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鹿和狼的故事教學設計

      鹿和狼的故事教學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鹿和狼的故事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鹿和狼的故事教學設計

      鹿和狼的故事教學設計范文第1篇

      1. 尋求“適性”的解讀路徑。我們解讀文本,就是在協助學生找到適合他們與“文本、教師、同伴、教材編者”產生對話的切口與“最佳的路徑”。蘇教版四上《九色鹿》是一則民間故事。課堂上如果僅僅圍繞學生讀懂的――“九色鹿的善良、調達的背信棄義”去理解,那么所進行的辯論是低效的。教什么才能讓學生真正“辯”起來?我認為可以從九色鹿是善良的,調達則背信棄義,構成人性審視的視角,使學生領悟如何去做人的道理。還可以從“九色鹿、調達、王妃、國王、烏鴉”所構成的“生活世界”公正、信義與美德的視角去辯論。當然,也可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主旨,弘揚“除惡揚善”的主旋律。我以為從做人的角度來辯,是符合每一個學生實際的,接近他們的情感及認知的“最近發展區”,所以,他們也很容易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讀起來、辯起來,并求得“適”解。

      2. 設置“適量”的課程內容。薛法根老師的“三不教”,在“教”與“不教”上進行了自己的思辨。但教多少,學生才能辯有所得,這就涉及到課程內容設置“適量”的難題了。我們看看他的《九色鹿》一課設計:板塊一,說一說,評論人物感知形象;板塊二,讀一讀,想象、朗讀,感受情境。板塊三,寫一寫,角色體驗,感悟事理。三個板塊的教學,簡明扼要,卻又扎扎實實,學生很容易就能進入到“閱讀思考”的“場”中。同樣是教這一課,另一位教師則圍繞“契約與誠信,文明的規則”的主題,設計“設置認知沖突、引導悟境、文化審視、意義建構”四個教學環節,我們來回顧一下文化“審視”這個環節:(1)“起誓”的文化解讀。(2)想象、朗讀調達的誓言。(3)“背信棄義”的文化審視。(4)引進文本:新聞(例如彩票寶馬案),談感想。(5)感情朗讀九色鹿的義正詞嚴。通過對比不難發現,這位教師的解讀是很全面、很透徹,細細地琢磨,“量”還是很大的,訓練的點很多,但冗余的信息更多,且缺少思辨的因素在里面,即使閱讀的量再大,也只是一種蹈空的“填鴨式”閱讀。對此,筆者認為,目標的確定、環節的設計“適量”最好。薛老師的“三個板塊”就正好為學生提供了充裕的時間,進行閱讀與思考,“適”解也就更有可能。

      3. 遵循“適時”的學習規律。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閱讀其實也是在尋找最佳的思辨時機,因為,不是什么時候都能讓學生思辨起來的?!毒派埂芬晃闹谐霈F的人物,除了九色鹿和調達以外,還有王妃、國王,這些人物對故事的發展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牢牢抓住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利于學生理解文本,也有利于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自然生發“善與惡、正與邪”的“思辨”,“適”解必然達成。在閱讀中思辨,在思辨中閱讀,思辨不僅為閱讀求“適”解提供了可能,也為我們對“問題的本質探尋”提供了可能。

      二、 同課異構,“和”為美

      1. 尚中,“異構”的邏輯起點?!吧兄小奔床黄灰?,是“中庸”思想的邏輯起點,其核心是“用其中”,這是同課“異構”的邏輯起點。同樣,教《九色鹿》一課,張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好人物鮮明的角色,重在感悟“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李老師則讓學生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側重在課文感悟理解方面,贊揚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圖回報的高尚品質,譴責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可恥行為;我的教學重點則抓住重點段落,牽“一詞”(氣憤)而入全篇,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表達方法的同時,辯證地看待文本的人文意義――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引導學生再給調達一個改過的機會,以《調達的內心獨白》為題,寫一寫把調達真誠后悔的心里話?!爱悩嫛辈⒉灰馕吨撾x學生實際的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構”,而是建立在可以引發學生進行“閱讀與思考”的邏輯“規約”上――“毋意”,立足文本,不懸空揣測;“毋必”,辯證看待,不絕對肯定;“毋固”, 適度敞開,不拘泥固執;“毋我”,尊重個性,不唯我獨是。一切尚中,持“中”而辨。

      2. 時中,“異構”的內在屬性?!皶r中”即隨時以處中,因勢而利導,關注文本“意思”與編者“意圖”的融合,這是教學的要求,也是同課“異構”的內在屬性?!奥雇鮿t講述了拯救溺水人的經過,責其忘恩負義?!笔侨龂鴧侵еt《佛說九色鹿經》原文中的一段話。課文中的九色鹿對國王說的話,更注重語言的表達,及語言所附著的人文內涵,這里面包含引發我們進行思辨的“點”――“您與這種靈魂骯臟的小人一起來殘害無辜,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怕”還是“不怕”必然是一番思辨。而想用好這段話,不僅要理解課文“意思”,還應該理解編者“意圖”,持其言,融其意,不偏不倚,因“勢”而辨,其實這也是在教學生如何尋找思辨的話題。

      3. 中和,“異構”的理想目標?!爸泻汀奔春蟽韧庵?,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是同課“異構”的理想目標。薛法根老師在兩次不同的教學設計中,關于“寫”的“異構”就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其一,“這個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語言,可是國王說的話卻沒有直接寫出來,只是概述了他講話的內容。如果你是國王,面對九色鹿、調達以及他的軍隊,會說些什么呢?”其二,“中國古典小說,很少有人物心理描寫。調達面壁思過,他會怎樣懺悔呢?國王聽了非常慚愧,如何慚愧?請你寫一段話描寫心理,可以這樣開頭:‘唉,……’寫三五句話,用上‘竟然’這個詞。”其有所同之處,案例2中讓學生比照九色鹿,進行角色體驗,反思“常人”的不足與過錯,寫下懺悔或者慚愧的文字,是對事理的深刻理解,也是在潛移默化地進行著無痕的、中庸的教化,這樣更符合“內外之道”,既激活了學生的思辨熱情,也達到了同課“異構”的相同目標――言意互換,各美其美。

      三、 行成于思,精于“辨”

      1. 道而弗牽,則“和”。引導學生學,并不意味著要牽著學生走。因為,思辨是學生個性化行為的表現。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批注的引領作用?看!教師不僅畫出了“連連”“永遠”“終生”等詞語,還在旁邊寫了一句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ㄓ呈荆└螞r是救命之恩,更應該知恩圖報。這也就是我今天要告訴同學們的,讀書的時候一定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狈此?,引導需不需要“牽”著學生走呢?我想有時還是需要的,批注、示范是最好的引導。但“牽”不是往學生的腦海里硬塞東西,而是給他選擇,教他表達的方式方法,一旦學生生成了自己的獨特見解,那便是自我思辨能力的生長。

      2. 強而弗抑,則“易”。鼓勵學生學,而不壓抑學生的個性,張揚學生的思辨精神,既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閱讀走上簡單的追求――

      師:剛才,同學們在讀書;我,在讀你們。從你們的表情中,我讀出了你們的愛憎分明。從你們的朗讀聲中,我聽出了九色鹿的氣憤已經到了極點,以至于“大罵”起來。但罵得很有藝術,很高明!你們感受到了嗎?

      生:“您與這種靈魂骯臟的小人一起來殘害無辜,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是一個反問句,用反問來增強語氣,但又沒有直接去罵他。

      生:我發現九色鹿對國王很尊敬,盡管國王做錯了事情,但他還是稱“陛下”,并一連用了兩個“您”,這是對國王的尊稱。

      個性化的思辨,是對話敞開的一種自然表現。但同時也要避免思辨話題的“過深”“過度”,即“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這樣,思辨才會由簡單步入深刻。

      3. 開而弗達,則“思”。即啟發開拓學生的思路,不代替學生下結論,給學生一個不斷自我思考、思辨的時空。我們來看張康橋老師的一段教學實錄:

      師:人要不斷地問自己,我該怎么做?現在我來問問你,如果調達再掉進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救還是不救?(學生幾乎異口同聲都說救。老師沒有問為什么?而是先引進了兩篇文章:《農夫與蛇》《東郭先生和狼》,建議學生先讀一讀)

      師:“你還救不救調達?”(這次大多數學生在沉思,只有少數幾個學生舉手)

      生:不救。因為調達和這里的蛇、狼差不多,都會毫不猶豫地出賣自己的恩人。

      生:不救。因為他會害人。(有幾個學生說“不救”,也有學生說不知道救還是不救)

      師:還有沒有同學要救調達的?(只有三位同學舉手)

      生:我還是要救,因為調達畢竟與這兩個故事中的“蛇”和“狼”有點區別的,再說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淹死吧,再說這次救他后,他會感動,說不定就改好了。

      生:我還是會救的,但是救起來后,我會遠離這兒,不讓他再找到我。

      生:我也是會救的,但是救起來后,我要教育他,讓他的靈魂干凈一點。

      鹿和狼的故事教學設計范文第2篇

      這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就個人理解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1.針對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和年齡特點,一般教學時長不超過10分鐘。

      2.教學內容單一而主題突出,集中于某個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突破,創設適合學生學和教師教的教學活動。

      3.資源容量小,加載快,可以使用多終端播放,如電腦、平板、智能手機等,利于多種場合下的教師研討和學生反復學習。

      針對微課特點,如何讓微課與我們的數學教學活動有機融合起來,助力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我們做了一些嘗試。

      一、以微課導入,激發興趣,啟發思考

      小學數學低年級教材中的有些教學內容,看似淺顯,但如果我們要還原這部分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這樣教學卻非常有價值,一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學生思考,培養創造創新意識,真正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隨著數學在各個學科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后者的重要性更得到凸顯。例如,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厘米和米”內容,是學生第一次認識關于度量衡的知識,是一節“種子課”,如何上好這節課,讓學生感知制定統r度量衡的必要性,為以后類似$容的學習開好頭,我們教研組經過幾番研討,設計了微課“黑貓警長巧破案”:一天深夜,一個珠寶店遭到竊賊光顧,被偷走了很多珠寶。黑貓瞀長奉命破案,抓住了蟊賊一小老鼠一只耳,嫌疑犯交代將珠寶埋到一棵大樹東面5個腳長的地方??砂棕垜鹗坑米约旱哪_量好以后卻沒有挖到珠寶,這是怎么回事呢?微課中出示小老鼠和白貓戰士兩個不同步長的比較,啟發學生思考:原來它們每一步的長度都不同,按不同的腳步去量當然不能挖到埋藏的珠寶啦。教師及時追問: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能用每個人的腳長去比較嗎?我們該怎么辦?啟發學生思考有必一要統一計量制度。對于農村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講,能說.出需要統一計量單位是非常困難的,但經歷過這祥有趣的微課,有了直觀感受,再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相信他們的頭腦里對統一度量衡的必要性肯定有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再例如二年級下冊“時分秒”的教學:教材中安排'了“你知道嗎”,要求讓學生獨立閱讀,再集體交流。教材這樣安排自有道理所在,但感覺如果沒有相對專業的講解,僅憑二年級的學生上網搜索相關資料或家長的解釋似乎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倒不如蔣這部分教學內容進行編輯,把人類發明創造計時器的過程制作成微課進行教學;內容的導入也未嘗不可,于是我們根據教材及收集到的補充內容,以微課的形式展示出來,在課堂教學中產生很大影響。

      二、借力微課,突破教學重難點。

      突破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往往是老師費盡心機,有時部分學生還是一頭霧水,不知所然。而讓老師再逐個輔導,費時費力,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輔導之后,老師會產生急躁心理,學生也會感到自卑,情緒低落,從而影響學習.效果。這時,微課的作用就得到凸顯。例如在二年級下冊“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隔位退位減法”的教學中,我將一個數學小故事制作成微課,循序漸進突破難點??在一個數學城堡里,小鹿(百位)、小羊(十位)、小兔(個位)三兄弟通過勤學苦練,積聚了204點能量,但一天晚上,小老鼠一只耳(個位8)來盜取能量,小兔(個位4)挺身而出,在十位、百位的幫助下打敗了一只耳。一只耳不死心,糾集了狐貍(百位1)、黃鼠狼(十位0)-起挑戰,三兄弟齊心協力又打敗了他們》在微課中,將十位“0”的變化,動態地展示出來,配上老師的解說,課堂教舉效果很好,對一些學有困難的學生,通過在家長QQ群里下賽學習,也能輔助他們突破難點。

      三、微課雖微,卻能因材施教顯身手

          目前,我們使甩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思考題,有很多教師認為,思考題太難了,不能面向全體學生,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太受教師們重視。但仔細分析會發現.思考題的內涵非f豐富,對激發學生數學興趣,數學思雒的培養以及數學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實事求是講,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間安排嚴重不足,筆者猜測可能是這部分內容不能面向全體同學的原因,但這也給了我們廣大一線教師自主裁決,自由發揮的空間。“三教三不教”教學觀點告訴我們,思考題對于一些學生可能老師一教就會,一些學生你怎么教他可能也不會,而還有一些學生你教了他可能慢慢會,基礎教育不容許我們把學生進行分類,選擇對誰教或者不教,本來就有限的教學時間也不容許我們“折騰”,這時,微課就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因材施教”,在課堂普教的基礎上,感興趣的學生就可以借助它,自主學習,提升自己。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教材77頁思考題的教學,我們就制作了微課“借比較尋思路”。

      四、微課拓展,課后探究提思維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形象地指出:好問題同某種蘑菇有些相像,它們都成堆地生長,找到一個以后,你應當在周圍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幾個。對于一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知識生長點,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應該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地為學生提供值得研究的范例,讓學生在訓練中提升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靈活性。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認識分數”單元的教學,我們制作了微課“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緊緊圍繞“分子是1的情況下,分母越大,分數越?。环帜冈叫?,分數越大”這一知識點,設計了兩種情況的變式練習,讓學生課后探究,力圖引導學生克服狹窄單向思維,注意抓住問題的本質,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從而提升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鹿和狼的故事教學設計范文第3篇

      【關鍵詞】科學教學;科學史;回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1-0050-03

      科學史是對科學產生、形成、發展及其演替的反映,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凝聚著人類獨有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人文關懷與價值取向??茖W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價值,科學合理地運用科學史實,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審視科學的發展脈絡,理解科學的本質,體驗科學的探索歷程,感悟科學的思維方式,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感受科學家執著追求的精神、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不畏艱辛的品質。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科學教學中滲透科學史,并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領會探究精髓,彰顯科學本質

      科學的本質反映了科學的基本特征,它回答諸如“科學是什么”“科學的相對真理性”“科學的可重復性”“科學的證偽性”“科學的預測與解釋”和“科學的優點與局限性”等一系列問題??茖W的本質在于科學探究,科學探究是指個體通過自主調查和研究來認識和解釋自然現象,包括形成問題、收集數據、建立假設、檢驗假設和交流結果等環節,其核心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路徑與方法??茖W探究還表征為科學家群體在長期探索自然規律的過程中形成的有效的認識和實踐策略,其核心是科學思想方法。讓歷史返回現場,讓學生置身于歷史情境中,用心靈與科學家對話,通過深度學習感受科學的特定本質和豐富內涵,理解科學知識的發生發展歷程,內化科學原理的形成過程,領會科學思想和方法,這對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認知結構大有裨益。

      例如:蘇教版《科學》四下《擺》的教學,教師從伽利略發現吊燈的擺動引入學習內容,啟發學生思考當時伽利略產生了怎樣的猜想,設計了怎樣的實驗,找尋了怎樣的器材,進行了怎樣的探究來驗證猜想。從史料得知,伽利略當時是利用替換物來模擬吊燈擺動進行研究的,他用自身脈搏的跳動來計時,用身邊常見的繩子、衣架、木塊、石頭、鐵球、尺子等來實驗,并反復控制變量(擺長、擺角和擺重),進行對比實驗,得出了單擺等時性的結論。通過該史實,學生明白,在缺乏相應的實驗器材時可用相似器材,同時,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操縱自變量、觀測因變量、控制無關變量,并體驗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體悟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這為學生以后的自主探究提供了經驗。

      二、再現發生過程,促進知識理解

      審視科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和基本理論的理解,進而形成對科學的整體認識。從兒童的認知發展與科學史的發展關系來看,重演科學理論的產生過程,是進行“建構”式科學探究的有效途徑之一。這里所說的“重演”,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一種能夠反映某些科學發現的條件、意義和認識過程的教學設計。對于科學概念、規律和定理,W生只有了解了它們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才能深刻理解其意義,才能在新情境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這正契合了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復演論”的觀點,他認為兒童的科學學習過程與人類認識自然界和物質世界的過程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科學教學中融入科學史,將科學概念置于“事實性知識”之上,能豐盈兒童建構科學概念的情境與素材,更符合兒童科學概念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概念時少走彎路。

      例如:在蘇教版《科學》五上《電磁鐵》的教學中,教師同學生分享歷史上發現電與磁相互轉化的過程:人類對電和磁的關注由來已久,但最初人們普遍認為電和磁是毫無關聯的。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現電可以轉化為磁,剛才課上做的實驗就與奧斯特當年做的實驗非常相似。電可以轉化為磁,那磁能不能轉化為電呢?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經過多年的研究,在1831年發現磁也能轉化為電,從此,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電磁轉化的過程,無疑加深了學生對科學概念統一性的理解。

      另外,學生在學習新的科學概念之前,頭腦中就已經有許多前概念,這些前概念對新概念的建立有的起正向作用,有的起負向作用,且負向作用一時很難從學生頭腦中清除,而用科學史實來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前概念往往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生一般會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先落地”,教學時,教師先描述亞里士多德“重物先落地”的觀點,再講述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的自由落體實驗,接著基于實證結果對“重物先落地”進行演繹推理,最后從證實與證偽兩個角度將“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先落地”歸之為謬論,如此,學生不僅摒棄了先前錯誤的概念,還體驗到科學是沒有權威的道理。將科學概念的學習置于科學史中,提供概念發生的背景,呈現概念發展的演替關系,學生便可在習得與形成科學概念的同時感受科學的厚重,這比直接從科學現象出發理解科學概念要深刻、生動得多。

      三、感知研究路徑,領悟科學方法

      一般說來,程序性知識、經驗知識和默會知識都往往蘊含著一定的方法論,彰顯著科學方法的價值與作用,知識可以通過遷移和應用轉化為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探索與發現往往是對研究路徑和方法的探尋,選擇了正確的路徑與方法就成功了一半。為學生展現科學家尋求研究路徑、運用不同方法的具體事例,學生便能夠體驗科學發現的路徑,感悟科學家面對不同問題選擇和運用不同方法的智慧。這可以為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提供借鑒、參照和思路。

      蘇教版《科學》教材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等內容,安排了“提出問題”“觀察與測量”“排序與分類”“調查與預測”“解釋與建立模型”“交流與質疑”“假設與實驗”和“拓展與應用”等單元,每個單元大都以科學史上科學研究過程與方法的事例來強化對學生科學方法的理解。例如,蘇教版《科學》三上《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一課介紹了伽利略對當時流行的說法提出質疑的過程:亞里士多德認為同樣材料的物體從高處下落時,下落的快慢是由它的重量決定的。伽利略對此產生了疑問:如果把一個重的球和一個輕的球連在一起,它們下落的快慢應該是怎樣的呢?比薩斜塔上的著名實驗了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此課滲透了兩個要點:一是問題來源于觀察與質疑,二是問題的解決要考慮實證的方法、自己力所能及并和科學有關等因素。通過典型的科學史案例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無異于讓學生有了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頭”,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體驗探索艱辛,培養科學精神

      科學對于人類的作用決不僅僅是提供物質利益,其最為寶貴的價值在于科學精神??茖W精神是科學本性所要求的各種價值觀念、理性思想、行為準則及道德品質的總和??茖W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其表現為求實精神、實證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創造精神、革新精神、懷疑精神、獨立精神、原理精神、自由精神等等。追尋科學家的足跡,了解他們的故事,聆聽他們的心聲,感悟他們的執著,體驗他們的探索歷程,能給學生帶來很多寶貴的精神養料。

      蘇教版《科學》安排了許多學生喜聞樂見的科學家的故事。如:阿基米德在浴盆里發現了浮力定律后,赤身地跑到街上大喊大叫“發現了,發現了”;牛頓在一個炎熱的午間,躺在一棵樹下休息,突然一個熟透了的蘋果落在他的身上,他由此展開豐富的聯想,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在外祖母家度假時,燒水壺的蓋子被蒸汽頂得跳動不止,誘發他發明了蒸汽機;傅科在巴黎教堂演示了巨型擺,觀眾面對實驗的結果無不驚訝,傅科用簡單的方法證明了地球的自轉;科利奧利在浴盆里發現水總是順時針旋轉著往下水道口流淌,這使他發現了地球偏轉力……這些案例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讓學生在科學家的質疑批判精神和對科學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受到了教育。毋庸置疑,科學探索與發現史上的成功案例有著教育意義,但其中的挫折乃至失敗也不乏教育價值,那些曾經努力過的科學探索者,雖然沒有獲得成功,但同樣值得尊敬,正是因為他的探索才為后來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正如喬治?薩頓所說:“向學生詳細追溯一項發現的全部歷史,向學生指明在發現者的道路上經常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困難,以及他怎樣戰勝它們、避開它們,最后又怎樣走近那從未達到的目標,再沒有比這種做法更適于啟發學生的科學精神,檢驗學生的才能了。”

      五、領略科學史實,滲透人文內涵

      如果將人類文明喻為一把劃破愚昧與無知的利刃,那么,科學就是刀鋒,人文則是刀背。人類文明利刃的刀鋒與刀背同根同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茖W與人文是教育的兩個方面,科學求真,是立史之基,人文求善,是為人之本??茖W史揭示的科學研究是一種富含人性的事業,可以有效地溝通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這兩個方面,也正如喬治?薩頓所說“科學史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橋梁,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科學的整體形象和人性的形象,從而全面理解科學、理解科學與人文的關系?!苯虒W時,教師要關注科學與人文的整合,使學生置身于科學和人文的有機統一體中,感受與體驗科學的人文魅力,完善與發展他們的科學素養。

      科學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同時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日益突出,如生態失衡、氣候反常、能源危機和核戰爭威脅等。而只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攜手,才有可能克服這些問題。例如:蘇教版《科學》六下《生態平衡》一課呈現了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州人為改變鹿、獅、狼的種群數量而造成的生態災難,學生體會到了生態系統中食物鏈斷裂帶來的嚴重后果。五下《建橋梁》《造房子》展示橋梁和房子從古到今的演變過程,學生欣賞古今中外的典型建筑,體會科學、技術與工程的完美結合。三上《動物?植物?人》一課介紹了珍妮?古道爾42年只身深入非洲原始叢林研究野生黑猩猩的故事,表現出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滲透了博愛的思想。六下《遺傳與變異》,介紹基因、基因工程和克隆技術的發展史,讓學生領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深刻論斷,也讓學生思索“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兩難抉擇。另外,還有許多科學家的名言名句,介紹這些名言可以讓學生領悟科學是充滿人性的事業,體驗科學家的所感所悟,感受科學的人文魅力,進而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勇氣與欲望。

      總之,科學教學因科學史而厚重,科學史因科學教學而修遠。我們應讓科學教學返回歷史的現場,讓科學與歷史同向共促,讓科學與人文相得益彰,讓歷史照亮學生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顧長明.回歸與合融:科學教育視域下人文教育的應然選擇[J].當代教育論壇,2010(9):68-70.

      [2]尤慧雅.發揮科技史的教育功能[J].科學課,2011(12):15-16.

      [3]徐杰.以史為鑒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J].科普研究,2008(10):53-56.

      相關期刊更多

      信息方略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經濟動物學報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吉林省教育廳

      創造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云南行政學院)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亚洲毛片基地日韩毛片基地|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无码|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亚洲一级特黄特黄的大片| 亚洲欧洲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成人亚洲国产va天堂| 亚洲国产激情在线一区| 亚洲人成777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在线不卡|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亚洲妓女综合网99|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亚洲精华液一二三产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亚洲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激情小说亚洲色图| 国产黄色一级毛片亚洲黄片大全|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裸体艺术|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嫩模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好用|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