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大海的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讀過很多關于海的文章,文章里的大海時而波濤洶涌,時而風平浪靜。那海浪聲經常徘徊在我耳邊,令我向往。我多么渴望能見到大海啊!
去年暑假,這一愿望得到了實現。在大連,我終于見到了朝思暮想的大海。來到海邊,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海水。海是那樣得美,天是那樣得藍。海水倒映著岸邊的景色,我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平靜的海面上泛著微微波浪,海風輕輕地吹拂在我的臉上,海和天相接處留著一條細細的弧線,相接得如此恰到好處。在茫茫的大海中,我感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我脫掉鞋子,踩在水淺的地方,沙子是那么的舒服。細細的,軟軟的,輕輕地按摩著我的腳底。有尖嘴的小魚兒在沙石之間穿梭,剛把手伸進水中,它便從你的指縫間溜走了。除了各種小魚兒,還有橫行的小螃蟹、田螺以及破碎了的貝殼。向前走一點兒就看不到沙石了。不過,那里藏著很漂亮的石頭,是件很不錯的紀念品。
抬頭遠眺,我看見一艘艘船只遠航,時而發出“嗚嗚”的笛聲。海鷗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它們不時地追逐著船只覓食,發出“歐歐”的鳴叫聲。看來,海中的美味非常合它們的口味。“咔嚓”拍張照片,留下這最美的一刻。
再往前走,就是大海的深處,不知海底又有多少寶藏?我盼望著再次來看大海,尤其是參觀海底的世界。
面 對 大 海
(上海考生)
清代張潮《幽夢影》中有言:“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當面對著海,面對著這片蔚藍,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為知己呢?
海與大河不同。河流緩緩流淌,如老聃的“清靜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變化萬千,如莊周的“洞達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勢,海水的傲視天下,海水的寧靜微瀾――面對這樣的海,我聽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邊來”;我想到的是子壽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在歷史的進程中閃著文學的光,并且這片光芒不是僅有亮度上的耀眼,更是有色彩上的絢目――因為海的多變。但當面對這片藍色之時,我們又如何能夠只專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寧靜呢?曹操的壯志,李白的才華,張九齡的妙句不是更應得到我們的關注,我們的肯定和我們的繼承大海成為古典文學眾多意象中的閃亮一點,它的價值又豈止是它的多變古人為我們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燦爛文化,作為擁有悠久歷史與豐富傳統的民族的子子孫孫,我們的目光不該僅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僅蘊藏于中國古典文學,它于全人類的藝術領域都有巨大貢獻。當莫奈懷著對自然的膜拜與對光的獨特認識畫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日出之海,當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澎湃海洋做著殊死搏斗,當貝多芬聆聽內心洶涌的潮聲譜出震撼人心的命運之曲……藝術家面對大海的時候,他們看到的不只是海水還有宇宙萬物,他們聽到的不只是浪聲還有心潮起伏。他們用獨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類世界,于是他們為人類留下的藝術珍寶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無論是印象畫派還是《老人與海》抑或《命運交響曲》,這些誕生于海又比海更為廣闊更為豐富的文化,值得全人類去傳承發揚。
文學與藝術在海的滲透中格外鮮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類更本質的東西――那便是人性。也許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心”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但在充斥了現代科技的今日社會,人性似乎重新回到一個需要被討論與審視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謂“魚的哲學”――能夠隨波轉向便是適者――適者生存。但大海給予我們更堅定更值得欽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沖刷,我自巍然不動,當潮水逐漸退去,顯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個人的心均是片大海,做魚還是礁石是處世哲學的選擇,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魚更長久。
其實大海給予我們的遠不止文藝哲學,或者說文藝哲學中包含的遠不止大海。但面對海,馬爾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魯爾弗的神秘,柯塔薩爾的細膩,都一一浮現,我們可以聽見來自先人們的呼喚,以及內心真正的自我。
我們梳理一下他的思路:由海――人(曹操、李白、張九齡)――中國古典文學――全人類藝術領域(莫奈、海明威、貝多芬)――人性(哲學)可以看出和大多數人相比這位考生的文章立意深刻、舉例廣泛,這是他得高分的主要因素。
那么怎樣使文章有深度和廣度呢?那就是要使我們的思維變得積極、主動,在單位時間里比一般同學想到更多、更好的內容,這要通過聯想的思維訓練才能達到。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聯想,它有什么特點?聯想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由此及彼的方式,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和連接。比如桌上放了一束花,你見了,就自然地想起送花的人,甚至想起一個有關花的故事,由花及人,由花及故事,這就是聯想。
2、我是那深深的大海,你是那自海的另一邊升起的曙光,永遠照亮我的人生……
3、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我為什么而存在?直到遇見你,我才明白:我的今生就是為了守護你而存在!
4、對付關于你的謠言,要像對付馬蜂那樣:要么不理它,要么一下打死它。其他做法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5、悲傷的秋千總有微風陪伴,孤寂的夜,總有繁星點點,驀然回首,而你卻不在我身邊。
關于寫作素材的積累和運用,《新課標》中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感情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積累和運用寫作素材。”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作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為教育教學開發更多更廣的資源。為此,筆者覺得新農村鄉土文化底蘊深厚,村村皆話本,處處有詩材,極具挖掘潛力和市場空間。在平時教學中,積極挖掘濱海特色鄉土資源,引進作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幫助學生解決寫作時“無米下鍋”的困難,同時幫助學生運用一些寫作技巧和手法,巧用寫作資源,來提高寫作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寫作水平。
一、挖掘和開發鄉土資源——“胸藏萬匯憑吞吐”
生活無處不資源,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們只是擁有一座金礦而不自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加以指導,引進“活水源頭”,使他們對熟視無睹的作文資源能“明察秋毫”。在實踐探索中,我們把生活寫作資源分為五大類,使學生有章可循,有路可走。
1.自然資源
濱海的田野是多么迷人,有這邊的小河,那邊的田園,這里的麥苗,那里的稻田,有小鳥在樹枝上的歌唱,有蝴蝶在花叢中采蜜、跳舞,有青蛙的鳴叫……特別是那一望無垠的瓜果、蔬菜、甘蔗、葡萄、蜜梨基地,這些種植業如雨后春筍,發展很快,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品由單一走向多樣化。成為新濱海的支柱農產業,使新濱海的農業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可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環境下,捕捉作文題材,融入自己的感情體驗,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
2.社會資源
“認識腳下的土地”,引導我們的學生去關心自己的土地,去發現、領悟、認識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歷史文化,去關心祖祖輩輩耕耘于這塊土地上的父老鄉親和他們一起感受生命的快樂和痛苦,從中領悟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教師一方面指導學生通過調查、訪問、閱讀等多種途徑了解鎮史、村史、家史,了解家鄉以及家人的過去,搜集、整理這些方面值得記敘的故事,從而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可以開展以“愛我濱海”為主題的綜合性活動,讓學生實地參觀、訪問、考察濱海的三支柱產業。同時,又可以讓學生上網查詢,閱讀報紙,收聽廣播。要求學生從不同渠道搜集到反映濱海社會的資源。記錄自己的所感所想。
3.情感資源
雨果有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最遼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人的心靈。”人的心靈,遼闊無比,深邃無比,璀璨無比。它是千百年來從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說不盡、寫不完的永久題材。喜、怒、哀、樂均是作文的“入味之藥”。學生小小的心就是一個博大的世界。他們的幸福、欣喜、平靜、憂傷、感動、觸發都是他們成長的記錄,把自己的心路歷程表達出來的過程,也是潔凈靈魂和提升靈魂的過程。寫作又怎能放過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4.文化和語言資源。
引導學生利用閑暇時間進圖書館搜集、整理濱海鄉土特色的課程資源,充分讀書,獲得豐富的文化積累,為生活作文生花妙筆打下基礎。
二、積累和利用鄉土資源——“筆有千鈞任翕張”
學生對生活一覽無余,方可對生活了然于心,素材才能信手拈來,然而胸藏萬匯,未必“筆有千鈞”,因為生活又如同一座金礦,必須經過“淘金者”的千淘萬漉才能發掘出真正的黃金,經過精雕巧琢才能制出光彩奪目的作品,輔導學生、幫助學生運用一些寫作技巧和手法,巧用寫作資源。我們主要運用以下幾方面來提高寫作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寫作水平。
1.“我思故我在”——思考生活
張志公先生早就說過:“要做到‘辭達’,怕是要在兩方面著力。一方面是訓練思想,一方面是訓練基本功……一個人如果頭腦不清楚,要寫的意思自己還沒有想清楚,稀里糊涂,那是很難做到‘辭達’的。”
2.“老曲新唱”——推陳出新
俗語說:“天下文章一大抄。”語雖過分,但在某種程度上也道出了寫作的實質。廣義而言,寫作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從哪里來?從現實生活中采擷,從前人的文章中借鑒。狹義而言,寫作總是從模仿起步的,積累是關鍵,模仿是前提。個性化、獨創性的語言總是在一定的語言積累的基礎上生成的。所以,寫作的捷徑是對前人的優秀之作“依葫蘆畫瓢”。這其中“舊瓶裝新酒”“老曲新唱”就是最常見的一種,用得好,讓讀者口留余香。因此,我們每學期向學生推薦優秀課外讀物目錄,讓學生多讀、多背、多積累、多模仿,效果很大。
3.“一材多用”——活用素材
引導學生一則材料,如同一塊未經治理的“玉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雕琢出美玉來。然后加以專題訓練,學會把“有限”的材料用到“無限”的話題中,能百變手頭作文材料而使自己的作文立于不敗之地。
大樹的長成萌芽于小小的幼苗,精彩的課堂來源于小小的“生發點”。沒有恰到好處的“生發”,課堂便失去了智慧、靈氣和生命力,更無從談擺脫接受性教學的舊框框。課堂上的生發點,正是教學的著力點,也是對話的膠著點,更是情感的觸發點。語文教學需要從文本中去發掘“生發點”,把握文章的重點詞句、標題、文眼以及事物的特點、事件的、人物言行的精彩部分、藝術的突出特點等這些破解文本密碼的關鍵所在。
一、借助文本,大膽想象,練習仿寫
學習語文也就是學習語言。正確精當地運用語言,準確具體地傳達出事物的個性特征,創造出典型的藝術境界,作品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替換、比較、選擇,抓住優美語句品讀,讓學生感受語言的聲響美,描繪的意境美,抒發的情感美,并在熏陶感染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練習仿寫。
如教學《孔子游春》一課,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對大自然進行了擬人化的生用櫳礎N胰醚生反復吟詠、背誦這段文字,體會文章用詞之優美,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并相機訓練仿寫。
生1:廣闊的碧空是她和藹的臉龐,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澎湃的大海是她甘甜的乳汁。
生2:遍地的草坪是她潤澤的肌膚,美麗的花朵是她絢麗的衣衫,奔騰的河流是她艷美的絲巾。
生3:幽幽的月亮是她亮閃閃的發卡,淡藍的天空是她薄薄的面紗,黃燦燦的油菜田是她鑲金的裙邊。
生4:晶瑩透徹的小河是她身上飄舞的玉帶,潔白無瑕的云朵是她高貴典雅的帽子,彎彎如鉤的新月是她閃閃發亮的發卡,瓦藍瓦藍的天空是她神秘飄忽的面紗。
……
“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大膽的想象,豐富的意蘊,優美的意象,從學生稚嫩的筆下流淌出來,幼小的心靈在詩一般的語言中浸潤涵養,課堂勃發出詩般的韻味和神采。
二、借助文本,變通思考,遷移運用
依據一定的知識和事實求得某一問題的多種可能答案的思維特性,稱為創新思維的發散性。語文教材中隱藏著許多可供發散思維的信息源,我們應善于捕捉,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從新角度、新觀念出發認識事物,變通思考,敢于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提出對事物的新認識,并敢于發表。
還是《孔子游春》一課,文中第八段是孔子關于水的一段極為精辟、精彩的論斷,水在他眼里是有志向、有情義、有德行、善施教化的“真君子”。我由此向學生提問:“你眼里的水與孔子相同嗎?如果不同又是怎樣的呢?”沒有因循常規,學生平靜的思維之湖在投石問路的引導下,漾起優美而富含哲理的漣漪。
生1:水可作鏡,凡照之者必映影,它猶如魏征,可使人明得失;可作灌溉之用,草木得之必旺盛生長,它好像勇于奉獻;純潔透明,沒有一絲污垢,它好像是冰清玉潔。嗚呼,水真乃真君子矣!
生2:水像女神一樣傾聽我們的訴說,以微波表示寬慰,它好像善解人意;水清澈、碧綠,給人以心靈滋潤、靈魂啟迪,它好像有圣潔的心;水接受暴雨摧殘、狂風考驗,它好像有不破的信念;水帶著原有的純美入海,以它的甘醇,沖淡大海的澀苦,以它的清冽,增添大海的碧綠,它好像有良心。
生3:水洶涌澎湃,不畏風雨,它好像有進取心;水清澈透明,為魚兒提供生活的場所,它好像有博大的胸懷;水零度結冰,改變形狀,以固態存在,它好像有隨機應變的機智;水沒有一定的顏色,或綠或藍,隨著自然界而變化,它好像有應變能力。
生4:水無刻不在前進,從不停歇,它好像有恒心;水碧綠而見底,它好似一塊無瑕的翡翠;木入水必上浮,石入水必下沉,水好像能辨善惡;水蒸發成云氣,云而降雨成水,來來回回,反反復復,水不厭其煩,它似乎很有耐心;水能灌溉莊稼,能洗滌萬物,能成活萬木,能養活萬靈,但水卻不求其報,它好像無所不能,善解人意。
生5:水滴而石穿,石穿而堤潰,它好像有毅力;水深而流緩,流緩而平靜,它好像懂自謙;水遇熱而沸騰,騰而上天為云,云又為雨而落地,他好像有落葉歸根之美。
獨特的視角,新鮮的見解,在變通中找到了釋放口。學生徜徉在文字之中,哲理如玉石熠熠生輝,包蘊萬千。
三、借助文本,拓展內容,升華感情
漢語言向來內蘊深,包容廣,我們的語文課文中更是常有提綱挈領的一個詞、一句話,粗粗一讀,也能不經意領略,細細品讀,才發現耐人尋味,若能以此作為課堂的生發點,則不但能深入體會文章的用意、感情,且還能登高望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如教學《明天,我們畢業》這篇散文時,學生在賞讀課文時,不少學生都讀到了“在我們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樹,您是海洋”這一句,其實這也正是文章對老師的贊美最為集中體現的一句話。我因勢利導:“能將這句話展開,談談你的見解嗎?”
生1:您是天使,為我們打開成功的天堂之門;您是大樹,為我們遮風擋雨;您是海洋,為我們提供知識的礦藏。
生2:您是天使,帶給我們幸福;您是大樹,給予我們成功的果實;您是海洋,帶領我們到達成功的彼岸。
生3:老師是天使,用他的魔力給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老師是大樹,讓我們品嘗他那甜美的成功之果;老師是海洋,讓我們在知識之海里和知識的魚兒盡情嬉戲。
生4:老師是天使,我們是天使的兒女,天使帶著我們一齊飛向知識的宮殿;老師是大樹,我們是樹上的小鳥,當大樹結出了知識的果實,首先品嘗到的總是我們;老師是海洋,我們是海的探險者,我們經歷了種種考驗,終于將海看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