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羚羊木雕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
健康的心理包括自尊自信、樂觀開朗、珍愛生命、善于克制、善于溝通、心胸開闊、意志堅強等,這些心理在語文教材中都有呈現。因為語文教材大都是經時間考驗的名篇,是人類文化的積淀,深入挖掘這些文化積淀,有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以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包含自信的文章有6篇:七年級有《觀滄海》,八年級有《望岳》,九年級有《沁園春雪》、《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和《陳涉世家》。包含樂觀向上的有6篇:七年級有《在山的那邊》、《理想》,八年級有《臺階》,九年級有《隆中對》、《破陣子》和《人生》。包含珍愛生命的有3篇:七年級有《蟬》,九年級有《談生命》、《熱愛生命》。包含自我克制的有3篇:七年級有《我的信念》,九年級有《孤獨之孤》、《致女兒的信》。包含溝通、寬容的有4篇:七年級有《羚羊木雕》、《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八年級有《我的母親》,九年級有《楊修之死》。包含堅強的有6篇:七年級有《走一步,再走一步》、《傅雷家書》、《爸爸的花兒落了》,八年級有《海燕》,九年級有《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二、作文教學對心理干預的作用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學生的情感如能得到合理及時的宣泄,學生的心理自會變得健康。
1、鼓勵學生寫日記
日記不僅能積累寫作素材,而且能很好地調節心理。比如學生對某人不滿,如長期積在心里,就會變得偏執、抑郁,如果學生能及時把不滿寫出來,心理就會好很多,也就不會由于一時沖動而辦傻事。當然,教師最好不收學生的日記,不然學生就不敢把自己的隱私寫出來,情感的調控效果就不好。
2、及時寫讀后感(或觀后感)
學過課文后,就要創設情景寫讀后感,比如學過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材,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信》后,結合練習寫篇讀后感,這樣就會形成正確的愛情觀,就會克制對異性的喜歡。
3、編、演校園心理劇
語文教師可組織班內文學素養較高的同學創作,把他們自己在學習、生活、社交等領域中的煩惱、困惑和心理沖突編成小劇本,然后讓班內有表演才能的同學表演。因為劇情全是身邊發生的事件,編劇、演員、導演全是自己的同學或自己,所以能引起學生共鳴,學生在創作、表演或欣賞中能體驗到細微的心理變化,并因而能宣泄不良情緒、釋放心理壓力。
三、利用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1、課前三分鐘演講
演講內容不限,可以訓練學生更自信、更陽光、更善于溝通。
2、重視小組建設
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想使這一學習方式更有效,合作很重要,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學會了溝通,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取長補短,無形中成績優秀的學生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成績不理想的同學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閃光點,變得越來越自信。
【關鍵詞】閱讀;教學;作文;有效結合
從課程標準的要求可以看出:閱讀與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我們的學生也閱讀了不少文本。可每每提筆寫作,常是江郎才盡――既無寫作素材,又忘了寫作技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是缺乏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效地整合,缺乏將閱讀能力轉化為寫作能力。那么,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我們――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與方式,立足課堂,引領學生進入廣闊的語文視界,進行個性化的閱讀與寫作,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由于家庭、社會和學生個體的差異,語文學科重視程度逐漸受冷落,總覺得語文學習不用花太多功夫。作為教師如何因勢利導,取其所長,取其所愛,培養興趣,調動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好語文非常重要。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課本)選文內容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激發他們對語文教科書的喜愛。新教材給教師更大的創造空間,給學生更大的探索空間。二是選擇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文章,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如《羚羊木雕》《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童趣》等。還有一些單元選入的課文都是學生所關注的問題,如“科幻天地”“動物世界”等,這些篇目讀來有味,能使他們對教材產生好奇心,也能大有收益,因此,我就用好教本,充分發揮教本的作用。
其次,給學生展示他們才華的空間。如今大部分學生家中都有電腦,他們也喜歡電腦,我就讓他們上網查閱資料,有作者的介紹,與課文相關的知識等等。比如第一冊語文書中《月亮上的足跡》,涉及的航天知識的介紹,我讓他們從網上找來許多有關課文中的內容,了解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課前在班級向大家展示,這樣既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也激發了他們的興趣,還很好地引導了他們將電腦用在學習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培養學生對自己這門學科的興趣,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取其所愛,發揮特長,張揚個性,讓他們直接參與教學活動,這樣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式教學也正是課堂改革的精髓,更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讀是基礎,寫是發展;寫有利于增強閱讀的興趣,讀則能促進寫作的提高。讀和寫是互相滲透,不可分割的。學生真的要達到文從字順地進行表達,寫出稱心滿意的習作來,必須要加強閱讀,古的,今的,中的,外的,只要對寫作有好處都可以去閱讀,去獵取,從個性上培養自己的獨特感受,從廣度和靈活性上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然,這樣不一定就能寫出好作文來,比如寫記敘文,你怎樣使它內容具體,寫說明文你怎樣讓它清楚明白,寫議論文你怎樣使它有理有據,這就需要思考,因為“習而不思亦罔”。只有思考才能領悟寫法,才能構好思,選好材,才能寫出新穎,有創意的作文來。作文是抒發內心的感受,如果教師缺乏對生活對作文的熱情,我想學生的寫作熱情是無法調動起來的,因此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點燃學生的熱情,使他們感動生活,書寫出自己生活的感受。在平時的寫作中,對學生作文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多表揚少批評,使其心理得到一種滿足,對作文充滿興趣。對作文的課堂教學也充滿熱情。閱讀與寫作就如同蜜蜂采百花而后釀蜜一樣。沒有見多識廣、博采眾長的“厚積”,就不可能有寫作的“薄發”或“多發”,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早在唐代始就有深刻的認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呤。這些話充分地說明了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