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學數據資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信息資源逐漸成為了信息資源的主流。而在云技術和物聯網的推動下,全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作為專門從事收集、整理、保存并傳播知識的重要機構,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公安高校圖書館在信息網絡化時代,如何實施其數字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使圖書館的管理水平與服務技術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 基于大數據技術下整合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意義與必要性
數字資源以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為基礎,將書本理論知識轉化為數字資源,能夠提升資源本身的學術價值,從宏觀的角度反映出不同學科的特點[1],系統展現出各個學科的研究?勢與特點,能夠科學引導相關用戶進行科研活動,規整學術成果,將無形的知識成果轉化為可分享的數字資源。公安高校圖書館作為公安教育文獻信息中心,既有信息資源建設的職責,也有從事信息資源建設的專業技術優勢。那么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圖書館性質特點與讀者服務的基本規律,加強電子信息資源建設,為警察科學教學與科研提供現代文獻信息資源服務,應是公安高校圖書館責無旁貸的任務[2]。通過整合學科數字資源,可重新總結出具備多種實用價值的成果,因此,圖書館應不斷創新數字資源體系,豐富其內容,提升知識成果的轉化速度,在保障知識成果得以傳承的基礎上,滿足人們對于知識的不同需求。
2.1 館際圖書館和地區圖書館的差距大,資源配置不合理
高校圖書館受到高校本身因素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如東部沿海地區等,圖書館的服務水平較高,提供的資源服務也更為全面,而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圖書館的建設也沒有跟上,具體表現在建設投入資金、計算機技術、配套資源等方面[3]。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而言,其投入資金較多,能夠以自建、獨立購買等方式,豐富數字資源,且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更加熟練,在整合學科類數據資源的過程中,具備較大優勢;對于西部落后地區而言,地方政府大多偏重于經濟建設,對于圖書館等教育投入沒有引起相應的重視,導致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存在人才不足、工作環境艱苦、整合技術落后等多種問題,原本的數字資源擁有量較少,圖書館本身的傳統資源為無法及時更新,同時區域中群眾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數字資源的需求[4]。在整合數字資源的過程中,缺乏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提升了整合工作的難度。此外,不同性質的圖書館之間也會存在差異。如上海、北京等國家級、省級大型圖書館,重點高校圖書館,帶有科研性質的圖書館,整合學科數字資源具有較大優勢,而普通的圖書館因建設資金不足,運行機制不完善,很容易出現人才流失的情況。基于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該種模式不利于圖書館的協同前進,增加優化資源配置工作的障礙,造成大型圖書館承載量過大、普通圖書館被忽視的局面,不利于區域教育工作的發展。該種方式還與我國全民教育的目標相沖突,不能擴大學術成果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區域經濟之間的差異,群眾對于資源成果的需求狀況,也會影響到數字資源整合工作。
2.2 信息資源選擇的問題
(1)資源種類相對匱乏。不少“數字圖書館”名不符實,徒有虛名,不能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各高校雖然引進了大量的公共信息資源,并且建設了許多特色數據庫,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滿足自身需要,還缺少實驗數據和一些專業特色數據庫。
(2)數字信息資源重復建設。高校圖書館早期的數字信息資源建設,各個圖書館各自為政,所建設的系統不能互通,資源無法共享,以致同一信息資源多次重復數字化,而且質量參差不齊,標準不一,造成財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浪費。
(3)不同的數據庫之間的內容交叉重復,影響用戶對信息的選擇與獲取。目前,數字信息資源從制作到購買都存在著大量重復建設的問題,不光是各個不同出版機構提供的資源之間存在著大量的重復,就是圖書館本身在購買上也存在著大量的重復,如在我國的學位論文數據庫中,就有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的《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由CALIS牽頭建設的《高校學位論文庫》以及萬方的《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它們之間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相同的,即使是《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重復。又如北京大學實證法務研究所最近推出的“北大法意網”與原來的北京大學法學院創建和主管的北大法律信息網也是有很多重復,但又不完全雷同[5]。這些重復的數字資源給信息的選擇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只選購一種,肯定會造成數據的不全,因此多數圖書館在經費許可的情況下都會把所有的買下,這既造成經費的浪費,也給用戶的使用制造了麻煩。
2.3 未完善資源整合平臺,實踐效果有待提升
當前,整合數字資源的平臺大多屬于商業性質,其購進價格昂貴,甚至需要數十萬元的投入,大部分圖書館在支出添置書籍資源、采購數字資源、配備完善基礎設施、建立完善數字資源、維護圖書館的資金后[5],很難再重新拿出平臺的建設資費。同時,我國整合學科數字資源的發展歷程較短,有關數字資源的整合經驗仍較缺乏,無法及時把握市場變化,部分專門研制整合數字資源的平臺企業在應對市場變化方面仍顯不足。在產品投放的初期,企業為獲取更大經濟效益、創建良好品牌戰略,公司的管理人員、銷售人員都會偏向于省級等大型圖書館,這一類圖書館的資金實力雄厚,用戶需求大,技術力量先進,如果能夠將平臺構建在此類圖書館中,能夠更好地吸引更多高端用戶,為企業積累原始資本,從而科學擴建企業規模,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6]。
2.4 缺乏規范的資源整合制度,未全面評價整合效果
高校在開展各項圖書館工作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制度規定,整合學科類數字資源也是如此,但當前絕大部分圖書館沒有認清楚資源整合的重要性[6],僅把其作為建設數字資源庫的分支,因此,沒有制定針對性制度,對于整合數字資源的細節方面沒有做出詳細的說明,包括學術資源討論方式、分解任務的科學依據、整合資源的操作流程、人員崗位安排、建立整合管理部門、責任承擔情況方面。同時,高校圖書館沒有規定對應的配套設施管理制度,整合工作是在摸索的過程中進行,在大部分情形下,圖書館都只將整合數字資源工作作為臨時、短期、突擊任務,缺乏長遠的規劃,導致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消極怠工的工作心態,再加上制度的不明確,責任承擔主體相重合,從而降低了整合工作的穩定有效性[7],甚至還會增加圖書館整合過程的工作量,加大整合整體投入,制約圖書館的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延長了整合周期。
3 基于大數據技術下整合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方案
3.1 平衡館際圖書館和地區圖書館之間的關系
高校圖書館因區域經濟、性質的不同,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每個地區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不盲目建設、不停駐不前,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消除圖書館之間的差異,實現區域圖書館的協調發展。為科學縮減館際圖書館和區域圖書館之間整合數字資源的差距,應特別做好以下兩方面:首先,根據不同城市與地區,設置科學的“中心館”和“中心城市”,統一規劃區域之間的圖書館資源,合理配置不同性質圖書館的資源,保障數字資源的充分利用。依據我國當前行政區的劃分,以自治區、省會城市為基本單位,全面統計當地圖書館的數量,了解區域中用戶對于圖書館的需求,考察區域中數字資源技術的發展水平,確定圖書館工作人員素質,基于此種前提下,選擇出最恰當的城市,將其作為“中心城市”,如西南地區的西安市、華北地區的北京市、華中地區的長沙市等。通過確定中心城市的方式,合理分配資源,確保資源能夠更加合理地被運用[8]。
3.2 完善圖書館學科數字資源整合制度
整合圖書館數字資源,必須不斷創新其整合制度,立足于圖書館實際情況[9],綜合考慮圖書館規模、發展戰略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健全整合學科類數字資源的制度管理系統、細節規劃。圖書館管理人員必須清楚地意識到,整合管理制度不單單是指整合過程,還包括整合前、整合后兩個環節,每個環節的目標都有所不同,具體如表1。
圖書館在整合學科類數字資源時,不僅需全面借鑒國家級、省級大型圖書館和具有典型代表性高校圖書館的實踐經驗,還必須因地制宜,堅持以自身實際情況為基礎,合理進行調整。在設置制度的過程中,還必須考慮動機因素與用戶需求變化因素,為進一步普及知識,提升群眾認知水平,應做好最基本的資源整合工作,設置合理的標準參數。對于整合標準較低的工作時,如培訓檢索用戶信息,查詢簡單的數字資源,應重視資源的價值。針對此類工作,大多數圖書館花費的時間、精力較少;對于整合標準較高的工作,如轉化專利成果、跟蹤反饋定題等,圖書館應設置更多的整合標準,確保資源能夠更全面地應用于研究中。在公安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上,由全國公安院校圖工委牽頭組織,統一規劃、確定方案、分工協作、合作共建、相互補充、聯合采購,共同委托加工,依托公安專網,達到每個公安院校圖書館都可以共享其他館的公安特色數據庫的目的。在其他數字資源的建設方面,則可以利用CALIS成員館的有利條件,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可由省市高校圖工委牽頭,組織省市內高校圖書館開展聯合采購;或由本省市的CALIS中心購買設立鏡像點,供各高校共享使用;或由本省市的CALIS中心統一購買,由各圖書館平攤費用,大大降低采購成本,這方面已有過類似成功的經驗。
3.3 培養高素質人才,滿足客戶不同層次的需求
整合學科類數字資源的最終目標是為相關用戶提供更加優質、全面的學科、學術服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中,人力屬于最主要的主觀要素,為進一步發揮人力的作用,彌補其他方面缺陷,真正發揮數字資源整合的作用,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在圖書館資源整合過程中,人力要素分為三類:圖書館工作人員、使用數字資源的用戶、專家。這三類要素存在功能交叉的現象,且各要素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影響較大。如研究學術的學者,不僅學術素養較高,具備深厚的研究功底,而且能夠跟上時代潮流,及時轉變自身想法,因此,此類人才能夠擔任專家的角色,指導工作人員科學地進行業務工作。工作人員在整合資源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確保工作人員能夠更加快速地整合資源,轉化資源成果,必須重視培養高素質管理人員。為整合學科類數字資源,滿足不同用戶對于學科知識的需求,應重視豐富圖書館現代信息化管理模式,構建圖書館人力資源、文獻資源、科學技術資源于一體的新型信息體系,更新圖書館文獻服務,確保圖書館能夠更為全面地滿足師生對于學科知識的需求,實現圖書館與全校師生共同發展。對于條件較差的圖書館,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為其匹配合理的發展標準,在把握圖書館發展情況的前提下,更新圖書館管理方式,充分發揮數字資源整合的作用。筆者認為,為縮小不同圖書館之間的發展差異,應在創建中心館的基礎上,按照不同地區、不同圖書館性質,選擇恰當的管理模式,合理更新圖書館內部結構。針對實力薄弱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應不斷尋求中心館的幫助,在宏觀的角度下,培養出對應的人才,提升工作人員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地區其他圖書館也必須積極承擔自身整合責任,在完善自身整合體系的同時,督促其他圖書館進行實踐,營造良好的圖書館整合氛圍,緩解中心館的壓力,使得用戶也能夠關注到其他圖書館,合理進行分流,協調好區域內部圖書館的發展。
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管理人員在整合學科類數字資源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專業技能與實踐操作能力直接影響著整合學科?數字資源的有效性,在此種前提下,圖書館必須合理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通過講座、實地指導等方式,讓從業人員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建設一支高素質整合學科類數字資源工作隊伍。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工作人員的構成較為復雜,每個員工扮演著不同角色,因此,在進行培訓的過程中,圖書館必須創新培訓機制,提升整合學科類數字資源的有效性。受到工作人員本身素質、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在進行整合學科類數字資源工作過程中,會有可能出現分歧,如果沒有及時恰當處理,將會引發較大矛盾。圖書館可通過聘請專家的形式,充分把握學術發展趨勢,在合理考慮自身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加強內部員工的合作交流。遇到相關問題時,工作人員共同積極探討,更新信息管理方面的理念,結合大數據技術發展潮流,創新圖書館整理管理模式,研究新型文獻檢索方式,科學縮短用戶文獻資料搜索時間,提升研究成果的轉化速度,在充分發揮圖書館價值的前提下,保障圖書館的服務水平,為高校師生、區域群眾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務,促使圖書館的發展變得更加規范化和制度化,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3.4 密切組織與社會之間的聯系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圖書館的管理要素逐漸增多,包括工作人員、信息安排、工作環境、組織結構、整合技術等,圖書館應協調好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打破“信息孤島”的資源封閉狀態,真正解決信息過載的問題,提升圖書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確保整合工作的有效性,保證圖書館的健康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前進。需要注意的是,整合圖書館學科類數字資源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如果僅依靠圖書館單獨的力量,很難發揮整合數字資源的作用,因此,圖書館管理人員必須密切與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系,借助社會組織力量,整合其資源優勢,合理劃分工作部門職責,確保數字資源整合工作的順利進行。當前,受到資金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圖書館在購買學科類數字資源時,很少聘請專業人員,為進行系統的人員培訓,在深入整合等方面仍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同時,圖書館學科類資源建設仍處于較為封閉的狀態,沒有構建完善的討論溝通渠道,從而延長了學科整合的周期。
摘 要:文章針對大數據時代高校圖書館開放科學數據的信息管理與服務展開探討,分析了高校圖書館獲取科學數據信息資源的開放途徑、數據信息資源申請及服務方法。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06-0019-03
科學數據信息已經成為大數據時代重要的信息資源類型,而作為高校信息文化集中地的圖書館,也需要有科學數據的管理與服務工作,才能在大數據時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做好相應的工作,推動開放科學數據信息管理與服務的開展。
1 科學數據信息和獲取科學數據信息資源
1.1 科學數據信息
科學數據信息包含了人類在社會中所從事的科研活動、教育行為、教學行為、生產管理活動及人類的生活行為等,這些人類活動、行為與科學技術緊密相連。在此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原始基本數據,既包括了試驗數據、原始基本數據、統計數據,也包括了探測數據、觀測數據、實驗數據等,這些數據是根據不同的科研項目通過機器系統的加工而產生的合理科學的數據信息和產品綜合體。信息資源被歸納到科學數據資源之中,它和學術論文研究或其他的科研項目一樣,都是這個時代極其重要的科研產品,在科研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近年來,科學數據信息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直接影響到現代社會信息化和信息化時代的步伐。
1.2 獲取科學數據信息資源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科學數據信息雖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但卻發現科學數據信息在近二十年內丟失了80%,這些損失是無法估量的。所以,管理和服務科學數據信息成了目前科研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近十年來,由于國家對外開放獲取科學數據信息資源的途徑不斷增加,開放獲取科學數據信息滿足了時代的發展需求。開放獲取政策推動了科學數據信息的開放化,開放共享使得科學研究獲得了更多的科學數據信息,用戶可以輕松地獲取信息、信息、發現新的數據、訪問相關網頁及使用開放的科學數據信息。目前,我國經過科學數據共享,已成功建立了自然學科、社會學科、綜合性學科、省級行政區域、自然區域及地方區域在內的多方數據資源共享系統[2]。
2 發現、申請獲取科學數據信息資源
2.1 科學數據信息資源的發現
高校圖書館通過個人掌握的相關科學數據信息在圖書館網頁檢索或搜索相關詞匯,獲取相關的數據信息。互聯網上特定的用戶或高校的在校學生,都可以通過在互聯網上檢索、整合、鏈接、組合等方式,建立起本高校多個學科教學、科研項目工作以及管理和服務其他相關專業工作的系統[3]。高校在校用戶可以通過管理和瀏覽圖書館網站,更加容易發現客戶對科學數據信息的所需類別,方便用戶進行數據資源的下載和獲取。條件較好的高校圖書館應該拓寬科學數據資源的開發和獲取渠道,實現科學數據資源的下載和共享[4]。
2.2 科學數據信息資源的申請
假如用戶不能直接在互聯網、相關的搜索網站下載和檢索所需資源,用戶可以向本校的圖書館管理中心申請所需的科學數據信息。高校的圖書館需要管理好用戶的申請,圖書館員會將申請內容分類、歸納、篩選、整理后轉交于科學數據信息管理工作人員,由數據資源管理人員開展相關的數據信息服務活動。圖書館亦會將用戶的申請信息存儲于高校的圖書館用戶網頁、空間或客戶信息反饋[5]。用戶通過登錄自己賬號進入圖書館空間或客戶信息反饋,查詢到相關的申請數據信息,或是圖書館的即時回復信息。
3 檢索、獲取科學數據信息資源
3.1 科學數據信息資源的檢索
高校圖書館是作為本校教學和科研項目研究的學術場所,它是重要的信息資源管理者和信息資源服務的提供者,管理和服務數據資源成為高校圖書館新的管理和服務內容。為了能夠更好地為客戶提供科學數據信息,圖書館員需要非常熟悉圖書數據檢索和服務。高校圖書館一直是以文獻資源檢索管理和服務為主,很多高校還開設了相關的文獻資源檢索課程;要求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和管理工作人員不斷學習、總結,提高對相關管理知識的認識,增強對科學數據資源的管理和服務[6]。高校圖書館員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才會更加熟悉新的數據資源管理,提升和優化服務水平,滿足用戶的文獻需求。
何中華:大數據時代高校圖書館開放科學數據信息管理與服務
3.2 獲取科學數據信息資源
數據信息的服務范圍決定了高校圖書館的特性――免費開放性。由于用戶很多沒有掌握獲取科學數據資源的途徑,所以,圖書館需要加深用戶對科學數據資源獲取途徑的理解,其中包含了多種獲取數據的途徑,例如:在線免費閱讀、下載和保存文件資源;自動下載資源、專用下載軟件、閱讀軟件、瀏覽器資源下載、手機資源下載、文件壓縮下載、多種合成下載等。除此之外,部分開放的科學數據信息受某種因素的限制,在用戶下載獲取時會出現相應的問題,限制了自由獲取。此時,高校圖書館員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專業技術知識,為用戶提供這類受限數據資源的下載獲取管理與服務,方便用戶下載和獲取數據資源。
4 關聯、技術獲取科學數據信息資源
4.1 科學數據信息資源的關聯獲取
歐盟對文獻與科學數據信息資源之間的關系做了調查,發現有84%的科學研究者認為文獻、科學數據資源以及學術論文研究是緊密聯系的。因此,高校圖書館需要把文獻、科學數據資源二者結合管理,為用戶提供與此相關的優質服務。高校圖書館在開展管理和服務數據資源鏈接時應該采取積極主動的合作態度,加強與相關的文獻、數據資源機構或組織多方合作,以此推進高校圖書館數據資源、文獻與不同機構的文獻、數據資源進行整合,實現文獻與數據資源的多方共享。高校圖書館和不同類型的文獻機構或組織可以采取多方文獻互動的方式,搭建數據、文獻共享平臺,達到多方推送和接收數據,提高文獻的易檢索,增加文獻以及數據資源的使用價值[7]。
4.2 科學數據信息資源的技術獲取
為了實現數據資源更好地發揮其利用價值,為用戶提供針對性、實用性及更加優質的管理和服務水平,需要采取相應的技術手段進行科學的管理和組織。高校圖書館科學數據信息的管理和服務技術內容有:①合理、科學地將數據資源分類加工。依據《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進行科學、合理的圖書分類。②驗證圖書館的數據資源。如:通過打開數據、瀏覽數據、閱讀數據及下載相關數據等方式進行用戶的驗證。③整合數據資源類型。如: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行政區域、自然區域、綜合類及其他類型的資源進行科學整合。④分析和研究數據資源。如:將同類、同組、同系列的開放科學數據和規律進行研究和分析。⑤研究數據資源情報。從情報學的角度切入進行研究數據資源情報,將數據生成報告。⑥普及和應用數據資源。對用戶普及和應用數據資源可通過講座、會談、培訓、實踐等方式。⑦建立數據資源網站。為了便于用戶更好地獲取和下載使用數據資源,高校圖書館需要建立相關的數據資源網站。⑧鏈接數據資源網絡。將圖書館不同類型的數據鏈接到相關的網站。⑨及時更新和維護數據資源的數據。為了便于用戶了解最新的數據資源,需要圖書館及時地更新網站的數據信息,定期檢查和維護網站的管理。⑩用戶信息反饋。高校圖書館需要定期查詢用戶在使用數據資源數據庫過程中的信息反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出相應的處理。
5 數據信息資源傳遞管理、存儲管理與服務
5.1 傳遞管理和服務科學數據信息資源
傳遞管理和服務數據資源的范圍,既需要服務普通的科學數據用戶,還要服務一些特需的用戶。高校圖書館開展數據資源傳遞管理與服務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主觀原因。用戶不便于自行下載、獲取文獻和數據資源。二是由于客觀因素影響。因用戶單位內部和外部網絡連接受到限制,加之內存過大的科學數據資源,用戶單位較低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及數量極少的管理人員等因素,限制了用戶數據資源的獲取。傳遞管理及服務數據資源有多種不同的形式,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存數據資源,采取多種途徑進行管理和傳遞數據資源,如:數據資源需要較小的內存,則可以用U盤、網絡電話、聊天軟件、電子郵箱、網盤等;如果數據資源需要大量的內存才可以進行數據資源的管理和服務,則可以采用移動硬盤、云速度的網絡秒傳硬盤等。
5.2 存儲管理和服務科學數據信息資源
目前,很多高校和學術研究機構之間都建立起了合作關系,他們提供了數據資源的管理和服務的存儲。學術期刊出版物為了存儲科學數據信息資源,要求作者在數據資源庫中將發表的學術研究論文中有關的數據資源提交。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的專業和學科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產生了越來越龐雜的數據資源,使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也變得更加復雜,存儲庫里的數據信息資源變成了更為龐雜的管理和服務空間。原本不斷增加的數據資源能為用戶帶來更加豐富的文獻、數據資源,但越來越繁雜的數據資源存儲庫使管理和服務的水平一再降低,使得用戶獲取數據資源變得更加困難[8]。鑒于此,高校圖書館需要依據用戶對數據資源的需求,有針對性地為用戶增加新的獲取和存儲方式,甚至是為特殊用戶提供存儲數據資源管理和服務。對用戶來說,重要的數據資源需要長期存儲,高校圖書館可以為這些極具價值的數據資源建立單獨的存儲服務;也可以為特殊用戶建立專門的數據資源存儲倉庫。存儲科學數據信息資源有多種途徑,如:高校圖書館可以建立相關的數據網站、資源存儲庫、網絡硬盤存儲、小容量的電子郵箱存儲及原始網站存儲等方式。
參考文獻:
[1] 毛近菲.基于用戶需求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體系建設[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22-124.
[2] 穆衛國,史艷芬.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科學數據管理的對策研究[J].圖書館,2015(7):55-60.
[3] 劉陽.基于開放獲取的高校圖書館科學數據信息資源管理與服務[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5):29-31.
[4] 李小霞.基于開放信息環境的高校圖書館發展策略[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5(6):24.
[5] 孟祥保,李愛國.國外高校圖書館科學數據素養教育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3):11.
[6] 張凱勇.數據密集型科學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科學數據服務[J].圖書館學研究,2014(3):17.
[7] 朱彩萍.高校圖書館提供科學數據服務的途徑與內容[J].圖書與情報,2014(3):97-99.
【關鍵詞】 數據庫建設;中醫藥
隨著科技部基礎性工作“醫學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的開展,中醫藥科學數據的建設也從單一品種走到了全面發展的階段,并對整合全領域的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的建設,無論是在數據資源、建庫技術、建庫人才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如何提高數據庫建設的整體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有效地管理科學數據,為中醫藥信息化科學研究提供充分的數據資源保證,是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今后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也關系到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的建設進行探討。
1 資源體系建設
資源體系的建設首先是資源調查,它是數據庫的建庫基礎,只有在全面掌握數據庫資源的基礎上,才可能對未來的工作進行規劃,對未來建庫的技術提出需求。目前,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已經完成了中醫藥科學數據資源手冊研制,但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較少開展真正切合實際的數據資源調查研究,比較隨機性較大,往往是找到什么樣的資源就做什么數據庫,申報項目也比較盲目,這些都給完成項目任務帶來了一些困難。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開展資源調查研究,至少可以確定今后三五年的建庫目標,減少盲目性,也可為人才的培養把握一定的方向。
在資源調查的基礎上,要制定數據庫的建庫規劃,規劃應包括數據庫的建庫方法、建設時間及建設的技術準備。根據數據資源的不同屬性,分別提出不同的數據庫建庫方法,哪些數據庫要建成關系型的數據庫,哪些數據庫要建成結構型數據庫,哪些數據庫是全文型的數據庫,哪些數據庫是多媒體的,等等。哪些資源目前可建成數據庫,哪些還需假以時日等待數據資源的成熟,使之能夠很好地把握未來,對未來有所準備。
數據庫的建設要采用分步施實的方法。數據庫的建設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在調查資源規劃、數據庫的基礎上,還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計算機技術的支持。采用分步實施的方法,充分討論實施的方案,哪些數據庫可在最短的時間內采用最簡單的方法就可建成,哪些數據庫目前可建,但成果需要長時間的建庫積累,哪些數據庫目前我們還沒有很好的方法,必須先進行計算機技術的探討。數據庫的建設必須追求完美性、實用性、真實性,不論是簡單的數據庫還是復雜的數據庫,要求我們在建庫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建成一個使用一個,即使是在建設之初功能不夠完善,但是數據庫的設計必須合理,具有實用性。
2 管理體系建設
中醫藥科學數據管理體系的建設分為3個方面。首先是項目管理體系的建設。隨著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的飛速成長,我們的數據庫建設已從單一的中醫藥文獻期刊數據庫,成為了多類型全方位的數據庫群,加強對數據庫群項目的科學管理已成為必須研究的問題。應該采用計算機技術對常態數據庫的與動態數據庫進行管理,動態數據庫多為復雜多數據集的關聯型數據庫,數據庫主管人員可以監測到自己所管理的數據庫的動態變化,但這種監測不直觀也不方便,服務器直接操作也影響數據庫的安全性,管理者與決策者無法監測數據中心的全部數據庫進展程度。加強計算機技術對數據庫科學管理的研究,建設數據庫科學管理體系,包括對動態數據庫與常態數據庫的監測、建庫程序運行監測等等,可最直觀地展示數據庫的進展,最大程度地減少人為干預。
其次為共建人員管理體系的建設,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經過多年的建設,現在已形成了全國近30家分中心200余人員的數據制作加工隊伍,目前每一個項目均形成了人員的三級管理制度,這種制度有效的保障了數據庫工作條塊清晰、互不干擾及各種數據的安全。同時,這種管理也具有很大的缺陷,條塊分隔明顯,難以統一管理,同一個人員參加多個數據庫的建設,沒有統一的權限,密碼賬戶多樣,給加工人員造成混亂。項目高層次管理人員無法統一管理,每個項目的人員管理互通性與共融性極差,不同的項目管理人員無法介入其它項目的工作,只能局限在自己所管理的項目,對其它工作了解甚少,也無了解的途徑。因此,加強共建人員管理體系的建設也是當務之急,要建立一個基于一個平臺上的人員管理體系,這個體系不僅要保留原有的數據庫條塊清晰、互不干擾、數據安全性好的特點,還要具有人員管理唯一性(各數據庫密碼賬號統一,或密碼賬號不統一但可查詢)、直觀性等特點。
第三為檔案文獻資原管理體系建設。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經過多年的建設,已形成了大量的技術檔案文件,這凝集了研究人員的大量心血,如各種課題項目申請書、預算書,成果申報書、各數據庫的技術文檔、各種程序的開發文件、各種數據庫加工制作培訓教材、各種總結等等。目前我們對已形成的文本文件進行了檔案管理,但大量的電子文檔還都散在不同的計算機上,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查詢整理非常困難。應該加強對檔案文獻資源管理體系的研究,對所有資料進行分級分類,確認保密級別,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用我們數據庫的建庫優勢,建設檔案文獻資源管理系統,研究存儲這些電子文件的方式,開發查詢檢索的方法,確立文件的等級制度,更有效地保護這些文件,更方便地查詢這些文件。
3 標準規范及數據評價體系建設
中醫藥科學數據標準規范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科學數據共建與共享的前提,它的作用是在科學數據范疇內促進科學數據共建與共享的科學化、合理化和工程化,使數據庫工程建設在一開始就能夠自上而下地遵循規范化的途徑有序地進行,減少無效的建庫勞動,從而提高科學數據共享工程建設的效率。只有在統一標準的前提下,科學數據共享的總體目標才能夠有效地實現。科技部科學數據共享標準體系分為3方面:指導標準、通用標準和專用標準,共32項標準,這些均是管理性標準。目前我們已經研制了中醫藥科學數據元數據標準、中醫藥科學數據分級分類標準,但是還沒有詳細著錄所有數據庫的元數據,我們的分級分類標準是否合理,有待于實踐的檢驗。還要根據醫學數據中心總平臺管理性標準的研究進展,繼續研究相應的近30項管理標準。數據庫建設標準更是實際操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數據庫的建庫質量保證了數據庫的生命力,多年的實際工作也使我們體會到,標準的建設要密切結合數據庫的建設,只有和數據庫建設相融合的標準才有生命力。數據庫建庫加工制作標準的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有在動態的加工數據庫的同時,才能不斷地完善標準、更新標準。標準詞的建設(包括臨床術語和語言系統)還需要深入探討標準顆粒度粗細問題,顆粒度太細導致數據過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的查詢檢索結果,反之標準過于粗放,又影響數據的準確性,如何確定顆粒度粗細,這需要對數據進行深入研究。改變了標準,如何回朔以往的數據,如何將以往非標準化數據庫更改為標準化數據,也需要研制相應的程序,定期進行整理研究。
對現有數據庫進行評價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它關系到數據庫今后的發展方向與可持續發展問題。一個優良的數據庫并不應該由建庫人員主觀判斷,應該有一套評價體系,這個評價體系應遵循公正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包括專家評價、一般用戶評價、決策層評價、自我評價等等。多年來我們除對個別數據庫進行過專家評價外,基本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評價體系,這也不利于我們及早的發現問題,完善數據庫,擴充數據庫使用領域。建設有效的數據庫評價體系,將有助于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可持續性發展。
4 共建與共享政策支撐體系建設
政策體系的研究包括數據資源政策、數據共享政策、資金政策、人才政策等等的研究,針對中醫藥科學數據庫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庫與擁有的科學數據資源,深入分析各種相關利益,如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數據產出者利益、數據提供者利益、數據服務者利益等,通過政策與規范的研究和建設,實現科學數據最大程度地共享,最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最佳的數據利用度和數據增值服務,最大程度的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中醫藥科學數據資源在中醫藥科學研究中的巨大潛在作用。立足科學數據庫資源,研究制定數據共享的政策性的保障措施,建立政策層面的可行性數據共享保障體系,可為科學數據共享提供政策調控、法律規范和技術標準等各個體系的保障,從國家層面上統一規劃中醫藥科學數據庫的數據共享技術框架。
5 服務體系建設
目前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服務體系建設是比較薄弱的環節,人力、物力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科學數據服務體系建設與研究的不足。服務體系的建設應包括服務方式與服務內容等方面。目前我們的服務方式有兩種,在線服務與離線服務,應重點研究導航方式、數據查詢方式、圖片與圖形展示方式、原始數據與數據集等查詢與利用方式的研究。
隨著數據庫建設水平的提高與數據庫建庫技術的提升,數據庫群整合的資源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廣泛,目前我們已經提供了50多個數據庫的服務,隨著工作的進展,今后有可能提供上百個數據庫或數據集群,這些數據庫的種類有關聯結構型的、單表型的、多媒體、全文圖形等。要對數據庫內容的進行深入研究,哪些數據庫可成為一類,哪些數據庫可具有關聯性,檢索界面可分門別類多層次展示,利于擴展使用者的思路和聯想,繼續加強中醫藥科學數據本體查詢研究。
6 技術與運行體系建設
科學數據庫系統平臺項目,主要基于計算機網絡與網格技術、元數據目錄技術等,實現對科學數據庫分布、異構的數據資源的共享、集成。科學數據庫系統平臺的建設任務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即硬件環境建設、系統平臺軟件的開發、先進應用系統的開發。
科學數據庫系統平臺的維護分為硬件環境的維護、軟件系統的維護兩個方面。硬件環境的維護主要進行日常的硬件維護,包括對網絡設備、服務器、其它各類設備的維護。軟件系統的維護包括對軟件系統的更新、升級,軟件系統的性能調整,元數據目錄庫的備份、恢復等,以此保證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
中醫藥科學數據庫的日常維護按照指定的《科學數據庫日常維護規程》進行,日常維護的內容包括運行環境的監控、軟件系統運行狀態監控、元數據目錄庫的備份管理、數據庫系統的備份管理等。日常運行維護應通過專門設計的運行支持系統來進行,可以監控系統的當前運行狀況,對數據備份、元數據備份等日常操作提供有效支持。
技術支持主要針對個建庫單位在數據庫建庫、數據庫日常維護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提供有效的支持。主要包括在數據庫建庫中協助完成數據庫模式設計、應用系統結構設計、元數據建設等,在日常維護中對數據管理、數據備份提供技術指導,并在出現系統運行異常時進行更加有效的支持。
關鍵詞:科學數據;數據共享;數據出版;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著作權
中圖分類號: D913.4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093
Abstract Scientific data is a kind of research resources. It is as important as academic paper and patent. It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that scientific data has the copyright, but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scientific data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uthorization way in data sharing, data publishing and citation, technical measures, regulations and laws, and secondary utilization in scientific data.
Key words scientific data; data sharing; data publishing; DOI; copyright
1 引言
科學數據是人類社會從事科技活動所產生的原始觀測數據、探測數據、試驗數據、實驗數據、調查數據、考察數據、遙感數據、統計數據、研究數據以及相關的元數據和按照某種需求系統加工的數據[1]。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密集型科研的興起,科學數據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信息資源。在相當長時間以來科學數據被認為是由觀測儀器自然產生,不屬于智力勞動結果,不具有知識產權。但在現今科研模式下,大部分的科學數據在各個處理階段都凝聚著科學家的智力勞動,包括觀測儀器布置、數據模擬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等[2]。科學數據不僅是“原材料”,而且具有再利用價值,對其進一步研究會促進知識的新發現。科學數據是一種研究資源,與學術論文和專利處于同等重要的戰略位置。目前科學數據具有著作權已經成為共識,然而科學數據的使用存在著作權界定不清及其利益分配不當(尤其是科學數據二次研發過程中的著作權分配)等問題[3-4]。本文在分析科學數據著作權保護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相關對策。
2 科學數據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著作權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目的是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5]。當前科學數據著作權保護涉及到數據共享中的授權方式、數據出版及引用、技術措施、制度與法規、科學數據二次利用5個方面。
2.1 數據共享中的授權方式
科學數據的授權是指賦予使用人合法使用科學數據的權利。科學數據授權中存在利益分配問題,不同類型及來源的科學數據需要多樣化的授權方式[6]。不同類型和不同來源科學數據的授權方式主要有:①不同類型科學數據的授權方式。科學數據共享有無償和有償兩種數據共享授權方式。無償授權方式又可分為非授權完全無償共享、授權無償共享、收回服務成本共享[4, 7]。科學數據按用途性質可分為公益性科學數據、戰略性科學數據和商業性科學數據。對于基礎性公益數據或事實,由于已完全進入公共領域,可采用非授權完全共享方式;對于公益性和戰略性科學數據的原始數據和初步加工數據,可采用授權無償共享方式;對于提供離線服務的公益性科學數據的原始數據和初步加工數據,以及各類數據的精細加工數據,可采用收回服務成本共享方式;而針對商業性科學數據和各類數據的精細加工數據,可采用有償共享方式[4, 6];②不同來源科學數據的授權方式。由政府部門監管下收集和維護的科學數據應當對非盈利的商業實體或非獨占方式共享的實體開放,如《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規定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共享氣象資料提供工作的單位,應當通過網絡適時、向社會基本氣象資料,供公眾無償下載[8];由大學、研究機構、研究小組等通過公共基金收集產生的科學數據,當研究成果以后,應當公開其研究所依賴或產生的數據資源,實現開放授權。
對于屬于保密范圍的科學數據應當遵守相關法律規定,如保密數據應當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中國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保密規定》以及其他相關部門頒布的保密規定。科學數據授權使用中的公共利益應與對國家安全、個人隱私和著作權保護的合法考慮取得平衡[6]。如寒區旱區科學數據中心規定,從數據中心獲取的數據如屬數據保密范圍,用戶須與“寒區旱區科學數據中心”簽署保密協議,并有義務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如出現問題,用戶承擔完全責任[9]。
2.2 數據出版及引用
2.2.1 數據出版中的著作權保護
科學數據出版是指將數據作為一種重要的科研成果,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對科學數據進行同行審議和公開公布,創建標準和永久的數據引用信息,供其他研究性文章引證。數據出版是一種全新的數據共享機制,既可以解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又可以推動數據的共享和再次利用,通過數據出版能充分體現數據的署名權[10]。科學數據出版為科學數據的使用者提供了獲取利用數據的渠道。對科學數據的產出者而言,能夠幫助其在學術交流和出版體系獲取應得的學術聲望,以及相關的知識產權、版權等權益[11]。
數據出版涉及數據提交、同行審議、數據和永久存儲、數據引用和影響評價5個基本環節[10],目前科學數據出版面臨數據出版動力不足的問題。其原因是科學數據未被納入科研評價體系,導致研究者不愿意共享科學數據。作者在論文投稿時,期刊社應該要求研究者連同研究過程中的重要科學數據一同提交,經過專家審核,若論文被錄用,期刊社則讓研究者將科學數據按照一定的標準上傳到指定的數據中心,之后再進行及數據出版。論文應與數據關聯,無論是數據庫中的電子文檔或紙質文獻,都應提供準確的數據鏈接,方便用戶查看研究過程中的數據。同樣,數據中心的數據也應提供對應文獻的鏈接。目的是使整個科研過程更加完整地體現出來。如Dryad 提供免費的提交集成服務,允許期刊出版商將數據提交到Dryad,確保文章和數據的雙向鏈接,增加兩者的可見度[12]。另外,可以利用數據利用指標對出版數據進一步評價,如數據訪問量、下載量和引用次數等具體評價指標[10],制定合理的評價指標,將科學數據納入科研評價體系,從而解決數據出版動力不足的問題。
2.2.2 數據引用中的著作權保護
數據引用促進學術信譽和規范性,對數據貢獻者的著作權進行了保護。數據引用是數據出版的重要環節,也是體現數據署名權的最佳方式。
目前,在數據引用中主要存在數據不引用的問題。面對數據使用者故意不標注的行為,數據提供者可明確提出要求數據使用者在發表成果中對數據進行引用[13],也可通過評審專家、期刊編輯、數據中心的引導或強制要求,更有效地規范作者在參考文獻部分對數據進行引用[10];同時也需增強數據使用者的著作權意識,尊重他人創作成果。針對版權信息不清楚的科學數據資源,數據中心在收集和整理數據時應有意識地收集數據的版權信息,便于數據用戶引用[14]。如寒區旱區科學數據中心使用條款與免責聲明中,要求用戶對數據進行引用時需標明數據來源,并提供了數據引用的規范。其第二條規定:為保障數據開發者的著作權,用戶在使用全部或部分“寒區旱區科學數據中心”所提供的數據的基礎上產出的研究成果中(包括公開發表的論文、論著、數據產品和未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數據產品、系統開發等),須在相關成果的顯著位置上明確注明數據來源。除對數據來源署名有特殊要求以外,用戶須依據以下規范注明數據來源:中文成果:“數據來源于寒區旱區科學數據中心(http://)。”英文成果:“This data set is provided by Cold and Arid Regions Science Data Center at Lanzhou (http://).”[9];在使用Dryad數據倉儲提供的數據時,需要同時對原始出版物和數據包進行引用[14]。
另外,在數據引用過程中,也應注意數據引用規范不標準和數據引用地址易變等問題。
對數據引用規范不標準的問題,數據中心應制定并提供規范化的數據引用格式,如基礎科學數據共享網項目組于2012年3月制定了《科學數據引用規范》[15]。吳立宗等[16]提出了分別針對完全自主版權的數據、再加工數據、與正式出版文章相關的數據、來源信息不清晰數據的典型引用格式;對數據引用地址易變的問題,可采用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其能夠解決互聯網環境下數字資源的多重鏈接和版權轉移問題,出版社和編輯部應推廣DOI的使用等。
2.3 科學數據著作權保護技術措施
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數據資源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持。針對數據庫及其服務系統安全,采用計算機安全技術加以保障,可以防止相關的著作權遭受不法侵犯,有效地保護科學數據資源的安全。
目前可采用防火墻技術、數據加密技術與軟件加密技術、數字水印技術、認證技術、訪問控制技術等技術措施來進行科學數據資源的著作權保護。如Creative Commons是美國一家為作者、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提供“創作共享”的著作權認證的機構,只需計算機操作便可在“保留全部權利”、“保留部分權利”到“完全公開”中自主選擇其權利范圍和認證機制[17]。其許可協議有6種組合方式:署名、署名-相同方式共享、署名-禁止演繹、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18]。訪問控制是實現安全策略的系統安全技術,它管理所有資源的訪問請求,即根據安全策略的要求,對一個資源訪問請求做出是否許可的判斷。它能夠有效防止非法用戶訪問系統資源和合法用戶非法使用資源[19]。數字水印技術應考慮將版權信息映射為無意義水印信息的方式進行表達。任娜針對網絡環境下瓦片數據非法下載、違法使用等安全問題,提出了一種改進的瓦片數據水印算法,實現適用于瓦片數據的版權保護系統[20]。
2.4 科學數據著作權保護的制度與法規
目前,我國尚未將科學數據納入著作權保護的范圍,這導致科學數據得不到有效保護。應盡快建立科學數據著作權保護的制度與法規。可從以下方面推進科學數據著作權的保護。
(1)將“取得授權”納入到科學數據著作權保護的制度中。數據授權是數據生產者在將數據到數據中心(或出版社)之前所作的數據版權聲明和分割[10]。其中,保密數據的共享,應當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中國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保密規定》和其他相關部門頒布的保密規定,以及公有領域數據和開放獲取數據不用取得授權,除此之外,作者應在將數據到數據中心之前對數據的使用對象和要求做出相關明確規定,數據中心作為中介將數據提供給符合條件的數據用戶,負責將數據生產者對數據用戶的各項要求準確傳達,并與用戶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共享協議文件,數據中心有義務向數據生產者通報數據共享情況;或者是數據中心讓數據生產者參與數據申請審批過程,使他們在了解用戶將把數據用于何種用途的基礎上決定是否給予提供[13]。
(2)完善科學數據的標準體系。建立負責科學數據標準化的機構,從事科學數據標準化工作,制定科學數據標準、技術標準和方法標準;對國家投資產生的科學數據,必須按照科學數據標準進行提交;對企業或個人投資產生的科學數據,采取激勵措施鼓勵其實現科學數據標準化,或者在科學數據共享之前,提交給國家有關機構進行數據標準化工作,支付一定的標準化費用[4]。
(3)建立利益協調機制。著作權專有性和科學數據共享性的沖突屬于非完全對抗性沖突。權利人之間的利益能夠通過協調的方式進行解決[21]。科學數據共享過程中應協調好科學數據投資者、數據創造者以及數據用戶之間的利益關系[4]。關于建庫單位和數據中心的數據利益協調問題,可參照《中國科學院數據應用環境建設與服務項目組》制定的《科學數據共享辦法》中第八章關于數據使用與產權保護的條款[7]。如第三十二條規定“通過建庫單位共享服務平臺獲得的有償服務收益歸建庫單位所有。通過科學數據中心共享服務平臺進行有償數據服務而獲得的收益在科學數據中心和相關建庫單位之間按照合同約定進行分配,如無合同約定的自行協商解決。”第三十三條規定“得到數據(庫)所有者許可,科學數據中心有權聯合建庫單位對項目產生的數據或數據庫開發數據產品,提供增值服務。由此得到的回報和 利益在參與開發(服務)者和數據生產者或提供者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具體分配方法由涉及方以合同的形式確定。”
2.5 科學數據二次利用的著作權問題
科學數據與傳統文獻的區別之一在于其有二次利用價值。從不同的角度對科學數據進行分析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對不同來源的科學數據進行研究也可能有新收獲,更加利于科學創新。數據集成和二次加工必然要對不同來源和版權的數據進行處理,涉及處理后數據和原始數據的知識產權關系等問題。目前國際上尚沒有得到普遍認同的處理方式,亟待深入研究。數據的分發權和再編譯權一定程度上會妨礙數據共享和二次加工,一般建議數據作者放棄這兩項權利。數據前,編輯部一般要求數據作者簽署數據授權協議,明確聲明放棄數據的再編譯權和權[10]。另外,創作共用協議零權利聲明(Creative Commons Zero,CC0)和公有領域貢獻與許可協議(Public Domain Dedication and License,PDDL)均采用棄權方式解決數據及其衍生品的復雜權利問題[22]。
3 結語
本文從數據共享中的授權方式、數據出版及引用、技術措施、制度與法規、科學數據二次利用5個方面分別探討了科學數據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科學數據授權時應考慮對不同類型及來源的科學數據給予不同的授權方式;數據出版面臨動力不足,數據引用中主要存在數據不引用等問題;可采用防火墻技術、數據加密技術與軟件加密技術、數字水印技術、認證技術、訪問控制技術等技術措施來進行科學數據資源的著作權保護;盡快建立科學數據著作權保護的制度與法規:如將“取得授權”納入到科學數據著作權保護的制度中,完善科學數據的標準體系及建立利益協調機制;科學數據二次利用時涉及處理后數據和原始數據的知識產權關系等問題。我國需要借鑒國外經驗,適應新興知識產權機制(如Creative Commons 和 Science Commons licensing)以及傳統著作權法[23],結合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已有法規條例,建立完善的科學數據著作權保護體系。
參考文獻:
[1] 潘小多,李新,南卓銅,等.科學數據文檔的研究[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0(3):30-35.
[2] 吳立宗,南卓銅,王亮緒.科學數據出版--促進數據共享的一種新模式[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4,46 (5):72-78.
[3] 探索建立科研數據利用及知識產權共享機制[EB/OL].[2015-04-08].http:///dynamic/progressdetails.aspx?page_par=44.
[4] 朱雪忠,徐先東.淺析我國科學數據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的沖突與協調[J].管理學報,2007,4 (4):477-482,487.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 劉潤達,孫九林,廖順寶.科學數據共享中數據授權問題初探[J].情報雜志,2010(12):15-18.
[7] 科學數據共享辦法[EB/OL].[2015-04-07].http:///upload/101205/1012052023376830.pdf.
[8] 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EB/OL].[2015-05-12].http:///gxzc.do?method=getContent&typeId=22.
[9] 寒區旱區科學數據中心:使用條款與免責聲明[EB/OL].[2015-05-11].http:///about/terms.
[10] 吳立宗,王亮緒,南卓銅,等.科學數據出版現狀及其體系框架[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3(3):383-390.
[11] 袁曦臨. E-science環境下學術規范的新領域:科學數據[J].甘肅社會科學,2014(3):85-88.
[12] Submission integration[EB/OL].[2015-07-21].http:///pages/submissionIntegration.
[13] 李紅星,王亮緒,吳立宗,等.中國西部環境與生態科學數據中心的數據服務理念與成效[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3(3):370-376.
[14] datadryad[EB/OL].[2015-07-06].http:///resource/doi:10.5061/dryad.1455.
[15] 科學數據引用規范[EB/OL].[2015-04-08].http:///upload/120822/1208220929441440.pdf.
[16] 吳立宗,王亮緒,南卓銅,等.DOI在數據引用中的應用:問題與建議[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3(3):377-382.
[17] 劉細文,熊瑞.國外科學數據開放獲取政策特點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9):5-9,18.
[18] About The Licenses[EB/OL].[2015-07-07].http:///licenses/.
[19] 陳建孝,郭少杰,張志強,等.訪問控制模型在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應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210-212,237.
[20] 任娜,朱長青,任樹敬.瓦片數據版權保護方法及應用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2,14 (6):693-697.
[21] 徐先東,朱雪忠.知識產權專有性與科學數據共享性的沖突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7):164-167.
關鍵字:水資源;決策系統;數據庫
Abstract: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Liao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is a dynamic interactive computer aided decision-making system, it changes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system decision support information bottleneck state,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rich monitoring data information ,it helps the water resources sector decision-making, and improves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water resources.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atabase
中圖分類號:TV21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2-
遼河流域水資源監控管理系統是為了促進遼河流域水利現代化,并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目的,開發的一套新型水資源監控管理系統。該系統以水資源監測為基礎,以現代計算機為手段,以水資源優化調度為核心,最終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通過水資源信息的采集、傳輸、模型分析,及時提供水資源決策方案,并快速給出方案實施情況的評估結果,以確保實現水資源的統一、動態和科學管理,做到防洪與興利、地表水與地下水、當地水與外調水、水質與水量、優質水與劣質水之間聯合調度與管理,確保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以支撐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水資源本身及其管理工作的特點,決定了水資源信息數據量大,各要素間的結構和關系復雜,建立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為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依據。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對水資源信息的積累,可及時分析和掌握水資源的數量與質量、開發利用與供需狀況等動態變化,對加強水資源管理的科學性與及時性,提高水資源管理水平,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
1.系統設計依據:
《水文資料整編規范》SL247-1999
《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設計規定》SLT5051-1996
《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設備基本技術條件》SLT102-1995
《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GB/T 13923-2006
《地理信息標準數據基本規定》GB21139-2007
2.系統設計原則與數據管理
為更好實現水資源管理系統的預定目標和功能,需要建成一個使用先進、高效、可靠的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平臺。
2.1系統設計原則:
2.1.1總體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遼河流域水資源監控管理系統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在系統建設中要遵循總體規劃、統籌考慮、突出重點等原則。
2.1.2適用性與先進性并存的原則
在方便使用的前提下,力求先進、科學,把水資源管理過程中的新思想、新方法融入到系統的開發中,真正做到數據與圖形相融合。
2.1.3易學易用易維護原則
系統最終是為用戶服務,系統開發應考慮不同層次的用戶,系統界面設計友好、操作直觀、簡便、易維護、實用、易用。
2.2數據管理
ArcSDE是ESRI公司推出的空間數據庫引擎,也是ArcGIS系列的核心產品之一。ArcSDE在ArcGIS客戶端應用和底層數據庫之間充當著數據通信的作用,通過它可將空間數據方便地集成到底層RDBNS或PRDBMS中,實現由大型數據庫統一管理空間數據和非空間數據,本系統采用關系數據庫Oracle 9管理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確保空間和非空間數據的一體化集成。Oracle數據庫是與ArcGIS可以很好地實現掛接,應用靈活,具備本系統所需的數據庫功能,數據維護與修改方便。
2.3系統功能的設計
系統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功能:
2.3.1數據監控
①自動數據分類
自動數據分類首先對遼河流域衛星數據遙感影像進行分析,其中包括遼河流域內相關地區的衛星數據的收集,和對衛星數據遙感影像校正。對衛星影像校正,是通過數據所覆蓋范圍,投影系統、分辨率等信息的輸入,利用系統對遙感影像專題分類。
②實時數據傳輸
數據自動交換,不需要人為干預,交換速度快不會有數據積壓集中傳輸而導致的擁堵現象,所以降低了系統對網絡穩定性的依賴。
③提供可靠性數據
對計算機已經分類的遙感專題,通過人機交互,對已經完成的分類結果進行改錯和更新,提高數據的可靠性。
2.3.2綜合信息管理
①數據庫管理
對龐大而復雜的基礎數據庫、模型數據庫、專業模型庫進行整合。系統規模龐大、信息量多,數據傳輸接口友好,并且對信息存儲、加工、傳輸進行專業化管理。
②運行日志管理
可以對工作人員的工作日志進行管理,包括任務分配等,可以方便地通過網絡對工作人員分發任務,工作人員可以在網上隨時記錄自己每天的工作情況。
③權限管理
操作者權限不同,系統授予的權限不同。
④主動上報管理
系統支持主動詢問和主動上報工作問題,工作記錄等上報方式,上報時間間隔可以設置。
2.3.3實時控制管理
①實時成果輸出
實時把數據成果以各種接口形式的文件及時以各種形式輸出。
②實時數據分析
通過對流域內等諸多要素的監測形成有效的數據管理,運用相應的模型對監測數據、報警數據、影像疊加、操作數據的記錄、統計、對比等進行綜合分析。
③遠程數據管理
將本地ARCSDE連接遠程ORACLE,或是通過遠程機器的ARCSDE來連接另外的ORACLE來達到遠程對服務器數據的管理。
④控制日志管理
對每天服務器的具體操作以日志的形式保存到服務器中,對操作予以記錄。
2.3.4決策輔助系統
①水資源決策
包括水資源預報、水資源管理和調度,在面臨重大的水資源決策時,可以根據所提供的各種預案,包括水資源預報方案等確定能為有關各方所接受的方案,并允許決策者或專家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定性分析與判斷,直接干預方案生成及評價整個決策過程。
②實時調度
在水資源決策后,系統可通過網絡每隔一定時間給下屬單位發出調度指令,縮短了調度時間。
③群決策支持
各位決策者通過本系統在局域網內部進行通信,相互交流,共享存于網絡服務器中的公共決策資源,在某種規程的控制下實現群體決策。
3.結論與展望
遼河流域水資源監控管理系統是一種動態的交互式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由水資源監測、預報、管理、調度、控制等系統所組成。根據現代水文水資源科學的有關理論,利用當代先進的系統分析,為決策者提供流域水資源管理、調度方案,直接干預方案生成及評價整個決策過程。根據流域水文水資源特點和供用水特征,研究和開發的流域水資源監控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1】卞建民,楊建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研究,水土保持通報,2000,20(4);
【2】薄燕懷,實施水環境全流域管理的初步研究,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3(4)
【3】何大偉,我國的水環境管理問題與對策,科技導報,1999(8)
【4】胡振鵬,傅春,王先甲 著, 水資源產權配置與管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