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型農業的發展趨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 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困境及路徑構建 推進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實踐與思考 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探索 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 農業經營體制謀變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瓶頸與金融支持 深化改革不斷創新農業經營體制 創新農業經營體制 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陳錫文談創新農業經營體制(一) 陳錫文談創新農業經營體制(二) 陳錫文談創新農業經營體制(三) 墊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議研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困境擺脫及體制創新探討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困境擺脫及其體制創新 中國金融業經營體制的發展趨勢與路徑選擇 混業經營下的中國金融監管體制:國際比較與路徑選擇 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的持續創新的路徑探析 積極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我見 制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瓶頸及突破 家庭分散經營條件下農業經營方式的再造與創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2011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況[EB/OL].[2012-04-17].http:///jggz/njtjyfx/201204/P020120417529362176599.doc.
[4] 楊柳靜.我國農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3(4):61-64.
[5] 程恩富.發展統分結合的農村集體層經營承[N].楊州日報,2006-09-28(3).
[6]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2011年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狀況[EB/OL].[2012-04-17].http:///jggz/njtjyfx/201204/P020120417527435739699.doc.
[7] 顧益康,孫永朋.快構建新型農業雙層經營體制的政策建議[N].農民日報,2013-2-28(1).
[8] 孫中化.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J].農業經營管理,2013(1):1.
[關鍵詞] 丘陵山區 發展現狀 農機裝備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204-01
一、我國農機裝備發展現狀
1.農機設備應用不夠廣泛 農機設備在農化中的應用雖然在逐年增加,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較還有很大的差距。農機總動力逐年增加,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笆晃濉逼陂g,貴州地區新增農機具將近 32 萬臺(套),農機總動力達 1 730 萬 kW,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 9% ,與發達地區相比較而言,整體情況還處在農機化發展初級階段。
2.農機設備結構發展不夠合理 我國現階段,很多小型農機設備不適合在貴州丘陵山區作業,但是這種設備占據了我國大部分市場。少部分微耕機也是主要用于農作物的耕作,而能夠用于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小型山地播種、移栽、收獲的機具更少,因此,在目前我國農機設備各領域各環節結構的發展極不合理。
3.農作物間機械化發展不平衡 在貴州地區,隨著農業機械設備的廣泛應用,農村勞動成本開始相對較高。目前水稻機械化種植發展比較快,而煙草、油茶等仍是人工勞作,玉米耕作機發展相對較緩慢。農作物機械化作業間技術發展不平衡,仍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以有效手段來提升耕種收綜合的機械化水平。
二、農機裝備發展趨勢
1.隨著農機設備的發展,傳統的微耕機必被小型的多功能的作業機所取代?!笆濉逼陂g,農業部將南方丘陵山區作為我國實行農業機械化重點發展區域。隨著農機設備服務體系的建立和政府對農機化作業的重視,單一的微耕機機不再滿足市場的需要,加之新型的多功能作業機的出現,單一微耕機必將被取代。因此,未來農機設備的發展趨勢是,研究新型的多功能農機具,使之能夠符合山區丘陵作業的需要。
2.移栽和直播種植機械是農機設備發展的方向 我國現代農業的迅速發展要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相應先進的農機設備來實現,農機設備的發展程度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目前,實現農作物移栽和直播種機械設備的作業化,是貴州丘陵山區農機設備的需要努力的發展方向。
3.中、小型農機互補是農機設備發展的趨勢 在貴州地區,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化農業過渡,大田開始向設施農業發展,隨著我國關于農業2號文件的實施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在發展現代化農業過程中,個人認為中型的農機設備適合在規?;霓r業區使用,小型的農機設備則適合在單一的基礎設施較差的小區域農業區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中、小型機互補使用來轉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式,實現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集約型的轉變,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經濟效益。其次,可以注重優化農業裝備結構和區域布局,切實推動貴州山區機械化技術應用的跨越式發展。
4.小型聯合收割機是目前收割機發展方向 雖然大型聯合收割機作業自動化程度比較高,但是在貴州地區農業應用中不能體現其優越性。在貴州地區,目前大部分是使用功能單一的割曬機,由于其受天氣影響較大,不能一次性完成收割和脫粒,因此也不能被大眾所接收。小型稻麥收割機,是目前貴州地區使用最多,且接運用比較廣泛的農機具。
5.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是農機設備發展的趨勢 在解決了農作物生產的關鍵性作業環節后,農機設備仍有新的技術需要跟進,實現農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在貴州地區,目前已經實現了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和插秧技術,同時也具備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的條件。農機化設備的全程應用,不僅是提高農作物的經濟效益一項新型農機技術,也標志著我國山區丘陵地區農機化綜合作業的水平的提高。
三、結論
貴州是一個多丘陵,農作土地分散零散的地區,研制和發展多功能、中小型農機具是農機科研發展的方向。相關門要根據該地區農機設備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制定適宜合理的機械化作業規程和合理高效的技術體系,通過集成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加快貴州丘陵地區農機化作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敬堂,呂大明,張富貴.推進貴州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戰略措施研究[A].貴州省農業工程學會、貴州省有機農業學會、貴州省技術經濟研究會、貴陽市農業經濟學會.貴州省高效生態(有機)特色農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宋愛林,中級經濟師,中國農業銀行總行三農政策與規劃部。
摘要:黨的十以來,新型城鎮化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熱點問題。對新型城鎮化的金融支持,也成為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面臨的重要機遇和重大課題。本文在闡述世界城鎮化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探尋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發展趨勢,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商業銀行金融支持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商業銀行;金融支持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我國城鎮化率的峰值將在80%左右;以每年1.2%的平均城鎮化率估算,這一進程還將持續24年。因此,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城鎮化發展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題,并相應地產生大量的金融需求。準確把握我國城鎮化發展趨勢,搶抓城鎮化發展金融機遇,是商業性金融機構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本文采取《國家城市規化基本術語》中城鎮化的定義,即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向城市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鎮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城鎮化發展遵循著一定的客觀規律:
1、時間上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不均衡性。其一,世界各國城鎮化的演進呈現明顯的階段性規律。
2、空間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首先,大城市超先增長是普遍規律。其次,城市群是城鎮化發展高級階段的主體形態。形成以大城市為核心,若干空間距離較近、經濟聯系密切的城市集合體。
3、產業上結構升級與轉移并存。一方面,城鎮化進程中產業結構逐步升級。工業化發展初期,重工業和制造業等在中心城市加速發展。當城鎮化達到一定高度后,中心城市由于人口和企業的高度集聚,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淘汰產業向周邊地區和欠發達區域轉移成為必然。
二、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
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每年約1%的速度發展,到2012年末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57%。但我國城鎮化的推進方式主要以政府為主導、以土地為主要內容、以外延擴張為特點。2012年國家提出新型城鎮化道路。將呈現以下特點:
1、東部地區城鎮化由加快發展向提質增效轉變
我國東部地區由于區位優勢明顯、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家政策支持等因素,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
第一,產業結構持續升級。根據城鎮化一般規律,東部地區特別是中心城市產業亟需升級,知識和技術密集度高、加工度高的高端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金融、物流、保險為代表的現代服務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第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高端服務業功能進一步向核心地區聚集,城市將承擔制造業、特色手工業、旅游等產業的功能,同時重點定位為支撐城市群健康發展的生態空間和現代農業生產空間,從而帶動衛星城鎮、區域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加快發展,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第三,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持續改善。新型城鎮化集約、高效和內涵式的發展要求,現有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和公共服務的完善。區域內協作和產業分工發展,也將推動區域一體化設施網絡建設。東部地區仍是全國主要流動人口的流入地,妥善安置外來人口的就業、生活和社會保障,是未來東部地區人口城鎮化的重要工作。
2、中西部地區將迎來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
其一,大城市優先發展與城市群逐步形成并進。根據一般規律,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有限的資源集中發展大城市可迅速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我國中西部地區正處于中心城市帶動的重要階段,預計中西部地區大城市將獲得優先發展。
其二,后發優勢推動產業加速發展。隨著中部地區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東部地區產業優化升級,中西部將成為資源密集型行業、土地密集型行業、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部分技術密集型行業的主要承接地,并推動四類產業成為中西部地區的優勢產業。
其三,基礎設施建設將得到加強。今后一個時期,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亟需道路、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并帶動配套產業園區設施建設;城鎮人口的快速增加需要市政基礎設施和學校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城鎮公共設施的建設,以提高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城市群建設也將帶來城際間“連接性”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
3、城鎮化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第一,城鎮化發展需要從農村獲取土地。據國土資源部預測,未來十年(約到2020年),預計城鎮建設所需用地在4000萬畝以上。城鎮化建設用地,需要通過農村土地整理等方式實現土地集約使用。
第二,城鎮化發展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市人口比重不斷提升,需要更少的人生產出更多更安全的糧食,進而促進一家一戶耕種的傳統農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轉變。
第三,農村社區化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同步推進。我國農村人口基數膨大,即使到了2030年,城鎮化率到了60%-70%,仍然還有30%即4.5億人口在農村。新時期,土地集約使用、現代農業發展均要求在城鎮化建設中統籌規劃新農村社區建設。
三、新型城鎮化金融支持的建議
1、差異型城鎮化戰略定位。從整體看,順應中西部地區城鎮化加速發展的趨勢。從城市體系看,東部地區大力支持大城市周邊的衛星城鎮,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從支持領域來看,東部地區重點支持代表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支持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和區域一體化設施網絡建設;中西部地區則應積極支持工業經濟發展,重點支持具有比較優勢的四類行業發展,傾斜支持基礎設施的興建。
2、綜合型城鎮化金融服務。緊緊圍繞人口、經濟、社會城鎮化的重點領域,為城鎮化提供綜合型金融服務。人口城鎮化方面,以個人助業貸款等為抓手,為進城農民創業就業提供支持;經濟城鎮化方面,重點支持各類產業園區、物流園區和大型商貿市場項目建設,強化城鎮化發展的產業支撐;社會城鎮化方面,重點支持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普通商品房開發、以及新型農村集中社區建設項目。
3、聯動型城鎮化管理機制。順應城市群發展趨勢,探索制定城市群金融服務方案,在東部三大城市群建立區域聯動機制,推動城市群內各分支機構之間的業務合作和協調發展。順應產業轉移發展趨勢,加強溝通,實現資源共享,必要時可建立兩地行共同參與的聯合營銷團隊。在城鄉一體化水平較高的區域,
關鍵詞: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農業改革探究
低碳經濟是近年來新提出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該種經濟模式大力提倡節能、低污染、低排放等理念,這些內容與當代的科學發展觀不謀而合,該種經濟模式對于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非常有利,并且其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經濟模式中的諸多不足和弊端。因此,該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當代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并且低碳經濟可以促使社會各行各業高度融合化和科學化,從而促使社會經濟整體實現持續發展念。
一、探究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和意義
就近幾十年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形勢來看,其呈現出穩定快速的發展勢頭,并且總體的產量也在逐年穩定的提升,農業產品的質量以及產量也明顯提升,那么隨之農業經濟水平自然也會持續提升。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也出現了許多嚴重的問題,最為常見的就是前些年的農藥以及化肥等雖然對于農作物的生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們也會對土壤以及周圍的水資源造成污染。綜合以上情況,在如今低碳經濟的時代背景之下,農業經濟的發展形勢由傳統的模式向低碳模式轉變,既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農業經濟實現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該種模式的實施必然能夠有效的推進農業產業的升級,并促使我國農業經濟更快更健康的發展。
二、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與農業發展相關的各種技術水平相對比較落后
從我國的農業分布布局來看,農業經濟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其中大部分在平原地區,也很多處于偏遠的山區,受經濟條件的限制,這些地區對各種科學技術以及行業信息的關心程度不夠,所以在進行農業活動的時候往往會沿用傳統的種植模式和技術手段。上述情況的存在,嚴重的阻礙了各種與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在農村區域的應用和推廣,也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和滯后性,農業經濟的生產效率也就會特別的不理想。
(二)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現階段我國農村居民整體文化知識水平相對較低,在此種環境之下農村經濟的政策也就不能夠得到良好的貫徹落實,很多地區仍舊沿用傳統的生產手段,對農業經濟的生產效率追求積極性也比較低。尤其是關于某些新型的經濟理念,例如環保、節能以及低碳等,既不了解也不知如何踐行,而伴隨著近年來工業的不斷發展,許多污染企業也由城市轉向了農村,該種發展趨勢無疑會對農村環境造成嚴重的傷害。
三、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途徑探究
(一)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農業經濟
從根本上講,只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才能順利完成傳統經濟向低碳經濟時代新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在具體的轉變過程中,首先應當對各種農業相關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應用,并且要格外注重各種與農業相關的資源優化使用,以此來有效的減少或者避免各種資源的無端浪費,以及一系列環境污染的產生,當然還必須要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有幫助。上文中敘述的農業資源實施合理應用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然路徑,該種模式的實施具體的需要綜合的統籌利用各種與農業相關的技術,最終確保農業經濟生產效率得到明顯提升的同時,還能對農業的環境進行保護和改善,從而使得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二)應借助多種政策方針盡量實現農業經濟循環發展
在我國土地總量與人均占有量之間存在著很大矛盾,另外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問題。綜合以上內容,為了將各種有效的資源進行最優化分配和利用,使其能夠取得最優的成果,那么就必須要在結合現階段情況的基礎之上,對原有的經濟形式進行改革創新,盡量實現一種新型的循環性經濟模式。該種農業經濟模式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其一盡量實現資源的地循環再利用,其二就是盡量推動各種環保節約型能源的使用,最后就是盡量采用清潔衛生的種植模式。
關鍵詞: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
1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
1.1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的主要特點和趨勢
科技的發展推動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在這樣的過程中,其技術創新體現出了以此幾種特點:首先是投入成本較高,目前的農業信息化科技創新主要是以高科技為依托,在實際的技術創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來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另外是開放性,與傳統的農業發展不同,現代農業與各個行業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相互滲透。差異性,在對農業信息化技術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實際的要求和需求之間具有一定的矛盾,這就體現出了農業技術創新的差異性[1]。最后,科技的不斷發展,使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具有鮮明的移動互聯特征,體現出了集成化、網絡化和系統化的發展模式。針對其主要發展趨勢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術的支持下,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將重點從基礎建設逐漸轉移到了資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另外針對產業的信息化發展,逐漸將傳統的單一環節信息化科技創新,轉變為全產業鏈的信息化科技創新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的服務方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
1.2主要發展策略
在對現代農業信息技術進行利用中可發現,對其技術進行創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這樣幾個階段:首先是農業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進行開發和研究,并且對配套技術進行研發,這一階段的資金主要由政府來進行投入。第二個階段是通過政府、相關院校和企業的共同參與,來對農業信息技術進行建設,這個階段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共同引導。在最后一個階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發展新型技術和產業,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企業作為信息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發揮了主體地位的作用。
2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
2.1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主要指的是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在目前農業生產中的各個環節中,其整體精細化程度不高,常常會出現農業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情況,針對農業種類的不同,需要對全球定位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監測系統和網絡管理系統進行整合,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精細化管理,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農業生產精準作業體系,進一步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2]。
2.2數字農業
數字農業主要指的是提高農產品加工運輸方面的自動化程度。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農產品的加工運輸和儲存成為了目前農業發展中重點關注的內容,這樣的數字農業主要包括對農產品智能加工設備的開發、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自動化控制、對其冷鏈的運輸控制。這樣的數字農業技術能夠進一步對農產品進行開發。
2.3農產品電子商務
農產品電子商務主要指的是農產品的交易信息化,針對目前農產品交易過程中信息流通不通暢等情況,需要在相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建立符合當地農業特色的電子商務平臺和農產品交易系統,以此來提高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過對農產品數據庫的建立,對農產品交易的各個環節進行開發和創新,并且與相應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務機構進行協作開發,將手機和電腦等移動終端接入到農產品的交易過程當中,以此來對農業電子商務創新體系進行完善[3]。
3結束語
結合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需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針對數字農業、精準農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進行創新發展,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信息化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崢,張鵬飛,黃志文.省域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研究[J].軟件導刊,2014(12):7-9.
[2]劉世洪.生產經營信息化是農業科技創新方向[J].農經,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