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困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 高中 生物教學 銜接策略
從客觀角度而言,生物這門學科不但在初中階段十分重要,而且在高中階段也相當重要。在初中階段,生物這門課程能最大限度豐富學生對自然界的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在高中階段,生物課程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開闊學生的視野。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階段和初中階段課程的培養目標有著相當大的差別,初中階段的學習是為了給高中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高中階段的學習是為大學深造奠定基礎,可見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目標是有差異的,這就造成了初中課程和高中課程之間的差異,譬如生物課程既在初中開設,又在高中開設,初中生物課程中的有些內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用得上,有的則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用不上。因此,很多學生對初中生物課程與高中生物課程之間是否有聯系感到很困惑,甚至部分生物教師也深感難以將初中生物知識與高中生物教學有機聯系起來,現筆者就初高中生物教學有效銜接這一內容展開相關探究。
一、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
從本質上而言,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學和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之間的銜接問題是學科體系的問題,與生物教材的設計體系、課程的安排體系、考試體系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從初中階段而言,中考根本沒有生物,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參與中考的學科,學生絕對不可能認真去學習;絕大部分初級中學的生物課程在八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完全結束了,必須等到升入高中再學習生物知識,因為一年的間隔時間,加之中考對生物的放棄,學生掌握的生物知識很不牢固,從而導致不少學生升入高中學習生物時,很多初中時期已經學過的生物知識已完全淡忘,必須重新學習;中途一年的間隔讓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難度系數增大很多,很多生物知識在初中時期學生接觸得非常少,或者完全沒有學過,可是到了高中階段就直接提高一個難度系數,如此一來就讓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缺乏一個漸進的過程。
二、初高中生物教學有效銜接的策略
(一)調整教學程序,預防學習進程的“間隔”現象
從教育學角度而言,學生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在學習某個知識體系時,中途出現間隔,然后再去學習,就很難回憶起之前已學過的知識了。因此,不管中考是否有生物科目,都要在九年級開設生物課程,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進程中保持連貫性,能夠扎實掌握所學的生物知識。
另外,不管是初中生物教學,還是高中生物教學,都必須注重對第二課堂的開設,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學必須注重此點。譬如,在初中生物教學進程中,可帶學生進入大自然去觀察各種動植物,讓學生親身感受各種不同植物的形態和獨特功能,如讓學生親自觀察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觀察有限花序植物和無限花序植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觀察經常日照植物與非日照植物之間的差異等,讓學生這樣近距離觀察植物,能夠讓學生對這些植物的形態特征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并且還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以前所學生物知識的理解,第二課堂的開設能讓初中生物課程與高中生物課程有效聯系起來。
(二)讓生物知識的教學更為流暢
學習任何課程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跨度過大的知識學習對任何學生而言都是相當困難的。可是目前我國初中生物教學和高中生物教學就存在這個弊端,在這種情況下生物教師在教學時應將初中生物知識和高中生物知識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進行教學,不能單純地將初中生物教學視為一個整體,因為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日益提升,高中生的數量和大學生的數量將會大幅提升,生物教師的眼光一定要放得更長遠些,要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必須形成這樣的教學理念:“根據初中生的具體情況,將初中生物課程視為高中生物課程的基礎”,如此一來就能讓初高中生物知識的教學過渡得更加平滑。與此同時,初中生物教師還應充分了解哪些生物知識在初中生物課程中沒有開設,在高中生物課程中又進一步加深了,針對這部分生物知識,初中生物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講解,以免學生到了高中后無法適應高中生物的教學。對于高中生物教師而言,在教學之前必須深入調查學生哪些知識在初中階段沒有學,卻在高中生物課程中加深了,對于這些生物知識,高中生物教師必須著眼于最基礎的知識點,堅持從易到難的教學原則,這樣一來就能讓初高中生物教學有效的銜接起來。
(三)不斷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師的專業素養
實質上,初高中生物教學是否能夠有效銜接,與生物教師的專業素養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試想,如果初中生物教師對高中生物課程不了解,高中生物教師對初中生物課程不了解,那么初高中生物教學是無法有機銜接的。因此,要想讓初高中生物教學有效聯系起來,就必須加強對初高中生物教師的培訓,不斷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讓初中生物教師參加高中生物課程改革培訓,讓他們深入了解高中生物課程的結構;第二、在高中生物課程的培訓中必須融入初中生物課程改革培訓和初高中生物課程教學有機銜接的方法,讓高中生物教師能深入了解初中生物課程以及銜接初高中生物內容的教學方法;第三、初高中生物教師的培訓必須成為一種制度。讓初中生物教師參與高中生物課程培訓和高中生物教師參與初中生物課程改革培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機制,如此一來就能有效提升初高中生物教師的專業素養,進而促進初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銜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學與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機銜接,需要從多層面進行努力,這其中既與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設計、生物課程的設置有關,又與教學理念、教師的專業素養、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關。因此,在初高中生物教學的銜接中,只有全面引進新課改理念,才能促進初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羅洪江.生物教學中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04)
【關鍵詞】初中生物 情感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b)-0053-01
我們知道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他們在學習的過程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難容易退縮,容易產生困惑。這就需要我們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做好引導,讓學生通過體悟獲掌握知識、豐富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在體驗中體悟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才會更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下面,筆者根據多年初中生物教學的實踐經驗,談談體悟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僅供參考。
1 情感教學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有效的情感教學能顯著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運用情感教學,我們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1.1科學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情感教學要遵循科學的原則,也就是說情感教學應該具有邏輯性與應答呼應。情感教學的內容要符合新課改的三維目標、能符合學生的認知目標。
1.2引導與鼓勵的原則
運用情感教學,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精神飽滿,對學生充滿耐心與愛心。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引導與鼓勵為主,切忌對學生進行批評與責罰,使得學生產生逆反的心理。情感教學是建立在師生的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多于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2 情感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
2.1 以情感人,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初中生正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我們應該住初中生的這個特點,用學生容易接受、能接受的教學方式開展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靈活的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生物知識,領悟生物中的現象,從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學生才會更加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筆者在教授《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節課時,課堂伊始,我便利用多媒體放映了關于生物種類減少和瀕臨滅絕的宣傳片。同學們一下子便被宣傳片給吸引了,他們認真的看著宣傳片。當看到宣傳片中,動物被人類大量的、無情的宰殺時,我能明顯的感受到同學們心中充滿了悲憤之情。接著,我讓同學們就“如何保護動物”這個話題展開談論,同學們積極的參與了課堂的討論,課堂氛圍極為活躍。我相信,通過這次情感上的共鳴,同學們一定會更加的理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2.2以情勵人,讓學生感受生命體的偉大
體悟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讓同學們通過相應的教學情境,猶如身臨其境,使得教學的效果真實,從而激發學生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生物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的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質疑。這樣做,可以為學生營造更加開放性、自主性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其綜合運用于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悟生物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體悟中,激發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從而主動的去思考、去探究。
例如,筆者在教授《生物的特性》這節課時,在課堂上我利用多煤體播放了蟲、鳥、蝴蝶、魚的畫面,讓學生感受生命,珍視生命。在課堂上,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同學們紛紛討論著都說要珍視生命,即使是一個小小的生命也值得我們去關愛,課堂氛圍極為活躍。
在課堂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的內容創設了不同的教學情境,不但激發了學生生物學習的興趣,還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教學環境中,體悟了生命體的偉大。 2.3在實踐中感受生物知識,實現以情導行
讓學生參與教學,親身的去實踐與體驗,這是體悟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在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之上,進行實踐活動的探究,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要學習的內容,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升華,激發生物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筆者在教授《青春期》這節課時,就讓學生自己進行了一項實踐調查的活動,具體的要求如下:
(1)活動要求:青春期的我們,生理與心理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調查班上的同學,有多少同學與自己的父母發生了爭執,聽不進父母的勸導。
(2)活動目標:這次活動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調查實踐,了解青春期的心理變化,正確對待青春期,多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一味的抵制父母與父母發生爭執,是不成熟的表現。
(3)活動反饋:讓學生在課堂上,談談自己與父母發生爭執的看法以及用怎樣的方式,更好的與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
這次,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我沒有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變化,而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青春期的心理變化上。因為現在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與父母產生矛盾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希望這次調查活動,能夠讓青春期的他們更好的理解父母,更好的與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模式;改革措施
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基本授課方式,學生往往只是被動接受書本知識,很少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去。如果繼續采用這種舊式的教學模式,雖然學生的考試成績會有所提高,但是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興趣將會減弱,這種模式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對初中生物教學提出了高層次的要求: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還要致力于培養學生對生物科學的濃厚興趣,提升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一、初中生物教學模式的弊端
1.教師沒有充分接受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體制改革,要求生物教師在課堂上增設更多的實驗操作環節,鼓勵學生大膽動手實踐,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然而,受到舊式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初中生物教師還沒有做到領會新課程體系的改革精神,沒有掌握以實驗操作為核心的教學方法,仍舊沿用著單方講授的方法來教學。這就容易人為分離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解“細胞內部的結構”一課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利用顯微鏡等設施,來觀察洋蔥等物質的表皮細胞,這樣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關于“細胞”的生動形象。如果教師為了節約課堂時間,不讓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只是單純講解細胞的構成,那么就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師生之間欠缺有效溝通
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被限制在課堂提問和回答問題上。除此之外,師生之間沒有更深層次的溝通。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就很難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惑,也就做不到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例如,在學習“自然界中的生物鏈”一課時,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疑問:生物鏈是沒有盡頭的嗎?自然界中的細菌也能參加到生物鏈中去嗎?如果教師不注意傾聽學生的疑問,那么課堂效果就會打折扣,學生也就很難真正理解生物鏈的含義。
二、初中生物教學模式的改革措施
1.教師要認真備課,準備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案
教師要熟練掌握生物教學重點,以課程改革的目標為指向,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實際需求,設計出形式豐富、內涵多樣的教學計劃。
例如,在講授“生物圈內部生物的相互作用”一課之前,教師可以搜索一些與自然界生物圈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在上課時為學生放映。這樣既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2.充分重視生物實驗環節,切實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將多種授課方式融合起來,帶領學生進行多樣的實驗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在動手和觀察的過程中深化理解。教師不要將自己的授課行為限定在書本的范圍內,而是要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例如,要想讓學生透徹理解植物的內部組織,教師就要指導學生親自觀察某些植物的表皮組織、營養組織等。如果教師只是為學生提供掛圖,或者讓學生觀看教科書上的圖片,那么學生就難以對植物的組織形成深刻印象。
3.運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
學生只有在對所學知識非常感興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進一步探求知識。因此,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需求的基礎上,從多種角度出發,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樂趣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卸掉思想包袱,輕松探索生物知識。教師可以適當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小組討論和其他互動環節,使學生能夠自由發表對知識點的看法,鼓勵學生質疑書本知識,并倡導自主學習的精神。
例如,生態平衡一節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關系緊密。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有關生態平衡的實例,使得學生體會到生物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產生學習生物知識的強烈興趣。
初中課程體系改革,客觀上要求教師將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求精神,并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初中生物教學,一項系統性和靈活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具有特殊的培養目標。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生物實驗的開展,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求知的能力。優化初中生物教學的設計方案,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在生物課堂上充滿熱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識。
參考文獻:
[1]陳鵬.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課堂效率探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
關鍵詞: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 創新教育 創新思維能力
在傳統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一般采用先理論后實驗的教學模式,學生完成的都是一些驗證性實驗,教師備好材料、儀器,學生嚴格按操作步驟進行,一般比較順利,成功率高。這樣留給學生探索創新的余地過少,學生對實驗的積極性不高。難怪有人說:“教育使一些孩子失去了寶貴的東西;失去了夢想和激情,變得現實、麻木、呆板;失去了積極的態度,變得消極沉默;失去了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失去了活潑開朗,封閉自己。”創新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摒棄了“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的局面。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實施創新教學呢?
一、增強學生主體意識,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
要有效地培養與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必須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不能把學生視為知識信息的簡單接收體,而應使實驗教學成為“發現教學”的窗口,讓學生自己動手,學會自行選用儀器,確定實驗步驟或設計簡單的實驗裝置等。如在做“觀察根毛、根尖的結構”實驗時,按照課本上的方法培養的小麥幼根交結在一起,不利于觀察。我就引導學生,根據種子萌發的條件和根生長的特性,改進實驗方法,得到整齊的幼根和容易觀察的根毛。
二、用探究實驗代替驗證實驗,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意識的基本表現是預期性和參與性。表現在學習上是有目的地學習,有選擇性地學習,能獨立地學習,并在學習上能夠進行自我調控。
長期以來,初中生物實驗都是在課堂上講理論,再到實驗室里去驗證理論,即為驗證式實驗。鑒于此,我為了在初中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將驗證式實驗變為探究實驗。所謂探究實驗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并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抽象,進而歸納出科學結論的實驗教學形式。這種形式是實驗在前,概念的形成、規律和原理的認識在后,符合認識的一般規律,先有感性認識然后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有必要設計出一些可行的探究性實驗。如“探究種子的成分”的實驗。關于種子是否含有水的問題,我先讓學生進行預測,然后讓學生取一些曬干的小麥種子,裝進干燥的試管里,放在火上均勻加熱然后烘烤試管底部。接著提問:“試管內壁出現了什么現象?這個實驗檢驗了關于種子是否含有水分的哪一種預測?”在探索實驗過程中,學習氣氛非常活躍,一環扣一環的問題使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他們通過觀察分析,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引導學生改進實驗,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驗證性實驗因受到材料、儀器、時間等多種因素限制,學生創造力得不到發揮。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可對一些實驗進行改進,作一些探索性實驗,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明白教材中的實驗方法并非唯一。例如在《觀察葉片的結果》的實驗中,徒手切片只是要求練習,不論成功與否都以觀察永久切片為主,要讓每個學生都能觀察到自己親自做成的切片。如果讓學生按照課本中徒手切片的方法來進行操作,方法是比較簡單,但成功率較低。在做此實驗前,教師先有目的地發兩份有關徒手切片的其它方法的資料,讓他們進行練習,并進行比較,明確要求必須用自己所選定的方法做成效果明顯的葉的橫切片。學生在課前經過了若干次的試驗,最終的結果是所有的學生將三種方法都試驗過了,在實驗課上90%以上的學生都在規定的時間內做成效果明顯的葉的橫切面切片。在教師的輔導下,學生自己努力改進實驗方法,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攻克難關,從而有效地培養了探究和創新精神。
四、營造寬松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并產生求解問題的愿望,是創新教學的前提。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握好師生角色定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善于創造性地設置問題的情境,營造一種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調動各種教學資源,營造一種濃厚的創新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時,如果小魚活動頻繁就會影響實驗的進行,我就啟發學生,如何使小魚處于昏迷狀態。其中有一個學生由人醉酒得到啟示,想出這樣一個辦法:先用濕紗布包裹小魚,然后用鑷子把蘸足白酒的小棉球送入魚口中,5分鐘后,魚就會安靜下來,這樣就有利于觀察。由此可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只有在創造性活動中才能被充分激發出來。
總之,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任務,不能急于求成,而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循序漸進地去培養。創新教育是學校生物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教師只有轉變教育觀念,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夠為國家培養出一批適應時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問題驅動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提出,生物科學不僅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社會實際,而且特別突出以問題驅動學習的教學模式,注重把傳統的教學過程轉化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筆者根據自己近年來落實新課程理念的實踐,談談問題驅動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問題驅動式”教學定義
“問題驅動式”教學是指根據教學內容及要求,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提出、探究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欲和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啟發和鼓勵學生,依據問題,提出設想,引發爭論,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實驗驗證;要以問題制造困惑,在問題的驅動下激發思考,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興趣,以目標導引解決困惑。
2.“問題驅動式”教學在生物課堂中的作用
“問題驅動”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問題驅動”是一種學習方法,適用于學習操作類的知識和技能;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問題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適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可以從完成各種具體的“問題”著手,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提高,增強他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具體來說,“問題驅動”教學在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1)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生物課的許多教學內容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是很容易走神的。針對這種情況,如果在一上課時,能夠為學生布置具體的學習任務,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思維活躍,那么教學目標也就容易實現了。
(2)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認知水平能夠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適合自學的任務讓學生自學掌握。這些任務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的布置下去,這樣會使學生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自信,并逐漸養成求知探索的習慣。
(3)促進學生研究性學習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布置給學生的任務不搞惟一性和標準化,使問題的解決方式多樣化。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得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
(4)充分利用學生的表現欲望,從而促進學習
現在的學生一般都有很強的表現欲,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在完成任務中的成就感,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學習成果。學生為能在全班同學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充分開動大腦,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3.“問題驅動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施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問題在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教學成功起著決定性作用。在進行教學之前,在分析教材、學生狀況的基礎上,應充分準備,反復斟酌,精心選擇和設計問題,為教學的順利進行,落實好教學目標,為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奠定基礎。生物新教材一般是由“問題探討”開始的,這些問題都經過了編者的精心設計,有的來自生活,有的來自科學實驗,有的來自科學史,極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則是教師在課堂上要重點講授的內容。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抓住這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進而去解決這些問題。
(2)巧妙設置教學懸念,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隨著課堂的進行,學生們已經能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導入環節的問題了,但僅僅滿足于此是比較膚淺的。教師有必要設置新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知識概念,進而把課堂上獲得的知識遷移到實際生活中。生物教材中,“思考與討論”是經常出現的專欄,它是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而專門設計的內容,其中有些問題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比如,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一節中,當學生們熟悉了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解決這些問題,學生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3)適時提出課后思考,啟發學生學以致用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資源危機、人口膨脹、生態惡化等。而生物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又使得諸如轉基因食品、克隆動物等的出現成為一種必然。鑒于此,教師受課堂教學容量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問題都拿來在課堂上讓學生們討論,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舉一些相關的生活實例,來達到啟發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釋或解決某種生物學現象或問題的目的,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高學生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