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片段式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每位老師都有他們內在的美麗,都有各自的特點,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下三位老師:
青春美麗——薛老師
教我們音樂的薛老師是非常年輕漂亮的老師。
她的眼睛很大,閃爍著活潑的光芒,靈巧的鼻子和嘴巴嵌在那張潔凈的臉上,烏黑筆直的秀發(fā)高高地扎起,極隨意樸素的衣著顯出她高貴的氣質。
課堂上,老師的動作十分大方美觀。唱歌時,老師站成“丁”字步,手臂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劃出一條條優(yōu)雅隨意的弧線。彈鋼琴時,老師的手指猶如一個個靈巧的音符,與那五線譜,琴鍵一起跳躍飛揚。從老師手下飄出的音樂,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沉悠揚,于是,這樂曲在演繹著——老師生命內在的青春 、美麗。
溫柔聰慧——趙老師
我們的語文老師是十分優(yōu)秀的。
她的名字很有趣——趙蘋果。與她的名字一樣,那張圓圓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熱情溫和的微笑,像一個熟透的蘋果,給人很舒服的感覺。老師的眼睛總是發(fā)出慈祥,智慧的光芒。老師也喜歡把頭發(fā)扎起來,這樣顯得有精神,有氣質。
講課時,老師的聲音時而鏗鏘熱烈,時而憂愁委婉,句句話語都有著不可抗拒的力量,語句之間互相聯(lián)系,聽老師講課是一件十分輕松且開心的事。
幽默有趣——杜老師
我們的班主任兼數(shù)學老師杜老師,已經(jīng)快退休了,卻十分努力想把她的最后幾屆學生教好,老師嚴厲之中也略帶幽默。
一次上課,我們在做題,老師用一只腳磕著講臺的臺階站著。突然,前排爆發(fā)出一陣大笑,老師也“咯咯咯”笑個不停,邊笑邊把腳往講臺下伸。我們抬頭一看,老師的鞋子掉了,于是,全班都笑了起來,老師的臉漸漸紅了。過了一會,我們都已經(jīng)不笑了,她自己卻還在那笑個不停,真有趣。
講課時,老師的表情動作極為豐富。
關鍵詞:片段訓練;提高策略;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1-224-02
作文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在課改深入的同時,作文分值逐次增高了,但語文老師對寫作指導的信心卻降低了。學生作文出現(xiàn)了“四不像”或胡亂拼湊,或是空洞,少有具體寫實的東西,學生不能有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我的情感和思想。足見這種作文不符合“課標”中“有真情實感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的要求,也不利于學生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推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平時作文訓練有“假”、“大”、“泛”的毛病。“假”指的是作文訓練中假定的東西太多;“大”指的是大題目,大范圍題材,大作文占主流;“泛”指的是寬泛不具體的要求,學生作文空洞無物,東拉西扯,不知言之為何。具體說來我們的作文教學中有以下幾點毛病:
一、現(xiàn)行作文訓練的通病分析。
一是、求大求全。作文訓練大多數(shù)是大作文,并且寫作要求都是從字數(shù)、主題等寬泛的大的方面要求。在作文的批改中,有等級或分數(shù),有眉批和總結性評語,看似全面了,但少有具體地針對學生的句段,提出作文中具體優(yōu)劣點并指出方向,不利于引導學生語言的精彩提煉。
二是、多“大”少“小”。福建“省頒”作文要求就有“”、“八小”的要求,我的理解是“”是作文能力較全面的訓練和體現(xiàn),是寫作問題的源頭,是“八小”的基礎或依據(jù),“八小”是各個突破問題的工具,是精化作文各個部分的手段,大小結合,相輔存之。操作中可往往是有“大”無“小”,或多“大”少“小”。有經(jīng)驗的老師總是會分類點評作文,這樣一來,學生存在的問題的代表性就體現(xiàn)了出來,片段作文就是突破問題的殺手锏。
三是、小作文支撐不足。老師們常會結合課后練習,拓展一兩個片段。但如何拓展,有那些具體要求,與適時的作文教學有什么相類似?我們在操作的過程中往往考慮不足。平時的片段多因練習而來,而不是從全學段或整冊的教學任務或學生的能力目標來構思設置。這樣就難免會出現(xiàn)理論不足和缺乏前瞻性的毛病。
四是、誤讀整體感知作品。范文教學時,我們都從整體上去評價,誤把精彩段落的剖析當作了肢解課文,因此精讀少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精析也少了。時間一長,學生精析片段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籠統(tǒng)敘事的學生作文可見一斑。
二、片段作文訓練提高的依據(jù)――雙性合一,突出實效。
片段作文就是作文整體中的局部段落(多指用一段一節(jié)的小篇幅,表現(xiàn)生活中的一個斷面,說明事物的一個方面,談論對某事某現(xiàn)象的一點看法,做這種片斷的寫作練習),單個的片段作文訓練,其所得到的能力訓練是比較單一的,但是在訓練中卻不能把它單一地考慮,而是要綜合地考慮整體的能力發(fā)展,就要涉及到諸多要求。
一是講究針對性,突出實效。大作文易出現(xiàn)空、大的問題,而片段作文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方式,突擊單個的問題,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如學生刻畫的人物“眼睛大大,鼻子中中,個子不大不小”,千人一面,沒有人物獨有的個性。我們對此采用以不同人物為對象的外貌描寫訓練,學生逐步了解、認識到人物的外貌的個性特征,以及外貌描寫對對人物刻畫的突出作用。在訓練中發(fā)現(xiàn)不足,并不斷地針對問題突擊訓練,一次、兩次訓練或許是解決好一個寫作中的小問題,但是一年、三年積累下來,足以形成一個寫作的體系,解決寫作的大部分技巧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講,針對不同學段、年級設計訓練任務。因為學生在學習中的認知水平和寫作的能力都在不同程度地發(fā)展變化。如我們在七年級上期側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訓練,七年級下期就可側重人物的綜合性描寫;八年級則可側重一些敘事的訓練;九年級就要多一些說理性的片段訓練。針對不同學年設置相應的片段訓練目標,同時也是符合我們教材編寫中發(fā)展意圖的,也是符合學生心志發(fā)展要求。
針對性的片段訓練,問題具體、細化,訓練從小處著手,但又要始終著眼于大處和全面。針對的問題越小,越容易解決,越能體現(xiàn)實效。著眼愈大,愈能遠矚學生的作文能力發(fā)展和學生的個性成長,也就是片段訓練的長效體現(xiàn)。
二是講究梯度性,逐見成效。作文教學的收效期較長,不能一朝一夕就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它是一個分層次的活動。首先要注意從易到難的規(guī)律。初中的作文教學任務編排是――記敘文到說明再到議論文,各自又皆體現(xiàn)了層次性。片段訓練也應結合單元教學內容,分層次安排訓練內容,如七年級上的片段訓練目標可依次定為:敘事要素,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環(huán)境對人物的烘托描寫,人物語言與心理反映,文言名句的運用與聯(lián)想等。既按層次推進,又能結合單元課文的特點,使范文學習與寫作更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梯度推進中還要較好地實行有形的“分”到無形的“總”的方式。平時的訓練是分散的點,一學期、一年后的回顧能見到總體的構思。我們常用的訓練手段有:各種文體的開頭、結尾或強化過度、精化某一情節(jié),這是分頭突擊的過程。但只要有意識地訓練了開頭,自然也會重視結尾和中間段落的訓練,因此在長時間的訓練中,卻又要有完整文章的無意集合。
梯度推進中,一脈隱約,統(tǒng)一不變。在初中學段“訓練”要有主要目標,重在從描寫、敘述到說明、議論,并且重在訓練描述的具體化、生動化。如此就可把三年的片段訓練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布局,使主線一直是清晰的。訓練中又在主線中旁支、輻射若多個側面,最終成為一個有線有面的片段作文體系。
在片段梯度的設計中,關鍵還在于這個“度”的把握。適中的度就是符合實際條件的,因此對自身條件的再認識,尤其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準確獲得,必須細致而深刻。度的定位基礎于教學的實際,又要稍高于實際,才能有效地引導發(fā)展。
三、片段作文訓練的多樣性體現(xiàn)。
從表達方式上分別進行片段訓練:針對學生的理解運用基礎,考慮各種表達方式的訓練難度安排訓練活動――七年級以片段描寫為主;八年級以片段敘述、說明為主;九年級以片段抒情、議論為主。
從結構上可分為:開頭、過度、結尾和中間段落的具體描述訓練。這種訓練形式我們一般針對某一范文的一個部分,或是針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改造訓練。變換一個段落,產(chǎn)生不同的表達效果,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在變換的形式中得到不同的藝術體會,學習到新的文學表達方式。
從形式上暫可分為三種訓練方式:依托課后練習作續(xù)、擴、改訓練;仿寫名篇、名句、名段;設定小的主題目標,作創(chuàng)造性的精化訓練。在我們的訓練中最常見的是第一種,這種方式有現(xiàn)成的題目或條件可依,我們只要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改造一下便可運用于片段訓練。它目的明確,有現(xiàn)成的樣例可參照,并且能較好地把課文與寫作結合起來,因此是一種切實有效的訓練方式。第二種方式是直接對文學精華的仿用與借鑒,在老師的引導下依葫蘆畫瓢,學生易于取得成功。第三種訓練方式是老師的意圖最強的一種。是學生對某一主題有相當?shù)氖煜こ潭龋⑶沂窃趯W生積累了一定的片段寫作經(jīng)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訓練方式,是提高程度更強的訓練,它需要老師有更切實際地要求和指導。仿寫中還可以運用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進行仿寫訓練,同學間有共同生活和情感,有相似視角,更能引起共鳴,從而產(chǎn)生較強的創(chuàng)作熱情。
從參照的對象來講,一方面圍繞某一事物,用不同的文學方式表達。借用某一對象進行描寫、抒感、發(fā)表看法,充分展現(xiàn)這一事物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對事物的立體觀察認識,引導學生運用各種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另一方面,參照周圍的眾多事物來刻畫某一事物。通過與中心事物有關的人、事、物、情等的描畫與敘述,對中心事物進行烘托、渲染,深入地展現(xiàn)此物的多面性,揭示此物的深刻性與復雜性,有力引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引向更開闊的寫作空間。
四、對片段作文訓練的兩個瓶頸的思考。
關鍵詞:留學生作文 照應銜接 偏誤分析
一、引言
語形銜接也稱銜接性,是表層話語各個組成部分相互連接的方式。表層組成部分通過語言形式相互銜接。韓禮德和哈桑(1976,1985)把語形銜接手段分為兩種,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語法銜接手段包括照應(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連接(conjunction)。詞匯銜接手段則包括重復(repetition)、同義/反義(synonymy/antonymy)、上下義/局部――整體關系(hyponymy/mer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本文選取16篇漢語初級水平的留學生的習作作為語料,主要探討他們在作文中對照應銜接手段的使用情況。
二、偏誤分析
漢語語篇中具有照應功能的主要有名詞、代詞和零形式。漢語的照應原則是:在保證語言表達清楚明確的前提下,能用零形式的一般不用代詞,能用代詞的一般不用名詞①。
此次研究對象是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留學生,其漢語水平達到HSK4級,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基本的照應表達方式,在寫作時也有意識地加以運用,但是仍出現(xiàn)了一些偏誤,其主要偏誤類型如下:缺失、冗余和不當,現(xiàn)就這三種情況分別進行探討。
(一)照應缺失
照應缺失是指在應該使用照應銜接手段的地方卻沒有使用,由此造成的語義聯(lián)系不緊密,從而影響表達。
1.人稱代詞缺失
(1)要是有空兒的話,就跟朋友一起學習漢語。一般在咖啡店一邊學漢語一邊聽中國的歌。(崔珉準,韓國)
(2)那時候,我覺的奇(騎)自行車又好玩兒有意思因為給我和我的爸爸機會談談。(Rebecca Mendelsohn,澳大利亞)
例(1)中,“就跟朋友一起學習漢語”前缺少了人稱代詞“我”。同樣的,后半句前面也缺少主語,應在“一般在咖啡店……”前加上“我”,使句子完整;例(2)的后半句,應斷開為兩個小句“我覺的奇(騎)自行車又好玩兒有意思”和“因為給我和我的爸爸機會談談”,第二個小句前應補上第三人稱代詞“它”來指代上文提到的“騎自行車”一事,這樣前后才形成照應關系。
2.指示代詞缺失
(3)我的國家是葡萄牙有很好看的海邊。(Arantes Virginie,葡萄牙)
(4)我很喜歡上海因為有很有意思歷史的地方。(Arpaia Claudia,意大利)
(5)我每天早上去公園跑步。對身體很好。(Kathnn Anna Rene,德國)
例(3)中缺少了指示代詞“那里”,正確的句子應為“我的國家是葡萄牙,那里的海邊很好看”;例(4)中缺少了指示代詞“這里”,應添在“因為”的后面,這樣句子前后才銜接連貫;例(5)中應在第二句的開頭加上“這”,用來指代上一句提到的“早上去公園跑步”這件事。
3.名詞缺失
(6)因為我的專業(yè)是電子學,所以應該回國。雖然很難,但是也很有意思。(車榮贊,韓國)
例(6)中“雖然很難”缺少成分,指代不清,表義不完整,應在“很難”的前面加上“電子學”,與前文一致,才不會讓人誤解。
(二)照應冗余
照應冗余是指在該使用零形式的地方卻重復使用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或名詞,造成語義的繁復,違背了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
1.人稱代詞冗余
(7)我在四(西)班牙的時候,我常常做(坐)公共汽車去圖書館買英文的書。(Coccorese Giovanna,意大利)
例(7)中人稱代詞“我”冗余,把前半句或后半句的“我”刪掉,語句更通暢。
2.指示代詞冗余
(8)因為聽外國歌是不但聽好而且可以學外國語。所以這兒在中國我有空的話,就聽中國歌。(崔珉準,韓國)
(9)從小學我很喜歡學習外文,因為這是很有意思。(維多利亞,俄羅斯)
例(8)中根據(jù)句義,第二句中的“這兒”應指代的是“在中國”,但如果二者并列出現(xiàn)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應刪去“這兒”;例(9)中“這”指代的是前文中提到的“學習外文”,刪去“這是”不影響句子的整體意思,反而更合乎漢語的表達習慣。
3.名詞冗余
(10)那是(次)我跟朋友一起外邊為了打臺球。大概打三個小時臺球了。一個泰國朋友打臺球打得太棒了。(甲田拓,日本)
例(10)中一連出現(xiàn)了三次“打臺球”,應保留第一次出現(xiàn)的“打臺球”,刪去后兩句的“臺球”,以使句子更加簡潔凝練。
(三)照應不當
照應不當是指雖然使用了照應來銜接語段,但是形式結構不正確或內容不清晰、不明確,從而影響了上下文的銜接。
1.人稱照應不當
1)人稱代詞指代不明
(11)我在家里每天看電視和電影。每次它們吸引我的心。(甲田拓,日本)
(12)冬天的時候我根(跟)我爸爸媽媽一起游行。因為在俄羅斯天氣很冷,可是我們都喜歡游泳和打魚。(維多利亞,俄羅斯)
例(11)中雖然使用了“它們”來指代上文提到的內容,但是指代內容不清楚,不知是指代“看電視和電影”這種活動,還是指代“電視和電影”中的內容,按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指代后者更為合理,故把“它們”改為“它們的內容”更恰當;例(12)中“我們”指代不清,既可以指代“俄羅斯人民”,也可以指代“我和爸爸媽媽”,所以“我們”改為“我們俄羅斯人”或“我們全家”更合適。
2)人稱代詞誤用為名詞
(13)這件事一般讓我的父母頭痛。高中畢業(yè)以后我父母建議我去設計大學。(林莉嬌,印度尼西亞)
(14)然后下課以后我女朋友叫我沒(漢)語,現(xiàn)在我女朋友的班是中一。(代文,印度尼西亞)
例(13)中第一句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我的父母”,第二句承接上句展開說明,同樣的指人成分可以用人稱代詞指代,所以第二句中的“我父母”應換成“他們”;例(14)中,第二個“我女朋友”應換為“她”,使語句更簡潔通順。
2.指示照應不當
1)指示代詞誤用為名詞
(15)我不喜歡去公園看書因為在公園里有很多人玩兒。(Coccorese Giovanna,意大利)
(16)這是我的第二次在中國,第一次我去過北京,我覺得北京人很友好。(Arantes Virginie,葡萄牙)
例(15)中,“公園”重復出現(xiàn),不符合漢語表達的習慣,第二個“公園”應改為指示代詞“那里”;例(16)中第三小句仍在談論“北京”,與第二小句敘述的內容有承接,所以把“北京人”換成“那里的人”更合適。
2)近指代詞與遠指代詞混淆
(17)今年因為我在中國我要去杭州,所以我可以爬上(山),一個中國朋友說這個地方很好看。(Arantes Virginie,葡萄牙)
(18)我去過在英國,在這里我看了很多英語的書。(Arpaia Claudia,意大利)
例(17)中,近指代詞“這個”和遠指代詞“那個”混淆使用了,根據(jù)句義,“這個地方”應指的是“杭州”,但作者還沒去杭州,只是打算去,所以“杭州”對于作者來說屬于遠指,應用遠指代詞“那個”指代更為合適;例(18)中,“在這里”應指代的是“在英國”,因為“去英國”已經(jīng)是過去的事了,從時間上說算是遠指,應用“那里”表示遠指。
3)指示代詞與指示對象不一致
(19)排球俱樂部的人都很好。平時邊我喝(和)那個人們一起去玩兒。(坂本阿華里,日本)
例(19)中作者誤用了“表示人或事物”的指示代詞“那個”來表示“處所”指示代詞“那里”,所以“那個人們”應該改為“那里的人們”,這樣句義才清晰。
3.比較照應不當
(20)在學校里我喜歡畫畫兒比學習。(林莉嬌,印度尼西亞)
例(20)使用的是具體比較,把“畫畫兒”和“學習”進行比較,正確的形式應為“比……+形/副”,她漏掉了“形/副”的部分。
上述實例及圖表中的數(shù)據(jù)顯示出,留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照應偏誤主要有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的出現(xiàn)總次數(shù)較為平均,但三種大類型下細分的小類型中的偏誤出現(xiàn)次數(shù)卻有所差異,這說明留學生的偏誤在某些方面較為集中,例如人稱代詞的缺失和冗余、指示照應不當?shù)龋@些偏誤對今后進行對外漢語教學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教學建議
本文從教材和教學兩方面提出解決對策,旨在減少留學生語篇銜接中出現(xiàn)的偏誤,提高他們的漢語表達水平。
(一)教材方面
教材是語言學習者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編寫者在編寫漢語教材時,應重視語篇教學。在選取課文的時候,應避免選取不使用顯性銜接手段的文章,而應選擇表達形式規(guī)范的、標準的文章。要以話題為線索盡量選取不同體裁的課文。這樣做不僅彌補了當前教材中對于語篇銜接知識涉及不多的缺陷,而且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生動性和實用性。
(二)教學方面
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由講解某一具體偏誤擴展到講解某一類偏誤。語篇教學需要依靠各任課老師的協(xié)作,共同完成。除了寫作課以外,其他課程也同樣可以進行語篇教學,幫助學生建立語篇意識。
注釋:
①肖奚強.外國學生照應偏誤分析――偏誤分析叢論之三[J].漢語學習,2001,(1).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胡壯麟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朱永生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肖奚強.外國學生照應偏誤分析一偏誤分析叢論之三[J].漢語學習,2001,(1).
[5]趙成新.外國留學生漢語語篇銜接方式偏誤分析[J].臺州學院學報,2005,(2).
[6]付漪川.基于語料庫的韓國留學生語篇銜接偏誤分析及語篇寫作教學建議[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7]黃雅清.留學生作文中語篇銜接手段運用特點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8]汪菲.留學生漢語書面表達詞匯銜接偏誤考察及教學建議[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在平時作文中,運用蒙太奇手法,行文簡潔、明快、有氣勢。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態(tài)和內在韻律,并且由于這種技法簡單易學,便于操作,因而成為高中生喜愛且常用的作文技法。在記敘文、議論文中都能使用,但要用好,必須掌握以下兩個要點。
一、打造精彩片段
因為構成蒙太奇式作文的要素是片段,所以有了精彩片段,才會有精彩文章。寫作時,要選擇與中心有關的片段來表現(xiàn)。從內容上分,片段有人物片段、事件片段、景物片段等;從題材上分,片段有日記片段、書信片段、戲劇片段等;從功用上分,有論據(jù)片段、隱喻片段等。記敘文中選擇的片段,可以是同一人物在不同時空的生活片段,也可以是不同人物各自的生活片段,用來凸顯人物形象、交代事件發(fā)展等。議論文中選用的片段多是論據(jù)片段,用來論證中心論點。片段選擇要具有代表性,力求立體地、全方位地反映文章主題。片段的展現(xiàn)不能只停留在一個層面上,選材須多角度,且有代表性。
要打造出精彩片段,有以下幾個要求:
1.形式要整齊。每個片段的長短要相當,片段的內部結構要統(tǒng)一,要么是總分結構,要么是分總結構,或者是總分總結構;片段的表達方式宜一致,或是敘述、描寫、抒情,或是夾敘夾議;有時片段的句式也追求一致,講究關鍵詞句反復出現(xiàn)。
2.類型要一致。比如,采用日記片段的,就要都是日記片段;用書信片段的,就要都是書信片段;用景物片段的,就要都是景物片段。總之,片段的類型要統(tǒng)一,不能是“大雜燴”。
3.內容要充實。片段要內容豐富,畫面精彩,細節(jié)生動。它們不是湊在一起的組合體,而應該是聯(lián)合起來的幾個強者。
二、要緊緊扣題
雖然蒙太奇式文章由幾個相對獨立的片段組合而成,但表現(xiàn)的主題只有一個。因此,每個片段都要從不同角度來闡釋同一主題。所選的片段,都要服從表達主題的需要。行文中要時刻緊扣主題,要擇機點題,以達到片段的“形”與主題的“神”的有機結合。可以在片段的表述中就主題來進行抒情、議論,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題記、小標題等來扣題,即將主題的關鍵詞寓于題記、小標題中。
例如,“當?shù)仄骄€上出現(xiàn)了第一個黑點,當更多的黑點成為線,成為隊,而且當微風把鈴鐺的柔聲,丁當,丁當,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當那些昂然高步的駱駝,排成整齊的方陣,安詳然而堅定地愈行愈近,當駱駝隊中領隊駝所掌的那一桿長方形猩紅大旗耀入你眼簾,而且大小丁當?shù)闹C和的合奏充滿了你耳管,這時間,也許你不出聲,但是你的心里會涌上了這樣的感想的:多么莊嚴,多么嫵媚呀!這里是大自然的最單調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動,就完全改觀,難道這不是‘風景’嗎?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
“這時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隊人,從‘生產(chǎn)’歸來,興奮的談話中,至少有七八種不同的方音。忽然間,他們又用同一的音調,唱起雄壯的歌曲來了,他們的爽朗的笑聲,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
關鍵詞:分段式訓練;小學語文;寫作教學
寫作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與實踐相結合的活動,而寫作教學則是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造與延伸,是對學生語文素質進行培養(yǎng)的主要方法與基本途徑。因為小學生在能力、年齡、閱歷、知識等各方面的特點,在進行小學語文的寫作教學時,應該以新課標小學語文教材為基礎,采取分段式訓練,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是最為有利的。
一、分段依據(jù)
1.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
小學生的年齡一般是在6~14歲這個范圍內,其自身生理發(fā)展與情感體驗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階段性特點。
(1)初段:這一階段指的是1、2年級,這一階段內的學生體質柔嫩,心理變化大,情感體驗隨意,對任何一種情感的控制能力都很弱,這些使得其在寫作與表達上具有不準確、單一、隨行而模糊的特點。這一階段的學生對寫作的理解并不是“我要寫”,而是老師“讓我寫”。
(2)中段:這一階段指的是3、4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生體質漸長,心理起伏漸穩(wěn),情感體驗也開始具有一定的理性,對情感的控制能力逐漸增強,在寫作和表達上開始變得清晰、理性而準確。在寫作能力和寫作知識上,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這一階段的學生對寫作的理解,一般表現(xiàn)為“我想寫”,但是“我不會寫”。
(3)終段:這一階段指的是5、6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生體質增強,心理基本穩(wěn)定,在情感體驗方面也更加理性,對情感的控制能力也進一步加強,在寫作和表達上則更加豐富、準確、理性而清晰。這一階段的學生通過之前幾年的訓練與學習,在寫作上的理解則表現(xiàn)為“我要寫”并且“我能寫”。
2.學習寫作知識的規(guī)律
因為小學生在進入小學后才開始進行系統(tǒng)化的語文學習,所以在閱讀方面能力嚴重不足,在寫作知識上更是基本為零。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小學生在對各種中外名篇的閱讀中,開始積累相關的文體知識、語言知識、文字知識以及相關的寫作知識等,并用其對寫作實踐進行指導。寫作知識的增長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是經(jīng)過初、中、終這三個階段的積累而實現(xiàn)的。
3.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規(guī)律
在小學生對寫作知識有一定了解之后,還應該進行寫作能力的訓練,這一過程是為了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獲得具體的成果。隨著寫作知識的不斷累積,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也在逐步的提升著。對寫作能力進行的訓練,同樣應該依初、中、終這三個階段來實施,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每一階段的側重點,要讓各個階段都能自然的銜接,決不可出現(xiàn)滯后、拔高或跨越式的訓練。
二、分段式訓練的具體方法
1.文字表達能力的分段訓練
(1)初段:積累好的詞句、造句與句式變化以及對標點的使用。其中的核心是詞句的積累。詞語的積累內容為:詞語搭配、同義詞和近義詞的轉換、反義詞的替換、形近字組詞、好詞積累、常用詞語和成語的理解與歸類等;句式變化訓練內容為:“被”字句和“把”字句間的轉換、佳句積累、否定句和肯定句的分類與轉換、雙重否定句和肯定句間的轉化、修改病句等;標點使用的訓練內容為:各種標點符號的區(qū)別、用途和具體使用等。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雪孩子》一文中,有少量的生字和生詞,全文沒有注音,為的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學習、積累這些生字和生詞。
(2)中段:對文本進行段落劃分和意思歸納、材料的選擇、修辭手法的運用。其中的核心是分段和意思歸納。分段與意思歸納的訓練內容為:層次與段落的劃分、對每一層次或段落的意思進行概括,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對語段的排序,分析重點段落等。材料選擇的訓練內容為:分析文章的整體和部分都寫了什么,用什么寫的,材料的詳略該如何處理等。修辭手法的訓練內容為:分析修辭手法、仿句、修辭手法的轉換等。
(3)終段:對文章進行主題歸納、謀篇布局與對特色的提煉。該階段的核心是特色提煉。謀篇布局的訓練內容為:了解文體的寫作要求以及其自身的特點,對線索與思路進行歸納,列出課文的閱讀重點等。主題歸納的訓練內容為: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對小觀點進行總結,分析中心思想等。特色提煉的訓練內容為:對寫作手法進行總結,對寫人和敘事的特色進行分析,概括文中線索,對寫作風格進行評價等。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第11冊里的《小抄寫員》一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對作者的敘事線索進行深入分析,并總結出該文章的主題和更深一層的含義,借此來學習對長文章進行主題與結構的編排。
2.具體習作能力的分段訓練
(1)初段:寫作目標方面要訓練學生能正確使用詞語、句型和標點寫出片段作文;寫作內容方面要進行的是組詞、造句、組句成段的訓練;寫作形式方面要從日記、周記、講故事等形式進行一句話或一段話習作;寫作文體方面主要訓練的是敘事性習作。
(2)中段:寫作目標方面要訓練學生能夠以一段話為基礎,寫出多段話的短篇作文;寫作內容方面要進行段落的編排以及組織材料選用修辭的訓練;寫作形式方面要進行文章、文段的改寫、縮寫、擴寫和續(xù)寫等訓練;寫作文體方面主要訓練的有敘事、狀物、描景和記人等記敘性文體。
(3)終段:寫作目標方面要訓練學生以短篇文章為基礎,進行長文章的寫作;在寫作內容方面要進行謀篇布局、主題提煉以及特色展現(xiàn)的訓練;寫作形式方面可以更進一步地進行文章的擴寫、創(chuàng)寫、續(xù)寫、補寫以及縮寫等寫作訓練;寫作文體方面可以以記敘文為主,同時進行說明文或議論文的習作訓練。
三、進行分段式訓練時需注意的問題
1.要與教材的編排相適應
不論是哪一版的新課標小學語文教材,在編寫時都是以向學生提供良好的習作環(huán)境為宗旨的,都強調了要從不同的渠道來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讓學生喜歡寫、有的寫是進行寫作訓練的前提。在教學時順應教材的編排,從閱讀寫作結合、生活寫作結合等方面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2.要與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相適應
小學生在寫作上的分段教學是與閱讀教學相對應的。教材上的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教學單位,根據(jù)課程的整體要求編排出漸進的教學順序,這是與不同年級小學生的寫作與閱讀能力相適應的,讓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訓練可以逐級進行。如,在終段的教材中,通過話題作文的形式來命題,并且讓話題和本單元的主題相同,將讀與寫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這種方法,能讓學生有話可寫,在練習寫作的同時對閱讀的能力進行提升。
3.要破除傳統(tǒng)寫作教學的局限
要破除教師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思想,要以學生為習作教學的主體。要破除按照傳統(tǒng)規(guī)定來布置寫作內容的教學思想,要讓作文最大限度地與學生相關,讓學生有話可寫。要破除教師權威不可犯的教學思想,要將師生置于同等地位,共同討論研究。要破除教師批改作文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要讓學生擁有修改作文的權利。
分段式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雖然有諸多優(yōu)點,但是它的缺陷同樣不可忽視,它將小學生的寫作學習過程按一定標準進行了劃分,如果無法將各階段間的關系處理好,那么對小學生的寫作訓練就會出現(xiàn)人為斷裂。因此,在編排整個小學六年的寫作教學規(guī)劃時,一定要統(tǒng)籌兼顧,做到銜接自然。
參考文獻:
[1]閆景娥.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寫作的提高辦法[J].華章,2013(4).
[2]黃先政.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分段訓練模式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11).
[3]楊小艷.強化小學生語文寫作水平的教學對策[J].時代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