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成本控制的基本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建造結構設計階段;工程成本;成本控制
引 言
建造結構設計階段是建筑工程項目規劃與實際實施的關鍵階段,其內容涵蓋了結構細部、屋蓋系統、維護結構以及基礎結構等方面,是項目工程經濟與技術處理的關鍵性環節。項目工程人員在設計階段要充分考慮到上述基礎內容的造價、受力以及布置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滿足建筑設計功能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為了滿足經濟效益與目標功能的實現,結構造價就在建筑項目工程造價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既要保證建造的功能的實現,又要考慮建筑的受力要求,在經過優化設計及布局后,合理地進行工程造價分析,保證建筑的安全與效益的結合,為此,工程造價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1 影響建筑結構設計階段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因素
建筑工程項目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體系,在建筑結構設計階段,要對項目的施工環境、施工條件、結構類型、基礎形式以及建筑條件許可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的剖析,從而將建筑結構設計階段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為此,主要影響因素分為三種類型。
1.1 建筑結構的影響
建筑結構類型的不同將會導致工程造價大小的不同,在建筑結構設計階段要選擇合理的建筑結構類型。在建筑結構的選擇方面,我們要依據建筑項目相關單位的投資水平、施工能力以及工期規定等不同因素來對建筑結構設計階段的工程造價進行詳細的分析,實現優化成本控制,平衡投資與收益的比例,找出最佳的建筑設計結構類型。
1.2 混凝土設計強度的影響
現階段,建筑結構類型的多樣化、建筑項目工程所使用材料的個性化,使得建筑項目對構件的強度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這也直接導致了混凝土設計強度的顯著提高,而混凝土設計強度的提高無疑增加了建筑項目的工程造價成本。因此,為了有效地降低建筑項目的工程造價水平,必須要嚴格控制混凝土設計強度,盡可能地降低混凝土設計強度,防止建筑項目工程成本的上升。
1.3 建筑項目基礎形式的影響
在建筑項目工程的總造價中,建筑項目的基礎形式在建筑工程項目的投資成本所占的比例就大于三分之一,建筑基礎形式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建筑項目工程的造價水平,尤其是影響工程項目的主體項目造價,也影響工程項目建設的工期,為此,必須依據建筑項目工程的施工環境,選擇最優的建筑基礎形式,從而控制建筑成本。
1.4 建筑項目結構體系以及構件的影響
建筑項目的結構體系以及構架對于項目工程的經濟性具有重大的影響,為此,選擇合理的構建材料、截面,建立合理的建筑結構體系,將會直接影響建筑項目的工程造價,為此,要選擇合理的上部結構體系,優化工程項目的是設計,從而控制成本。
2 建筑結構設計階段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內容
建筑結構設計階段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方案設計階段,二是方案初步設計階段,三是建筑結構施工圖的設計階段,依據三個階段,建筑結構設計階段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內容將有所不同。
2.1 方案設計階段成本控制的基本內容
經濟因素分析是建筑結構設計階段中方案設計階段成本控制的關鍵性因素。①建筑的單位成本與建筑的平面形狀成正比,建筑的平面形狀越簡單,建筑的單位成本越低,將建筑物外墻費用占建筑物建造成本的比例控制在20~30%之間,或者更低,那么建筑結構設計階段的成本造價就越低。②建筑物的規模大小。一般而言,建筑物的尺寸越大,那么建筑的單位成本將越高。建筑物尺寸越大將會縮小建筑面積與墻壁之間的比例,相應的裝飾、內部隔墻以及墻裙等的建造工程量也會相應減少,同時,窗、門的裝飾費用也會減少。此外,大型工程項目所使用材料的運輸、修建、存儲、發放、看護費用都會上升。③建筑的層高,建筑的層級越高,那么建筑的建造成本就越高,經驗數據表明,層高每降10cm,那么建造成本就愛那個下降一個百分點。④層數的影響,建筑的層數越多,那么建筑的用地效率就會提高,從而降低了建筑項目的建設成本。⑤結構柱網的布置及尺寸,柱網的布置及尺寸也對建筑物的建設成本產生重要影響。
2.2 方案初步設計階段成本控制的基本內容
建設方案的初步設計階段主要考慮的影響因素是水、電、暖以及建筑結構等,為此這一階段是建筑工程項目目標成本得以實現的關鍵環節。①設計范圍,包括配電用房、空調機位、電梯用房、風機用房、風道、管道、通道等,不能夠遺漏任何一個重要的配套設施,否則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②材料設備的選用。建筑外墻的建設材料一般會考慮面磚、裝飾材料涂料、花崗巖等,而窗戶主要考慮低開窗、推拉窗、落地窗、飄窗、平開窗等,這些材料都必須進行優化選擇,不同的材料,造價會有很大不同。
2.3 施工圖階段成本控制的基本內容
建筑設計施工圖階段主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是建筑的結構設計。①基礎設計與選型,要依據技術的經濟性來選擇基礎的類型,要充分認真地分析地質資料,在保證建筑物安全的情況下,依據現場情況來選擇不同的基礎樣式。②建筑的上部設計,在滿足建筑結構安全性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多樣化混凝土強度以及鋼筋結構,從而實現工程成本的合理控制。
3 建筑結構設計階段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措施
3.1 優化建筑結構設計
建筑結構的優化設計能夠有效地降低建筑結構設計的成本。為此,①要選擇優化合理的建筑結構設計方案,不同的建筑結構設計方案會產生不同的建筑成本,同時,也會影響建筑的質量,為此,必須對建筑結構的設計進行優化。②提高建筑結構設計的精確性,在對建筑結構進行設計時,必須要保證幾何圖運行、所輸人構件尺寸以及結構數據的精確性與正確性,避免不必要的誤差,同時,要校準好建筑的設計參數,防止偏差。
3.2 引入方案設計的競爭機制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建筑結構的設計建造單位數量也在逐步增加,為此,引入方案設計的競爭機制,選擇合理的建筑設計單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F階段,我國建設行業的設計主要包括邀請招標、公開招標以及委托設計等三種方式,但是,每一種方式的實行成本將有所不同,為此,必須通過引入競爭機制,選擇設計能力水平過硬、資質水平及信譽度高的建筑設計企業來進行設計。
3.3 改變傳統的建筑設計收費機制及激勵機制
現階段,我國建筑設計單位的收費機制還是采取依據建筑面積以及工程造價水平來進行收費的。依據此收費方式,造價水平越高,建筑設計費用越高,收取的費用也越高,不利于調動設計者的積極性;建筑面積是一個固定的數量,依據此來進行收費,也難以滿足設計者的創新價值的實現,不利于發揮積極性與主動性。為此,要在保證建筑設計功能以及安全性的基礎上,采取合理的收費機制及激勵機制,鼓勵設計人員通過工藝創新來實現工程成本的節約,尤其是通過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案、新材料等來實現成本的下降,對此要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達到控制造價本的目的。
4 結束語
建筑工程結構設計階段的成本控制是建筑工程項目整體的重要環節,沒有進行優化后的造價設計,將不利于項目成本的控制。為此,必須厘清建筑工程結構設計階段成本控制的影響因素、基本內容,采取積極的控制措施,從而有效地降低造價成本水平。在保證工藝水平的基礎上,實現建筑工程項目的經濟性與技術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朱冬興.如何在建筑結構設計階段完成工程的造價控制[J].科技資訊,2012,10:166.
【關鍵詞】企業;成本控制;問題;探討
成本控制是運用以成本會計為主的各種方法,預定成本限額,按限額開支成本和費用,以實際成本和成本限額比較,徇經營活動的成績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則糾正不利差異,以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以致超過預期的成本限額。因此成本控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對生產階段產品成本即生產成本的控制,廣義的成本控制則強調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各個階段的所有成本的控制。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財務成本的管理在企業管理的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財務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則是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成本控制是企業成本管理的關鍵環節,可見,成本控制在企業管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企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缺乏成本控制的市場理念。低成本僅僅表明企業以較少的資源投入能生產更多的產品或提供更多的服務,意味著生產能力利用率的提高,但不一定代表著較高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是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很多企業成本控制缺乏市場觀念,把業務量(如產量)看作是唯一的成本動因(自變量),而不考慮其他因素(動因),于是僅僅采用提高業務量(如產量)的方式來降低單位產品分擔的成本,盡管這種方法不失為成本管理的有效思路,但是業務量并不是驅動成本的唯一因素,片面地通過提高業務量(如產量)來降低產品成本,如果碰到因為某些客觀原因引起市場供求發生變化,造成產品銷售不暢或滯銷,產品就會大量積壓,形成存貨,生產過程發生的成本實際上會轉入到存貨,這樣的所謂成本降低也就是一種假象,結果只是提高了短期利潤,導致企業成本控制的績效難以真正體現。(2)企業缺乏全過程成本控制觀念。許多企業成本控制觀念依然打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只注重制造環節的成本控制,而忽視諸如產品生產前預測、產品設計、銷售及售后服務等階段的成本控制,完全沒有全過程成本控制觀念。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產品的技術含量普遍較低,也基本不存在著市場競爭,因此,制造成本在成本中占相當大的比重,其他如技術成本、服務成本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因此,傳統的成本控制集中于制造環節是有一定道理。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的更新換代愈加頻繁,產品的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產品觀念突破了實體形式,技術成本、物流成本、服務成本等的比重日漸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成本管理只注重生產過程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就不一定能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二、解決企業成本控制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成本控制中遵循成本—效益原則。成本—效益原則是企業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則之一,傳統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費用,而現代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提高成本效率(即成本效率=收益/成本)。其邏輯依據是:企業加強成本控制的目的就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因此,企業成本控制活動應以成本—效益原則作為指導思想,從投入與產出的對比分析來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即盡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值,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為保證在成本控制中更好地遵循成本—效益原則,筆者認為應該應采取如下舉措:其一,實行全員成本控制。措施包括:制定合理的工資分配制度;實行合理的獎懲制度;開展成本控制的相關教育和宣傳,增強員工成本控制意識等。通過以上舉措提高每個部門和廣大職工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的積極性。其二,從戰略布局的高度定位“降低成本”,即從選擇開發項目種類、進行可行性研究起就注入成本思考,確立具有長期發展觀的成本意識,實現成本效率的提高。(2)實行全過程成本控制。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其實就是成本費用的形成過程,既然成本費用是在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形成的,要想降低成本費用,成本控制活動就應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即全面或全過程成本控制。其基本內容包括:產品生產前預測階段的成本控制;產品設計階段的成本控制;材料采購、供應階段的成本控制;生產階段的成本控制;銷售階段的成本費用控制。最后簡要論述一下幾個主要階段的成本控制要點:一是策劃、設計階段的成本控制要點:主要是運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預測產品在市場中的需求以及目標利潤并制定成本方案;二是采購階段的成本控制要點:應采用有效策略保證所采購的物質的價格成本最低化;三是生產階段的成本要點:注意采用先進的工藝,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四是銷售階段的成本控制要點:主要是建立激勵機制和實現網絡營銷;五是售后服務階段的成本控制要點:主要是制定合理的服務價格和售后服務管理制度等等。
參 考 文 獻
[1]李麗萍.企業成本控制對策探討[J].財會通訊(綜合).2010(6)
一、企業財務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義
(一)財務管理的意義
企業的財務管理,要堅決執行相關的財經法規和財經制度,使企業在市場所有經濟活動中,都要體現出它的真實性、合法性、可行性等,這不僅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場經濟下企業經營的基本準則。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后期的有效監督,財務活動的公開透明,也是誠信原則的體現。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競爭日益激烈,競爭的原則就是公開、公平、平等,企業所提供的信息必須是真實可靠的,企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必須是合法合規的。企業要想取得持續長遠的發展,那就必須要加強財務管理工作,財務管理一旦出現問題,就像是一個漏洞,看似可能不起眼,但是由此卻能引發出大量的問題,經濟活動虛假的問題,大多都是因此而起,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財務管理,要認識到財務管理的重要性,用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來約束企業的經濟活動行為,防止經濟活動虛假現象發生??梢?,加強企業的財務管理,有著重大意義。
(二)成本控制的意義
企業成本控制是指企業的管理領導者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行為。成本控制得當,企業能夠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但是我們的成本控制必須建立在保證產品質量和客戶滿意度的基礎上,如果我們為了控制成本,而偷工減料,損壞客戶的利益,這樣只會影響企業的發展,砸企業的招牌,毀企業的口碑。市場經濟的環境給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企業要想取得發展,必須依靠自己,要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發展資金,所以,在這種背景之下,成本控制顯得愈發重要,現代企業必須要樹立全面的成本控制理念,要有全局思想,將成本控制貫穿于企業生產運營的始終。成本控制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首先企業根據具體經營情況制定生產經營成本標準,然后按照一定原則,采取各種辦法,對企業運行中產生的勞動消耗進行實時監控。
二、如何加強企業的財務管理及成本控制
(一)堅持原則與企業財務信息質量
企業財務管理,一定要堅持公平、公開、透明、客觀的原則,要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可靠,企業要對財務部門做出具體的要求。首先,企業的一切財務活動,必須是合法合規的,要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得作出任何逾矩之事,財務信息必須真實反映,避免財務信息失真,保證財務信息的質量;其次,在會計做賬方面,國家有著嚴格的規定,對會計賬簿和會計科目的設置都進行了相關設定,不過企業還是可以根據自行需要去設置一些必要的會計科目,但是,這個自行設置還是要在不違背國家相關規定的前提之下;最后,要科學、嚴謹的編制會計報表,堅決抵制虛假的會計報表,杜絕財務報表粉飾的不良現象,財務報表必須客觀真實的反映出企業的經營情況。
(二)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要從以下三點做起:第一,企業應該結合自身實際的需要,建立健全一些列規章制度,確保做到企業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企業要進一步完善崗位責任制,要把各項制度真正落實到位,尤其是企業有關人員的財務管理權限和責任,一定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執行,規范各人員的崗位職責,同時,還應該采取激勵政策,提高員工的積極性;第三,強化執行,制度制定了,那就必須要得到落實,否則,只會使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虛設。
關鍵詞:價值鏈理論;成本控制;競爭優勢
所謂價值鏈成本控制是基于現代價值鏈理論的成本控制,是以滿足顧客需求為中心,由產品價值鏈企業全員參與,各個作業中心全面負責,通過作業流程的重組和優化,在確保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增加產品的成本競爭優勢的過程,是一個多元化、復合型成本控制過程。
一、與傳統成本控制的比較
(一) 成本控制觀的比較
1.不同的成本動因觀
傳統成本控制的成本動因主要是數量動因,如對制造費用的分配,主要就是根據數量動因,即“傳統成本管理對制造費用是先歸集,再按一定標準(通常是生產工時),將之分配到各種產品中”。而價值鏈成本控制的成本動因則包括結構性成本動因和執行性成本動因的多動因觀。因此,其成本控制范圍和效果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2.不同的成本控制范圍
傳統成本控制著重于企業內部的產品生產制造過程的成本控制,相應忽視產品設計、采購、銷售等過程的成本控制,沒有涉及企業成本發生的全過程,僅以產品生產成本本身控制為主,較少從整個企業系統的角度探討引發成本形成的動因及降低成本的途徑。而價值鏈成本控制的范圍則既涉及到企業內部也涉及到企業外部,既涉及到物質資源也涉及到非物質資源的耗費,既涉及到直接成本也涉及到間接成本。因此,其成本控制的思路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3.不同的成本控制思路
傳統成本觀念下的成本控制思路主要表現為成本降低和成本節省。如標準成本制度,目的在于通過制定成本標準并在生產過程中執行標準成本,通過事后的比較進一步降低成本,通過成本的節省來實現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即力求在工作現場不浪費資源和改進工作方式以節約將發生的成本支出?!苯档统杀臼瞧湮ㄒ坏哪繕?。價值鏈成本控制的思路則大不柏同,它既重視成本的節省但更注重成本避免,既重視成本避免更重視成本的投入,即追求的是基于價值創造的成本投入足夠化和價值提供的成本耗費的最低化。因此,其成本控制的程序和具體方法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二) 成本控制程序的比較
1.出發點不同
傳統成本控制以成本為控制的重點,控制點集中于組織中的單位和個人,主要是“降低或克服一些小必要的浪費”,而沒有著手消除產生無效成本的原兇,從而難以人幅度地降低成奉。而且只強調控制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對產前成本控制重視不夠,對設計方案存在的過剩設計或無效設計所造成的先天成本缺陷無能為力。而價值鏈成本控制的根本出發點是價值創造和價值提供,所以其控制標準的制定也就不只涉及到制定產品成本控制的標準或允許達到的成本目標,更關心的是成本投入和成本耗費是否足夠和合理,從而為其后的價值鏈成本控制奠定目標基礎。
2.控制的標準不同
傳統成本控制以產品為核心制定耗費標準,體現在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制造費用、固定制造費用成本項目為產品制定標準成本。它采用“正常的標準成本”,是現時可達到的標準,這種標準是機械的、單一的、僵化的,并允許有一定程度的低效率,這與“零缺陷“的現代管理潮流相抵觸。而價值鏈成本控制的根本出發點是價值翻造和價值提供,所以其控制的標準就應該是基于價值創造的足夠的資源投入成本和基于價值提供的盡可能少的資源耗費成本,因而其控制的標準既表現為成本動因控制標準也表現為成本控制標準,以利其后的價值鏈成本控制既能獲取競爭優勢又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3.控制的基本思路不同
傳統成奪控制的基奪思路是:運用各種方法,事先預定各種成本項目的成本限額。按照限額開支,事后再把實際開支與限額開支進行比較,衡量經營活動的成績與效果,對差異進行追蹤分析以便提高限額或減少耗材。而價值鏈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是:價值鏈定位――價值鏈分析――價值鏈控制――價值鏈優化。
(三)成本控制方法的比較
傳統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有成本項目的成本控制、責任成本控制、標準成本控制、定額成本控制、預算成本控制、變動成本控制和成本的優化控制等。傳統成本控制基本遵守制定標準――核算成本――計算差異――控制差異這一成本控制程序。”價值鏈成本控制的控制方法則非常靈活,既包括會計的方法也包括非會計的方法,既包括經濟的方法也包括工程技術的方法,既包括管理的方法也包括非管理的方法,既有戰略控制的方法也有戰術改進的方法。所以,價值鏈成本控制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成本控制業務模式。
1.控制的策略不同
傳統成本控制主要是依據組織機構的職能、權限、目標和任務來劃分責任中心,形成縱橫交錯的責任控制系統。橫的方面建立的是按職能部門劃分的責任費用中心,縱的方面建立的是廠部、車間、班組三級責任中心。它的局限性主要是各職能領域是自治的,缺乏充分的交流,當某一部門為了工作的需要。提出一項計劃和要求時,不得不跨過本身的職能領域請示其他相關部門,這樣導致一些不相關的預算,使成本不可控。而價值鏈成本控制方法的基本策略是一切按價值創造和提供來衡量,因而沒有一個人為的“控制標準”,企業-二切價值創造活動均按是否創造和提供價值來進行控制。
2.控制的具體方式不同
傳統成本控制把成本費用的發生看作是數量的驅動,其成本控制的方式主要是標準成本差異分析方法和圍繞責任中心進行責任成本的控制,具體來說,如節能降耗、防止事故、比價采購原材料或設備等。但這兩種方法僅僅立足于生產成本的控制,只單純著眼于降低成本,基本上是一種生產導向型的成本控制模式。而基于價值鏈成本控制的基本策略,其控制的具體方式則要靈活得多。
3.控制的主要手段不同
基于傳統成本控制的出發點和策略,其控制的手段主要有:比價采購法、材料切割限額法、制造費用限額控制法等,所有這些方法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控制”,即利用一切手段將成本壓至最低,或一切手段的采用均要有利于管住成本,不使成本超過事先制訂的標準?!逼浯危瑐鹘y成本控制建立在落后的信息處理方式下,控制效率低,企業內部信息系統不健全,數據處理技術落后,沒有充分利用Internet,EDT等信息技術手段,致使信息不全、不準確、信息管理不集中,且信息傳遞不及時。在這種情況下,所進行的成本控制只能是事后的分析和控制,面不能利用實時信息對企業產品研發、采購、倉儲、生產、銷售、服務等經營活動全過程的全部活動進行實時控制與分析。因此這種成本控制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趦r值鏈成本控制的出發點和策略,其控制的手段則要靈活得多。如,建立ERE系統、CIMS等有效的綜合控制系統;建立內部市場化的綜合控制體系;建立價值網絡、虛擬價值鏈等控制網絡等等。
二、與作業成本控制的比較
(一)成本控制觀的比較
作業成本法,即基于作業的成本計算方法,建立在“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的兩個前提之上,具有“二維”觀念:一是“成本分配觀”(CostAssignment View),它可以概括為:資源――作業――成本對象;二是“過程觀”(Process Analysis View),它可以概括為:經營過程分析――作業――持續改善。由此可見,作業成本計算著眼于分析成本產生的原因。
1.視角不同
作業成本控制的視角是:作業成本控制是立足于作業,分析作業的成本動因,形成基于作業的成本控制觀。作業成本控制的目標不是直接成本和產品成本的控制,而是涉及到了對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多成本觀的控制,涉及到通過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的控制等。它雖然也強調成本動因分析,但其初衷是為了準確地分配成本。而價值鏈成本控制的視角是:基于價值活動的成本驅動因素分析,以及各單元價值鏈和各價值活動之間關系的分析,哪些單元價值鏈該加強,哪些價值活動該加強,哪些驅動因素該加強,哪些驅動因素該減弱,從而尋找打造和增強競爭優勢的途徑。
2.范圍不同
作業成本控制由傳統的以“產品成本”為中心的控制和以“管理成本”為中心的控制轉向以“作業成本”為中心的控制,溯本求源,從引起成本發生的本原人手解決成本為何發生的問題。它是一種多動因的成本控制,其控制的范圍一直追溯到產品的設計活動,甚至市場調研,下推到顧客服務活動。然而,這條成本控制鏈并不涉及或直接涉及其它企業,而是從企業創造顧客價值的基本活動來進行成本控制的。而價值鏈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則是,首先從價值創造出發,包括整個創造顧客價值的產業價值鏈都納入其成本控制的視角;其次是從價值提供出發,進行主要包括企業價值鏈的價值提供活動的成本控制。
3.層次不同
作業成本控箭以作業為控制重點,控制點集中于過程和團隊。作業成本控制重視對產品設計工作的改進,強調在設計過程中盡量消除不增值作業,并把著眼點與著重點放在成本發生的前因和后果上,注重過程控制,以作業為核心,以資源流動為線索,以成本動因為媒介,通過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實時跟蹤和動態反映,對產品形成過程中所發生的作業成本進行在線控制??梢?,作業成本控制的層次主要是作業層次的成本控制。而價值鏈成本控制則不同,其成本控制的層次涉及到企業內外等不同的層次。
(二)成本控制程序的比較
1.切入點不同
作業成本控制的切人點是從確定目標作業開始的,即確定欲控制成本的作業或者成本控制的目標作業。當然,確定目標作業是從基本作業和輔助作業以及重點作業開始的,而并非同時對所有作業進行分析控制。而價值鏈成本控制的切人點是企業價值鏈分析,包括外部價值鏈分析和內部價值鏈分析。
2.分析重點不同
作業成本控制的分析重點是:作業成本法將形成產品的各項作業作為責任和控制中心,從成本發生的根源上展開分析;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建立最優的動態的增值標準,從財務和經營兩個方面對作業業績進行評價,不斷改變作業方式,從而達到持續降低成本的目標。價值鏈成本控制的分析重點是:價值活動成本驅動因素分析,從而確定控制的重點和目標。
3.控制思路不同
作業成本控制的控制思路是:識別作業鏈――確定作業中心――分配資源成本到成本庫――計算作業成本――分配作業成本至產品,從而計算出最終的產品成本。在此過程中,同時也可以取得關于產品的財務信息和關于作業的非財務信息,并在確定哪些作業為增值作業、哪些作監為非增值作業的基礎上優化作業鏈,從而使成本降低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而價值鏈成本控制的控制思路是:首先,通過成本驅動因素分析,確定重點動因控制其資源投入。其此,根據成本動因分析控制價值鏈成本形成過程。
(三)成本控制方法的比較
1.控制主客體不同
根據成本的可控性,作業成本控制的主體就是作業活動主體,即基于企業作業鏈的各作業中心的主體單位,它可能是一個具體工作單位,也可能包括幾個工作單位。其控制的客體就是作業成本控制的具體對象,即各作業中心的作業及其成本。而價值鏈成本控制的主體是指價值鏈主體及其價值活動主體,即企業或者虛擬價值鏈和價值網絡的核心企業。其控制的客體則是指價值鏈成本控制的具體對象,即成本驅動因素,以及價值鏈及其價值活動。
2.控制的角度不同
作業成本控制的視角首先是基于作業中心的各項作業的成本,作業的劃分從產品設計開始,到物料供應;從工藝流程的各個環節、總裝、質檢到發運銷售全過程,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出相對準確的產品成本。其次,經過對所有與產品相關聯作業的跟蹤,為消除不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和價值鏈,增加需求者價值,提供有用信息,促進最大限度的節約?!倍鴥r值鏈成本控制的視角首先是價值活動的成本驅動因素,以決定該價值活動是否必要及其投入是否足夠。其次是價值鏈及其價值活動。從而確定各單元價值鏈之間的優化以及各價值活動之問的優化。
3.控制的特點不同
就作業成本控制的實質來看,作業成本控制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①基于財務信息的成本控制。主要指運用ABC法通過“作業評價與控制子系統”提供作業水平上的各類作業成本信息,從而據以對成本進行控制。②基于非財務信息的作業控制。主要指通過“作業改進子系統”,基于作業成本控制系統提供的諸如作業量、成本動因等非財務信息,以改進作業方式及過程的方法取得成本的實質性節約和作業質量的提高。而價值鏈成本控制則基于不同于以往的成本控制的價值鏈成本控制觀。根據控制的視角、范圍、主體、層次等的不同而靈活地采用多種多樣的控制方法和多元化的控制方法。
參考文獻
[1]樂艷芬等.成本會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王燕.價值鏈下的作業成本控制[J]. 財會通訊,2007,(8).
[3]羅紹德. 基于價值鏈的成本控制研究[J],財會月刊,2007,(1)
關鍵詞:成本控制 ; 目標成本
Abstract: basic ideas for cost management of real estate project study includes two basic elements: one is the clear cost control of real estate projects, proposed guidelines, II is a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oject costs,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dynamic cost control measures. Below these two areas addressed.
Keyword:Cost Control ;project costs
中圖分類號: F40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一、成本控制指導思想。
(一)為有效地控制項目成本,應當建立如下的成本控制思路:
1.限額設計
限額設計是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所確定的建設規模、建設內容、建設標準為依據,在限額范圍內進行工程設計,以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設計過程中要貫徹執行限額設計,按照設計程序分階段層層控制總投資,使其貫穿于方案設計,初步設計直到施工圖設計的各個階段,形成縱向控制;各設計階段,按各專業進行投資分解,分塊限額,具體分配到單元和專業,形成橫向控制;縱向控制和橫向控制相結合最大限度的發揮限額設計的作用。
2.優化設計
從設計理念、結構布局、功能需求及建筑冷熱源,空間形態及景觀層次、交通組織(人流、車流、物流、出入口設置、道路)、日照分析、消防設計、能源基礎設施配套設計、設計規劃指標的利用等方面審查優化規劃設計方案。力求在滿足規劃指標要求的前提下,使設計滿足項目策劃或功能的要求,以實現項目總體投資收益目標和項目社會效益。
3.“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結合的思路
(1)“事前”:在投資發生前的控制(以前期設計階段為主)。
(2)“事中”:在投資發生過程中的控制(以招投標、合同簽訂階段為主)。
(3)“事后”:在投資發生后的控制(建設施工、項目竣工決算階段為主)。
4.建立“動態的、全方位的、全過程的”控制思路
(1)“動態的” :是在節點控制(如估算、概算、預算、結算)的基礎上,進行連續的控制,并對控制目標進行完善、補充和修正。
(2)“全方位的”:是對各工種、各子項的全局控制。
(3)“全過程的”:在確定的控制目標下,進行全責任、全人員、全過程的控制。
(二) 在建立了成本控制基本思路的基礎上,設立正確有效的控制環節與方法是極為重要的。
項目的全過程成本管理將從以下方面作為重點并實施:
1.項目前期階段的成本計劃是項目成本控制的綱領
在項目前期階段所做的成本計劃工作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估算”或“概算”的模板,它是隨著項目設計的不斷深入,項目要求的不斷調整而逐步細化的并起到項目成本控制統一的綱領性文件。
編制的成本計劃不僅僅是對圖紙(方案圖紙、擴初圖紙)作的估算或概算,還起到優化設計與控制設計的作用,該成本計劃是不斷處在動態的調整與更新狀態中,即隨“方案設計(多個)”“初步成本計劃”“從經濟角度優化設計”“成本計劃”“優化調整設計”“詳細成本計劃”……“確定了的成本計劃“。隨著這一過程不斷深入,進行動態調整后,最終確定一個項目的總投資目標成本。
2.項目承發包階段的施工合同是項目成本控制的基礎
建設項目的建設成本是由承發包合同來確定的,在這一階段,主要控制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1)制訂適合具體項目的投標模式以及相關的合同形式。
(2)按項目的特點及實際情況編制招標文件及承包合同文件。
(3)做好大宗材料、設備的定價控制程序。
(4)作好投標書的評審與分析報告。
二、合理的確定項目目標成本,并建立完善的動態成本監控措施。
(一)合理確定項目目標成本:
目標成本是項目預先確定的、在一定時期內和經過努力所要實現的成本目標,是項目成本的控制線,目標成本管理的實施:限額設計、限價采購、先算后干原則。
項目目標成本要設定的準確合理,較好控制后期突破目標成本的情況發生,需要將以下工作落實:
1.首先應確定是總價合同、單價合同還是費率合同??們r合同必須有完整的施工圖紙,相關專業界限清楚,如果只有擴初圖紙或者圖紙變更很大,但又急于招標,可以選用單價合同,但部分措施項目仍然包干。
2.項目招標前,可以先參考其他或類似項目工程合約體系,明確總承包、甲分包、甲供材等不同承包商與業主及與總承包商的合約關系;在這個合約體系的前提下,按照國家和地方的招投標管理規定,分期、分階段的進行招標;環環相扣,達到主動控制目的。
3.招標前對工程所使用的主要的設備、材料進行考察,清單編制過程中,可以將需要重點控制或可能今后在施工中可能會發生變更的設備及材料的質量、品牌、須滿足的技術規范要求等一并列入清單,這樣將避免投標方采用不平衡報價的方法進行投標,通過工程變更獲取高額利潤及索賠。
4.措施項目一律包干。
5.清單發出之前要求施工單位先領取圖紙,進行工程量計算,清單發出后,對清單提出質疑,工程量及清單描述都可以質疑,招標人檢查核對編制的清單,確實存在問題,進行修正;以招標補遺的方式發給投標單位,除重大變更外,合同內項目包死,不予調整。
6.在評標過程中進行清標工作,防止投標中的不平衡報價、材料價格遠遠偏離市場價、算術性錯誤等隱藏問題。
7.設置標底或攔標價,可以避免投標單位進行圍標導致遭受意外損失。
(二)建立動態成本管理體系
由于市場是千變萬化的,而且開發過程中有很多不可預見的因素,因此,必須對整個成本進行有效的動態管理,建立詳細的和可操作的動態成本信息系統以及保持動態的監控。
目標成本確定后,即進入成本動態管理階段,每一項招標、采購、外包,都要與目標成本明細進行對照,確??刂圃谀繕顺杀緝?。即使有個別項突破,也要考慮從其他項找回來,綜合平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及時出具項目動態成本信息報告,并根據市場數據信息,提供成本控制或建議。
要確保所有的變更能夠得到及時的管理,包括設計變更、簽證管理和顧客的變更,因此必須建立起完善的設計變更流程和簽證管理流程,變更與簽證前的審核是動態成本控制的基本手段,變更與簽證流程的嚴格執行是基本的保障。
還必須在各階段對動態成本進行分析和總結,必要時及時調整目標成本管理體系,真實反映成本控制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