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插花線上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商貿英語 文化差異 不對等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4-0184-03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過程是跨文化交際。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因此,從事國際商務的翻譯人員必須了解掌握本國與異國的民族文化差異,并設法使這些差異在傳譯過程中消失,同時在譯入語中找到準確的詞語,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就好比是暹羅雙胞胎(Siamese Twins),即一種共生共長、難以分離的關系。這是因為,所謂的暹羅雙胞胎就是一對生活在醫學尚不發達的19世紀的連體孿生兄弟,即出生時因肺部連在一起而終生這樣相伴生活的Eng and Chang。語言和文化就像這對暹羅雙胞胎一樣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共生共長。文化不僅是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的大腦的產物,它通過語言傳播、維系和發展。它承載著文化,最集中地體現著文化的精神。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軌跡。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語言就是文化,文化也就是語言!語言的翻譯既有藝術之美,也有科學之真,無論是科學還是藝術,其目的都是為了求善、求真、求美。因此文化在翻譯中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正如劉法公教授曾根據商務英語的特點,提出商務英語翻譯應遵守“忠實(faithfulness)、準確(exactness)、統一(consistency)”的原則,提出“信息等值,概念表達準確,數碼與單位精確,概念與術語保持統一的要求”。[8]忠實性是所有英語翻譯最基本的指導原則,特別是對商務英語來說。準確地理解和翻譯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商務英語的詞句,對不同文化的商務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東西方由于種族淵源、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構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體系,從而人們的觀念傳統、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語言表達等也大相徑庭。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中應慎重,以免出現“文化沖突”。盡量按照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4Es標準做到文化信息對等。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時很難傳遞到譯入語中,結果對等的標準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來說,導致文化差異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對待事物認識方面的文化差異
1.品名的翻譯
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人們對事物的命名上。作為許多出口的中國特產,基本都有了固定的英語譯名。這些翻譯譯名已約定俗成,若譯者隨便“硬譯”,必然物名分家,如:清涼油是essential balm,而不是cooling oil or qin liang oil,風油精是medicated oil,而不是feng you jing。另外還有“餛飩”、“餃子”、“湯圓”等都被稱為“dumplings”;“cabbage”一詞則用來統稱我們的“白菜”、“卷心菜”和“黃牙菜”。再者,漢語中的“紅糖”翻譯成英語是“brown sugar”,為什么“紅糖”翻譯成英語就由紅變棕了呢?這是因為漢語是就紅糖沖泡后糖水所呈現的顏色而言,于是糖就有了紅與棕之分,而英語中是直接按糖本身的顏色來命名的,有了紅與棕之分便不足為奇了。因此,我們在翻譯相關的品名時,一定要謹慎,以免給商品的出口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商標的翻譯
商標在產品銷售中起到重要的廣告作用。馳名商標在消費者心中就是可靠的質量和優質的產品,就是合理的價格和良好的服務。語言是“文化的鏡子”,商標用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寶潔公司的商標翻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例。寶潔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就認真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化,從而迅速打開了市場。他們將公司名稱 P&G(Protector and gamble)漢譯為寶潔。“寶”喻指產品的品質;“潔”則指該公司主要經營日用品。20多年來,寶潔公司向中國市場推出10大類近30個品牌的產品,其中中國名字都是廣泛的調研之后產生的。現在無論Rejoice飄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飛絲,還是Safeguard舒服佳、Olay玉蘭油,亦或是 Whisper護舒寶、Crest佳潔士、Tide汰漬、Pampers幫寶適等,無不在中國享有盛譽。下面幾例商標的翻譯,更體現了兩種文化差異。
(1)金雞牌鬧鐘――Golden Cock Alarm Clock
(2)白象牌電池――White Elephant Battery
(3)紅星牌電扇――Red Star Electric Fan
作為商標,以上3例商標翻譯沒有符合英國國家的文化習俗,更沒有體現商標所應具備的富有創意、內涵的特點。例1,“金雞”在漢語中,可聯想到晨雞報曉,實為妙語,但在英語中cock是下流話,屬禁忌語,應改為rooster。例2,“白象”在漢語中意念不錯,可理解為“力量巨大”,但“white elephant”在英語中是指“大而無用的東西”,想必消費者不會去買那種無用的東西。例3,“紅色”在漢語中當然是一種吉祥的顏色,但“red”在英語中象征暴力、流血,消費者會對這樣的電扇望而卻步。再如我國生產的“紫羅蘭”男裝,若用Pansy(紫羅蘭)作為商標,則在英語國家銷路不會太好,因為Pansy這個單詞指的是“女性化的男人”。
3.廣告設計的翻譯
廣告離不開語言,而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任何廣告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文化差異造成的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特點等都會影響人們對廣告的理解及廣告的效果,從而會進一步影響到商品的銷售。在美國,一則廣告的口號可以出現“don’t spend a penny until you’ve tried”(試用前別花一分錢)這樣的用語;而在英國,就不能采用這樣的廣告口號,因為“spend a penny”相當于“got to see a man about a dog”(輕視某人)。在商務活動中,一個小小的廣告誤譯,就會使企業受到巨大損失。曾有一家公司在國內的廣告中宣傳:“請在你的餐桌上使用最好的餐巾。”廣告效果甚佳。于是,當他們把產品推向國際市場時,原封不動地使用了這則廣告,在英國卻引出了笑話。在英國人眼中,美國人講得不是真正的英語,而是美國式的英語。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使用不同的習慣語具有不同的內涵。在英國英語中,餐巾一詞是“serviette”,而美國英語中的餐巾“napkin”一詞,在英國英語中是“尿布”的意思。這家公司不知不覺把其產品宣傳為“請在你的餐桌上用最好的尿布”。自然,其銷售額是無甚指望了。因此,世界上著名的跨國公司都十分注意語言的文化差異。還有一則這樣的廣告詞:“歡迎來到天涯海角。”在對外宣傳英譯時曾經這樣翻譯:“Welcom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海南島的天涯海角在不負責任的譯者筆下成了The 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或“大難臨頭”,誰還會來旅游?例如,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龍)不是中國人心中的吉祥動物,而是表示邪惡的怪物。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圣經故事中惡魔撒旦(Satan)就被認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還有“潑婦”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語國家人中所起的聯想與中國人的“龍”完全不同,所以,翻譯時就要特別小心。東亞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四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被西方人稱為“亞洲四小龍”,將其翻譯成英語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當。有人建議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文化信息的對等,因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種強悍的動物,至少不會讓人聯想到某種可怕的動物。再者,tiger一詞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增補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釋義: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 Singapore, 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個在經濟上較為成功的東亞小國或地區,尤其指香港、新加坡、臺灣和韓國。)所以說,將“亞洲四小龍”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達到了對等。
二、顏色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的人對顏色的認識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各種顏色的感覺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例如,藍色在英語國家有憂郁的含義,美國有“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 在英語中意思是“沒有價值”,所以,把“藍天”牌臺燈翻譯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沒有用的臺燈”,可想此臺燈的銷路。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時人視藍色為倒霉的顏色。藍色在中國人心中一般不會引起“憂郁”或“倒霉”的聯想。盡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藍鳥”汽車并不是“傷心的鳥”的汽車,否則怎么會用Blue Bird作為汽車商標呢?blue bird是產于北美的藍色鳴鳥,其文化含義是“幸福”,所以,英語國家人駕駛Blue Bird牌的汽車,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駕駛Blue Bird牌汽車的中國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駕駛世界名牌汽車是一種身價的體現和財富的象征。英語國家視“紅色”為殘暴、不吉利,紅色意味著流血。在中國紅色預示著喜慶,中國人結婚習慣穿紅色衣服。經商時,商人希望“開門紅”。經營賺錢了,大家都來分“紅利”。某員工工作出色,老板發給他“紅包”。美國人一般不喜歡紫色;法國人不喜歡墨綠色卻偏愛藍色。在馬來西亞,綠色被認為與疾病有關。巴西人忌諱棕黃色。西方人視白色為純潔、美好的象征,在中國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將綠色和“缺少經驗”聯系起來,而在中國綠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三、詞語概念的文化調停與譴詞造句的文化重組
詞語的意義與其使用的語境密切相連,并與其存在的文化息息相關。語境不同,詞匯的意義也有差別。如“joint venture”在一般經貿合同中指“合資企業”,而具體到招投標合同中,指多個投標人為了滿足招標人提出的條件暫時結成的聯營體常譯為“聯營體牽頭公司的名稱”。“Turnkey Contract”通常指“整套承包(合同)”,而具體到招投標合同中,指的是“總包(交鑰匙)工程招標文件”。
此外,現代英語中一詞多譯現象相當普遍。因此,漢譯時如果不懂專業,隨意去選擇詞義或照搬字面意思,其結果不但使譯文失去原文的規范性,也會使譯文令人費解,使讀者不得其意。例如:
(1)We shall give you a special discount on an order exceeding 10,000 pieces.
如果訂貨超過一萬件,我方將給予你公司一個特別回扣。
(2)The exporter may take the accepted bill to a discount bank before the maturity if he is in urgent need of the amount of money.
出口商如果急需用這筆錢,他可以把這個承兌了的匯票拿去貼現銀行貼現。
(3)Exchange dealers only work with these differences, i.e. with premium and discount, expressed in decimal points, between the spot and forward prices.
外匯經紀人只賺取這些差額,即利用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間的差價,以小數點表示的貼水和升水。
以上三例中都有discount一詞,但分別用于不同的專業,即表達三個不同的意思。外貿業務中表示“折扣”,銀行業務中表示“貼現”,而外匯業務中表示“貼水”。
四、數字的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其原因就是與圣經故事中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十三”這個數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數字“十三”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近來這種蘊涵也被國人所接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因為與“久”同音,所以“九”經常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例如,我國歷史中,皇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因此,我國便有“999”藥品。英語中的nine沒有這種含義。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標的商品出口到英國,因為“666”在《圣經》里象征魔鬼。“七”在歐美國家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商標為“7-Up”的飲料翻譯或漢語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語國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當于中國人的“八”。“七”對英語國家人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投擲中以“七”為勝利。商標還有Mild Seven、7-Eleven(連鎖店)。但在我國,“七”是個普通的數字。上海生產的“三槍”牌內衣,是名牌產品,翻譯成英語Three Guns。如果將Three Guns牌內衣出口到日本、哥倫比亞及北非地區,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因為“三”在這些國家表示“積極”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貝寧等地,則不能將“三槍”翻譯成Three Guns,因為在乍得像“三”這樣的奇數表示“消極”的意思,在貝寧“三”含有“巫術”的意思。文化差異還受地理位置、社會制度、歷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響。文化差異會引起幾種不對應的情況:1.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語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見或被忽視
例如,漢語里有許多用數字開頭的詞語,如“三心二意”譯為neither off nor on。“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譯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這些詞語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譯。
2.原語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確的實體,而譯入語文化不加以區分或恰恰相反。
例如,英語中的armchair 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軟的椅子,但在漢語中我們卻分別有“扶手椅”和“單人沙發”。
3.和譯入語中同一個指稱對象可能由字面意義不同的詞語加以指稱
例如,英語的black tea,翻譯成漢語是“紅茶”,而不是“黑茶”。這是因為中國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顏色,而英國人重點放在茶葉的顏色上。文化信息的傳遞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過翻譯了解他國文化。文化信息的對等也是可能的,我們可以遵循奈達先生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則,這里的“對等”不能理解為數學意義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對等接近程度為依據的近似。他認為翻譯的目的應該是原文和譯文在信息內容、說話方式、文體、文風、語言、文化、社會因素諸方面達到對等。為了達到這些對等,必須在翻譯中進行調整。各民族有其獨特的文化。東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學、文化傳統,所以,文化差異就必然存在。此外,差異的原因還在于東西方民族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這些文化差異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譯的可譯性受到限制。進行國際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些差異,必須在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如果這個切合點是兩種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異,有時很難找到切合點,這時譯者就必須就自己的能力讓這兩種文化盡可能接近,按照4Es標準和奈達先生的翻譯原則,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帶異國情調的東西在譯入語中得以再現。
參考文獻
1 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 劉醒吾.經貿英語口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 李 平.國際經貿英語教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
4 王學文.新編經貿口譯教程[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
5 杜爭鳴.翻譯策略與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6 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7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8 劉法公.商貿漢英翻譯的原則探索[J].中國翻譯,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