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績效審計

      績效審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績效審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績效審計

      績效審計范文第1篇

      1.當今的世界審計處于以績效審計為中心的審計階段。

      考世界審計,績效審計出現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于20世紀70-80年代,完成傳統財務審計向績效審計為中心的轉變是20世紀90年代的事情。

      在這個發展階段,財務審計仍大量存在,績效審計則越來越多。我們以幾組量化數字來說明這一變化趨勢,諸如:美國國家審計總署兩類審計比重為:績效審計占 85%以上,財務審計占10-14%;加拿大審計長公署和英國審計署,每年審計項目計劃中,績效審計大致占總審計數額的40%;而且它們和西歐一些國家審計機關還實施績效審計機構、資金、計劃單列。事實告訴人們,在21 世紀,這種發展趨勢日益增強。

      2.績效審計本質乃是資金運行效益審計。

      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位所實施的績效審計,其審計對象載體眾多(包括價值形態和實物形態),但究其內涵的本質,是審查預期目標與完成其目標所投入資金之間的關系,最佳投入產出關系是以最少的投入完成即定目標,或以最少的資金取得最大產出。實物形態的投入,最終仍要用貨幣衡量。績效審計的作用在于通過審計促進被審單位實現最佳投入產出關系,實現其資金運行的現實效益和潛在效益。

      至今,績效審計沒有單一定義,許多國際組織和績效審計領先國家均對績效審計有著不同定義。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稱績效審計 (性、效率和效益)是現金價值審計、經營審計、管理審計的同義詞。根據該組織的審計標準,它包括:(l)審計被審單位管理活動的經濟性;(2)審計被審單位的人力、財務及其它資源的利用效率;(3)審計其業績效益,并根據預期,審計其活動的真實影響。

      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關于績效審計定義,詞語及標準,對各國績效審計雖沒有約束力,但具有一定影響力和指導作用。

      3.績效審計成為世界審計主流的原因。

      第一,西方市場經濟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更為現實的新。在這個新時代,市場經濟運行規則趨于完善,財務活動也日愈規范化,故此, 財務活動中的違紀違規現象也日趨減少,那么,傳統合規性財務審計減少了,因此,不斷擴大審計職能作用范圍,向績效審計延伸,成為審計自身發展的要求;第二,20世紀40年代中期,西方國家經濟處于低迷狀態,矛盾激化,因此,人們對提高公營部門資金支出效果和明確支出的經濟責任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同時,它導源于這樣一種嚴重壓力,即政府可以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少,而政府所承擔的社會和經濟義務卻日趨擴大,這即是績效審計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和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4.績效審計發展引起審計的重大變化。

      其一,審計形態呈多元化趨勢。審計領域出現了諸如:經營審計、管理審計等派生審計形態,西方審計學者把上述派生審計形態均視為績效審計的同義詞。

      其二,審計職能范圍擴大了,包括經濟的、的、軍事的、文化的、社會的、生態環境的等領域,從而推動審計向縱深發展。

      其三,政府審計注入了績效審計,從而增加了活力。政府審計注入績效審計內容,主要是對財政性資金使用效果的審計,比如,對有國家財政支出或資助的投資項目的資金節約度進行監督。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動態,西方審計學者認為,在政府審計史上,績效審計的實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催化劑,能否不失時機地選擇并接受績效審計,是衡量一個國家的政府審計是否具有活力的標志之一。這種認識與當前或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世界范圍內政府審計發展潮流是一致的。

      其四,以績效審計為重要內容的內部審計得到蓬勃發展。

      一是內部審計的發展,二是政府各部門內部審計的發展。三是經營審計的發展,其中,唱主角者是經營審計。當今的內部審計與管理部門更加融為一體,參與實際的解決、舞弊的發現及管理咨詢,以推動管理部門或企業改進未來的經濟效益,實現其潛在利益。

      5.績效審計目標和范圍。

      世界主要國家審計機關實施績效審計所確立的目標和范圍,由于國情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比較一致的是開展專題審計,其做法是對政府的各部門同一主題進行審計,諸如:采購、旅行、人力資源管理和現金管理等。通過上面專題審計,弄清被審單位所花費的公共資金是否獲得了效益。

      同時,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審計機關實行對財政資金和資助資金預算支出建議的事前績效審計,比如德國聯邦審計院對政府各部所提出的支出建議進行績效審計,使績效審計的作用,在預算過程中得到發揮。

      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為了指導和推動績效審計發展,對其目標和范圍有過一個規定,現抄錄如下:

      目標:(1)為公營部門改善一切資源管理奠定基礎;(2)力求決策者、立法者和公眾所利用的公營部門管理成果的信息質量得到提高;(3)促使公營部門管理人員采用一定程序對績效審計提出報告;(4)確定較為適當的經濟責任。

      范圍:它取決于每個最高審計機關的使命和特定環境。在決定審計范圍時, 尤其是制定的審計政策存在著某些敏感性,應對制定決策所需資料和決策目標進行和判斷。

      上述規定,對世界各國績效審計起到一定規范和積極推動作用。

      6.績效審計基本經驗。

      (1)最高審計機關不受政府干予;

      (2)建立明確的績效審計條文;

      (3) 審計師獲得很有競爭力的回報,從而避免代價高昂的人力外流;

      (4)仔細招聘不同專業的高質量審計師;

      (5)每個最高審計機關均有自己的培訓設施和審計培訓計劃;

      (6) 制定績效審計的條件,并輔之以培訓;

      (7)審計結果即發展報告,而不是年度報告;

      (8)提交的績效審計報告,必須簡捷而令人感興趣;

      (9)績效審計報告集中于少數重要問題;

      (10)建立質量保證和控制機制;

      (11)通過傳媒引起社會對績效審計的重視。

      7.績效審計發展的不平衡性。

      績效審計同任何事物一樣,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不平衡性,總體上,實施績效審計較早的國家和地區,一般處于領先行列,諸如:北美、西歐和北歐的加拿大、美國、瑞典、英國等。加拿大是第一采用效益審計的國家,創立了綜合審計(把績效審計與常規審計結合)典型經驗;美國則是最早將績效審計注入政府審計的國家,它于20世紀70年代頒布的《政府的機制、計劃項目、活動和職責的審計標準》(亦稱“黃皮書”),其中明確規定應實施3E審計,即經濟性、效率和效果審計,得到國際審計界的普遍認可和采用。

      瑞典是第一個正式采用效果審計的北歐國家。英國開展績效審計是根據議會所屬的公共賬目委員會要求而作出的立法響應,20世紀80年代中期頒布的《國家審計法》,明確授權主計審計長有權調查各政府部門如何使用它的資源, 主計審計長向公共賬目委員會匯報工作,這些權力使他對績效審計提出確認意見,并說明公共經費是否按下議院要求使用。他每年計劃并完成60個績效審計項目, 正式報送議會并公布于社會。

      上述各國最高審計機關都用績效審計來謀求資金節約,回答政策制定者的詢問并保證政府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

      績效審計走在前列的最高審計機關,還有歐洲審計法院、荷蘭審計院、德國聯邦審計院、澳大利亞聯邦審計署、新西蘭審計署等。

      亞洲地域最高審計機關實施績效審計取得較好成效者,根據記載有: 印度、巴基斯坦、的香港、新加坡、日本。被列為有限經驗的最高審計機關是不丹、中國、印尼、馬來西亞、尼泊爾、斯里蘭卡和泰國,其績效審計尚未完全實施,沒有績效審計經驗的最高審計機關如:孟加拉、柬埔寨、老撾和越南。

      8.績效審計走向國際聯合發展趨勢。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交織發展,使審計信息的使用者認識到了解各國不同審計制度、審計實務并促使國際協調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促進審計工作國際化方面,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和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等國際審計組織起了重要作用。它們的宗旨分別為:“經驗分享,全球共惠”、“經驗分享,攜手共進”、“用統一標準來發展和加強會計職業的全球協作”。

      在推進績效審計國際聯合方面,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多次召開會議并做出若干決議和規范性條文,在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推動下,西方一些國家最高審計機關多次進行聯合,諸如:瑞典、英國、荷蘭的最高審計機關曾對援助項目進行聯合審計,英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最高審計組織曾對歐洲戰斗機計劃,進行了聯合審計,也稱謂跨政府審計,通過聯合審計,搞清了被審計單位所花費的公共資金效益好壞問題。事實表明,聯合審計呈不斷上升趨勢。

      9.績效審計面臨的新挑戰。

      當今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最高審計機關在進行績效審計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主要包括:

      (1)難以確定績效審計的目標和識別經濟責任的界限;

      (2)在一些國家,缺乏法律條文,得不到需要的資料;

      (3)未具備適合的審計技術,缺少適當審計標準及合格的審計人員和經費。

      上述問題是今后世界績效審計實踐中亟待要解決的事情。

      績效審計在中國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誕生,歐風東漸,績效審計開始走近中國。

      1.績效審計實踐的三個階段。

      (1)審計署成立初期至80年代末。

      審計機關積極開展了績效審計和試點工作,提出:“從財務審計入手,加以分析,落腳到經濟效益。”據1984年審計資料記載,當時,全國有22 個省、市、自治區的270個縣以上審計局,對1263個部門和被審計單位進行了試審,試審中充分注意到經濟效益問題,諸如:天津鐵廠經濟效益審計報告、湖北省兩戶紡織企業效益審計報告、遼寧卷煙廠效益審計報告、山西小氮肥行業經濟效益審計報告、鞍鋼和山東審計局關于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評價報告,都是當時比較典型的經濟效益審計實例。

      當年,全國審計機關共審計出各類問題總金額 30692萬元,其中屬于經濟效益差的是9195萬元,通過試審,對改善企業經營管理, 提高經濟效益,增收節支起了積極作用。20世紀80年中期以后, 績效審計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2)20世紀90年代。

      審計學界對績效審計進行了一些研究,本人在《試論審計學的產生和發展》一文中,率先提出:“傳統的合規性審計向經濟效益審計延伸,成為審計實踐發展的一種趨勢”而審計職能“日益向解決經濟過程中的管理和決策方面延伸。”(1990年5期《經濟研究》)。上述見解在學術界和審計實際工作者中引起了反響。

      1991年初,全國審計工作會議要求:“各級審計機關都要確定一批大中型進行經常審計,既要審計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檢查有關內部控制制度和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適當的審計評價,推動經濟效益的提高。”

      自提出兩個延伸后,全國地方一些審計機關繼續實施了經濟效益審計試點。當時,試點工作較有成效的省,諸如:湖北、山東、天津、遼寧等省、市審計機關。據不完全統計,在審計署成立后十幾年的經濟效益審計中,提出改善經營管理的建議,使企業經濟效益增加約211億元。

      1994年初,審計代表團出席了在印度召開的中印績效審計研討會。本人在提交的會議論文《中國的宏觀經濟效益審計》一文中,根據中國國情,提出應開展宏觀經濟效益審計試點,其重點審計領域是財政、、投資等部門,通過績效審計,提高資金運行的有效性。對信貸資金績效審計,應“從信貸項目的經濟效益和金融機構的內部效益兩個方面進行。”對投資績效審計,提出四項標準,其基本點是通過審計投入與產出關系,能否為整個國民經濟提供最大的效用。

      上述觀點在中印績效審計研討會上受到與會代表的重視,同時,也引起國內審計工作者的反響,(見1995年3期《管理世界》)。

      在這個時期,我國審計機關還結合宏觀經濟財務收入審計,開展了一些事后來看帶有宏觀經濟效益審計性質的經濟監督活動。比如:全國審計機關同時開展了建設項目開工前審計,共審計20000多個項目,總投資額105815億元, 審計后對716個不具備開工條件的建設項目,提出了意見,壓縮建設規模的總資金達1285 億元。

      同時,還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對165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審計,共審計項目總投資2007億元,查出有資金106.5億元,經審計處理后,為國家節省投資38億元。

      同時,國家審計機關開展的行業審計,對五省市公路養路費審計等都帶有宏觀經濟效益審計性質,針對審計中發現的帶有普遍問題,從宏觀上提出加強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議,并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制定了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審計在改善宏觀經濟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促進了被審單位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入世后的績效審計情況。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審計工作者思考一個共同問題,即中國如何開展績效審計,與國際接軌問題,并如何付諸實施。近幾年的全國審計工作會議對績效審計工作都明確提出任務和要求。在專項資金投資項目審計方面,開始注入了績效審計,如進行了績效調查審計,在外資審計領域,明確提出其審計目標是提高外資使用效益。不少地方審計機關積極制定計劃,在投資項目和專項資金等財政投入較多的部門,實施績效審計,取得一定成效,向審計化邁出可喜一步。

      2.中國績效審計特點。

      績效審計走近中國二十年,研究和實踐活動,盡管時斷時續,然而, 它必竟在走著并留下了它特有軌跡。

      其一,根據中國不成文和成文(《審計法》)條文關于“真實、合規、效益”的規定,把績效審計與財務審計結合起來,或更嚴格意義上說,績效審計寓于財務審計之中。

      其二,主要以國有企業為審計對象,即是微觀經濟領域的效益審計,且較多地集中在其財務成果的上,對經濟活動審計評價的深度和廣度都需要進一步開拓。

      其三,績效審計主要由企業內部審計機構進行,國家審計機關盡管試驗性地實施了一些績效審計,但與內審機構比要少。

      其四,事后審計多,事前審計尚不多見,而事中審計,即對經濟活動過程中的控制和調節,以推動被審單位改善未來經濟效益,實現其潛在利益則更為少見。

      3.績效審計的初步成效。

      其一,通過對國有企業績效審計或調查,初步摸清了被審單位資金運行的效益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其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的提高;

      其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審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

      其四,一定意義上開拓了政府審計領域。

      其五,專項資金審計或審計調查、基建項目審計或審計調查對未來績效審計,具有典型意義。

      加拿大前審計長埃尼斯M.戴伊在《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化國家的績效審計》調查報告中,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績效審計排行榜上把中國排在有限經驗國家,大概是符合實際的,我以為,盡管經驗是有限的,但,是重要的。

      4.績效審計面臨的挑戰。

      績效審計在中國實踐取得的進展是重要的,但,是有限的,它面臨著新的挑戰主要如下:

      其一,國家審計機關對在中國條件下,如何實施績效審計,缺乏一個戰略性認識,缺乏一個系統、完整的具有戰略性、宏觀性的思路,缺乏一部戰略性發展規劃。

      其二,缺乏具體的立法條文支持,沒有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績效審計標準的國家標準,對引進國外經驗,似乎不太注意,相關資料也較少。

      其三,績效審計方面有組織的理論探討、人才培訓很是欠缺。

      以上都是亟待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發展績效審計的戰略思考

      1.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目光,重新認識績效審計在中國審計的地位。

      我們講的中國國情,是中國審計直面的國民經濟活動,要點有二: 一是國民經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且重速度輕效益問題;二是經濟活動中存在的大量嚴重違紀違規、經濟犯罪問題,這兩個問題給國民經濟所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是一樣的,如同黨的路線中的左和右給黨帶來的后果和危害一樣道理。長時間來,人們對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低效益,甚至不講效益, 不認識,甚至熟視無睹。

      在中國發展績效審計,可以說是為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低效益、輕視效益問題,找到其中一條出路。人們稱審計者是經濟醫生,我希望經濟醫生把績效審計作為中醫藥方,對中國國民經濟低效益采用既治標又治本的中醫療法, 而把財務審計作為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應緊應急的西醫藥方,對經濟活動中的違紀違規、經濟犯罪,采用西醫療法。只要盡我所能,定有成效。

      2.破壞迷信,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創造中國特色的績效審計模式。

      這是如何發展績效審計要解決的對績效審計自身認識問題,它既不是可有可無,也不是高不可攀。本人對績效審計問題的研究始于1988年主編《審計學辭典》,在我撰寫的十萬字詞條中,給予績效審計應有的地位,不僅給它下了定義而且根據中國國情,把績效審計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大類。1994年出版了《經濟效益審計》專著,成為中國社科基金項目中的唯一;在多次參加的中印、中英績效審計高層論談、參加接待加拿大前審計長埃尼斯,共同討論他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的績效審計》調查報告(該調查報告收在我主編的《最新國外績效審計》,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在出訪美國,出訪法國、德國等西歐六國和俄羅斯等國時,都充分注意到對這些國家績效審計的考察。

      上述活動過程,是本人破除迷信,積極探索,不斷推出績效審計科研成果的過程。希望有志于探索和實踐績效審計理論和實際工作者,走出認識誤區,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創造績效審計的輝煌。

      3.堅持審計發展的階段論與不斷發展論的觀點,指導我國績效審計工作,正確處理財務審計與績效審計的關系。

      1997年本人在《中國審計的昨天。今天。明天》研究報告中提出:當今中國審計處于以財務審計為主,財務審計與績效審計同時并存共同發展階段,完成財務審計向以績效審計為主的轉變,大約要用50年左右的時間,即到2050年,那時,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成熟,中國審計制度和運行機制也達到完善和成熟,實現了中國審計現代化,完成轉變之日,就是審計現代化實現之時,全面達到國際審計先進水平,一個中國式的審計制度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中國審計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中國績效審計發展的戰略目標。當然,我提出用50年時間完成轉變,不是坐等50年,而是努力創造條件, 爭取早日實現轉變。今天,重申上述觀點是有意義的。

      在這里,還有個現代審計與審計現代化問題,本人以為,這是兩個概念,前者是分期問題,后者是發展目標問題。現代審計顧名思義,就是現或當代審計,按其性質,中國現階段的審計可稱為發展中審計。至于審計現代化, 它要用復雜的綜合指標來衡量,達到現代化的時間,應當與整個國家實現現代化時間相一致。

      4.宏觀績效審計范圍和重點。

      宏觀績效審計涉及其整個國民經濟,內容非常廣泛,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實際情況及審計力量,建議選擇如下重點項目:

      (1) 財政預算支出計劃審計。通過審計弄清有無因支出范圍和用途計劃不當而可能造成損失浪費現象,這種事前審計是把其作用在預算過程中,從源頭上提高財政資金的節約度。

      (2) 財政決算審計。通過對財政預算執行結果的審計,弄清被審單位所花費的財政資金是否獲得了效益,這種事后績效審計的作用在于幫助被審單位經驗,挽回效益方面損失,從而促進財政資金運行的有效性,或潛在效益。

      (3)投資項目審計。是對國家投入的建設資金經過投資活動取得的有用效果進行審核和評價。投資項目效益審計標準是:①是否以最低的消耗、最少的投資、最好的質量和最快的速度形成最大的綜合生產能力;②能否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投產后的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加快投資回收;③能否為國家提供最大效益,這是杜絕我國民經濟發展低效益最重要之渠道。

      (4)金融審計,即主要對信貸項目計劃執行及其結果的審計,在我國金融行業, 貸款項目沒效益甚至副效益“打水漂”問題十分驚人,審計機關除著力審計其違紀違規、內外勾結的經濟犯罪案件外,勢必要把對貸款項目效益審計提到日程,這也是解決經濟發展低效益的非實行不可的舉措。

      (5)稅收審計。通過績效審計弄清稅源流失所造成的損失,以提高稅收率。

      (6)專項資金審計。國家專項資金繁多,審計機關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帶有典型主義的資金項目,通過績效審計,提高其資金使用效果。

      5.微觀績效審計范圍和重點。

      這是對單個企業經濟活動效益和內部控制制度評價。其目的在于推動企業挖掘潛力,更合理地利用資源,以盡可能少的費用,取得盡可能大的效用。

      對其績效審計范圍主要是:①評價企業效益的指標狀況,諸如對活勞動的經濟效益指標(包括生產率與工資利潤率),物化勞動的經濟效益指標(包括單位產品原材料消耗率和單位設備產品率),勞動占用量和勞動消耗量的綜合效益指標 (資金利潤率和成本利潤率)等的評價;②經濟效益指標體系計劃管理情況;③經濟活動分析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況。通過績效審計,確保企業潛在經濟效益的實現。

      6.加強績效審計立法。

      我國已有的《審計法》是實施績效審計法律的根據,但,是不夠的,不具有操作指南作用,必須制定暫行績效審計條例,作為實施績效審計的具體法律依據。

      7.加快績效審計人才培訓。

      一個有效的績效審計工作者,必須具備宏觀經濟知識和意識;具備宏觀透視能力和較強的信息意識;具備高度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備專業競爭能力和判斷力。這些應當是績效審計人才培訓要實現的目標,也是績效審計工作者為之奮斗的目標。

      8.和借鑒西方先進績效審計經驗。

      如前所述,績效審計走近中國20年,但到,還沒有得到認可的理論體系;也還沒有創造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和行之有效的實務操作指南,只能依靠自己在總結經驗教訓之基礎上繼續實踐和創新。

      績效審計范文第2篇

      隨著的需要,績效審計成為傳統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最高階段,但國內外對于該的卻剛剛開始。本文針對績效審計在微觀領域的兩個重要分支:環境績效審計和財務績效審計進行了探討研究,著重對二者的性質關系、審計程序和評價指標進行比較,最后提出當前存在的環境績效評價需解決的難點問題。

      關鍵詞 環境績效審計 財務績效審計 績效審計

      Study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uditi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performance auditing is becoming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highest stage of traditional auditing. ,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In this paper,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anches of microscopic performance audit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ng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uditing are investigated. properties, auditing procedures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two type auditing are compared. Finally, the difficulties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ng need to be solved currently are proposed.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ng,Financial performance auditing,Performance auditing

      一、績效審計是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最高階段

      績效審計首見于美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提出的“經營審計”概念。各國對于績效審計名稱不盡相同,但實質一樣。如,英國、加拿大為“現金價值審計或價值為本審計”,澳大利亞為“效率審計”,瑞典為“效果審計”,也有“全面審計”、“綜合審計”,香港為“衡工量值審計”,大陸在《審計法》中稱為“效益審計”,而實踐中稱為“績效審計”。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在1986年第12屆國際會議上,建議以“績效審計”(Performance Auditing)統一名稱[1],并提出績效審計即“3E”審計,對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評價的審計。

      績效審計對于“3E”的重視充分體現了未來的審計雖然是以傳統的財務審計為基礎,但是已經不單單局限于對經濟單位財務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規性發表審核意見,而是對資源耗用的經濟效率進行評價,從而更全面、更有效地滿足各方審計委托人多層次的需要。,各國經濟發展階段不同,財務審計與績效審計的比重也不一樣,經濟越發達,績效審計呈現出的比重越高,如美國財務審計僅占審計總數的一成多,而績效審計超過85%;英國、加拿大的績效審計占40%左右,并且它們和西歐一些國家審計機關還實施績效審計機構、資金、計劃單列。進入21世紀這種發展趨勢越來越顯著。因此,績效審計是財務審計的深化和發展,績效審計是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最高階段。

      我國開展績效審計的時間不長。2003年國家審計署頒布的《2003年至2007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提出“要實行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審計與效益審計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審計分量,爭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審計力量占整個審計力量的一半左右”。這一戰略決策表明我國的審計發展方向與國際上是一致的。

      二、財務績效審計與環境績效審計是績效審計的重要分支

      績效審計首先是從財務績效審計開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被提到意識日程,環境績效審計又成為一個重要的新分支。

      (一)財務績效審計是績效審計發展的最初表現形式

      當人們認識到傳統財務審計查錯防弊,保證被審計單位資料和財務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的作用不能全面、有效地監督和評價經濟活動時,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績效審計成為了財務績效審計最初的形態,也是目前績效審計的重點。 財務績效審計是在被審計單位提供的會計資料真實、合法的基礎上,重點圍繞單位或項目的資金節約情況、財務效益狀況、資產運營狀況、償債能力狀況、企業發展潛力等經營效果方面考評被審計事項。當前財務績效審計存在的形式有政府績效審計、投資績效審計等。

      (二)環境績效審計在財務績效審計基礎上進一步延伸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人類在經濟建設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因此,單純的財務績效審計所涉及的范圍和對象就很有限:既不能對政府的資金投入及企業生產經營、工程建設、設備技術改造等經濟行為對環境的造成的進行評價;也不能對環保項目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評價,而環境績效審計恰好可以彌補這一點。

      環境績效審計是由獨立的審計機構或審計人員,聯合相關專業人士對被審計單位或項目的經濟活動進行綜合的、系統的審查、分析,是在財務績效審計基礎上,更注重按照一定的標準評定環境管理活動的現狀和潛力,對提高環境管理績效提出建議,促進其改善環境管理、提高環境管理績效的一種審計活動。目前,我國環境績效審計是以環保資金審計為起點和突破口的,這實際上也是財務績效審計的一部分,但環境績效審計拓展了財務績效審計的范圍,將與環境管理體系相關的考評納入其中,即在3E基礎上增加了對環境性(Environment)這個非經濟因素的審計。因此,它是財務績效審計的延伸。

      (三)財務績效審計與環境績效審計在環境工程項目上的重疊

      2001年初,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所屬的環境審計工作小組向各成員印發了《從環境視角進行審計活動的指南》[2],《指南》的第二部分重點闡述了環境績效審計的可包含的五項內容,雖然《指南》僅是對各國最高審計機關一個方向的指引和參照,但其中的第二項“對政府環境項目的經濟效益進行的審計”是環境績效審計的主要內容之一已經基本得到公認,而該領域正是財務績效審計與環境績效審計的交叉重合點。

      以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為例,全國環境監察系統2004年對全國的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情況開展了一次專項檢查,已建成的532座污水處理廠中,51.7%非正常運行;20.9%出水水質超標; 36.1%的污水處理廠因收集管網不配套難以正常運行;實際污水處理量僅為設計處理能力的65.9%。2003年深圳率先實行績效審計,在對該市污水處理廠的審計中發現:(1)該項目閑置浪費嚴重,設備利用率不足六成,污水處理量不足,不能充分發揮政府投資項目的規模效益。(2)項目建設資金搭車超額建設職工宿舍,辦公樓、食堂等非生產性設施配置高造成閑置浪費。另外還存在比較嚴重的重建輕管、項目營運管理不力等其它問題,使效益難于充分發揮。然而深圳僅是一個代表,不少城市均存在此現象,卻并未進行績效審計監督。

      三、兩者的審計程序比較

      在對英、法、德、美、澳等績效審相對較早的國家比較中可以發現,盡管各審計步驟的名稱或表述有所差別,但績效審計程序上有相通之處:基本都包括傳統審計階段(準備、實施、報告階段)和后續審計階段,圖1是績效審計程序圖。但略有不同的是,各國對績效審計報告的使用方式各異。例如法國,對于審計中發現的違法審計法院檢察長可以通過司法部長通知上訴法院檢察長提起公訴,以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強調利用審計報告的鑒證作用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而瑞士則將審計報告予以公開,使得被審計單位迫于輿論的壓力對報告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做出積極的回應[3],他們看重的是報告所提審計建議的采納情況。顯然,無論是財務審計還是環境審計,都不僅只著眼于對被審計單位或審計項目現時的評價,更注重未來資源利用狀況的改善,內部管理系統的改進以及相關措施的實施到位情況。

      圖1 績效審計程序圖

      財務績效與環境績效審計程序的不同之處在于回訪(跟蹤)審計的效果。跟蹤審計的根本目的不是簡單的檢查,而是把上一次審計的后提出的審計建議作為新的衡量標準,對被審計事項再作一次嚴格的績效審計。較財務績效審計而言,環境績效審計的“事前”控制或者“事中”控制性更強一些。表1是財務績效審計主要指標,它通常用于在組織的一個經營周期結束時或經濟項目告一段落時對經營效果進行考評,而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的改進建議也只有在下一個經營周期或者新項目中實施或者彌補。對資金的績效審計更是如此,資金已經被耗費了,所發現的問題也只能在以后類似的經濟情況中防微杜漸。而環境管理和環境建設、改造項目等的周期一般都比較長,并且環境問題具有持續性,環境績效審計的部分可以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實時地進行評價,例如環境法規的執行情況,包括 “三同時”制度等;項目實施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情況,如污染源治理情況、污染物回收利用情況等等。由此在環境績效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以在后期的項目建設或改造過程中改進,使得環境績效審計的“事前、事中”控制和“持續性”控制的效果更加明顯。

      四、兩者的審計評價指標比較

      (一)財務績效審計評價指標以考核財務管理效果為基礎

      財務績效審計的評價指標多種多樣,根據不同的類型也會略有不同,基本包括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兩大類。定性的指標反映一定時期管理和生產力等非計量因素對企業績效的。它也會因企業性質而變,大致包括產品市場占有能力、技術設備更新能力、企業未來發展戰略、長期發展能力的預測等。定量的指標更加有利于進行直觀的績效評價,如表1所示。這些評價指標實際上是財務管理中對企業經營業績進行考核時常用的,可以說財務績效審計是對企業財務管理狀況進行評價和鑒證的工具,因此,其評價指標亦是以考核財務管理效果為基礎的。

      (二)環境績效審計的雙變量指標評價法

      ,環境績效審計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體系與標準,參照財務績效審計,環境績效審計同樣分為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兩大類。定性指標主要針對環境績效審計中的合規性、合法性展開的,包括評價政府制定的環境政策執行效果;審查環境項目的實施是否真正有助于防治環境污染;調查環保專項資金的投入使用情況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和目標;審查企業對環保方針、政策的執行情況,并評價企業的環境內部控制系統以及企業在治理環境中所產生的效益和經濟效益等等 [4]。

      定量的環境績效評價指標又可分為單變量指標和雙變量指標。其中雙變量指標通常以比率的形式表示,例如,單位產出的廢氣排放量、環保資金耗費率等,因為有了共同的比較基礎,使企業環境績效業績的比較相對化了。標準化的環境業績評價指標使將環境變量和財務變量相結合;便于企業進行縱向的和橫向的比較;也可以利用指標預測環境問題對未來財務業績的影響。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在聯合國國際和報告標準中提出生態效率指標可以較好地解決問題其標準化公式為:

      生態效率= 環境業績指標/財務業績指標[5]

      其中環境業績指標可根據審計的企業的不同來選取,如,水資源消耗量(噸)、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噸)、能源購買數量(千焦或千瓦時)等。財務業績指標的選擇以往通常選用“年銷售收入”,但其科學性欠佳。該報告標準認為因為銷售收入中既包含了企業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成本,又有商品經過企業的生產加工而附加的價值。以“增加值(銷售收入與購入商品的和勞務成本的差額)”作為財務業績指標更精確。

      審計過程中使用這一指標時也應該注意到,企業是否為了有意提高生態效率指標,將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能源消耗較多并且產生的附加值又不高的某些生產環節外包,使高污染行為外部化,轉嫁風險。這需要審計過程中注意披露更多的信息。

      另外,對于環境績效的審核評價,當前環保部門常用的各種雙變量指標如:廢水處理率、廢品消耗率等等,因其比較的基礎不同,使得與環境相關聯的耗費與收益之間缺乏聯系;并且當前還有眾多單變量指標計量和反映環境業績的指標也同樣存在單位量綱不同、種類多不便于橫向企業間及行業、區域間比較,是在環境績效評價審核中需要改善的。 總之,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國際上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績效審計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作為績效審計的兩個主要分支:財務績效和環境績效審計,兩者雖有不同,卻也密切聯系,希望對于該問題的探討能夠為推進財務績效和環境績效審計在我國的發展添磚加瓦。

      []

      [1] 邢俊芳.績效審計模式探索.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1

      [2] 陳思維,王晨雁.《從環境視角進行審計活動的指南》的啟示.審計與經濟研究,2003,7:28~31

      [3] 審計署外事司.國外績效審計簡介.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9

      績效審計范文第3篇

      一、現行財務審計的缺陷

      我們目前開展的審計項目,大多是財務審計。財務審計是國家審計的基礎,但隨著現代審計的發展,財務審計的缺陷很多,已不適應當前經濟形勢的發展需求。但是,現行財務審計的基礎及地位在基層審計人員心中的地位還是非常牢固的,審計法的基礎就是財務審計,現行審計也是從財務審計開始的。《審計法》第二條規定: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監督。審計署《發展規劃》要求堅持以真實性、合法性審計為基礎,加大查處重大違法違規和經濟犯罪問題的力度,促進反腐倡廉建設,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這些規定和規劃,都說明了財務審計是審計的基礎和核心。

      從審計實踐看,財務審計也存在諸多缺陷:

      一是財務審計偏重于資金審計,未能實現全面審計;

      二是財務審計只注重真實性和合法性審計,缺少效益性審計;

      三是財務審計只注重財務的微觀性,不重視管理決策的宏觀性;

      四是財務審計只注重審閱、核對、盤存、調整等一般的技術方法,缺少規劃、策劃、系統、控制、信息、統計、調查等專門方法;

      五是財務審計只注重事后監督,缺少事前和事中的監督;

      六是財務審計大多停留在查錯糾弊上,沒有從深層次上去揭示經濟運行體制和機制中存在的問題,而是查處問題多,分析評價少。

      二、開展績效審計的必然

      績效審計最早還是從企業審計開始的。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所有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需要審計組織對企業經營者的作弊行為或者經營不善的情況進行監督;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為了防止企業經濟效益的降低,經營者也需要審計的監督管理,而且監督的范圍需要從查錯防弊擴大到經營管理領域,以捍衛企業的利益,這樣就產生了績效審計。從企業審計看國家審計,國家審計機關從監督預算的合規性到監督經濟運行、行政決策的效益性;從監督財務收支轉向監督經濟業務運作,績效審計應運而生,而且會不斷發展壯大。

      績效審計彌補了財務審計的許多不足。傳統的財務審計只能對有關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公允性發表意見,而績效審計彌補了財務審計的這一缺陷。審計機關通過開展績效審計,對有關經濟資源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性進行客觀獨立的審查評價,向經濟資源的所有者提供有關經濟資源使用和管理有效性方面的信息,審查其不合法、不經濟、缺乏有效性的行為,起到了檢查、制約和督促經濟資源使用和管理的作用。

      開展績效審計,是強化審計“免疫系統”功能作用、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改善政府服務質量、提升政府管理績效的重要舉措。

      1、績效審計是對政府經濟運行情況進行績效審計,懲處浪費、貪污問題,有利于對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有效的監督。

      2、績效審計要求把所有的財政資金都用到刀刃上,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確保國家職能正常運轉,確保國家職能的正常發揮。

      3、績效審計貫穿在經濟的各個領域,在財政審計、金融審計、企業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資源環境審計、涉外審計等各個領域,都以績效審計為核心。通過績效審計,監督政府經濟職能的運行,促進經濟安全和效益。

      4、績效審計是市場經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難免會產生失誤,造成損失浪費,經濟效益低下,需要對國家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績效審計監督,重點是對經濟領域的運行情況進行監督,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促進市場經濟有序發展。

      5、績效審計是通過對國有企業的績效審計,幫助企業提高素質,增強活力,使企業有較強的自我改造能力、有較強的新產品開發能力、有較強的競爭力。

      三、績效審計的發展

      新《審計準則》強調的效益性是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效益。審計署《發展規劃》也強調以科學發展觀為靈魂和指南,強調在注重真實性、合法性審計的同時,“全面推進績效審計,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建立健全政府績效管理制度,促進提高政府績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門責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審計項目都開展績效審計。”

      新《審計準則》和審計署《發展規劃》明確了今后的審計方向。要搞好審計,必須從財務審計向績效審計進軍,并且要注重財務審計和績效審計兩手抓,并且統籌兼顧,這才是審計事業發展的根本出路,財務審計是一切審計的基礎,是審計最基本的東西,如果基礎動搖,審計就失去生命力。所以,財務審計必須首先抓住不放,而且要發揚光大,才能基礎牢固,根深葉茂。

      但是,僅抓住財務收支一手是還不夠的。僅抓一手,基礎是牢固了,但發展的方向不明確,發展的動力不足,審計的前景不看好,會阻礙審計的進步。審計機關的存在,是為了對政府財政行為和國家的經濟活動進行國家層面的監督,監督的核心問題是政府財政行為和國家經濟活動的績效如何?所以,審計的前進方向是對政府財政行為和國家經濟運行的績效審計。

      就目前而言,審計的發展方向,是朝著績效審計方向的,而且績效審計是最主要的最有前途的前進方向,今后審計的重點應放在問責問效的績效審計上,這才是正道。

      一從審計目的看,財務審計的目的主要是查錯防弊,保證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資料和財務活動的真實性、合規性;而績效審計的目的是客觀評價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效益狀況,確定其經濟活動是否合理、經濟和有效,明確經濟責任,提出提高經濟效益的建議,以促進被審計單位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二從審計對象看,財務審計一般只對財務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計,其審計對象限于財務活動及其賬目、報表和憑證等資料。而績效審計的對象是被審計單位整個經濟活動的效益性,審計對象要比財務審計廣泛。

      三從審計標準看,財務審計的標準有比較規范的法規制度,標準相對明確,易于執行;而績效審計的標準則相對空缺些,復雜些,而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也正是這種模糊性,給績效審計帶來了無限的空間,需要績效審計不斷地開拓前進,把復雜變成簡單、把模糊變成清晰。

      四從審計方法看,財務審計的方法主要是對會計資料及實物進行檢查、審閱、核對、盤存、調整等技術方法;而績效審計不僅包括財務審計的方法,還有大量的分析、論證和評價的專門辦法和理論。

      績效審計范文第4篇

      高校需要一系列的業務流程來完成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后勤等活動。首先要對客戶目前的需求進行調研,根據客戶的需求開發相應的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服務。在了解客戶需求之后,整個服務的過程要保持一致性與及時性,這就要求各部門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要高度一致,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

      2學習成長維度

      學習成長維度主要是交工能力的維持與發展。教職工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前提,員工只有具備了勝任本職工作的能力,才能夠做好自己的工作。激勵、授權和協作是保證員工個人目標與學校戰略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績效審計平衡計分卡的設計當中,幾個維度之間具有聯系性。為實現最終的戰略目標,必須使客戶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必須為用人單位提供高素質、強能力的專業人才;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就必須預留充足資金,以保障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工作的順利進行;財務與資源合理利用和規范有序的業務流程緊密相關;學習與成長能力又為規范有序的內部業務流程提供持續動力。

      3改進高校績效審計建議

      3.1完善高校審計機構設置與人員配置許多院校并沒有單獨設立審計機構,或者審計機構與監察處、紀委、財務處合并職能的學校,都應該將審計機構單獨設立,從事相關的審計工作。該審計機構不隸屬于任何部門,直接受學校主要負責人的主要領導,同時,除直接向學校領導匯報工作外,還收上級主管審計部門與機構的業務指導,并報告工作。在工作中不受任何部門或者任何人的干涉,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做到獨立、客觀、公正,確保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逐步加強審計隊伍建設,聯合社會各界資源,擴大審計隊伍,改善審計隊伍結構。

      3.2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績效審計評價機制面對績效審計中的種種問題,解決的關鍵是建立一整套高校績效審計評價機制,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公平性。高校績效評價的標準是不斷發展的,不會一成不變。因此,相應的績效審計評價機制也要不斷補充和完善。高校的績效審計評價機制應該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這個指標評價機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短期目標,第二階段為中期目標,第三階段可根據高校審計工作的實際發展制定長遠目標,并在實踐環節做出適時調整。參考高校績效評價基本指標的內容,建立適合我國國情與省情的績效審計評價指標。

      3.3創新高校績效審計工作思路高校與企業活動以及行政部門的活動有所不同,高校主要運用財政投入和自身籌集來的經費來完成教學、科研活動,達到為社會培養大批合格的專門人才的目的,即是高校通過師資力量、校內設備、教學經費等進行投入,從而培養出一批高質量人才,產出一定的科研成果。高校通過強而有效的監督,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做好規劃,重視辦學效益。伴隨著績效審計在我國的逐步推廣和應用,各高校要轉變思想,創新工作方法,以應用財務審計為基礎,采用績效審計思想,加快建立起一整套績效審計防控機制,嚴格審計標準,更新工作思路。審計人員要熟悉績效審計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不斷推動高校審計事業的發展。

      績效審計范文第5篇

      1.審計的對象的比較

      財務審計的審計對象是財務收支的活動項目和載體會計資料。而績效審計是政府部門,或者是政府部門的附屬部門和企業單位。

      2.審計的目的

      財務審計的目的是檢查被審計部門的會計資料是否完整、真實,能不能與規定的預算吻合,但是財務審計得到的相關資料有限,必須有績效審計來進行完善,所以績效審計的目的就是幫助被審計部門分析出正確的管理決策,在保證資源投入合理的情況下高效率高標準的完成目標。

      3.審計的職能

      財務審計主要是評價和檢查事后的財務收支活動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具有檢查錯誤防止紕漏的作用,是屬于防護性質的設計,主要是起到監督的職能。績效審計主要是對別審計單位的各個方面進行檢查,找出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和薄弱的環節,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幫助被審計單位進行管理上的改善,主要是建設的職能。

      4.審計采用的方法

      財務審計一般方法是詳查法和抽查法,還有順查法和逆查法。具體方法是查詢法、復算法、函證法、審閱法等,專門的技術方法是抽樣審計法、內部控制測評方法、計算機審計方法。績效審計法相對比較復雜,主要運用的方法是調查研究和統計分析的技術方法,具體有邏輯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

      5.審計的程序

      財務審計的審計程序有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報告階段,績效審計的程序就是在這三個財務審計的程序上最后多了后續的審計階段。

      6.審計的標準

      而財務審計在審計時則采用相關法律以及公認的會計準則作為審計標準;績效審計的標準是相關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以及得到公認的管理實務。

      7.導向方面

      財務審計就是在歷史財務審計中發現問題。績效審計往往是注重關于被審計部門未來的發展。對二者各要素差異的比較更有利于我們從本質上清晰、準確的區分二者。

      二、績效審計與財務審計對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比較

      亚洲?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亚洲国色天香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亚洲啪啪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国产电影av在线网址| 亚洲av无码不卡久久|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久久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亚洲欧美国产欧美色欲|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好用| 亚洲酒色1314狠狠做|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va亚洲va欧洲va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18gay台湾男同亚洲男同|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少妇| 久久久亚洲裙底偷窥综合|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亚洲黄网站wwwwww|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日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亚洲成色999久久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导航|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中文成人网|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乱码|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 亚洲日韩国产成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