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學生基本情況自述

      大學生基本情況自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基本情況自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學生基本情況自述

      大學生基本情況自述范文第1篇

      關鍵詞:案例報告;合理情緒療法;角色扮演

      一、一般資料

      張某,女,14歲,初二學生。自述父母離婚后跟隨母親,母親性格好強,從小經常被母親打罵。上初一時因和舍友關系緊張,出現一系列身心問題,至今三周。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1)主訴:初二時因和同學關系不好,之后不愿與同學交往,出現胸悶、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

      (2)個人陳述: 從小對自己要求嚴格,成績也名列前茅。但性格內向,幾乎不參與學校活動。最近三周感覺不想呆在宿舍,就連和同學交往都有些害怕。考試又遇到了難題,越想越心煩。我最討厭的是睡我下鋪的女孩。上周一晚上熄燈后,我用臺燈看書,她覺得影響了她,就說早點睡覺,明天還要上課,我就關燈了。第二天早上她起來特別早,我想她肯定是在報復我,我就說讓她小聲點,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來了。之后班上競爭班委,最后我得到機會,她們就說我“拍馬屁”,從那以后我們關系變得更糟。

      (3)觀察和他人反映。咨詢師觀察:求助者表達清楚,到激動處會變得煩躁不安。同學反映求助者有些內向,最近脾氣有點暴躁。

      三、診斷:

      1.心理測驗結果

      SAS:54分有輕度的焦慮情緒,性格偏內向不穩定。

      2.診斷:一般心理問題

      3.診斷依據

      根據病與非病三原則,該求助者的知、情、意協調一致,個性穩定,有自知力,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可以排除精神病。

      4.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求助者的問題沒有明顯的生物原因。

      (2)社會原因:家庭的教養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認知;人際關系方面,幾乎沒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間的誤會;缺乏社會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關注。

      (3)心理原因:性格偏內向不穩定,個性追求完美,爭強好勝。

      四、咨詢目標制定

      1.具體目標

      (1)解決目前的焦慮,抑郁狀態,平靜情緒;

      (2)學會一些人際交往技巧,尤其是和宿舍同學的關系。

      2.最終目標與遠期目標

      (1)完善求助者的個性。

      (2)增強其人際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溝通模式。

      五、咨詢方案

      (1)方法:合理情緒療法治療和模仿法(角色扮演)。

      (2)原理: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使人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解釋和評價。事件本身無所謂好壞,但當人們賦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評價時,便有可能產生各種無謂的煩惱和困擾。根據ABC這一理論,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通過與求助者交談,找出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以及與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事件(A),并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分析,使求助者領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而修正或放棄原有不合理信念,從而使癥狀得以減輕或消除。

      六、咨詢過程

      1.建立咨詢關系與診斷階段

      (1)任務:了解基本情況,建立良好咨詢關系,調動求助者的求助積極性,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ABC理論。

      (2)方法:運用傾聽技術,對求助者焦慮情緒表示理解。并運用解釋技術,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使求助者接受該理論。

      (3)過程:了解基本情況,對問題形成初步印象,確定主要問題。

      (4)家庭作業:建議求助者睡前將一天發生事情按情況嚴重程度記錄下來,并記錄理清思路。

      (5)小結:因產生非理性的信念,導致焦慮,郁悶等不良情緒,求助者表示愿意配合心理咨詢。

      2.領悟階段

      (1)任務:通過會談進一步解說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幫助求助者領悟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適的原因不在事件,而在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運用合理情緒療法

      (3)過程:就其上次家庭作業進行會談,進一步解說ABC理論。從感性到理性幫助求助者認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4)家庭作業:收集同學對你的看法,看是否和自己所想有出入。

      (5)小結:本次咨詢通過與不合理信念辯論,使求助者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與不合理信念密切相關,并愿意接受改變其不合理的地方。

      3.修通階段

      (1)任務:就其家庭作業進行分析,通過解釋和辯論方法來改變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并建立起合理信念。

      (2)方法:通過蘇格拉底式辯論來啟發求助者對其非理性的信念和行為模式的認識。

      (3)過程:通過會談,進一步幫助求助者分清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幫助求助者改善緊張、郁悶等不良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

      (4)談話摘要:

      咨詢師:“你說舍友針對你,能具體說說從哪些方面發現的?”

      求助者:“晚上熄燈后,我用臺燈在看書,室友叫我早點睡。可第二天她起來特別早,她肯定是在報復我。”

      咨詢師:“這是你心中所想的結論,那她的想法,你清楚嗎?”

      求助者:“……(沉默),不知道。那天我回宿舍發現她們說悄悄話,她們肯定在評論我。。”

      咨詢師:“那你怎么就能證明她們就是在談論你,你有聽見他們說你名字嗎?”

      求助者:“這個嘛,沒有聽見”

      咨詢師:“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發生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沖突要看你怎樣去看待它,對事件的看法直接影響到人的情緒。“一次人際沖突――我很失敗”犯了過度概括化的認知錯誤,可以改為“一次人際沖突――我在這次人際關系中有點失敗”這樣關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你本身。”

      求助者:“……(沉默),說的對,我好像懂了。”

      (5)小結:通過咨詢,求助者認識到自己對人際關系的錯誤認知。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輕松了許多。

      4.鞏固階段

      (1)任務:學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并讓求助者接受離別。

      (2)方法:模仿法(角色扮演法)

      (3)過程:運用角色扮演法,咨詢師扮演求助者宿舍同學,然后角色互換,對說話的用詞和語調進行扮演。通過會談肯定求助者的自我改變,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

      (4)家庭作業:對自己每天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做個記錄,對積極的情緒和行為,及時給予自我獎勵[2]。

      (5)小結:通過角色扮演,深刻感觸到恰當的交際語言的重要作用。通過四次咨詢,人際關系有所改善,基本上達到預期目標,結束咨詢。

      七、效果評估

      經過一段時間的咨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也從人際交往方面的書籍學到了很多技巧。心理測驗復查:SCL-90中焦慮、抑郁分值恢復到了正常值。求助者身邊同學也反映張某變得比以前通情達理了。

      參考文獻:

      大學生基本情況自述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體重減輕;超重;肥胖癥;危險行為;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 G 479 R 589.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0-1160-03

      Current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Adolescents in Nanjing/LIU Hui, SUN Zhao-ping, LIU Rong. Nanjing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jing(21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in Nanjing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Methods A total of 6 343 students from twelve junior, twelve senior high schools, six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wo universities in thirteen districts of Nanjing were chosen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surveyed by a questionnaire about adolescent weight control. Results The reported rates of self-thought with somewhat overweight or overweight were 35.7% and 5.5%. The detection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7.5% and 3.0% respectively. Within 30d preceding the survey, there were 4 068 students who had one or more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ccounting for 64.1% of total. The rate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do not eat meat, on a diet, fasting for 24h or longer, vomiting or use laxatives, unauthorized take diet pills, a lot of sweating) was 35.8%, as 22.4% in boys and 45.6% in girls. Students who considered themselves somewhat overweight or overweight had higher rate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than those who had normal weight or below.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 was related with gender, region, weight by self-descrip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s, the respective OR values were 2.364, 0.887, 2.809 and 0.868(P<0.05 or P<0.01). Conclusion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re common in adolescents. We should promote health education and encourage youth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to avoid 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Key words】 Weight loss; Over weight; Obesity; Dangerous behavior; Adolescent

      目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兒童青少年肥胖率正逐年上升。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行為、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的改變,兒童青少年肥胖檢出率呈逐年增加趨勢[1]。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對苗條體型的審美觀點認可,致使許多學生特別是女生盲目追求苗條體型,但不良的減肥行為,如長時間的節食、無醫生指導下服用減肥藥等,對青少年的健康影響較大。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不良減肥行為在我國有上升的趨勢[2]。為了解南京市青少年的不良減肥行為情況,分析其主要的影響因素,為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2008年11-12月本中心對南京市大中學生進行了肥胖認知現狀及減肥行為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南京市12所初中、12所高中和6所職業中學、2所大學,共32所學校,發放問卷6 421份,收回有效問卷6 343份,有效回收率為98.8%。其中男生2 689人,女生3 654人;初中生2 340人,高中生3 512人,大學生491人;城市學生3 491 人,農村學生2 852人。

      1.2 方法 在教育部門配合下,采用《中國城市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調查問卷》,由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一培訓的調查員進入班級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問卷統一發放,即時收回,學生獨立完成答卷。

      1.3 內容 學生基本情況包括父母學歷、家庭成員組成、學習成績、身高體重信息。調查前30 d內所采取的7類減肥行為:鍛煉;不吃肉;減少食物量,減少卡路里攝取,吃低脂食物;接連24 h或更長時間不吃東西;依靠嘔吐(摳喉嚨)或腹瀉(吃瀉藥)來減肥;未經醫生指導,擅自吃減肥藥、喝減肥茶;用衣服等捂住身體,靠大量出汗來減肥。在過去12個月內是否曾經連續2周或更長時間因為傷心絕望而停止平常的活動。本文中除鍛煉外的其他6類減肥行為均為不良減肥行為。

      1.4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數據庫, 進行雙錄入。資料整理分析前剔除未應答和不合格問卷。不合格問卷指問卷中有關性別、年齡未回答以及有邏輯錯誤,或回答項目缺失20 %以上者。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P

      2 結果

      2.1 不同性別學生對自身體型的描述 有58.7%學生認為自己很瘦、有點瘦或正合適(下文簡稱“正合適或以下”),其中男生為73.7%,女生為47.8%;認為自己有點胖的報告率為35.7%,其中男生為22.5%,女生為45.5%;認為自己很胖的報告率為5.5% ,其中男生為3.8%,女生為6.8 %。見表1 。

      2.2 不同性別學生超重與肥胖檢出率 體重正常或偏輕的學生占89.5%,其中男生為84.2%,女生為93.6%;超重的占7.5%,其中男生為11.3%,女生為4.5%;肥胖的占3.0%,其中男生為4.5%,女生為1.8%。見表2。

      2.3 學生減肥相關行為

      2.3.1 學生自述減肥相關行為 有1項或1項以上減肥行為的學生數為4 068人,報告率為64.1%,其中男、女生報告率分別為60.3%和67.0%,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報告率分別為67.1%,63.2%和57.2%,城市學生、農村學生報告率分別為64.9%和63.3%。有不良減肥行為的學生數為2 269人,報告率為35.8%。其中男、女生報告率分別為22.4%和45.6%,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報告率分別為31.6%,38.7%和35.0%,城市學生、農村學生報告率分別為37.2%和34.0%。

      學生自述過去30 d內曾采取減肥相關行為的方式中,通過鍛煉方式減肥報告率為51.93%;通過不吃肉方式減肥為12.60%;通過節食方式減肥者為31.40%;通過24 h或更長時間禁食減肥為2.60%;使用誘導嘔吐或腹瀉方式減肥為1.07%;通過未經醫生指導,擅自服用減肥藥減肥為1.81%;通過捂汗減肥為2.18%,部分學生選擇2種或2種以上方式減肥。

      2.3.2 不同性別、文化程度、地區學生的減肥行為 調查前30 d內,有51.93%的受試學生曾通過鍛煉來減肥,男、女生報告率分別為55.37%和49.4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22.16,P

      2.3.3 不同自我描述體型學生減肥行為 依正合適或以下、有點重、很重的胖瘦自我描述順序,學生鍛煉減肥報告率略有增加,分別為48.5%,57.0%和55.4%,其余6種不良減肥行為報告率則大幅增加。見表4。

      2.4 不良減肥行為影響因素 將不吃肉、節食、24 h或更長時間禁食、誘導嘔吐或腹瀉、減肥藥減肥及用衣服捂汗減肥稱為不良減肥行為,分析了性別、地區、年級、母親文化程度、體重指數、消極情緒 (指連續2周或更長時間感到非常傷心或絕望而停止平常的活動 )與不良減肥行為的關系,結果表明,不良減肥行為與性別、地區、自我描述體型、消極情緒有關。見表5。

      3 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性別學生對自身體型的描述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認為自己正合適或以下的報告率,男生高于女生;而認為自己有點胖或很胖的報告率,女生約為男生的2倍。但根據學生身高、體重、年齡、性別的實際計算結果表明,男生超重、肥胖的比例高于女生,男女生超重率分別為11.3%和4.5%,肥胖率為別為4.5%和1.8%。總體上學生自我描述為有點胖、很胖的報告率大大高于超重、肥胖檢出率,女生自我描述為比較胖、很胖的報告率比超重、肥胖的檢出率要高出10倍左右。提示學生對自身體型的判斷準確性較差,而判斷的誤差會給減肥行為帶來錯誤的指導。程慧等[4]的研究也表明,部分中學生對肥胖的認識不夠全面,存在盲目減肥現象。包括節食在內的6種不良減肥行為中,35.8%的學生有至少1種不良減肥行為,表明在學生中不良減肥行為的發生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

      男生更傾向于通過鍛煉來減肥或控制體重。女生的不良減肥行為明顯高于男生,較為突出的是選擇節食減肥的女生比例高達40.59%,與國內其他報道[5-6]一致。因此,女生是不良減肥行為預防和控制的重點人群。應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出發,引導女生正確認識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培養自信、自立、自強的品質,從衛生角度引導女生積極參加有利于形體健美的體育鍛煉,同時進行營養膳食的指導,這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

      本次調查結果還表明,不良減肥行為與性別、地區、體型的自我描述、消極情緒等因素有關。有研究報道,也可能與不良飲食行為,如蔬菜水果的攝入等有關[7]。實踐證明,適當的控制飲食和進行體育健身鍛煉是預防肥胖和減肥最有效、最健康的方法。而大多數肥胖的學生由于沒有正確科學的減肥觀念,盲目的節食、吃減肥藥物,不但沒得到良好的減肥效果,而且影響其身體健康。

      青少年減肥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即減肥不能以影響生長發育為代價,減肥的首要目標是防止體重繼續增長,而不是使現有體重下降[8]。加強對青少年運動健身觀念的培養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強健體魄的根本。通過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密切配合,積極開展對體育健身認知的宣傳,營造出校園良好的運動健身氛圍;加強體育課外的組織管理,建立和健全學生體育健身的各種組織形式。增添和設置多種運動內容,在“玩”味十足的健身中獲得愉快體驗,更能激發參與健身的熱情,從而培養與養成青少年體育運動健身的良好習慣。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個性化的健康教育也是預防和控制不良減肥行為的有效方法[9]。

      4 參考文獻

      [1] 王冬,胡小琪.兒童少年超重肥胖的世界流行趨勢.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6,33(5):257-260.

      [2] 羅春燕,彭寧寧,朱蔚,等.上海青少年危險行為狀況研究(六):減肥行為和相關因素分析.中國校醫,2003,17(3):200-202.

      [3]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97-102.

      [4] 程慧,潘瑞胤,舒彬,等.深圳市中學生肥胖認知現狀及減肥行為的調查與分析.職業與健康,2009,25(16):1760-1761.

      [5] 王萍,覃忠書,韋琳,等.柳州市青少年減肥行為現狀調查.疾病控制雜志,2008,12(2):172-174.

      [6] 靳娟,黃麗雯,郭建誼.珠海市在校青少年肥胖現狀和減肥行為分析.寧夏醫學雜志,2009,31(7):594-596.

      [7] PEAS JA, TURNER LW.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weight-control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 Am J health Behav, 2001,25(1):3-9.

      [8] 季成葉.肥胖青少年科學減肥策略和綜合措施.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4,3(2): 94-96.

      大學生基本情況自述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一般心理問題自卑不良認知理性情緒療法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034-02

      一 一般資料

      人口學資料:韓某,男,18歲,漢族,無。高校大一學生,體態偏瘦。無重大軀體疾病歷史,家族成員中無精神疾病史。家庭經濟條件中等,家有父母和姐姐,父母皆為個體戶,在縣城做服裝生意,父親初中文化水平,母親小學文化水平。

      個人成長史:來訪者出生在北方一個縣城,從小父母忙于生意,總是會給來訪者買很多的食品和玩具。父親總會對來訪者姐弟倆說,自己的服裝生意沒有做得更好、更大,就是因為自己只是初中畢業,希望他們能夠考上名牌大學。因此,來訪者從小學習特別認真,業余時間也是忙于看書,接觸同齡人較少。但到了高中以后,來訪者學習成績明顯不如以前那么突出,為此受到父親的多次指責,自尊心很受打擊。從高中二年級開始關注自己的吃穿打扮,很想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但表現的同時又感到緊張和不好意思。在高三下學期,一直擔心高考考得不好怎么辦,最終在高考的前一晚失眠,結果考取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在大學里,來訪者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焦慮緊張,心煩意亂,以至于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精神狀態:情緒低落,唉聲嘆氣。意識清醒,言語清楚。

      身體狀態:食欲不佳,睡眠不好。

      社會功能:擔心說錯話做錯事,不愿意參加班級活動。沉迷于網絡,學習和生活受到一定影響。

      二 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述:小時候,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學習成績下滑的時候總是受到批評。考上大學以后,競選班級、社團干部均沒有成功,自己提出的意見也不被宿舍成員采納,覺得在大學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擔心自己說錯話、做錯事,總是待在宿舍玩網絡游戲,期末考試四門課程不及格。自己希望能把上述的這些問題解決掉,像其他同學那樣生活和學習。

      個人陳述:“自己什么也做不好,這不行,那也不行”,“擔心自己說錯話、做錯事”,“自己總是不如別人”,“總是感到自己處在緊張之中”,“覺得自己好失敗”。

      三 觀察和他人反映

      咨詢師觀察:來訪者體態偏瘦、衣著整齊、面帶倦容。進咨詢室時顯得很緊張,坐下后心神不定,低著頭不敢與咨詢師對視,不主動說話,兩只手在一起撮來撮去,顯出焦慮的神情。在咨詢師詢問后開始敘述,言語條理清楚,回答切題,語調適中,對咨詢結果有良好期望。

      他人反映:據來訪者父母說,韓某從小脾氣溫順,性格文靜、內向,從不惹事,但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言語較少。周末回家也不愿意在家里待著,常常跑到他爺爺奶奶那里去玩。剛剛考上大學時,經常給家里通電話,現在打電話的次數明顯比以前少了;據班級同學說,韓某現在上課不積極回答問題,作業也不能及時完成。宿舍同學說,以前他下課后喜歡到周圍寢室去轉轉,但現在一下課,他就自己打開電腦上網,很少和他人來往。

      四 評估與診斷

      評估:根據對臨床資料的收集,該來訪者智力水平正常;個性偏內向、孤僻、較難適應外部環境;緊張、焦慮,心情壓抑;人際關系不好;問題主要表現為認知上存在錯誤的觀念;心理問題引發的軀體癥狀表現為睡眠不良、食欲不佳;病程為2個月左右。

      該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是在近期(升入大學以后)發生的,存在現實性刺激,能找到相應的原因,反應強度不太強烈,思維合乎邏輯,人格無明顯異常,將該來訪者初步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鑒別診斷:(1)與精神病相鑒別: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該來訪者知情意協調、一致,有自知力,主動求醫,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與神經癥相鑒別:來訪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會功能受損程度并

      不嚴重,病程不足3個月,評分不足6分,問題也沒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經癥。(3)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也沒有泛化,持續時間不足2個月,因此可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病因分析:(1)生物學因素:來訪者的問題中沒有明顯的生物學因素,無器質性病變。(2)社會性因素:家庭教育嚴格,父母要求較高。存在競選失敗等負性生活事件,情緒有些低落。(3)心理因素:關鍵是認知方面,存在自己不如別人的不良認知。自尊心較強,自信心較弱。(4)個性因素:個性特征偏內向、孤僻。較難適應外部環境,缺少人際溝通。

      五 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同來訪者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1)具體目標:平衡與他人比較而產生的自卑心理,改變該來訪者認為“自己就是不如別人”的看法,糾正其錯誤認知。(2)近期目標: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坦然面對大學生活。(3)最終目標:促進來訪者的心理健康和發展,充分實現人的潛能,達到人格完善。

      咨詢目標符合如下7個要素:具體、可行、積極、雙方可以接受、屬于心理學性質、可以評估、多層次統一性。

      六 咨詢方案的制定

      來訪者的心理問題主要是“我就是不如別人”的錯誤認知模式,理性情緒療法對此類問題是最有針對性和有效的。為此整個過程應以消除其錯誤的認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認知模式為核心,循序漸進式地矯正不良行為,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

      理性情緒療法認為,使人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解釋和評價。事情本身無所謂好和壞,但當人們賦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評價時,便有可能產生各種無謂的煩惱和困擾。如果某人有正確的觀念,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則,錯誤的思想及與現實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產生情緒困擾。因此,通過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改變造成來訪者情緒困擾的非理性觀念,建立起合理的、正確的理性觀念,才能幫助來訪者克服自身的情緒問題,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

      七 咨詢過程

      咨詢階段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咨詢關系建立和診斷階段:第一次咨詢。

      目的:了解基本情況;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探尋改變意愿;進行咨詢分析。

      過程:填寫咨詢登記表,咨詢基本情況;通過攝入性會談,收集臨床資料,探尋韓某的心理矛盾及改變意愿;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向韓某的父母了解韓某的成長過程。

      分析韓某問題的成因分析:自幼在較為封閉的環境下長大,不習慣和周圍的人交往,形成了人際交往不適的行為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和周圍環境的脫節,認知方式出現偏離。行為模式和認知方式的偏離相互影響,另外韓某父親對韓某的嚴格要求,養成了韓某追求完美的行為習慣,這些因素促成了韓某自卑、人際交往不適。

      心理幫助階段:第二次、第三次咨詢。

      第二次咨詢,情況如下:

      目的:加深咨詢關系;確定具體問題;增強自信心,降低自卑感。

      過程:原理介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韓某介紹認知療法原理和操作方法,某些不易理解的地方通過打比方的方式進行解釋。

      討論認知作業:運用提問和自我審查技術引導韓某確定咨詢問題。鼓勵韓某談談對自己的看法,包括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等。以自卑和學習成績下降事件為線索去探尋韓某的不合理觀念有:“我很笨,不懂得怎么交往,沒有知心朋友;別人不喜歡和我交往;我是一個沒趣的人;我這個樣子怎么會快樂”等不合理觀念,作為咨詢中解決的問題。咨詢師引導韓某分析不合理觀念。通過與咨詢師共同努力,韓某學會分析不合理觀念。隨著分析的深入,韓某開始意識到自身個性及認知觀念導致了問題的產生,逐漸認識到自卑原因及危害,產生強烈的改變意愿。

      第三次咨詢,情況如下:

      目的:增加合理信念和適應性的行為。提高自控力,提高社交技能。增強社會支持,增強自信,降低自卑感。

      過程:行為指導:通過行為模仿,讓韓某扮演不同的角色,進一步分析行為與情緒、人際的關系,檢驗以往對自己的錯誤認知方式“我很笨,所以現在什么都做不好”,使其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韓某發現“我的性格可以改變”,“有些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樣”,“不斷的實踐,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了,會處理很多事情了”。對韓某在交往和自我分析的進步要及時鼓勵和強化,肯定其在咨詢過程中獲得的進步,引導韓某對事件合理評價。

      結束與鞏固階段:第四次咨詢。

      目的:鞏固新觀念,鞏固咨詢效果;準備結束咨詢。階段性評估咨詢效果。

      過程:反饋作業:韓某記錄了大量的快樂事情和感受,總結了已取得的成功,培養了合理的信念和行為,自信心不斷地提高。明確知道自己繼續努力的方向,自我監督與控制,用學到的理論和方法面對生活。充分調動了韓某的內在潛能進行自我調節。

      準備結束咨詢:告知韓某將要結束咨詢,讓其有心理準備。

      八 咨詢效果評估

      咨詢師評估:咨詢的具體目標和近期目標基本實現,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緩解了抑郁、煩惱、焦躁的情緒。求助者在認知、情緒、行為模式上出現了積極變化,人際關系改善,自我認識趨于合理,能適當地評價自己。

      求助者自我評估:自述心情好轉很多,與同學關系明顯改善,與同學打交道或出現在公眾面前不再覺得尷尬。認為以前的許多想法是自尋煩惱,現在感覺輕松了很多。

      參考文獻

      [1]郭念峰.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49~323

      [2]許又新.神經癥[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

      [3]郭念峰主編.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14~129

      [4]江光榮.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2~253

      大學生基本情況自述范文第4篇

      關鍵詞:嚴重心理問題 來訪者 咨詢

      1.一般資料

      小方(化名),女,19歲,漢族,某學院二年級大學生,身高154厘米左右,戴黑框眼鏡,齊劉海,中長齊發,皮膚白凈,語速快,有時表現的很乖巧,給人沒長大的感覺。生長發育正常,沒有患過重大的身體疾病和嚴重心理疾病,家族中無精神疾病史,目前身體健康。復讀一年后入學,學習成績好,求學過程總體比較順利。自幼聰明好學,常被周圍人夸漂亮、能干。上大學后,成績優異,平均成績90分左右,周圍同學都很羨慕,但自己總不滿意,每次考前都很焦慮,覺得自己的復習狀態不好。

      2.來訪者主訴

      來訪者先主動在網上咨詢平臺留言,后希望來咨詢室面談,詳述自己的情況。她出生在地級市一個家庭經濟條件談不上富裕但較好的家庭里,是獨生女,父親、母親原來都是單位職工,后下崗自己做生意經商。父親忠厚勤奮,母親精明能干,利索果敢,直爽急躁,家里的事情大多由母親說了算。從小母親對其各方面要求比較嚴格,“高標準、嚴要求”一直是她生活的主基調。后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與處世方式,自律性強,做事自己有分寸,性格好強。與父母關系融洽。高二時和班級的一個男生相互喜歡,但只是意會沒明說。因那時學習壓力大,就把情感埋于心底(自己認為若談感情耽誤學習,這與自己對自己的要求相違背),但少女春心萌動,在上課時忍不住用余光注視那個男生,自此以后就形成一個毛病:不由自主注視別人,告訴自己不去注視,但控制不住,這毛病從那時到現在這些年或輕或重一直有。

      目前的癥狀: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一些無意義的想法或行為(如聽課聽著就想:我在走神、走神,然后反復想。或在手里轉筆,不停的轉),明知沒有必要但控制不住,特別是在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目或遇到繁瑣的解題步驟時更甚。現在在沒開始學習前就已很恐懼、害怕(害怕無意義的想法、行為出現),目前甚至已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現在六級考試在即,本想這次好好考,最好通過。明年大三時全力以赴準備考研,但目前不能自控的胡思亂想太影響學習的狀態了,特別著急,希望盡快調整過來。

      3.咨詢師觀察得到的初步現象

      來訪者自己前來,穿著淺色衣褲,身材中等,臉型微胖,皮膚白皙,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淺黃色中長發,是個漂亮的女孩,給人感覺較有書卷氣質。剛進咨詢室時顯得心神不定,入座后視線游離,不敢與咨詢師對視,拘緊壓抑,似乎又有很多話要說。敘述時語速快,反復強調,可流露內心的急切,語調隨著情緒的波動而高低起伏。注意力集中,思維反映適度,智能記憶好。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心境狀況。

      4.心理測驗結果

      SCL-90:總分146分,強迫癥狀2.3, 抑郁2.3,焦慮2.5,人際關系2.2,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

      5.評估與診斷

      5.1依據

      (1)根據判斷正常與異常心理的三原則,來訪者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是統一的,其消極情緒是由客觀的事件引起的;來訪者的知、情、意等心理過程是協調的;個性相對穩定,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有自知力,主動求助,迫切希望解除煩惱、焦慮,并且沒有表現出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所以可排除異常心理。

      (2)該來訪者表現出焦慮、煩惱、緊張、情緒低落等癥狀。從嚴重程度標準看,該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是由相對強烈的現實因素激發;初始情緒反應劇烈,對正常的學習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持續時間較長(兩月以上);內容有所泛化(無意義的想法或行為由最初只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到現在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可排除一般心理問題和神經癥樣性心理問題。

      5.2該來訪者需做的鑒別診斷

      (1)與精神病相鑒別。根據判斷精神病的三原則,精神病的特點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統一,沒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動就醫,主客觀世界反映不協調,常常表現出幻覺、妄想、邏輯思維紊亂及行為異常,個性發生根本改變等。而該來訪者的知情意,主客觀世界協調一致,有自知力,主動求助,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與一般心理問題相鑒別。一般心理問題由不強烈的現實因素激發,反應持續時間較短(1—2個月),反應強度不大,對社會功能不造成嚴重影響。不泛化,不良情緒的激發因素僅限于最初的刺激。因此排除一般心理問題。

      (3)與強迫性神經癥相鑒別。強迫性神經癥是以反復的持久的強迫觀念或/和強迫動作為主要癥狀。這些癥狀出于當事者內心,但不被體驗和自愿產生,是當事者不愿意想的。當事者明知強迫癥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克制的反復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持續時間長,大于3個月或半年。而該來訪者雖然看似也以強迫與反強迫為主要癥狀,但那其實是其完美主義要求和非理性信念的外化表現,結合其他方面,因此可以排除焦慮性神經癥。

      5.3該來訪者診斷結論

      根據綜合收集來訪者的資料,以及以上診斷依據和鑒別診斷,可診斷為:嚴重心理問題。屬于可以進行心理咨詢的范疇。

      5.4來訪者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分析

      (1)生物學原因

      無軀體疾病、器質性病變引發心理問題的情況顯示。

      (2)社會性原因

      ①母親個性及家庭教養方式。母親個性及家庭教養方式對來訪者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有較大影響(母親個性好強及一直以來對其“高標準、嚴要求”)。

      ②社會比較。眼光總盯著班級學習成績第一的同學(雖該同學只關心學習,其余社團、人際交往等活動一律不參加)。自己雖不認同該同學的做法,但還是要求自己在學習上趕超她。

      ③班級整體學習氣氛影響。因是理科,班級整體學習氛圍嚴謹,老師喜歡學習好的學生。

      (3)心理原因

      ①存在明顯的認知偏差和不合理性信念。

      ②被憂慮、焦慮、緊張情緒所困憂,一味沉浸在消極情緒中,自身缺乏有效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

      ③意志特征上剛性的特征明顯,但缺乏彈性與韌性。覺得只要自己想做某件事,在堅強的意志下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按自己的意愿來完成,不接受人本身不同狀態的調整。

      ④個性特征:A型性格特征明顯,成就動機強、急躁、追求效率、爭強好勝,追求完美。

      6.咨詢目標的確定

      經咨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商定,確立以下咨詢目標:

      6.1具體目標

      消除或減輕所謂的“強迫癥狀”;緩解目前緊張、焦慮的情緒。

      6.2近期目標

      (1)引導來訪者認識到其非理性信念的存在,并促其合理認知。正確看待學習過程中偶爾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亂想”、對老師所講內容的暫時不理解及一定時間緊張學習后自身狀態的波動、松懈甚至倒退。

      (2) 做一些放松練習

      (3) 正確看待六級考試和考研等學習過程。

      6.3最終目標

      在達到上述目標的基礎上,最終尋求促進來訪者心理健康,人格發展完善。

      7.咨詢方案的制定

      7.1咨詢方法和原理

      為實現咨詢目標,擬采用認知行為療法。

      (1)埃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主要觀點略)

      (2)阿倫·貝克的認知療法(主要觀點略)

      7.2說明、確定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7.3商定咨詢時間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鐘左右,預計進行5次咨詢。

      8.咨詢過程

      8.1咨詢關系建立和診斷階段(第1次咨詢)

      第1次咨詢:咨詢師通過關注、共情、理解等技術與來訪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納、被支持,促其負性情緒的充分疏泄。采用攝入性會談收集來訪者的有關資料,了解來訪者的基本情況,指導其作了SCL-90,做出評估和診斷。另介紹心理咨詢的性質和限制及咨詢過程中有關事項與規則。由于時間關系,此次咨詢也簡單的與來訪者談了對六級和考研的正確認識。

      8.2實施心理幫助的咨詢階段(第2-3次咨詢)

      第2次咨詢:鞏固咨詢關系,與來訪者商定咨詢目標,制定實施方案,介紹咨詢方法、原理及過程。舉例說明認知行為療法,ABC理論,使來訪者認識到A、B、C三者之間的關系。并結合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回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錯誤認知模式。

      第二次咨詢,來訪者依然穿著上次的衣服,通過網上咨詢平臺的聯系及第一次咨詢,咨詢關系較好的建立了起來。所以明顯感到了來訪者的放松狀態。

      來訪者自訴通過上次咨詢,緊張焦慮的情緒有所緩解,但癥狀(無意義的想法或行為)時不時的還是有,倒沒以前對自己的影響那么大了。現在的困惑是:癥狀時間,為什么自己就克服不了,只有自己困擾?到對考研的擔心。咨詢師分析并指導:來訪者所說的“無意義的想法或行為”是其好強個性、完美主義要求及非理性信念的外化表現,根本的問題也在此方面。

      此次咨詢肯定了來訪者所取得的進步,根據認知療法,ABC理論對來訪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和診斷。通過提問、引導來訪者回憶在成長過程中是否對很多事,特別是面對學習時有完美主義的要求?每次在面對考試及考試后的情緒體驗和自我感受是怎樣的?引導來訪者進行自我審查,使來訪者自己領悟到自己自小形成了一種思維模式,做任何事情都要求100%,容不得任何瑕疵,追求絕對的“確定、精確、好、成功”,但這不可能,所以導致時常陷入矛盾和焦慮中。另外,存在明顯的認知偏差和不合理性信念。絕對化的要求:認為自己在課堂上就應該把所學全部消化,課后只需一點時間就能弄懂大多數問題;此次六級考試必須一次通過,不然會耽誤很多事;必須每時每刻都保持學習的高峰狀態。過分概括化:我是個失敗的人,總是不能很好的調整自己,像別人一樣生活的輕松些。糟糕至極:學習過程中稍有狀態的起伏、波動(本是正常),就大驚失色,不能允許,覺得糟糕至極。通過面質提問等技術進一步使來訪者認識領悟到這種思維模式是錯誤的,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所產生的一些信念是不合理的,列舉出來訪者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以及與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事件(A),并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辯論。使來訪者領悟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和行為后果而不是誘發事件本身;自己應該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負責;只有改變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種癥狀。要求來訪者回去以后完成兩道家庭作業。一是繼續思考咨詢師本次咨詢所說的話,分析自己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并作好記錄。二是讓她在自己身邊的同學朋友中做一次小調查,問問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是否也會出現狀態不好、理解力下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想學習等狀態。下次咨詢時帶給咨詢師看。并教給來訪者一些放松的技巧和方法。

      第3次咨詢:檢查評估來訪者的家庭作業。實際反饋的結果是:來訪者對自己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分析比較到位,領悟得比較好(其中,認識到糟糕至極、災難化的傾向在自己身上尤其明顯)。來訪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周圍人在學習中也會出現她所體會的“無意義的想法或行為”,并說這很正常,說明需要調整自己的狀態。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夸張和糟糕。咨詢師和來訪者一起分析作業,通過進一步辯論,使來訪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從而使癥狀得以緩解。繼續布置家庭作業:讓來訪者記錄自己一周中每天在學習中的主要情緒和行為,并進行自我分析,找出其支撐的信念,并與不合理信念辯論,學習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8.3鞏固與結束階段(第4—5次咨詢)

      這個階段咨詢的目的主要是總結、鞏固、提高。第4次咨詢:分析家庭作業,鞏固前幾個階段所取得的結果,幫助來訪者進一步擺脫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思維方式,使新的觀念得以強化,從而使來訪者在咨詢結束后能利用學到的心理知識、方法技術應對今后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5次咨詢:來訪者反映原來的一些想法的確不合理、不現實,有偏差,有歪曲,自述近來情緒好多了。當在學習中又“胡思亂想”或狀態不佳時,首先從心理上接受,不抗拒,順其自然。效果不錯(但也會有反復)。咨詢師和來訪者全面回顧和總結整個咨詢過程,幫助來訪者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把咨詢中獲得的方法、體驗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進行心理測驗,對照咨詢開始時的測驗情況,評估咨詢效果。結束咨詢。

      9.咨詢效果評估

      9.1 咨詢師評估

      咨詢的具體目標和近期目標基本實現,來訪者基本消除或緩解了憂慮、煩惱、焦躁、緊張的情緒。來訪者在認知、情緒、行為模式上出現了積極變化,學習狀態改變,自我認識趨于合理,能適當地評價自己。

      9.2來訪者的自我評估

      自述心情好轉了,不再像之前學習上一有風吹草動就如臨大敵,手足無措,能有張有弛、游刃有余的去輕松應對學習。認為以前的許多想法是自尋煩惱,就像一個陀螺被自己的一根鞭子不停地在原地抽著轉動,現在感覺輕松了很多。

      9.3心理測驗結果

      SCL-90總分128分,總分下降了18分,各因子分均小于2,屬于正常范圍。

      基金項目: 高等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項目“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性研究”,項目編號:NJSZ1107。

      參考文獻:

      [1]郭念峰.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劉慕霞.一例心理咨詢案例分析報告[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6.12(4):74-77

      大學生基本情況自述范文第5篇

      【關鍵詞】技師學生 情緒困擾 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7-0176-02

      一 案例資料

      李×,男,17歲,徐州技師學院高職班學生。身高1.75米,體態正常,無重大疾病歷史。家庭和睦,家族無精神疾病歷史。家庭成員:父母、姐姐哥哥,父母是農民,勤勞、善良;姐姐是在校大學生,學習認真刻苦;哥哥是高中生,學習成績優異。李×一直隨父母生活,學習勤奮,性格溫順,傾于內向,自尊心強,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

      二 求助者自述

      一個月前的一天,我在208宿舍門前拾到一把鑰匙,心想是不是208宿舍同學丟的,就順手把鑰匙了208房鎖,果然房門被打開,我很高興以為找到失主了。身后卻傳來:“你怎么把我們房間打開了?”原來208宿舍的同學回來了,沒等我解釋,他們就質問:“你哪來的鑰匙?”“你怎么能隨便打開別人的房門呢?”當我告訴他們鑰匙是我在門口撿到的,試開果然打開房門時,不僅沒有得到感謝,反而受到更多的攻擊:“隨便開人家的門是不對的。”“要不是我們及時趕到,誰知道你會不會拿我們的東西?”我無地自容地跑回宿舍,自以為宿舍的同學能理解我,沒想到他們卻說我多管閑事。我感到很委屈,我怎樣才能讓他們相信我真的沒有想拿他們東西的意思呢?從那以后我上課經常開小差,吃飯不香,睡覺不實,和同學們在一起也快樂不起來,老想著他們會怎么看待我,我真不知道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

      三 咨詢師觀察、了解的情況

      求助者一籌莫展,談話剛開始就流淚了,滿腹委屈。據其老師和同學反映,求助者是班干部,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前十名,和同學們相處融洽。但是,近期精神疲憊,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與同學交流減少,最近一次考試成績居班級第二十八名。

      四 心理測驗結果

      心理測驗的相關數據為SAS∶59,EPQ∶E40、N60、P40、L30。據此結果,可以判斷求助者具有內向不穩定型人格特征,存在焦慮情緒。

      五 評估與診斷

      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進行分析,該求助者的知情意協調一致、個性穩定、有自知力,能夠主動就診,沒有表現出幻覺、妄想等癥狀,可以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性。

      對照癥狀學標準,求助者表現出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踏實、食欲下降。從嚴重程度看,求助者的反應僅局限于撿到鑰匙尋找失主的事件上,并未影響邏輯思維,無回避、泛化現象,未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從病程標準而言,病程僅為一個多月。綜合分析所獲資料,可以得出診斷結果:一般心理問題。

      導致該求助者心理問題的因素:(1)生物因素:該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較為敏感的階段;(2)社會因素:客觀上存在負性生活事件,即尋找鑰匙失主的行為沒有得到認可。同時,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未得到教師、同學的充分理解與關注。(3)心理原因:存在錯誤認知,“我試開門鎖是好意,同學應該認可我的想法和做法”;欠缺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未被理解時不知如何自處;被情緒困擾所糾纏,不能獨立解決;與老師、同學溝通不足;性格傾于內向。

      六 咨詢目標的制定

      近期目標:扭轉求助者的錯誤認知,調節其情緒,使其集中注意力,正常學習、飲食與睡眠。

      最終目標:完善求助者個性,使其掌握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

      七 咨詢方案的制訂

      1.咨詢的主要方法與原理

      第一,主要咨詢方法。本案例采取的主要咨詢方法是合理情緒療法。依據是:求助者為青春期的學生,這一時期心理發展速度相對于生理成長明顯緩慢,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社會經驗等都處于半成熟狀態。這一階段青少年的情緒困擾往往由錯誤的認知和非理性觀念造成,他們尤為關注自身的人格和情緒特征,非常注重自己在朋友、同齡人群中的地位,渴望得到接納與尊重。否則,就會出現心理挫傷,產生焦慮、憤怒、抑郁等消極情緒。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思維與行為調整而改變錯誤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其中的合理情緒療法即是對存在情緒障礙的人實施再教育的過程,這是一種注重認知取向的方法,對年輕的治療更為有效。本案例中求助者為青年學生,情緒困擾屬一般心理問題,故適合采用合理情緒療法。

      第二,運用的主要原理。合理情緒療法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通過邏輯思辨的途徑,借由理性分析改變導致情緒困擾的非理性觀念,建立起合理、正確的理性觀念,幫助求助者解決情緒、行為上的問題,維護心理健康,促進人格全面發展。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撿到一把鑰匙,為了尋找到房主而試開別人的房門,結果受到責備與質問,為此困惑不解,產生情緒困擾。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根據ABC理論指導求助者認識A、B、C之間的關系,使其結合自身問題進行分析,最終領會到情緒問題(C)并不是起源于試開房門沒被認可(A)這一事件,而是根源于求助者自身的錯誤認知,非理性的觀念(B)――“我是好意做好事,別人就應該認可、贊同我”。引導求助者與不合理觀念(B)辯論(D)――“難道僅僅因為我是好意做好事,就有理由要求同學們必須認可、贊同我的做法嗎?”“他們那樣對待我一定有他們的理由,我有什么權利要求他們必須按我的意愿行事?”等。使不合理觀念(B)轉變為合理的觀念(E)――“每一個人都有自由選擇對別人行事看法的權利,我也有自己的看法”等。最后通過自我分析報告(RSA)、合理情緒想象等技術幫助求助者建立正向目標、強化積極情緒。

      2.心理咨詢規定的雙方責任、權利與義務(略)

      3.咨詢時間與地點

      每周一次,每次1~1.5小時,在學校心理咨詢室進行。

      八 咨詢過程

      咨詢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診斷評估、關系建立;心理幫助;結束與鞏固。

      第一次:2010年11月22日。

      目的:了解基本情況;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確定主要問題;探尋改變意愿;進行咨詢分析。

      方法:會談、心理測驗、合理情緒療法(心理診斷階段)。

      過程:第一,填寫咨詢登記表,詢問基本情況,介紹咨詢中的有關事項與規則。第二,做SAS、EPQ心理測驗,將測驗結果反饋給求助者。第三,與求助者交談,記錄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找出與之相對應的誘發事件(A),初步分析不合理觀念(B)。第四,確定求助者最急于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和求助者共同協商、制定咨詢目標。第五,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解說關于情緒的ABC理論,使求助者接受這種理論對自己情緒問題的解釋。

      過程片段摘錄:

      咨詢師:你覺得是什么原因使你處于目前這種情緒狀態呢?

      求助者:好心做好事,撿到鑰匙找到了失主房間,可房主不僅不感激我,反而埋怨、懷疑、質問我……還有比這更讓人惱火的嗎?

      咨詢師:這事我們稱之為誘發事件,但這可能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詢師:是你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人們對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情緒結果。舉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走進宿舍發現你的水瓶被打碎了,你會怎么樣?

      求助者:我一定非常氣憤,是誰干了壞事?

      咨詢師:我告訴你,是你的室友在幫你打水時打碎的,現在他到超市給你買新的水瓶去了,你又會怎樣想?

      求助者:噢……原來是這樣,他是幫我打水時不小心打碎的。

      咨詢師:你還會對他感到憤怒嗎?

      求助者:不會,倒覺得冤枉他了,心里很愧疚。

      咨詢師:你看,同樣一件事情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不就是因為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不同嗎?

      求助者:的確是這樣,看來我的問題的確是與我的想法有關,可我的想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呢?

      咨詢師:這正是我們下一步所要分析的。

      第六,布置作業:認識A、B、C之間的關系,結合自己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描述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找出與之相對應的誘發事件,尋找不合理觀念。

      第二次:2010年11月29日。

      目的:通過咨詢確立、加深互信關系;深入尋找、確認求助者的不合理觀念,使其在更深層面領會情緒問題的產生根源――所持的不合理觀念;運用與不合理觀念辯論的方法,使求助者初步修正非理性觀念。

      方法:會談法、合理情緒療法(領悟階段、修通階段)。

      過程:第一,檢查求助者作業情況,通過會談進一步尋找和確認求助者不合理的觀念。第二,進一步解說ABC理論,使求助者在更深層面領會情緒問題與自身不合理觀念的關系。第三,圍繞求助者觀念的非理性特征,提出具有明顯挑戰性與質疑性的問題,進行辯論。

      過程片段摘錄:

      咨詢師:你拾到鑰匙試開房門卻被同學指責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你不希望它發生,這種想法是合理的,由此產生不愉快的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你同時產生另外一些觀念,你能說說是什么嗎?

      求助者:(沉默了一會)我認為208宿舍的同學和我的室友應該認可、贊同我的做法。

      咨詢師:那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們必須這樣做呢?

      求助者:因為我做了好事,幫他們撿回了鑰匙,他們應該感謝我。

      咨詢師:為什么因為你做了好事,他們就必須感謝你呢?

      求助者:這……難道他們那樣對我就有理嗎?

      咨詢師:這不是有理沒理的問題,你可以希望他們認可你的做法,但你無法要求他們必須做到,事實也已經證明了。問題就出在你產生了這種必須的要求,而它又難以實現,所以你才像現在這樣。

      求助者:如果我沒有這種要求,也許不會像現在這樣,但是我仍感到委屈。

      咨詢師:我們來假設一種情況。假如你是208宿舍的同學,另一個同學撿到鑰匙試開你的房門,你會怎樣對待?你能做到認可、贊同,沒有其他想法嗎?

      求助者:(沉默一會)可能我也會產生其他一些看法:“他怎么能隨便開別人的門呢?”

      咨詢師:你看,我們都無法做到別人要求的事情,那么我們也就無權要求別人必須為我們做什么。

      求助者:(沉默、點頭)我明白了,我之所以傷心、困擾,問題全在于我自己,在于我不合理的想法。

      咨詢師:你能再說說你的哪些想法不合理嗎?

      求助者:很顯然是我要求208宿舍的同學和我室友都贊同我的做法,這想法太絕對了,不合理。

      咨詢師:很好!現在你已經明白,情緒困擾是因為你之前的想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你能用合理的觀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觀念嗎?

      第四,布置作業:介紹合理的自我分析報告(RSA)結構,要求求助者按報告要求寫出ABCDE,找出可以代替不合理觀念B的合理觀念E。

      第三次:2010年12月6日。

      目的:使求助者進一步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觀念,代之以合理的觀念;鞏固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強化新的觀念,形成積極的情緒,樹立正向目標。

      方法:合理情緒療法(修正階段、再教育階段),包括自我分析報告、合理情緒想象技術的使用。

      過程:第一,通過求助者的合理自我分析報告(RSA),了解求助者與不合理思想斗爭的情況。針對報告中的ABCDE(尤其是D與E)進行修正、引導,為求助者提供正確觀念。第二,讓求助者想象一個情境,在此情境之中,求助者按自己的意愿感覺和行動,從而形成積極的情緒。

      過程片段摘錄(略)

      九 咨詢效果評估

      第一,求助者的自我評價。不再顧慮208宿舍的同學和室友的埋怨與指責,心情好,上課專心,與同學們交流開心,晚上睡覺踏實。

      第二,老師的評價。李×已恢復到原來狀態,上課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主動發言,認真作業。

      第三,同學的評價。李×現在和以前一樣快樂開心,和我們一起聊天、打球,很少有煩惱。

      第四,咨詢師的評價。達到預期目標:李×已改正錯誤認知,學習專心、睡眠踏實,情緒困擾消失。期終考試,學科成績皆在80分以上,班級排名第十四名。

      亚洲av女电影网|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 亚洲色无码专区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lv|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 亚洲欧洲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电影天堂|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二区在线视频| 日韩亚洲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33333在线亚洲|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 亚洲色欲色欲www|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麻豆| 亚洲日韩国产成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国看不卡|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