門闕式等構造。樓身全用杉木鑿榫銜接,結構嚴謹。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層,多可達11層;下部似亭,為一正方形廳堂,寬約二三丈見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設座,可容二三百人集會。鼓樓全身均描龍雕鳳、玲瓏秀雅。在侗族人民擅長建筑,而且其建筑獨具特色,侗族村村寨寨都有鼓樓聳立、花橋橫跨,干欄式吊腳樓鱗次節比,構成侗寨特有風光,特別是鼓樓花橋建筑,無論多浩大的工程,整個建筑都不用一釘一鉚,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中國侗族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不僅是中國建筑藝術的瑰寶,而且是世界建筑藝術的瑰寶,侗族工匠不愧為“神奇的建筑師”。榕江縣晚寨的鼓樓、從江縣增沖寨的鼓樓都是貴州侗區著名的鼓樓。其中增沖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吊腳樓,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是一種純木結構建筑,采用穿斗式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無論梁、柱、枋、板、椽、檁、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面則蓋小青瓦或杉皮。吊腳樓的造型為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組合??煞謨韧鈨刹糠郑瑑炔恐㈣?、梁、檁互為垂直相交,構成一個在三維空間上的相互垂直網絡體系,奠定長方形結構的基礎。由于這種型制的房屋在結構、通風、采光、日照、占地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因而在廣大苗族地區得以長期沿襲下來。
(四)石板房,以安順一帶為中心的布依族民居建筑。與特定的喀斯特地區有直接的關系。人們就地取材、用石料為主構筑房屋,以石為基,以石砌墻,以石板蓋頂。石板房的堂屋及兩側間均有樓板,門有朝門、大門、小門、后門和耳門之分,除大小門為木枋、木框、木心外,其余常為石枋或木框、木心。窗多以石條為棱、石枋為框。石板房的正面講究裝飾,以線條和圖案為主,每一圖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一.貴州少數民族建筑中的人文藝術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