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寫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詩歌 新課標教材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8(a)-0190-01
在上這個單元之前,我曾和幾個同事談論過這個單元的教學,大家都覺得難于下手。都認為學生的素質低、基礎差,很難按教材要求開展活動。我也深有同感。所以,我在備課時,也給自己定下了目標。這個單元只要能讓學生大致了解閱讀材料里的詩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這些詩歌就行了,反正考試也只考這些,節省下來的課時用來進行其他訓練。哪位畢業班老師愿意浪費時間去上考試不考的內容,讓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呢?
然而,更湊巧的是此次會東縣成立第二屆中心教研組,我也榮幸地成為中心教研員,還要為此次活動上一節公開課。我的課程剛好到這個單元,于是我大膽地設計了教授新詩的課。設計的初衷是:首先分享欣賞詩歌;然后教學生模仿寫詩,同時教給修改的方法;再放手讓學生自己寫詩,抒發心中感想,最后讓學生欣賞詩歌,學會評價。教學過程循序漸進,由易道難。遺憾的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細節處理不當。比如剛開始的分享欣賞詩歌,學生能夠的朗誦還不夠到位,老師還應該給以示范,在教授仿寫時,指導還應該更細致些,方法應該更靈活些,在修改詩歌時時間還應該更充足些。特別是板書違背了初衷,本來要讓孩子們把自己仿寫的詩句和老師的連成一整首詩,由于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而讓板書友欠缺。不過本課時的教學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孩子們稚嫩的筆寫出了讓人驚嘆的詩句:
我想(耿向早)
我想是一棵茂盛的樹
給無家可歸的動物 筑一個溫暖的家我想是一條清澈的溪
給口渴的人
掬一杯清涼的泉水
我想是一只犀利的筆 像魯迅那樣
用筆懲惡揚善
無論我是什么 無論什么是我 只要對世界有用 我就無比快樂
童年(劉媛媛)
童年——如舒坦的水牛背 永遠樂悠悠 給我帶來無限的歡樂
童年——如一罐甜甜的蜜糖 儲藏著我和小伙伴的歡樂 慢慢品嘗回味無窮
童年——幸福甜蜜的童年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如潮水般涌來似流水般逝去
植樹人(敖梅)
一條蜿蜒的山溝 蔓延著荒涼 茫茫的沙漠 橫亙在大西北
一位矍鑠的老人 扛著鐵鍬 帶著干糧 在沙漠中植樹
十五年啊 整整十五年 辛勤的勞動 艱苦的耕耘 細心的呵護 沙漠變綠洲
老人用自己的生命詮釋著自身的價值 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
愛(李楊)
在媽媽的呵護下 我慢慢長大在爸爸的關愛中 我漸漸懂事
歲月的流逝 我明白了——愛是爸爸嚴厲的批評 愛是媽媽嘮叨的叮嚀
愛是爺爺慈祥的笑臉
愛是奶奶口袋里的糖果 我是在愛的蜜罐中
長大的孩子 我也會用蜜罐般的愛
回報社會
致刺猬(劉偉)
我喜歡你們 小小的四只腳尖尖的鼻子 多刺得身軀雖然也會做壞事
不能跟人親近 可我還是喜歡你們
如果我到了你們的王國 一定要你們 洗臉、洗手自己打洞
還要教會你們 自己勞動 不要去偷瓜摘果 我要給你們
介紹個朋友 它的名字叫烏魚讓你們比賽生活 祝你們比賽快樂
小刺猬 我會同你們做朋友
那么怎樣引導孩子們寫詩呢?我提出的四個字是:先仿后創。仿寫是第一學段孩子學習寫詩的最重要的一種方法。
說到仿寫,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曾給一位非常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寄過我編輯的一年級孩子的詩歌仿寫集,結果,他在回信中對我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認為孩子們的詩作純粹是對名家名作(包括他自己的詩作也被我們的孩子仿寫了)改頭換面的抄襲,然后冠冕堂皇地署上自己的名字。他說:我們都是教育者,我們首先要誠實,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誠實。
我在回信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我是誠實的,我在序中就明確指出這本詩集是仿寫集;其次,我的孩子們也是誠實的,他們仿寫的過程,不帶一丁點兒的功利性,他們的詩作是在反復咀嚼品讀名家詩作的基礎上(在這里,讀名作成了詩意的生發點,是不可忽略的環節),然后再在老師精心創設的仿寫情境中,在生生思維交流、碰撞的一剎那捕捉到的。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只是在蹣跚學步、牙牙學詩的最初階段,因為自身言語儲備不足,借助了名家的語言句式而已,而其間充滿童稚的想象與意趣卻是孩子們自己發現并捕捉到的,這想象、這意趣往往比名家的原作更有童趣、童味。
我曾經教孩子們仿寫《搖籃》, 原詩是這樣的: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大海是搖籃,搖著魚寶寶。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花園是搖籃,搖著花寶寶。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在我的啟發引導下,孩子們寫出了:鍋兒是搖籃,搖著米寶寶。水兒輕輕翻,米寶寶睡著了。書柜是搖籃,搖著書寶寶。門兒輕輕關,書寶寶睡著了……這米寶寶、書寶寶是那么地活靈活現,那么地可愛!我認為,語言、句式對兒童詩來講固然重要,而童稚的想象與意趣才是兒童詩的靈魂所在,對生活的敏銳感悟與發現,對讀詩、寫詩的熱愛才是我們兒童詩教學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如果能夠站在這一立場上看待孩子們的仿作,看待仿作下面歪歪扭扭卻寫滿自信與向往的小詩人的大名,我們偉大的兒童文學家、我們睿智的教育研究者,我們對孩子是不是該有更多的寬容與鼓勵呢?
前晚在家里準備行裝的時候,我家先生塞給我三本書,要我在此次行程中看完。我看的第一本書是韓國前總理張澤相的三女兒張炳慧博士寫的《好孩子的成功來自媽媽1% 的改變》。她在談到基礎教育的三個原則時,這樣描述:創造力和理解力是孩子重要的基本能力,像這些基本能力是要靠持續的努力和反復的學習形成的。其方法可以從現在我們認為不好而遺棄的教育方法里找到。其中的第一點就談到,要通過模仿培養創造力。
她說,“模仿”這個字眼,在大家的認知里,總被認為是不好的,可是,沒有模仿,人就不能發展。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始于模仿。從小孩子看到大人使用湯勺吃飯,會跟著學習,甚至畫畫、寫小說等,這一切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而且模仿并不是單純地只限于跟著別人做而已。
由于通過模仿,學到了能力,并提高了自己的實力,最后加上自己的想法,善于模仿的人終于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所謂的創造力,并不是想的那么簡單形成的,但也不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困難的事。其實,它是在模仿別人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因此,在第一學段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的老師千萬不要害怕重復,要鼓勵創新。
今天的詩歌寫作課,孩子們完全開始于模仿,但從最后展示的四首孩子們的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已經在仿寫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創造。第一首和第二首在結構上有相似,又有不同。
第一首:云兒寶寶變魔術,變成小魚吐泡泡。云兒寶寶變魔術,變成小豬打呼嚕……云呀,云呀,你真會變魔術。
第二首:云兒寶寶變魔術,變成小花噴噴香,變成小兔蹦蹦跳,變成小鳥喳喳叫……云呀,云呀,你真會變魔術。
第三首是整合老師出示的第一首和第三首范詩寫作而成:云兒寶寶變魔術,變成小豬打呼嚕。小豬啊,快下來吧!地上美食多,地上朋友好,地上才是你的家。
第四首孩子的創造力就更強了,她是這樣編的:云兒寶寶變魔術,變來變去變大樹。叫來小猴蕩秋千,請來小鳥唱支歌。云兒寶寶變魔術,變來變去變汽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老師善于激發,是完全可以通過模仿來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的。
再者,仿寫是在仿說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堂上,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地相互啟發,連綴成詩,寫詩就變成了一種非常有趣的文字排列游戲,對孩子們來講又有什么難呢?
另外,試教的時候,有老師擔心地向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現在都在講語用,語文課都要對文章的寫法進行分析揣摩,講究一課一得,而你這節課,只是讓學生讀了幾遍范詩,什么詩歌特點都沒講,學生只是練了仿寫,其他的什么都沒學到啊!
語文教學強調語用真的沒錯,我們長期地積累語言為的就是能靈活自如地運用語言。但是在一節課里就要學會某種方法,達成一個目標,我認為太過功利了。孩子對語言的積累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運用語言更需要切合的場景、心境等。所以我認為,時下很多閱讀課不管有沒有必要,上到最后一定有這樣一個環節:作者是怎么寫的?運用的是什么方法?然后不管學生原先有沒有學過這種方法,這種方法讓這個年級的孩子學習運用合不合適,最后都會設計一個相應的寫話練習。更加離譜的是,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例子(該老師在講此課例時還當做精彩范例來講):五年級上冊課文《釣魚的啟示》,其中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于是老師讓孩子們好好地體會了一番這樣寫的妙處。學了之后不是要用嗎?這一單元的園地里有一個看圖寫話的練習,內容寫的是兩個孩子走在放學的路上,經過一個垃圾桶的時候,看到很多垃圾掉在了垃圾桶的外面,于是他們一個撿垃圾,一個寫標語:文明只差一步。這樣的內容本身就不切合現在學生的生活與認知,是應該刪掉的學習內容,老師卻拿來大做文章,讓孩子運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開始兩個孩子走在路上,天氣是陽光明媚的;接著,兩個孩子看到垃圾桶外面的垃圾后,瞬間烏云密布,連老天都生氣了;最后兩個小朋友做完了好事,天更藍了,陽光也更明媚了。老師引導孩子大肆抒發虛假情感,學生方法用得越到位,離我們作文教學的本真目標就越遠。
并且,我認為,對一、二年級的孩子講詩歌有什么特點,然后記住那些很抽象的特點,對寫詩是一點幫助都沒有的。寫詩就像學游泳,你扎扎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帶孩子們去寫了,隨著年級的升高,孩子們自然慢慢地就會心領神會的;然后你再跟孩子們講講詩歌寫作其實也是有一些方法的,可以試著用這些方法寫一寫,對孩子的寫作也是有幫助的。
今天這節課,我什么詩歌特點都沒講,但是孩子們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根據第一首范詩進行仿說的時候,一個學生這樣說:小蝴蝶啊,下來吧。地上花兒香,地上蜜兒多,地上朋友多,地上才是你真正的家鄉。
我聽了,馬上告訴她:我們寫詩的時候,用詞最好不要重復。“地上蜜兒多”和“地上朋友多”“多”字重復了,可以換一個字,最后孩子們改成“地上朋友好”。
根據第二首范詩仿說的時候,一個孩子這樣說:風兒吹過,跟它招手。鳥兒飛過,和它玩耍。我聽了,夸獎了她,說她已經注意用詞不重復了,很有詩人的潛質。
孩子們初次學習作詩,所以很多孩子在說的時候習慣于說長句子,我就告訴他,可以把句子說得簡潔一點。一個孩子說:“云兒寶寶變魔術,變成了一棵大樹,小猴子在樹上蕩起了秋千。”我將它改成“云兒寶寶變魔術,變成大樹,猴子樹上蕩秋千”。而班里的一個小女孩改得比我還好,就是上文展示過的:云兒寶寶變魔術,變來變去變大樹,叫來小猴蕩秋千,請來小鳥唱支歌。說明孩子們已經開始注意錘煉自己的語言了。
所有這些所謂的詩歌寫作知識,應該讓孩子們有一個自悟的過程。因此,我認為第一學段的詩歌仿寫教學應該多關注內容的開發,少關注形式的習得。
在來這兒的路上,我唯一擔心的是,我有沒有能力打開孩子的想象之門,孩子們會不會大膽想象,踴躍發言,我有沒有把課上到孩子們的心里去,孩子們的小眼睛有沒有因為我的課閃閃發光。今天,我很高興,孩子們的表現是那樣出色。
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在這么美的興義市,我在孩子們的心田播下了一顆詩的種子,然后期待著它發芽、長葉、開花!
附教學設計:
云兒寶寶變魔術
一、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云的千變萬化,仿照詩歌范例創作詩歌。
二、教學流程
1.激發單一想象仿寫詩歌
師:小朋友們, 有一個小寶寶特別喜歡變戲法,他是誰呢?快看,是――
(以下環節師逐幅出示畫面。)
生:云寶寶。
師:云一會兒變成――
生:山羊。
師:一會兒變成――
生:鞋子。
師:一會兒變成――
生:蝴蝶。
師:一會兒又變成――
生:風箏。
師:云這么會變,所以,許多詩人都特別喜歡寫云。當云兒變成一群小白羊,在藍天上自由嬉戲的時候,詩人就這樣寫――
出示詩歌:天上一群小白羊,/有的站著有的躺。/ 小白羊啊下來吧,/ 不要在天上著了涼。/ 地上水兒清,/ 地上草兒肥,/ 地上才是你們的家鄉。
(指導學生讀好詩句。)
師:當云兒變成一雙雙鞋子的時候,詩人又這樣寫――
出示詩歌:云是走動的鞋子。/走過高山,/ 走過大海,/ 走過草地,/ 走過果園。/ 輕飄飄的鞋子,/ 走過的路,/ 一點痕跡也沒有。
(指導學生讀好詩歌。)
師:當云兒變成一只小蝴蝶,在天上飛來飛去找不到同伴的時候,小朋友們,猜一猜,詩人又會怎樣寫它呢?這是詩人寫的詩,誰來把它補充完整?
天上一只小蝴蝶,
拍拍翅膀飛呀飛。
小蝴蝶啊,下來吧,
――――――――――――――,
――――――――――――――,
――――――――――――――,
――――――――――――――。
(師生合作編詩。)
師:當云兒變成一個風箏在天
上慢悠悠地飄動的時候,詩人又要寫
詩了――
云像飄動的風箏。
飄過――――――――――――,
飄過――――――――――――,
飄過――――――――――――,
飄過――――――――――――。
風兒吹過,
――――――――――――――。
鳥兒飛過,
――――――――――――――。
(師生合作編詩。)
師:小朋友們說的詩句多美啊!現在請你選一首連起來說一說。
【評: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老師讓云寶寶變了四次,分別是小白羊、鞋子、小蝴蝶和風箏。其中寫小白羊和鞋子的詩作是范例,是學生閱讀欣賞的對象;寫小蝴蝶和風箏的這兩首詩不完整,類似填空,是老師有意降低坡度讓學生仿寫詩句,初嘗創作的快樂,增強作詩的信心。】
2.激發多重想象仿寫詩歌
師:小朋友們,云一會兒變群山羊,一會兒變只蝴蝶,一會兒變雙鞋子,一會兒又變個風箏,它真是一個魔術師啊!老師也寫了一首詩,誰來幫我讀讀?
出示詩句:云兒寶寶變魔術。/變群山羊,/ 吃吃青草散散步。/ 變只蝴蝶,/拍拍翅膀翩翩舞。/變雙鞋子,/親親腳丫探探路。/ 變個風箏,/ 搖搖腦袋耍耍酷。/ 云呀,云呀,/ 你真會變魔術。
(指導學生朗讀。)
師:小朋友們讀得真好,表演得也很不錯。其實云兒不止會變這四樣東西,它還會變好多好多東西呢!看,云兒都變成什么了?
(師出示四幅圖,分別是:小魚、小花、小豬、小鳥。讓學生仿說詩句。)
師:現在咱們開始說說這圖上沒有的東西。云兒還會變成什么在干什么呢?看誰最會想象。
(激發學生大膽想象,仿說詩句。)
師:我們一口氣說了那么多,大家說累了吧?說累了,咱們就開始寫。請大家拿出詩歌創作紙,開頭與結尾老師已經幫你寫好了。中間這幾句,請小朋友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來寫一寫。
云兒寶寶變魔術。
――――――――――――――
――――――――――――――
――――――――――――――
――――――――――――――
――――――――――――――
――――――――――――――
――――――――――――――
――――――――――――――
云呀,云呀,
你真會變魔術。
(生寫作,寫好的學生站起來練讀自己寫的詩,隨后指名幾位學生配樂朗誦自己寫的詩。)
常常趴在桌子上,咬著筆管
醞釀那么一點兒稠密的情緒
詩的浪漫中我學會思索
走出詩歌,我輕輕牽住幸福的手掌
天空是一雙巨大的翅膀
在我的詩里,卷曲高處的風
瀑布是美麗的姑娘
在我的詩里,翹首與空蒙之中
每一朵花里都住著花仙子
蜜蜂蝴蝶,是他出嫁時的伴娘
每一顆星星都是一個傳說
以冥想的節拍,輕叩我的窗扉
我是個愛寫詩的孩子
我的幻想攀升·凝聚·降落
遍地是靈感的清泉
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詩歌而言,現代詩歌似乎更難理解,也更難講解,所以“讀不懂”“講不好”的問題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普遍存在,現代詩歌教學也成了很多教師頗感棘手的難題。
一個詩的國度,竟然沒有了詩,沒有了激情應該屬于詩的年齡的青少年不愿讀詩,也讀不懂,這是何等觸目驚心的事情!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一方面是文體的陌生轉換。語文課堂分析講解的多是實用文,以及少量的文學作品,這些文章至少在文體方面的概念表述上有相近之處:中心、內容、材料、層次、表達方法……而詩歌在文體方面的概念上的表述是分行、省略、押韻、意象……加上現代詩歌風格多樣,的確造成很大的閱讀難度。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閱讀習慣。其他文體是朗讀,詩歌是涵詠其他文體抓材料歸納中心,詩歌是從意象中捕捉感情流程等毒他文體對語言、感情、技巧的要求不如詩歌高。再者,教師的學識修養也有所欠缺。許多語文教師對詩歌的認識是陳舊的、過時的。他們對詩歌的了解還是大學教科書《文學概論》里得到的知識。然而,時代在發展,詩歌理論也在發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語文教師平時對詩歌的閱讀、寫作也是不多的。因此,遇到詩歌篇目,就感到不太好掌握備課的尺度,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現代詩歌的比讀審美
把詩歌放在不同的參照系中進行對讀,是能夠讀出新意的。這些閱讀與比對.可以在中外古今詩作之間,可以在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間,也可以在不同作者同類作品之間,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比如徐志摩對于康橋,曾寫有幾篇詩文。教師講解《再別康橋》時,就可以結合徐志摩的另一首詩歌《康橋再會吧》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就其中相應的河橋、水波、青草、云彩、鐘聲等意象進行比較,了解其散文和詩歌,采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表達出不同的美學效果。再如,穆旦的《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可以將其跟艾青的詩《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比較。如兩首愛國詩篇不僅寫作背景和主題相同,而且在藝術上相似,都選擇了悲涼凄清的意象來表達祖國的苦難和人民的痛苦。風格上卻相異,艾青的詩自然曉暢而不流俗,感情熱烈而不做作穆旦的詩濃郁頓挫而不悲觀,含蓄蘊藉而不晦澀。
三、現代詩歌的比讀探究
一首現代詩的解讀往往是多元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閱讀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這些問題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學生去擁有個性化的解讀。如對何其芳《預言》詩中“年輕的神”的理解,有理解為春天的使者,有理解為飛逝的時光,也有理解為詩人夢中的愛人。教學中,我們應當指導學生反復吟誦,結合詩的相關背景,談談自己對上述詮釋的理解,甚而提出自己的新解。卞之琳的《斷章》和鄭愁予的《錯誤》都有多種解讀,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新的聯想、新的評價。卞之琳說《斷章》是通過形象的畫面著重表達“相對”的意思,如果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讀,是否可以這樣說:詩人透過旁觀者的眼睛,寫出“人”對“情”的無奈,及“情”對“人”的捉弄?客觀的鋪敘中隱隱細味出淡淡清愁,以及詩中你、我、他三方面的關系?而鄭愁予的《錯誤》,一般認為是一首愛情詩,而聯系作者身世及背景,我們還能對詩的主旨產生其他聯想或許是作者通過對大陸生活一段舊情的追憶,抒寫與親人久別后產生的一種惆惆悵心情等等。
四、現代詩歌的創作實踐
許多作家是從愛好詩歌逐步走向文學殿堂的,詩歌還在潛移默化中對提煉語言的簡潔、營造場景的氛圍方面起了作用。因此,我認為,中學生寫詩好處不小。經過教學實踐,我還發現如果指導得法,中學生是可以寫出好詩的!
那是一張照廢了的相片,甚至都沒見到相片的面,有的只是當初照相時的場景和當時懵懂的少男少女。或許那張作廢的相片早以注定了故事的結局:不久以后的各奔東西,更遠以后的天各一方…
那是一張葬身火海的字條,甚至記不清楚字條上的內容,有的只是那場失約了的邀請和以后那些斷斷續續的夢境…
那是一首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不明白為什么所有的事都不能善始善終。甚至沒有背全詩歌的內容,有的只是節幕的取消和后來的形如路人…
那是一次蠻不講理的強留,那是一份很值得珍惜的友誼,那是三年來多少個日日夜夜的朝夕相伴,那也是一場無法預知的苦樂年華戲。甚至來不及想該以怎樣的方式告別,就留下一個傷心的背影和如今沉默到有點尷尬的碰面…
那是一首陳奕迅的《愛情轉移》把一個人的溫暖轉移到另一個人的身上,把上次放的錯反省出夢想…那是多少兩個人之間的小秘密,那是個多么可愛的女孩…只是,如今的忙碌生活是否還是讓她依舊好煩…
那是一次不知是對是錯的選擇,那是一個失敗的結局,那是一個知冷知熱的大姐姐,那是一次陪我逛街到腿疼的長途旅行…只是,未來的路我們該怎么去走…
那是一次毫無樂趣的北京之旅,坐在通往北京的火車上,看著車窗外一路后退的風景,不由的想起了梁靜茹的《會呼吸的痛》哼你愛的歌會痛,恨不懂你會痛,想見不能見最痛…想起那段日子同桌沒日沒夜的學這首歌,想起她流的淚受的傷…只是,后來的她為自己贏得了一個未來,我卻還在迷茫…
坐在北京的地鐵上,腦海中浮現出孫顏姿的《遇見》我遇見誰會有怎樣的對白,我等的人他在多遠的未來,我聽著風來自地鐵和人海,我排著隊拿著愛的號碼牌…是啊,我等的人,我想要的幸福,還在多遠的未來?還在多遠的未來?,后來的她為自己贏得了一個未來,我卻還在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