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美貿易摩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提要:中美自從兩國建立貿易關系以來就在摩擦和曲折中發展。本文從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特點、影響及我國的策略等方面對中美貿易摩擦進行綜述。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綜述
一、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一些研究者從中方和美方兩個方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從美方的角度來看,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丁家云2004;于鐵流、李秉祥,2004;苗迎春,2004;岳晉峰,2005;周駿宇、周文貴,2007);美國全球戰略中包含遏制中國的策略(丁家云,2004;苗迎春,2004;陳泰鋒,2005;王麗娜,2008);美國國內政治的干預(丁家云,2004;陳泰鋒,2005王麗娜,2008;甄亞麗,2009);美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陳泰鋒,2005;韓國立,2007;王麗娜,2008);美國經濟的衰退(成健,2009);美方對國內市場份額進行戰略調控(甄亞麗,2009等因素是導致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從中方的角度來看,我國商品結構不合理、檔次低質量差(丁家云,2004;陳泰鋒,2005;成健2009);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增長過快、出口秩序紊亂(丁家云,2004;陳泰鋒,2005;韓國立2007);外貿依存度過大(陳泰鋒,2005);外貿經營體制不完善(成健,2009);應對貿易摩擦的戰略戰術不高(陳泰鋒,2005)等因素是導致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也有研究者從心理、制度以及政治角度研究了中美貿易摩擦的成因。李春頂(2007)認為,從心理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摩擦源于美國人的失衡心理、妒忌心理;從制度角度來看,美國的政策制定制度決定了政府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因此一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影響到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就會制造障礙,貿易摩擦由此而生;從政治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摩擦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美國的“集體行動”等政治行為以及美國制造的“中國”。
還有研究者從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進行探討。趙書曉(2010)認為,中美貿易摩擦的產生,從經濟因素方面來講,一是由于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外貿規模逐年擴大,導致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二是我國的產品出口主要依賴美國市場,美國以“反傾銷”為理由頻繁挑起爭端;三是美國出于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保護,導致中美貿易摩擦和糾紛;四是在對華貿易中,美國難以發揮其比較優勢;五是生產力迅速膨脹與市場擴大之間的矛盾。從非經濟因素方面來看,則是由于美國的各種政治和社會力量力圖使中美貿易關系按自己的意圖發展,如國會的介入和干預、媒介的負面宣傳以及兩國間的意識形態模式差別等。
此外,研究者還分析了中美貿易摩擦的客觀必然性。周駿宇、周文貴(2007)認為,中美貿易摩擦的發生并愈演愈烈有其客觀必然性,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是世界經濟失衡、美國經濟中各方面矛盾日益凸顯以及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正常”反映;另一方面中美之間發生貿易摩擦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國的國際經濟地位迅速提升的必然產物。成健(2009)認為,由于非均衡收益格局的存在以及經濟全球化使貿易摩擦成為一種必然。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特點
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中美貿易摩擦的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中美貿易摩擦發生的次數增多、頻率加快、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丁家云,2004;崔日明、李兵、趙勇,2007;周駿宇、周文貴,2007;甄亞麗,2009)。
2、貿易摩擦重點由低附加值產品擴大到高附加值產品(丁家云,2004;岳晉峰,2005;韓國立,2007;甄亞麗,2009)。
3、貿易摩擦的形式多樣化(丁家云,2004;岳晉峰,2005;周駿宇、周文貴,2007;韓國立,2007)。
4、貿易摩擦開始從微觀層面向宏觀層面轉化,宏觀經濟摩擦成為中美經貿摩擦的新焦點(丁家云,2004;岳晉峰,2005;韓國立,2007)。
一、中美貿易摩擦的現狀分析
中美貿易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到八十年代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中美貿易開始出現越來越大的不平衡。2000年我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國。據我國統計,2005年中美貿易順差為1141.7億美元;據美國海關統計,中美雙邊貿易達2853.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3.3%,其中美國對我國出口418.4億美元,增長20.4%,我國對美國出口2432.6億美元,增長23.8%,美中貿易逆差2016.3億美元,增長24.5%。
中美貿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方面;二是我國沒有比較優勢的進口,即技術以及知識產權方面。在我國出口產品方面,我國遇到的貿易摩擦主要有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等手段。而其中美國是發起對我國貿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國家。在我國進口方面,美國為了維持其長期的經濟增長、保持世界霸主地位,保護知識產權、抑制其他國家的技術進步。在我國加入WTO之前,美國主要通過301條款對我國進行這方面的調查。但隨著我國知識產權法的健全、加強對違反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美國已經越來越多地利用337條款對我國進行調查。
我們可以看到,中美貿易摩擦中大多數都是美國對我國的投訴、調查,我國處于被動地位;而且在美國對我國的投訴當中最多的是指責我國出口產品傾銷和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另外,貿易摩擦涉及的產業不斷擴展,農產品和紡織品成為摩擦的焦點。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
我國現在是美國貿易逆差的最大來源國,美國認為是我國的巨大貿易順差導致了美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經常項目出現巨額逆差。而且,美國還面臨著某些產業萎縮、工人失業、就業率下降、收入下降等問題,美國將這一系列問題歸結為我國出口產品的沖擊。再者,如前所述,美國為了維持其長期的經濟增長、保持世界霸主地位,在我國經濟不斷迅速增長的情況下,把我國作為戰略對手抑制我國的技術進步。所以,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為:
(一)國際收支不平衡。我們可以看出,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我國對美國的順差確實占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中美貿易順差是如何產生的呢?首先,統計方法不同,我國統計的中美貿易順差要遠遠小于美國統計的美中貿易逆差;其次,產業轉移,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把越來越多的生產加工轉移到我國,使它們對美國的順差減少,我國對美國的順差增加;最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產品出口占我國出口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大量的加工貿易產品在我國的增值幅度卻不高。
(二)就業。美國認為我國的大量低價產品造成了美國某些產業的萎縮、工人的失業和收入的相對下降。但是美國工人的失業是不是由進口產品引起的并無定論。
(三)知識產權。美國為了保持其技術上的優勢地位,維持經濟長期增長,進而保持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一方面限制對我國技術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不斷地要求我國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正當的,如果對發明創造者的知識產權不予以保護,就會抑制科技的進步。但是,由于知識生產的邊際成本為零,它的市場價格是很難正確判斷的。所以,在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盜版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正版的價格太高,消費者承擔不起這樣的高價格。同時,打擊盜版的成本太高,政府力不從心。
三、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的影響
首先,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方面。為了減少我國對美國的順差,可以通過增加我國對美國的進口、減少出口,這樣對我國的經濟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美國要求我國通過調整匯率來改變這一情況,如果匯率調整幅度稍大,可能會對我國的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這種方法并不能真正解決不平衡的問題。
其次,美國通過“兩反一保”等手段限制我國某些產品的出口增長。如果被限制的產業屬于傳統產業,這種限制有可能在短期影響就業,但長期會迫使我國加快產業升級,并使勞動力和資源轉向現代產業;如果被限制的產業屬于現代產業,那會對我國的經濟造成較大的影響。
最后,美國限制對我國的技術出口和知識產權方面。美國限制對我國的技術出口會抑制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影響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另外,如果我國完全按照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法來保護知識產權,我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四、我國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對策
面對中美貿易摩擦,我國應該沉著冷靜地應對。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要讓美國政府了解,中美貿易的不平衡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不能片面地認為是我國的出口造成的。同時,我國應該積極地調整國家的投資和貿易戰略,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增加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減少出口的惡性競爭,減緩和消除我國對美國的貿易逆差。
其次,我國應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美國一直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因為它認為中美貿易不平衡可以通過調整人民幣匯率來解決。雖然我們認為這種方法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但我國也有必要加快外匯市場的發展,推進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討論人民幣的合理升值問題,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貨幣支持。
再次,我國應該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站在美國人的角度認識和思考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美貿易政策和運作技巧。這樣可以避免與美國交往和處理貿易糾紛的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糾紛,使對美貿易政策與對策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四,處理中美貿易逆差時,我國可以采取自動出口限制等貿易政策措施。這種貿易政策可以對美國起到有效的安撫作用。同時,又可以把限制出口的主動權掌握在我國手里。既減少了貿易摩擦,又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我國可以積極組織、實施對美國的直接投資。這樣,不僅可以避開貿易壁壘,大大減少貿易摩擦,而且通過投資建廠可以更有效地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關鍵詞]中關貿易摩擦;產業結構;外貿依存度;產品附加值
一、中美貿易摩擦現狀分析
為了更好的認清中美貿易摩擦的實質,本人將先簡要分析中美建交30年來的貿易摩擦的艱辛歷程。
第一階段:單純經濟性貿易摩擦階段(1980-1989年)
這一階段由于中美間存在良好的戰略合作關系,大多數的貿易摩擦屬于經濟性質范疇內的經濟性問題,由于當時中美政治經濟實力上的差距,中方在貿易摩擦中處于絕對的被動地位,因此摩擦的解決途徑也基本遵循著“美方立案一中方解釋一美方裁決一中方讓步一雙方達成協議”這一模式。這一階段涉及的商品還大多數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紡織品、化工材料以及輕工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
第二階段:政治化摩擦階段(1990-2001年)
這一階段中美貿易摩擦主要特征是經濟問題的政治化。冷戰結束后,由于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的破滅,中美雙邊貿易關系惡化,美國對華貿易不再簡單的以反傾銷為主,而是加大了經濟制裁手段的使用力度,主要以限制防范對華的高新技術擴散,此外,還擴展到最惠國待遇、知識產權、貿易逆差以及入世等方面。這一階段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尤其是中美兩國經貿的相互依賴性的增強。中國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的主動反擊和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日益提高。
第三階段:制度性摩擦階段(2002年至今)
這一階段中美貿易摩擦主要特征是從紡織品彩電家具等微觀經濟局面向以人民幣匯率、市場經濟體制等宏觀經濟局面為核心的制度性摩擦階段發展。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硝煙不斷,摩擦數和金額迅速攀升,已成為我國加大對外開放中面臨的重大問題。以上文提及的中美輪胎特保案來說,涉案金額就高達22億美元涉及20多家中國企業,10萬多名中國工人的就業,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上述三個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中美貿易摩擦在隨著雙方經濟政治不斷發展中不斷發生著變化。特別是隨著中美兩國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變化,中美貿易摩擦現狀呈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具體新的變化如下:
第一,貿易摩擦領域不斷擴大。除了農產品、紡織品、貿易逆差及知識產權等傳統問題外,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貿易領域,也成為了中美貿易摩擦的新焦點。值得一提的是中美服務貿易領域的摩擦日益頻繁。第二,對待貿易摩擦手段的日益多樣化,集中表現為反傾銷不再是中美貿易摩擦的唯一形式。保障措施尤其是特保措施和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美國對華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新手段。第三,貿易摩擦形態的復雜化。表現為多邊摩擦現象日益增多,典型的是“中美鋼鐵保障措施”一案,美國根據《1974年貿易法》中的“201”條款口實施的保障措施不僅僅針對中國,同時還包括對歐盟、日本以及巴西在內的14個國家進口鋼材采取措施。
二、中美貿易摩擦根源分析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中美間貿易摩擦頻繁發生,其中既有美方的因素,也有我國自身存在一些因素使然。
從美方來說:首先,美國產業結構的不協調是造成中美貿易摩擦頻發的重要原因。根據古典國際分工理論,比較優勢是國家間進行分工合作的基礎。各國通過國際貿易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從中獲益。根據微笑曲線理論,就中美所處位置來說,美國處于微笑曲線的兩端,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中國處于底端部分。如果順利按照微笑曲線的分部規律,中美間的貿易摩擦就不會這么嚴重了。然而現實中,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經濟利益的不一致,美國產業分工并不是完全按照微笑曲線所示,相反由于交易背后的利益所使,在一些傳統部門,美國并沒想輕易讓出一些底端的傳統產業領域。當這些傳統產業受到外來產品入侵威脅時,美國就會毫不猶豫的采取保護措施,從而爆發貿易摩擦。
其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由于突如起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致使美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而中國制造無疑成了最主要的靶子,為了保護國內產業,促進經濟復蘇,美國加大對華進口限制。還有外加一些政客在其中搬弄是非,撈取政治好處,都左右著奧巴馬政府對華的政策。
從我國自身方面來說:首先,貿易依存度的差異決定美國對我國具有較強的控制力。改革開放之初,政府推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是我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取決于外貿的增長。其中,中美貿易在我國外貿出口領域占重要地位。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大約10%的GDP來自中美貿易,與此相反,美國在經貿領域對我國的依存度相對較小。從另一側面來說,大量的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已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一個重要導火索。這種中美間貿易依存度的差異意味著在中美雙邊貿易中,美國對中國的對外貿易具有較強的控制力,因此,中美間不平等的貿易依存關系決定了我國在雙邊經濟相互依存中的脆弱性,這也是我國產品在美國頻頻受貿易管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國內企業“薄利多銷”戰略易引發貿易摩擦。我國企業為更快擴大海外市場占有率,多年來形成了低價出口戰略,導致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商品對美出口增速過快,容易授人以柄。以紡織品為例,隨著全球紡織品配額的取消,國內紡織業產能得到全面釋放,對海外出口大幅增加。2003年我國對美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總額高達65.6億美元,較入世元年增長22.9%。2007年該類商品出口額又在此基礎上增長兩倍至188.1億美元。
問題總是與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只有在深入探討分析中美貿易摩擦的根源后,我們才能對癥下藥,力求在今后的中美貿易摩擦中,擺脫不利的地位,依國際慣例爭取屬于我國自身的貿易利益。
參考文獻:
[1]趙春明,國際貿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鈺,國際貿易壁壘的經濟分析與對策研究,中國財政經
濟出版社,2008
[3]陳泰鋒,中美貿易摩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關鍵詞】雙邊貿易;貿易摩擦;反傾銷;貿易保護主義;對策
2001年9月17日,中國結束了長達15年的艱難談判得到入世資格,美國從中國加入GATT/WTO的漫長過程中獲得了中國的市場開放和保護美國的重要產業部門,之后中美經貿合作繼續呈現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趨勢。在2002-2004年間,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78.6%,進口增長64.1%。同期,自1993年以來,中國對美國貿易從原來逆差轉為順差,并逐年上升。
在此數據中,貌似頗為占據優勢地位的中國,卻并沒有獲得預期中的經濟利益,反而是頗顯劣勢的美國卻凈收暴利。逆差只是經濟活動的表象,它并沒有給美國帶來根本危害,無論是美國的進口、出口、對外投資還是消費者,都獲得了巨大利益。
全球產業鏈中,中美兩國之間并不是在同一個水平上的競爭關系,而是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關系。然而,經濟繁榮的現象并不能掩蓋背后愈演愈烈的貿易摩擦事實,中美貿易關系遇到了貿易順差問題、反傾銷和反補貼等問題、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等障礙,阻礙了雙邊貿易的順利進展。
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經濟關系中的重要問題。貿易摩擦主要發生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領域;二是中國沒有優勢的進口和技術知識領域。中美兩國在鋼鐵、輪胎和汽車進出口問題上時有矛盾。且其摩擦特點為:數量和領域不斷擴大,摩擦往往是復合型。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中美雙方日益升級的“反傾銷”大戰,截止到2005年6月,美國對華反傾銷案件為112起,居當時世界首位,其中,1997年8月1日,美國商務部對中國的淡水小龍蝦尾肉傾銷案作出終裁決定,裁定傾銷成立,對涉案中國公司裁定了程度不一的反傾銷稅率:中國永亮貿易公司為156.77%,彬州水產品進出口公司為119.39%等,對其它出口該商品的未應訴中國公司適用的統一稅率為201.63%,這層層升高的反傾銷稅率,無疑加重了中方對美方貿易的壓力,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美貿易農產品貿易方面的阻礙。從2007年10月20日開始,美國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乘用車輪胎產品采取特別保障措施,征收懲罰性關稅,2009年9月11日決定,對從對中國進口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第一年為35%,這是美國奧巴馬政府對中國發起的首例特保調查的結果。美國的一系列對華反傾銷措施,均可視作是其“貿易保護主義”在作祟,誠惶誠恐憂慮中國的優質產品會占據在美市場,擔心本土產品的市場主導地位受到威脅,而這些措施卻嚴重阻滯了中方對美貿易的順利展開。此種情形之下,我國也不甘示弱,2009年9月27日,我國商務部已啟動對美國進口的肉雞產品和部分汽車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的立案審查程序;2009年11月6日,原產于美國的排氣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進口小轎車和越野車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2009年11月2日對進口自美國、歐盟、韓國的己二酸產品征收5%~35.4%不等的反傾銷稅,期限為5年。雙方展開了持久的貿易摩擦“拉鋸戰”,對彼此的發展可以說“百害而無一利”。
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到4467億美元,是建國初期的180倍,對于貿易依存度如此之高的中美雙方,日益激化的貿易摩擦勢必會阻礙到雙邊貿易的更深層次的合作與共榮,據分析,貿易摩擦產生的經濟原因主要有:
1.貿易不平衡導致的宏觀經濟摩擦。其中貿易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中美經貿的不對稱性。中國在經濟上對美國的依存度較高,而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卻大相徑庭,依賴水平相對較低。正是因為這種不對稱性,使得美國對中國有著較大的經濟約束力,而中國對美國則缺乏相應的制約能力。
2.因單方某些進口激增或者進口限制引起的微觀經濟摩擦。如2005年12月美商務部國際貿易署最終法規公告,宣布將鋼材進口監控和分析機制延長至2009年3月21日,并將所有基礎鋼廠產品列入監控名單。無疑給向美國出口機械設備的中國加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
3.因技術性貿易壁壘引起的技術摩擦。美國在技術性貿易壁壘上設下重重關卡,給中方造成莫大的壓力和阻礙,諸如輪胎測試標準,部分產品能效標準等。尤其是輪胎測試標準,令中國的輪胎出口常遇瓶頸,因質量和規格不符合美國標準而難以在美國市場頗有一番作為。
從政治方面分析,產生貿易摩擦的原因有:
1.公平貿易取代自由貿易。美國在70年代以后因為巨額貿易赤字等問題開始轉向公平貿易政策,其基本觀點是認為美國市場開放度遠遠高于別國。而最終美國從中增強了自己的競爭力,而且常常借此來以經濟手段來制裁其他國家,地位不平等性導致了貿易摩擦的產生。
2.利益集團對貿易政策有重要影響。在美國的特有制度下,我們經常會看到,對于有利于的美國的事情,美國政界睜只眼閉只眼,而對于不利于美國的事情,無論影響大小,勢必規避。
3.國會管理貿易。美國的憲法規定,國會有管理同外國貿易的商務合同,并制定和征收關稅。美國注重本地區利益的議員可以制定對外貿易政策,使得貿易保護主義更為猖獗。
中美貿易是中國對外貿易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鑒于中美不可分割的貿易“情緣”,但是摩擦火花如果不加遏制,必將引發熊熊大火,給中美貿易雙方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我國在入世的大好情勢下,理應做好充足準備面對變幻莫測的國際貿易市場,在艱險困難之間游刃有余,尤其是中美雙邊貿易方面,要抓緊談判時機,積極推出對策,具體如下:
1.縮減對美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占的比重,降低對美貿易的依賴性,積極尋找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援助,博得更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實現對外貿易的重心轉移,避免對美貿易消退與障礙對中國對外貿易整體水平的重創。
2.對在華的美資企業實施溝通、鼓勵的措施,發揮這些企業的游說功能,采取積極有效的經濟手段吸引美國相關利益集團對華投資,規避政府和黨政關系對中美貿易的干涉,以非官方方式拉近中美貿易聯系。
3.我國政府應重點在優化市場競爭環境加強市場機制建設中扮演關鍵角色和發揮作用,創造一個有利于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高效市場環境。因此,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借機實現政府由職能型向服務型的轉變,完善各種立法,建立公平的交易和競爭環境,深化我國的外貿體制改革,提升我國出口生產的競爭實力。
4.努力創造適合我國行業協會的運行機制,改變我國原有的以政府帶頭的具有濃重的政府色彩的行業協會現狀,培養一批有行業牽頭所形成的行業協會,形成一定的行業協會規模。
5.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有效的規避國際貿易摩擦。通過直接投資,在東道國形成當地生產、當地銷售甚至在區位條件適宜的第三位進行間接出口產銷結合的局面;而且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還可以整合資源,使得中國的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實現國際化經營,有效規避國際貿易摩擦,開辟國際貿易的嶄新局面。
6.熟悉WTO/GATT運行機制,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來抑制國際貿易摩擦的不斷升級。在遇到國際貿易摩擦時,首先應積極爭取以磋商的方式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盡量謀求和解,但不是無原則退讓,以調解方式降低訴訟及其不利影響給貿易帶來的損失,妥善處理好與摩擦國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耿晗.關于中美貿易摩擦的思考與探索[J].東方企業文化,2010,4.
[2]徐聲星.我國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摩擦[J].當代經濟,2012,10.
[3]袁心湄.從中國對美出口商品結構角度分析中美貿易摩擦及發展趨勢[J].中國外資,2012,16.
[4]苗昕.對于中美貿易摩擦的思考[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8.
[5]李亞.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與策略分析[J].網絡財富,2010.13.
[6]白霜.淺析中美貿易摩擦現狀及成因[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Z2.
[7]劉絲.中美貿易摩擦問題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0,10
[8]姜國慶,李淑靜.中美貿易摩擦的特點、原因及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09,18.
關鍵詞:337條款;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中美貿易不平衡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1
一、引言
自從中國入世以來,隨著中美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貿易摩擦出現的頻率也隨著增加,美國成為了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國家。美國公司對海外競爭對手提出的傾銷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國。由中國商務部統計的國外對華貿易救濟案件中,美國對中國發起的案件數最多。美國除了對中國實施反傾銷、反補貼等常用措施外,美國特別301條款的黑名單中多次出現中國。近年來,中國成為美國337調查涉案最多的國家。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正在逐步加深。
二、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發展歷程回顧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到90年代中期,中國與美國就知識產權問題發生了四次爭端:第一次知識產權爭端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1989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了《貿易壁壘報告》,指責中國沒有對美國知識產品提供足夠有效的保護,特別是在專利制度和著作權制度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故將中國列入了“重點觀察國家”的名單上。第二次知識產權爭端發生在1991年到1992年。1991年4月26日美國貿易代表將中國列入“重點國家”名單,指責中國對專利法保護的范圍不夠,版權法沒有完全制訂出來。第三次中美知識產權爭端是在1994年。1994年4月30日,在“特殊301條款”年度調查中,美國貿易代表再一次將中國列為“最嚴重侵犯美國專利權和版權的國家”,并威脅中國如果在60天內無法達成解決辦法的協議,將被列入“重點國家”名單。時隔兩年,中美知識產權再起爭端。這一次的焦點是CD、影視產品和CD、ROM的非法生產。美國代表認為中國沒能有效實施此前中國與美國達成的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協議。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以及中國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步加強,知識產權再次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焦點。2005年4月29日,美國又公布了“特殊301”報告。這一次,中國再度被列入“重點觀察國家”名單。2006年特別301報告又將中國列為重點觀察名單,13個重點國家共占了報告16頁,其中中國就有10頁。
三、美國對華進行337調查
自從1986年12月,美國對原產于中國、韓國和希臘的皮毛衣類產品發起了第一起涉及我國產品的337調查,截止2010年12月17日,美國發起的涉華337調查有116起,占美國1986年以來337調查總數(522起)的22.2%。其中,1986~1995年,美國對全球發起337調查143起,涉華案件3起,占比2.1%;1996~2005年,美國對全球共發起337調查177起,其中涉華43起,占比24.3%;2006年,美國對全球發起337調查33起,其中涉華13起,占比39.4%;2007年,美國對全球發起337調查36起,其中涉華18起,占比50%,達到歷年之最;2008年,美國對全球發起337調查41起,其中涉華13起,占比31.7%。2009年,美國對全球發起調查31起,涉華8起,占比25.8%,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17日,美國對全球發起調查61起其中,涉華18起,占比29.5%。
四、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特點及走向
從中美知識產權爭端發展歷程和美國對華337調查案件數來看,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美國針對中國企業和產品發起“337”調查案件數近年來急劇增多,僅從2006至今,美國涉華337調查案件總數為70件,五年的案件數是過去20年案件總數的一倍多,占到美國涉華337調查案件總數的60.3%。
第二,中美知識產權調查的主體由政府為主,轉向以政府和企業為主。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美國對中國的指責主要是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立法缺陷及執行力不足。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的表現在于美國政府將中國列入“特別301”條款的“重點國家”和“重點觀察國家”。進入21世紀后,越來越多的企業也直接成為美國提起申訴的應訴方。
第三,美國綜合利用“特別301”和“337”兩個條款對中國進行進攻與防守。這一點從二者的比較中可以獲得。“特別301條款”關注的是美國廠商在國外市場的利益,針對的是外國境內存在的知識產權侵害問題,是打開國外市場的手段之一,是一種進攻性武器,主要針對的是外國政府部門。而“337條款”的目的是要限制外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以避免外國產品對本國產品造成的沖擊。
五、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根據上述的分析,結合相關的國際貿易理論知識,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中美貿易不平衡加劇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自從中國入世以來,中美貿易順差逐步拉大,2008年達到最大值為1708.57億美元,是2001(280.8億美元)年的6倍多。在這種趨勢下,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總體趨勢也在不斷增加。
第二,從美國角度上看,知識產權產品是美國的優勢產品,所以美國不斷要求我國擴大對其版權的開發程度和加大知識版權的保護力度,以保護其經濟利益并獲取知識產權貿易的收益。近年來,美國外貿逆差逐年上升,但在知識產權領域卻年年出現順差。(崔日明,2007)因此,美國為了保持其競爭優勢,勢必會采取措施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
第三,近年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隨著美國外貿逆差的不斷加大,美國國內貿易保護的呼聲增加,世界上出現了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管理貿易、戰略性貿易政策開始進入人們視野。其中,美國“特別301條款”“337條款”的頒布與實施正是美國以立法形式使貿易管理法律化、制度化的結果。
第四,從中國角度來看,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確實存在很大問題,需要進一步改善。韓玉雄、李懷組(2005)認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執法力度嚴重影響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提高。不管是中國政府還是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方面仍然較薄弱。但中國外貿增長主要依靠加工業,具有核心技術的產品出口比重仍然不大。由于缺乏核心技術,所以中國企業很容易涉入有關知識產權的侵權案中。
六、中國應對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的建議措施
第一,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執法體系,尤其是加強執法力度。中國應該借鑒美日歐經驗,加強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工作,完善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框架。此外,中國政府可以積極利用各種對外交往的渠道,大力宣傳我國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立場原則。
第二,企業要積極應對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的申訴。要做到有信心、有底氣應對國外企業的起述,自身要轉變觀念,提高專利意識。僅僅有提高專利意識還是不夠的,企業要熟悉掌握專利活動規則,了解各國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以及國際規則,熟悉有效地規避方法。
第三,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知識產權糾紛是一個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司法解決程序非常復雜的問題,沒有一批專門的人才是很難應對的。美國的“特別301條款”“337條款”都是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條款,內容非常龐雜。如果我們不能培養出一批諳熟美國等國家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執法程序的專門人才,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那么出現司法解決糾紛時,我們就會束手無策。
參考文獻:
[1]韓玉雄,李懷組.關于中國知識產權水平的定量分析[J].科學研究,2005(03).
[2]崔日明.中美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J].國際貿易,2007(09).