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作者:主學鴻 單位:云南財貿學院經濟研究所
一、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TNCs)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據聯合國貿發會議《世界投資報告》,國際直接投資是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動機”或“引擎”。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和企業管理專家積極加盟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研究隊伍,當然,迄今仍未創立能全面、科學、系統地解釋全球性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在解釋這種普遍的對外投資現象時,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顯得蒼白無力。在古典的靜態國際貿易理論模型中,假定前提是:商品完全自由流動,而生產要素則不流動;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沒有貿易壁壘(Handelsbarriere),因此,商品和服務的國際交易將保證資源的最佳配置。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認為,要素投人方面的貿易是不必要的。因此,廠商沒有對外直接投資的積極性和動力。要提出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就必須著眼于動態比較優勢,修正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或另辟蹊徑,設法尋找諸如廠商微觀經濟學、產業經濟理論、區位理論和資本理論等經濟分支中的有機合理成分。52幾乎所有的理論在解釋對外直接投資時都構造了部分或局部均衡模型。艾爾迪萊克(Erdilek)1976年指出,由于多國公司(MNCs)最不可能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運營,因而微規經濟學一般均衡的基本假設不適合多國公司。完全競爭假設對提出和發展國際貿易純粹一般均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和投資理論并末蘊涵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由于人們日益重視對跨國公司(TNCs)的研究,因此,能找到有關對外直接投資的資料越來越多。迄今,國內外學者對跨國公司的一般性質已有了深人的研究和把握。令人滿意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應該具有三個基本特征。首先,這樣的理論必須能夠解釋廠商對外直接投資這一全球性現象出現的原因。一個廠商必須抓有某種特定優勢,才能克服在東道國經營分、子公司增加的額外成本。因此,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必須解釋廠商所擁有的特定優勢的來源以及其分、子公司如何與當地廠商、其他跨國公司進行競爭。最重要的是,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要能解釋廠商為什么選擇對外直接投資,而不選擇許可證轉讓技術和出口。其次,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要能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別布局和產業格局。最后,這樣的理論亦應能解釋對外直接投資雙向流動這一常見的現象,即甲國的乙企業在乙國投資,乙國的甲企業亦在甲國投資。
二、現代意義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發端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960年斯蒂芬•海默(St叩henH•Hymer)的博士論文《民族國家公司的國際生產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研究》提出的寡頭壟斷理論。寡占反應理論是海默對跨國公司進行系統研究以后提出的。海默認為,直接對外投資的主要動機是廠商控制國外生產經營的愿望。之所以有這樣的動機,是因為該廠商在國內不完善競爭條件下運營。他認為,控制國外生產經營的愿望,不僅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其資產,而且是采取戰略行動來消除國內外的競爭。海默還認為,為了充分獲取廠商所擁有的某些優勢和能力的收益,控制國外生產是必要的。他分析了廠商如何通過國際水平一體化和國際垂直一體化來充分利用、發揮自身優勢的問題。因此,海默第一個提出,對外直接投資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寡占市場結構條件下使廠商所有權特定優勢的收益最大化。海默亦指出,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涉及資本的流動,而且還涉及技術和企業家精神的流動。也就是,他認為,外國所有權往往是以廠商擁有的優勢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因此,外國廠商對外直接投資給東道國提供了示范效應(demonstrationeffeets),因而會產生技術溢出效應(spilledeffeets)。后來,卡夫斯(R•E•Cavcs)對海默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經濟理論(壟斷優勢理論)作了系統化??ǚ蛩拐J為,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出現在母國和東道國具有某種市場結構的產業。對于水平或橫向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的特征是產品差異化和寡頭壟斷;而垂直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主要是為了避開寡占的不確定性和給新競爭對手的進人設置障礙。尼克博克(F.T一Kniker.boeker)進一步發展了跨國公司寡占理論,他認為,寡頭壟斷廠商相互跟隨進人新的國外市場,是一種以對外直接投資作為防御武器的戰略,即進行防御性投資。在寡占的市場結構條件下,一旦一家廠商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建立分、子公司,其他廠商跟著這家廠商對外投資,以抵消第一家廠商行動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一般地說,產業組織理論或市場結構理論強調,在寡占條件下,廠商擁有某些所有權特定優勢(theownership一speeifieadvantages),要讓這種所有權特定優勢在國外獲利,最好是在國外建立分、子公司,而不是進行出口或技術轉讓??墒?,什么是所有權特定優勢呢?所有權優勢的外延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技術優勢。技術在許多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中一直起著中心的作用。這表明,一廠商想在海外直接投資,是因為它希望在東道國開發利用其先進優勢技術。從更廣的意義上看,技術不僅包括著新產品、新機器和新生產工藝,而且還包括管理、市場營銷等“軟”技術。因此,有些廠商之所以在海外直接投資,可能是因為其擁有先進的管理和市場營銷技術;但更重要的是,擁有先進技術本身并不是廠商技術對外直接投資的充分條件,僅是一個必要條件而已,因為先進技術亦可以通過技術轉讓許可證協議、出口含有先進技術的產品等方式加以利用、發揮。第二是投人供給優勢。激發廠商對外直接投資的所有權特定優勢亦包括對某些自然資源,某些特殊類型的勞動、財力、知識等投入的排他性(即獨家)控制,或廠商能以優惠條件得到這些投人。不過,對投人的獨占控制亦只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必要條件,因而不能完全解釋廠商為何對外投資,而不進行許可證技術轉讓和出口。第三是規模經濟和風險分散化。所有權特定優勢亦可能是某些大廠商在寡頭壟斷條件下獲得的規模經濟。由于存在反托拉斯幾法或來自其他大廠商的有力競爭,因此,為了得到更大的規模經濟,有必要對外直接投資。大廠商亦有能力將其經營活動國際分散化,這樣就可以降低廠商的總風險??潞?Cohen)在分析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時強調了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他認為,為了分散風險而對外直接投資的觀點是有很強說服力的。例如,這一論點解釋了大廠商為什么對外直接投資傾向更強,因為大廠商所面臨的風險更多、更大。該論點亦能解釋雙向對外直接投資形成的原因以及對外直接投資在不同的產業程度、水平不同的原因。不過,這種觀點對一廠商在分散風險時為何要進行直接投資,而不是進行間接或證券投資并未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最后是資本市場不完善。國際資本的典型特征就是不完善。艾利伯在《一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一文中試圖從新的角度解釋對外直接投資。他認為,在寡頭壟斷市場條件下,大廠商在資本市場上擁有所有權特定優勢。具體說就是,母國有些廠商能以比東道國廠商高的速度將相同預期收益流資本化,因為它們能從國際資本上借到利息率低的貸款。在國際資本市場中,決定貸款利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貸款所用的貨幣貶值風險。貨幣越強,貸款利息率就越低。跨國公司借貸時,貸款是以母國貨幣進行的。因此,美元趨強,成了受歡迎的貨幣時與東道國廠商相比,美國跨國公司實際貸款利息率較低,艾利伯的匯率理論能有力地解釋50、60年代的對外直接投資,因為那時美元是強幣。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以來,西德(BRD)、瑞士和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增加,艾利伯的理論亦能做出合理的解釋,因為那時德國馬克(DM)、瑞士法郎、日元都升值,是強幣。不過,這一理論解釋不了近年來美國、英國FDI持續增加的原54因。因為70年代末以后,美元和英鎊都退化成了弱幣。實際上,有相反的觀點認為,一國貨幣弱時,一國廠商所受對外直接投資的刺激更大,因為廠商希望在強幣地區投資以后,將外國貨幣兌換成本國貨幣時可能會獲得收益。因此,對外投資是對貨幣貶值的一種沖銷。很顯然,艾利伯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不能用來解釋相同貨幣區內國家之間的對外直接投資,而在50年代和60年代,英鎊區內國家之間的對外直接投資很重要。此外,艾利伯理論亦解釋不了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存在資本市場,或資本市場尚未形成,外匯受管…制,給對歹卜直接投資融有不同的來源和以不同一的貨幣為基礎,因此,艾利伯的貨幣區直接對外投資理論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效的。以上所論及的所有權特定優勢表明,成為跨國公司并在海外投資主要是寡一占市場條件下的大廠商。技術是關鍵的所有權特定優勢,因而很多認為,在東道國建立國外廠商意味著資本密集型技術(這不太適合發展中國家)轉移到了東道國。后來,小島清和小擇輝智對這種國際投資的寡占理論提出了挑戰。小島清認為,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主要有三類,即自然資源導向型、市場導向型和生產要素導向型。他倆認為,上述提及的由寡古市場條件下所有權特定優勢激發起的這類對外直接投資不具有普遍性,它僅代表美國型對外直接投資;與此相對應的是日本型對外直接投資。具體說就是,小島清和小澤輝智認為,日本型對外直接投資,是由具有相對競爭市場結構的中小型廠商進行的。此外,這些日本廠商轉移的勞動密集型技術亦不是很具體的某項生產技術,而是不涉及最新技術、僅涉及成熟技術的一般產業經驗或訣竅。日本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東道國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日本廠商喜歡轉移那些忱較容易學會、吸收、擴散和改進的勞動密集型技術。這幾類技術自然與發展中國家(Ll)C。)擁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相適應。因此,日本型對外直接投資是順貿易型的;而美國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母國擁有比較優勢和東道國擁有比較劣勢的那些產業,因此,美國型對外直接投資不會促進來自東道國的出口,因而是逆貿易型或反貿易型的。韓國學者李春浩發現,在韓國和日本的直接投資中的某些證據表明,與美國型對外直接投資相比,日本型對外直接投資的出口導向強,大寡占廠商起不了支配作用。其重要意義是,國際直接投資(FDI)壟斷或寡占理論解釋不了不以寡占市場結構、產品差異化和對高級技術的控制為基礎的日本型對外直接投資。問題的關鍵是,國際直接投資寡占理論,由于將自身限制在所有權特定優勢上,因而限制了自身的解釋力。就日本型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來說,應該強調的是區位特定因素。
三、由于壟斷優勢理論和寡占理論解釋不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全部動機和戰略,其他理論(如產品生產周期理論、區位理論)亦只能部分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時機選擇、區位,因而70年代以后出現了國際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并在英、加、美等國廣泛流行。該理論實際上是研究所有權特定要素理論的擴展和引伸。由于擁有所有權特定優勢,因此,廠商奉行外向型戰略,是有利可圖的,但這本身并不能解釋一廠商為什么要直接投資,而不出口或以許可證轉讓技術。本質上,內部化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是將不完全市’場內部化。一旦不完全市場跨越民族國家界限內部化,跨國公司便形成了。因此,內部化和國際化有密切的聯系,將一市場內部化的思想1934年卡爾多(N•Kaldor)在《廠商的均衡》一文中首先提及,1937年科斯(R•H.Coase)在《廠商的性質》一文中加以發展,1961年彭露斯(E•T•Penrose)又加以進一步發展。巴克萊(P•J•Buekley)和卡森(M.Casson)在《多國企業的未來》一書中首次將內部化思想引人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實際上,早在1970年海默和約翰遜(J,Johnson)就已有創立內部市場,替代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外部市場的思想,只是沒有明確論述而已。內部化理論認為,內部化收益來源于避開了外部市場的不完善。內部化當然亦有成本,但是其帶來的收益大于成本,因而內部化是值得的。能產生內部化收益的不完善市場至少有5類。第一,由市場聯結的相互依賴的生產經營活動可能產生很大的時滯。在缺乏遠期市場協調此類活動時,就產生了將這些活動的市場內部化的強大動力。第二,在中間產品市場,要有效地利用市場權力(marketpower)就需某種類型的差別定價,而在外部市場上這是不可行的。第三,在市場權力雙邊集中導致不確定或不穩定的議價形勢時有必要將市場內部化。第四,由于買賣雙方對產品的性質或價值的理解認識不對稱,因而出現市場不完善。此時最好將市場內部化。第五,政府干預國際市場可能導致不完善市場。從這些型不完善市場的性質可以看出,內部化力度、貨幣最強的是各類知識市場,因此,知識生產以及蘊涵這種知識的產品生產,其市場應該內部化。知識市場的內部化有助于推動知識生產的長期規則,能保障對所產生的知識的壟斷控制,能使轉讓定價手段的實施成為可能。由于很難客觀地評估知識價值,因此,對知識交易比較容易采用轉讓定價措施。跨國界的市場內部化將取決于區位特定因素。當東道國不存在區位特定優勢時,廠商只會在本國將市場內部化,并通過出口產品來利用這種優勢。這說明,廠商更喜歡出口,而不是許可證轉讓技術、工程承包和協定。當東道國擁有區位特定優勢時,亦即國外的要素成本能降低時,廠商會跨越國界將市場內部化,即將國際要素市場內部化。對外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認為,實質上,導致對外直接投資的并不是所有權特定優勢(即技術、營銷、管理、規模經濟、分散風險、產品差異化等優勢),而是通過跨越國界將這種優勢內部化,更有利地利用、發掘這種優勢。如果內部化產生不了這樣的利得,那么廠商會寧可通過出口或以許可證轉讓技術來發揮這些優勢。馬基(S•P,Magee)在《知識與多國公司:一種直接對外投資的攫取理論》一文中亦試留將多暑企業(MNEs)的生產經營活動與知識(信息)生產的市場內部分聯系起來。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最翼烈的動機是攫取知識投資上的私人收益。大寡占廠商是知識的創造者,因而要設法在廠商內部跨國界地組織其交易。這樣,該廠商能保證讓最大限度地搜取其在新知識(即產品的創造、產品的開發、生產函數(功能)的發展、市場創造、獲利能力等方面的新知識)投資的私人收益。獲利知識影響另四種新匆識。馬基認為,多國公司(MNC的成功地轉讓技術,要么是這些公司擴大后,能將新產品公共產聲所產生的外部性內部化,要么是因為處在起初集中度高的產業。因此,馬基對外投資攫取利潤的理論仍與寡占市場結構相聯系。在寡占市場結構中,大廠商擁有知識生產的所有權特定優勢。因此、大廠商在解釋日本型對外直接投資和第三世界跨國公司(TNCs)的發展時顯得蒼白無力。此外,為了證明弗農的壽命周斯理論,馬基認為,在開發廠商在國外建立分、子公司之前有很長一段時伺,新產品用于出口,這亦可以用對外直接投資攫利理論解釋。:這是因為獲利性表明,新知識隨工廠的數量、地理分布的分散而不斷貶值,因為泄密的可能性增56大,防止泄蜜(保密)的成本上升•因此,只是在新產品階段的后期,通過國豚內部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新知識的收益。可惜,由于產品壽命局期解釋對外投資格局(尤其是發達國家之間的投資格局)效力不斷滑坡,因此,事實證明_,馬基這樣做無異于畫蛇添足。
四、在當代影響甚廣、甚大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J‘H•鄧寧的國際生產綜合理論,亦稱折衷理論。從實質上看,鄧寧的折衷理論概括總結了以前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因此,該理論是對內部化理論的深化和發展。折衷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有三個構成要素或決定因索。一是廠商的所有權特定優勢,這種優勢應該是其競爭對手所不具有的,諸如先進技術、壟斷權、良好的資薄容量及使用和經營、市場營銷技能等都是這種優勢。二是廠商所擁有的內部化優勢(theinternalisationad-vantages)。所有權特定優勢能有利可圖地內部化時,才會有對外直接投資。二是東道國和母國解區位特定因素。這在分析區位理論時亦系統地探討過。對外直接投資折衷理論的創新之處是,它提供了一條將國際生產不同理論聯系起來的主線,(表略)是鄧寧用來展示其折衷理論的。(表略)表明,只有抓有所有權特定優勢.一廠商才會認為有必要對外直接投資,出口或以許可證轉讓技術。不過,如果能將這樣的所有權特定優勢內部化,在對外直接投資、出口和以許可證轉讓技術三者中,該廠商更喜歡對外直接投資。最后,如果由于國外區位有區位特定優勢使所有權內部化有利可圖,那么廠商將決定對外直接投資,而不是出口或以許可證轉讓技術。鄧寧亦重視國際生產的國別特定因素。國別特定因素本身并不能解釋對外直接投資,但可解釋國際貿易(Welthandel)。實際上,正是在國別特定因素被廠商所有權特定優勢所取代的情況下出現對外直接投資,不過,不能認為國別特定因素和所有權特定因素是根本獨立的。事實上,國別特定因素將產生和保持所有權特定優勢和區位特定優勢。例如,大標準化市場將派生大寡占廠商;政府教育、訓練、R乙D政策將影響在某特定國家的某些廠商的經營管理和技術優勢。鄧寧認為,投資存在發展周期,在一個周期中,一國國際投資地位與其發展水平相聯系。開始時一國的外來投資和對外投資微乎其微,隨后外來投資增加,接著對外投資亦增多;后來,外來投資減少,但凈國外投資仍是負數;最后,對外投資快速增加,凈國外投資成了正數.,由此可知,鄧寧的綜合理論實質上不是嚴格意義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因為盡管該理論有很強的解釋力,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包含了幾乎其他所有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就此意義講,折衷理論只是一個框架,從中可以引伸出很多具體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它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它是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者手中有用的工具箱。此外,鄧寧還提出了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國際技術轉移選擇理論,對發展中國家不同階段應采取什么樣的引進外來直接投資策略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中較有影響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和區位理論都僅能解釋國際直接投資的一個側面,解釋力很弱,亦沒有實證有力的支持,很多情況只能解釋美國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FDI)。我國學者對跨國公司、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亦有深人的研究。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在老校長,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顧問滕維藻先生的指導下,形成了很強的研究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隊伍,該研究方向畢業的博士近達20多人。冼國明教授的《跨國公司與當代國際分工》在國際上影響很大。研究國際直接投資,探討其理論的歷史發展,對我國改革開放,尤其是如何利用外資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從內部化理論可知,跨國公司為了保持技術優勢等所有權壟斷優勢,寧可通過跨國市場內部化,在國外直接投資設廠,利用轉移價格向子公司轉讓技術,牢牢地將技術秘密和訣竅控制在公司內部,阻止技術在當地的擴散。因而我們吸引外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想借此吸引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期望值不可太高,也就是通過吸引外來直接投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不很現實。如果是國內資金不足而利用外來直接投資,進而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國家稅收,那么吸引跨國公司來華直接投資可以達到預期目的。從鄧寧的國際生產綜合理論看,無論采取何種方式,跨國公司都將控制技術,不會輕易將技術轉讓給我國,更不會將先進技術轉讓給我國企業。
關鍵詞:直接投資;技術轉移;控制策略;貿易溢出模型;實證研究
一、研究意義及背景
在一國經濟技術發展進步到一定階段, 對外直接投資在獲取高新技術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截至2009年底,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協議投資額112億美元, 中方投資額76.3億美元, 僅占全球對外投資總量的0.1%, 與我國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 目前, 我國在經濟實力、技術、資金等方面已經具備了較大規模對外投資的條件,入世后, 我國將享受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 同時國外市場限制投資的措施松動、市場準入條件放寬, 為我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大力發展對外直接投資, 發揮對外直接投資在技術進步方面的優勢, 成為當務之急。
因為發達國家對先進技術的輸出一直采取嚴格的限制政策,所以發達國家向外轉移的大部分都是已標準化的技術。我國想要在較短的時期內迅速提升整個產業的技術水平,就要進行對外投資,靠近技術源,以獲得反向技術外溢,主要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得以實現:一是到發達國家兼并或收購科技型公司,特別應該加大對研發要素豐裕的國家和地區投資的力度,可以選擇和增加對美、英、德、日等國的投資力度而提高其反向技術外溢效應。值得肯定的是,我國一批有實力的跨國經營企業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經驗。例如,首鋼集團通過收購美國麥斯塔工程設計公司70% 的股份直接獲取了相應的關鍵技術等。二是在海外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設立研發機構,充分利用當地技術資源優勢,了解和把握國外新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以此作為開發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地。如海爾集團在美國和德國建立了以研發和技術轉讓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業,并在美國洛杉磯和硅谷、法國里昂、荷蘭阿姆斯特丹及加拿大蒙特利爾設立了6 個產品設計分部,通過境外產品開發來推動國內產品的技術升級和出口競爭力的提高。同時,國內也有很多學者運用實證的方法來考察我國外直接投資與技術進步的關系。例如,劉凱敏、朱鐘棣通過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全要素生產率 (即技術進步率)時間序列數據分別進行平穩性檢驗,發現二者的一階差分序列均是平穩的,所以認為它們之間有長期的穩定關系。龔艷萍、郭鳳華通過借鑒Coe和Help- man的貿易溢出模型 (即 CH 模型)構建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影響的模型,并分析計算得出定量結果,結果顯示對外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是比較明顯的。
二、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技術進步影響的機制研究
Fosfuri和Motta(1999)設計了兩階段完全信息雙寡頭古諾模型,解釋無技術優勢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現象。模型的均衡解表明,對于既定的相對市場規模而言,即使在海外虧損,只要溢出程度足以保證無技術優勢企業國內市場因溢出而獲益,除彌補虧損外還超過國內經營與出口的利潤,企業要選擇國外建廠而不是出口,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他們考慮了對外直接投資企業雖無技術優勢但本身技術水平相當高的情形。這類企業會加劇市場競爭,減少東道國技術優勢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利潤,迫使東道國企業進行戰略性對外直接投資。通過對博弈均衡的分析發現,當技術溢出程度邁過門檻水平之后,無技術優勢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幾率將隨溢出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即使溢出程度接近于完全時戰略性FDI也可能發生,無技術優勢企業繼續受益;無技術優勢企業技術溢出的轉移成本增加,是戰略性對外直接投資的幾率擴大,還促進了無技術優勢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幾率擴大,還促進了無技術優勢企業繼續受益;無技術優勢企業技術溢出的轉移成本增加,使戰略性對外直接投資的幾率擴大,還促進了無技術優勢企業對外直接投資。
三、跨國公司的技術轉移與控制策略
1、技術轉移
跨國公司的技術轉移主要有外部轉移和內部轉移兩種形式。由于對跨國公司而言,技術外部轉移的控制程度較低 ,所以跨國公司多采用內部轉移方式。技術內部轉移與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緊密相聯 ,是跨國公司技術在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流動??鐕炯夹g轉移內部化 ,主要是為了規避外部市場干擾和高成本 ,防止技術模仿和外溢 ,充分利用規模經濟 ,并且有利于技術和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分期分批地合理轉讓技術和技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技術領先優勢和實現技術創新價值??鐕鞠驏|道國進行技術轉移的質量和速率 ,則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鐕驹诤M庵苯油顿Y,是服務于全球戰略的,所以其投資企業采用什么水平的技術 , 同樣要服務于跨國公司的全球市場戰略,同時也要考慮到東道國的市場結構、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伴隨著直接投資而進行的技術轉移 ,正是跨國公司綜合權衡上述種種因素之后做出的選擇。
2、跨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控制
跨國公司在技術控制上既要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又要防止技術過早地泄露。在技術風險管理上,跨國公司對于不同類型的國家采取差別對待策略,在技術轉讓時機、轉讓方式方面都具有不同的選擇。為了進一步防范核心技術的擴散,當代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研究與開發一般采用母國中心化的運作模式。母公司成立一個專門負責各研究與開發分部技術轉移的機構,有利于總部研究與開發的規模經濟和對核心技術的嚴格機密的控制??鐕踞槍ζ鋼碛械募夹g水平的高低選擇不同的技術風險管理模式,如獨資形式或合資形式。
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包括如下四點:第一,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可以促進進出口貿易,增加外匯收入;第二,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發揮我國技術方面的“比較優勢”,并且有利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第三,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外資;第四,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發揮我國的資源優勢,同時,能夠充分利用國外自然資源。
四、模型的建立
參考文獻:
[1]龔艷萍,郭鳳華。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技術進步的影響――文獻回顧與我國的實證研究。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5;
[2]陶微。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五大經濟效應分析。對外經貿實務(跨國投資)2008:76-78;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區位優勢;政治環境;商務環境;經濟環境
[中圖分類號]F8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45-0152-03
1 引 言
隨著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日益頻繁,跨國公司在當今世界經濟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FDI成為了解經濟增長的重要變量,它除在彌補資本缺口、提高投資質量之外,還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就業創造和貿易擴展等多種渠道作用于經濟增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都是成功的,對外直接投資獲得成功的條件又有哪些呢?本文將從區位優勢出發,使用AHP分析法,例證跨國公司如何進行投資區位決策。
2 區位優勢簡介及相關研究
學者們在實證和理論方面對外商直接投資進行了諸多的研究。在關于國際直接投資的眾多理論中,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獨樹一幟,是各種理論的集大成者。鄧寧綜合其他學者提出的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和區位理論,把跨國公司在國外直接投資進行國際生產的決定因素概括為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區位優勢三種優勢。企業跨國經營的決定因素就是這三種優勢,只有同時具備這三種優勢時,企業才會選擇對外直接投資。這三種優勢是跨國公司進行跨國經營方式選擇的依據和條件。
其中區位優勢指的是,如果在某個國家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即直接投資生產比出口更有利或更節省,如當地的資源成本低、接近市場、稅收優惠等,或者出口會受到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的限制,而當地生產則不受此限制等,這就是區位優勢。區位優勢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充分條件。其中區位優勢包括的因素有:在東道國的勞動力成本、市場需求、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以及政府政策。
不同地區的區位優勢是不同的,跨國公司在進行直接投資時所選擇的投資區位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投資的成敗。在既定的投資國內,應該怎樣選擇合適的投資地點是本文試圖解決的問題。因此下文將運用AHP分析法,聯系我國的實際情況,研究怎樣決定投資區位。
3 基于AHP的分析
美國運籌學家A.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它是一種將決策者對復雜系統的決策思維過程模型化、數量化的過程。應用這種方法,決策者通過將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層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間進行簡單的比較和計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權重,為最佳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
3.1 設計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區位優勢的因素的層級結構
外商在進行直接投資的區位決定時,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參照AHP的原理,我們首先設計出各因素的層級結構。
上述的評價指標中的各項有各自的經濟內涵。
(1)政治環境:主要指經濟、政治和社會穩定,有關外資進入的相關法律規定、政府對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方針及政府機關的效率。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政府的高效能給FDI的進入提供很多便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尋租成本。
政治環境包括投資鼓勵措施和政府效率。
(2)商務環境:集聚經濟因素對FDI決策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受到關注。集聚經濟是指因經濟活動和相關生產設施的區域集中而形成的正外部性以及規模和范圍經濟。產業的空間集聚不僅會帶來產業的自然優勢,而且會帶來技術溢出等外在優勢,對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外商在進行直接投資的區位決定時,還會把交通運輸、通信等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納入考慮范圍。
商務環境包括FDI存量和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
(3)經濟環境:這是進行FDI最著重考慮的因素。投資地當地的市場潛力、購買力水平、工資水平和低成本投入品等都會對投資決定產生一定的影響。
經濟環境可以概括為市場增長率、市場規模、勞動力成本、規模經濟、低成本投入品5項。
(4)自然環境:有的投資者喜歡在毗鄰本國或離本國較近的國家進行投資,因此地理是否臨近對有些投資者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
自然環境可以簡單的抽象為地理臨近性。
(5)社會環境:投資地當地的文化對投資的成功與否存在一定的影響,如果投資地當地文化與跨國企業文化相差太多,可能會導致投資的失敗,因此文化融合性也是參考因素之一。
社會環境可以概況為文化融合性。
3.2 外商直接投資的類型不同,對各個因素的評價不同
(1)資源尋求型:在這類外商直接投資中,跨國公司看中的是東道國的自然資源,包括無技術和低技術的勞動的可獲得性和低廉的成本。為了實現規模經濟或者降低成本這些跨國公司往往設立在這些資源的聚集地,故資源尋求型的外商直接投資看重的是勞動力成本和低投入品的可獲性。
(2)市場尋求型:此類FDI更加注重東道國巨大的市場容量,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以及該市場今后的發展潛力。市場尋求型的FDI往往是作為母國的出口的替代形式出現的,其所生產的產品是母國相對于東道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對于作為東道國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些產品無論是在技術含量還是在質量上要更為高級。當跨國公司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尋求型投資時,往往更關注市場增長率和市場規模。
4 AHP模型的設計
4.1 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
首先,根據專家評分可以得到包含P1、P2、P3、P4、P5的判斷矩陣B:
從得分情況來看,丙地是最佳的投資地點。
6 結 論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今,跨國公司想要生存壯大,實現自己的全球化戰略面臨更多的挑戰。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在其中的區位因素中,東道國政治、經濟、自然環境、文化等各項條件都會對跨國公司的投資決策產生影響,但其影響效果不盡相同。本文從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法出發,運用AHP分析法分析各地區位的優劣,經過運算匯總,各地得分的高低能一定程度為跨國公司的選址提供建議,使得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選址有定量的標準,提高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王洛林,江小涓,盧圣亮.大型跨國公司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經濟國際化的影響[上][J].中國工業經濟,2000(4):5-12.
[2]王洛林,江小涓,盧圣亮.大型跨國公司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經濟國際化的影響[下][J].中國工業經濟,2000(5):5-10.
[3]劉德學,陳敏敏.華東華南地區FDI影響因素的比較[J].統計與決策,2008(15).
[4]趙增耀.外商在華投資獨資化趨勢的演進機理及應對策略[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4):68-70.
[5]文余源.外商直接投資區位與實證的研究進展[J].經濟評論,2008(3).
[6]蘇奕.在華外商直接投資區位決策的因素研究[J].廣東科技,2008(5).
[7]魯慧玲.跨國公司FDI與區位優勢[J].中國科技產業.
關鍵詞: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市場結構
國際貿易理論與市場結構理論分析框架的產生
國際貿易是商品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和交換,國際直接投資則表現為貨幣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和循環。按照蒙代爾的理論,商品資本的國際流動可以完全替代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投資就不會發生。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產業資本的循環依次經過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形式,并且3種資本形式還要保持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并存性。單個產業資本循環的特點也體現在社會總資本的循環中,從世界經濟的范圍分析,產業資本循環經過上述3種形式才能保持經濟活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市場結構理論來自于產業組織經濟學,按照該理論市場可以分為完全競爭和不完全競爭市場兩大類型,不完全競爭市場又分為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3種類型。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差別主要體現為產品差異性、進入和退出壁壘以及賣方集中度。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是產品具有同質性,進入和退出壁壘小以及賣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競爭市場則相反。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提供的產品有差異、行業的進入壁壘較大,具有規模經濟及由此產生的賣方集中度。古典貿易理論和現代貿易理論都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新貿易理論則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產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隨著世界經濟活動的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有融合趨勢。
從歷史上看國際貿易理論的產生先于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早期的國際貿易理論從發源于15世紀歐洲原始積累時期的重商主義開始,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以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壟斷優勢理論為標志。這兩種理論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國際貿易理論的邏輯起點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上,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則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統1的貿易市場和資本市場逐步結合,商品、資本、技術和服務的流動日益密切,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呈現相互融合的趨勢,但是統1的理論框架還沒有建立起來。本文從市場結構的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理論和直接投資理論,并指出新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融合的基礎在于不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新貿易理論解釋了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和福利影響,不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遞增使得壟斷競爭廠商都具有向國外出口產品的動機,加之這些廠商生產的是有差異的同種產品,產業內貿易形成。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產生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如果具備貿易壁壘和資本自由流動,國際直接投資廠商進行跨國直接投資就能夠實現對國際貿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競爭市場與國際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從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現代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按照市場結構劃分前3種可以歸納為1類,它們的理論基礎都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基礎上。古典貿易理論包括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包括1般均衡理論、相互需求理論和對偶理論,這些理論都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F代貿易理論則以要素稟賦論為代表,該理論體系闡述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于產品的價格差異,價格差異源自于成本差異,成本差異產生于生產要素的豐裕度。主要理論包括要素稟賦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原理、薩繆爾森—斯托爾帕定理和羅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分析都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產要素在各國內部是自由移動的,而在國家間是不能移動的;國家之間實行自由貿易,不存在政府對貿易的干預或管制;生產和交換是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進行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處于“充分就業”狀態;貿易雙方的出口價值等于進口價值,國際收支平衡;運輸費用和其他交易費用為0;沒有要素密集度轉變的情況,生產同1商品時各國的生產技術1樣,生產函數相同;沒有規模經濟的利益,不存在規模經濟遞增。從上述的前提條件可以看出該理論體系將國際直接投資排除在外,首先國家之間沒有多余的資金可以投資;其次國家之間沒有要素流動的可能性??傊诺滟Q易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沒有給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留下任何成長空間。
要素稟賦論創立后成為最重要的國際貿易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掌握了1國的資源稟賦情況就可以推斷出該國的對外貿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實證分析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學者們提出了各種解釋用于修正要素稟賦論的前提條件,如貿易壁壘說、自然資源稀缺說、生產要素異質說以及人力資本說等等。前提中完全競爭的假設在現實中難以滿足,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只能作為產品價格的接受者,他們提供的產品是同質的。國際貿易活動中的許多現象無法用完全競爭的市場來解釋,不完全競爭市場中的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
不完全競爭市場與新貿易理論
新貿易理論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它的創建是建立在兩個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之上:即產業內貿易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源差異和規模經濟均是國家進行專業化和貿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不變條件下的產業間貿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遞增的產業內貿易,它更強調的是非比較貿易優勢。同時為強調規模經濟作為貿易的原因作了3個基本創新:將產業組織引入貿易理論,將貿易理論從完全競爭模式的不現實中解脫出來;摒棄了傳統的2維假定和凸性生產可能性曲線,新貿易理論發展了1種“層級結構”的方法來解釋貿易和要素流向,即產業間貿易仍由要素稟賦的差異來決定,而某產業內部具有類似要素比例的產品之間卻相互分工和貿易,后者在產業間貿易的格局中表現為凈貿易量;區分了技術溢出的外部經濟和市場規模作用的外部經濟。
把新貿易理論看作和古典貿易理論完全對立是不確切的,新貿易理論只是補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設框架下所難以解釋的現象。新貿易理論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基礎上,而古典貿易理論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基礎上。
不完全競爭市場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壟斷優勢理論,它由美國學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經營: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傳統的國際投資理論都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海默則認為,要解釋戰后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必須摒棄傳統理論中關于完全競爭的假定,對不完全競爭進行研究。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企業不具有支配市場的力量,它們生產同類產品,擁有獲得所有生產要素的平等權利,這樣就不會有對外直接投資發生,因為它不會使企業擁有高于當地對手的優勢。只有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企業才能獲取壟斷優勢,并通過直接投資在國外予以利用。
金德爾伯格將壟斷優勢分為4類:來自于產品市場不完全的優勢;來自生產要素市場不完全的優勢;企業擁有的內外部規模經濟;由于政府干預,特別是對進入市場以及產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業優勢。后來學者在海默的理論框架下進1步發展了壟斷優勢理論,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1是論述跨國公司壟斷優勢的來源;2是跨國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資與許可證交易3種方式中選擇直接投資的根據與條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論就是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國際生產折中理論認為,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是由企業特定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特定優勢3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特定優勢類似于海默提出的壟斷優勢,即1國企業擁有的高于其他國家企業的優勢,并且這種優勢只是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非充分條件。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為避免市場不完全而通過內部化將企業的優勢保持在企業內部。市場不完全的含義近似于不完全競爭,鄧寧認為市場不完全可以分為兩類:結構性市場不完全和知識性市場不完全。企業利用市場不完全通過內部化建立壟斷優勢,內部化優勢越大,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傾向性越明顯。內部化優勢還不能充分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利用出口照樣可以發揮優勢。區位優勢可以更充分地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因為區位優勢屬東道國所有,企業無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適應和利用。只有國外區位相對國內區位具有更大優勢時企業才可能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不完全競爭市場下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融合
在世界經濟活動中,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融合體現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區域上呈現高度的1致性,在貿易和投資領域還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發展中國家的規模在逐步擴大;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流向與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1致,2戰前以發達國家的制成品和發展中國家的初級品為主,2戰后傳統的工業品貿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業品貿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資本的跨國界流動,戰后國際資本更多地流入制造業和新興工業部門,加快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國際直接投資改變了國際貿易的模式與格局,最初國際貿易更多表現為產業間貿易,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產業內貿易和企業內貿易在增加。國際直接投資對貿易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實現的,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企業貿易量在不斷擴大。第4,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融合協調機制統1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內實現。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一)投資總體規模中國自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以后,從2005年至2014年13年的時間里直接對外投資總量平均年增長45.12%,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狀態,如表1所示。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4.4%,位居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排名的第6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投資范圍廣、投資幅度增長快、投資數額不斷提升等特征。雖然投資總規模有明顯漲幅,但是與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異,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僅為美國的9.4%,英國的30.9%,并且投資率與發達國家也有一定差距。(二)投資區位分布投資區位極不平衡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另一個特點,中國對外投資區位主要集中于亞洲及拉丁美洲。這兩大區域成為中國直接對外投資主要區域,其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個是地理位置關系,亞洲是中國所在的大洲,無論是從地緣關系,還是從地域文化都有極強的相似度;第二,受優惠待遇的影響。中國大量的對外直接投資都會投向有經濟優惠條件、政策優惠條件的區域,以使投資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第三,受稅收政策影響,由于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稅制不同,投資者會巧妙的躲避較高稅制以降低投資風險。在這些原因的影響下,近些年,中國在南美、非洲的投資持續上升。(三)投資行業分布從投資行業的視角進行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數量位居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商務服務業、金融業、采礦業。其中,商務服務業在2014年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達到了1422.6億美元,金融業與采礦業也分別達到673.9億美元與670億美元,如表2所示。單純的從投資金額來判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是有失偏頗的,更應該從境外投資企業所在的行業來進行分析。從投資企業所在的行業視角進行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則主要集中于制造業、批發零售業以及租賃與商務服務業。很明顯,這三個行業都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是利用了低勞動力成本這一優勢。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母國宏觀經濟效應機理分析
(一)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產業結構調整效應通常來講,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越擴大,越會對產業結構調整產生正向推動作用,這是由于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可以促進原材料、投入品以及機械設備的出口。同時,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一定是希望可以獲取投資地的優良資源,例如先進的管理經驗、生產技術等,而這些都是企業發展所急需的戰略性資產,這樣就會可以促使形成產業內關聯效應,促進母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但是,近些年中國持續增長的對外直接投資卻沒有對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生明顯的正向推動作用,這是由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還處于初期,對外貿易經驗不足,技術進步緩慢,并且就業結構也相對落后,傳導機制不完善、不通暢,這就說明中國直接對外投資整體水平還是相對落后的,對外直接投資水平落后直接限制了母國的產業升級。(二)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就業效應中國大體可以分為東、中、西三個地區,對外直接投資對三個地區的人均收入以及就業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對三個地區的就業影響又呈現出顯著的不同。中國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金融業成為主導產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金融企業大都來自于中國的東部地區,因此,這個地區的金融業人才就業情況受對外直接投資的推動,形勢一片大好。與東部相比,中國的中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促進中西部經濟快速增長是提升就業率,改善就業現狀的必經之路,促進中西部經濟快速增長,就要進一步的實現對外開放。中西部仍然處于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大型企業數量較少,對外進行直接投資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雖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數量持續增長,但是就中西部地區的就業影響而言是相對較弱的。(三)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技術進步效應當前,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技術進步效應并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投資動機不夠成熟,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大多數對外直接投資企業都將投資目標定位于賺取更多的經濟利潤,并沒有將技術引進與提升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目標之一,同時,受投資規模所限,對先進技術的吸引力明顯不足。第二,吸收能力不強。促進技術進步,需要具備可以將他人的技術拿來為自己所用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涉及技術的吸取、改良與創新,中國研發能力落后制約了先進技術的學習與吸收。第三,對外直接投資行業與區域分布不夠合理。中國對外投資行業偏向于勞動密集型加工業,這些行業的技術要求低,對技術創新沒有外部推動作用。同時,對外投資的目的地主要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落后地區為主,這些地區尚且希望可以從投資方獲取先進的技術,自身根本沒有能力給投資方提供技術。(四)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經濟增長效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產生的正向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用效果卻不明顯。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增加1%,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014%,而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數額增加1%,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042%,由此可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產生的拉動作用遠沒有外商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的效果明顯。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其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遠小于外商對華投資規模,因此,對經濟產生的促進作用與其相比相差甚遠。其二,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經濟的影響是間接實現的,周期長,傳導機制復雜,并且具有較強的滯后性。因此,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對外直接投資無法與外商對內投資相提并論。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促進體系構建
(一)統一管理機構并完善法律體系中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需要多個行政部門的審批,這些行政部門存在著嚴重的職責不清、功能重疊的現象,這也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處于無序管理的狀態,并給很多有對外投資意向的企業制造了過多的障礙。對此,國家應該進一步整頓與改革對外直接投資管理體系,確定這項事務的主導部門,形成一個部門為主導,多個部門輔助協調的格局,同時,還應該進一步提升審核效率,簡化審批程度,提升審核透明度,完善審核制度,促進企業參與對外投資。完善對外直接投資相關法律,就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和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創建一套保障境外投資戰略可以順利實施的法律法規,形成以《境外直接投資法》為核心,相關配套法規為輔助的對外投資法律體系。(二)加強對外投資金融支持加強對外投資金融支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繼續擴大貸款規模,提供針對對外投資企業的借貸與擔?;?。國家財政應該給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以有力的政策支持,適當的放寬貸款條件,將優惠貸款的范圍擴大到更多的行業與領域。第二,適當放寬境外融資渠道,使對外投資企業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相對于國內融資相比,國際融資渠道更為廣闊,中國應該支持具有實力的企業境外申請上市,或者是可以從境外融資機構那里獲取可以促進生產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降低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助力于企業對外投資目標的實現。第三,出臺更多對外投資財稅政策。為了減輕企業對外投資壓力,保持競爭優勢,應該出臺更多稅務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的融資以及經營成本,這對于企業對外投資初期是十分有利的。(三)健全投資信息咨詢和技術援助在信息時代,企業在進行對外投資前必須要搜集到足夠的信息數據,才能實施對外投資戰略。為了提升企業決策的正確度,降低企業搜集信息的成本,國家應該成立向企業提供對外投資咨詢的服務機構,定期進行對外投資信息數據的整理與,給企業實施對外投資提供有益的參考。還應該為企業提供其他服務項目,例如介紹對外投資融資制度,幫助企業擬定投資合同等。對企業進行技術援助則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技術數據庫來實現。利用數據庫平臺將國內外大型企業聚集到一起,實現最大范圍內的資源共享,增強國內外企業的互動,國內外企業可以實時了解國內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平臺還是重要的信息渠道,國內企業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查詢到相關的國際招商信息。(四)完善投資保險及知識產權保障機制健全對外投資保險制度可以有效的降低企業進行境外投資的風險,因此,中國應該盡快出臺《境外投資保險法》,使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完善投資保險還需要國內大型保險企業要承擔起社會責任,主動為對外投資企業提供保險服務,依據《境外投資保險法》為投資企業提供全面的服務。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要求中國首先要加入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協定,要求投資企業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同時,自身也要具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五)加強對多元化投資格局的建設力度中國對外投資還處于初始階段,未來還有很艱難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要解決投資方式不合理、投資區域不科學等問題。隨著國際投資局勢的風云變幻,采用單一的投資方式已經不適合對外投資水平的全方面提升。進一步引導企業要選擇恰當的、多元的投資模式,要學會立足自身優勢,再博取他人之長,實現強強聯手,才能促使投資成功。在投資區域的選擇上,也要隨時注意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形式與投資現狀,緊緊抓住投資契機,拓展中東、俄羅斯等投資市場,形成均衡、合理的投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