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沁園春長沙寫作背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從比較探究中發現問題
中學語文體裁多樣,風格各異,如何引導學生發現表面看來毫無共同之處的作品的共性,挖掘表面一致的作品的個性,從而揭示作品的區別與聯系,這是語文“比較?探究”教學的途徑。例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與酈道元的《三峽》和徐遲的現代散文《黃山記》,都是寫景的名篇,雖然對象不同,但抒寫山水卻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充分說明了作者對山水的感悟的確是心有靈犀,它們的“可比點”正是文章作者對山水云霧的抒寫的相似之處。教師在講解《黃山記》時引入《與朱元思書》及《三峽》進行比較鑒別,面對同樣對象的山寫作手法卻有異同,例如“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與朱元思書》)。“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而立”(《黃山記》)。這里吳文、徐文都不約而同地用到了擬人手法,以靜寫動的方法。再如酈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僅僅通過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方法寫出了三峽山高嶺連中間狹窄的特點,但是沒有使用擬人手法,原來酈道元的《水經注》是一本地理學著作,主要介紹我國的大江河流以及沿河風土人情,側重寫實說明,這樣的比較分析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會更加通透。
二、從比較探究中尋找區別
語文老師都比較重視和提倡“比較?探究”教學法。有比較才有鑒別,在鑒別中探究差異找尋原因,讓學生在比較探究中尋找規律,掌握寫作者的創作意圖、創作目的,借鑒他們獨特的創作方法。如,教師在講陸游與的《卜算子?詠梅》時常要做這樣的比較探究:相同點:(1)都寫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特點。(2)都表現梅花不與群芳爭春的特點。(3)都贊頌了梅花的高潔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點:(1)梅花的形象不同。陸游:寂寞凄涼、飽受摧殘,象征屢受排擠的主戰派。:傲寒俊俏、積極樂觀,象征革命者的堅貞不屈斗爭的精神。(2)感情基調不同。陸游:低沉孤高。:積極樂觀,充滿信心。通過比較,學生明顯加深了對兩首詞的理解,也學會了鑒賞詞的微妙意境。比較探究法可以說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的一種較佳教學法。
三、比較探究的效果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靠課內是遠遠不夠的,要給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提示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不斷擴大閱讀范圍。”為了圍繞教學大綱,也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可以選一些內容上、體裁上與課本范文相同、相近或有內在聯系的讀物,或者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作品進行比較探究。例如,在講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為了使同學們對蘇軾這位豪放詞的創始人有更全面的了解,可給學生推薦這位詞人的豪放詞的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獵》,并簡要分析,請學生比較探究二者有何細微的差別。教師可不失時機地將蘇軾的生平事跡貫穿其中,那么兩首詞的寫作背景也就非常明了。甚至教師可以讓學生把《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這首蘇軾的悼念亡妻的詞與前兩首詞比較探究,使學生從中悟出偉大的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蘇軾也有不朽的婉約詞作,從而在比較探究中更凸現出豪放詞的特點。另外,在同一文章中,也可以運用“比較探究”,對課文加以分析,如徐遲的《黃山記》第一段在寫黃山的險峻時“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而立”,仔細分析用“高風”而不是“高峰”,原來這三個詞都是順應了擬人寫山的需要,一詞一狀,全然是人的情狀。再如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見”而非“望”,東坡曾評曰:用“望”,便“神氣索然矣”,因為“見”是無意的,彼此之間,本自無心,不期而遇,它與表現詩人悠然、怡然的自由心態是一致的,“望”就差一點,因為其中隱含著主體尋覓的動機,這與表現隨意、恬淡、自由是相違的。經過比較探究,學生掌握了這些詞之間細微的差別,也明確了遣詞造句是為表達主題服務的意識。
四、“比較?探究”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注意點
(一)定比較探究點。這是比較探究教學得以展開的基礎。教學中的比較探究,首先必須考察所比較探究對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要么相同或者相似,要么相反,只有確定了比較探究點,才有可能開展比較探究。在講的《沁園春?長沙》一文時,教師可以與寫秋景的元代雜曲作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探究教學。經過比較探究,學生認識到這兩首詞有兩個共同點:第一,都是寫秋景。第二,都是即景抒情。明確相同點之后,再引導學生具體比較探究這兩首詞存在的相異點:《沁園春?長沙》描寫的是“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開闊雄渾、生機勃勃的畫面,作者的感情基調是積極向上的,同時也引起人們對當時如火如荼的工農革命運動的聯想。而《天凈沙?秋思》雖為千古吟誦的名篇,卻表現的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封建士大夫階層逃避現實、失望惆悵及浪跡天涯的旅人愁情,格調是消極悲觀的,遠沒有《沁園春?長沙》里所迸發的引人蓬勃向上的激情。由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調不一樣,因此,畫面呈現的色彩迥然而異。《沁園春?長沙》描繪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具有絢麗色彩的湘江秋景圖。《天凈沙?秋思》表現的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的蕭瑟凄清的意境。通過這兩首詞的比較探究教學,既調動了學生參與分析問題的積極性,改變了教師一味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又使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擴展了知識面,學會了比較分析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閱讀教學;文本細讀;方法
伴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和發展,教師要不斷運用新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成績。只是一些教師觀念落后,對語文過分重視字詞句篇,忽視閱讀的重要性,讓學生缺少細讀的體驗,阻滯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初中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刻領悟文本的思想內涵,體會文化的韻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閱讀教學的效率的提高。
一、感情共鳴的原則
作者在創作文本的時候,首先被情境所感動,然后才產生創作的激情,因此,閱讀文本的學生應該仔細品讀文本,深刻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的深情,和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初中閱讀教學的文本細讀,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激發學生產生和作者的共鳴。
二、初中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方法談
1.誦讀文本,領會文本蘊含的深刻的內涵
多讀和朗讀是細讀文本的前提。學生閱讀的時候,不能只重視反復閱讀,還要朗讀,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朗讀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的感情,領會作者表達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好的閱讀的環境和氛圍,帶領學生閱讀的時候要做到心口合一,融進自己的感情到朗讀中,有效地抒發作者的內心的聲音,感受人物的情感。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心細讀《我驕傲,我是一棵樹》,通過學生用心的細讀,探究作品中的深刻含義和作者的感情。此外,教師要避免朗讀的枯燥和單調,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例如示范朗讀、分角色朗讀、齊讀和配樂朗讀等。教師要以豐富的形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點燃學生朗讀的激情,激發學生產生朗讀活動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海燕》的時候,也要進行示范性朗讀,讓學生領會文章的情感,通過齊讀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感情的澎湃。
誦讀同默讀相比,在于心口合一,經過語言體會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動,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本,心口合一,用心體會每個字、每句話的感情。教師要指導學生細讀文本,不缺漏文章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教師要根據文本的特點,選擇不一樣的誦讀方式,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等,來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在范讀后就提出問題,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回歸文本、細讀文本,進行文本的推敲。
2.科學合理地切入文本的深處
文本細讀是個過程,也是方法,有著自己的操作技巧。教師在指導學生細讀文本的時候,找尋合適的切入點,可以收獲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找到恰當的切入點后,就可以對作品進行推敲,挖掘文本的深刻的含義,把握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例如,《孔乙己》的教學中,有這樣的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包含著很多深刻的問題。“站著喝酒”說明孔乙己非常窮困,找個雅座喝酒都不可能。“穿長衫”說明他不同于一般的人。“唯一的人”說明孔乙己不同于坐著喝酒的有錢的老爺,又不同于普通人,是格格不入的人。孔乙己在被人抓住偷竊后,狡辯道“竊書不是偷”。盡管他認識到自己可恥,卻不承認,有著封建文人的“骨氣”。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的成因。他的窮困表面是他偷懶,不求上進,更多的是折射出社會對封建文人的毒害。
3.文本比較,實現學生自我教育
文本比較是教師收集一些有共性的但不完全一樣的作品給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可以是同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一題材的作品。文本比較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量,提升學生的文學境界,提升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思考才能。例如,《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都是的作品,但二者的感情和內容不一樣。《沁園春?長沙》寫于1925年晚秋,這時候離開故鄉到廣州,經過長沙橘子洲,回憶起少年生活。《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同志在陜北地區從事革命工作,準備帶領隊伍開赴抗日前線。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了解資料,了解兩首詞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分析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通過文本比較實現對作者創作經歷的把握,體會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感,歸納出感情的主線。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引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偉大的魅力,體會文章的豐富的感情。只有細讀文本,學生才能夠深刻體會文字里的細膩的感情,才能感受中國文字的獨特的魅力,才能激發學生產生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水準。因此,通過比較閱讀,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4.還原文本的感情,提升學生細讀的質量
文本作者運用細膩的描寫、精準的語言和巧妙的結構來實現感情的鋪墊和升華,容易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所以,學生在充分閱讀后,教師要將文本中的情境和自身的直接和間接的經驗對文本進行細讀還原,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作者的意圖和感情,提升細讀的質量。教師指導學生經過細讀還原文本,對文本的精彩的地方有體會,渲染藝術效果,拓展學生的眼界。
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出文本閱讀的功效,積淀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語文 現代詩歌 教授 必要性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千百年來,在中國詩歌的海洋中,不但活躍著無數才華橫溢的詩人,而且無數光華奪目的佳作如春潮涌動,精彩紛呈,內容豐富,旨趣各異,讓讀者目不暇接,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中國詩歌以其短小精悍、內蘊豐富、見微知著、曲徑通幽的特點而深受讀者青睞。掌握詩歌文體特征,了解中國詩歌歷史,學習詩歌寫作技巧,發揚和繼承中國詩歌精神是當代青少年必須承載的使命。所以,現代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在高中階段學習詩歌知識,了解中國詩歌源遠流長的歷史,感悟中國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內涵,掌握一定的現代詩歌寫作知識是青年一代傳承中國悠久燦爛的詩歌文化、詩歌精神,讓詩歌發揚光大所必備的文學素質。
一、高考考查與課本選文的缺失
在以高考為指揮棒的高中教學中,一直存在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高考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至于其他的,老師能顧及當然好,若顧及不上也是沒太大問題的。這個現狀使得現代新詩在中學課本中的地位極其尷尬。
在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要求中都會有一條“請不要寫成詩歌”的規定,我們不能惡意地揣測出題者的意圖,但是作文要求中從未出現過“不要寫成小說、不要寫成劇本”這類句子,這本身就給學生和老師一個誤區:詩歌寫作本身是不被高考承認,日常的寫寫畫畫無傷大雅,但到考場上就要掂量其中輕重了。有了這樣一個指導,教師也會在潛意識里對新詩采取回避態度,進而壓抑學生寫作詩歌的熱情。除了作文,其他題型的考察也見不到新詩的出現,早些年,閱讀理解中還會出現鄭敏先生的《金黃的稻束》,其后就被命題者以新詩意蘊太深,考生不容易把握,而將新詩逐出了高考。
除了高考對新詩的“排斥”態度,新詩在中學課本中占據的位置和選文范圍也極為有限。在被廣泛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新詩僅占一個單元,并被安排在必修一的第一單元,其單元構成包括的《沁園春·長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以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其中,的《沁園春·長沙》雖然產生于1925年,屬于現代范疇,但是從其寫作方法上看,這是一首詞。編者也在本單元的單元提示中說:“這里選錄的一首詞,正好可以與新詩進行比照。”而且在目錄中將這首詞標上了代表自讀課文的“*”號,但是多數教師對此“視而不見”,他們從個人經驗出發,從政治導向出發,將的《沁園春·長沙》做了重點解讀,而新詩的教學便只是走走過場:讀讀詩作,介紹作者,講講背景,讓學生記一記詩歌主旨。這樣的教學無法讓學生對新詩產生基本的認識,更談不上讓學生燃起寫作新詩的興趣。
另外,就課本所選的三篇新詩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以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雖是新詩史上的名家名作,但并不能很好地詮釋編者所說“新詩的‘新’,是相對古典詩歌而言,‘新’在用白話寫詩,擺脫古典詩歌嚴整格律的束縛,比較適合表達現代人的思想感情”。這三首詩從寫作時間上看,都產生于建國前,無法很好地體現新詩與時代的相互呼應關系;從其情感傾向上看,一首說“彷徨”,一首說“離情”,一首說“苦難”,更傾向于古典詩歌,并未明顯顯示出新詩在表現“現代人的思想感情”上的優勢;從意象選擇上看,“丁香”“云彩”等都屬于傳統意象,并未出現有明顯現代氣質的物象。而且這三首詩的選擇雖然破除了“革命”“階級”話語的影響,但在風格選擇上,更傾向于陰柔優美,而缺少了年輕人所需的剛硬勁健。
二、激發起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
在中學語文的教學中,如何加強對現代詩歌教學這個薄弱環節的強化,培養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呢。詩歌教學的傳統模式就是:教師費盡口舌地對一首詩全面分析講解,但卻把本來完整、優美的詩歌給肢解得支離破碎。即使是這樣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參,做唯一不變的解讀,使一屆屆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同時,學生也并沒有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反而對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無味,因此逐漸喪失了學習詩歌的興趣和熱情。詩歌教學嚴重脫離詩歌本身,不進行美的賞析,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只會造成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想學的局面。
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教材選編的課文少,教師不夠重視,學生接觸不夠多等方面。而實際上詩歌以其思想深刻,意境優美,節奏明朗的特點,深受高中生的喜愛;這又為現代詩歌的教學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所以我認為只要教師對現代詩歌的教學予以足夠重視,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引領得當,點撥恰切,是可以教好現代詩歌的。激發起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濃厚興趣,是教好現代詩歌的前提。
三、用語言帶領學生進入詩人心靈的陣痛
詩歌是語言藝術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純美妙的文體。黑格爾說過:“詩是作者靈魂的一次痛苦的經歷”。在課堂上,我們作為靈魂的引導者,又能否用語言帶領學生去體驗詩人那樣一次靈魂的痛苦經歷呢?詩歌教學的重點是品味語言,體驗情感,適當傳授知識。
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將學生引入詩人的世界中,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以《再別康橋》為例:第一,作者徐志摩是為了藝術,為了自由,為了美而活著的。作為一個詩人,他注定像蠶一樣用生命結成雪白的繭,在繭成的那天羽化飛升而去;作為一個詩人,他也注定像荊棘鳥一樣,銜著銳利的荊棘,在只有一彎新月的夜晚,不斷為理想而鳴唱,直到滿嘴鮮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終了。第二,徐志摩重游英國。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漫步于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沒有人認識他,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揮筆寫下了《再別康橋》這首詩。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如果了解了這些背景,我想,對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知人論世”之后,學生接下來就要進入角色,將自己化為詩歌生命的一部分,當自己的靈魂與作者融為一體時,你也似乎回到當時那樣一個寫詩的情境中去,與詩人產生共鳴,這樣才能在學習詩歌時體會到詩人的喜怒哀樂,此時的你,對詩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有了較為獨特的視角去思考這首歌。
四、讓詩歌教學烙下青春的印痕
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所以,詩歌是美的存在,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一個人一生中不可或缺。朱光潛先生認為,讀詩“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詩歌以它豐厚的人文特性潛移默化的敲擊著我們的心靈世界。對高中學生而言,學習詩歌是對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認知體系的一次美的洗禮。詩歌教學,就是把美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里,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重視詩歌教學。筆者認為美讀是詩歌教學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學生面對自己喜歡的詩歌作品,忘情地搖頭晃腦,聲請并茂地朗讀,會給學習者帶來身心的愉悅。“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美的東西有著迷人的魅力。你不需要過多分析,只要帶著學生走進詩歌,用心感悟會心輕吟,將會收獲太多豐富而美好的情感。高中語文教師平時可以多組織一些詩歌朗誦比賽,朗誦篇目不限,朗誦形式靈活多樣,可配樂,可配舞蹈,可幾人同時朗誦等等。學生選定好內容后,可能會為表現得與眾不同,收集各種音像資料,想方設法豐富道具,并為比賽擬定主題。在過程中同學們肯定會表現出高漲的熱情、別出心裁的創新精神。學生的青春會因詩歌而激情飛揚!我筆寫我心,在高中現代詩歌教學中,可以多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作。讓他們因為詩歌而抒發真摯之情,抒發高尚之情,抒發優美之情,抒發高潔之志,表達他們心中最真實最純真的情愫。
希望“一切為了高考,一切服務于高考,一切服從于高考”成為高中學習生活的過去式。我們期待新詩教學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中能夠增加比重,能夠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亮點,也能成為高考的必考內容,讓現代詩歌的光芒能真正照耀我們的語文課堂。在語文教育界、教材編寫者和詩歌界這三個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語文教師的積極推動下,為渴望讀詩、喜歡寫詩的中學生提供更多更適合的作品,為他們美好的青春年華注入亮麗的詩歌元素。
【參考文獻】
1.李潤霞:《談中學語文中的現代詩歌》,《天津教育》,2003.11.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新課改 教師 主動性 創造性
高中語文新課改倡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創新教學模式,堅持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內核,通過組織各種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不斷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和自主意識,使學生們在課堂上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我國傳統的高中語文課堂普遍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按照課文順序進行理解,在考試之前組織學生們進行背誦。這種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更難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績。所以在新階段,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學生們的整體學習水平。本文試通過分析三種新型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希望為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引進“微課”模式,發揮教師主動性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們錄制一個幾分鐘的小視頻,在小視頻里面對所要講述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闡述,使學生們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促進后面教學內容的學習,提升學生們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
例如,在講高中語文(人教版)《我有一個夢想》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讀文章,掌握文章中多次使用的修辭手法,分析馬丁路德金的演講特點,結合他的身世背景,感悟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先給W生們播放一個自己提前制作好的小視頻,在小視頻里面講述了本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即“馬丁路德金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一個演講?他希望用什么樣的方式去爭取平等和自由?這個演說的藝術特色是什么?對受壓迫的黑人民族有什么影響?”教師給學生們展示了小視頻之后,學生們基本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了大致了解,對演說的結構也有了一個宏觀的印象,便于后面的整體感知。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們分析馬丁路德金的身世背景,以及他生前采取的一些爭取平等和權利的措施,給學生們分析整片演說的行文結構和語言特點,很輕松地就完成了教學目標。“微課”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了學生們的興趣點,活躍了課堂氛圍,使學生們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高效學習語文,從而提升了學生們的整體學習水平和認知能力。
二、合理使用多媒體,發揮教師創造性
多媒體課件教學法作為一種新時代的教學方式,以其特有的優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們展示動態的圖畫、優美的音樂和形象的視頻,提升學生們的課堂參與程度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們的創新思維,促進了課堂的高效進行。
例如,在講高中語文(人教版)《沁園春?長沙》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分析作者的身世背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分析具體的描寫意象,對本詞進行鑒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多媒體上先給學生們播放《沁園春?長沙》的視頻剪輯和課文的錄音,使學生們用心感受作者所描寫景物的特點,體會作者描寫的獨到之處。這種視頻剪輯的播放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學習興趣,把學生們的思緒帶到了課堂中來。之后教師帶領學生了解的寫作背景和當時的時代特征,其次帶領學生們找出整首詞的寫作線索“立、看、悵、問”,并分析具體的意象,體會作者的表達用意,即“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切贊美以及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由于多媒體的教學模式是學生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了學生們對課堂的整體參與性,融入到課堂活動中來,促進了學生們的有效學習。
三、設置具體教學情境,發揮教師主動性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由于一些課文的主題比較復雜,學生們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們設置一些具體的、可觀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們更直觀的教學表達,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
例如,在講高中語文(人教版)《故都的秋》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讀整篇課文,通過尋找一些具體的意象,分析作者是怎么樣來描寫故都的秋,同時如何把故都的秋與南國進行對比,從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給學生們展示出有關“故都的秋”和“南國之秋”的精美畫作,使學生們進行欣賞,同時找出一些不同點。之后教師給學生們講述文章每一段的具體段意,理解整篇文章的含義。另外帶領學生們理解“故都之秋”所賦予的情感內涵,體會作者“用襯托,取景,語言藝術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擔憂之情。”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們設置具體的、可觀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們在可見的、可觸摸的教學環境中深刻感受所講課的具體內容,從而促進學生們的理解,提升學生們的整體感知度,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語文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給學生設計新型的適應時代需求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首先,引進“微課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促進有效教學;其次,合理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即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們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畫、音樂和視頻,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而輕松達到教學目標;另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給學生們設置具體的、可觀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們在可見的教學環境中感受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們的認知能力和分析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要完成一節完整的語文教學,一方面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給學生創設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學生們的積極配合和主動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劉玲雙.淺談新形勢下的高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5,(08).
一、我們要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課,聽清楚老師提問的內容。
美國教學法專家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提問”包含兩個方內涵:“問什么”和“怎樣提”,即提問內容和提問方法。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根據老師的問題,主動思考。
一般情況下,老師的問題材料都來源于課文,所以認真預習,熟悉課文是主動思考和準確回答的基礎。要知道老師從課文材料中挖掘出來的問題,都是在把握住課文知識點與能力訓練點的基礎上設問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細讀課文的習慣,邊閱讀邊思考邊勾畫文章中的有效信息。
二、要善于聯想和回顧,注重挖掘與已學課文的聯系。
老師提出的問題是寫作技巧上的設問,那么,我們就應該將自己的思維觸角延伸到以前學過課文,回顧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用過相同的技巧,這樣,既能收到的是“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又能準確地回答問題。例如:最近,我在教學王勃的《滕王閣序》第二段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結合第二自然段,分析作者運用了那些表達技巧來描寫滕王閣的景色?問題拋出后,很多同學都感到很茫然,多數同學受思維習慣的影響,首先不假思索地從修辭角度人手,心中沒有答題思路和答題規范。其實對于這個問題,相似的類型題或文章,之前已經講過好多,比如學生可以聯想和回顧《沁園春,長沙》,在描繪湘江秋景時,不斷地變化寫景的空間順序,由遠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到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寫景的角度也不一,既有仰視鷹擊長空,又有俯視魚翔淺底;寫景有動有靜;又巧妙地運用了擬物的修辭手法,色彩絢麗,紅綠輝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色彩絢麗的湘江秋景圖。學生在分析滕王閣的壯美景觀時,就可以結合《沁園春,長沙》的思路,從寫景順序、寫景角度、寫景技巧幾個角度加以分析。
三、知道老師課堂提問的分類和各類問題的特點。
一節語文課,既有知識性的積累訓練,也有語文能力訓練,訓練量輕重不一,所以老師的提問一般分為六類:回憶性提問、理解性提問、分析性提問、綜合性提問,評價性提問和運用性提問。不了解這一點,常常會答非所問。
(一)、回憶性提問常見的提問內容有:作者,朝代,選自何處,修辭,文體知識,重點詞義,實詞,虛詞等。如:文章主人公是誰?回憶有關蘇軾的文學常識?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這類問題屬于知識性積累。其特點是問題簡單,答案具體,思維量較小。
(二)、理解性提問常見的提問內容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問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整體感知課文。例如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1、文中出現了哪些重要人物?2、情節分為兩大部分,上課之前和上課之間:上課之前寫了兩處地點,分別是哪兩處?上課之間,講了哪些內容?教師是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回答這類問題首先必須對課文內容有了清晰的理解,在把握整體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回答。
(三)、分析性提問。閱讀理解的基本過程是分析與綜合,分析字詞句段要注重知識與能力相結合,教師提問時會找出知識與能力之間的紐帶——帶有規律性的知識進行提問。例如魯迅的《祝福》一文,教師會問如下問題:1、課文寫了祥林嫂幾次到魯鎮,外貌上有何變化?由此看出她怎樣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分析)2、小說中出現幾次“祥林嫂,你放著罷。”聯系語境思考分別是什么意思?(語境義分析)3、魯鎮與賀老六家所在的賀家填的生活習俗有何不同?作者描寫它用意何在?(社會環境比較分析)。當我們了解了提問的類型,就可以針對不同的問題進行思考,然后回答。
(四)、綜合性提問。綜合是閱讀理解的核心,只有綜合才能把握中心,進而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老師課堂的綜合性提問常常從以下三種途徑入手:1、從內容入手,主要有從解題入手,從分析背景入手,從分析人物形象人手,從分析主體事件入手,從思路脈絡人手等等;2、從結構入手;3、從表達方式和表現技巧入手:如從分析抒情議論入手,分析對比映襯入手,分析折射暗示等。以《祝福》為例:1、祥林嫂是一個被侮辱受損害的舊中國勞動婦女形象,課文是怎樣寫她一步步被社會吞噬的?她的死根本原因是什么?(主題探討)2、小說先寫祥林嫂的死,再寫她在魯鎮的幾次到魯鎮,有何好處?(思路研習)3、小說中多次寫了祥林嫂的眼睛,試分析其作用(寫作技巧)。了解了設題方式,思考和解答就有的放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