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錯別字廣告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那么對于這種諧音廣告現象我們該怎么看待呢?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利用諧音造的詞也不例外。他的利與弊就像一把雙刃劍。我們先來談談他的益處:
1.引發聯想,激發興趣,方便受眾記憶
這樣的宣傳使得產品的功能一目了然,使人容易產生聯想,達到宣傳的目的。 如:
“默默無‘蚊’”(一則隱形紗窗的廣告)。“默默無‘蚊’”說明自動隱形紗窗造型隱匿,不外露,又可將蚊蠅、飛蟲等拒之窗外。廣告突出了隱形紗窗的特點與功用。
中意空調的廣告“中意空調,終生無‘汗’的選擇”。字面是說使用中意空調,一生也不會出汗;本義是說使用中意空調,一生也不會感到遺憾。這則廣告對于空調主要用于制冷降溫的南方受眾來說,特別具有吸引力和號召力。
這樣一改既有獨創性又符合產品的形象特征,能夠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消費者很輕松地記住了該產品。
2.吸引注意力,為商家謀福利
廣告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對已經熟悉的廣告語言表達方式在心理上存在著一種常規的反應,要么他們對“老一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并不確切地了解文字組合的真正涵義,要么他們產生拒斥心理表示厭煩而中止閱讀和收聽。要使人們對“老一套”重新感興趣,就得對它加以改造和變形,使它由習見變為陌生,由陳腐化為神奇。如:
“觸‘幕’驚‘新’”。(大洋字幕機廣告)
成語“觸目驚心”指“目光所及,內心受到很大的震動”,形容事態嚴重。廣告作者將“目”改為“幕”,將“心”改為“新”,成語的意思就變成了“用戶一接觸字幕機就驚嘆它的新穎”。
“‘食’全‘食’美”。(食品廣告)
它是仿造成語“十全十美”而來的。廣告策劃者抓住了“十全十美”這個成語所具有的美好含義和人們對其喜愛的心理,仿造了廣告“‘食’全‘食’美”。這則典雅的廣告也同時吻合了消費者求吉、求美的心理。
如此的廣告宣傳受眾能不心動嗎?這樣一來商家自然而然地獲得了豐厚的利潤,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諧音成語廣告有它積極的一面,但更有它消極的一面。它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誤導學生,容易使學生寫錯別字。
我們作為高中學生,寫成語時全班同學幾乎每個人都會寫錯幾個,而這些錯誤的成語大多數都是廣告中耳熟能詳的諧音廣告。我們高中生尚且如此,小學生的錯誤幾率就可想而知了。據報道北京前門小學做的一項測試中,30名五年級學生在給37條諧音廣告共40個錯別字糾錯時,無一人全對,發現錯別字30個以上的有17人,發現錯別字30個以下的13人,最少的只發現了21個。還有許多同學糾錯的依據是來自于諧音廣告。這些諧音廣告語對學生學習語文影響很大,讓語文老師糾正起來頗費腦子,因為,廣告就在身邊,而且經常聽到看到,加深了學生對錯別字的認識,強化了錯誤記憶.
2.對成語或詞語的原意的理解產生誤導。
學生們如果習慣了廣告中的諧音成語,那么對詞語的本意就會知之甚少,甚至一竅不通,還有就是會對成語的原意產生誤解,以為現在廣告中的意思就是其原意,比如一“明”驚人,“咳”不容緩 ,萬“室”俱備,“閑”妻良母,隨心所“浴”, 默默無“蚊”等等。這些成語本身的正確寫法正確意思可能會慢慢地被人淡忘,甚至遺忘,而記住了這些諧音成語的意思,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長此下去將何以堪,中國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將發展到何方?
3.不利于社會語言文字的規范
我們知道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文字是輔助語言進行交際的重要工具。語言文字都是有強烈的社會性,人們在使用時必須遵守統一的明確的標準。只有這樣,社會交際才能順利實現,社會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才能有條不紊的進行。
廣告語作為社會性的交際工具,它大量出現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大街上,包括仿擬成語等大部分是拿給人看的。給別人看的文字要別人看得懂,理解得對才能起交際作用。如果只有自己懂而別人都看不懂,那就不成其為文字,它就變成密碼,暗號之類的東西了。道士畫符也有字的形狀,但因為只有“鬼”才知道,所以誰都不承認那是文字。正因為如此,作為社會性的交際工具,文字就要求統一和標準。社會不能聽任文字的個人化,作為社會的文字必須有共同的規范,以保證社會上的思想交流明確無誤。
廣告語中的仿擬成語等文字的不規范現象,就是使用了錯別字。這些錯別字是流通于社會,用于社會交際領域的文字,它面向公眾,面向他人。如果這種面向公眾的錯別字多了,它就會在文字領域內制造混亂和障礙,從而降低文字工具的作用。
規范使用文字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同時,應當認識到文字規范化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一些廣告用詞、用語混亂的問題,是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成語文化源遠流長,注定了它極其豐富的內涵,我們應當將其發揚光大,而不應以謬誤人。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語文教學;創新實踐
初中語文要求每單元有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如初一年級第二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是“漫游語文世界”。筆者選擇了“生活處處有語文”這一題材,讓學生走進社會,走上街頭,開展收集網絡流行語、精美廣告語、錯別字、精彩店名等活動,既貼近社會生活,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一、教學設計
(一)活動前的準備
1.圍繞“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個題材,把學生分為6個小組:①“個性網絡流行語”收集組;②“精彩廣告語”收集組;③“優雅方言(粵語)與普通話”對照組;④“真假難辨錯別字”收集組;⑤“精妙店名”收集組;⑥“成語薈萃”采編組。
2.活動前的要求:①學生按語文能力和素養的高中低進行搭配分組,每組8~9人,推選一個組長,負責帶領本組人員合理分工,高效率地完成任務。②各小組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確定展示方式,做好展示準備。
(二)課堂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主題。生活有多廣闊,語文的天地就有多廣闊。無論是讀書看報、上網聊天,看電視、逛商場,都離不開語文,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語文世界,讓生活與語文來次最親密的接觸。下面請各小組組長帶領我們走進精彩紛呈的語文世界。
2.自主課堂,學生展示成果。各小組組長展示完畢后,由該組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適當點評、鼓勵。
①“個性網絡流行語”收集組
組長:你們知不知道一些常用網絡用語的含義呢?請同學們猜猜看:GXGX(恭喜恭喜),9494(就是就是),沙發(SF,第一個回帖的人),椅子(第二個回帖的人),板凳(第三個回帖的人),驢友(泛指愛好旅游,經常一起結伴出游的人)。
②“精彩廣告語”收集組
組長:下面是我們組收集的廣告詞,請同學們猜猜廣告語的產品:情系中國結,聯通四海心(中國聯通);聰明人選傻瓜(傻瓜相機);聰明不必絕頂(生發靈);串起生活每一刻(膠卷)。
③“優雅方言(粵語)與普通話”對照組
組長:剛才我展示了粵語和普通話的不同之處,下面請欣賞我們小組的繞口令表演:《四和十》和《數獅子》。
④“真假難辨錯別字”收集組
組長:我們剛剛只展示了人們在生活中容易寫錯的字的一小部分,其實還有很多錯別字。下面請看小品――《家書》,看看由于寫錯別字而帶來的麻煩。(扮演的同學滑稽、幽默,觀看的同學不禁發出笑聲,在笑聲中領悟到錯別字的危害。)
⑤“精妙店名”收集組
組長:請看我們組搜集到的精彩店名:載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為載人之舟。);玉壺緣(茶葉店名。“玉壺”出自名詩句“一片冰心在玉壺”)。
⑥“成語薈萃”采編組
組長:看完我們小組采編的成語后,下面請同學們欣賞我們組帶來的精彩相聲《成語新編》。(要求同學們在聽相聲的同時,記錄下相聲中所運用的成語。)
3.活動小結及課后作業。教師總結此次活動,并要求學生根據此次活動的收獲或感受,完成作文“我在_____中學到了語文”。
二、教學反思
這節語文綜合實踐課創設了新的教育情境,調動了學生的興奮點和積極性,教學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下面是筆者對這節活動課的體會和思考:
(一)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強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不同于傳統的以書本和教室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改變了以往課堂過多地被教師占用、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遠離自身日常生活的狀況。密切了學生與生活、與社會的關系,促進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二)發展學生的創新和綜合實踐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綜合性學習要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給學生帶來了展示的空間,學生通過自主選擇活動內容或方式,自由組織組員,用兩周時間搜集語文信息,深入生活,獲得一手資料,最后小組合作以說或表演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這一過程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激發他們的熱情和興趣,而且將語文與實踐的結合變得更加緊密了。
(三)教師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是呀,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種嚴重的“病毒”已經流入了我國,這種病毒就叫做錯別字。街頭上、報刊上、影視上、廣告上……錯別字處處可見。
當你和朋友閑逛大街時,忽然幾個錯別字出現在你們眼前,你們的心情會怎樣?
食雜店的小黑板寫著:“白灑,啤灑,經營各種灑。”;水果店門口掛著“賣之麻香焦、青萍果……”;停車場墻上印著“仃車廠”你看到這幾則告示,可能會開懷大笑,也可能產生某種聯想。可是當對外世界還沒有任何免愈力的兒童來講又會怎樣呢?
在影視中,廣告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有很多的“隱形炸彈”就藏在其中!比如蚊香廣告上的“默默無蚊”;美容店的“我型我塑”;摩托車的“騎樂無窮”等等。
我們這一代人接受的都是正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做著辨別錯別字的選擇題長大的,可到如今卻越來越搞不懂這個世界了。網絡聊天時錯別字滿天飛,廣告語中運用別字甚至成了時尚:“你這銀(人)特好,偶(我)好喜歡你哦。”、“就醬(這樣)子8(吧)”、“這是蝦米(什么)呀?”漸漸地,我們開始習慣并純熟地運用錯字,甚至覺得索性將錯字“轉正”……
從一方面看,這些“新新語言”也充分展示了我國豐富的語言文化,讓大家一目了然,省時,省力,又何樂而不為呢?但是在另一方面看來負面影響的確很大!不僅誤人弟子,而且久而久之有些成語也會被遺忘!
€ 再例如:比喻詞——好像。在語文書上,好像的像是有單人旁的,而在電視機前影視片上出現的卻都為“好象”這使小學生們百思不得其解。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資源 用好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采,最有情趣的學科。生活處處有語文,而學生的“理解、積累”不是靠教師的講解分析得到的,學生的“運用的技能”也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只有親身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從生活中學語文,才能逐漸積累語言,豐富語言。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該怎樣用好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呢?
1.恰當使用網絡資源,讓自己的課更富有吸引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搜集和處理信息(包括網上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好網絡資源。課前,可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增加對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課中,可插入相關資料、文章的閱讀,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課后,可推薦讀物,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教學中經常涉及到許多課外知識,如自然現象、時代背景材料等。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材料,力求避免對照教參照本宣科。如在學習《蘇州園林》時,要求學生收集蘇州園林的圖片,課堂上,我結合教學實際,并與課文文本、課文朗讀聲音文件結合制作Flash朗讀影片,把有關的內容以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現出來,隨著課文朗讀,適時展示蘇州園林的布局、假山和池沼的配合、在花草樹木上映襯的特點、以及層次多和景致深的藝術美。學生仿佛置身蘇州園林,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此環境下,學生不僅能積極地讀課文,而且能夠主動探求蘇州園林的藝術之妙。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制作展現蘇州園林圖畫美的PowerPoint課件,從布局、映襯、層次多角度具體說明蘇州園林的主要特征,并與北京、西安、曲阜等地的園林進行比較,使抽象的事理直觀可感。學生情緒高漲,教學難點也迎刃而解。教學《“諾曼底”遇難記》這一課,我播放了《泰坦尼克號》沉船的片段,學生目睹了沉船的悲壯,更覺得到哈威爾船長人格魅力的高尚。這些課件不但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學習環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幫助學生增加表象積累提供有力的支持。課下我讓學生努力把握課文內容的精髓,為課文查找最合適的背景音樂,放入最恰當的地方。學生以《月光奏鳴曲》配合《海賓仲夏夜》重點段落的學習,以明快的民族音樂用于《春》,用凝重古樸的古箏獨奏曲引出《論語》的有關課文,用浪漫抒情的鋼琴曲《望星空》用于學習《天上的街市》……學生走入教室就自然進入學習情境,優美的各具風格的音樂使他們驚喜、陶醉、激動。經過實踐,大家都感受了網絡的神奇,領略了網絡的魅力,因為信息技術既可豐富視聽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為具體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圖像、聲音、文字與時代氣息于一體,而恰當使用這一資源,可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讓自己的課更富有吸引力。
2.在閱讀教學中利用電視資源,滲透口語交際
《新課程標準》突出口語交際能力,整合了聽與說,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要想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用好電視這個資源。電視有好多語言類的節目,收看這類節目,我們可以向主持人學習,其語言的風趣、幽默、睿智,其現場的應急變化能力,都是令人嘆服的。在學生口語交際訓練時,我常常借鑒電視節目如“實話實說”、“焦點訪談”的形式。在“準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口語交際課中,要求學生學習“實話實說”,大膽的敘說自己對同學、老師、學校的看法。在“當眾發表意見,態度要自然”的口語交際課中,我鼓勵學生學習“焦點訪談”的形式,推薦二個學生當記者,采訪其他同學,由于形式新穎,學生都能踴躍參加,課堂效果良好。閱讀教學也可利用電視資源,如《詩經·蒹葭》是一首朦朧之美的千古絕唱,為了更好的領略詩歌的意境美,在教學時,先放電視連續劇《在水一方》主題歌,這首歌的歌詞就是《詩經·蒹葭》,之后將這首詩作簡要介紹,接著引導學生在屏幕上觀賞電視劇主題歌錄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當場吟唱這首詩或這支歌,并且很快就能背誦出來。這就是視聽媒介所創設的情境,推動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領會了文章的意境美。在前不久收看“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后,要求學生走上講臺,用一句準確、流暢、優美的語言概括他們的動人事跡,并以一種較為特別的形式對他說說你的心里話(謝柬、祝辭、箴言、頌歌等)。在學習新聞時,我建議學生收看“新聞聯播”,了解新聞的特點,并組織學生交流“我最喜愛的新聞”,說明喜愛的原因。這樣在閱讀教學中又可以滲透口語交際。
3.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豐富性
穿越課本邊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要教授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對課本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讓每一節課都“富有豐富的營養和味道”,為學生打開思路。如在教學中,一樣的主題、一樣的題材,在不同作家的筆下,往往會演繹出不同的情感。教師可指導學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題材的作品,通過比較分析、討論思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領會作品的含義。
例如,在講到黃昏與中國人的日暮情思時,教師可從《詩經》的“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開始,再呈現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然后學習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讓學生感受到在中國詩人的筆下,夕陽黃昏的意象傳遞的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存意識,一種家園落日的溫馨和人生遷世的感情。再如,在學習余光中的《鄉愁》時,可補充席慕容的《鄉愁》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背誦積累,讓學生理解學習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和方法。
創設特定情境,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語文知識傳遞的載體不僅僅是教材,教師還要精心設計各種情境,如借助語言描述、小組討論、問題探究、社會調查、匯報展示等手段,加強學法指導,促進學生相互交流與合作,真正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舞臺,成為教學不斷生成的平臺。
例如,在語文拓展活動“生活中的語文”這個主題設計中,我們以“廣告”為主要內容,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他們分別搜集有錯別字的廣告語和朗朗上口、寓意深刻的廣告語,并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寫出書面材料并展示。在小組展示中,學生要說出搜集到的好的廣告詞的特點,選出自己喜歡的廣告并說明理由。在為廣告診斷治療的環節,我們讓學生找出廣告中的錯別字并改正,如某眼鏡廣告――一明驚人,某冰箱廣告――領鮮一步,某服裝廣告――衣衣不舍等。在討論環節,我們讓學生談一談怎樣看待這類改動成語的廣告。在最后的試一試環節,請學生為學校的建筑或某一大型活動設計一句公益廣告語。教師設置特定的情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體驗到了語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語文的實際運用能力。
打通課堂內外,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現代的語文教學應該是開放的、發展的,而不是封閉的、靜止的。因此,語文教學要穿越課堂,實現知識、能力、語文素養的統一。
在課外,我們根據學生特點和興趣,組織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如模仿“成語大賽”“SK狀元榜”等電視節目的語文知識競賽類活動;聘請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如何聲情并茂地朗誦;聘請各行各業的專家,就語文教學中涉及到的人文、政治、科技、法制等內容開展講座等。種類繁多的課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